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赤贫者的生活挣扎
女主角不漂亮,但是演出纯朴而真挚,非常打动人。当照顾母亲的信念被摧毁后,她在痛苦中自我放逐走上跟母亲相同的道路。。。。
2 ) 无奈的挣扎
不知道为什么,从看到这个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开始,我就想到了挣扎这两个字。 在底层社会的母女几乎没有任何力量不接受命运的摆布,尽管她们不想,尽管她们很受伤。女儿有这少年人的理想,希望能够通过捡瓶子,洗盘子之类的事情快乐的生活,而她那转瞬即逝的爱情,和母清血淋淋的双腿,让她不得不转过头来面对现实。
有可能金子男朋友的妈妈才是这个社会的典型人物,他们不一定歧视你,但肯定漠视你的苦难,肯定不会希望家里的任何一个人卷入你的苦难。
电影是震撼性的,它让生活近乎赤裸的展现在荧幕上,而节奏感刚好配合了剧情的基调,那是一种幽怨的激烈。而戛然而止的片尾,在好不过的让所有观众看完影片以后有一个不立刻站起来走人的理由。
嘎纳的评委的确比好莱坞的有眼光。
3 ) 无力掌控
每天认真的捡宝特瓶,在小饭馆刷盘子,在学校读书,金子试图让自己的生活朝向光明有毅力有目标的方向前进。因为她有一个刚戒毒的妈妈露丝。
或许只要她认真工作赚钱,露丝就可以摆脱以往的堕落,一起过正常人的踏实生活。
她也试图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激情,与街头伫立的年轻小伙谈笑,发生点激情事。
年轻的躯体散发着荷尔蒙特有的味道,吸引着饭馆老板的儿子,他们的爱情更让她对未来很是期待。
只是母亲浸淫在黑暗边缘的心智无法回到正常轨道,打钟点工过平凡的生活。
她会在半夜偷偷的化妆,穿上暴露冶艳的衣服,到深夜的街头,沉沦于性给予的刺激。这样的刺激才让她感觉安全。
尽管遭遇强暴。
只是老板娘的同情不代表愿意接纳这样的家庭。
爱情被掐灭的瞬间,带来的伤害远不如自己的母亲。尽管遭遇强暴还是选择化上浓妆游荡在深夜的街头。
所有的美好幻想在逐渐的幻灭。
爱情,没有了。
母亲的摆脱过去,失败了。
金子。我甚至感受不到她沉沦的太多挣扎。
她化上与母亲如出一辙的浓妆,红唇,绿色眼影,穿上了高跟鞋,露出了漂亮的背。在“甜蜜之家”操起了妓女的营生。
她似乎只是自暴自弃的进入与母亲相似的未来。多么的讽刺。
也许当母亲有一天发现之后,她脸上的震惊会带给金子一丝丝报复的快感吧。
甚至Mon trésor,也只是在母亲在某个平顺到几乎被忽略的时候的一声感叹。可惜的是这样的感叹救赎不了她的沉沦也无法避免金子的绝望。
“我的宝藏”,是否是她一生所守护?她的飞蛾扑火甚至让人感受不到抽离的渴望。
赖以为计的原有世界筑成的巨大堡垒给她的安全感,犹如战争之于战士。
与Amos Kollek的《Fiona》相比,《Mon trésor》显得温和许多。
以一个新生的导演,她的悄然探索值得肯定。
同是以色列裔的Keren Yedaya眼中的色彩并不十分偏激,她从一个细腻的角度刻画了在边缘游荡而后绝望的悲哀。这种悲哀并不总是让我们愤世嫉俗,有时候,更多是无可奈何。长镜头下的写实深入,某些鲜为人知的角落发生的交易、挣扎、沉沦、绝望,带着一种属于另一种氛围的疏离姿态在画面中演绎他们静静的不饱和色调。
如果一再的努力都无法往自己期待的方向前进,那么,什么都不要了吧。
这是金子无法掌控的希翼,而后决然。
4 ) 较差
简单来说长镜头没问题,但是镜头内没有太多信息,整理衣服,洗澡什么的太长没什么内容,故事太简单,妈妈去接客,女儿不让,但没有制止住,女儿和人谈恋爱,后来因为对方妈妈反对,吹了,女儿最后继承妈妈事业,故事就over了,这难以支撑起来90分钟的长度,只能用那些重复冗长的镜头来填充。人物的身份,本来是能做出很大的阻力的,这里的阻力就是付不起房租,太弱太简单了。
