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莹(贾玲 饰)宅家多年,无所事事。大学毕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乐莹选择脱离社会,封闭社交圈层,这是她认为与自己“和解”的最好方式。一日,在命运的几番“捉弄”下,她决定要换一种方式生活。在与外面的世界小心翼翼的接触中,乐莹结识了拳击教练昊坤(雷佳音 饰)。当她以为生活即将步入正轨时,接踵而至的考验却远超她的想象,滚烫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本片改编自电影《百元之恋》。
全是剧透,慎看!
如果说《你好李焕英》是「用真心」,那《热辣滚烫》就是「有决心」。
上周刚开完《百元之恋》,所以前三分之二的推进惊喜不多,虽然也有适合本土化的各种细节改编(后面细说),但从张小斐的那句「有病啊,明明就打不赢,为什么要打」,紧接着跟上贾玲倒下脑海中的回闪,这一切都有了满意的答案。《百元之恋》是「爱别人」,而《热辣滚烫》是爱自己。
从张小斐的女儿,到后来烧烤店的同事沈春阳,还有增加的新角色陈年闺蜜李雪琴,不知道哪里的亲戚杨紫,因为融入了更多的女性角色,所以也更容易引出更多的女性话题,像是揩油的「衣服帮你换啊」,职场PUA的「那咋办啊,你离职啊」。
这里有一个小点也很喜欢,贾玲离开家的时候,妈妈给他三千块钱,她没要;而后需要用的时候,刚想找妈妈要,结果看到「这一次你让妈刮目相看」,而删除文字后,妈妈的钱还是打过来了,这就是妈妈啊,太传神了。
贾玲和大头的相遇,始于一场小误会,虽然是「屎尿屁」,但因为有好几番,尚可接受;贾玲诚然是喜欢大头的,但这种喜欢,并不是花痴式的,更像是两个失败者的相拥取暖。而后的感情升温,依靠的是披上衣服的误会(没有按照领导要求露出粉色制服和亲近客户)、小小创可贴的误会,还有5000块钱的误会,是这些误会让这段感情升温,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让女主摆脱了恋爱痴迷的人设,同时摆脱的也是《百元之恋》的影子。
看到贾玲换教练的时候,就在想,希望后面大头不要再出现,就成为人生中的一个插曲;看到贾玲走出拳击比赛场地,看到大头在那里等的时候,就在想,一定不要按照原版剧情来啊,一定不要重新在一起啊,凭什么渣男啥也不干回心转意就能躺赢得到一个更好的人啊!
结果从贾玲的那句「已经赢了啊」,而不是「好想赢一次」;到「我不爱吃牛蛙」「改天吧」「看心情」,真是忍不住直呼改得好!
贾玲在这里拓展了输赢的意义,也终于呼应了什么是热辣滚烫,热辣滚烫的不是减了一袋水泥的重量,不是那一计左勾拳终于打在了对手的脸上,不是前男友回心转意感觉下一秒就要重新收获爱情,最热辣滚烫的,是终于可以成为自己,并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百元之恋》的内核是恋爱,而《热辣滚烫》的内核是自己和人生。
而后她依旧出拳,跑着离开,人生美好。
比赛入场时看着倒影的曾经自己,会心地笑,补充的挺好。
原版安藤樱一直不肯放弃的「我能打」是因为真的想要赢一次,但这里并不是为了单纯的输赢,不肯放弃的理由应该是什么呢,电影在贾玲倒下的时候,进行了一段回闪,补充了很多细节。
是她最后还是去当了陈年闺蜜和前男友婚礼的伴娘;
是她即使刚被前男友出轨,听到妹妹那句「杉子迟早把你踹了」在伤口上撒盐,却还是把房子转到了妹妹的名下;
是她面对大头的第一次询问,选择了否认摇头;
是她无意间听到大头和同事说出的那句「真不是我对象,就一个学员」;
是她被算计当众撕开伤疤,即使已经仁至义尽帮忙晕倒,耳边响起的那句「啥亲戚啊,爆点都没有」;
是她跳楼后的那句「好疼啊!怎么一点伤也没有」,没有伤口的疼痛反而更难受;
