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晒后假日 剧照 NO.1晒后假日 剧照 NO.2晒后假日 剧照 NO.3晒后假日 剧照 NO.4晒后假日 剧照 NO.5晒后假日 剧照 NO.6晒后假日 剧照 NO.13晒后假日 剧照 NO.14晒后假日 剧照 NO.15晒后假日 剧照 NO.16晒后假日 剧照 NO.17晒后假日 剧照 NO.18晒后假日 剧照 NO.19晒后假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8-01 08:22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晒后灼烧:回忆的模样和宿命感

    Aftersun是苏格兰导演编剧Charlotte Wells的第一部长篇。电影讲的是11岁的Sophie和父亲Calum在土耳其一个主要供英国人光顾的度假村度过的一个夏日假期。

    整个度假几乎没发生什么大事,他们每天在泳池边的长椅上晒太阳,在自助餐厅用餐,晚上看一些俗气的娱乐表演。但导演通过很强的影像风格,把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一步步推向了高潮。这篇影评记录一下我最喜欢的几个地方。

    【回忆的模样】

    【回忆的宿命感】

    【假想的同频】

    【30岁的人生】


    【回忆的模样】

    那次旅行发生在九十年代末,现在的Sophie已经差不多到了她父亲当时的年纪,有了自己的伴侣和小孩,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段Sophie视角下的回忆。导演没有简单得打个“二十年前”的字幕来告诉观众这是一段回忆。影片开场,少年Sophie将镜头对准父亲,采访他11岁的时候是否想过他到了现在的年纪会做什么。Calum没有回答。画面突然凝固,看这段录像的人(也就是成年Sophie)开始快速倒带,从那场对话倒回到假期真正的起点。表明了这是一段发生在过去的故事。

    这种“录影带“式的风格被运用到了极致。影片画面选择柔和的调色、充满夏日气息的饱和度、和低像素手持摄影机的颗粒感。摄影师经常让画面偏离中心,视线不稳定。回忆的主要对象Calum,常常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里, 而是间接出现在各种镜面的反射中——电视机屏幕、相机取景器,玻璃门的倒影、茶几表面、墙上的影子。有一个镜头是从锁孔中窥视屋内的Calum。甚至有一段父女在餐桌边的对话,是在看一张拍立得照片逐渐成像的过程中听完的。

    这样的画面始终将观众始终置于Sophie的回忆视角里。Calum的形象是模糊的,时而在画内时而出画,在小孩眼里大人很多时候就是“模糊”无法理解的。这就是导演心中回忆的样子——支离破碎、难以捉摸、无处可寻、又无处不在。

    我很喜欢影片里经常出现的滑翔伞镜头。Sophie看倒度假村的其他游客乘坐悬挂式滑翔机在天空中航行,便问Calum他们可不可以也去坐,Calum再一次没有回答。当父女两人静静待在海边,青蓝色的天空中就会出现滑翔伞轻盈地滑过他们的头顶,自由而洒脱有时远空的滑翔伞如箭头般连成虚线,倒影在泳池中像漂浮的树叶。这种漫不经心的镜头,很像是翻看相册时偶尔一两张随手拍下的风景照。虽然没能坐成滑翔伞,但Sophie仍然拥有的这些碎片的记忆,足以勾起对亲人的追思。


    【回忆的宿命感】

    除了构建回忆的画风,导演的细腻更体现在她对细节的把控。关于Calum状况不好这一点,她从不明说,而是把种种迹象都埋在了表象之下。

    第一天在酒店房间安顿好时已是深夜。画面下半部分的前景,是Sophie躺在床上熟睡,发出浅浅的呼吸声。然后对焦变换到上半部分的后景,透过关闭的玻璃门可以看到,Calum在阳台上抽着香烟,有节奏地来回摆动。画面保持在这个构图看Calum跳了一分多钟。

    看到这里其实电影还没进入任何实质剧情。这理应是很正常的,赶路一天疲惫的父亲享受独处的时刻。但我当时看到这个场景,莫名感到有些怪异和害怕。他的摆动游离着一丝失控,有那么几秒甚至担心他会摔下阳台。

