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一个母亲的复仇 (国语版)

    剧情片印度2017

    主演:诗丽黛玮  阿克夏耶·坎纳  萨佳·阿里  阿德南·西德奎  纳瓦祖丁·席迪圭  

    导演:拉维·德耶瓦尔

    猜你喜欢

     剧照

    一个母亲的复仇 (国语版) 剧照 NO.1一个母亲的复仇 (国语版) 剧照 NO.2一个母亲的复仇 (国语版) 剧照 NO.3一个母亲的复仇 (国语版) 剧照 NO.4一个母亲的复仇 (国语版) 剧照 NO.5一个母亲的复仇 (国语版) 剧照 NO.6一个母亲的复仇 (国语版) 剧照 NO.13一个母亲的复仇 (国语版) 剧照 NO.14一个母亲的复仇 (国语版) 剧照 NO.15一个母亲的复仇 (国语版) 剧照 NO.16一个母亲的复仇 (国语版) 剧照 NO.17一个母亲的复仇 (国语版) 剧照 NO.18一个母亲的复仇 (国语版) 剧照 NO.19一个母亲的复仇 (国语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6:28

    详细剧情

    本片改编自震惊印度的“德里黑公交案”。艾莉亚(萨佳·阿里 饰)在一次派对活动后遭到强暴,面对凿凿证据,四名罪犯却被法庭判为无罪。艾莉亚的继母,戴维琪(希里黛玉 饰)伤心欲绝,在走投无路后愤然决定亲手为女儿寻求正义。一场高能高智商的复仇大戏拉开序幕。正义到不了的地方,还有母亲!

     长篇影评

     1 ) 高傲不是原罪,美丽才是

    依旧是从前的影评搬运

    ——《一个母亲的复仇》影评

    近日决定远离手机,拥抱生活。

    难得的假期,懒惰的我选择独自观赏电影。这部电影,我曾在很久以前看过一篇关于它的影评。

    至于是在手机app还是在杂志上,已经记不清楚了,时间和电子产品共同侵蚀了我本就不算好的记忆力。

    印度高分电影,有罪恶、亲情、人性。

    我似乎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也可能没有,这并不重要。我本就是个泪点低的人,这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影片改编自印度真实事件——黑公交案,作品中遭遇不幸的女孩儿艾丽娅还活着,黑公交案的受害者却已经死了。

    为女儿复仇的,并不是她的亲生母亲,而是她的优雅知性,温柔体贴的继母戴维琪。

    剧情说复杂也不复杂,不过是法律没有让刽子手得到应有的审判,这位母亲化身复仇者,让伤害了她女儿的人逐一付出代价。

    说实话,弹幕比剧情更精彩。

    这几年,打开知乎和微博,总有关于女性受害者的案件,下面的讨论精彩纷呈,这个案子也不例外。

    艾丽娅只不过是对继母态度不友善,便有层出不穷的弹幕骂她活该,好似被轮奸是她的罪有应得,是上天长眼赐予她的惩罚。

    她不过是化妆穿着漂亮衣服去参加party,不过是严词拒绝一个恶心的追求者,受到的伤害,完完全全就是无妄之灾啊。

    弹幕有人说她不该去参加party,去到那种场合的女人本来就是想……(抱歉,后面的话太难听,我真的说不出来。)

    有人说她不该穿那么暴露,虽然我是没看出来艾丽娅的裙子哪里算得上暴露,或许酒吧party这种地方约定俗成应该穿羽绒服去?

    有人说她拒绝别人太高傲,要懂得拒绝别人的艺术。一个能干出轮奸这种恶心事情的男同学,严词拒绝和委婉拒绝,对于他来说有何不同?

    千怪万怪,其实归根结底,不过是艾丽娅这个姑娘正值芳华,青春美丽,招人觊觎。

    高傲从来就不是这个少女的原罪,美丽才是。

    受害者有罪论,原来还有这么多拥簇者,真是可悲。

    印度的法律,并不保护女性权益。在这样一个强奸合法的国度,女性本就是悲哀的,不幸的。

    弹幕中“庆幸我生在中国”的看客,我并不反对他们的意见,但……即便是在中国,也从不缺乏对女性的恶意。

    忘记是多久以前,新闻报道一男子当街砍人,一名女生当街死亡,旁边和她一起行走的女生曾试图克服胆怯上前阻拦,无果。

    微博下方评论区,仇杀,情杀,各种猜测甚嚣尘上。总而言之,这个男人如此残忍,必定有他的理由。

    苍蝇怎么会叮无缝的蛋呢?

    舆论发酵之后的几天,受害者和当时在场试图阻拦无果的闺蜜信息都被人肉出来,人品过往被众多看客浏览揣摩,即便看上去这个女孩家世清白,性格乐观,这些福尔摩斯们总觉得背后定有隐情。

    也有另一些键盘侠,谴责旁边的闺蜜为什么不拼死阻拦,以后活着,难道不会受心理谴责吗?