这些细节,像是潮水一般,一下子冲击过来将你我包围,而后《送你一朵小红花》响起,情绪迭代,前面小纸条的铺垫Call back,让我们一下理解了那一个个「我能打」的背后,埋藏着的是怎样想要割舍的过去,和多么强烈的决心,坚持下去,唤醒那颗自爱之心,告别过去的自己,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已经赢了,为自己而活,就是赢了。
不得不说,明明可以创作一首新的歌曲,但小红花放在这里,一是更容易引起情绪共鸣,二是还能唤起之前电影的情绪迭代,一举两得。
1.乐莹的名字,ling,连起来就是贾玲的玲,一个谐音梗;
2.用大脚趾都可以关电视,确实懒地有点勤快了~
3.扮成弥勒佛合影的再就业,是个办法;
4.小度小度,在呢,听妈妈的话,一不小心就是一记组合拳~
5.我TM看你像排骨,对,东北故事;
6.烧烤店名字,大碗鱼乐,又一个谐音梗,贾玲的公司名;
7.片头,场景中出现的人物和对应的角色介绍是对应的,如音乐指导对应的是街边卖唱;编剧指导是算命的……
8.南边的窗户打开,北边的就自动开了,重新定义「南北通透」~
9.东北妈妈叫你起床的两大绝技,一是开始收拾屋子,二是直接拉窗帘~妈妈再爱我一次!
10.东北文化学习,剋(kei,三声)哈哈哈,近义词应该是扣吧,个中差别,请咨询身边的东北朋友;
11.可乐里面扔烟头,一锅鸡翅白瞎了,哈哈哈
12.你这给孩子当大姨妈的,不出点血不行啊~
13.婚内出轨,孩子也不是男方的,那男方不给抚养费,好像也确实挑不出来毛病;
14.吴坤说滑旱冰,沙溢说回哈尔滨;尔滨啊,你是真的火了;
15.确实约你出来没说办卡的事,直接领现场去了~
16.误会的创可贴,贴在镜子上,轻轻一碰,镜子就碎了,因为创可贴贴住的地方,就是最脆弱的地方啊~
17.人活着嘛,总得拼一次;挣钱,是生活么?
18.抽烟,我不会!哈哈哈
19.不是很喜欢有那么多通过下雨渲染情绪的地方,想起之前范伟的一段采访,说拍《漫长的季节》唯一一次跟辛爽意见不统一,是王响看到王阳溺水那场戏。因为这场戏很重要,范伟希望导演能给演员一个刺激情绪的环境,比如下一场大雨。但辛爽没采纳,“范老师,我特别希望就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天,突然发生了这件事。”范伟:“我一下就明白了,他是想让所有事情都发生在日常里。”
最后,喜欢电影中贾玲和父亲吃饭时讨论的那个问题「如果你有两个苹果,一大一小,朋友想要,你会给哪个」,她说自己之前两个都给,却没有很多朋友,因为朋友都认为她不喜欢吃苹果;与人相处并不是一味地付出真心就够了,相处是两个人的事,只有双方都舒服了,才能长久;她说自己现在看心情再给,是啊,先考虑自己,掌握主动权,也是掌握情绪自由的权利。
电影最让人热泪盈眶的,不是她最后带着腹肌出场,宛如脱胎换骨;不是她最后接了长发烫了大波浪买了好看的晚礼服;而是第一次拍摄更衣室出场时走到半路她就转身哭了,那时眼泪的生命之重只有自己能懂;是她决定了就去做了,并且就坚持做到了,电影最后显示了贾玲的改变之旅备忘录,记录了2023年一年以来她几乎每一天的体重和简单心情,看到有「大哭」「第一次可以翘二郎腿」「心态崩了」「去你大爷」「昨晚偷吃了一串羊肉」「哎」「摔秤」「凌晨三点,好饿」「杀青要吃两串烤鸡爪」「M码衣服」「大家都没有认出我,开心」「我看啥叫极限,来!」「120字开头啦!!!」「我还活着么」「天啊!!!我有脚脖子啦!!!原来我有脚脖子!!!」「要重新拍证件照!」「青筋爆出来咱们就吃大米饭」「一百斤!一百斤!我做到了!!!要永远为自己骄傲!」……
最后那一句话,掷地有声,你不得不承认她是个狠人,决定了就去做,去坚持,去改变;而不用再用身材去维持被别人喜欢的人设,是其中最棒的一点,也是自信的最大证明;看到她因为李焕英的分镜不够好去学了画画,有好几首电影插曲也是贾玲作词,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真好!
