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大学的时候做了错事,妈妈打电话因为误按了手机铃声,变成了免打扰模式,后面接通电话时,妈妈恶狠狠地说我要跟你断绝母女关系……
小时候很喜欢养猫、养狗,我妈很讨厌我搂着猫咪睡觉。可我是我在奶奶身边长大的,对父母已经错过亲密关系建立的时期了,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很好地建立亲密关系,我只能将所有的信任、亲密建立在跟小猫小狗的亲密接触中。结果我妈妈趁我不注意,把猫咪送人了,还骗我说猫咪自己走丢了,没再回来。后面亲戚把猫咪还了回来,再后来我妈又偷偷地把猫咪送人了,后来就真的再也没见过那只猫咪。
很羡慕小Q,虽然刚跟李先生配对时,李先生因为眼睛失明,性格要强的李先生不愿向命运妥协,不敢面对现实,不愿意接受来自外界的帮助,不接受失控的人生,而对友善的导盲犬小Q拳脚相加。看到这里时特别气愤,小Q明明是万里挑一,帮他走后面的路的,结果该被李先生虐待了。
剧情反转是在李先生绝望至极,想要自杀时,小Q在紧要关头将李先生扑倒,救了李先生一命。虽然协会想把小Q收回去,但是考虑到李先生正是需要导盲犬帮助的时候,而且小Q即便是受到了李先生不公正的对待,但仍然坚定不移地选择了李先生。自此,小Q渐渐帮李先生走出绝望,重燃生命的希望,李先生也越来越珍惜小Q,带着小Q天南海北地旅游。这一刻,我才意识到,即便是失明了,也可以去旅游,用除了眼睛之外的其他感官系统,感受这个世界。
尤其在看到小Q想玩球,捡到了小朋友们乱扔的棒球,李先生见小Q那么喜欢球,竟童心散发,撒谎对小朋友说他是视障人事,不可能看到球这一段,觉得李先生因宠溺小Q变得特别可爱。
后来在一次出门时,李先生突发心脏病,小Q立马奔向友邻求助。在友邻的帮助下,李先生因抢救及时而捡回来一条命。但医生说李先生需要换一颗心脏,李先生决定出国做手术。在李先生决定去做手术那天,小Q怎么都不舍得他走,无奈李先生将棒球抛向远处,趁小Q去捡球的功夫上车离开。发现主人走了的小Q,立即放下球一路狂追李先生的车,直到追到路的尽头,被铁网拦下。看到这段场景时,特别特别感动,也能深深地体会到被抛弃的那种感觉,很心疼。
虽然小Q在李先生离开期间寄养在最初的小伙伴陈芷乔家,但她把自己最爱玩儿的球偷偷叼走埋好,看得很心酸。她会每天去李先生经常带她去的地方等李先生回家,真的是一条忠犬。而此时,小Q已经老了,渐渐地连走路都成问题,癌症在发现时已经扩散,可她依旧在等李先生回来。要知道小动物是非常怕疼的,宠物医生一般在小动物得了绝症,被病痛折磨得很痛苦时,联系给小动物做安乐死,让他们走得安详些。
李先生回来时,小Q还想着带李先生去他经常带她去玩儿的公园里里坐坐,可是这时候的小Q已经走不动了……李先生也在力所能及地范围内,尽可能更多地陪伴晚年的小Q……李先生被小Q驯化了,小Q也成为了李先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也是养猫养狗之人,即便是小狗子吃了猫屎,即便是小狗子天天乱拉乱尿,亲爱的哥哥天天走狗屎运,但小狗子依然会坚持用吃了屎的臭嘴来舔我,虽然每次都会被我拒绝,虽然我们家的很多物件都在历劫,都经受了狗尿的洗礼,但我依然爱着他……不好意思,这爱的味道有点儿浓……
希望每个有小动物陪伴的小伙伴们,认真敬畏地对待小动物,即便是他们调皮捣蛋,但是他们给了我们最忠诚的陪伴,哪怕是因为智商捉急好心做了坏事,他们依旧值得我好好对待,好好珍惜,好好去爱。
每个人都有那么一段讨厌自己的经历吧!
不同的是,有的人辗转反侧后最终还是走了出来,回头再看当时的自己,不免觉得可怜又可笑;而有的人却永远没有回头再看的机会了。幸运的是,《小Q》中的男主角、任达华饰演的李先生是前一种人,而帮他走出人生困境的,不是身边的至爱亲朋,也不是他钟爱一生的事业,而是一只素昧平生的导盲犬。
其实关于人和狗的这个题材,就算没有看过原著,相信很多人闭上眼,也都能猜得出讲得是怎样一个故事,在这种已经有了先入为主观念的情况下,如何还能呈现出新意给观众,在感动之余还能有不一样的收获,或许才是本片面临的最大挑战。
其实说到狗和人的关系,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会是“忠诚”二字。从日本那个红遍全球,后来还被好莱坞翻拍的催泪弹“忠犬八公的故事”就不难看出,“忠诚”似乎已经成为人类对于狗狗们最大的褒赏。如果只是因为它对自己忠诚,才喊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样的口号,说到底是不是有那么一点伪善呢?