    最终警方给出的调查结果是,这个男人生活不顺,想要报复社会,受害者女性,刚巧路过。

    多么讽刺。

    我不知道是否有“睿智”看官会有如下发言。

    “偏挑在那个时候上街,这不是活该嘛,自己作的。”

    就好像“穿的那么暴露,活该被强奸一样”的那些留言一样……

    荒诞,无稽,但就是这么真实的发生了。

    这个世上,有那么多说话难听得该下地狱的人,为什么他们有资格活着……

    生而为人,他们,真的不配。

    剧中其实还有许多漏网之鱼,比如被收买的法医,买通法医的辩方律师,这个世上,从不缺少败类,缺的是为了正义奋不顾身的复仇者。

    正义,舆论给不了,法律更给不了。

    置身事外的人,他们更喜欢给施暴者找理由,为受害者找缺点。

    人间不值得,大抵如此。

    2019/09/28

    PS:愤青之言,若有冒犯,请退出点屏蔽,拒绝杠精。

     2 ) 请不要粉饰地狱

    之前那部大加受到赞誉的印度电影《调音师》,你喜欢吗?

    我不喜欢。

    最近的那部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你看了吗?

    我看了后,更加不喜欢。

    印度电影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这两部电影,在我眼里,犯有同一个毛病。

    他们怎么那么喜欢将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拍得如同玩笑。而我觉得有的时候,该严谨的时候还是应该严谨一些的,“有趣”不是这么用的。在不应该开玩笑的地方开了玩笑,这种感觉非常不好:听的人膈应,开的人傻逼。

    先来简单地说说《调音师》,它是以“最优秀短片”的续集作为宣传点的。那部短片拍得非常好,像一首惊悚诗,新颖又留白。《调音师》的开头也不错,虽然印度人大花的墙纸和欢快的歌声将“犯罪的恐怖感”略有缩减,可主人公“一而再再而三的倒霉经历”还是非常扣人心弦。

    直到,他碰到一群买卖器官的人,剧情开始走歪。

    第一, 偏离了原有的犯罪主线,冲淡了主题。

    第二, 剧情全是bug,别人要摘他器官,还要等他醒过来,听了他一番胡说后就开始帮助他,可能吗。

    第三, 女反派在我这里莫名洗白,她在一群蠢猪面前简直太有人格魅力了,电影都为此闪耀出一种女权主义的味道。

    明明可以是一部好的惊悚片,被改得很狗血。这群人物像小丑一样逗得影院里笑声阵阵。还好结尾来了一个若有似无的反转,“全员恶人”的设定让人倒抽一口寒气,算是回到了原有的氛围里去。

    你要是冲着“惊悚片”的格局去看,那么一定会大失所望,觉得什么跟什么呀。

    就好比你非常想听一个鬼故事,对方却给你说了一个笑话,总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好,毕竟《调音师》的短片也是虚构的,大家自由发挥也不能强求必须拍成惊悚的调调。

    那么《一个母亲的复仇》呢,这部电影可是打着震惊世界的“德里黑公交轮奸案”作为宣传点的。

    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最起码要揭露出现实的世界吧。

    没有!完全没有!

    德里案里那个自立自强,为改变家族命运梦想成为医生的女大学生成为了电影里任性、叛逆的富家千金。

    德里案里那个备受折磨至死的受害者在电影里伤势不重且很快痊愈了。

    德里案里群起激愤、游行示威的群众们在电影里根本就未有提及。

    德里案里有疑点的警察在电影里含糊而过,电影的警察特别有正义感,犯罪嫌疑人的律师巧言善辩。

    诚然,改编一个真实案件有点难度,因为怕引起对受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所以高明的手法是拍得“举重若轻”,或者关注大量案件发生之后的情节,如《素媛》。

    这部电影将犯罪情节减轻了不少:一个傲娇的千金在夜店玩到半夜三更,还恶劣地羞辱了她的一个追求者,导致对方恼羞成怒,起了报复之心。

    于是,我们对犯罪者的愤怒也会随之减轻。

    我很欣赏电影在拍摄犯案部分时所运用的手法:这群人将受害女孩塞进一辆车里,车轮滚动了起来。于是镜头变为俯拍,暗黑的夜晚,空旷的灰白色路面上只有这一辆小小的黑色车辆在单独前行。观众如同神一样看到罪恶的发生,可是上帝也帮不了忙。

    过了一会儿,车停了下来,有几个男人分别从车的左右门下车,迅速交换位置,从不同的门又上了车,车轮又滚动起来。车轮进行得那么自然,罪恶也是一样。

    最后,从远景改为近景。伴随着汽车行驶的背景音乐戛然而止,女孩被扔到路边,凶犯又在她身体上加了一脚,她滚落进水沟里,像一块石头。水沟里的水漫过她身体的三分之二,遮住了她身体上的大部分伤口。

    这样的拍摄手法很高级,它没有赤裸裸得将过程全拍出来,而是用了留白,避免了对受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也让观众完全能想象到女孩所遭受到的厄运。

    可是,电影的后半部分,剧情又一次走歪了。

    按照电影设定,女孩是从夜店出来,她被验出血液里含有酒精成分,所以她的指控全部不予采用,那几个人渣被无罪释放。前面铺垫过女孩是不喝酒的,明显可以借此深挖出警察失职、贪污受贿等丑闻,可是电影却点到为止,选择让女孩的继母去“替天行道”。

    我就不明白了,第一,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没死就还有希望,至于愤慨到让一个母亲转而杀人吗,第二,电影设置受害者一家是中产家庭,住别墅的好伐,这么容易就被几个底层的小混混给制住了吗?你们可以找人,我们就不可以吗?