希望你也可以,新年快乐。
真的没了~电影中贾玲重遇搬砖的大头,分开后的BGM是一段RAP,原版的音乐是《The greatest trip》,非常棒,也契合主题,感兴趣的可以去听听,出自Kaptain的专辑《Victory rock anthems》。
前期过于恶俗,显得里面没一个正常人,甚至觉得导演是不是被全身烟臭味酒臭味汗臭味尿骚味和爹味的老男人附体。但坚持看到最后,还是有不少惊喜在,是一部值得一看、能够值回票价的好电影。
贾玲是适合做导演的。
下方影评涉及大量剧透,基本上透完了,谨慎点击。
————————剧透分界线———————
————————剧透分界线———————
————————剧透分界线———————
————————剧透分界线———————
————————剧透分界线———————
啃老十年疑似抑郁+社恐+讨好型人格的女主,遭遇闺蜜和男朋友出轨背叛,妹妹算计房子,离家出走做服务员。
然后听落魄男人说梦想,为了男人买300一节的拳击课+为男人偷偷花五千块钱买比赛机会还不让男人知道+为男人当保姆做奶妈。
然后男人打算把自己的梦想卖了,女主反对,被男的骂。到最后上了赛场发现,那男的是真不行,空谈罢了,实际只一下就被打趴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是真有点忍不了了,该不会要搞什么性缘脑为爱逆袭吧😅但还是勉强坚持看下去。
这个剧吧,当妈的拉偏架,当爹的隐身,妹妹毫无道德底线,男的更是个个儿隔着屏幕都能闻到臭味,以为除了杨紫演那个表妹之外,就没一个正常人。结果这个唯一“正常人”,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终于发现,之前倾尽一切支持那个男人,并不是恋爱脑,而是“想赢一次”的执念,这执念不该寄托在别人身上。(这是关于这部电影我最爱的点!以为自己是因为爱而付出,但实际不过是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对方身上罢了,这终究是虚妄。)
她也终于发现,自己被那么多人欺负,是因为自己允许他们来欺负。
之后就是训练、逆袭、找到自信,观众也终于心里不堵得慌了。
前半截的恶心感,终于被贾玲各种高难度的训练动作、合理的运动服装+汗水+极度真实的狰狞充血的表情给洗干净了。
到底是女导演,最终没有强行大团圆,没有强行给男人过多浪子回头的戏份,也没有强行唯心主义胜利让业余打赢专业。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展现女主成长的过程。
贾玲在大雨里上楼那个镜头,实在是太绝了。大雨滂沱,黑暗的夜里,灯亮起,又熄灭,一盏又一盏,归于黑暗。
最终,她自己为自己点起了一盏灯。
一个倾尽自己所有去对别人好的人,因为没有得到善意而厌世避世。最终寻找到了一种方式,去看到自己,接纳自己,为自己亮起一盏灯,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贾玲的肌肉真好看啊!羡慕死我了!
