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ortrait of a man who analyses his life on his 44th birthday.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the actual and potential developments blend in a dreamy vision. "The protagonist seems to assume that travelling in time is possible, and things happen in an imaginary, invented time which he fittingly adjusts and changes", said Konwicki in the Film Press News 1/1972. The film is a formally complex analysis of what i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he Polish fate. Awards: 1972 - The Warsaw Mermaid of the Film Critics' Club at the Polish Journalists' Association in the feature film category; Special Jury Award at the Lubuskie Film Summer in Lagow; 1973 - Special Award for Screenplay at the San Remo Film Festival.
历史让人明智,
然而
每段历史又是近乎相似的。
每个导演都会
因为自己所处的时代,
影响其产出的作品,
或针砭时弊,
或激情洋溢,
或愤世嫉俗,
或忧国忧民。
塔伏乌什·孔维茨基
就是这样
一位出生于波兰
经历过战争伤痛的导演,
他的电影作品里,
政治隐喻俯首即是。
孔维茨基1926年出生在波兰近维尔纽斯的一个小城市,身为作家和电影导演,他还是波兰语言协会一员。孔维茨基在维尔纽斯当地的一所文科中学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13岁的他就卷入了二战浪潮。维尔纽斯迅速被苏威尔政府掌控,以及随后的纳粹德国占领。当时波兰所有的教育立刻停止,而孔维茨基则继续在地下进行着他的研究和学习。
1944年,他加入了本地军民党派,参与了布拉马暴风行动,战争以后维尔纽斯成为了苏联领土,孔维茨基只好移居国外。
1945年春天孔维茨基搬至波兰的克拉科夫,进入了亚捷隆大学,随后他也开始了周刊新闻记者的职业生涯。
1947年孔维茨基移居波兰首都华沙,继续为杂志社工作。
作为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倡导者,1948年他完成了他的首部个人回忆录,但此书直到1956年才得以出版。
孔维茨基文学生涯的转折点出现在第一部小说诞生以后,几部小说作品让他从此声名大噪。其中《小启示录》(La petite apocalypse)后来由导演:科斯塔·加夫拉斯于1993年改编拍摄。
1952年至1966年间,身为波兰工农共产主义者的孔维茨基,逐渐对波澜的共产主义政权失去信心,并逐渐远离故乡。从他的长片《A Hole in the Sky 》(1959)之后,他的作品开始转变偏向半浪漫主义色彩,并且缅怀起他在波兰的孩提时光。
孔维茨基凭借他出色的电影作品成为了波兰电影学院首屈一指的电影名人。然而,他的作品精髓囊括了他同时代的忧国悲悯和极致痛苦。
《夏天的最后一天》( Ostatni dzień lata 1958)是孔维茨基的代表作之一。
该片叙述了一位在海边度假的妇女,于假期最后一天,遇见一位突然出现的神秘男子。男子想要与其共渡最后的夏日时光,然而女子心意已定,尽管男子百般哀求。但当最后一刻妇女想要改变主意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今天是夏天的最后一天了。
但是人们又不知道是秋天了。”
片中海边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也预示着导演对波兰母土的态度。他终于决心开始,她却已经打算放弃。
这不就是导演对祖国的挽留又无可奈何吗?
说起孔维茨基的代表作,不得不提及1962年拍摄的《跳》。
一个逃避战争的假犹太人,一个为民伸张信仰主权的游客,一切均化作一支纵情的舞蹈。
战后波兰,无法触碰的记忆,不可言说的伤痕,以及无力面对的明天。
梦回故土,所见的每一张面孔都已成似是而非的重重隐喻,谁是无罪之人,无从知晓。
“生活是一件艰难的艺术,
试着活得优雅一些。”
影片里的舞蹈让人印象深刻。
孔维茨基还和获得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耶尔齐·卡瓦莱罗维奇,曾经合作过一部影片,名叫《旅店》(1982年)。
卡瓦莱罗维奇是1950年代“波兰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共拍摄17部长片,其中包括多部流传影史的经典作品,最著名的是获得奥斯卡提名的1966年的《法老》以及1961年《天使嫫嫫约安娜》,他凭借该片获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特别奖。此外,《夜行列车》、《旅店》、《总统之死》、《在大西洋会见》也是他的代表作。
《旅店》讲述的是1914年一战前夕的加利西亚省。波兰人、乌克兰人和犹太人三种不同国籍的人共住此地。因为比哥萨克人将要进驻,邻近的村庄已被犹太人遗弃,所以犹太老人经营的乡村旅店里挤满了落难的犹太人。
“我现在越来越不相信神了,
但是也越来越害怕神了。”
