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嘿玛嘿玛

    剧情片其它2016

    主演:次仁多吉  瑟东·拉姆  廷里·多吉  梁朝伟  周迅  

    导演:宗萨蒋扬钦哲诺布

    猜你喜欢

     剧照

    嘿玛嘿玛 剧照 NO.1嘿玛嘿玛 剧照 NO.2嘿玛嘿玛 剧照 NO.3嘿玛嘿玛 剧照 NO.4嘿玛嘿玛 剧照 NO.5嘿玛嘿玛 剧照 NO.6嘿玛嘿玛 剧照 NO.13
    更新时间:2023-11-19 00:41

    详细剧情

      每隔十二年,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森林裡,挑选出来的人们戴上面具,隐藏性别,放下世俗身分,彷彿死去般的过著为期两週、与世隔绝的奇异戒律生活。在等待的日子裡,歌声无尽,舞不停歇,有人静心修炼,也有放不下尘俗的人打探彼此底细、无法抵抗原始的欲念。这是真实与虚假的界线,生与死的空隙,面具拿下即是毁灭。
      以《高山上的世界盃》一鸣惊人的不丹导演钦哲诺布,将修行求道转化为现代乡野奇谭,融合传说、禅语故事、舞台演出、梵唱琴颂等多重艺术形式,展开另一场悉达多的探索之旅。人性与神性的拉扯中,吟唱出千古不变的生命之歌。周迅、梁朝伟添画龙点睛的客串演出,更添意趣。
      「有时,我们必须创造幻象,才能让世人看见真理」──钦哲诺布

     长篇影评

     1 ) 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作者:萨吾奇

    拉康提出过这样的理论,小孩子在婴儿阶段,通过不断在镜子中观看自己的影子,通过自己能够控制的身体的动作和其在镜子中呈现的一一对应的反馈,确定了一个“自我”。稍微大一点之后,这张镜子就变成了父母的表情,身边各色人物的语气和态度,老师手里的皮带,以后又变成被人类奉为真理的传统和各种训诫,你的工资和对家人的责任等等,这面镜子告诉你可以各种这样,不可以那样。

    因此拉康认为这个“自我”是伪的,因为这是镜子或别人塑造/要求的“你”,是按别人的看法扭曲一个更真实的你自己的愿望而表现出来的“伪自我”,如相同一个人如果生在藏族,他不能喝马奶,如果生在蒙古就能喝,人还是一样的人,但是镜子对你的要求不一样,你按照从小培养的习惯表现出来的“你”也就是他者定义的“你”,不是真实的你自己,拉康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给这个“你”,叫他者。

    “做真实的自己!”这个口号意味着,你要服从自己最深处的想法,甚至是潜意识,拉康自己就认为把潜意识实现出来才是真的自己。但是我们始终无法摆脱那个控制我们的镜子,即便在青春期的逆反时期,我们不过是用另一个镜子去对抗之前的镜子,当我们为了反抗父母这面镜子强加给我们的“自己”时,不过是去学“反面人物”开与之抗衡,认为这次我们做了真实的自己,但这个“反面”依然是另一个镜子。

    嘿玛嘿玛中,男主角前往的密林就是这样提供展现“真实自己”的聚会地,象征地狱狱卒的人来迎接他,将他带入一个和以往世界不一样的地方,他的身份被隐藏,在这个密林之外,人的身份就像拉康说的那样是一个他者,隐藏这种身份才能真的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或许还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思考。

    在聚会中,除了主线主角的状态以外,另一个副线是“主办方”表演的戏剧,这出戏剧围绕死亡和中阴展开。

    佛教给出的中阴概念,中阴是死亡到重生的过程,按照佛教的解释,中阴期间你才会有一次机会展现真实的自己,那个阶段你将不受任何东西的控制,甚至因为阎罗要计算你的善恶德过,要判定即将去往哪里,你即便想不展现自己都是不可能的。

