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焚城录

剧情片美国1951

主演:罗伯特·泰勒  黛博拉·蔻儿  里奥·吉恩  彼得·乌斯蒂诺夫  帕特里夏·拉芬  芬利·柯里  亚伯拉罕·索费尔  玛琳娜·伯蒂  巴迪·贝尔  费利克斯·艾尔默  诺拉·斯温伯恩  拉尔夫·杜鲁门  诺曼·伍德兰  彼得·迈尔斯  杰弗里·邓恩  

导演:茂文·勒鲁瓦  安东尼·曼  

猜你喜欢

 剧照

暴君焚城录 剧照 NO.1暴君焚城录 剧照 NO.2暴君焚城录 剧照 NO.3暴君焚城录 剧照 NO.4暴君焚城录 剧照 NO.5暴君焚城录 剧照 NO.6暴君焚城录 剧照 NO.13暴君焚城录 剧照 NO.14暴君焚城录 剧照 NO.15暴君焚城录 剧照 NO.16暴君焚城录 剧照 NO.17暴君焚城录 剧照 NO.18暴君焚城录 剧照 NO.19暴君焚城录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11 00:43

详细剧情

  罗马尼禄皇帝在位时,指挥官维尼吉将宫大胜而回,对利吉国在罗马的人质丽吉儿公主一见钟情,尼禄遂将丽吉儿赏给维将军,未料丽吉却是基督徒,与维将军主张以征服和屠杀一统天下的理念,在心灵上无法沟通,遂逃离。
  为追回丽吉儿,维将军寻至基督徒秘密集会处,初闻彼得关于基督的说教,回程再见到丽吉儿时,虽然此时两人已相爱,但对基督的精神仍感迷感。在回皇宫时碰上疯狂的尼禄为建尼禄之城而焚烧罗马城,维将军赶回火场,救出丽吉儿,并率领民众突围,难民涌入皇宫,皇后城护维将军对丽吉儿的爱,怂勇禄将焚城之罪嫁祸基督徒,将捕获的基督徒或喂猛狮或钉十字架或烈火焚烧。圣彼得亦被子钉十字架而亡,但所有的基督徒均高唱圣歌就义,维将军当场揭发真相,罗马大军反正,尼禄自杀结束暴行。

 长篇影评

 1 ) 智者和暴君的双簧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好莱坞史诗巨片成风,大老板投入大资金,大导演召集大演员,大场面期待大票房,观众蜂拥进影院,三个小时屁股不挪一下窝。

《暴君焚城录》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下了投资的纪录,主创阵容非常强大:导演Mervyn LeRoy(《魂断蓝桥》、《出水芙蓉》),当红小生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和当红女星德波拉·科尔(Deborah Kerr)主演。电影集结了历史、传说、宗教、爱情等元素,从表到里都野心勃勃。米高美拍史诗片是有其传统的,最成功的莫过于1961年版威廉·怀勒执导的《宾虚》,当年独得11项奥斯卡奖。这部《暴君焚城录》也获得了8项奥斯卡提名,结果一无所获。

其实我不知道自己在激动些什么,170分钟我过得非常激动,但我不是基督徒,主给圣彼得启示,让他回到他的受苦受难的兄弟姐妹身边,被关在竞技场里头面对几十只饥饿的狮子的手无寸铁的基督徒们一起引吭高歌,如果我是基督徒我一定激动地不能自控,可是我不是,而我也不是古罗马或者暴君的爱好者,这部里的罗伯特·泰勒也不是那么英俊(事实上他一点也不适合演这样的史诗片),所以我不知道我在激动些什么,当我听到Petronius割了自己的动脉后朗读那封写给皇帝Nero的遗书的内容,还有他每次跟皇帝的对话都充满智慧,所谓伴君如伴虎,但陪伴这么一位君主倒是相当刺激好玩的一场游戏,兴致来了你完全可以小小损他一下,因为他判断不出话里的深层意思,或者他判断出来了也佯装不知道反而很高兴。