    这是影片第一次释放出一种隐隐约约的不安感。除了阳台的摆动,还有很多类似细节:

    - 一出场Calum手就受了伤,打着石膏

    - 过马路时Calum不怎么看路,直到大客车驶出画面他才出现在马路对面

    - 有天晚上他光着脚摇摇晃晃地站在阳台栏杆上

    - 游戏厅的屏幕上闪着“Game Over”的字样

    - 在地毯商储藏室里,Calum躺在刚买的地毯上,好像如释重负得到了短暂的休息

    - 有天夜里他光着身体独自在房间里哭泣

    这种不安感的堆积,在假期的最后一晚迎来了爆发。当 Calum 拒绝加入 Sophie 的卡拉 OK,Sophie独自一人在台上唱着Losing My Religion(歌词非常应景),声音中恳求着父亲的加入,而Calum只有一动不动的背影。那天夜里,喝醉的Calumn踉跄走到海边,大步冲进海里游泳,他很快消失在黑暗里,我们只能看到岸边翻起的浪花,海浪声随着Calum的消失逐渐增强,直至如雷鸣,一度以为他已经被大海吞没。

    看完全片会发现,虽然整个故事是少年Sophie视角下的回忆,但很多Calum的场景Sophie并不在场,比如Calum在酒店房间哭泣,他半夜去海中游泳,都不可能出现在Sophie的记忆里。这些场景更像是成年Sophie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填补了旅行的空白。已经为人父母的成年Sophie,回顾这次旅行,想对父亲到底经历了什么一探究竟。她想知道当她在享受假期的最后一晚,跟着哥哥姐姐们闲逛,和游戏厅认识的男生初吻,这些时间父亲到底在做什么。所以我们看到的Calum一部分是Sophie记忆里的他,一部分是Sophie在已知悲剧发生的前提下,给记忆中的父亲重新上色后的他。

    我们的大脑有时会通过事后的认知,来重新定义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特别是对逝去亲人的记忆,带着父亲为什么会离开的疑问,越是努力探寻过往,越能体会到强烈的宿命感,似乎种种迹象都预兆了结局。


    【假想的同频】

    导演在假期中还穿插着了一些超现实的夜店狂欢片段。成年Sophie站在拥挤的舞池里,隐约看到父亲在断断续续的频闪灯下跳舞。夜店的画面一半在完全的黑暗中、只听得见电音;另一半闪光灯刺眼到无法看清Calum的全貌。

    度假时Sophie曾为父亲的舞姿感到尴尬,而此刻她试图走过去,想找到他。她现在能更加理解父亲,内心有好多想说的话。即使是最实在最具体的那块父亲留下的土耳其地毯,Sophie放在床边每日感受踩触,也无法把父亲的轮廓勾勒得更清晰。她想要亲自站在父亲的面前,得到答案。

    在这一层面上,Aftersun是一场假想的感同身受,一次20年后的同频。成年的Sophie能以少年Sophie没有的视角来看待发生的事情。这种隔空相望的视角让影片有了挽歌的忧伤。


    【30岁的人生】

    最后想聊聊Calum的经历,虽然导演保持高度克制,但还是能从一些对话和情节中看出他被哪些事情困扰。他感情生活不顺利,婚姻失败,经济上也很拮据。他的童年大概率也不幸福:

    Sophie问: “你 11 岁生日是怎么过的?”

    Calum:“我11岁时没人记得我的生日,当我告诉妈妈时她很生气,揪着我的耳朵让我爸开车送我去玩具店挑礼物”

    Sophie:“这有点太沉重了”

    Calum:“It’s ok”

    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原生家庭的创伤,让Calum想做个好爸爸,给女儿物质上的满足。小孩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但辜负小孩期待对父母是痛苦的,这给Calum很大的挫败感。

    还有一段对话是我全片最喜欢的一段台词。Sophie和母亲住在爱丁堡,也是Calum的家乡,但他后来搬去了伦敦。Sophie问他会不会搬回来时:

    Calum说:“对我来说家乡的一切已经翻篇了,仅此而已。一旦你离开了那里,就会有这种你不再完全属于那里的感觉,不再真正是那里的人。 爱丁堡就…我从来没觉得我真正属于过那里”

    Sophie:“我觉得那里是我的家”

    Calum:“挺好的。 我很高兴你这么想。 但你永远不知道你最后会定在那里。 你可以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你有的是时间”

    这段话是Calum最接近敞开心扉的一次。年近三十,有一段失败的婚姻和一个不怎么见面的女儿,四处漂泊的他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当Calum对女儿说“你有的是时间”的时候,他是否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时间了。

    我曾看到有人在网上写过,人一路往外走究竟意味着什么?其实意味着你不再习惯扎根在一个地方生活,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回去”的地方。很大概率你没法拥有一种确定的人生,就是要习惯来来走走、聚聚散散、得到又失去。究竟要走到哪里,才能看到一种想要生活的可能?这也许就是为什么Calum会说“我很难想象我会活到40岁,因为30岁已经够难了”。


    Aftersun的中文是“日晒后用品”,用来给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做保湿。白天在海滩充满了阳光和乐趣,只有夜幕降临时皮肤才开始感到灼烧。在那个表面上无忧无虑阳光斑驳的假期过去二十年之后,它似乎依然是Sophie一生中最美丽最令人心碎的回忆。

    人生有那么一刻,我们会把父母和自己分离开,意识到在我们到来之前他们有很长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他们也曾跟我们同龄,一样年轻。特别是当我们对人生充满焦虑疑惑时,我们会好奇他们曾经过着怎么的生活,年轻时是怎样的人。Aftersun正是在用回忆去做这件事。

     2 ) 对Dance Floor部分的理解

    这部电影为我带来了极为舒适的情绪体验 很可惜最后Q&A我关于导演拍摄Dance Floor的舞步的提问没有被选上 我想在这里自问自答 算是个人对这次MIFF作的告别

    电影中Dance Floor大概出现了三或四次 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其中三个片段 第一次在影片开头 一段父女对话的DV影像之后 一个年轻的成年女性站在舞池人群中 表情凝重 快速剪辑连贯起来的灯光的开闭 使得这个女性的脸在或明或暗中闪现 暗示一种不安的精神状态?

    电影中段 童年女主与父亲在KTV晚会后吵架 再次闪现Dance Floor片段 这一次除了成年女性(也就是女主) 男主也出现在了舞池中 闭目尽情舞蹈 同样的快速剪辑 无法看清男主的脸 但是这一次男女主的表情都让人莫名感到哀伤

    影片结尾 回忆叙事中(DV故事)假期结束 童年女主飞回母亲身边 在机场与父亲告别 再一次插入Dance Floor片段 这一次成年女主越过人群 试图从后方拥抱父亲 二人均肉眼可见地悲伤 但迅速他们又错过彼此 分立于屏幕的左右两端 女主回望 父亲背对着他 上身俯冲向地面 用躯体形态表现出了父亲(精神世界?)的挣扎

    电影最后一幕 父亲对着摄影机拍摄录像 然后合上DV 微笑 转身离开了这个空荡的房间 但是后厨一样的回旋门却直接通往之前出现若干次的舞池 影片结束

    我看到友邻对舞池部分各有见解 有些事我完全没有想到的解读角度 很受启发

    对我个人来说我认为导演选用舞池来做全片最抽象的艺术表达有几个原因:

    片中父亲和女儿几次就他的“moves”展开对话 女儿认为他的"moves"笨拙尴尬 父亲笑着自我defend 父亲也许是一个曾经热爱舞蹈的人 或者在舞池中跳舞侧面表现了父亲不甘于年龄增长(或者无法与跨入中年的自己和解) 内心仍然是一个叛逆的年轻人(片中父亲曾经吐槽不知道自己怎么做到的居然能活到30岁 并且和女儿在浮漂上的对话 可以感到他心态的年轻) 因而在中年人世界中备受煎熬