    聚会中,每一个参与者真正表现了在另一个世界隐藏的自己。在密林之外,他们不能窥探别人,不能随地交媾,也不能让别人喝尿,即便我们的生活中无时不刻都有窥探的欲望、性冲动和恶作剧的快感,但是这些都被整体社会的那面镜子给压抑了,不能随意的表现出来。但在密林之中,你再也没有压抑自己的可能,就像戏剧中的死者没有隐藏任何自己善恶的可能一样,每个人完全的追随自己的内心的召唤,没有节制,没有他人的牵制。

    当故事发展到高潮时,戏剧舞台的死者被投入象征痛苦的地狱铜锅里,为自己生前的所行受罪。这暗示了主线即将步入恶业当中。果然,主角的被面具所迷惑,误把前来和男二约会的同面具女二当成和自己暧昧的女一,在女二的反抗中他再也不能自已,犯下罪恶,又因为这个起因的蝴蝶效应而杀掉男二,男二的面具是代表善的静相白色神灵。

    “做真实的自己!”这个被西方推高到绝对真理位置的口号,却没有伦理和道德上的正义性,正如男主角的恶行是真实自己的结果一样,后现代以后的现代社会常常面临着这样的难题:我们精明于所有的知识,却同时撼动了善恶的根基,再也没有什么是善和恶,如果不是各种传统力量的缓冲,那个理性、科学、无教无神的新世界,是一个可怕的地狱,是一个没有人前来指引的中阴之道,每一个人将不得不在赤裸裸的自我的欲望下,遁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西方世界的一声“上帝已死”,让伦理成为利益的考量和暴力的规范,离开了利益,离开了诸如警察这样的暴力机器,再也没有道德的立足之地。

    密林中,那个听见呼救就奋不顾身的白面神一死,道德还将如何拯救我们?

    作为一个仁波切编导的作品,嘿玛嘿玛直指人性。它让我们思考,不管在他人的规范当中还是自己的欲望当中,没有任何解脱的可能,只有无尽的轮回让我不断做出无论如何都不会正确的选择。我们猛然发现,那个两千年前在菩提树下证得解脱之道的佛陀是那么的正确,无论你多么自由,如果离开正确的指引,那还有什么结果可得,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犯错。

    二十四年后,男主角戴着双面面具再次回到密林,双面面具是一喜一悲,主面为悲,因为他还有心结未了,背面为喜,因为毕竟他在心结中似有所悟。

    最后他愿意脱下自我的这张面具 ,而开始救赎的道路。

     2 ) 十二的隐喻,男主的黑痣和七个关键词

    光看情节,其实是一部很乏味的电影,需要自己延展想象很多情节去弥补,很难搞清楚到底在说什么。如何想表达现代人带着面具生活的无奈和虚伪,欲望与放纵,可以有更好的方式。

    显然这些都不是导演的真实意图。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关键词①:十二

    电影中那个神秘的集会,每隔十二年举行一次,这个细节至关重要。

    对应到人的年龄上,从1岁开始,每12年是一个本命。每当到了这些节点前后,人的身心状况会发生剧变,在自我认知上突然迷失方向,不知道何去何从。

    12岁,发育期。人的先天意识从此时大幅度觉醒,过往的习性像决堤的江水,拦也拦不住,与后天意识的环境相冲,于是形成了叛逆和善变的反差。这是第一次产生对“自我以及这个世界”的怀疑;

    24岁,成人期。意味要进入社会这个新世界,开始组建家庭,承担责任。从单身的无忧无虑,到四涌而来的压力,产生了第二次对“自我以及这个世界”怀疑;

    36岁,壮年期。要面对婚姻,孩子,事业的三重焦虑;

    48岁,中年期。身体每况愈下,精神上也难以为继,对很多事有心无力;

    60岁,老年期。经历了大半辈子,什么都尝过,懂得世事无常的道理,面对随时可以到来的死亡,充满恐惧。

    成长是迷茫而充满困局的。每当到了关键的节点,就只想暂时逃离一会,弄清楚生活和生存的意义,以及自我这个东西。

    这就是男主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出现在山上的原因,他从尘世逃避而来,想寻找一个答案。