演Petronius的Leo Genn完全可以用英俊来形容,他一直不动声色沉着冷静,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拍马屁,什么时候需要戳一下皇帝的胳肢窝,当皇帝烧了他热爱的罗马城这位智者开始表现出自己的愤怒,拐弯抹角鼓励皇帝承担起自己的作为带来的后果,虽然他知道义正言辞是没有用的,但他人生中第一次没有能够说服皇帝,基督教民众最终成了替罪羊。全片最精华的台词几乎都给了Petronius,而且死后还能很爽地戏弄皇帝一把:“请你别再用你那二流嗓音唱歌了,你简直把我恶心死了!”,Petronius聪明在攻击了从来没有人触及过的皇帝心中的最神圣之地,要知道皇帝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他的艺术天赋,为此他才杀妻弑母,一把火烧光罗马城的。

银幕史上最可爱暴君也许就在这部电影里了,在这之前从来没有听过Peter Ustinov这号演员,他那胖胖的身体,圆圆的眼睛,闪着聪明可爱的光芒,可是他的肢体和脸上其它部位表现出来却是愚蠢和骄横,这样一张脸一个身躯演出来的暴君给人这样一种感觉:是什么让这个应该永远躲在妈妈身边的可怜孩子坐到了罗马皇帝这个该死的位子上。他其实不是完全的痴呆,他有时候甚至可以和智者Petronius共同演出精彩的双簧,唱歌唱的难听不是他的错,当他站在高处看着熊熊燃烧的罗马城唱出他心中的激动的时候我真的觉得他可爱的不得了。可惜他不是那个邻居家的小男孩,他是罗马皇帝,当时世界的中心,踏错一步,步步皆错,他判了罗马城和基督徒死刑也等于判了自己的死刑,还有他最爱的大臣Petronius居然没有他的批准就自杀了,原本期待看到一封充满爱意的遗书,结果却连艺术天分也被驳得体无完肤,这个Petronius他就是没有办法,他就是征服不了他,现在他死了,他就永远的败了。你知道总有一种演员他们天生就是演员,这部电影里Peter Ustinov不仅抢走了银幕偶像的光芒,连电影本身也被他带上了一点点高度。这种角色一辈子碰到一次也就够了,就像《宾虚》的主演查尔斯·赫斯顿。

顺便说一句,日后大红大紫的伊丽莎白泰勒和索菲娅罗兰都在这部电影中跑过龙套,有心的话可以在某个场景某个角落里找到她们。




 2 ) 尼禄真的放火烧罗马城吗?

电影又一次告诉我,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电影是根据波兰作家显克维支1896年发表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改编而成。波兰是一个受天主教影响极深的国家,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作家,小说的内容自然会把基督教作为正面形象进行刻画,而不务正业唱歌、火烧罗马城、迫害基督教徒就成为了反派古罗马皇帝尼禄身上的标签。

当然,小说《你往何处去》是作家在当时的家国背景下写出的,有着隐喻的意味。抛开这一层,单看小说、电影中表现的古罗马时期的内容,还是不禁让我感到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

电影中描写尼禄是因为要转嫁民众对他火烧罗马城产生的敌意而迫害基督教徒。尼禄迫害基督教徒不假,手段残忍的确是不折不扣的暴君。然而尼禄到底有没有放火焚烧罗马城呢?片中的尼禄指挥军官偷偷放火,为了在废墟之上建立自己理想中的罗马城,就连沙盘模型都做好了。

对着罗马大火唱歌的尼禄

“黄金宫殿”模型

其实也没有确切证据是他指使火烧罗马。但是由于他想新建的豪华宫殿所需的面积很大,罗马城已经没有足够大的地方用来建设,而且更重要的是,被烧毁的区域面积跟他想要建设的宫殿面积恰好吻合。在火灾发生后,作为平日喜欢唱歌弹琴的尼禄,积极的参与灾后重建与救援,那股子劲头让人感到困惑。尤其是他倒台后,有个罗马城的消防队员(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居然有消防队员,是不是特别厉害)出来指证是尼禄放火,虽然可能是落井下石之举,但是加重了民众的疑虑。

在19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那时候对古罗马的史实到底是怎样的,没有人去关心和挖掘。毕竟古罗马灭亡后,取而代之的是一千多年黑暗的中世纪,是基督教胜利的中世纪。基督教是绝对主角的年代,除了后期亲基督教的君士坦丁等人,其他古罗马的皇帝都变得面目可憎,更何况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个迫害基督教徒的当权者,自然会描写的更加残暴。

不过,仅仅看电影,沉浸在剧情的设定中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我写的这些文字既不是影评,也不是史评,就是一点自己的感受。不过电影中还有一些细节,希望写出来可以帮助观影人加深理解。