    反正这个母亲开始复仇了。电影给了她“生物老师”的人设,我估计要在这上面做文章。可是报复第一个人的时候,她就找了别人帮忙,越多人帮忙把柄越多好吗,她是想让全世界人都知道吗。

    她阉割了第一个罪犯,我估计还是无痛阉割呢,因为对方就像睡了一觉一样一无所知,这么专业吗,这么贴心的吗。

    可这个罪犯还是死了,他被自己虚无的下身吓了一跳,一下没站稳,头敲到自己家的水龙头上。是不是太有戏剧性了?从这时候开始,影院里开始发出笑声了。

    第二个罪犯和第三个罪犯,她一起处理了,她给罪犯二投了毒,又嫁祸给了罪犯三。罪犯二躺在医院里死了,被自己给着急死的,罪犯三在牢房里受到爆菊的折磨。

    是不是很kuso?是不是特别漫画感?

    轮到第四个罪犯,那就更无语了,要不是警察来了,这家人就要从“强奸案的受害者”变成“全家被杀”了。

    原本想看到疑影重重的推理,

    没有。

    原本想看到对残酷现实的揭露,

    没有。

    原本想看到一出复仇的爽文,

    没有。

    原本想看到对“为爱而恶”的探讨,

    没有。(要看这点,可以去看《祈祷落幕时》,超好。)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在拍什么?

    它削减了真实案件的力度,将几个凶手塑造成可爱的受气包,又给了受害者中二的人设,给了母亲复仇的行为却不给她施行的头脑。

    一切都显得虚有空壳。

    你没有被气愤到,没有被感动到,没有被共情到。

    印度电影是不是都这样的?感觉想拍又不敢拍,胡拍一气。

    印度是一个喜欢歌舞的国度,显得那么乐观。

    可是“乐观”不是“玩笑”,

    不该开的时候,拜托不要随便开。

    不要扒了“深刻”的皮,那么让人生气!

    PS.敬告各位:前文原本有一句话是“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至于那么愤慨吗”,被有一些人断章取义地拿出来辱骂,现在我不得不修改该句为“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没死就还有希望,至于愤慨到让一个母亲转而杀人吗”。好,你不要又要就此来怼我,你经历过强奸吗巴拉巴拉。认真看完全文并具备一定理解能力的人都应该知道,我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说明这部影片这样的设定削弱了“母亲”的杀人动机。如果按照原案件的设定,这群人渣不仅强奸了女孩,还将其折磨至死,那么母亲的杀人动机是不是更真切呢?毕竟,不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杀人凶手的。

    我不是专业的作家,更加不是电脑计算机,我只是一个看完电影后就立刻写下我心中感受的普通人。之前看的电影我也都会写些影评,哪知道这次否定了一部电影,就遭到如此多的攻击。特别是很多攻击都来自深夜,大家都不睡的吗?还是第二天不需要认真上班呢?每天早上跳出来的留言都会影响我一整天的心情。我觉得你可以不认同我的观点,但应该尊重我表达我观点的权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宽容一点,能允许每一个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不需要表达得那么战战兢兢。

    我本来不想改这句话的,因为我知道我自己没错,我本来的意思就不是这样。这是我为此所作的第一次妥协,也希望是最后一次。我希望这一次能锻炼出我更坚强的灵魂,鼓励自己今后能更大胆地写。今后再遇到此类事件的时候,完全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能一笑置之。别因这些不负责任的留言而难过,他!们!不!配!

    源头就是这则留言,之后有一些人就根本不仔细看影评原文了,只就这句留言开始随声附和

    之后我就变成了一些人嘴里没有同情心的人,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特别牛逼的人。

    这些罪名到底怎么来的,我自己都差点被绕进去?我的文章的标题是“请不要粉饰地狱”,我就是太同情原案件里的女孩了,所以才觉得这样的改编对她不公平。

    好了,晚安各位(半夜两点多起来上厕所看到某些留言而睡不着不得不修改原文的我),明天是周日(尽管明晚我还要加班),祝大家周日愉快!

    心中再次默念一百遍“加油!”