ps. 我觉得这部电影被各种恶意差评,核心原因是:女主既不是为了男人减肥逆袭,减肥后还不化妆不服美役,素面朝天满面狰狞去运动,最后直接抛开男人自顾自成长去了;可是,毕竟女主前期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男人身上了,又不太符合现阶段女性思想要求的“不沾男”。这就既要被大部分男的骂,又要被一部分女性骂。
其次是抄袭/改编没有明说这个说法。别人说的原电影呢我没看,找个时间去看看。至于是借鉴还是抄袭,看完再说。(后续更新:现已确认是改编,原作为《百元之恋》。改编跟抄袭两码事,改编也不是差评的理由。并且,我认为结局改得特别好,这部的结局在我心目中胜过原作!)
至于别的理由,就有点莫名其妙了。大部分在骂营销。
营销算恶评的理由吗?“酒香不怕巷子深”这话在电影行业根本就不成立,不营销那导演都自己砸锅卖铁赔钱拍电影去呗?
再次ps. 本来打的四星,但恶意差评太多了,那我就得改打五星了🤗
在铺天盖地营销宣传之下,这一部《热辣滚烫》成功成为了春节档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性作品。无论在社交媒体又或是电影预告,我们都可以轻轻松松地总结出两个主题“贾玲瘦了100斤”“女导演”。这两点又恰好正中“容貌焦虑”与“女权主义”这个时代性话题。所以不出所料这部电影成了爆款。但这两者存在的本身就是矛盾的。
无论男性又或是生理意义上女性,都在这里被安置在了一个非常明显,且导演刻意为之的“胖”“瘦”审美对立上,仿佛在影片观看之前就强迫观众去认同这样一个,通过资产阶级审美塑造营造出的“瘦”审美形象。这在本质上是极度反女性主义的。男性,但尤其是女性(她们承担着整个社会的审美符号责任)都被这样一个资产阶级塑造的审美枷锁所笼罩着,终其一生都要被进行美学上的剥削,如变“美”“变“瘦”“变飒”变“帅”,尤其是后两点,成了这部电影中我们所聚焦的贾玲她所背负上的符号。
在这样一个男权主义为中心的审美架构里,贾玲则是走火入魔,可谓将自己承受的一切现实的本体论痛苦都抛掷给每一位观众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颓废,妄图轻生,遭遇本体论种种迫害的胖贾玲,在经过了所谓的“变化”之后成了一个大他者所认同的一个贾玲,并在片中无数凝视镜子的场面中带给了观众一种令人不适的自反性攻击,她并没有赢,她恰恰输了,她跪倒在大他者,男权审美符号前面,并塑造出了一个所谓“更好的贾玲”,整部电影就是她,贾玲,自己面对这类所谓的“赢”在现实中的不稳固与空虚,于是塑造出了一个浪漫化的故事,仿佛想让所有人都去认同她这种转变,她这样就真的能认为自己改变了,并在形式上也填补了自己那本没收到的“赢”。
结尾,那更是令人感到无比心寒,首先是那给那个胖贾玲贴上的“好人”标签,仿佛这样一做就能无视导演前面整整一个半小时那对胖的残酷塑造,假惺惺的令人不适,这更是缘由90年代影像的影响,这带到了现代中国电影中。90年代是发自内心的十年,多有事情必须被经历过,所有东西必须被解释,是《低俗小说》获得了戛纳,而不是《红》。带着这样的创作态度,最后营造出的便是一个个现实主义幻梦“她减肥成功了,她赢了,我也要赢一次”。
我懂杜乐莹。
很多人不懂,一个力量如此悬殊、注定败局的故事,有什么好拍的?
