上世纪初,江南古城,三个没落家族的少年成为好朋友,阿双母亲自杀一家星散,只身漂泊求学,到北平读了不交学费的俄文专修馆;张复读北大一年转入学费便宜的北洋大学,准备毕业做律师;育育酷爱读书写作,读了学费不贵的武昌中华大学,创办了乌托邦式的互助社……他们是日后成为中共早期领导人的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瞿秋白是牺牲于敌人屠刀下的最高中共领导人;张太雷是牺牲于战斗一线的最高级别领导人;恽代英创办并主编的《中国青年》杂志今年100年了。影片讲述了三位少年的“觅渡”一生……
公司组织观摩的红色影片,讲述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事迹,主要以瞿秋白被捕后的几十天经历,穿插各种回忆,整体看下来觉得还行,属于能接受、但是也不值得专门去看的程度,比想象的好些。
不太欣赏的点,人物上国民党将领的发胶让人出戏到雷霆战将,恽代英的演员有些娃娃脸且喊口号时毫无中气、感觉更像是幼稚的大学生领袖而不是成熟的革命党人。在莫斯科参加大会时,总给我一种小资的感觉(希望是想多了),虽然也有深情演唱国际歌的桥段,但总觉得像是小资眼中的革命景象,因为主角们光鲜亮丽、出入高级饭店,和一些国际友人手挽手在街头唱跳着,总是跟心中的劳动者、革命者的形象相去甚远。且不只是这里,张太雷被刺杀、包括最后瞿秋白就义的场景,都感觉充满了文艺气息,而私以为真实的历史不应该加这些滤镜与美化,国民党人的残酷、先烈慷慨赴死的悲壮,不应该是这样的描写方式(也可能是演技问题)。觅渡的点题不免生硬,虽然是探究中国的道路向何处去,但因为较为分散破碎的剧情叙事,没能很好地完成表述。
电影《觅渡》,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让人想要二刷的好电影,画面、音效都很唯美,让人一见倾心,灵魂浸入三个年轻人一生的光影当中。
我想,每一个常州人看到这个电影,都会为常州有这三位英烈感到骄傲,也会为他们惋惜和落泪。学党史,看资料甚至是参观常州三杰的纪念馆的时候,他们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名字、一张张黑白的照片,虽然为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而感到钦佩,却远远没有这样的电影让人感触深刻。在这部电影里,他们生动、鲜活、意气风发,从少年到青年再到壮年,三位先生辉煌却又短暂的一生在这短短两个小时中展现在我们眼前。他们为国为民的奋发自强,他们为寻求出路而四海奔波,他们以自身微弱的光芒唤醒大他们为自己所坚持的信仰而英勇就义,一段段情结,让人心潮澎湃,让人心生尊重,让人怆然泪下。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留在我心中的就是一个“美”字。美在张太雷踏上共产国际大会的讲台时飞扬起来的头发和他那一刻的神采,那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的美;美在窗格中被囚的秋白先生,光影打在他坚毅的脸上,在窗格后面他拒绝了一次又一次生的希望,那是信仰坚定的美;美在窗格外总是下雨,他也总是在写,天晴了他会去那方小院子里抬头看,屋檐下的燕子,那是先生大才,“江南第一燕”之美·····最震撼我的美,美在秋白先生淡然赴死之时,不像是英勇就义的,而像是去郊游的,他坐在花丛中,就像长久的睡去了一样。这是我第一次看这样的处理,整个画面非常美,一路从师部走出来到公园,没有一处是黑暗,仿佛他知道,这个国家未来一定会这样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这种处理的后劲之大,在我的观影记录中从未有过,整个电影结束后,我突然开始忍不住的流泪,胸中的情绪喷涌而出,酿成了今天这篇观后感。
觅渡觅渡,觅的是对中国未来的希望,觅的是如何让这个国家能够欣欣向荣,渡的是中国人,渡的是让千万家庭吃饱穿暖,让中国不再受其他国家的欺凌,能够挺起身子堂堂正正做人。每个少年人都应当去看一看这部电影,寻找自己人生的信仰;每个青年人都当去看一看这部电影,唤起自己年少时的热血。承其遗愿,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盲猜里面很多台词是多余的话里面的原话。
里面比较熟悉的是张太雷、瞿秋白。张太雷熟悉的原因是经常经过广州烈士陵园,见过很多次他的介绍。瞿秋白是因为喜欢鲁迅的书,鲁迅的书中对其多有介绍。恽代英反而仅仅是历史书中介绍过,了解不多。但从这个影片中,却看出真的有“书生意气(或者说,书生侠骨?)”