    图文并茂请戳公众号

     3 ) 关于电影的一些个人观点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球,什么都想展现,每条线都涉及一些,导致都不深入。人物性格和关系的塑造前期都没塑造好,就直接展开了后面的故事。所以对于后母对女儿的爱,感觉有些突兀用力过猛。

    如果前期再多一些铺垫就更好了。包括侦探的塑造也很扁平,同意帮助女主也很生硬。前期真的就是给我的感觉,就剧情很卡顿,情感的表达上让人没有深入感。走进不了人物。比如后母真的很疼爱女儿,但是剧情前面只表现了女主担心女儿安全,让女儿注意安全嘱咐等。如果再多一些对女儿生活或者细节的关注就更好了

    后半段最后的反派出现,剧情的戏剧性和对立性增强。让人随着主角的行动而紧张。这一段真的被带进了剧情,心跟着镜头走

    但是在后半段,女儿的走出阴影,重新生活,可以从色调变为暖色,镜头更加温和看出。但是女儿在和后母的关系上去,并未看出任何缓和,反而更加恶化。这就让结尾,感觉是为了煽情而做。没有任何铺垫,仅凭知道后母为自己做的事,突然醒悟叫“妈妈”。

    但是影片的意象手法用得很好。禁闭的窗户表现着女儿封闭的内心。随着一个个犯人被“处决”,而慢慢打开自己的心

    女主在复仇中摔伤的右脸和女儿受伤的左脸形成的照应

    感觉影片也想表现出,人物在正与邪之间做出惩罚与法律的矛盾。但是就像前面说的,影片每一面都想兼顾,导致每一面都不深入,不深刻。

    以警察为例,虽然他在正邪之间有过徘徊。是将“处决”坏人的女主抓捕,还是让其去实行正义的事。但是影片就像蜻蜓点水,看不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所以,这部影片给我的感受并不深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要想更加了解这部电影网,还是自己去看感受为好

     4 ) 重现震惊世界的「印度黑公交案」?这爽片也太三观不正!

    2012年12月,一名就读于印度德里大学医学系的23岁女大学生Jyoti,在与男友看完电影回家时,误上了一辆不当班的公交车。

    车上包括司机在内有6名男子。男友被殴打后关押在驾驶室,女生则被轮番施暴。

    被送进医院时,女生体内的肠子只剩下不到5%,13天后不治身亡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印度德里黑公交案”

    更是,印度诸多黑暗面的冰山一角。

    也因此,外界一直将受害者称为“印度的女儿”

    2015年,英国BBC将此案拍成纪录片,就以《印度的女儿》命名。

    拍摄角度很全面

    加害人,受害人父母,加害人父母,受害人老师,正、反方律师,法官,进步人士,都接受了采访。

    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警方——

    德里是个非常非常安全的城市,和其他国家的首都一样安全,就是普通意义的安全,现在甚至更安全。

    政客——

    印度是一个非常民主非常自由的国家。

    罪犯的辩护律师——

    我们有最棒的文化,在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女人的位置。如果我的姐妹被玷污了清白,我会亲手倒上汽油烧死她。

    罪犯本人——

    女人比男人的责任更大。

    纪录片在世界范围引起巨大反响,IMDb 8.2,豆瓣评分8.9。

    但在印度本土,却遭到禁播。

    两年后,一部根据此案改编,由女性导演执导的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在印度本土上映了。

    上映首周,印度本土票房就突破1.4亿卢比票房,国内外总揽63亿卢比票房。

    和高票房相匹配的,是居高不下的超高口碑

    女主希里黛玉,更是凭此片在印度第65届国家电影上斩获最佳女主角奖及特别奖,被评为“印度电影的高级女祭司”

    希里黛玉被视为印度电影的“第一位女超级明星”“女版阿米尔·汗”现已去世,《一个母亲的复仇》是其第300部作品也是最后一部。 为了感谢她对印度电影以及社会的贡献,印度政府以国葬的规格为她举行葬礼。葬礼当天,上千上万的群众自发为她送行。

    上周五,《一个母亲的复仇》开始在中国大陆公映。

    先看豆瓣分数,不太行。

    再看电影,条姐心情复杂。

    它不像《摔跤吧!爸爸》,在歌颂女性力量的同时,能够用跌宕起伏的剧情套路,能让观众较为愉悦地度过两个半小时的时长。

    整部电影的气质,甚至可以说是割裂的。

    它很像,某部著名禁片的复仇情节,加上某种套路化的警察刻板印象,某种日式热血正义侦探的形象,一个复仇的母亲,和“德里黑公交案”搅和在一起后,生下的畸形产物。

    另一方面,结合印度女性地位、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被禁播的BBC纪录片,条姐也能够理解,这部电影不够正确的三观,为什么能在本土挑动情绪和力量,反过来为电影赋值。

    先聊聊剧情和案件对比

    毕竟,这是被它写在脑门上的最大看点。

    你会发现,它为了迎合本土观众的落后文化,做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

    基础操作:混淆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基本矛盾。

    德里案——

    陌生人作案,受害者是完全无辜的成年女性,天降横祸,本土落后文化是罪魁祸首。

    电影——

    加害者是情人节当天,向受害者求爱受挫的男同学+受害者母亲班上的学生,是缺乏父母管教的富家子弟,熟人作案

    前半段,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受害女生(电影没明说,但应该是未成年)尖锐带刺的态度。