他们更加不懂为什么杜乐莹一直坚持说自己已经赢了,这打得三个回合,硬是没一个回合是赢的啊,每一回都是要紧牙关、口吐鲜血撑下来的。
我知道好多人都在等反转和逆袭(即使在被重拳出击打得体无完肤的第二回合之后),等一个杜乐莹的出奇制胜,等一个热血沸腾的奇迹出现,以完成所谓的人物角色成长弧光的完整性,尤其是前面细节一直在铺垫的她的左拳很厉害。
毕竟,没有结果的成长,在我们眼里一文不值。
事实上导演也给了回应、甚至制造了所谓的高光时刻,但眼瞧着扳回一局的胜利已经近在眼前了,观众却马上就被啪啪啪打脸了:
杜乐莹挥出的拳头还没有落下,被“全力一击”的对手的头就已经重新抬起(或者甚至从未必打下),随之而来的是一记更为猛烈的回击,直打得她措手不及。
准确来说,是打得观众措手不及。打不过啊,根本打不过,观众被彻底打懵了:
这是要干嘛?难道就这样一直挨打到最后?难道前面的艰苦训练换来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结果?即使瘦出腹肌三头肌也换不来一次体面的胜利?前面所承受的那些羞辱又该如何清算?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努力究竟有什么意义?
不知不觉间,我们对生活和成长的定义,已经狭窄到成功二字,更准确地说,是社会标准、他人眼光中的体面的胜利。
所谓的扳回一城的人生,也只不过是在人前争点脸面的代名词而已。
我们所孜孜追求的自己人生的意义,最后的落脚点竟然是他人。
这才是最大的讽刺吧。
正是因为带着这样的人生视角,才让我们觉得《热辣滚烫》的故事索然无味吧。
但凡我们能够摆脱他人的眼光,真正地独立地好好审视自己的人生,我们都能够从当下、在纯粹的努力当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热辣滚烫》的落脚点就在这里:当下的、纯粹的努力本身的探讨。
何之为纯粹的努力?不看重结果的努力。
很多人会说,不求结果?那所有人不得像忙头苍蝇一样,努力还有意义吗?这是虚无主义吧。
努力的意义,100%系于未来的结果之中。
大部分寻求生命意义之人就在这里迷失了,他们犯了两个常识性错误,一是混淆了方向和结果的概念。错把对方向的坚持,变成了对结果的执着。
努力的方向很重要,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审视内心,寻找出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这是引导我们前进的明灯,但很多人却常常把人生的方向错误地过于具体地量化为某种指标某种具体的结果,比如我们要在什么年龄做到什么事情,比如我们要赢得别人的尊重,比如我们要赢得一场比赛(就像我们期待杜乐莹一样)等等。
这种混淆,很多时候和个体过分让渡人生掌控权的心态糅合在一起的。我们把他人期待当作自己的期待,他人的要求当作自我要求,他人变成了我们人生意义的标尺。
但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二是没把握好追求结果和坚持努力之间的平衡点,这个很重要。
我们为什么不能够过于执着所谓的具体的结果,是因为结果只是一个点,我们不能够将人生的所有意义都浓缩在某个时刻的点上,它既没有这样的持久力,也没有这样深度的影响力。
极端点说,我们都是会死的,到头来都是白骨一副,执着这个生死两茫茫的最终结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把人生的意义放在过程上、放在当下,我们才能真真正正地感受到努力本身的重要性和意义。