    关键词②集会地

    电影中的集会地,就相当于这样一个梦想中的“逃避所”。这里没有身份、性别、长相上的任何差别,也没有人追究你的善恶,既不存在社会义务,也没有家庭责任,大家各安其事。

    就像再次重生一样,可以彻底回归自我。

    剩下的问题就是,当一个人拥有这样的逃避所后,会怎样?升华还是堕落?这才是电影所要说的。

    关键词③长老

    长老这个角色,一些解读版本认为象征的是社会统治者的角色。显然谬以千里了。

    长老代表的是人性中神性的一面,或者说正是因为神性的召唤,人才会在焦虑和迷茫中,想要寻找一份清净。

    电影多处暗示这一点:

    1、首先,集会的每个人都是自己找过去的,但长老决定让谁进去。并提前山上放好了各种面具和衣服。

    2、长老在演讲中不止一次提到这样一句话:

    3、只有长老自始至终都没有带面具。

    关键词③护卫

    护卫象征着戒律,或自我约束。

    人在世间成长中遇到的那些烦恼,就是因为缺乏自律。要么遇事就想逃避(比如那个要逃走的人),要么对别人投入过多兴趣(比如那个翻别人包裹的人),要么被情欲所扰(比如强奸和杀人的男主),要么饮酒过度(电影中的女人A,就经常偷酒喝),要么纵性乱情(比如梁电眼和女人B)。

    关键词④口哨

    长老给每个人发了一个口哨,遇到危险就要吹响。这个口哨实际上象征的是警觉,如果一个人想要在清净中寻找自我,那就要对自我的贪嗔痴以及外界的危害时刻保持警惕。

    男主只有在开头的时候用过一次,这是他怀疑人生时的一种觉醒,但后来就再没有用过了。

    关键词⑤面具

    电影中除了长老,其他人都带着面具。一般都解读为隐藏内心。其实恰恰相反,是表露。

    面具是每个人内心的映照。像梁朝伟饰演的弓箭护卫,带的是龙头面具,与多名女子有染,正好说明他好淫的特性。

    男主在犯下强奸罪和杀人罪以后,换了个狗头面具,这时候他就如同一条丧家之犬。

    女人B带的饿鬼面具,看起来忧郁多愁。而在电影中,她的性格也的确如此,嫉妒女人A,极力想讨好梁朝伟饰演的弓箭护卫,被侵犯和遭遇爱人去世的打击后,更是愁容满面。

    还有长老身边一个白袍人,电影中他负责仪式的唱词,带的是半面具。说明他的内心已慢慢变得明朗了。

    或者更宗教一点说,业消除了一半。面具的设计,也可以理解为过去的业相。有人是龙,有人是狗,有人是饿鬼......他们都投胎到这个世界里,又开始造作。

    关键词⑥仪式

    电影一共有三场仪式,或者说三场舞台剧。

    第一场:超度。

    白袍人唱道:

    听我说啊,你最惧怕的死亡已经来临,别害怕死,已畏惧生,你身陷中阴,那里是死与生的交界,你孤身在此,如果你听得见我说话,那是你的心在作祟,就算你已经死了,你的心仍然能听到我的召唤,你的六根虽然离你而去,你仍会听到亲人的哭喊,放下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对你放手。不知何时何处才有尽头啊。

    第二场:审判。

    这场说的是进入地狱后,生命要经历的审判过程:

    蛇狱卒会用丢骰子的方式,去看一个人生前作了多少恶;

    诸狱卒有一面镜子,会如实看到所有恶事;

    白衣女神会点出一个人的善行;

    猴狱卒则用秤来衡量一个人的善恶之重。

    第三场:因果。

    白袍人唱道:

    没有什么是命中注定,没有什么是自由意志,世上没有意外巧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恶行,结出苦果。

    这三场戏,很有针对性,既演给集会的人看,也演给观众看。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烦恼,逃避不是办法,最重要的是懂得因果的道理。无论是前世的习性,还是今生的善恶,都在因果当中。作恶则烦恼不断,为善则清净自心。

    可惜,无论是集会中人,还是观众,都没听进去。在这个本来可以发现自我的集会上,每个人的心都暗流涌动,难以自控,制造了另一个“尘世”。

    这或许就是众生无明和执着的地方。

    关键词⑦女儿

    周迅饰演的,就是女人B生下的女儿,她可能是男主的,也可能是那个弓箭护卫的,身份未明。

    这是一个既没有爹,也没有妈的角色。在这样一个世界中,要如何存活?