1、古罗马的人质现象

片中的女主莉吉儿是莉吉国遣往罗马的人质。罗马为什么有别国的人质呢?因为当时的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十足的超级大国,性质有点像联邦政府,有统一的元首,但是很多区域都是自治体。这些自治体的前身,是罗马以外的一些小国或者部落,在与罗马达成归属条件后,罗马允许其仍按以往的方式进行自治,不过多进行干涉,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雅典城邦自治体。通常自治体将首领的孩子送往罗马作为人质。这些作为人质的孩子基本在罗马上流社会的人家中生活,与这些人家中的小孩一起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回到自治体担任首领或要职。

2、古罗马的洗浴

罗马人对洗澡的喜爱,简直是无以复加。片中的将军班师回朝,去退役将军也就是莉吉儿养父家拜访,还顺带在人家里洗了个澡。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搓澡工手里拿的是个什么东西?那就是古罗马人的搓澡工具,看着有点吓人,像个弯刀。

古罗马人喜欢洗澡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钱有势的人家,会在家里弄个小型的浴场。罗马城中则有大浴场,供民众洗浴。大浴场内有热水、温水、冷水三种池子可供选择,男女分时段入浴。与其叫大浴场,不如说是洗浴娱乐中心。按照当时浴场的设计,浴场不仅有浴池,还有很多配套设施,如图书馆,展示浮雕绘画的美术馆,体育场,学习区,大花园等等,集休闲放松娱乐于一体。这么多功能的豪华洗浴中心,门票只相当于一杯葡萄酒+一个面包的价格。说白了就是发福利,被当时的罗马民众称为“穷人的宫殿”。除了首都罗马,罗马帝国的其他城市,基本上都会有规模不等的公共浴场。只是这些古罗马时期的杰作,在中世纪被当做黑暗堕落腐朽的象征,都被破坏的差不多了。

3、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大道

电影一开头就是男主凯旋而归,行军在阿皮亚大道上。阿皮亚大道被称之为罗马式大道之母、女王大道,是罗马时期最重要的一条大道。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因为以罗马城为核心,修建了很多大道,道路总长达25万公里。古罗马人非常注重“通”,大道的修建首先是军事目的,方便快速行军,因此道路均做硬化处理,以便马车、战车的行进。为了适应战车,路面设计成双向两车道,再加上两侧的人行道,宽度达11米,并且配套建设了排水系统,并禁止在大道两侧栽种树木,减少树根对地下排水系统的破坏。基本可以看做是古代的高速公路。电影中的阿皮亚大道,倒像是罗马帝国后期无力维修大道时的场景,暴土扬尘路面没有硬化,怪埋汰的。

更厉害的是,这种“高速公路”如同人体的动脉,遍布古罗马全境,无论是意大利本土,还是北非,中东,高卢,不列颠,各个城市、乡镇都通过大道相连接。疆域辽阔的大国,距离较远的地域移动会耗时耗力,更别提只有马车存在的古代。为了方便人们使用大道往来,大道上根据一定的里程数配有大大小小不同的“服务区”,大一些的可以提供住宿、换马、餐饮、洗浴,中型的可以换马、餐饮,小点的可以餐饮等等。在信息交流不够畅通的古代,旅行者怎么知道哪个地方有客栈和驿站呢?古罗马出了一种银制的水杯,杯子上刻有各个“服务区”的地点和能提供的服务种类。这种银杯在各个“服务区”均有销售,旅客只要买一个(价格我忘了,但是不贵),喝水可以看到杯子上的内容,提前做好下一站的准备。当然如果想在出发前就做好旅行“攻略”也是没问题的,当时有卖一种“旅行地图”,清晰的标注了大道的位置、距离、“服务区”之间的距离,方便的很。

4、弑母的皇帝——尼禄

电影中多次提到尼禄杀死母亲。尼禄为啥要弑母呢?