瞿秋白曾经有过不公正的评价,还好最终恢复了他应得的历史评价。我的感受是,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一般给人的感觉是,这种人的骨头不会太硬,但是秋白同志却是贪生不怕死,践行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言。正是他和他的同伴,为我们国家在最黑暗的时代中点亮了微弱的火光,随着一代代的前赴后继,终于建成了先辈们所期待的新中国。
我们仍面临问题,但我们会面对并解决之,有贫困,我们就要去扶贫。有贫富分化,我们就要搞共同富裕。科技落后,我们就要去创新。总之,有什么问题,我们就去解决什么问题,努力把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好。
多余的话多余的话——你应该知道的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号熊伯,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瞿秋白作为著名的革命家和知识分子,在20世纪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迹。他是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的人,第一个系统译介马克思文艺理论和苏俄作品,第一个把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介绍到中国,第一个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研究中国革命。瞿秋白与鲁迅有着很深的交往,曾到鲁迅家中避难。鲁迅把他看作知己,写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期世当以同怀视之”相赠。
瞿秋白生于一个破落的绅士家庭,因家贫中学辍学,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1921年秋,莫斯科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人才,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书籍。1921年5月由张太雷介绍加入俄共(布)组织,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第三、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的紧要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了中央“八七”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提出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正确主张。“八七”会议后担任中共中央书记,主持中央工作,曾犯过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在六届四中全会上,遭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1934年,红军长征后,瞿秋白被留在即将沦陷的瑞金。1935年2月,在随军突围向香港转移途中,于福建长汀被地方反动武装俘获,关押在上杭监狱期间,由于叛徒指认,瞿秋白身份暴露,5月9日被押解到长汀,6月18日从容就义于福建长汀中山公园,牺牲时年仅三十六岁。
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瞿秋白却在很长一段时间背负着“叛徒”的罪名。这一切,皆因他在就义前夕写下的那篇遗文-《多余的话》。《多余的话》全文两万余字,总标题后引《诗经·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作为题记。正文共列七个标题:何必说-代序、“历史的误会”、脆弱的二元人物、我和马克思主义、盲动主义和立三路线、“文人”、告别。这份自白,后人读来所感受到的不是作者昂扬向上的斗志,而是内心的痛苦、忧郁、厌倦。文中表达的个人际遇感受,与时代的革命洪流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冲突,给后人留下了不同解读的历史谜题,也给他身后造成了诸多误解与政治的余波。
文革期间,《多余的话》被看成“一个叛徒的自白书”、“自首叛变的铁证”,瞿秋白被视为“叛徒”。
瞿秋白不同于方志敏,《多余的话》也不同于方志敏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遗文。《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是革命战士英勇不屈的战斗宣言,它记述方志敏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最后岁月;《多余的话》则是沉潜自省的灵魂自白,在《多余的话》中,瞿秋白把一个共产党人曾经拥有过的浪漫、热情、执着、苦闷、困惑、坚定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曲折的心路历程,都以其本来面目呈现在两万多字的自白中。《多余的话》的独特价值就在于他的坦诚与真实,读者从中看到了一个立体的“人”。如果仅仅着眼于文中那些“自我谴责”、消沉的意绪,确实暗示了他对斗争哲学的深刻厌倦,《多余的话》肯定是与革命主旋律不和谐的音符。
文革结束后,在拨乱反正的历史进程中,人们没有忘记瞿秋白。1979年,中央纪委成立专案组复查瞿秋白被捕一案。1980年10月,《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问题的复查报告》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向全党转发,正式为瞿秋白同志平反昭雪。《报告》指出,瞿秋白被捕后“拒绝劝降”,“坚持了党的立场,保持了革命的节操,显示了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英勇气概”,《多余的话》“一没有出卖党和同志;二没有攻击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三没有吹捧国民党;四没有向敌人求饶乞求不死的任何内容,《多余的话》里,虽然也有一些消沉的语言,但是,客观地、全面地加以分析,决不能认为是叛变投降的自白书”。从而推翻了以往《多余的话》是其“叛徒铁证”的不实之词。
拍的挺好的电影,了解历史很重要。历史不仅是写在课本上的,课本背后还有很多没有描述的故事和人物。
虽然是单位组织的,但很不错,至少让我心怀崇敬和感恩,确实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如电影所言:我们现在在开正(的反义词)车
如坐针毡的两个小时,拍甚至不如十几年前的秋之白华,十分之一都不如。我真是惊叹于该电影剪辑师的技术,如同浏览了俩小时凌乱的ppt。唯一的亮点应该是宋洋演的瞿秋白。
浪费宋洋
被迫看的,和喂我吃史没有什么区别。说好看的,关注一下你们的精神食粮是不是出了问题。
我们知道革命先烈很伟大。我们不是傻子。
我不喜欢让人物来讲历史课,但看到访谈,导演说拍摄的每一天都像是瞿秋白的牺牲倒计时,我的心里就咯噔了一下。主旋律能带来这样的感觉,真挺难得。
zz任务,真的好难看啊,如坐针毡
看主旋律电影千万不要联系当下
觅渡觅渡,渡何处?向革命先烈致敬!
10.14在大剧院,单位组织看的。怎么说呢,拍的还不错。
看的首映,看到一半有个叔打鼾了,声音特别大,周围人都在笑。
时间线非常混乱,且没有钩子、色调或者音乐音效做分割、串联。一星给宋洋。
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
作为弔州人感情上想支持,理性上做不到。看得出演员尽力了,而剪辑和编剧要么是临时工,要么是隔壁无锡派来的间谍
比想象中要好一点,一开始觉得宋洋不符合我心中瞿秋白的文弱形象,但是看完觉得还不错,不过张桐的张太雷太胖了,有一种油腻感,该减减肥了。还有溧阳扎肝出了多少广告费,张太雷好歹是我们天宁区的人,拿手菜居然是扎肝,真是笑掉大牙。还有谷嘉诚的恽代英看着最小不符合史实。太电影化了,虽然是三杰也不一定会一直凑在一起,搞得和一个组合似的。
【2】被迫观看
学习强国大荧幕版,观影过程中我抠出了梦寐以求的三室一厅!
很优秀的影片,温润而不失锋芒。影片中的瞿秋白让我联想到了《人间失格》和太宰治,可能这个比方不合时宜。瞿秋白游移、瘦弱,《多余的话》就像诗歌文学中的“弃妇自怜”、文人感伤。他的天真在政治中显得多余,所经历的世事与所处的位置亦由不得他全身心投入文学。一位“软弱”、游移的共产党领导人,一位在历史重重迷雾中,以文人瘦弱身躯拔云见日,守住了那方天地交予后来者的人。青春、誓言、鲜血,无负少年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