而这部《小Q》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就是它没有走“忠诚”这条居高临下的老路。当然并不是说片中的这条导盲犬小Q不忠诚,而是说这个特质并非片子的主轴,与其说小Q和男主角李先生是狗与主人的关系,不如说他们更像是互相陪伴的朋友,甚至是相濡以沫的家人。
作为香港甜品届的旗帜性人物,李先生一直以来都强调五官对于甜品师都同样重要,然而就是这样在乎五官的一个人却在中年不幸失明,这让一身傲气的李先生一时间难以承受,脾气也突然变得乖张而暴戾,甚至还有了轻生的念头。就当周围所有人对他束手无策时,导盲犬小Q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对于这条陌生“狗”的到来,李先生起初不但是排斥的,甚至还充满了敌意。
但最终,小Q用自己的爱心与专业,慢慢打破了李先生心中高高竖起的围墙。为什么会提到“专业”呢?这正是本片给我的另一个重要的启示。说实话,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培养导盲犬需要经过这么复杂的程序,需要这么多人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为了保证残障人士的安全,专业的培训机构对每一个细节的要求都是近乎严苛的,而小Q正是经过这样层层考验的佼佼者,你说能不专业吗?
而这也告诉我们,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更应该为那些弱势群体和残障人士提供更多的帮助,让他们有勇气有机会可以活下来并重返社会,一个社会进步与否不能只看强者如何生存,而更要去看弱者是否同样得到了关爱。这就让我想起了一个冷笑话,有人说:看,这些地方怎么这么多残疾人?另一个人回答:不是因为这里残疾人多,而是这里对残疾人充满了关怀。
从这一点来讲,《小Q》还是起到了这样一个公益的作用的,相信很多中国朋友和我一样,此前都并不知道导盲犬究竟是怎么训练出来的,看了电影之后更多了几分对相关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家庭的尊敬,也时刻提醒自己:要多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着想,那么就先从不占用盲道开始吧!是啊,导盲犬尚能给人以如此大的关爱,那人与人之间呢?在忙碌着各自的生活和工作时,是否忽略了周围那些熟悉和陌生的人呢,多一句问候和关爱有时候就能融化心中的坚冰,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李先生一样,把身上的戾气转化为笑容,你会发现一切都没有那么糟。
之所以说小Q和李先生更像是亲人而非主仆,很重要的一点是李先生同样也为小Q付出了许多,这一点恐怕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从按时按点给它喂食,到规定次数带它排便,再到带它去公园玩耍。你看,不知不觉李先生也回报给了小Q很多,而这或许才是他能走出困境的另一个关键,因为他再一次感受到了被需要,感受到了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自己必须坚强必须勇敢活下去,久而久之才形成了这种互相依靠彼此关爱的默契。
而人如果只是一味的索取,是无法感受到真正的爱与快乐的,也失去了陪伴的意义。片中最感人的一点,就是年迈多病的小Q依然在等着李先生归来,而李先生手术完成后便立刻回来陪小Q走完了最后一程。这不是相濡以沫又是什么呢?如果你只说是“忠诚”,恐怕是对他们之间深厚情感的一种亵渎。比起那个复杂的成人世界,小Q的这份亲情更单纯也更持久。而这份亲情的“平等”,还体现在了另一个精妙的设计上,那就是片中有多次以小Q的视角看世界的镜头,足以看得出导演的用心。
除了颠覆了传统的人狗关系之外,本片另一大看点就是任达华的表演了。见识过他在警匪片中的行侠仗义,也领略过他在《岁月神偷》中的温厚淳良,而这一部中的人物形象则是完全耳目一新的。原本一个盲人应该是让人同情的,然而一开始这位李先生却让人有一点点距离感,然后变得让人讨厌甚至遭人怨恨。可当小Q带领我们开始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才开始有一点理解、同情甚至是喜欢上这个人了,任达华的表演丰富了这个角色的层次,让我们完成了一次从讨厌到理解的转变。
无独有偶,和片中的李先生一样,戏外的任达华也遭遇了一次意外。就在七月份《小Q》原本的上映日前夕,任达华在一次活动中被歹徒刺伤,而电影也被推迟到了九月份重新上映,据《南方人物周刊》报道,任达华在休养两周后,为了《小Q》的宣传而复出并立即投入到了路演当中,行程在断断续续中进行,而他的右手不能出汗,需要定期回香港找医生换药——从戏里到戏外,他都不断在和命运做着斗争。
除了为我们科普了导盲犬的成长经历之外,本片还探讨了另一个敏感的社会性话题,那就是“吃狗肉”,在我印象中应该是这个话题很少被触及,有也只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而这一次却花了很大的篇幅来为我们展示偷狗贼的邪恶,再加上影片本身的主角就是一条通人性的狗,效果出来自然是非常震撼的。
本片还有让我非常喜欢的一点就是结尾了,当音乐响起以为一切故事都已经结束时,却意想不到的等来了一个MV式的超长彩蛋,为前面很多剧情做了补充解释,一切看似平常到让人忽略的地方却来了惊人反转,这个让人会心一笑的设计可以说是本片又一个意外之喜了。