尼禄的母亲是小阿格里皮娜(她的母亲是大阿格里皮娜,以示区分),是前任皇帝克劳狄乌斯的妻子,同时也是克劳狄乌斯的侄女(有点乱。。。),是开国皇帝奥古斯都的后代。尼禄却不是克劳狄乌斯的儿子。小阿格里皮娜在嫁给克劳狄乌斯之前结过婚,有了尼禄(古罗马上流社会的女子再嫁是稀松平常的事,甚至还很抢手)。

经过一番政治斗争,阿格里皮娜成功让儿子成为了皇帝。而这个女人不仅仅是“以子为荣”这么简单,她的野心是想成为女皇。而小阿格里皮娜为了一步步接近军政大权,开始笼络军心。大家都知道德国的城市科隆,原意是“科洛尼亚”,殖民地的意思。科隆在当时的罗马,是守卫莱茵河防线的重镇,小阿格里皮娜的出生地就是科隆。小阿格里皮娜通过一些政治手段,下令让退役军人移居到科隆,设为殖民城市,并把科隆命名为“科洛尼亚.阿格里皮娜”,意为“阿格里皮娜”的城市。

刚登上皇位的尼禄还小,有皇太后阿格里皮娜辅佐。等尼禄慢慢长大,他不甘心做傀儡,意欲摆脱母亲阿格里皮娜的控制。但是皇太后怎么能轻易放权。于是尼禄干脆想除掉母亲。

第一次杀母行动很有意思,尼禄设计了一个母亲是死于“意外”的圈套。此时的他与母亲已经有矛盾很久,不怎么往来。一天,他以庆祝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辰为由,邀请母亲到意大利的米赛诺军港附近的别墅共同游玩,阿格里皮娜应邀前往,似乎过程还很开心。宴会结束后,他将母亲送上回罗马的船。这个船是个“死亡之船”,船底有个洞,尼禄为了让船出海后不久就沉没,从而害死阿格里皮娜。不巧的是,那天的海域很平静,没有好风助力,船没走多远就开始下沉,阿格里皮娜水性很好,正好被附近的渔船救上来。上了岸的阿格里皮娜感觉到这其中的蹊跷,知道是儿子要害他,给儿子写信告知自己并无大碍。尼禄知道母亲肯定不会就此罢休,于是干脆命人闯进母亲的别墅,直接杀死了她。自此,尼禄终于独揽大权。

但凡是人类,都不能原谅弑母这种丧尽天良的行为。当时22岁的尼禄内心饱受煎熬,他后来几乎每晚都梦到母亲来“追魂索命”。他在元老院会议上指责母亲为了独揽大权命人来刺杀自己,虽然议员们信了,但是尼禄无法说服自己,无法坦然面对。

 3 ) 从尼禄焚城想到的

1951年茂文·勒鲁瓦和安东尼·曼共同执导了一部《暴君焚城录》,男女主角分别由罗伯特·泰勒和黛博拉·寇儿主演。这部电影生动地呈现出一个暴君的原始本能与冲动。暴君做到一定的时候,就是凶残的困兽。一直觉得,暴君治民的最大能力,就是让民众在受到无尽的折磨、欺诈和痛苦之后,还要人给他三呼万岁,还要让人不吝所有美好的词汇,来赞颂暴君的种种好处和美德。苛政猛于虎。暴君的这种能力的来源,无非就是让天下民众事事都心生恐惧。所谓心身一体,人一恐惧,就什么真话不敢说,什么好事都不敢做。

罗马帝国时期,尼禄就是这样一个暴君。他饮酒呤诗,常常高歌一曲。美其名曰“创作”。他身边的溜须拍马之辈,即尽阿谀逢迎之能事,把他与但丁相比,于是他整天想着要超过但丁。怎么办?创作需要灵感。灵感从哪来?尼禄说只有从痛苦中来。什么样的痛苦,才能激发他的灵感呢。他想到了已存在上千年的罗马城。他要一把火烧掉罗马城,重建一个新罗马,要让人民歇斯底里的发狂和叫苦连天,他才能从人民的痛苦中,感受到创作的滋养。他还真敢这么做。当然,他是家天下,他是神,他会这样做。一把火,烧掉了罗马城。结果,暴君尼禄,虽然想嫁祸于传播基督教福音的人,也终免不了一死的覆灭命运。

暴君的第二大能力,就是暴君灰飞烟灭后,还有人为其叫好不绝。这可能是患上了“暴君灾难后的压力失调症”。为其叫好者,无非就是些抱有暴君想法的徒子徒孙。这类冥顽之人,自欺欺人的本事特大。只要谁说一声暴君的“不是”,黑眼球立马成白眼球,非跟你拼命不可。