    这是个问题。生活没有给她太多选择,为了谋生,只能出卖色相,当了一名酒吧的侍应生。

    电影最开始,就是一段周迅的个人秀。看她的穿着,显然下了一番功夫。清纯可人的连衣裙下面,是魅惑的网袜;在需要展现女人味的场合,却是中性化的短发。

    显然她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不得已才去取悦酒客,同时,最大限度保持距离。

    趁工作的空隙,跑到卫生间数一下赚了多少小费,刚有点开心的情绪,但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虽然无一处不熟悉,却又像个陌生人,顿时感到迷茫而落寞。

    这一年,她正好24岁。

    另外还有一个隐藏的情节:

    男主的脖子上有一颗黑痣胎记,长满了毛发。

    都说胎记是过去留下的伤痕,说明他过去可能也是被人捅死的。

    被谁呢?可能就是梁护卫的前世。如今冤冤相报,一刀还一刀。

     3 ) 远离实相的结果必定是远离自由

    游戏代表轮回,面具代表每次受生换的不同色身。所有罪恶都源于无明——就是把面具当做自我,所有人本来就不该玩这个游戏,因为有面具才有肆无忌惮的杀盗淫妄酒,但这一切都是在面具游戏设定中发生的连锁反应,又没有谁是故意的。我觉得仁波切这部片子,重点还是在隐喻我们这个轮回游戏的本质是欺诳性的,你以为你有了面具有了伪装,是某种自由,其实这个是骗你自己,远离实相的结果必定是远离自由。

    这个片子里的老人,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但是他自己不戴面具也有深意在里面。他使劲说这个面具是你的身份,给你力量,能保护你,那他自己为什么不戴?所以所谓的游戏规则都是莫名其妙制定出来的,我们世俗的很多规则都是如此,制定者使劲对他人洗脑说遵守这个规则有多么重要,你不遵守会受到这种那种处罚,他们自己却逍遥其外压根不打算玩。

    最后主角回到游戏烧毁帐篷,就是表示他要觉醒了,他回去不是为了再玩一把,是为了推翻这个游戏。而且因为他忏悔了,所以他想去找自己的女儿,其实女儿所在的地方又是另一场游戏,女儿也一样带着面具只是换了一个场合而已,于是父亲发现救女儿显然并不容易,原因就是觉悟要靠自己的觉醒,不能依靠外力。

    影片开头,他是没有面具的,影片结尾他也没戴面具,就证明这个面具游戏是因缘所生,是可以去除的。我们的本来面目没有因为这个游戏而撼动过。仁波切的结局是开放式的,是给与希望的,被刺死的男人最后又抬起头来了就说明,没有所谓的真正的死亡,我们生命的主体是永恒的,死来死去的都是外皮而已,我们要么就是在不同面具下不断游走越迷越深,要不然就得直下面对。全片虽然很压抑,但是并不悲观,因为面具可是摘下,不是说长在我们脸上,那么意味着迷惑也可以被解除。游戏是可以离开的。

     4 ) 你的力量来源于剥离了虚假的自我

    从实修中解读电影。

    当处于社会活动中,我们会给予“自我”虚假的社交面具,以此来伪装成利于自我生存的模样,同时也分散了自心的注意力与觉知力;

    在密林中,我们戴上面具从而面对的是更真实的自己,因为剥离了社会价值,反而在面具之后展现深层次的自我——就连曾经的自己都不曾注意过的贪嗔痴,我们的觉知与注意转到了自己的内心。

    不再为生存谋利的场合下,“自我”的欲望会极大地展现。

    所以护卫对戴上面具的人说:“你的力量来源于此。”

    没有人知道你是谁时,你不需要向别人展现你是谁的时候,你只需要面对你自己。

    在进入之时到朔月之间,超过一个月的时间,上升或堕落,全看你自己。

    可超越可缠缚,可救赎可杀生。

    当男主与女一在暧昧纠缠时,分成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随时举行的派对、舞蹈、篝火晚会。

