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天空、风、星星和诗
<图片10>
《东柱》(동주),一部够冷门的高分韩国电影。
要吐槽的是,电影的打光太好了,完全不考虑时代特点。那个年代,日据的朝鲜,夜路光线真是好啊,远远近近都清清楚楚,远处灯光稀疏明亮的程度你确定是三四十年代吗?大晚上,连大树疏疏密密的枝枝叶叶都层次分明,不要说一隅的朝鲜,就是冒险家乐园的大上海恐怕也见不到这样的景象。再有就是节奏真的好慢,好催眠,那么美,这么困。看两回,睡着两回,深深自责于自己的严重睡眠不足。
即便如此,这部电影值得我睡饱,再去看第三遍。
这样做,至少有三个理由:
1、 男主角姜河那是韩国电影难得一见的、多数角度骨骼周正的男演员(抱歉,对美人在骨比较执念)。但是,不能大笑,大笑就走形。
2、 黑白光影。属于我的特殊癖好,总觉得黑白灰的画面有神奇的魔力,最简单的色彩,却最袒露事物本质,很神奇。
3、 向往一个有诗歌的年代。片尾是绝对的高潮,审讯室,交叉剪辑,两种个性态度的终极对决,举枪的在悲愤中签字确认足以上断头台的莫须有罪名,写诗的含泪将认罪文书撕碎。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诗,也没有诗人,有的只是市侩、只是市场。所有的都可以明码标价,一部电影的价值,有票房和打分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有身价和收入衡量……我们什么都可以买到,却没了诗和写诗的人,我热爱的诗都不出自这个时代。所以,片尾的小高潮彻底征服了我,《东柱》最后一个镜头的配诗也代表了我的感慨——”天空、风、星星和诗“——唯此永恒。
《东柱》的导演李濬益,曾拍过《思悼》、商业热门《王的男人》和夺奖热门《素媛》,是个不断尝试新的表达风格的导演。在高清4K盛行的时代,把《东柱》拍成了黑白片,显示了导演的勇气、自信、野心和某种属于矫情的梦想,有效仿默片的致敬片《艺术家》(The Artist)之嫌。
<图片3>
《东柱》的片名取自主人公尹东柱(윤동주),原名尹海波,又名平沼东柱,于1917年12月生于吉林省龙井市(原和龙县)明东村的一个教师家庭,学生时代在日据时期的朝鲜度过,1943年7月留学日本期间被捕,1945年2月因日方的活体试验逝于日本监狱。留有诗文117篇,上世纪八十年初由其弟公开出版后,尹东柱才为世人逐渐认识。他生前籍籍无名,现在无论将他归于什么流派,都是与诗人无关的后人杜撰。
影片讲述了作为诗人的尹东柱(姜河那饰)平淡却不平静的短暂一生。镜头从日本警官审讯尹东柱开始,在审讯和尹东柱的回忆间切换镜头,展开他的一生,中间涉及了日据时代朝鲜的大事件。
在尹东柱的一生中,大他3个月的表兄宋梦奎(朴正民饰)始终影响着他的生活轨迹。宋梦奎个性开朗富有激情,是天生的演说家和煽动者,对日据的朝鲜有一腔报国热情,在谋求民族独立的探索中,始终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行动力。
与宋梦奎不同,尹东柱冷僻好读书一心写诗,用诗歌记录和表达他的民族情感。这种温和的方式,初始为宋梦奎不屑。日本在朝鲜推行“创氏改名”运动后,朝鲜文字不能在学校使用,授课不能用朝鲜语,朝鲜人的姓名日本化。宋梦奎也逐步意识到朝鲜文诗歌的重要性。当尹东柱提出要参与民族独立活动时,宋梦奎对尹东柱说:“你还是写诗吧,我来举枪。”
然而,不幸的是,无论是举枪的宋梦奎,还是写诗的尹东柱,都以参与京都朝鲜留学生事件的罪名被拘捕。审讯过程中,尹东柱的诗稿成了他有罪的直接证据。但凡有文明,文字都是美丽而危险的。东柱的诗是他作为抗日分子的铁证。
面对强权,导演的态度体现在片尾两个对比桥段。
一段是对比东柱和梦奎签字确认从事独立运动的反应和结果。平和内敛的东柱平静地接受了他的罪名,自愧一心想做诗人而没有参与更激烈的反抗,断然拒绝签字认罪,慢而有力地撕毁文书,镜头扫过的日籍警官掩饰着自己的惊骇。与东柱不同,宋梦奎悲愤地懊悔没有实施认罪书上的罪状,决绝地签字确认,审讯警官嘴角微扬,暗自得意阴谋的得逞。
