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追随光亮的人们,只会带来黑暗。” ——罗伯特·德恩诺
少年韦尼亚明正面临着一次神秘的危机,他提出的疑问扰得他的母亲、同学和整所高中鸡犬不宁。
—女孩们能穿比基尼去上游泳课吗?
—性教育在学校课程中有一席之地吗?
—应该把进化论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来教授吗?
很快,这个只对《圣经》发过誓的男孩的深信不疑把大人们彻底打败了。只有他的生物老师埃琳娜例外,她将对他的权威发出挑战。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量君],ID:dotammm
青春片大家看的应该都不少。还有人总结出了其中的套路,先上一段Freestyle~
美国青春有三宝,派对、比赛、啪啪好;
英国青春有三宝,嗑药、打架、基情妙;
国产青春有三宝,撕逼、高考、堕胎早。
(出自《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
但是俄罗斯不愧是战斗民族,拍起青春片来也是不走寻常路。
今天要介绍的就是这部“色气满满”又理性深刻的电影
《门徒》| 2016
电影讲的是一个用青春反青春,用宗教反宗教,用教育反教育的故事。
海报上的男孩就是电影的主角。
他是个“问题少年”,但又和一般“抽烟、喝酒、烫头”的坏孩子不一样。
只能用另类形容他,吸引他的不是性、毒品、爱情、友情,而是宗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迷上了东正教,并严格按照《圣经》中的准则来要求自己。
光自己做还不够,他还要要求周围所有人都和他一样信教。
还动不动就拿出书里的金句“教你做人”。
在学校的日常就是拿着本圣经怼天怼地。
什么?女生上游泳课怎么能穿比基尼呢?伤风败俗,无耻下流。
不行我要念圣经来感化你!
主说,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下奸淫了。
为了反对“淫荡”的游泳课,他穿着衣服,一头扎进泳池里。
在酒池肉林中穿梭不为所动,像极了一心苦修的苦行僧。
什么?生物老师居然在生理课上用胡萝卜和避孕套教大家怎么避孕?
居然还倡导包容各种性取向?
这和圣经上写得不一样啊,于是男主立马炸毛了,脱光衣服走上讲台怒怼老师。
主说,上帝赐福于人类和人类,要让他们繁衍生息,布满大地。
这段翻译成人话就是避孕是错的。
主说,女人要沉学问道,一昧顺从,上帝先造亚当,夏娃只是他的一根肋骨。
这段翻译成人话就是你个女老师没资格教我。
主说这是一股邪恶的火焰,男和男行可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
这段翻译成人话就是同性恋都是要狗带的。
开口闭口就主说、主说的,君君记得上一个喜欢这种不好好说话的还是吕秀才。
子曾经曰过......
学生信教,老师要疯。
但谁都无可奈何,因为学生讲的都是圣经原文,主的原话。没毛病。
在俄罗斯,东正教是的国教,上帝至高无上。
面对圣洁的教徒咄咄逼人地诘问,校方只能做点小妥协。
于是游泳课大家只能穿连体衣,连生理课也不能上了。
这下尝到甜头的男主越发的疯狂。
在政治课上侃侃而谈自己的宗教信仰。
甚至为自己的头上画了一个光环,在越来越疯狂的信仰之中,无疑把自己当成了神。
平静的高中校园里出了这么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当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很快男主就有了粉丝,学上帝收起了门徒。
这么看起来,男主确实有着宗教信仰的人,顶多就是疯狂偏激了点。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宗教是他的信仰,还是他躁动青春期的遮羞布?
时间倒回到电影的开篇,刚开始“宗教信仰”只是男主不愿去上游泳课的借口而已。
而他不愿上游泳课的真正理由是:
我没有什么控制不了的勃起。
血气方刚的小少年对着一泳池的比基尼肉体,哪里把持的住啊。
但是承认不就太怂太丢脸了?得想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于是“宗教信仰”就背了锅。
刚开始“宗教”只是一个不上游泳课的借口,但之后男主发现“宗教”这玩意儿太好使了!