结尾最后一弯血水的证明,当信仰和战争发生冲突,得到的只有流血牺牲。灾难战争来临,宗教可以当作旅店宽慰心灵。但是以为祈祷和平可以当作世界的救世主,只有流血对抗以示顽冥。如果宗教成为邪教,那么就会流血,拯救人类的只有人类自己,导演想阐述的哲理概是如此。
作为《旅店》编剧的孔维茨基,他的著名作品还有一部《那么远,那么近》。44岁生日的肖像, 过去和现在,实际和潜在的发展都融合在一个梦幻般的似乎假定。
片中时间旅行变成了可能,主人公恰如其分地调整和变化着时间,实现了生死的切换交融,为了揭开朋友的自了杀之谜而踏上记忆之旅。
恐怖的配乐和不规则的人声,死亡幻想,父亲爱情,种种超现实的一切掺合在一起。他探究自己,在幻想的路上与死亡对话,他旁观的一切幻想成分,他走进地狱与天堂的隔离处。
孔维茨基的电影,重在对波兰社会现实的影射和场景氛围的展现。而波兰电影中色彩学的应用也往往另辟蹊径,有些创造实景的华丽,有些只为个别场景而设,却因此深藏记忆。
和安德列·祖拉维斯基《银色星球》中运用一系列阴暗调的灰色、蓝色一样,《那么远,那么近》里,导演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影片开头的飞行画面:不同于普通的拍摄方式使用阳图胶片,孔维茨基使用了经化学处理过的负片拍摄。
所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男人黑色的身体轮廓和各种紫色、蓝色、灰色相互呼应,天空之下被浸润在一种奇怪绿色和黑色中——这段记忆之旅点出了臆想世界的灵奇。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
无缘无故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望着我。”
现实与虚拟交替,以倒叙方式揭开结局,以三次倒计时分隔整体结构。电影开场的场景,同时也是片尾的场景,可以说是整部影片中最离奇却有趣的一幕——一个犹太男人飞过天空。
《那么远,那么近》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但最难忘的是黑暗中如烛光般明灭的人脸。
鸿篇巨制当中的小规模史诗电影,写实主义的手法让人恍惚有掉进历史沙漏里的错觉。
帕蒂·贝兰托尼
(Patti Bellantoni)
在《不懂色彩 不看电影》
中写到:
“运用色彩,
是个鬼鬼祟祟的勾当:
色彩就在人们眼前,
但多数时候,
人们都不会注意到
色彩对自己做了些什么。”
孔维茨基在后期作品里颜色的运用越发炉火纯青,电影不再是非黑即白,色彩宣泄着作品的情感力量,成为导演张扬独特趣味和表现内容张力的工具之一。自我的镜像,记忆中的旅行,时代的末世感在荧幕后面彰显反映。
目前孔维茨基生活在华沙,继续激发鼓舞着青年导演和创作者们。
可以说,
他是活着的东欧电影大师,
回顾他颠沛流离的一生,
他将所有对波兰母土的情感,
都浇灌在电影之中,
环境再恶劣艰辛,
创作热情仍然不减。
人们距离民主和自由的天空,
那么近,又那么远。
公众号:抛开书本“paokaisb”
极远的存在,极近的人生
太文艺伤不起。等到个七八十的时候再看吧尼玛 =。=
生命分析,那么远,那么近。梦幻般的镜头似乎假定,时间旅行是可能的。
3.5
时空交错阴阳两界的内心独语,死亡、战争、宗教、文明、意识形态、爱情、上帝…
很沉重
三星我都嫌多
#波兰青年电影# “86分钟,30分钟,几分钟.......”对时间——死亡的时间——的反复强调绝非指向某种超验的宿命感,而是铁幕另一面的玩世不恭,是贝尔蒙多在《精疲力尽》中对精确到分的时刻不厌其烦地询问,只是这里成为了死亡的预告,但其早在话音之外就已确定。空灵的人声与环境音。声音不断逃离身体而获得空前的自由,一次又一次偏离观众的“现实主义”期待,或者说画面不再实行对声音的宰制,它只遵循意识的诗化结构,成为思维混沌的弥散的一部分,死者则以各种化身,借用任意的身体回到影片之中,阐释于是被抵挡于外。一挺冲锋枪,不是戈达尔或格里耶的,而是来自《灰烬与钻石》,是以鲜血浸染波兰国旗的齐布尔斯基的,以枪声书写救国军的历史,同时也是对于那个已然破产的红色的徒劳抵抗。2023.8.29
那么近却无法抵达。
七十年代波兰电影实在不一般
后现代线性平行交叉复式对比隐喻环绕立体声画元结构叙事未来达达象征表现意识流存在主义荒诞派方式福柯弗洛依德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思维……最难忘黑暗中如烛光般明灭人脸绝望世界渐行那么远满眼孤独那么近却无法抵达真滴女子弓虽大女子弓虽大~~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无缘无故在世上哭,在哭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无缘无故在世上死,望着我。”打乱时间轴,现实与虚拟交替,以剧本更改折射无常命运,以倒叙提前揭开事先张扬的结局,以三次倒计时分隔整体结构。
意识流电影,男主行走在一个过去即未来未来即过去的时间线里,大致是一生回顾,并且一开始就宣告电影结束时即约90分钟后要杀一个人。这个人生思索我觉得一直在绕圈子不能算太触动,但导演十分自信推进流畅,那个时期波兰电影摄影太嗲了时时刻刻都是低调的油画感,男主与第一个女人在战时荒废的乡村别墅洒满苹果架着镜子的地面做爱的画面好好看。
锋利
仰拍,变焦
波兰 德国 芬兰 他们的先锋导演都曾用过屠宰
晦涩。
死亡,幻想,父亲,爱情,他探究自己,在幻想的路上与死亡对话,他旁观的一切种呆着幻想的成分,他走进地狱与天堂的隔离处。
背景音乐乱七八糟配上毛子的配音,简直绝配!电影时序杂乱无章,都看睡着了!!!重新下到了一个字幕版波兰原声的,依然是看不下去,肤浅了肤浅了,那些给高分的是不是都在装逼?你们这么多人没一个把剧情概要给说明下,评论里就是些现卖的哲学语句,你们真看懂了?那这片到底说啥了?
超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