    对待教师职业的继母,冷眼冷面,在家只叫“老师”不叫“妈妈”。

    对待不喜欢的男同学,不耐烦+嘲讽。

    简言之,是一个被惯坏、叛逆期的富家少女形象。

    甚至受害者母亲(继母)和罪犯也有矛盾

    就在案发前,罪犯在课堂上传不可描述小视频给女同学,被正在上课的受害者母亲发现后,手机被丢出教室并被叫家长。

    案发现场也隐隐透露出受害者有罪论的味道。

    少女回避问题,半蒙半骗,向父亲讨得情人节派对的参加许可。

    那其实是一个纸醉金迷,充斥着药品、酒精、热舞的场所。

    案发当晚,她准备向喜欢的男生表白,打扮十分美艳。

    当喜欢她的男生(罪犯)前来邀请她跳舞时,她“高傲”,“不给面子”。

    男生求爱受挫,回到卡座向狐朋狗友发脾气,男生的表哥自告奋勇,让表弟“学着点”。

    表哥端着一杯下了迷药的酒接近少女,谁知同样被怼,酒也被少女的朋友误喝,表哥一肚子火。

    和受害少女结伴的有两个朋友:一个男生,临时被家里人叫去机场;一个女生,喝了加料酒后不省人事。

    十二点半,落单的少女走出大门,打电话告知继母正准备叫车回家。

    就在打出租车电话时,被拒的男生和狐朋狗友们将她打翻绑架上车,离开派对现场。

    女生在车内反抗,被殴打

    车内情形没有继续展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凝重、漫长的俯拍镜头

    德里案——

    侵害过程中公交车继续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受害者和男友被扔下车后,罪犯试图碾压他们毁尸灭迹

    凌晨,两人被路人发现后送进医院。

    受害者体内脏器严重受损,肠道被拉出体外,在医院重症监护室靠呼吸机维持生命,13天后不治身亡

    电影——

    车开到偏僻之处,一动不动的女生被扔下车,罪犯一脚将她踹进污水沟后驾车离开。

    第二天早上,满脸血污、看上去跟死了没区别的受害者被晨跑的人发现并送进医院。

    身体侵害被严重弱化,几乎没有通过台词交代伤情,住院一段时间后即伤愈出院。

    德里案——

    6名嫌犯,1人在狱中自杀,1人(案情最重者)因为未成年被判3年徒刑,现已经刑满释放

    其余4名嫌犯,因为不认为自己有罪,一直不服上诉,经过四年的扯皮之后,被判处死刑。

    电影——

    案件引起举国关注,却因为法医取证时间是在案发后72小时,受害者体内证据受损,4名嫌犯均被无罪释放

    法庭辩论被简化到几乎不存在,“没有证据”的说法逻辑不成立,完全回避真正的司法讨论。

    好了,罪案“改编”部分到此结束。

    从基本矛盾到犯罪的文化根基,改得大刀阔斧,根本就是脱胎换骨的“再创作”。

    还有一大半的时长,被接上了一部4分复仇爽片的剧本。

    满分是10分,它离合格还有段距离,因为漏洞百出

    一个正义的私家侦探,向愤怒的继母伸出援手,如同一个天降柯南,继母就这样掌握了罪犯的住址作息癖好家里钥匙在哪等隐私信息。

    继母大开金手指,合纵连横,请到身手了得的女性帮手,对第一个嫌犯实施诱惑绑架阉割一条龙后,放人回家,也不怕人家报警。

    编剧也怕嫌犯报警,于是安排他在浴室一头栽倒,干脆摔死,死无对证。

    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继母化身野生化学家,买了一袋苹果,在自家厨房里剁吧剁吧,用果核提取氰化物,目测提取了得有两斤。

    投毒将一名嫌犯毒成瘫痪后,又将投毒嫌疑嫁祸给另一个嫌犯,双杀完成,警察表示证据确凿,没有疑虑。

    只有一位智商在线的正义警察,在案发现场捡到了继母遗落的眼镜,但却正义感上线,没有上报,伙同其他人将被栽赃的“投毒犯”投入监狱捡肥皂。

    可能是一切进行得太顺利,怎么都拖不够时长,最后一个嫌犯被强行升级,设置成了罪恶累累的杀人惯犯。

    也不管这种人为什么会跟上中学的富家子弟称兄道弟,根本没有道理

    杀人惯犯很没脑子,不仅不跑,还跑去杀侦探,杀完侦探还从天而降,去杀正在度假的女主全家。

    爸爸被秒杀,杀人惯犯肌肉男vs继母和伤愈出院的女儿,场面一度一边倒,直到正义警察从天而降,控制住了局面。

    大家拿着枪围成圈圈一顿叭叭叭,警察对母亲:

    “不要开枪!如果你开枪,他会死,你也会成为杀人犯!……

    (条姐:港得没错!)

