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的故事聚焦2000年俄罗斯核潜艇“库尔斯克”沉没事件。彼时进行作战训练的库尔斯克号艇内鱼雷自爆,118位船员全部罹难。事件也成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潜水艇事故。
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当时世界最先进、最大的战术核潜艇之一,专门用来攻击航空母舰,曾被媒体誉为“航母终结者”。像“泰坦尼克”号超级油轮一样,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也曾经被认为是“永不沉没”的潜艇。
刚开始看的时候,以为这部电影讲的是二战时的库尔斯克战役,后来才知道不是。《库尔斯克》号是一艘俄罗斯的核潜艇。2000年出事故沉没。艇上118人全部遇难。俄国人和中国人的某些特点一样,比较爱面子,所以这样的糗事自己是不会拍成电影的,所以只有由法国人来拍,捎带恶心一下俄国人。
影片的中文字幕不知道是谁翻译的,就像电脑的笨拙翻译一样胡言乱语,找遍了字幕库,大同小异。许多地方看不明白,所以只能写出有限的观感或错误的观感了。
影片描述了《库尔斯克》号出事的前后经过。这艘潜艇在苏联解体后,停在码头任它生锈磨损,到本世纪初才刚刚修复出航,参加了北方舰队一次演习。鱼雷发射时,突然自行爆炸,又引发了其它几枚鱼雷相继爆炸,船员大部分立刻死亡,剩下的二十多个人,在米哈伊尔带领下,坚持了几天后,未能获得援救,相继遇难。
影片自然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叙述这个事件的,我也只能在按照编导的意图来理解这个事件。不过心里很明白,这是电影不是真实事件本身。
影片中所说的施救过程令人着急,俄罗斯的救援船开过去之后,,已经对接上失事潜艇了,电池却不够用了,只好离开,用了大半天时间才修好,再一次对接,又出现其它问题,只好求救于北约。于是,无休止的外交谈判和政治博弈开始了。谈判的双方此时第一位的想法已经不是救人,而是国家的尊严和潜艇的机密。人的生命则放在了另外的位置。而潜艇上剩下的人已经无法等待了。在延宕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之后,最后的结果是北约的救援船打开了潜艇,里面只剩下被海水浸泡着的尸体了。
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有一架苏联的米格-21叛逃到了美国,美国人喜不自胜,马上开始研究。却惊奇的发现,里面的各种武器和动力系统都很先进,只有逃生系统非常简陋。或许这也是东西方人之间观念的区别,对生命的重视程度不一样。这种思维在影片中也得到体现。(可是反观西方,真的就那么重视生命吗?尤其是敌对一方的生命。此中的劣行同样不胜枚举)。总之,应有的善行一旦介入了政治,就变得那么虚伪和丑恶。
影片展示了一场发布会,借以平息家属和媒体的担忧。参会的海军上将在说了一通片儿汤话之后,米哈伊尔的妻子站起来质问:“我不是专家,可是我也不傻。但是你不该说谎。我们有孩子有丈夫在潜艇上,我要知道他们的生死,至少他们还有多少时间?”海军上将回答:“你的丈夫和孩子都发誓要用生命保卫这个国家。”这时,米哈伊尔的妻子彻底愤怒了:“难道让我的丈夫白白牺牲?你正在浪费时间,你想让他们去死。你们下地狱去吧!我们只要求正义!”面对这些冷血的高官,水兵的亲人们除了悲哀的等待,能有什么办法?
有人曾经说过:“死亡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亲人的突然去世,对妻子、子女无疑是巨大的悲哀。可对于还有希望生还,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去施救,让人们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死去,这更是无比沉重的打击。这伤痕将伴随他们,永远不会平复。他们的生活不再有欢乐,只有无尽的悲哀和痛苦。如果他们心中还有上帝,他们将一遍又一遍的质问:“这是为什么?”