    在第一个篝火晚会上,他们探知了彼此身体的性别,暧昧渐生;

    第二次表演生死仪式上,男人愈发追逐她的躯体与身影;

    第三次,男主围着女主打转时,女主引诱他入密林时,护卫敲起了鼓提醒了表演的开始。

    这三次,男主的欲望都没有得到疏解,因为每一次舞蹈或仪式都在提醒他,他有欲望但经由“觉性”而克制,最后一次的鼓点提醒了他没有进入密林深处共赴欢情。

    但是性欲的驱动一直都在,随地角落里交媾的男女、女人躯体的线条锁骨白腿,都在刺激着他的渴求。

    带着面具的他围着带着面具的女人打转时,没有语言也没有人性的感情,而只是出于性欲的驱动,好像公狗围着发情期的母狗打转一样,只是因为性欲。

    终于,在夜深人静四处无人,黑夜将一切隐藏,再没有仪式、鼓声、篝火来提起他的觉知之时,对于换了面具的女二来说,强暴发生了。

    完全的欲望的发泄。

    只要那个女性胴体之上的头颅覆盖着的是同一个面具,那么对男主就意味着“可交媾的”信号,所以不管她当时到底是谁,他只想发泄、也只需要发泄。

    贯通全剧的经文是《中阴闻教得度》,在第二次的生死仪式表演上,男主追随女一的身影时,表演审判者对“死者”念着:“你可曾引诱你的母亲……你可曾强暴过你的父亲……”

    可是被欲望牵引的人们,并不再顾忌面具下的身份,也不在意与ta在静默无声中调情交媾的对象是否有ta的血缘至亲。

    他们只想要欲望被满足,无暇思及其他,或是根本不再需要顾忌,因为面具掩藏了自我、掩藏了一切。

    欲望被扩大,社会伪装被扒下,人们的上升或堕落,就在心念之间。

    即使男主杀死被强暴者的丈夫之后,他只需换一个面具就可以不被发现,也没有人追究,因为良心会一直谴责他。

    直至二十四后,他依然背负着愧疚与痛苦,杀人的罪恶感如同咬在骨缝上的毒蛇一般,追随了他半生。

    如果说入密林时的准则是戒律,篝火晚会、生死仪式表演、护卫的鼓声是觉性的提醒,那么在密林中放下社会身份全然地面对真实的自我是修行的话,那么——

    有人坚忍度过了朔月,直至出关;

    有人轻微破戒,只是说话交流;

    有人严重破戒,偷窃窥探;

    有人则犯了重戒,奸淫杀生。

    朔月之时,所有人都可出去,回归俗世与社会角色,但每个人的心境或升或落,各各不同。

    无论有多少佛祖菩萨还是仁波切,修行终归关乎一心,各别自证智行境而已。

     5 ) 我们都在幻象里,企图撞见真理

    (文/杨时旸)

    总体而言,《嘿玛嘿玛》是对于当下世界的一次戏仿,对于真实世界、对于网络世界、对于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进行了一次变形的、梦幻般的、寓言式的关照和讲述。它有关因果报应,也有关世事轮回,由于这样的主题和导演特殊的身份,很多人更乐于从宗教和神秘主义的角度去看待它。但实际上,它每一笔都写尽了现实和俗常。它不难理解,即便它从表层上看如此像一次多媒介的装置艺术集合,简短的台词,融合着谶语,喉音,管笛,邪魅的舞蹈,生杀予夺的仪式,神鸦社鼓,妖巫遍地,但实际上,从内里去看,它没有完全遁入自说自话的虚空,而是在最终完成了一次具备现实意义的精神关照。

    一个男人从现实去往原始地带的丛林,戴上面具等待接引。他将进入12年一次的仪式,人们都将头戴面具,暂时忘记自我。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场盛大的沉浸式游戏,一次VR狂欢,就如同导演本人所说,确实是网络聊天室给了他灵感,匿名之下的身份意识,欲望的勃发和控制,人伦的解体和重塑,以及即便蒙蔽了身份也终究无法彻底挣脱的某些桎梏,这一切都在这场仪式中被见证。