另一段,对比东柱和梦奎被捕前后的不同。被围捕前,梦奎正在兴致盎然地给集会的朝鲜留学生分析当时的战争态势;当他独自逃到东柱住所外,已经狼狈得判若两人。而东柱虽深知危机四伏,依旧赴约,准备完成诗稿英文版的出版;看到警察后,他从容地对女同学说:“天空、风、星星和诗”。影片的叙事也就此嘎然而止。
从镜头对比中,观众感受到的是,写诗的人沉静中传递的坚韧,拿枪的人激情中的脆弱。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即便我们沉默,依旧可以积聚和传递能量。想起鲁迅先生的文字,“不是在沉默中死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无论是死亡,还是爆发,沉默都是一种拒绝,是积聚的拒绝,也是没有归途的拒绝。
1945年,尹东柱、宋梦奎相继在日本福冈监狱的活体试验中辞世。所幸藉由诗歌的力量,他们不曾被时光湮没。
影片的最后,穿插着寥寥数张老照片,东柱的生平一点点滚动,最后定格在暗夜璀璨的星空,黑的、如镶钻的夜空,白色的字,仿佛有自己的光芒。那几个字是——天空、风、星星和诗。
作为一部电影,《东柱》的镜头是美的。因为是黑白画面,便有了一种怀旧、悼念和永恒的意味。黑白灰的画面、风光和人,线条都是美的,星空下大树盘桓的枝桠剪影,瞬间划亮时火柴闪烁的温暖,审讯桌上白色薄胎茶杯中泛起的氤氲,夜读时韩式小油灯的光晕,老宅里主人公青春俊美的轮廓……
很少的背景音,是间或撩拨的吉他,简单的音色,偶尔的和弦,与东柱的诗相得益彰,简单而纯净的美呼应着黑白画面的简洁,宛若悼念,有着永恒的魅力。
《东柱》的这些特点,注定它是一部小众、高分的文艺片。
附尹东柱诗作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图片7>
<图片8>
<图片9>
2 ) 《东柱》…就像一首明明克制隐忍却让人感到蚀骨伤悲的诗
因为排片少时间晚,为了不影响隔天上班,拖到周五晚上才终于看了《东柱》。
其实这是一部让人不敢,或者说没有资格随随便便评价好坏的电影。内容的意义远远大于形式,而形式也似乎无可挑剔。
和《思悼》一样,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没有让人意外的那些悬疑和反转。也没有什么商业上的趣味性,没有太多吸引眼球的劲爆点,从头到尾的黑白画面,不刻意煽情的叙事,就像一首明明克制隐忍却让人感到蚀骨伤悲的诗。在这个充斥着爆米花娱乐大片的浮躁时代,是太难能可贵的作品。
很喜欢影片的剪辑,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混乱。还是像《思悼》一样,导演编剧预设观众知道他们的故事,所以没有从头到尾一一说明,而是用监狱中最后的审问串联起过去人生的片段,每一段经历伴随着从心底涌向笔尖的诗句,坚定而温柔。
东柱的彷徨反衬着梦奎的执念,东柱的愧疚交叠着梦奎的懊悔。即使是从小一起长大彼此深爱的兄弟,但一个内向到消极,一个热血到激进。他们注定走上不同的路,却一样要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喘息,迎来相似的悲剧结局。就像片中两人对于文学价值和暴力革命道路的争论,在那样的时代悲剧面前,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像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每个人的人生一样,对看不见的未来也都是没有答案的。他想出版的诗集,他想看到的独立,奈何都在身死以后,多么遗憾多么伤感。看着他们人生浮沉飘荡到最后,似乎才能隐约明白,为什么东柱会说——“都说人生不易,但能如此一挥而就地写一首诗篇,是多么让人羞愧的事。”