在失事的潜艇内,最后的时刻即将到来。米哈伊尔向旁边的占有借钢笔,打算给儿子留几句话。面对战友的疑问,他说:“我儿子米沙还小,他对我的记忆将是非常模糊的。”战友安慰他说:“不,不会那样的。我感觉到我去世的父亲,我知道我的母亲爱他,他也爱我。他一直是我的一部分。”米哈伊尔说:“这就是我要告诉他的。”在结尾的祭奠仪式中,那位海军上将走到米哈伊尔的儿子面前,这孩子执拗的拒绝握手,用这种方式,表达他的怨恨。以及对父亲的爱和思念。
我在想,这段故事如果讲给几万年前的原始人听,他们一定会觉得很惊诧:“为什么要把几百人放进那个铁棺材里呢?”回答一定是:“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抵抗敌对势力的侵略。”反过来,如果问北约,他们的回答一定是同样的。这回答肯定令原始人更加不解了。毕竟“敌对势力”这个词太新了。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思维更加趋近于理性,可是,越是进步越是理性,人类距离自己的本性就越加遥远。近代有过许多“理性”的战争和“理性”的屠杀,相对于原始人维持自己生存的猎杀和械斗,不知要残忍多少倍。更有越来越多的人死于毫无价值的事件中。现在是这样,在很长的未来中,一定也是这样。那种企望战争消亡的愿望当然是美好的,可是在我们这一代和以后的几代人中,是没有什么指望的。然而,我本人仍然在做着这样的梦。
现在,我很怀疑理性的进步性。一件事情,一种观念,当它走向了极端的时候,终要向自己的反面去转化。在未来的人们的信念中,也许相信感觉更可靠,对自己更安全,对社会更有意义。想不好,瞎想。
本人评分:6.5。
潜艇的仪器上是俄语,遗照上是英语,说明剧组还是淘了点东西出来。这次事件无疑是个悲剧,但是导演的立场从开头就看得出来,可怜某些评论区的呆头还真信了。我们大致回忆一下,国际油价的上涨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而这时的俄国还在因为苏联的解体慢慢的回气,所以这和慈禧拿钱做寿可不一样,慈禧好歹也是有钱的,但俄罗斯是真穷。另外很多人也意识不到库尔斯克号的价值,且不说该艇当时是否已经过时,单单它已经过时就已经是很难泄露的情报了。片中俄军将领的保密很明显是由于潜艇本身的原因,某些恨国党上来就将毛子等同于我国,然后在他们身上发泄对官员的愤怒。说到普世价值,什么是普世价值?是你有可能生在中国,有可能生在美国,也有可能生在叙利亚,在这些比较中中国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中国至少做到了些什么。恨国党的理解是什么?我生在中国,恨不得生在美国,我即便生在中国,也要过的像美国一样,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就是国家欠我的,对不起我,这种普世价值简直是要求实现地上天国。可惜生活就是这么无奈,好的生活是要一步步去争取的,往前不走,躺着胡闹,又能够得到些什么呢?伊拉克的民主选举,还是来自利比亚的自由?
1、20年前我上初中,对这个事件有印象。 国家面子问题和军事机密问题可能真是当年普京拒绝西方参与救援的主要原因。
2、我们中国近代面对类似情况也做过这样的事,现在一想,有时候个人和国家,集体相关东西一比就马上微不足道了,个人和集体这是辩证而统一的关系,过分强调集体和国家,会造成国家机器的庞大,腐败,甚至军国主义,而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又会国家治理的松散,面对灾难时反而很容易延误战机造成不可弥补的恶劣后果。
3、只能说人和国家一样,不论如何不论何时都要图富强,要努力奋斗。毕竟无论人还是国家,在地球母亲面前都是渺小的,灾难面前大家能做的只有比较多,很少和0之分,但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国家体制和人的幸福感都是相对的,库尔斯克上的船员相比美国船员是不幸的,但又比那些身处战火硝烟生活中的小国寡民幸福的多。
4、本次疫情前西方一直对我们的体制和政府诸多诽谤,公知们高举高打玩的不亦乐乎,而我们抗击疫情时他们也冷嘲热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今我们抗击卓有成效,他们又疯狂污蔑甩锅。真是让人可发一笑,囧。可事实就是我们的体制,我们人民的思维反而使得我们以最小的代价保住了绝大多数人的健康,西方反而被病毒击垮,愈发让人不齿,西方有句话叫事实胜于雄辩,不过他们现在早已忘记了。
5、可见我们的体制和组织是为了在极端条件下生存而设计,而运行。西方傲慢的拒绝理解中国,接纳中国,而中国却越来越看懂西方,教育世界。一如百多年前,1900年的世界。只不过,这次,我们是崛起的一方。