    这仪式中有虚伪的部分,比如,男人被告知,戴上面具,穿上裙子,是为了消弭姓名和性别,但实际上,性别又怎能消弭?到处都是性征。那些对于脸面的屏蔽,反而从某种意义上强化了欲望和诱惑,没有身份被识别的恐慌,人们更愿意为所欲为。那丛林里到处都是欲望的符号,桌子上摆放的酒,帐篷里交媾的人,暴力相向的弓箭和砍刀——性与暴力,如果说,原始丛林里的仪式,有让人们重回安宁,寻找内心声音的意味,其实,它显然也有着蛮荒的另一面,得以凸显人作为动物性的特征。

    男人跟随女人的手势而去,也是追随着自己的欲望而去,但中途有人调换了面具,阴差阳错,宣泄欲望的媾和变成了一次意外的强奸和杀戮,原本是为了忘记一切的仪式,却让自己在回归现实之后,沉溺于罪责和愧疚之中24年。这种报偿又是何等残忍呢?

    身份、轮回和报偿,几乎就是这部电影要讲述的一切了。

    在人类世界,所有人都必须以姓名和脸面作为一种最简便的识别系统,而这种识别系统本身也会形成道德约束。那场深山里的仪式,需要人们用面具遮蔽脸孔——其实,那不过是一种新的面具代替了旧的面具罢了。仔细想想,那仪式中的人们,和影片开头、结尾的那两场夜店戏中的人们又有什么不同吗?人们在夜店里,隐没于光影、电音、烟雾,摩肩接踵,缠绵起舞的时刻,彼此又知道谁是谁?面孔上酒精泛起的红晕和射灯洒下的绿光,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面具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什么时候算是褪下面具?什么时候又是戴上面具呢?这成为了一场满是禅意的追问,在世上,或许无论什么时候,人们都戴着面具。只不过有时有形,有时无形罢了。

    24年间,一切都变了。当初,进入那片森林,像是遁入原初和虚无,但多年之后,接引的当口却传来了一串诺基亚的手机铃声,而仪式核心的神秘土著舞蹈变成了一场电音派对,降神仪式成了假面舞会。传承多年的拨弦乐器被架子鼓取代,一切都变成了夏令营。所以,深山里的世界和外部世俗是同构的,哪里又有什么净土。这其中有微弱的悲叹、有平静地接纳也有一点点嘲讽。

    以普通的观影习惯去切入,《嘿玛嘿玛》或许显得晦涩甚至不知所云,但如果换一种视角去看,它其实直白又简单,甚至,它比绝大多数商业故事片都来得简单得多,它的戏剧性在于某种突然的峰回路转,一次身份错位,引发了一场血腥,粗暴又直接,犹如宿命本身。 《嘿玛嘿玛》除了那些不丹传统的面具和一些改编的唱词,它更像是一次世俗社会的镜像展现,开头和结尾中的夜店是一个世界,原始森林里是另一个世界,它们互相映射,看起来迥然相异,但实际上毫无差池,同样屏蔽身份,同样被欲望驱使,陷于其中的人们同样自以为是。导演说,有时,我们必须创造幻象,才能让世人看见真理。那两个世界,哪个是真相,哪个是幻象?或许只有在对比之中,在暧昧的对照之中,才能大致摸到真理的轮廓。

    (本文首发腾讯娱乐电影频道)

