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为什么过去的电影总像在提醒我老了
那时的人真可爱,为什么我觉得他们真是好年轻呢?就像在读大革命时期的那些文字,那般愉快,那般狂热,兴高采烈的样子。他们是真的相信,只要真心盼望,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挣得一个光明无埃的时代。
真真不知该对这些“年轻人”说什么好。
提出“重返八十年代”的口号其实着实容易令人尴尬,因为八十年代绝不是最好的年代,但那终究还是一个理想盛开的年代。那是物质丰盈也换不会来的可贵,一种可以转换的能量。
我生在那个时代,却长在这个不知是更好还是更坏的年代,我只能肯定,这个时代更容易惹人怨愤而绝不是深思。我们二十几岁已经活的像六十岁,经常轻易便灰了心,以为人生已经毫无指望。
老电影的好也许就在这里,故事像剧中人一样单纯质朴,叙事也是直接的、肯定的句式,看的时候,像心头突然一松似的。
2 ) 轻松愉快的体验
友善的同志关系,让观众很轻松;人与人,只有先进与落后的差别,而没有利益矛盾,也没有敌对情感;对别人的赞美很多,偶尔的批评也和风细雨,连恋爱中的闹翻都温柔缠绵。
关系破裂与强力胶,感情冷热与电熨斗,这两对双关精彩非常。
女主角,东方女性的温柔与羞怯,活泼而好强。女演员高英,音容俱佳,那句"电源接上了,熨斗又热了呗",会让男人的心痒痒。
因为上海的背景熟悉而亲切,更加喜欢这个时代烙印很浓的老片子。
3 ) 看中了贴在电影院的海报
为了海报去,特别喜欢仲星火看,这是一对孪生姐妹和孪生兄弟间发生的故事。售货员杨小林经人介绍,认识了女工顾圆圆俩人一见钟情,整天沉浸在男欢女爱中,忽视了本职工作。小林的哥哥大林(毛永明 饰)是某单位采购员,认识了某工厂的顾方方,而方方是圆圆的孪生姐姐,方方与圆圆正相反,工作认真负责,是厂里的先进生产者。在一次暗中安排的相亲中,大林误把圆圆当方方,小林误把方方当圆圆,而大林的父亲和母亲也分不清谁是姐妹,结果笑料百出。大林为方方的实验寻找原料,中途生病住院,小林替哥哥找方方取样,无意中打翻的粘合剂证明了方方实验的成功......笑死我了。
性格迥异的两对所发生的一系列误会与故事!
79年上海场景
孪生兄弟和姐妹 -- 觉得很神奇
桑弧还是用1940 Screwball 的方式写作,双胞胎的身份设置x2,偶然与巧合用到极致。两位演员的“双重表演”带出反差极大的性格火花,连续的角色错置产生连串的错摸技巧,一环套一环。最后不忘做出歌颂新时代的总结陈词。
太好玩了,双胞胎
“这样行吗?”……其实是存在探讨空间的:双胞胎在误会喜剧上已经算取巧俗套了,双·双胞胎就实在有点太过了!关键是噱头的类型太单一太重复,从开头公园买汽水就在认错,你演到最后一幕共赴电视台做节目还在玩认错的哏?没法不让人久看生疲!何况从选角和表演上看,毛永明和高英两位也都不是那种善于驾驭高反差性格的演员,很多时候观众并没看出姐妹或兄弟有什么不同。与其如此还不如像同时代同类型的京派喜剧瞧这一家子那样用不同的演员去制造反差(刘晓庆vs方舒)。当然这么做本片就失去了“双·双”的别出心裁技术卖点。可问题这种卖点不能以牺牲喜剧本宫的品质为代价!两星半。……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911558337/
说1979年是转折的一年,体现在1979年拍摄的影片题材、体裁、风格、样式方面力求多样化,不少影片冲破“三突出”原则的束缚,恢复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另外,在电影表现形式方面也力求突破旧的一套,学习和借鉴新的表现手法,出现了不少大胆创新的影片……及轻喜剧片《她俩和他俩》等,在反映新生活和艺术手法方面都有新的视角、新的尝试,使观众感到亲切、生动。//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1949-1999[M]164
比同时期的类似题材的《瞧,这一家子》差一点,象我们小时候写的学雷锋命题作文,先进与落后对比鲜明。双胞胎的梗玩的太滥。
那个方方真不错!
小时候觉得很有趣的故事现在看来莎士比亚的结构宣教意味的剧本桑弧不愧是大导演还是挺有趣的
可以看到很多精巧的小手段。例如小林和圆圆吵架后去她家找她,圆圆烫衣服,一语双关赌气说:“烫不平了。”都是40年代联华遗风。顾家爸爸也是桑弧老班底韩非。看老片主要是为了看城市风光,室内装饰和打扮。方方的精准狂设置很有意思。
毛永明长得多喜庆啊……老妈可喜欢他了……顺带着我几乎看过他主演的所有电影 一人分饰两角 好厉害
友善的同志关系 让观众很轻松 人与人 只有先进与落后的差别 而没有利益矛盾 也没有敌对情感 对别人的赞美很多 偶尔的批评也和风细雨 连恋爱中的闹翻都温柔缠绵 关系破裂与强力胶 感情冷热与电熨斗 这两对双关精彩非常 女主角 东方女性的温柔与羞怯 活泼而好强 非常的喜欢这个时代类型烙印很浓的老片子
老导演的新作品。号召建设四个现代化,设置进步和落后的两组人物,对比中改造旧人。剧作以巧为胜,利用一人两角,兄弟和姐妹制造矛盾误会。符合人人争做现代化途中螺丝钉的社会氛围。另外,几乎和大多八十年代电影一样,指出受四人帮流毒影响,不问是非随大流的青年们,(当然异于新时期号召都批为流毒影响仍是强有力的对立观逻辑)但此刻随大流拉大旗作虎皮的叫嚣架势倒是丝毫不减当年“风范”。
最后还是给五星。个性鲜明。可爱的人们!
儿童时期电影院
1979年上海
这部大概也就是桑弧作品中较为平庸的了。但是就这样一部宣扬党宣扬四化建设的主旋律电影,也没有现在电影的浮夸和刻板。(两对双胞胎情侣的)对比是中国电影人极为喜欢的手段;虽片中一些伎俩很刻意,但却仍能让人感受到生活气息。怪不得海州老师总说,桑弧是个有意思值得研究的导演。
两个老大都是积极分子,两个老小都是落后分子
看到毛永明对高英说:"还是买两包奶粉吧,两包没错的!这一批的质量特别好!"我才知道,原来香港的限購政策,「源于」1979年的上海电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