中国文明史五千年,有文字记载也有三千年。这三千年的历史,大多都是苛政的历史。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极少没有暴政的。对外封闭,对内一统,这是总括。但内容有别。汉人与少数民族统治的时间基本相当。汉人稍长点。无论是汉人,还是所谓的蛮夷入主中原,都鲜有不铁腕治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国一直是这样的小农经济社会。犁耙、锄头跟着中国农民几千年,一直到这二十来年,才基本改变了一下。也就是说,中国人一直是靠天吃饭。政治制度或者说统治者最大的功能,就是花样翻新的横征暴敛,苛捐杂税,一直压得大多数中国人喘不过气。自生自灭的小农经济,如若没有统治者屡屡打扰,随他们耕作几亩地,倒也可安身立命。所以,中国存在着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对小农经济、对农民没有一丁点儿益处。问题是,小民命贱,交粮纳税、受尽欺压之外,还要为穷兵黩武的暴君充当炮灰。

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五千年的政制,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唯一值得后代子孙记住的,就是文学和艺术这一块。这是对世界文明的莫大贡献。从《诗经》、《楚辞》、《史记》到唐诗宋词,再到《红楼梦》等经典。这个怎样称颂都不为过。科学技术呢,也得冷静分析。“四大发明”当然伟大。但后来没有发展,中断了。造纸、印刷术还是与文化相关,就如“文房四宝”一样。这说明中国的文化没有断层过。发生断层,只是在登峰造极的“文革”,也就是常说的“十年浩劫”。大到国家级文物,尤其是挺立于神州大地上无数的各种实体文物,几乎毁灭殆尽,除了明令受保护的文物之外。小到各家各户的家传宝贝,大多也都躲不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肆虐,小部分则由胆大的藏着埋着透实,才得以重新“出土”一次。这真是亘古未有的浩劫。

为何要说这些呢?

是因为时下有的学者,渐渐开始自大起来,几乎一落笔,篇篇透出些陈腐心迹。凡事都要比个赢。咱们稍清醒一点的人,稍有点反思能力的人,都应该清楚:中国历史三千年,追求统一,是好的。而对人民“家天下”的残酷统治,是没有一点儿好处可言。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好的,但创造力越来越弱,就枯竭了,没有生命了。于是才有了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明明是“文革”对中国文化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有人却要把罪责归咎于“五四”。民国时期,还有私塾呢,还要读《四书五经》。就是“文革”前的一些农村地区,私塾还在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只是一到了“文革”,所有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都全给毁了,这是从实到虚、从外到内、从身到心的最大能量的毁灭。谁不承认这点,就难有资格评说中国历史和中国文明史。

有些当年言必称康德、萨特的人,现在倒过来了,言必称中国传统的种种之好。中国好的,就那些,都摆在那了,不用自大的自卑的一一罗列。那些“逢西必反”之辈,如若让他不要玩电脑、手机,不要使用西方文明所带来的好东西,他也未必愿意。让他去偏远地区,与世隔绝,学五柳先生,种菊南山下,他也未必能去掉浮躁之心。西医传入中国,也就百年历史。西方都不好,不好,还用它作甚。单看治病这一块,就没法不靠西医的。

简言之,冷静想想,我们现在使用的一切,如若除去西方的科学创造,还有多少可供使用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连刮胡子刀都是外来的。不服气,也没用。有一种人,心里总是隐含“暴君”心态,总想铲除他恨之入骨或幻想不存在的东西。西方是一个现实,是一个利益攸关的命运共同体。就该接受这个现实。国与国是利益互惠的结果,不是针尖对麦芒的耍嘴皮子。没有天然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盟友。视若无睹,不如正视现实。只要捆绑了的共同利益,两国之间,就是朋友。相安无事,总比刀光剑影要好。和气才能生财,正是这三十年国力渐强的缘由所在。或者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样才是正道。

2009、8、16

 4 ) 暴君焚城录——“信仰是建在爱的基础上”