    片尾童年女主和父亲在假期结束的最后一天跳了《Under Pressure》也许是对这一部分情节的照应 也许是为了与这首歌的文本产生互文

    It's the terror of knowing what this world is about Watching some good friends screaming, "Let me out" Pray tomorrow gets me higher, higher, high Pressure on people, people on streets
    ......
    And love dares you to care for The people on the edge of the night And love dares you to change our way of Caring about ourselves This is our last dance This is our last dance This is ourselves

    个人解读是这里的歌词在讲述这个社会put everyone under pressure 映射父亲对于成人世界 甚至life之不可承受之重的不满和逃避 但是结尾副歌却又说love dares you 爱给了我们勇气去做很多事情 去改变我们处事的方式 它在呼吁我们去关爱the volunerable 同时也不要忘记去爱我们自己

    我相信这个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与导演在Q&A中的表述有某种契合 她说她想要在本片中塑造出来的 是一位无论自己还在什么样的水深火热中挣扎 (精神的也好物质的也好) 都要把他们掩藏起来 就为了能够在这个短暂的假期中做一位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 来给女儿留下一个难忘的夏日回忆的父亲 这多么契合那句love dares you to care for people on the edge of the night

    而this is our last dance, this is ourselves 仿佛暗示这是父女的诀别 是他们一起的最后一支舞和最后一个夏天 虽然女儿在一定程度上为父亲带来了某些治愈的能量(比如她为父亲准备的生日祝福 为了弥补父亲童年所缺失的爱) 却最终难以真正拯救处于漩涡中的父亲 而片尾的成年女主醒来 脚上正踩在父亲纠结再三最重咬牙买下的昂贵波斯地毯上 暗示父亲也许最终没能成功对抗拉自己下坠的力量 已经离去(自杀)? 因为在Dance Floor的最后一幕 女主没能抱住父亲 而是错过

    如此悲伤的一部作品

    This is ourselves

    Under pressure

     3 ) 其实11岁的我已经治愈了你,我只是忘了,我不是不懂。

    11岁和离婚后的爸爸旅行,爸爸给我拍了很长一卷DV。那时的我不知道DV机背后的他面临着什么。

    我们就隔着一堵墙,但我并不知道此刻父亲的手臂正流着血。我也不知道他为何坚定地走入深夜暗如黑洞的大海。

    但父亲总希望我们和他共享秘密。

    直到我在他的影子里,成为了和他一模一样的人。我也会深夜去阳台,我的身体也学会了防身术,我和他在山崖边做着一模一样的运气动作,我长成了一个像他一样的大人。

    我才想起那天发生在DV机背后的对话。

    -“在你11岁的生日,你做了什么?”

    -“没人记得我的生日,当我告诉我妈妈的时候,她很生气,还抓住我的耳朵,叫我爸爸载我去玩具店,让我随便挑点东西。”

    旅途中,我对一路的游客说:

    “我数321,我们就开始给我爸爸唱生日歌。”

    长大或许就意味着我开始明白那些你躲在镜头后的忧郁,阳台上的摇摆,半夜海滩的奔走。

    你不想我录下来的悲伤,其实我都用mind recording记录下来了,只是当时的我无法感同你的身受。

    直到现在这些记忆硬盘被我再次读档出来,我才能去拥抱你。还好,当时的我虽然没有完全懂,但我懂,当时我就我拥抱了你。

    Aftersun,原来我就是sun。

     4 ) 一些关于父亲结局的细节(涉及剧透)

    看完电影,情绪还陷在里面好久。演员的表演、镜头语言的运用都很出色,就不多说了。关于电影没有明确指出的父亲的结局,或许有些细节可以透露:

    1、在度假过程中观众能明显感觉到父亲独处和面对女儿时是两种状态。独处时他独自起舞、神情落寞、甚至到结尾处崩溃大哭,已经为他的情绪压抑做了铺垫。我们都知道,长期压抑情绪,伪装自己是容易出问题的,是容易在某一时刻走向极端的