     6 ) 宗萨钦哲仁波切借电影谈金刚乘

    1. 假如我们出生在某个电影院里,我们可能分辨不出眼前发生的只是一种光的投射,是一部电影,而电影中的事件并非真实 - 它们并不真正存在。我们不明白屏幕上看到的一切,包括爱恨情仇, 其实都是通过光线投射出的效果。当然,不会有人提前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坐好,集中精力,观看影片。如果有人打搅到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反而可能会说:“闭嘴!” 我们完全盲目地沉浸在这个投射中。 假如我们旁边有个人说:“看,这只是一部电影,这一切不是真实发生的,只是一个投影而已!” 这时,我们就有机会明白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部电影,它不真实,没有本质。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站起来离开电影院,我们可以放松,继续观看,并随着电影的节奏,体验各种情绪。如果我们确信这只是一个投射,那么,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往前加快节奏,或者选择重看电影,电影完全由你掌控。当然,也可以选择随时离开剧场,然后再回来继续看。 一旦我们确定自己可以随时离开,也就可以选择继续舒适地坐着看。 2. 有时,电影中的一个片段会控制我们的情绪,一段悲惨的景象可能会刚好击中我们的弱点,就这样我们被裹挟了。但此刻,我们心中的某个东西也许会告诉我们,这一切不是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修佛者需要明白这一点:整部轮回或涅槃与一部电影一样毫无内容,而且不真实。只有看清这个,佛法才会深刻地进入我们的心海。 身处这个世界,我们永远被各种光芒和美丽所吸引,但是,一旦我们看清本质,哪怕只有一秒钟,明白这些表象是不真实的,我们将获得一定的信心。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要赶往尼泊尔或印度,成为僧人或尼姑。我们仍然可以保留自己的工作,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每天拿着公文包到公司,到办公室。我们依然可以坠入爱河,给爱人献上一朵花,交换戒指。但是,内心某个地方告诉我们,这一切本质上都是毫无意义的。 有这样的一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在整个人生中都有类似惊鸿一瞥似得感悟,那么我们只要记住这一瞥,就可以让我们的余生感到幸福。 现在,也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有人对我们着我们的耳边低语: “嘿!这只是一部电影!” 我们却什么也听不到,因为我们完全被分心,根本听不进人家的耳语。也许就在此时,电影里有场大车祸,或者是音乐声很大,所以我们听不到这个信息。也许我们听到了这个消息,却因为我们的“我执”曲解了这个信息。我们感到困惑,并相信电影里的一切是真实的。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呢?它的发生是因为我们的福报不够。福报非常重要,同情心也很重要的,比较之下,福报是最重要的。没有福报,我们就像一个无知的乞丐,赢得了数百万美元的彩票,却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笔钱,很快散尽钱财。 但是,如若我们有一点小小的福报,并接受从那人传递的信息。那么,作为佛教徒,我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1)从小乘佛教的角度来看,我们起身离开电影大厅,或者闭上眼睛,不让自己被电影带走,并以这种方式结束痛苦。 2)在大乘层面,我们通过明白电影不是真实的事实来减轻我们的痛苦,知道那只是一种投射和虚空。我们不必停止观看电影,我们明白它并不真实存在,不仅如此,我们还关心电影院里的其他人。 3)在金刚乘层面,我们知道这只是一部电影,我们没有被愚弄,我们只是在享受这个节目。电影对我们的影响越大,我们越欣赏电影带来的辉煌效果。我们与观众分享我们的见解,并且相信,观众也能够欣赏和感激我们所看到的。 3. 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功德。在小乘佛教,通过放弃来积累功德。看电影让我们受苦,我们有理由停止观看。在大乘佛教中,我们则以同情心积攒功德,有一个更加开放的心态,关心别人的痛苦。 另一方面,这种转变:从被卷入电影到看清电影事件的虚无,再到纯粹关心他人的福祉 - 此过程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这就是为什么通过金刚乘,我们可以进入快车道,通过虔诚投入积累功德。 在我们耳边呢喃的人,我们吸收他给的信息,感激他自由的心灵和存在的深度。并且深信自身也有这种超脱的潜力,这让我们更加欣赏他。这种片刻的虔诚,哪怕仅是一秒,仅是一点点的虔诚,就能积累巨大的功德。如果能够与那个在耳边呢喃的他保持一致,他可能还会帮助我们我们看到其他观众如何被电影所俘虏,而这一切又多么的没有必要。 如果我们不带着困惑并挣扎着去寻找释然的途径,那么,就可以理解我们所看到的到底是什么,并成为一个可以坐下来欣赏演出的人,或许,我们还可以对其他人耳语呢。