    ……如果你一定要开枪,就用正确的枪!”

    说着就将自己的配枪递给了母亲。

    (条姐:……)

    躲在树后听大人们叭叭叭的大女儿,此时终于知道手刃仇人的就是自己一直抗拒的继母,叛逆少女终被母爱感动,飞奔出来喊了全片唯一一声“妈”。

    母亲十分感动,当着女儿的面开枪处决了罪犯。

    全片结束。

    德里案,是人性和文化的恶行。

    却被一再扭曲,一再降维,否定恶行背后的文化根基,否定法律在社会生活之中的作用,降维成了一部讴歌母爱和私刑的复仇爽片。

    最大矛盾,被降维成离异重组家庭的母女关系。

    道德败坏的富家子弟,成为无知、反智者的背锅侠。

    这,就是《一个母亲的复仇》,和它在国内连7分都没得的原因。

    失望是肯定的,但并非不可理解。

    电影是大众文化产品。

    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一个母亲的复仇》选择了向愚昧的本土观众妥协,选择了迎合受害者有罪论、推崇私刑者的价值观。

    作为商业电影,在本土,它获得商业+名声的双重成功。

    这并不代表,它的价值观可以被另一片土地接受。

    其实就在最近,网飞也新出了一部关于德里案的作品。

    片名——《德里罪案》

    口碑——IMDb 8.7,豆瓣评分9.0。

    站在《一个母亲的复仇》的反面,《德里罪案》客观、细致、条分缕析、不偏不倚,不为迎合观众做任何“戏说改编”。

    那才是条姐心中,审视恶行的正确态度。

     5 ) 去你的迟来正义

    一周一片 《一个母亲的复仇》影评 “神不能无所不在,所以他创造了妈妈。” 最初听到这句话是在《请回答1988》里,而在这部影片中听到这句话,所带来的感受却截然相反。 一、本片改编自震惊印度的“德里黑公交案”,看完影片之后确会让人们更加关注这类案件,而除此之外,能够体会到的就剩下母爱,或者说是女性对于女性的同理心。在盛行厌女的印度,女性本身即为原罪。影片中第一个被报复的歹人在醉酒时对着另一个男人洋洋自得的说了一段话,大致意思为,轮回几世方能生为男人,而每一次轮回都有可能生为女人。生为女性,是最为无奈的宿命。 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位母亲为自己的女儿(严格来说是继女)复仇,不如说是一位女性为另一位女性所做的抗争。且不说,这里作为中产阶级的家庭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语现象,仅从父亲与母亲的反应对比中就能发现,在父亲通过种种正常法律手段为女儿讨回公道而最终无果之时,能够发现父亲在最后无能为力之余,也逐渐失去了想要夺回正义的想法。哪怕深爱,终抵不过无法感同身受,没有人不想生活能够安宁一些。 作为继母的女主角所采取的行动却是截然相反,在认定所谓的法律、警察终究无用之时,她选择自己寻求正义。同为女性,她更能理解女儿的痛苦,在第一时间得知噩耗之后,她紧抱双臂,一手痛苦的抠住腹部,声嘶力竭,她能想象得到女儿的痛,更在于对于丈夫的承诺,她失信了,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同理心让她无法置身事外。而这是父亲无法体会到的,父亲的一切反应都体现出一种距离感。 二、 “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这是朵帕蒂在用杜西亚的血洗头发,《摩诃婆罗多》,最古老的复仇故事。” 影片大量运用红色的服饰以及画布等,构成视觉上的冲击与强烈的暗示:罪行、暴力、鲜血,更与“复仇”、以血还血相映衬。 母亲在第一次复仇之时经过染坊色彩浓重的染布构成的画面,极具冲击力。以及最后一个高潮部分之前,母亲站在山上以孤独的身影面对电闪雷鸣,大有山雨欲来之势,而母亲则像是被神化了,以仇恨为矛,以肉躯为盾。在摄影以及灯光等方面,值得被夸。 三、 本片固然在逻辑上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漏洞也百出,但仅从观影感受来看,本人看来并不比同类型的《三块广告牌》要差。强烈的戏剧冲突配上独具特色的印度音乐,很抓人,连观影必睡的小伙伴,也难得的清醒着看完全场,还不时讨论下剧情(尽管讨论的是其中的逻辑bug 哈哈) 要说漏洞,就说几个过于明显的,即侦探的动机,仅依靠有与女主角女儿同样年龄的女儿就对这起案件生出如此之大的关注,甚至最后以致自己被射杀,背景支撑过于单薄。此乃其一。 警察在处理案件之时,面对即将被害的四个罪犯以及女主一家,所采取的措施也着实令人费解,与常理不符。不禁怀疑,是导演为方便女主作案而如此设计,或是为体现法律之漏洞、警察之无能? 尽管俗语常言:“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话虽如此,但迟到终究并非好习惯。