用来怼老师、怼老妈、怼校长疗效显著。
而且还能意外的得来好人缘,受到关注,甚至“一步封神”。
眼看着熊孩子都要上天了,就没人能管管他?
被男主羞辱的生物课女老师,摩拳擦掌,磨刀霍霍。
决定以彼之道还治彼身。
她刻苦钻研圣经,誓死要把熊孩子从神坛上拉下来。
于是在又一次对男主的会议中,女老师字字见血说的他哑口无言。
男主在争论不过的情况下,居然污蔑女老师猥亵他。
而古板的校长竟然也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开除了女教师。
所有人都被男主狂热的“宗教”带跑偏了。
最后,电影在女老师倔强地把鞋子钉在地面,不肯离开。
像《圣经》里垂死的耶稣大声呼喊:
“我在这!我在自己的地方!我不离开!”
这是一个不想上游泳课的少年引发的“血案”。
电影展示了宗教的狂热之余,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整部电影荒诞又充满了警世意味。
《圣经》里的内容,由于时代的更迭与科学的发展,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全然正确。
比如电影里展示的对同性恋的不公,种族间的歧视,还有对女性的压迫。
(男主指责母亲不该离婚,哪怕父亲是个渣)
而这些颇具争议的内容被人歪曲、不怀好意地解读。
就像对男主来说,宗教是借口,是为了目的而使用的手段,而且这个手段很好用。
但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是相悖的。
宗教信仰这种全身心的皈依,只是信教之人用来规范自己,而不是强制别人。
和宗教信仰一样被人拿来滥用曲解的还有所谓的“传统女德”、“三纲五常”。
比如之前在网上大火的女德讲师,满嘴“妖言惑众”,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瞎几把扯。
忽悠人的能力,要比片中男主不知道高出多少段位。
针对女性受到家暴的见解:
所以忍让是大智慧,我们女人一定要忍。
还有总挨揍、被欺负的人不容易闹病。
针对女性婚姻的见解:
男人象征着天,女人象征着着地,
天在上,地在下,自然规律不变,所以女人要敬天。
(还有更多“精彩”言论,网上一搜就有)
世间最可怕的,就是人心。
信仰的力量无比强大,但很容易被操控。换个角度来讲,越有信仰的人,越容易被骗。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本来都是一心向善,指引人心向善的。
但被别有用心的人操纵,就变成了可怕的武器。
《门徒》作为一部青春片,想要探讨的主题绝不止是青春期的躁动和迷惘。
电影里的“宗教”,可以被置换为世界上任何一种试图以绝对的权威,来禁锢人类思想的“理论”或者“主义”。
而在这种强大的煽动力面前,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像电影里的女老师一样。
清醒、理智,看清楚闹剧背后的真相。
彻底的无神论者,无论如何,毕竟是站在到达彻底信仰的最高一级台阶,而冷漠的人没有任何信仰,只有愚蠢和恐惧……——陀思妥耶夫斯基《鬼》
男主角并不是一开始就信仰宗教的。电影一开始,母亲在回家后对他进行了一顿劈头盖脸的数落,然后询问他为何不愿上游泳课。男主角起初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想让母亲以“控制不住勃起”这一生理原因回复老师,以此蒙混过关。只是在母亲毫不妥协的逼问下,一句略微带点怒气的反语——“宗教原因”——才从他口中说出。