阿德勒心理学劝戒人们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当下最重要的,过程最重要,过去与将来都不重要。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
大部分人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所以,杜乐莹说自己赢了,因为她看到了当下努力和做出改变的重要性和意义,而我们却只看到一个虚无缥缈、毫无意义的结果。
我很喜欢第二回合,虽然三场都很好,但第二回合是拍得真的很好,360度环绕拍摄,镜头、配乐、表演、场面调度和节奏配合得刚刚好,一场必输的格斗对打,我却看出了热血,因为即使杜乐莹节节败退中,但却充满着生命力和力量感,而这种生命力和力量感,只能来源于一个人与当下的紧紧连接。
杜乐莹追求的不是要打赢对方,她追求的是坚持,不是坚持不要输,而是坚持感受当下对人生的对抗,这种努力本身,就是人生的最大和全部意义。
结果?早就不重要了,因为她输得起。
这是一部后劲十足的电影。足到让我在看后5小时的深夜里辗转难眠,于是我决定记录下我的感受。
我看到的是一个徘徊在家庭和社会边缘,懦弱胆小的回避型人格,自我救赎的道路。
故事的前半段,用惊人的长笔墨描绘了主人公乐萤“被嫌弃的一生”。肥胖油腻的躯壳,怯懦的轻声,只是她不被喜爱的人生形象。
这绝不是一段讨喜的经历。因此也成为许多人诟病这部电影“丧”和女主“恋爱脑”的原因。
但看完整部电影再回头审视,这段经历非常值得保留,因为它恰恰是最能体现一个人触底反弹,实现人格蜕变的全过程。
电影里剧情转折点,也是最让我震颤的一个长镜头:以一个看客视角的大远景,见一肥胖女人,在漆黑夜里只身一人,步步走上四层楼的楼梯。
每向上一层,风雨骤起。再往上,风雨愈大。再往上,灯亮灯暗。
最终,只她廉租房灯亮起,像微弱的烛火在风雨中闪烁,直到天亮。
你不知道她在夜里想了什么,做了什么。但是天亮了,她决定去打拳击。
因为她想赢一次。
在电影励志的后半段里,减肥,只是一个表现乐萤人格锐变的外化体现。
电影没有过多笔墨描绘她的心态转变,就像你突然发现,身边一个不起眼的胖子突然减肥了?去打拳击比赛了?
在台下看着她被打得落花流水,依然咬牙迎战时,你发现你能看见她了。
一个原本模糊不清的人,长出了新的血肉,有了坚硬的外壳,生动具体。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里,没人在意的角落里,她的确死过一次。一个热辣滚烫的灵魂,咬着牙拼了命突破了旧躯壳,达成了新生。
我想,看完这部电影,在我今后每一个咬着牙抱着自己哭的时刻,我也会想起乐萤。我会朝着她的方向,努力走。
这就是这部电影对我的意义,我诚恳地推荐给你。
看《热辣滚烫》看得我在电影院里眼泪狂流。我太喜欢贾玲的眼神了,有那样的热烈和丰富,又偏同时有那样的朴直和沉静,能装下一个创作者复杂的野心,却又让人觉得,大道至简,无非是专注、持续的专注、直道而行。
在《热辣滚烫》里,我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贾玲,这个不一样并不指她瘦了一百斤的身形,而是她呈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气质,就像片里的台词,“变了。不是瘦了,是变了。”
贾玲以前给人的印象,是个典型的E人,虽然是个细腻的E人,但情感的表达是外放的,幽默、机敏,圆圆胖胖,但完全不给人“钝”的感觉,反应极快,狡黠可爱,是暖场王也是救场王,在这个层面上,绝对属于“灵活的胖子”。
但在这部片子里,前半部里贾玲演的女主角乐莹,呈现出了一种“慢”和“钝”,像一团面目模糊的棉花,和世界的关系呈现出一种节节败退的状态,极其被动,世界以痛吻我,我回之以沉默、以退让,一次又一次的沉默,一次再一次的退让,直到退无可退。