在公元一世纪经保罗,彼得等人的传教,越来越多的下层贫苦大众信仰基督教而遭到残酷迫害的大背景下,一个罗马贵族青年军官和一个作为人质却被监护人当作女儿看待的美丽少女经历了一场灾难深重的生死恋,是显克微支的小说“你往何处去?”的主线,影片把这条主线描绘了出来。罗马皇帝尼录堂而皇之地说他弒母杀妻是“为了打开通往未来世界的门户”,还说现在门户已打开,“让它是美丽的,或让他是恐怖的“。这真是暴君的语言。大火将把罗马毁灭,愤怒的人群要冲进皇宫,尼录害怕了;禁卫军头领不肯去当替罪羊;皇后趁机嫁罪于基督徒;只有波楚尼说“让他们进来,我们都该死”。这一段很精彩。保罗的话是尼录的话的极端的反对。保罗说“基督的信仰是建在爱的基础上,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能互爱。”马可士冲进大火,先救起一个小孩,疏导人们走下水道逃生,命令士兵给逃难的人们让出通道。他做这一切都是基督精神的体现,虽然他可能自己尚未意识清楚。原著中,莉西是被赤身裸体绑在牛角上,现在影片的画面处理,拍摄已很不容易。原著中似乎没有结婚这一段;而影片中俩人想在被处死前举行婚礼,这似乎有点拿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那些具有伟大的献身精神的最初的基督徒了。感觉上,影片在发掘原著的思想内涵的深度上有欠缺。固然,拍电影自有其难度,且要顾到可观赏性。

 5 ) 死亡啊,你的毒钩在哪里?!

原著名叫《人啊你往何处去》,位列一百部名著,值得收藏。
以今天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画面当然不能和今时今日的相比。但,该片胜在故事精彩。
英俊潇洒的男主看上了美貌如天仙的女主,而女主不仅外表美丽,更有一个美丽的灵魂。在尼禄那个荒淫的时代里,女主的美像谷中百合花一样高贵圣洁。男主一望而生情。
在追求公主的过程中,男主经历了许多的艰辛与不易,经历了真实的杀戮、荒淫、谎言、背叛,看到人的软弱和罪性,也在基督徒身上看到荣美、高尚、牺牲。
令我难忘的是原著中的一幕,在尼禄把许多基督徒男女老幼丢进斗兽场,或钉在十字架上时,还没有被捕的保罗站在斗兽场最高一层,为每一位每一位正在死亡的弟兄姐妹祷告,为每一位每一位划十字架,恳求上帝的力量帮助他战胜死亡。我流泪了,同时想起那句话“死亡啊,你的毒钩在哪里。”这种力量胜过了死亡!悲壮而震撼。
男主和女主的结局是大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

 短评

男主长得一副屌得万年不信的样子,女主缺爱到只想信男人。只有尼禄真是演得好,坏到骨子里却又坏得孩子气,跟原著的气质太接近了。

7分钟前
  • 正在
  • 还行
  • Andrew Sarris说这部比“令人无法忍受的”Ben-Hur好多了,哈哈哈哈哈。但我感觉,这部就算在有些方面做得很好,男主Robert Taylor是致命的缺陷。大多数情况下我不太喜欢”谁让谁在某片里黯然失色“这种说法,因为很多时候是角色的差异;但凡事得看个频次,一个演员如果多次在自己做绝对主角的戏里让配角显得更亮眼,那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Robert Taylor就是这样——从Johnny Eager到Undercurrent到Quo Vadis,从Van Heflin到(生涯早期的)Robert Mitchum到Leo Genn和Peter Ustinov,都能把他的戏抢光。

    8分钟前
  • littleBea
  • 推荐
  • 尼禄和彼得的对照与互文,还是好莱坞古典时代恢宏的道德说教史诗剧的老生常谈,对于尼禄「庸人」化反而是最大亮点,其中的连篇累牍劝教场面令人不胜其烦。

    11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 听 上帝的声音,,,电影太拖沓了 就最后罗马的皇帝也把错都推给一个女人ε=(´ο`*)))唉,,,

    16分钟前
  • 边说边学的小涛
  • 还行
  • 这是道路真理和生命......恺撒大帝的末代子孙,罗马末代皇帝尼禄

    21分钟前
  • CM
  • 力荐
  •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尼禄同学,以你的智商性格,皇帝这份职业真的不大适合你,所以悲剧了

    26分钟前
  • 深溪虎
  • 推荐
  • 再睇一部基督史詩大片,對歐洲史又進一層。尼祿蠢鈍殘暴而無天賦,卻要玩行為藝術焚城取靈感,確實是暴君之典範。BTW狄保拉基兒真乃美艷不可方物,看她第三部作品啦,懶得cap圖,此片正式封為我頭號亦是荷裏活黃金年代最後一個女神