这个理由好像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为了结束这段冗长的唠叨才突然在男主角的头脑中冒出来。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何母亲在刚听见这个回答后嘴角流露出的冷笑,“你哪来的什么信仰”“这太离谱了,鬼才信呢”,这说明所谓“信仰”在男主角身上其实没有见着任何苗头。
看来,“信仰”只是男主角在紧急时刻抓在手上的一根稻草,是他用来反抗母亲以及整个社会加诸他身上约束的最强大有力的武器。就像一个谎言的开始,其实已经埋下了无数其他需要被圆说的谎;“信仰”这个稻草既然已经拿在男主角的手上,他就需要将其持至电影结束。
因而,这部电影丝毫不是在赞颂一个信仰得道的年轻人如何通过《圣经》中的话语揭露现代社会的伪善,而是在探讨信仰如何被利用(甚至歪曲)以致成为反抗整个社会的武器。
《圣经》的教义,人们是没有能力反对的。男主角充分利用了这个漏洞:通过对《圣经》文本逐章逐句的摘引,他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他不必穿泳衣下水游泳,因为这亵渎了《圣经》,他在性教育课上捣乱,因为这同样亵渎《圣经》……因而,他若要做(或不做)任何会遭受别人反对的事,他总能从《圣经》这个无所不包的文本中找到理由。
就像无论非基督徒想要用什么理由来反驳一位基督徒的信仰,这位基督徒总能从《圣经》中找到理由来回应前者的怀疑。因为自身完备的逻辑体系,《圣经》能够自洽地解释关诸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信仰”所给予男主角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他能够反抗一切。他与创造这个世界的上帝站在一起,他有责任对世间漠视基督教义的凡人提出指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反对这个已然遗忘上帝的世俗世界。但也可能,他想得并没有这般深入,《圣经》给予他的只是宣泄青春怒火、反抗这个堕落世界的借口。他并没有什么改变人们信念的想法,以让他们忠实于上帝。他只是觉得这样很好玩,能让自己无聊的生活添上几笔亮色。
如果说整部电影真的有批判极权社会的寓意,那也只是在此显现了出来。盲目的信仰带来了唯我独尊的窘境,男主角通过引用《圣经》驳倒了所有人,让他们对习以为常的社会规则产生了怀疑。唯有生物老师除外,她是唯一敢正面挑战男主角权威的人。但最后,她失败了,不仅失去了教职,也失去了贞洁(被指控勾引男主角)。整部电影的意图也在此暴露出来,没有人能逃过极权主义精密又高效运转的齿轮,不然只会死于它的冷漠中。
需要指出的是《门徒》在文本与影像上的割裂。整部电影只具有文本上的价值,也即整个故事可以简单被转述为文字同样获得它想要表达的意思。那些精致、美妙的摄影画面如同软肋,不仅没有为整部电影助益(确实让观赏更加具有可看性),反而造成与文本的割裂。
当我们获悉《门徒》其实是改编自某个舞台剧,这个问题也就可以被理解。因为舞台可以呈现一个失真的概念化世界,而电影首先建立在真实的空间环境中。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强行借用了一个“先行”的批判概念,然后再用华丽的影像对它进行包装。因而,观看不再有可能性,被引至死胡同。整部电影的观看就是一种暴露意图的过程,同时也是向观众揭开骗局的过程,这让人恶心。
/ 片中洗脑的过程 观影者都参与其中 对于不信上帝的人来说 也许会是一种折磨 观片过程感觉到亦正亦邪的气息 猎奇有意思 / 片中说剧中一众人被男主洗脑 但片子拍出来的感觉 是大家并不是很懂男主在装什么逼 更像是被他的气势折服 也想加入如此的高级非主流俱乐部 由此来看 不知想拍的是宗教在不同时代下的地位 还是异教徒的成长录 / 男主一意孤行的样子 让我有些后怕 是否坚持自我的样子 在别人眼中正如一个异教徒一般 但仔细想时 其中最大的差别 我以为是对他人的尊重与正/负面影响 不干涉他人 是表达自我的前提 反击当然是另一回事 / 结尾处女老师的突变不知道是何用意 只需反驳男主几个观点 让男主表现出无力反驳恼羞成怒的样子 让观者明白男主的片面与无知 就完成了人设的使命 但女老师在结局处 突然在无观众下自导自演起来 私以为很形式,无意义 /