     6 ) 女儿被性侵,看这位印度母亲如何反击

    在大家的眼里,印度电影的歌舞片是他们国家的一大特色。

    具有民族风格的洗脑音乐配上地道的舞蹈,每每还是让国内的观众有些接受不了。

    但随着近些年印度电影大量的被引进国内,我们也对印度“宝莱坞”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而这一次现实题材的《一个母亲的复仇》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印度这个国家的“另一面”。

    原来他们国家除了歌舞片,还有同样让人揪心的现实题材电影。

    《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自2012年震惊全球的“德里黑公交案”。

    一名女子在深夜误上黑公交后,遭到了包括司机在内6人的轮奸施暴,最终医治无效死亡。

    来到影片中,受害者叫阿丽娅,一名还在青春年华的女高中生。

    同样遭受到了“黑公交”的暴行,但不一样的是,还好阿丽娅最后活了下来。

    然而,法律并没有替阿丽娅伸张正义。

    虽然,警方很快的将罪犯全部抓获。

    但是,他们居然聘请律师推翻阿丽娅的证词,得到了当庭无罪释放。

    他们甚至还要在出狱后前来挑衅,没有丝毫的愧疚和歉意。

    这一切,对于阿丽娅来说,又是一次更残忍的打击。

    戴维基面对伤痕累累的女儿,面对法律在狡猾的罪犯面前的无力,她决定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女儿复仇。

    她和私家侦探DK合作,在他那里获得各个罪犯的情报。

    用一场场“完美犯罪”宣告着对于罪犯的讨伐,以及作为一名母亲的复仇。

    在被誉为“男人的天堂,女人的地狱”的印度,平均每3分钟就会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钟就发生一起强奸案,60%的印度女性曾遭遇强奸……

    而更让人气愤的是,印度男人的对于“强奸”的态度。

    在“德里黑公交案”之后B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叫《印度的女儿》,采访了案中施暴的罪犯。

    在他们眼中女性只是他们的玩物,不知悔改发表的一系列言论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坐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我们无疑是幸运的。

    在我们国家女性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最起码人们对于强奸都是嗤之以鼻的!

    我们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可以化妆,可以打扮……

    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一切,在世界的某些的角落,有些人还在拼命的争取。

    让人寒心的是,纪录片《印度的女儿》在印度遭到了全国禁播,“德里黑公交案”被判死刑的罪犯至今依旧没有执行

    那个强奸受害者两次,将其肠子从体内拉出的少年犯,也早已经得到释放。

    所以,所谓的正义呢,真的就让这些罪犯继续逍遥法外吗?

    这么看,真的可以理解影片中母亲戴维基的绝望与反击了。

    很多小伙伴在看完电影后,第一时间想到了江歌妈妈。

    唯一的女儿在日本遭受了无辜的杀身之祸,朋友刘鑫却在紧要关头反锁房门。

    更可气的是,刘鑫并没有丝毫的感恩。而是回到国内后,在江歌妈妈的伤口上疯狂的撒盐。

    奈何江歌妈妈可以和戴维基一样的坚强,也抵不住这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

    真的很怕江歌妈妈最后会像戴维基一样,选择通过自己的方式为女儿伸张正义。

    影片中扮演母亲戴维基一角的,是“宝莱坞最后的女皇”希里黛玉。

    获奖无数的她,在影片中依旧奉献了精彩的演技。

    每一次母亲绝望的哭泣,每一个复仇坚毅的眼神,每一步都是视死如归!

    提前观影的小伙伴们,也都被希里黛玉的演技所折服,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而遗憾的是,这一部《一个母亲的复仇》其实是希里黛玉的遗作。

    这位传奇女演员在2018年的时候突发心脏病,不幸地离开了我们。

    回过头再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希里黛玉这一次母亲的诠释显得更具张力。

     短评

    从现实新闻大胆取材,进行商业化包装之时,其内核依然直视了印度社会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不论从女性角度来看,还是从复仇这个古老母题,本片都有值得讨论的空间,片子的故事很有意思,既保留了社会新闻的锐度,又兼顾了商业片的诉求。教育问题、性别差异、家庭矛盾、女权议题……,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电影不甘人后,拍了很多扎根现实的题材,本片建议和纪录片《印度的女儿》一起对比观看,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和启示。

    1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 在一个几乎满座的东北影厅里时不时听见的“肏他妈的”、“整死他”、“干死这王八犊子”等粗鄙之语倒正符合相应情境;对比大部分时间的宝莱坞式奔放,某些场景——尤其是车行轮奸一场——的克制让人眼前一亮。

    1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 该暴力的不暴力,该色情的不色情。

    20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还行
  • 人性的全面复苏,法理的彻底破产,明明是爽片的发展势头,看完后却让人心中压抑,感觉憋闷难抒:如果总是要让受害的一方自行执行正义,法律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至于剧情则有过度理想化之嫌,母亲的力量感天动地,但谁都知道现实中想要报仇雪恨岂会如此顺风顺水?当然女主的演技还是值得赞许的,配合导演的炫技式摄影,展露了圣洁的母性光辉,雪山风景尤其恬静动人,看的老衲有旅游的冲动了

    25分钟前
  • Tina
  • 还行
  • 镜头语言还成,故事漏洞百出,还有配乐真是神烦,铺那么满瞎煽一通,服了。希里黛玉RIP.