    2、从零星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慢慢拼凑出父亲的形象:原生家庭不和谐、对爱人爱而不得、对故乡(即过去)没有留恋、对未来迷茫,仿佛他始终飘在空中,没有什么能让他紧紧抓住,那他计划这次旅行,会不会原本j就带着旅行过后就去了结一切的想法呢

    3、父亲有很多站在高处的镜头,不知为何,每次看到我都会心头一紧,好担心他下一秒就跳下来

    4、影片给了几次滑翔伞的镜头,总觉得是父亲在渴望那种自由和解脱的感觉

    5、父女两人谈论父亲小时候生日的那次,镜头固定给在电视机上。电视机旁边的几本书关于冥想、太极,结合父亲每天进行的太极运动,可以看出他在寻求一些心灵的宁静。(还有一本书是苏格兰的女性诗人电影人,也暗合了父亲来自苏格兰)

    6、父亲大哭后,镜头给到一张卡片,是父亲写给女儿说会永远爱她,要她记住的。如果人一直活着,那未来有很多日子可以去慢慢倾诉爱意,为什么要在卡片里强调“永远”和“记住”呢(顺便,男主崩溃大哭这里,一下让人梦回《正常人》,看球赛那天Marrian跑回家以后,Connell坐在卧室床上大哭的情景。Paul的演技真的好!)

    7、潜水时遇到另一位年轻的父亲,交谈后,男主默默念叨无法想象自己40岁什么样,是不是在暗示他其实后面没有到40岁呢

    8、在女儿闪回的蹦迪画面里,父亲还是年轻时候的模样,和成年后的女儿是同龄人的感觉。按照之前妇女相处模式来看,两人不可能多年不见,是不是因为父亲的年龄就停留在那里,女儿没有见过老了以后的父亲呢

    9、还是在蹦迪画面里,开始是父女二人隔着人群无法走近触碰,结尾是父亲坠落,给了女儿仰拍镜头。是不是父亲已堕入黑暗,女儿为当时没有帮助他更多而感到遗憾呢?当身边人做出极端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没有帮助他更多而愧疚(《正常人》里男主做心理咨询时,心理医生说过类似观点)

    10、结尾镜头从成年女儿摇到拍摄的父亲,但看父亲背后的走廊,并不像是机场送人的地方。而且父亲转身进门时,可以看到门后就是前面闪回的蹦迪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不是意味着父亲最终的归宿呢?假期结束时父亲拉着女儿跳了舞,在成年后女儿的梦境里也是他们在蹦迪,是不是那就是她对父亲最深刻最后一次的记忆了

    父亲的结局或许正是导演(也是编剧)想留给我们的遐想空间,这部片也正因留白的妙用而让观众真正进入到这个故事里,哪怕故事结束,还会去回味余韵。虽然,我也更希望父亲是可以好好活着的,可以和朋友经营小店生意有起色。毕竟是那么一位温暖温柔善良的人,不希望温暖的人被生活辜负

     5 ) 那年夏天我目睹你和死亡失之交臂

    无证潜水

    和大巴车擦肩而过

    站在阳台栏杆上感受风

    浴室湿毛巾盖脸

    深夜走向大海

    世界上最痛苦的是我无法探索他人内心的宇宙(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最遗憾的是多年以后我才通过蛛丝马迹推理出那年你的状态,我曾经那么靠近你,却只能隔着数年光阴拥抱那年夏天独自哭泣的你。我不想留你一个人在黑暗的舞池。

    爸爸,我好像也和你失之交臂了。

    我能打给你吗,用你11岁生日时挑的那个红色玩具电话?

     6 ) 哀而不伤,低徊不已

    从童年到青春期,有一个时间节点,即尴尬又充满了特权,因为两边都不靠着,也因为两边都靠着一点。

    许多作家都敏感的捕捉到了这一点,这一刻,豪情万丈的想要步入人生广阔浩瀚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充满了童真无邪,直觉天真。生命能量都大到惊人,人生的一点点微小的蝴蝶双翼都会造成人生的巨大震动,因为这个时间节点太早,所以一切的行为都显得那么的重大并且毫无挽回的余地。

