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的女孩有作家的街区,没有家。她在这个美丽的、新的、新自由主义的世界里,通过可能的生活方式的市场,在路上遇到了几个男人。
一个女孩在城里游荡,寻找一个睡觉的地方。一路上,她遇到了年轻的母亲,她们虔诚地庆祝母亲身份,和一个禁欲的存在主义者回家,对他们来说,性只是“另一个市场”,在一个酒吧里等待资本主义的终结。她写一本书的尝试并没有超过第二章第一句话,而且她在美术馆、瑜伽馆和陌生人的床之间找不到任何空间。她不再试图适应,而是开始把自己的抑郁视为一个政治问题。通过15次女孩的幽默遭遇,你不开心吗?探索我们的后现代社会之间的不稳定和营销,连续的一夫一妻制和新精神,幻灭和压力,幸福。苏珊海因里希的处女作将流行与理论、女权主义与幽默融为一体,并以霓虹灯字母的形式在广告牌上给你提供了大量你想看到的引用。
WTF,而且还遛鸟儿,呵呵
原來是女權主義式的奇幻video essay啊,還以為會是我喜歡的類劇場式電影呢
过分抽象了,一度让我以为是法国电影
这大概不叫电影
美了
76.56
配色很美… 處女作長片,整體要再加油…
-.- Was ein Zeitverschwendung-.-
不要只注意到电影做作而直白的女权主义,关于电影的形式,也做作的毫无创意,更适合广告片,或者平面摄影。
很美很抽象。导演说看完这部我们supposed to be structurally confused.
经历了柏林学派"就是不给你好看"式发展的德国电影在《忧郁女孩》这里进入了不疯魔不成活的阶段。它的鼻祖是布莱希特,榜样是当代德国戏剧。海因里希在这篇电影论文里探讨的是如今女权主义浪潮背后的隐忧,它与资本主义沆瀣一气,完全失去了革命性。而忧郁女孩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依然没有兴趣思考出路。她在变得愤世嫉俗之后,只能故作潇洒地在毫无目标的路上原地踏步。Now,这就是现在德国电影的问题:一切结构都瓦解了,一切空间都变得流动了,可未来在哪儿呢?这部电影的伪政治性就在于它用造出来的先锋性去回避自己作为艺术的现实主义责任,所以它才最终无甚功用。也请不要告诉我它是在学习戈达尔试图创造新的电影语言,戈达尔比它可政治性和电影性多了,而这部电影跟电影媒介基本没什么关系。
對。
导演是想学韦斯·安德森?另外为啥只有男人漏?
光腚子穿皮草,你说骚不骚
失去想象力、感染力和内驱力的「女权主义」运动并非是《忧郁女孩》才有的问题,投身于这场运动的姑娘们在《维多利亚》那个时代就已经「自我灌输/自我堕落」显露出了自我毁灭式的「娱乐至死」危机,而19年则发展到了「忧郁症」晚期:资产阶级构建的这套秩序随时都有可能分崩离析,如同最终呈现出来的乱码那样无意义。作为被两性关系甩出来「无家可归」的剩余,女权主义与资本主义沆瀣一气的结局就是被具有男性(雄心)性的资本主义、具有社交(搭子)性的消费主义和具有爱欲(循环)性的享乐主义从内部渗透、腐蚀和瓦解。面对「忧郁/抑郁」这一疑难杂症,坚强「女权主义」者开的药方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破罐破摔」继续编故事,继续《不止不休》用笔杆子搞舆论战,继续迂回地给「柔弱者」群体灌迷魂汤,继续「变本加厉」陪喜欢文学的文青玩文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