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间,书生何文秀偕妻王兰英赴京赶考途径海宁遇严嵩义子恶霸张堂。张堂欲霸占王兰英,制造冤狱陷害何文秀。官差王德帮助何文秀逃走。三年后,何文秀金榜题名,官为巡按,微服私访海宁问斩张堂。
先说优点:
1.算命部分全剧最佳,唱做都不错。虽然改了部分唱词,不过基本还是尹先生的老腔,总体自然不做作。没有现在尹派小生中存在的脂粉气和娘,这一点也很棒。
2.第一次林老师的唱。他演的张堂,唱得好听,演技也在线。
再说值得改进之处: 1.服装有待完善。服装上,色彩过于鲜艳。加上电影镜头比较近,这样艳丽的颜色就会显得很廉价和出戏。建议降低色彩饱和度,可参考上越《追鱼》、小百花《五女拜寿》等老派服装设计。真的永远可以相信大师们的审美。
2.道具布景要为剧情服务,不要为电影而电影。比如杨妈妈堪比民宿的别墅。这样豪华的小草房,反而让人出戏。再如王兰英一边喊着“无有银钱来算命”,一边却是精致绣花的灯笼、如寺庙道场一般的蜡烛、家具装修的水晶帘……又如文秀得中再访海宁时,跟随的书童竟然两手空空。即便没有《梁祝》四九的担子,好歹让她背个包裹吧?
3.部分新改情节不合理,反而增加了情节漏洞。比如《何文秀》原剧应在狱中,现在改为押解途中夫妻分别。第一、海宁到杭州路途遥远,王兰英如何找到此地?第二、何文秀被押解官放走,荒山野岭他如何找王察尸体替换?这些在狱中都能说通,在途中反而成硬伤了。再如何文秀中举后,向亲人王兰英隐瞒身份,反而先找了旅店小二,让其配合。亲小二而瞒兰英,加之旅店人多嘴杂,这一点极不合理。
4.演员表演不够有层次。比如文秀得中后回到海宁。此时演员表情,几乎全程都是微笑脸。重回故土固然开心,但此刻兰英已多年未见,生死不明。因为正确的情绪应该是高兴中带着焦灼、担忧。再如何文秀在杨家门口叫算命一折,声声叫算命,里面却无人应答。这段的表演应该是一层一层推进。困惑、焦急、继而想起杨家贫困后理解……这些都没有演出来。算命片段,80年代尹老有抢救性补拍视频留存,老先生当年如何通过眼神、表情、细微动作塑造何文秀的,后辈还需好好学习和琢磨。
用电影表现越剧,并非是新的艺术形式了。如何做到戏曲和电影更好的结合。保留戏曲程式,还是舍弃传统而变成普通表演?妆容、表情是保留舞台夸张,还是根据镜头远近微调?继续沿用女小生,还是男女合演相结合?这些都要考虑。这是一次很好的探索,还是希望能将更多更好的越剧作品搬上银幕吧。(虽然心底还是觉得越剧更适合舞台)
若用现代标准对何文秀本人进行分析,这或许不是一个颇受欢迎的小生形象。至少他的犹疑总让我心急如焚。而兰英也没有那么讨喜。 已经很多年没有看过《何文秀》了,对舞台上的戏曲版本只能依稀记得几个片段。不知原作如何,但在这一版中,确实有一些不理解之处:既然何文秀能在大白天进客栈向店小二表明身份,为何不先与义父和兰英相认?的确,小二是人证,可义父与兰英又何尝不是人证?义父是次要角色,可以省略,但到了兰英这里——即使眼见兰英晕倒,也不能亲自去扶,担心旁人得知何文秀未死,恐“惊动了旁人惹是非”。他怎知兰英不会将此事告诉义母与定金?(以及何文秀居然戳破了窗户纸(字面意思),这一举动似乎略微出格。) 诚然,一切都可以用一句“剧情需要”轻描淡写地带过,但逻辑上的不能自洽仍然存在。 过程很理想化,二位都遇到了救命恩人分别拜作义父义母,且救命恩人为了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全都可以不计得失不顾性命不怕报复。结局也很努力达成了“大快人心”的成就。但倘若当时严嵩仍然当权,《何文秀》还会是这个结局吗?(我只能设想邹应龙此时已献出妙计直取奸臣。) 最后关于剧情的一点,私以为兰英的父母没有愧对她。 另外,个人不是特别理解角色需要配唱。 在两星与三星之间纠结很久,最终因为很喜欢何文秀扮演者的唱腔与杨妈妈扮演者的表演,加上新拍戏曲电影实在不容易,以及《何文秀》的场景确实很用心,综合之下选择了后者。(这部电影确实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自然可以说“不虚此行”。) 希望有更多更好的戏曲电影。
制作还是精良的
解锁一部新观影体验
一直很喜欢听戏曲。剧中兰英的唱腔,真的很好听,值五星🌟🌟🌟🌟🌟
剧情Bug多如网眼,可出海套鱼了。杨大妈太强势了,宇宙第一悍妇!可以在海宁收保护费了!
唱腔真美
非常惊喜,何文秀的英气与柔婉浑然一体,毫不出戏期间听到电影院前排有低低的啜泣,散场后听她说自己是尹老先生的忠实戏迷,搞得我眼睛也热热的
故事本身逻辑太差,舞台剧还好一些,但拍成电影放到大银幕上却很难让人接受。何文秀脱险之后为何不访兰英?三年后既然为了避免走漏风声不能相认却又为何乔装为算命先生去涉险?所谓算命更是一种把观众当傻子的过程,更遑论杨母赤手空拳轻松打败一众纨绔走狗又潇洒归隐乡居,无人追及;杨家偌大的屋舍却没有半文钱给算命先生……唉,这样的电影和戏曲又凭什么吸引年轻人?又有何实力走出国门输出文化征服世界?戏曲戏曲不是只有唱腔就够了,就像风靡世界的《悲惨世界》等音乐剧一样,旋律当然很重要,但必须有一个扎实的故事做底座,才能够被人接受,才容易被人接受。戏曲可以拍成电影,但不是简单的舞台剧迁移,必须要做出扎实的改编和升级,有更高的追求。
一经剧场化,就难免跟本味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