我在网上看到过很多“家里蹲”们的树洞心事,有很多人其实都是经历过巨大的内心创伤,或者来自于家人、或者来自于校园、或者来自于社会关系,与人的相处像一个陷阱,令他们感到恐惧和不安,而贾玲在电影前半部分的表演,把这种因恐惧而生的逃避呈现得非常精准。
而当故事进行到电影的后半部分,瘦下来的乐莹,仿佛是把之前面目模糊的棉花糖重新雕塑,一点一点雕刻出来了一个与世界的关系更清晰、更沉着、也更有生命力量的她。
特别喜欢乐莹下定决心打拳击比赛后贾玲的表演处理。有太多太多作品,都喜欢写“从前你看我不上,现在我让你高攀不起”,喜欢写一个一个去报复那些辜负过自己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并不算“爽文”。因为瘦身成功后的女主角,依然安静,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对曾经恶劣对待自己的前爱人、对背叛过自己的闺蜜和亲戚、对一直欺负自己的妹妹,都有种既不原谅也不记恨的淡漠。
爱情、友情、亲情,都不由己,但对自己的打磨和塑造,却是唯一可以自己去努力的事。因此,电影里的女主角一直心心念念的“好想赢一次”,并不是要赢过任何对手,也不是要赢一场比赛,而是,在整场比赛中,自己能竭尽全力,赢一个回合。只要一个回合,就够了。
在整个人生里,在所有无常的生活里,尽自己最大努力,赢过一个回合,够了。
太喜欢片子的结尾了。是孤独的,但这是怎样轻快的孤独啊,是一个人在清白的月色下,步履轻盈地独身而行,问心无愧,已尽全力,向着未知而属己的前路,坦然走下去。
电影最后贾玲减肥的花絮比电影好看,以及为什么贾玲在电影里全程讲话都有气无力的样子
最后倒地闪回的那一段真是全片败笔!!人是为了梦想而努力,不是因为周围所有人都是坏人!3min让电影里所有的人都变成了工具人,落脚点突然变得让人像吞了苍蝇,真不该啊!
本片最大的成功是女主练了拳击后没有跟她的搭子在一起。
成功的明星电影而非电影,从热搜词条上也可见一斑。总的来说是贾玲个人魅力大于剧作本身。前半段讲女主受到现实打击的时候充满各种经典性别刻板印象的小品,不懂为什么要刻画一堆女学员围着男教练尖叫,不懂为什么要搞什么姐妹阋墙,明明有更妥当的叙述方式但好像编剧习以为常用最偷懒的笑料作为剧情推动,我作为观众感到非常不适。但不可以否认的是看到后半段贾玲脱胎换骨动作敏捷出现在格斗场的时候,还是非常感动,结尾也没有狗血地走向瘦身成功就谈恋爱,而是和曾经的心上人之间来了个人生境遇的对换和比较,然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在黑夜中一拳一步地走向未来。万幸万幸,女性个人奋斗的主题还是立住了。
承认女性的优秀会要了很多男性的命
拳赛之前的长镜头很燃,一镜到底展现乐莹面对生活重塑的斗志,犹如独行的猛兽,相击的拳套击碎了过去的一切。
她拍这部片子的目的根本不是说她瘦了这个事,是告诉你,无论你这个人活的有多烂、多失败、多差劲,只要你找到一件事,哪怕只是很小的一件事,一直做、专注做、拼了命地做下去,你会赢的,哪怕就一次。
大家对女性导演真的充满了恶意,减肥这个事情阿米尔汗没有宣传过没有上过热搜吗?独独对贾玲这么刻薄。真可悲。
评论区充满男凝和戾气及双标。1、从宣发角度说:贾玲营销为角色减肥没有问题,封神上映期间铺天盖地营销质子团为角色塑形就能获得一致好评,怎么贾玲为角色减肥就要被群嘲?2、从改编角度说:骂她没有原创力的,我问你,贾玲翻拍的日影,封神也是翻拍的IP吧,很多电影也是翻拍吧?要骂都得一起骂吧,是看导演还是看性别下菜碟吗?3、当我问出这两个问题时,他们又开始跟你谈电影内容本身了,闪躲的多及时,根本做不到有一说一的理性。无差别攻击,这就是双标,导演圈子是男性的天下他们看不上女导演,从里到外的双标。
看点真的只有贾玲减肥
看完想大喊:姐!