6、我想说,世界有很多国家和民族,西方世界、美国只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代表不了整个世界,这个世界确实需要一种新的国家存在价值。而和平,合作,公平,正义,才是人类繁衍至今的要义。战争,分裂,不公,罪恶才是影响人类发展的毒瘤。
想写一片影评,因为电影是真实事件改编而有些别样的感动。
很多时候会为了一个“本故事纯属虚构”的电影默默抹泪。离席时感慨:戏如人生。虚构的故事令人感动是因为这样的故事“可能真实发生。” 亚里士多德说过:“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历史更哲学,更能反映事情的本质。”
但若发现一切戏剧性的情节都是真实发生的,又不得不有更严肃的思考。真实的故事,却因为和我们的惯性思维有些冲突而充满戏剧性,多少是有些讽刺的意味。在这部电影里,戏剧性如:
1. 传说是人类史上单舰火力最大的海军武器装备,竟然在演戏时发生鱼雷自爆的低级错误。
2. 一次爆炸后短短两分钟又发生第二次爆炸。
3. 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舱均被炸毁。但仍20多名船员仍在紧张又恶劣的环境下冷静地关闭好一道道隔离门,坚守各自岗位,并最后秩序撤到舰尾。
4. 俄国派的救援艇,老旧落后还需要持续充电12h才能使用。每次救援不成返航充电时电影院都发生一阵哄笑声。
5. 负责组织和调动大家情绪的大尉在海水齐腰时哆嗦着绝望地写了一封遗留信件。
6. 明明有最佳救援时间,却因为政治因素拖了整整96小时都未能精准救援,导致最后无人生还。
每一个细节却都是真实发生的。这样想着又有些唏嘘。电影的结尾往往会给大家一个期望的结果: 奇迹发生了。因为主角的信念和坚持,努力与拼搏,他成功了!但现实往往是大家心里不愿意接受和面对的——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主观就如海市蜃楼的梦境一样,看似美好却遥不可及。
只是这样的客观条件让人充满遗憾。再加上一些政治因素,更让人心生厌恶把那部分客观条件作为失败的情绪发泄口。
抛开政治因素不谈,我在想那些船员如何在等待中绝望,又互相鼓励给予希望,最后又绝望地死去。大家就像在光明和黑暗之间,要么被黑暗吞没,要么在光明中消失。大尉一开始安慰情绪失控的船员说:“想一想!如果现在遇难的是我们其他的兄弟,在岸上的我们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救他们吧!”
情绪失控的船员楞楞地说:“会!一定会!”
“反过来,我们遇难了,他们现在也一样。”
就这么一点点微弱的希望,就像海水中简易的电夹粗糙地夹在发电机上发出的一点微弱的灯光一样。在漫长的等待中听到第一次救生艇接驳的声音时,所有人都激动地敲锣打鼓,近似癫狂。可是没一会儿,又听到救生艇离开的声音。
反反复复。每一次等待的时间都是12小时。因为电影说救援艇要12h才能充满电。第三次救援艇来的时候,大家躺在湿漉漉的铁管上,头也没抬。救援艇再次离开,大家眼神无光,毫不意外。
大尉问小胖船员:“你爸爸死的时候你多大?”
"3岁。"
“你对他有什么记忆吗?Tell me the truth.”
"Nothing."
他的孩子也就是两三岁的年纪。也许他去世后,他的孩子对他也只有依稀的印象而已。但是小胖船员告诉他,虽然记不清父亲,但是他能感觉到他一直在自己心里。
大副在留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没有什么是永恒的。Find another man to love, for I'm the moment in your life but you are my forever.”
也许他这一刻生命即将结束,但是妻子却成为了他一生的永恒。而他于身边其他的所有人,都不过是流星划过的一瞬间,其他人的余生将不复有他。就像命运一样。你不知道哪一刻会戏剧般的发生在你身上,定格为你生命中的永恒。而你从此只是芸芸人类中的一瞬,过了这一瞬就是虚无。
尊重生命,而不是用生命去捍卫一个个口号空洞,毫无意义的各种伪道德观,当西方人鼓励军人在战败后可以投降表示任务完成的时候
东方却要他们的士兵挂光荣弹,玩神风,为了面子问题拒绝任何外界的救援,甚至宁可底下无数百姓饿死,也仍然拒绝援助,反正饿死的也不是他们而已啦
这电影不仅批判的俄罗斯官僚的腐朽闭塞,拿人命换自己肩膀上的勋章,更是批判了东方几千年来,拿人命不当人命的最低级的陋习
一个文明只有真正懂得爱护自己人,爱护生命尊重生命,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之颠覆,否则再庞大的身躯,也不过只是一副空壳而已,长不了
英文对白听着很怪异!剧情其实也是充满争议的!