    在《赎罪》中,13岁的妹妹觉得自己少年老成而酿成姐姐姐夫的天人永别,甚至于连最起初的恋爱的甜蜜都没有品尝。

    电影《亲密》中,两个亲密的男孩子,在小学毕业上初中的第一学期里,因为人生的各种细微的变化敏感做出了生命的调整,同样,一名小男孩也在浴室自杀。

    多年以后,苏菲在自己生日的清晨起来,梦回到这个夏天,意识到了这个夏天的永恒,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身旁的婴儿哭啼,人生又是一个循环。

    每一刻的时间都是独一的,因为时间的单向性,但总有一些时刻似乎是永远的烙印。

    现在回想起来的那个夏天,自己的生命开始膨胀,跟男生,跟女生,跟成人,英国人在土耳其的海滨小镇上自成一体的世界。

    似乎是一个明喻,度假似乎是逃避,但是也没有逃开自己的世界。

    父亲的度假在经济上多少是勉力而为,只买了住宿而没有包伙食,经常的逃单,在购买地毯时候的兜兜转转。

    最后父亲还是花了巨资(以他的经济实力和当年的消费水平)来看,买下了这个命运感十足的地毯,这种宿命感强烈的物品,因为他这要传给了自己的女儿。

    地毯上的花纹独一无二,千万条密密麻麻的到道路,但属于自己的只有一条。

    女儿的兴高采烈,更是和父亲的意兴阑珊相参差。女儿对于世界充满了健康的好奇,大方,有趣,热爱交际,表现自我,父亲则不得不在一旁勉强配合,暗自神伤。

    多年之后,记忆似乎都已经模糊了。

    如同《赎罪》中大家所争论的一样:虚构给了大家极其强烈的反转,这种虚构是建立在本身虚构的前提下。

    文学化的表达,有别于当下剧情繁复曲折的强力输出,但是一旦嗅到其中的哀而不伤的味道,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短评

    夏天结束了。叙事藏的很深,全靠一些蛛丝马迹暗示,甚至直到结尾都不能确定那些日子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但这不就是我们对童年那些看似开心记忆的留存吗?父女之间的情感展现的太细腻了,很多细节在看完后越品劲越足,作为第一部长片,实在惊人

    3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 导演前途无量。在长片首作中就有如此饱满且自洽的表达,通过娴熟的视听技巧摸索出独属于自己的声音,角色的那些内心小情绪细腻又神秘,到最后我们或许对他们依然一无所知,但忧伤情绪早已不经意从35mm胶片上90年代末的夏日回忆里渗透而出。

    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 “父亲也是人”,一旦在午夜梦回时悟到这一点,余生也就难得安宁。

    6分钟前
  • 韩松落
  • 力荐
  • 一部细腻而感伤的私电影,名字起的是真好,年幼的我可以肆意去感受海滩烈日的温暖,无视大人世界里的各种错杂,即便受伤自有父亲去抚平一切,当那绯红的晒斑褪去后所有的难过与痛苦不会留下任何痕迹,那段DV被记忆过滤的只剩下欢笑,经年之后回顾起来才想起背后的苦痛而失声痛哭。留白做的精彩,略去了各种缘由,那些哭泣和漫舞都充满想象,作为处女作处理的非常高级。

    7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推荐
  • 温柔细腻、令人沉醉的处女作,年度十佳。1.片头的DV画面与一连串破碎、模糊的蒙太奇,恰似全片的预演,随即切入的黑暗舞厅中成年女主闭目&睁眼的特写,也将影片标记为一次对儿时记忆的重构之旅,忽明忽暗、闪烁不定的舞动空间也如穿透岁月雾墙、想象填补真空。2.碎片式的场景,配上精妙的转场、叠化、移焦,予人回忆与幻梦的特质,连绵又不无断裂。3.限制性视角、高饱和的色彩与低回忧伤恰到好处的配乐,使微末平常如电话亭、走廊道的事物都浸染上直戳人心的情感力量。4.或许,电影能够唤起的最弥足珍贵又绵延久远的,正是无可名状却无比广阔的情感、情绪氛围,曾新鲜暖融却尘封已久的生命体验,还有人人难免、后知后觉的怅恨与恍悟。5.大量镜面反照,借助电视、DV与镜子构建多重空间。6.安哲般的横摇长镜变换时空,穿透岁月的凝望与拥抱。(9.0/10)