     短评

    匿名是一种力量,面具是一种伪装。而伪装出来的力量,最终让我们远离实相。

    4分钟前
  • 就路还家
  • 力荐
  • 面具背后,我们是谁!匿名之下,欲望汹涌。充满隐喻和仪式感的电影,遵守规则者不得解脱,触犯规则者不得解脱,克制欲望者不得解脱,放纵欲望者不得解脱,何者可得解脱?导演并没说,导演的目的正在于此,借助电影引发人的思考,而不是给出一个答案。

    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 抢不到票我还有b站,电子仁波切,有意思的。

    6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推荐
  • http://www.acfun.cn/v/ac3716974

    11分钟前
  • 司马良木
  • 力荐
  • 面具兜得住相貌,却藏不住人性。梁朝伟的鬼魅一笑和周迅的惊鸿一瞥却是我认为与这部片最格格不入的两个元素。

    12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 周迅梁朝伟客串画质一般。先睹为快【电视猫】

    16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 似乎在提醒观众:不要以为面具(身份)可以识别,面具是脆弱无常的。不要以为可以依靠面具后的意识,意识是脆弱无常的。不要以为可以抓住肉身,肉身是脆弱无常的。

    21分钟前
  • 舍昼夜
  • 推荐
  • 如果用人类学视角来看这部作品的话,发现不少可展开的话题。原声好听。

    22分钟前
  • 迎风追
  • 推荐
  • 对男人来说,皈依佛教不如皈依一个女人,女人是男人最好的修行。英文名挺好的,sing me a song while i wait

    23分钟前
  • 美吉纳
  • 推荐
  • 浮生于世,你我凡胎肉身,因一张面皮而不敢做僭越尺度之事。十二年轮回的神秘丛林,一副面具禁锢容貌隐藏身份,却解放了可怕的兽欲。匿名是一种力量,可怕之处在于心中不再有尺度。别害怕死,应畏惧生,不计后果的生之欲才会将人吞噬。凡事有因皆有果,铸成大错的男人耗尽半生才领悟,尺度一直在心里。

    2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 一個男人摘下面具🎭之後是梁朝偉我整個人都清醒了。

    31分钟前
  • Momo酱
  • 还行
  • 好看的艺术片,人性和神性的对抗,以虚构境地平淡叙述欲念、杀戮、生死、善恶的佛教哲思。在镜子的另一面,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自我,人性很深,活在面具之下的人们,真正的本我到底是什么?

    36分钟前
  • 编号223
  • 推荐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的换头像……尤其不要换和别人一样的头像,否则会发生不可描述的事情……

    37分钟前
  • Simple Living
  • 推荐
  • 虚构一场神秘集会,告诉我们生命本质或者说固有的缺陷:遵守世俗规则也好,听从欲望和人性也好,我们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解脱。这就是导演所说的:有时,我们必须制造幻象,才能让世人看见真理。那该怎么做呢?电影没正确答案,这是导演的妙笔。可以通向宗教,也可以通向生活。

    38分钟前
  • 秋里
  • 推荐
  • 匿名的隐秘氛围、能指(面具)的l流转、网络链接的任意。当然重要的还不是这几种社会状态的类比和对应,而是树林中二十四年前的那段缄默与动荡的时光的营建。

    40分钟前
  • xīn
  • 推荐
  • 神性大概是超理性的存在,是另一种秩序,正因如此虽然影片文本缺席,技法不足,它仍然是完美的,整体的。用陌生的语言和神话,讲尽了命运,罪罚,欲望和纯真的渴望。

    44分钟前
  • Superhat
  • 力荐
  • 无题。

    48分钟前
  • 天问
  • 力荐
  •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如果让一群戴着面具失去姓名性别身份的陌生人一起生活在原始社会里会怎样?本片就像一部人类学影像论文。90%部分都是面具社会。有很多角度与内涵可拍,但电影表现较为有限,其实就是个戴错面具上错人的事。周迅梁朝伟客串出演,梁朝伟摘下面具调皮一笑,周迅则是酒吧侍女魅惑风

    49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 2016/9/18/Toronto

    53分钟前
  • 穿衣舞郎
  • 力荐
  • 中阴不断,业障流转,欲念不息,一念之差,因果各异。

    54分钟前
  • 绿皮老妖怪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