没有人能清楚究竟反映了多少历史和人物的真实,没有人能猜到那些想象的画面与曾经有多少相似或不同,即使主创们也一样。但可以看得出李浚益导演在每个细节上的小心翼翼。一直觉得他是个神奇的导演,拍过那么多不同风格的电影,光看最出名的这几部《黄山伐》《王的人生》《郎在远方》《素媛》《思悼》再到《东柱》,都不太像是同一个人拍的。申渊植导演这次执笔剧本和监制,明显也对影片的风格有很大影响,对人性深处不可言说部分的把握,透彻到残酷。没有一味把人物塑造成高大全,而是也会嫉妒也会胆怯也会退缩也会懊悔。姜河那和朴政珉的演技也让这个没有悬念的故事变得那么有张力。只是,如果对两位演员不熟悉的话,一定能更入戏。我却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在心里暗自比较着其他影片中他们的形象和表演…毫无疑问,他们这次奉献的表演足以让该片成为其履历表上的代表作。
当最后片尾滚动起尹东柱宋梦奎的真实生平,响起姜河那唱的那首歌时,压抑了两个小时的情绪才终于有了一瞬间的释放。但总隐隐觉得似乎掉眼泪都是对故人的不够尊重。对于生活在如今这样相对太平太多的国家和时代,可以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我们来说,对那时的他们,又何谈“理解”与“同情”?
低预算,黑白片,不华丽,不商业,或许因此不能吸引太多人的眼光,那有如何?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就在那里,视而不见的人是自己的损失。真的并非想用道德绑架评价,只是这样的电影会让人思考和反省,它的价值并非可以用商业包装和票房数字衡量…
走出影厅的时候,听到旁边姑娘用淡淡的语气对同伴说,下映之前一定要再看一遍,感觉看十遍也不会腻。
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
文/暖晴
禁转,谢谢。🤐
p.s,多说一句正文没地儿插的话,饰演日本刑警审讯官的金仁佑依旧飚着日语很抢戏,总让我想起他在《暗杀》里演的那个帮金海淑开店帮全智贤炸车的日本大叔…于是又不小心跳戏…只能怪我《暗杀》看了太多遍…😑
尹东柱诗人
“井里有明月流云,悠远无边的天空,荡漾着蓝色的风和秋天,还有一个男人,就如我的追忆在那里徘徊。”——《自画像》
“揿亮灯火驱除一些黑暗,最后的我像期待时代那样等待早晨。”——《一挥而就的诗》
“仰望天空,至死无一丝羞愧。为此,在轻抚树叶的微风中,我感到心痛伤悲。”——《序诗》
——摘自尹东柱诗集
3 ) 举枪、写诗或是学医
相比于电影《鬼乡》而言,韩国电影《东柱》受到的关注简直少得可怜。同期上映的这两部电影,《鬼乡》几乎占据了大部分的眼球和排片,而《东柱》几乎仅仅只是每天的一场,就好像中国的《百鸟朝凤》一类的电影在国内所受的遭遇一样,不知韩国人有没有人会跳出来为期鸣不平。
同样,在国际上的影响,《鬼乡》以其沉重的历史背景让全世界为之震惊。还有其漫长的拍摄时间和大量的真实人物,都让所有看这部电影的人被觉得这一定是一部好电影。
在我看来,或许拍出《鬼乡》这种题材的电影,其行为本身是一件值得高度评价的事;但是就电影本身而言,电影《鬼乡》实在差强人意,跳大神的风格、美化的场景、满是漏洞的剧情以及韩国最拿手的恶意煽情,这一切都让我对这部电影没有好感。
电影《东柱》则是切切实实地说了一个故事,情节平铺直叙,用主人公东柱最后的审判和回忆讲述了两个朝鲜青年在面临国破家亡之际走向不同的道路,配乐是简单的吉他或是钢琴,黑白而有质感的画面,丝毫没有煽情,就连爱情、友情以及家国仇恨都是点到为止,克制隐忍,却让人为之动容。
电影的导演李濬益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大概就是那部让无数人流过泪的《素媛》,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有着其现实的悲伤意义。但是电影《东柱》更像他的另一部作品《思悼》,同样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