    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 开头的录像带放映时电视倒影显现出成年的女主的视角,开始女孩童年与父亲的土耳其之旅,结尾再次从电视放映镜头慢摇回成年女主正面镜头形成完整的结构塑造,摄影机落幅通过剪接慢摇至另外一个时空的父亲手持DV镜头,完成作者私人性的连接。再说导演塑造的一个父亲形象是颠覆了传统的刻板印象:脆弱、被放大的抑郁症情绪的成年男人困境;一场裸背痛哭戏是最爱。私人性是因为作者藏了太多父亲具体故事线的叙述,添加了更多的无叙述的情绪戏,导致在观看过程中怀疑导演在各种细节里藏了父亲双性恋的秘密,但分析起来还是我的过度解读了。但父亲脱离故事「死亡」的暗示,倒是通过许多镜头展现:黑夜跑向大海、站在阳台栏杆上张开双臂以得到舒适的享受,过马路时不顾大货车的喇叭依旧若无其事的走过去等等都是对人物的塑造。

    10分钟前
  • 泳祝
  • 推荐
  • 如果说前面的舞池镜头是让我眼睛刺痛的同时重重地锤在我的心口上,那最后十分钟就好像银河哗啦一声,向我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2022最佳

    15分钟前
  • sweet tea
  • 力荐
  • 看了四十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也不能怪男主角演不入戏,这个人物就不合理。一个算不上中产的,精神bum(喜欢练太极,早育、离婚、单身,坐大巴出游),在看起来像80年代的欧洲花了850镑买了块土耳其地毯。electronic wabisabi的核心要义还得是有产阶级的空虚感啊。你无产阶级闹啥呢。前有sink or swim,后有索菲亚科波拉的那个父女同游,真的不必浪费钱拍这种东西了。

    18分钟前
  • shibuya emiri
  • 很差
  • 又一部令人惊艳的电影,还是处女作!“本片的苏格兰女性编导35岁,持标准的三短一长(三部短片后编导第一部长片)电影作者成长路径,并无其他电影制作部门从业经历,在全球范围也是最快速的独立导演路径。” 本片为极个人化的童年回忆,11岁女儿随父亲的海边假日之旅,什么似乎都没有发生,什么又似乎都发生了,编导让你在尽情享受父女美好时光的同时,去探索人生与情感;过去的录像视频及35mm 拍摄的当下、未来、真实、幻觉混杂组合,尽显电影影像及视听组接之美、之迷!看后也阅读了一些豆友们的解读,各具特色,足见这部处女作的光彩。新技术设备使编导、演员、摄影从过去的技术控制中解放出来,未来的影视作者更可以像小说家一样自由地用“视听笔”去自书己见,自写其爱,自创风格喽!赞数字网络时代的新一代作者们!

    1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 看完我一直在想父亲之后发生了什么,导演并没有真的交代,但我想应该是自杀了,从电影里面一些父亲的镜头能看到他的抑郁和痛苦,而且这也是成为了导演想拍这部电影的动机吧,对于她的回忆最开心的一段时光,却是父亲最痛苦的时光,演员和剪辑都让人难以相信是电影,真实的就像是导演把脑子里的记忆灌入了每个观众的心里