    29分钟前
  • kitlorovers
  • 力荐
  • 初看还是被惊艳到,场景华丽,群戏壮观,1951年相对难得,电影把大致人物、事件一一交代清楚,不拖沓,Robert Taylor一如既往地扮演“骑士”,Deborah Kerr太过“冰美人”略显平庸,尼禄也刻画到位,只是“风雅裁判官”的塑造弱了点,彼特罗纽斯是原著中我最爱的角色啊,整体3.5星~

    31分钟前
  • 一朵Faye魚
  • 推荐
  • 尼禄演得太好了,绝对可以进影史最佳表演的好,把尼禄的残忍脆弱神经质无情无知,诠释的入木三分!另一个惊喜就是大帅哥罗伯特泰勒居然演了一个最初很轻浮,逐渐变得可以令人依靠的有担当有觉悟的英雄形象!还有就是叔叔和女仆之间的爱情,一次是女仆对主人的深情告白,一次是主人对女仆的告白,令人潸然泪下!

    34分钟前
  • 我们在一九八四
  • 推荐
  • 事实证明了 50年代美国出品 + 史诗题材 + 顶级女演员 = 掺有宗教元素的无敌狗血大长片。 不过尼禄开始很有看头

    36分钟前
  • 按时对话法
  • 较差
  • 好莱坞一厢情愿的改编,把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和人性讽刺,编排成了个人英雄主义,对恋情的刻意渲染。删掉了最灵魂的人物,却加重无足轻重的角色的戏份。不考虑原作的话,也就是一个乏味的大片,再把一些众所周知的宗教画面堆砌进去。

    3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 “i am the way ,the truth and the light”茂文.勒鲁瓦在表现爱情方面方面总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即便是在这种宗教史诗片中。从表演来说彼得.乌斯蒂诺夫扮演的尼禄真是令人难忘,与其说这个尼禄是个暴君还不如说他是个头脑简单的可怜虫精神病人。相比原著来说电影在精神方面还欠缺深刻性。

    40分钟前
  • 秦诺诺
  • 推荐
  • 那个时候,美国将罗马的倒影从第三帝国移形为苏联。耶稣之死为人类之自由,“a miracle occur”—“America, is here”罗马的写作是在两极之间开展的,而另一侧的代言人,则是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41分钟前
  • 安托万-皮埃罗
  • 推荐
  • 超越爱和恨的界限,是宗教还是权力

    42分钟前
  • Bob
  • 力荐
  • 对熟读书的人来说……他们每个人的岁数如果除二就是书里人的岁数……台词和场面都是好莱坞当年特有的大片场的坑爹感觉。本来女奴是金发,公主是黑发,前者是绝美的少女才能打动以美为乐的主人进而相爱,后者是纯洁的少女才能让见惯罗马佳丽的军官动心。结果从面相上看姑娘小伙子们都30大几了不说,那服道化整得跟舞台剧似的。要说形象贴合,推荐大家波兰参与合拍的那版去看下

    45分钟前
  • OLIVE
  • 还行
  • 没有人是禽兽,他只是身心有病的人我是用火创作的艺术家去拿来我的哭泣之杯我看到的一切近是完美我亲爱的母亲,我亲爱的妻子你是我的罪恶

    48分钟前
  • 河广
  • 推荐
  • 1950年的好莱坞巨片,总让我想起《闪闪的红星》?构图齐整的英雄群像,正邪不两立的剧情设置,铿锵有力的台词,大段说教。不管是电影的目的是为了赞美上帝,还是毛主席。渲染意识形态的影片总是挺像的

    50分钟前
  • Yeoman
  • 还行
  • FOX的The Robe跟这个比起来更显得渣了。剧本挺用心,尼禄一条线很丰满,这片要单是他的传记会更好看,Ustinov版尼禄应该是经典了。基督教部分的感情线和The Robe差不多糟烂。

    51分钟前
  • Caneloni
  • 推荐
  • 窝曼副导演,没credit. 透过彩绘玻璃看东西很曼,想起Glenn Miller里面的滤镜切换。整体很坞,场面戏法西斯美学,群演真多呀。这都五几年了怎么泰勒还是那么美型啊?尼禄堪比Amadeus中的莫扎特,演得既违和又精彩,真是奇妙的观影体验。

    53分钟前
  • megaclaudiolis
  • 还行
  • 最近喜欢看历史片,看看过去的人们生活的怎样,可以移情。

    58分钟前
  • loneliness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