本月为止看到最让人不舒服的电影。人心不古,不寒而栗,我甚至将它列为恐怖类。有影评说这是用极端的宗教主义,去影射、去抗议普金总统的反同政策。俄罗斯现在恐同多严重我不得而知,但作为无神论者,和极端宗教主义者接触总是要小心翼翼,生怕不知道哪点地方触犯了他们,如履薄冰的提心吊胆倒是切身的体验。 我认识一个信教的狂热分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和男主角几乎如出一辙,凡事按照经书上的作为标准,每天的生活从睁眼到睡着,都要说成是主的安排。当然他没有男主角这么厉害,能把圣经上全文烂熟于胸,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而和他谈话基本上都不是人话,他把自己身上笼罩成神性的光芒,神神叨叨的特别累。他千方百计的想拉我入教,我说这不行啊,我这种人将来是期待自杀的,这个和你们教义是相悖。他说你干嘛要寻死呢,这是主赐给你的生命…我说,如果能自己安排死亡,而不是死于非命,都觉得就是人生的大幸了。人终有一死,能够自己洗漱干净穿戴整齐去迎接最后的旅程,选个不扎心的平淡日子,和家人拥抱告别,不必被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一口气上不来的噎死梗死猝死的惨状,该有多好。上天堂?有来生?我都不信。人死了就是从一团尸斑肉到一堆白骨一把灰,撒了大海喂鱼吧。 电影里面男主角就如此这般的向周围的同学,老师,单身母亲频繁狂热的进行洗脑,狂气和傲气大得惊人,最关键的,还是句句话都用圣经条文作为回应。这种倚靠宗教力量光环下的言辞,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在信徒里都变得合理和正义,即使有些句子是断章取义,即使有些教条已经不可能再适应21世纪的今天。渐渐原本喧闹的人群再也没有反对的声音,一切都像中了邪一样的扭曲,只有唯唯诺诺的应承声和触目惊心的十字架,大家都发疯了。 电影里有夸大的成分,现代文明社会和科学,不至于那么轻易被一个少年所击溃。抛开这层诡异的宗教外壳,内在的同样还是青少年常见的叛逆反抗,标新立异,追求共鸣,是一条成长的伤痕之路。但它又不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某些国家和宗教里,教义大过天,以教治国已是不争的事实。至少东正教能允许这种话题的电影产生,而不至于有人去电影院里朝看电影的观众放人肉炸弹。
以主之名震慑诸位 文 调反唱唱 一个当代俄罗斯少年对《圣经》痴迷,他把宗教狂热带入了校园。这不免让人想起[苦路十四站]中为弟弟献祭的德国少女玛利亚,这两人看起来得了同样的病,都视《圣经》为唯一指令。但两人的症状却不同,玛利亚是用这些严酷的教条来约束自己,顶多算个愚圣。但韦尼亚明却用来约束他人,与其说他是上帝的门徒,不如说是一个善于利用权威思想控制他人的“学生”。 所以说[门徒]并不是反基督电影,没有必要仔细研究那些对于《圣经》的引用,因为宗教在片中只是作为不合时宜的意识形态的代名词,并不代表它自身。曾控制战斗民族数个世纪的宗教意识形态已经逐渐失去了信徒,它与当代俄罗斯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形成了愚昧而可笑的错位。韦尼亚明的母亲、学校领导、周围同学起初都嘲笑他的神经质。