《思悼》讲述的十八世纪朝鲜李氏王朝的一段往事,而《东柱》讲述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时期韩国著名诗人东柱的故事。或许对于韩国国民来说,这两个历史事件可能都是世人皆知的故事,正如我们的大唐盛世或者鲁迅一般。
所以导演都没有以正叙的方式来讲故事,而是通过不断的闪回和倒叙,这可能会给不了解这两个故事的观众带来一些理解上的障碍,但整体而言让电影变得张弛有度,观赏性更强。
正如上文所说,诗人东柱对于韩国国民而言,或许可以相当于我们国家的鲁迅先生。但是诗人东柱的身份一直以来都颇有争议,因为生于中华民国吉林的朝鲜族人。
但按照当时的法律而言,他的国籍应该是日本;诗人本人认为他自己是亡国的朝鲜人;中国也曾说他应该是中国朝鲜族人。诗人身份的模糊不清正是电影中诗人一步步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电影中除了诗人东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主人公梦奎。他们是表兄弟,也是一同长大的发小。两个人都热爱阅读、喜欢学习,但是对整个世界却又不同的看法。
梦奎是一个天生具有革命家气质的人,年纪轻轻的他便敢在全体村民面前发表演讲,鼓动人民;而东柱则是一个天生的诗人,内心敏感腼腆,对美好的事物有着天生的向往。
正如电影中的一句话所说:东柱爱的是诗的世界,而梦奎爱的是现实的世界。虽然后来他们走向不同的道路,却最终殊途同归,都走向对国家的爱。
电影中提及当时日本政府在朝鲜半岛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比如不允许用朝鲜语授课,只能用日语授课。这让坚持革命向往独立的梦奎无法接受,所以他离开学校开始跟随光复政府和一些独立活动家参加革命活动。而此时的东柱只是在坚持以朝鲜语写诗。
日本政府还在朝鲜半岛推广创世改名政策,要求所有韩国人将其姓氏改为日本姓氏。所以尹东柱被迫改为平沼东柱,这让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他久久不敢应答。此时活动失败被短暂拘留的梦奎再次回到家乡,希望东柱能够跟他一起去日本学习。
最终,梦奎如愿考上了京都帝国大学,东柱去了东京立教大学学习英语文学。但是他们却是怀揣着不同的想法前往日本的。梦奎希望在日本对朝鲜学生的征兵计划中谋划一场叛变;而此时的东柱依旧希望能够写诗,甚至计划出版诗集。
因为两个追求的东西不同,两个人虽然互相理解对方的理想和追求,但也常常会为之吵架。
梦奎常常会说写诗只是细枝末节,文学只能给人以感性的思维和力量,而像这种力量无法被凝聚以改变世界;而东柱则认为每个人心底对美好的向往才是改变世界的最后力量。虽然道不同,但两个人终究互相影响。
所以,在东柱遭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士兵不公的对待和侮辱之后,从东京逃亡京都准备和梦奎一起参加策划革命。但此时的梦奎却对东柱说:枪由我来举,你还是写诗吧。或许是他意识到活动必将到来的失败,而不忍心让东柱也随之陷入危险之中。
果然,因为聚会地点被泄露,所有参与活动的人都被抓捕,而东柱也同样因为更梦奎关系过深而被一同抓捕审讯。这场审讯是电影的开头也是电影的结局,串联出整部电影。
电影的最后,日本军官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罪行,并签字认罪:聚集在日朝鲜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暗中流通朝鲜语文学和书籍,利用征兵令组织朝鲜人叛军。
梦奎一一承认,并且咬牙切齿地表示没有成功完成这些任务他非常遗憾;但是最终的东柱并不承认,不承认并不是因为他为自己狡辩,而是觉得自己一直都在写诗,而没有真正像梦奎一样投身革命 ,这让他羞于承认这些伟大的事业也有他的一份贡献。
东柱对着日本军官说:出生在这样的世界上,希望能写诗,希望能成为诗人,觉得很羞愧。没能在前面领路,只是像影子一样跟随,因为羞愧,所以无能签字。