天啊这是什么魔幻现实主义,评论区前排一星的点开清一色蓝色性别小标签,到底是谁在破防啊
值得给努力的人五颗星!
原版和减肥无关,贝尔德莱托张家辉为角色减肥没搞大型真人营销,预告照片不敢放就是要制造到底有没有减肥成功的话题,利用观众好奇心到影院解密。减肥让观众买单,虚假励志消费大众,但总有狗吃完使还说使香,提醒它还咬人一口。映前保密做得好映后大面直播,说不发减肥后预告不想引起焦虑,片中3分减肥MV片尾5分减肥日记,再剪个纪录片呗,怕是钱眼已经烂了。女性困境没拍出来,表演上没有人物的颓废只有情绪的虚弱,让亿万暴发户演确实很难。减肥洗脑观众,但减肥并不能改变吃相,谁也没有百万团队减肥,减肥也抵挡不了生活暴击。现实主义翻拍成兴奋剂商业片,各路财神赚的盆满钵满,评论区在打性别战,别人提电影环境资本运作某些人无故歪楼女拳,不知道触碰了你们ABCEFGHJKLNPQRTUVXYZ哪个点,女性观众胜利不是女权主义胜利
和上一部作品一样充满了商业上的算计和创作上的笨拙,但贾玲当导演最大的必杀技就是豁出去用自己的真诚去换钞票,可恨的是她这次又做到了,有些人怕是要气死了。
看的我热血沸腾,最大的感触是乐莹最后终于学会了拒绝,可能只有讨好型人格能懂,乐莹说出那句“我不喜欢吃牛蛙”是多大的勇敢
最牛的是贾玲的男主完全真实地还原了我身边的(部分)男性形象,街边小便,喜欢贬低女性来维护自尊,只睡不负责走肾不走心,爹味儿拉满大道理一套又一套实则一拳就倒,满口梦想实则见钱眼开,非常成功的男主形象,这才是不悬浮的、真实的中国电影
贾玲从过度肥胖的体型练到拳击手的体型,期间从来没有出席过任何活动没有买过任何营销,只发了一条长微博公布定档时间表达心路历程,全网就他爹的开始疯狂辱骂说她拿减肥当噱头骗票房。说真的我还真没见她拿减肥作营销的通稿,铺天盖地都是骂她的抵制她电影的通稿。为什么这几年电影行业女性导演纷纷崭露头角,中国电影业寒冬这几年你们b男导演逃得一个比一个快,怎么现在回春了又开始搞一些见不得人的下作手段蝗虫过境般回来继续挤占资源?美容美发行业是这样,美甲行业也要这样,所有行业全他爹的是这样,男的资源占尽还天天破防,别太可怜了。
我去,真没想到贾玲成假玲了,如假包换,真诚是真诚,但挺割裂“吓人”的。(1月4日 210斤-11月24日 117斤)没想到终于碰上了一次“货物对版”的院线电影,《热辣滚烫》宣发和电影几近一致了,不过也没想到这辈子减重也可以成为宣发卖点挣到钱。如此推断那张小斐增重至200斤岂不是也会票房大爆。贾玲利用自己的社会形象作为影片卖点和视觉焦点,除了“为了赢一次”的核心命题,更是见证华语电影票房最高的女导演自己的“逆袭”“减重”之旅。很好奇下片后贾玲和宣发会不会提“改编”《百元之恋》的事儿,为什么带引号呢……几乎60%都可以用翻拍来形容。小到人物设定,大到情节拐点,几乎一模一样。强烈建议影迷朋友们顺带一看《百元之恋》,在经典原作与本土改编的互文中看《热辣滚烫》会更有趣味。
看到那么多迫不及待的一星就知道某些群体对电影圈出个优秀女导演有多破防了。差评多少钱一条啊?赚钱带带我呗🧐ps:姐的背肌腹肌二头肌绝美!beautiful!一拳打爆酸鸡黑子键盘侠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