人物简单,故事简单,镜头简单
5 ) 简评
只有在Or第一次接完客回到家站在茫然不知的母亲身后无声痛哭时,才有当头一棒的感觉。多数的时候是无法理解。
人物总是晃着晃着就出了画面,镜头也不跟上,很软弱很被动的一个态度。最终也只是觉得这部电影比一般仅仅强了一点。
想到今天看一部内地“地下”电影的某篇评论,大致有这样一句话:想要说好普通人的故事,就不要再把目光执着于黑帮和三陪。
尽管是一部以色列电影。这样的人群渐渐看多了,还是会有一些额外的负面感觉。
女孩的名字叫Or,在法语中是金子的意思。最后她的眼睛是看着镜头的。
6 ) 一张空虚的脸
一个少女走向卖身的过程不需要太多的“情节”和“戏剧冲突”。的确,情节是俗套的,但这种俗套来自于写实。
我觉得影片还是很细腻的,有几处细节抓的比较好。当金子第一次接活后给自己买了瓶可乐,还有烟,然后坐在露天餐馆的桌子旁。此刻我看到的是这个过去拣瓶子省吃俭用的女孩在享受她的第一次奢侈。而当她回家后面对麻木的母亲抽泣时,她在为自己哭泣。她是多么希望母亲能发现她的转变,骂她打她,也许她可以再次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她跑出去拦住母亲,这是这个灵魂最后的挣扎,最后在那个富人party的结尾,是一张空虚的脸!
演母亲的Ronit Elkabetz 在《乐队到访》中的角色同样充满了风尘感,一种冷艳。
题材一般,女主的胸不一般。女儿在下海之后,更加心疼自己的母亲,既然无法阻止,只能一同下海,最后一镜凝视观众。
叫我的毁灭之路好了
无可奈何的轮回!
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以色列片子。Or为女主角名字。“影像成熟洗练”。残酷又写实。爱(来自于放浪成性的妈妈)给她悲剧,也唯有爱(爱情)才能带她进入幸福的圈子。说要的坚持,为何中途放弃?无力掌控~ t11f510509 英字t1d9a306f8 “有时候,相依为命并没有让人更靠近”
有时候,相依为命并没有让人更靠近。如果以后无法依靠,要钱做什么?没有了用途,赚钱做什么?买来悔恨吗?三个人的。
『补標』看过DVD,不过也影响不深了准备找汁源再看
nothing to say
类似的情节在老舍的《月牙儿》中有过非常动人的呈现。但在直白的镜头之后再去回忆那种哀怨动人有多少是来自另一性的?在马克思的信徒之外,佛洛依德的信徒会说一切都是性的;而两性的关系映射在同性中的时候,才最能看出这种结构性的问题。(张爱玲的雷峰塔亦或可作如是观)
跟《鱼缸》里的少女真是两种风格,张扬和隐忍,哪一个更励志呢?
母亲因为生计问题还是要去做鸡,而迫于生计女儿为了挣快钱,也步上了母亲的后路。最后18岁的女主盯着摄影机仿佛是在说:你们是要评判我的选择吗?那就来吧。环境条件是一部分因素,自我的选择是另一回事。还是说的太肤浅。
妈的,生活好绝望啊~
Or, Ido
不当妓女可以吗
挺漂亮,煽情。未保存,qvod上有。小美女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本片其实拍得还算合格。但导演在这部影片中的价值判断却不清晰,处于摇摆之中,也导致了人物的性格模糊不清,且转变之间也缺乏逻辑。妓女的女儿也是妓女?这是一种无法逃脱的宿命?还是性格决定了命运?由于这种模糊,因此故事即使拍得很细,也很难打动人。
2004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去看电影,可以自己骗自己。假如电影太过现实,只能怪自己,生活在这现实里
挣扎的人生
重看。悲苦。
母女路线似乎中奖率很高 母亲的演绎可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