最终东柱和梦奎都死于监狱中,根据电影的暗示以及一些历史研究资料表示,他们很有可能死于人体试验。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此时距日军投降只剩六个月。
举枪或是写诗,梦奎一直在举枪革命的道路上坚定不移;东柱走到生命的尽头才悲痛地说出羞于写诗、理应举枪的言论。这句话中的愤懑和仇恨显而易见,他对诗歌的热爱自始至终未曾消散,只是时局所迫,这个世界不允许他写诗。
至于学医则是他们的父亲的期望。在父亲们看来,文学虽然有用,但不如医学实实在在救活几个人来得利人利己。当然,文学与医学的选择,鲁迅先生早就为我们做好了。医学只能给国民以强健的体魄,而文学给人以理智的精神。
所以,梦奎和东柱都理所当然地选择了文学,但是梦奎以文学举枪,东柱以文学造梦。不同的道路,但在当时的世界,最终走向一样的结局。
附东柱诗一首
(因为没找到中文译本,根据不同版本的字幕译文,加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整理而成。将就读读,切莫深究)
信手拈来的诗
窗外的夜雨正在窃窃私语
六叠房也是异国他乡
明知悲伤是诗人的天命
却仍想写下一行
生活着实不易
诗却能如此信手拈来
真叫人惭愧
六叠房也是异国他乡
窗外的夜雨正在窃窃私语
点亮灯火,稍稍赶走黑暗
垂死的我期待黎明降临,如同新时代一般
我向自己伸出双手
带着泪水和歉意,完成最初的握手
4 ) "天空、星辰和诗"
"天空、星辰和诗"
1.诗歌无罪:就像前两天"书无罪"那条新闻一样
2.文人的坚守: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协奏曲最开始是特地写出来用作鼓舞背水一战的前苏联战士的,当然前苏联的艺术家们被枪逼着干了很多互撕的事……好像天朝的郭沫若也在文革时期歌颂过四人帮……
3.咳……也可能是间谍、双面间谍吧……
5 ) 하늘과 바람과 별과 诗
几年前在三清洞赏枫叶🍁,偶然看到正读图书馆墙壁上的诗篇,觉得这个诗人看待世界是如此的温柔,后来在教保文库看了他的诗集,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尹东柱,于是把这部《동주》看了,一个无比丰满的青年诗人形象瞬间形成,那些逝去的岁月再遗憾,再伤感,也掩饰不住东柱对这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时代的洪流不能抵抗,但自己内心的善良一定要坚持。东柱的文字有如一盏明灯,穿越时空照亮了每一个黑暗的角落,愿每个人心底都永存一份美好,哪怕世界是如此的冷酷无情。
6 ) 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求大神解答
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求大神解答
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求大神解答
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为姜河那的身高担忧,还好有演技,日语说的不错的感觉。
蛮喜欢,故事讲得清清淡淡,但下面却暗流涌动。特别奇怪,从小到大都喜欢梦奎那种男孩子,今年突然发现喜欢的类型变成东柱型的了,可能是理想与内心的自洽吧。
你是腼腆的 脆弱的 充满灵性的天空 风 星辰和诗 是不息的火焰和悲伤的梦。
李濬益近几年也是澎湃啊,素媛完了思悼,思悼完了又是东柱,虽然成本低,但是分量可不小,能把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娓娓道来,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黑白影调掌握得还不错,但微微有些刻意,总体而言出类拔萃。非常喜欢结尾。