    21分钟前
  • poorbutcool
  • 力荐
  • 像濡湿了的纸巾,含满水:开始很轻,而后一点点舒展开来。

    24分钟前
  • zanc
  • 推荐
  • 对保罗·麦斯卡的印象还停留在《正常人》,结果这就喜当爹了。像兄妹般的奇妙父女关系,女儿就像在追赶着父亲的脚步走进成人世界。看似无忧无虑的假期,只有在多年后从DV和回忆中才惊觉日光下的影。很难相信这是新人导演的处女作,去戏剧化的叙事和时空交汇的手法不明觉厉。电影打满了私人印记,可惜我无从求证...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 2022戛纳影评人周-法国文创协会选择奖。9分,初看有点平,不过后半小时力量起来就很有意思了,重看一下其实开头已经预叙了:女主角(只在很少的几个镜头出现)回忆起11岁和父亲在土耳其度假村的那个夏天,很多事情不去解释(如,父母是不是离婚了,是不是父亲去世了所以收到了当年拍的DV之类),通过大量细节来表现回忆的机制(film as brain),并以DV作为记忆的媒介装置(开头用电视看DV时女主角那个在屏幕上的倒影太棒了-“幽灵媒介”),最后细节堆积起来,非常感人。大概75分钟时候才把这个回忆挑明,和最后一支舞混剪的蹦迪戏(之前也出现过一次)大概是主观想象,而且蹦迪拍得实在是太有特点了(完全是瞬间印象式的影像),等到最后结尾那个告别和缝合在跨越时空的横摇长镜头的父女,就真的很让人感动了

    2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 年度最佳。视听明明很炫技,情感仍然很真挚。同样年纪去回望记忆里的父亲,才是最深情的女性凝视。

    31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 《晒后假日》让我想到《捕香蕉鱼的好日子》。影片信息给得如此克制,但只要有过想死念头的人,看到那位父亲的第一眼,大概就能辨别出那种意志。对于一个真正决定自杀的人来说他爱的人是无法成为留住他的理由的,但在此之前是最有力的借口,《晒后假日》展现的就是女儿作为借口和父亲共同度过的一段温暖、轻缓但有沙砾般粗糙感和灼烧感的时光,只不过她当时意识不到,只有在多年后两人镜面般位置互换时才能从影像和回忆里一点点窥见父亲的心境碎片,才能理解那首生日歌的意义,舞蹈的意义,“无论如何我都爱你”里“无论如何”的意义

    33分钟前
  • 店长
  • 力荐
  • 保罗麦斯卡居然都能演爹了,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正常人》里青春靓丽的男高中生……夏天故事、回忆散文屡见不鲜,但能像导演的长片首作拍得如此具有层次感实在难得。影像、回忆、梦境、现实多重交织,破碎的意识和危险的幻想为影片着上一层忧郁的文学质感。尤其声音的渐变、叠化、舒展,处理得相当到位,犹如身临其境。十一岁的假期充满了牵绊、暧昧与困惑,所有陪伴的欢乐缠绕在摄影机录下的诀别一刻,回看时才发现原来开头就已悄悄奏响一支肝肠寸断的夏日终曲。

    34分钟前
  • 少于无
  • 力荐
  • 他真的,长了一副抑郁症很严重的脸。

    35分钟前
  • 昼夜售蓝
  • 推荐
  • 片并不长但却是今年最漫长难熬的影院观影,屡屡觉得它该结束了结果后面还有。刻意埋藏戏剧性爆点却始终找不到合适机会引爆的憋闷,更不用说有画蛇添足之嫌的时间跨越回溯。可惜的是浪费了小女主天赋的表演才能和充沛细腻的情绪。

    40分钟前
  • 九苍
  • 还行
  • 把“小心翼翼”雕琢到毫厘之间,父亲始终在往下down,女儿一边小心托住他,用一种不符合孩子的早熟过早尝试领悟成年人的痛感。这种痛感同肉欲与灵魂相勾连,最终抵达一种突然的下坠(游泳池里撞进肉体的交缠),这样的快乐竟然会导致痛苦…父亲也在避免把死意扩散开来,他小心翼翼不坠落不淹没不流泪,却也依然不笑不唱不能做一个体面的父亲。整个电影就在这种脆弱的平衡和微妙的一点点的失重感中走完了一百多分钟,充满了生命的美好和过度美好的痛感。

    41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 好强的处女作啊!看完后劲十足。导演试图以一些私影像的片段,将观众一起拉进记忆的海洋中,去寻找那些模糊的、散落四处的、关于主角父亲的记忆。这种模糊和不确定,反而成为影片的最大魅力。好像一场梦,有些哀伤,却带来无尽回忆。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