但可惜的是,“清醒”只存在了25分钟,在此之后,大家都被那些引用自《圣经》的古老戒律震慑住了。他的单身母亲开始求助于神父,学校的领导开会讨论在游泳课上穿比基尼真的是“淫邪”的吗?因为害怕受“末日的审判”,学校采纳了韦尼亚明的观点——游泳课上女生只能穿连体泳衣,韦尼亚明和他的《圣经》取得了第一次胜利。 [苦路十四站]中玛丽亚的狂热来自于她那奉行原教旨主义的家庭,韦尼亚明变得疯狂的成因却没有解释,不过这缺失的前史并不是重点。当这个男孩在黑板上为自己画上一道圣光,他象征性的给格里沙洒圣水以及接受门徒时,这一系列行为足以说明,因为与上帝站在一起,因为深信这个古老却依旧可以拿出来“吓唬人”的意识形态,韦尼亚明非常享受那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为了当上“救世主”,韦尼亚明选了一个渴望被“拯救”的残疾男孩格里沙作为自己的追随者。这个可怜的男孩比常人更轻易“攻陷”,因为他是个弱者,经常被班里人欺负,无人可交心,一旦韦尼亚明与他接近,他便发了疯的对韦尼亚明的话深信不疑,他以为韦尼亚明口中的上帝可以让他的腿恢复正常。片中有这么一段,老师伊琳娜里沃夫娜在路上偶遇坐摩托车不戴头盔的格里沙,她提醒格里沙一定要注意安全戴头盔。 “头盔”在片中有着双重意味,一方面格里沙最后的结局是被韦尼亚明砸中脑袋而死,另外“不戴头盔”也暗示格里沙对他人的蛊惑没有防卫意识,很容易被洗脑。 但韦尼亚明在高举《圣经》愚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时,出现了一个绊脚石。生物课老师伊琳娜里沃夫娜代表的是另一种意识形态——科学。她在课上用胡萝卜模拟男性生殖器教学生使用避孕套,这激怒了暴躁的韦尼亚明,在课堂上他脱光了所有衣服反对避孕。在上达尔文进化论一课时,韦尼亚明再次大闹课堂,伊琳娜里沃夫娜直接用科学怼上帝创世说。这一次,韦尼亚明无话可说,他开始正视眼前这个敌人。伊琳娜里沃夫娜与韦尼亚明的矛盾一步步升级,为了彻底摧毁韦尼亚明的那一套诡辩,伊琳娜里沃夫娜开始日夜研究《圣经》。在后几次的对抗中,她不再用韦尼亚明蔑视的科学怼他,而是同样引用《圣经》的话来对抗韦尼亚明。为何同一套体系,可以供两个人使用来对抗彼此,这也正说明了罪不在宗教本身。 但最终伊琳娜里沃夫娜输了,究其原因不是韦尼亚明与他的《圣经》太过于强大,而在于那些不分青红皂白的“群盲”。当韦尼亚明自己做了一个十字架钉在教室的墙上时,教师们居然对着钉歪的十字架画着十字。正是这群人,他们默默的站在韦尼亚明身边,选择相信他的胡言乱语,彻底打败了唯一一个清醒者。 在发狂少年的背后,无意识的盲动更为瘆人。这里的宗教可以换做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可以是[意志的胜利]中的法西斯,也可以是[爱的曝光]里的邪教。当人们因害怕无知与无助而不得不寻求一种精神寄托时,它为人类承诺伟大光明的未来,而当它变得暴戾、无理性甚至残酷时,人们只会毫不费力的盲从。 本文刊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务必说明
神棍还是使徒?这是个问题。当宗教成为一个人的唯一支柱,狂热的宗教信仰将成为对抗异己的最大武器。就像那个瘸子,为了爱而活却因为叛离了圣经而被杀死。又像那个生物老师,用科学想要对抗宗教无果后,用宗教对抗宗教,仍然被归位世界的异类。谁才是清醒的?宗教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把躁郁青春用宗教狂热取代,螺旋上升的疯狂让人不寒而栗。终于记起这曾是一个把共产主义当做信仰的国家。本质上是对普京反同政策的控诉寓言,也正因为这样结尾稍显得软弱。构图满分镜头满分配乐满分,同志男孩在俄罗斯太可怜了!!!