虽然俄罗斯和挪威试图营救库尔斯克号,但艇内所有水手和军官仍全部死亡。后来的研究发现艇内大多数人死于爆炸后数分钟内,但一些人在船尾还幸存了数小时。许多国家和非官方机构曾经提出帮助,但均被俄罗斯拒绝了。最后一支荷兰营救队打捞了库尔斯克号。遇难的118人中,有115人的遗体被发现,现在被葬在俄罗斯。
俄国人的真实事件找一群欧洲人用英语演还是有点违和。剧情流水,节奏平淡,片子没什么重点,总的来说非常一般。即使不知道这个事件,看了开头也能猜到结尾。导演本可以下手再狠一点,用力讽刺一把当时的政局,结果就这样一笔带过了,未免有点可惜。
法国、比利时合拍的电影,讲述的是俄罗斯的故事,全程使用的语言却是英语。影片中也是大牌云集,故事整体框架不错。库尔斯克事件,其实就是制度之恶,在那样的体制之下,也是必然发生的。“你们的儿子参加海军,就是要保卫国家的。”“我们养大孩子,不是为了让他白白送死的。”一个将制度置于个人生命之上的国家,是很难让人去热爱的。
多少还带着点政治倾向... 洗脑总是这么悄无声息的。 影片拍得不错。4星
7/10 像是更加national,less international的海底版《天空之眼》;同样是Dogma95,温特伯格走上了和von Trier完全不同的道路,似乎是关注于人在不同社会角色下的善恶,善恶由个人的权利阶层意识,对国家形象的考虑等所谓“大局”而被限制甚至强行改变 - 细思极恐,不知道政府是否会在类似事件上对群众撒谎;不握手的一幕看得太痛快,装模作样的来自上级的“慰问”,除了使得上级部门自己有一个道德缓冲,并没有对受害者家属的积极影响,且明理者:还不就是你们这帮混蛋;Matthias Schoenaerts也算是变成了Vinterberg的muse
致远舰的炮弹,老山前线的火箭筒,库尔斯克号的鱼雷。。。
新兵的小手不能抖......
雖用歐洲實力演員也因應發生的年代帶點類紀錄片的手法,但俄國事件卻用歐洲人英語演....整個失色很多也讓人難入戲略可惜。
一看演员表有闷骚的马提亚斯蜀黍,立马来看。西方拍了部电影指责俄罗斯因为政治原因不接受救援,嘿嘿以为大家都傻子相信救援本身单纯是救援?无论怎么说,为了那些海军小伙子和他们的家人觉得不值,这不是某一国政府的罪,而是全人类的敌意的罪。
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爆炸沉没真实事件改编 论人是怎么对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世界渐渐失望的 最后小男孩眼里的恨意有点震撼 ps 打酱油的科林叔还是一如既往的帅........
本以为只是新版U-571,却不是预期的剧情走向。结尾很有力量,感觉看10部开心麻花都缓不过来……
依导演的能力,其实可以做得比这好吧?现在看来完全是一部标准样式的灾难片,平铺直叙,亮点稍欠。另外全程英文对白是什么情况,这不是俄罗斯的故事么?
为这样的领导卖命,真是悲哀。没有家,哪有国。
作为电影来说,拍的比较平,比较偏剧情片一点。似乎有点黑俄罗斯的意思,不知道整个故事是不是全都照实拍的。看完查了下资料,当时潜艇后部的幸存者活了8个小时,这电影里给人感觉是好几天。
有一个快乐的胖子朋友是多么的重要,他可以在深海100多米冷得要命的时候给大家讲关于北极熊的冷笑话
基本还原了人类史上夺走118条鲜活生命、至今最严重潜艇事故的几个关键节点。事故虽然是必然里的偶然(那款自爆的65-76型鱼雷的确是存在很大隐患),但艇尾23个人最后被溺亡却是彻头彻尾的人为灾难。大国面子、政治至上、冷战思维凌驾于人性之上,人命如草芥,把本该能回家的父亲、丈夫或儿子们,推入无底深渊。最后葬礼上几个孩子对政府代表拒绝握手的细节,非常到位。“我只是你生命里的一瞬间,而你却是我的永恒”。★★★☆
英语占领全世界系列。
香港票房很好 忍不住去看 這是什麼奇怪的組合和設置呀 丹麥導演 俄羅斯背景的故事 法國演員英國演員主演 大家還都講英文 一唱歌就俄語 媽呀我好亂 看完明白票房不錯的原因 要能夠令所有人什麼都看得懂真的不容易!完全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淺顯易懂 老少咸宜
为啥一个俄罗斯发生的事件,要一帮人用英语演,而且明显带有很浓重的政治倾向,战斗民族的人民恐怕看了会不开心,一帮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人拍的视角,必然把毛子的官僚放大,把我大英皇家海军拍成正义爸爸,一部没有任何力度的电影
我以为他们可以得救的
因为国情基本一样,三观基本雷同,所以我们似乎很容易理解剧中各种人、各阶层的行为逻辑,太真实了这片子,现实到残酷。并且,这种现实事件,还依旧不断地在你我身边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