    30分钟前
  • SleepWalker
  • 还行
  • 看的我泪流满面,MOM!!

    32分钟前
  • 绯色_神仙
  • 力荐
  • 正好在母亲节看了一个母亲的传奇。所谓传奇,多少有点让人仰仗的虚构高度,或许可以直接说,这就是爽片,一些逻辑问题与现实可能被遮掩后,它只冲着大快人心奔跑。必须说,任人物走向极端后,幸好第三部分的拉扯,没有把情绪毁于一旦。但它竟会成为爽片,其实非常悲哀,因为我们的爽要靠一个快意恩仇的传奇来提供,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对司法体系以及背后看不到的权钱势力感到不信任,甚至害怕,因为假如同样的遭遇落下来,我们根本不知道怎样去讨一个公道。在大多国产片不得不风和日丽的时候,我还是会感激大银幕上至少能有这些不忌惮揭短而且成功写下警世寓言的印度电影。最近在看Netflix的印剧《德里罪案》,这电影真是一个情绪的豁口。人美戏好的希里黛玉,RIP. 三星半。

    3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 印度版“告白”。优缺点都很明显。有些冗长了(叙事形式的差异:其下半幕本身也是个三幕剧结构,而西方电影则会让上下幕共同构成三幕剧),视听上不如告白,但三观很正,它并未赞同以暴制暴的方法,即使最后的开枪也赋予了司法的外衣(尽管同样是违法的)。

    38分钟前
  • mOco
  • 还行
  • 题材尖锐,但拍片水准不敢恭维,说不好听的就是又臭又长。要不是演员,真看不下去,两星片,给女主角加一星,希里黛玉RIP。不太值得看,但如果对黑公交事件感兴趣,推荐网飞剧《德里罪案》,9分大作

    41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 我们都知道在现有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之下仍旧有太多无法被实现的正义公平。所以那些自觉没有收获到正义的人,往往会自己拿起武器通过反击报复来取得个人角度的正义。结尾跟朱迪福斯特《勇敢的人》如出一辙,警察帮助母亲杀死了强奸女儿的人。将犯罪的人伏法,但自己永远陷入了犯罪的定义之中。《勇敢的人》里女主在形式自我正义的过程中经受了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而她的惩治罪犯的举动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报复。而本片仍旧停留在报复的简单层面。也只是依靠重组家庭的母女关系来推动犯罪动机,显得很单薄。

    42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
  • 纯粹的女主戏,探求法律之外的正义,印度对女性权益侵犯的案例太多,法律又滞后,本片的出现也算是一种声援与反抗。结尾处母亲手刃侵害女儿的凶徒的一幕,看的人揪心泪目,只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缅怀早去的希里黛玉女神。

    46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 论印度强奸案背后对于女性,人性的思考,本片不如《女生规则》,论女性复仇故事的惊心动魄和高智商犯罪本片不如《无畏之心》,但论及母爱,批判体制以及催泪效果,本片略高一筹。以天朝价值观来说,此片三观极其不正,把以暴制暴当成正义在印度片中却是司空见惯。BTW,本片几乎再现了印度公交轮奸案

    51分钟前
  • 小舞舞
  • 推荐
  • 这种快意恩仇的东西做得这么复杂冗长,梗都快拖没了。而且值得细拍的点都做得不够细致,最后更像是歌颂母爱的狗血剧。

    55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 “上帝并非无处不在......” “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希里黛玉的表现就俩字儿:惊艳~!!!!!!

    57分钟前
  • 大号煎饼
  • 力荐
  • 当法律都不能制裁强奸犯时,一个后妈为女儿所能做的事,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杀掉那些畜生。近两年来,印度电影大都围绕着女权主义。敢想敢拍,把想要表达的呈现给观众,是人类的进步。这部戏最大的败笔在于时长:冗杂。虽然罪犯得到了应有惩罚,但这种方式过于极端。以暴制暴也不是解决问题唯一的途径。

    60分钟前
  • 影人疯
  • 还行
  • 真心可怕。女孩夜里出门真的要有互相照顾的意识。好危险。

    1小时前
  • 李湘
  • 力荐
  • 阿三拍片真是又臭又长

    1小时前
  • 米兎愛唱片
  • 还行
  • 一个母亲的复仇,法律做不到的,只能自己来讨回公道,女性本柔,为母则刚。

    1小时前
  • Tone调的悲伤
  • 推荐
  • 天朝自己拍的话怕是过不了审。引进的都是些老电影,月月都是国产保护月。

    1小时前
  • 老伴儿
  • 推荐
  • 再次见证了点映观影群众素质之低,心态之麻木…… 全程大声议论,结尾居然给我笑,真是想问下,那种情形之下你是觉得笑点在哪里?

    1小时前
  • ```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