宗教极端分子,狂躁问题少年,全程撒泼暴走让人好气又好笑,最后又有点悲伤迷茫。青绿古着的色调,大量流畅的跟拍长镜头,喋喋不休的圣经说词(特效字幕出处)。泳池水下的青春众生相,房间里徒然出现的救世主,一路在摇滚乐中扛着十字架钉到学校墙上,被逼疯的女老师把鞋连同自己钉在教室地上,crazy
虽说剧作精彩,有些长镜头还是不错,包括对后社会主义状况的写法很是有趣(宗教明里暗里的复辟),但本片着实过于仰仗舞台剧技巧了。加之人物的动机还是略欠一点说服力,同性话题混在里面比较牵强,感觉还是怎么捞都上不到4星去。看看今年戛纳是不是又要搞空椅子以及萨金塞夫怎么投票……
很发散的电影,看友邻的多重解读有意思。知识分子的宗教思辨,扯到神教育也无从幸免。电影的尴尬、黑色幽默隐藏得深,很见导演功底。[B]
看完把人气死,俄罗斯拍这种隐喻电影总是拍半截,好人死光光,坏人活万年。
俄羅斯每一兩年就有好幾部“社會寓言片”會浮出來。只不過像如此一部大尺度、口沫遮攔的宗教題材片還真是少見。謝列布連尼科夫就喜歡這種啼笑皆非的表現手法,之前看他的《背叛》和更早的《犧牲者遊戲》就領略過。
17岁那年,在政史地试卷的轮番轰炸后,出于厌倦,我又本能的开始怀疑一切:人性的恶与阶级分化决定人类社会不会达到共产主义,历史课本上一多半史实都是篡改的,地球到底是不是围着太阳转?此后多年,就在这种怀疑一切的思维中看山还是山的活着,因为信仰,信仰一切都是虚无的。
青春反青春,宗教反宗教,教育反教育。
逆来顺受与愤世嫉俗是同一前提(集权统治)下的两个不同结果。熟读并大肆引用《圣经》的基里尔最终只引来了反叛者的反叛却丝毫没有领会其智慧。他通过电影赋予男主角质疑世俗的权力,遗憾的是他们对于教育体制以及现代自由主义的愤怒同样也冲昏了他们理性的大脑,致使本片无法站在超越自身传统语境之外的立场上进行批判。极端的(小丑)行径只会破坏辩论环境的秩序和为自己换来最终的恶果:成为教条(原教旨)主义者口中的狂热《门徒》以及科学主义者眼下尚未进化的大猩猩。
宗教狂热真可怕。想到浪潮。
精炼的寓言故事,同性恋请先死,批判极权的人接着受到迫害,再无立锥之地,恐怕不只是俄罗斯政治社会的缩影。调度绚丽无比,配乐也不错。
战斗民族着实生猛,以小见大非常可怕,当宗教成为枷锁或许在周遭同学均为白衣只有他是黑色就已说明一切。男二很美貌
主题放大了说和种族信仰人类自我认知有关 放小了看就是直男癌的极端版 自我中心 拿自己当神 怀疑自己的时候指桑骂槐说别人不信任自己 恐同 斗不过某人就耍赖 这世上的男人啊 我把你们看得透透的
……糟糕
#Cannes2016# 极端宗教敏感的当下看这样一部片子难以避免non-cinematic sentiments. 演员戏剧风格的表演震撼力强,完全迷失的"盲"的状态尽显,有着狂热宗教信仰、成天引用《圣经》的男主的教条刻板,管理层对生物老师真挚言论三番五次的欲盖弥彰,生而有眼,失去自我的门徒却什么也看不见。警钟长鸣。
校园欺凌,恐同排犹,死亡金属,楼道幽灵……比基尼换连体泳衣,初尝权力欲望;生理课裸奔野猴,激发保守复辟同情;理性主义难以对付极端宗教狂热,拯救世界还需俄罗斯辣妹暴拳
果然是脱胎于舞台戏剧本。一个把自己脑给洗了少年,被俄罗斯老中青三代女性爆锤,深刻地展示了“你可以招惹狗熊,但别招惹俄罗斯女性”的俄罗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灯光舞美台词都一流。
舞台腔与神化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