是顺应社会红潮投身革命,还是远离时代激流创作诗歌?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姜河那需要再磨一磨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家乡的田野。
电影中他并不是开始就那么“爱国”,逃避也好,懦弱也罢,想让生命活得纯粹一些,只有天空/星星和诗。对生命的各种感悟都源于那颗多情/丰富的内心,而这颗心在那样一个日制时代,终被激荡成羞愧/悲愤的民族灵魂。全片黑白色调很配温柔的诗句,反战也可以如此柔韧。最后两人骂日本那段感觉很爽
这部片子的观影人数果然低的够可以。看了很让人心痛的一部片子。几乎没有背景音乐,单纯靠着人物,画面和台词在支撑着全片的感情流向。但是不得不说,的确很有力。黑白画面的表现手法也是独出一致。姜河那也好还是朴正民也好,演技也都是可圈可点。李导演的这部作品还是很优秀的。
各种数码和速度充斥的世代,敢拍黑白电影本身值得尊敬。更加可贵的一点是,成功绕开了民族奋进的热血沸腾,只是淡淡地讲述一个有着文学梦的年轻人如何在一个疯狂的世代生活最终被死亡。这才是真实的写实。
内容无感,手法平庸,演技出戏,全方位的一般啊。除了填补对这块历史的空白了解外实在没什么可取之处。 没想到基督教这么早在韩国就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之前一直以为是朝鲜战争后才有的。
在商业大潮席卷下的韩国影坛能有这样一部黑白文艺人物传记电影,虽然观感欠缺但还是为主创人员的诚意所打动
和《思悼》一样,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没有让人意外的那些悬疑和反转。也没有什么商业上的趣味性,没有太多吸引眼球的劲爆点,从头到尾的黑白画面,不刻意煽情的叙事,就像一首明明克制隐忍却让人感到蚀骨伤悲的诗。在这个充斥着爆米花娱乐大片的浮躁时代,是太难能可贵的作品。
面对各种叛乱的指控,一个革命者痛哭“如果这些都成真了多好,我没做到,我很抱歉”,一个诗人自责“生于这样的时代,我却想写诗,我很羞愧”。非常别具一格的切入角度和落点,比《思悼》更冷静也更惨烈,李濬益近几年的片子简直水平直线上升。
技术上,摄影是最弱的,全片的黑白画面似乎只经过了个去色处理,草率的可以。寡淡的吉他配乐也算合适。故事从头到尾都是散淡的,李濬益跟李沧东他们差的就是内在的强劲道。这个题材本身意思不大,不就是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么,一个在日本搞串联造反,一个只想安全的写写诗,结果全哭哭啼啼的挂了
二战期,朝鲜爱国诗人尹东柱与独立运动家好友宋梦奎的故事。全片黑白,画面就如流动的诗,空镜头很有意境。虽然个人力量只如螳臂挡车,历史洪流中洗涤了爱国之心。没有刻意煽情,懦弱里磨砺出坚强,死亡里开出灵魂之花。
素媛导演李濬益新作,非常惊艳且细腻的黑白史诗作品。把这片子划作传记片是小看了这部片子,宋梦奎代表的是怀有革命思想的进步青年如俄狄浦斯宿命却英雄的陨落,而东柱则是进步青年中最单纯沉静的代表型人物,然而现世与避世的两者在李濬益的交叉剪辑下成为了一体,以此斥责狂妄暴君式的文明,非常美妙
克制而忧伤的民族主义电影,我欣然接受
看过小说 所以对尹东柱有一点了解 看了电影才知道还有宋梦奎这个人物 他们的故事其实在那个年代有很多 但纯黑白的电影 以及两个人炸了的演技 电影台词也不尴尬 而且姜河那的声音念诗真的好好听 还有片尾曲 大半夜的看的我嗷嗷流泪 (这是我去湾湾交流前在家里的最后一晚 有点失眠 )
完全沒有想到是如此內斂的作品 畢竟前作到最後都帶有“放”的痕跡 東柱實在難得 細膩的感情傳遞也依然存在 對於這部作品 黑白真的是最好的呈現方式 實在很喜歡申淵植的劇本 尹東柱和宋夢奎兩人的對比 一個隱忍一個熱血 思想的對峙 卻是一樣的結局 하늘과 바람과 별과 시 用母語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