说来也巧,在电影《小Q》上映前不久,我收养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条狗子。在我养狗之前,我只是觉得狗子跟这个世界上所有很萌的动物一样,在它进入到我的生活里来之后,我才开始意识到,狗子这种动物,可能不只是动物而已。
《小Q》讲的是一只导盲犬的故事。影片一开始就是一窝小奶狗,小Q从小便被选中了当导盲犬进入训练,它进入了一个志愿者家庭。小Q很聪明,很顺利地通过了第一阶段的考试,顺利地进入到跟视障人士配对的阶段。
任达华在电影里饰演倔强的视障人士李宝庭,他无法接受自己即将失明的现实,所以同时,他亦极其排斥得到导盲犬的帮助。所以小Q单独跟他待在一起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忠诚,他很难接受。终于在一个滂沱大雨的夜晚,他将小Q赶出了家门。小Q没有离开,它趴在一辆汽车下面整整一夜,视线一直紧盯着李宝庭房间的窗户。仿佛那束光,就是它的全部。
如果在我没养狗之前看到这部电影,我可能很难理解会有一种生物能够对人类始终如一的忠诚,在跟狗子相处的这短短一个月之中,我忽然发现,无论在它犯错我如何训斥它,它都会在我下班到家欢天喜地地扑向我。是啊,我有我的生活、工作、亲人朋友,可是狗子的狗生里,我是它的全部。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不知道狗子会有怎样的精神世界,它又在想什么呢,在它的眼中和心里,它如何看待我,为什么无论我对它好还是因为它犯错误而严厉地训斥它,它都始终如一地视同我如生命。
我搬家的时候,它看到我一直在把东西往外搬,在搬家师傅把我所有的行李都搬上车之后,被我室友牵着的狗子,死命地想挣脱绳索扑向我,后来我去抱它的时候,看到狗子居然哭了,它害怕失去我,可我从来都没有把它看的有多重要啊。
李宝庭尝试着自己过马路,他的自尊心让他很难接受这只导盲犬,但由于训导员会不定时地观察配对情况,他也只能让小Q带他出门。在一次过马路的时候,李宝庭试图不在小Q的帮助下过,在快要到马路对面的时候,忽然一辆车驶过来,在车子快要撞到李宝庭的时候,小Q跑过来撞开了李宝庭,万幸地是车子没有碰到他们。
在配对期限马上就要结束的时候,训导员评估小Q跟李宝庭的配对情况,因为李宝庭的极度不配合,所以被评估为配对失败。在李宝庭要离开训导处的时候,小Q忽然跑出来舔了舔李宝庭的手,小Q舍不得离开它短暂的主人。
训导员们看到这一幕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李宝庭将小Q带回了家,他们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在我开始过上了跟狗子在一起的生活以后,我才开始真正地认识到这只温良美好的生物,是无条件地将你视为全部,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无条件地为主人付出一切。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如果说人和人之间还存在着很多的心机和争斗,那么人和狗子,是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存在。对于狗子来说,一旦我认定你是我的主人,那么此一生我都对你不离不弃。作为一个养狗的人,我忽然觉得有些惭愧,我常常因为狗子的让我崩溃的行为而有无数次想将它送人的念头,我自问做不到不离不弃地陪它度过它短暂的一生。
很多人都说《小Q》是“年度最佳陪伴电影”,的确,在电影中,小Q被驯化成一只必须坚守在岗位上的导盲犬,也就意味着它会承担更多比宠物狗更多的责任,也将会失去更多的自由。他们的一生,都将在指令之中度过,它们无法决定自己的自由。但失去自由的同时,它们也多了更多陪伴主人的时间,这对它们而言,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幸福呢。
人类常常觉得自己是万物之首,但我越接触多的动物,越觉得万物皆有灵气,不同的物种之间彼此心意相通,是真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我们语言不通,但却能通过抚摸言语和动作知晓彼此的心意;我们明明不是亲人,但你却可以为了我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明明原本并没有联系,但命运安排了我们相遇,从此你给了我无条件的爱、陪伴和快乐,而我,亦开始将你视为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从此生活因为有了陪伴亦有勇气。
任达华如果是因为执着一双无法重见光明的眼睛以致无法做大厨而自暴自弃,剧情铺垫也不足啊。 而且如此得对待导盲犬,体现导盲犬的忠诚,确实也是对不起导盲犬的的选择,因为它没得选。就好像生下来就要接受导盲培训。 就好像寄养家庭的那个小女孩,任性无赖,希望通过搅乱小q的导盲训练让它永远和她生活在一起,那个两狗一人结拜确实挺逗的,但小女孩的角色不讨喜,或许只是为了突出导盲犬的使命,但它也未必生来就是只有一个作用的呀。 当任达华选择盲着走到车道自杀(因为他觉得现在的自己一片灰暗,不知道想要什么),最后小q扑倒他,并用自己的爪子按住主人的手,他就选择和解了,与小q,与身边,与世界。 协会取消配对,但小q自己选择了他。 从协会走出来那一刻,就可以结束了。 从开始不认可这部逻辑铺垫不够的电影,到最终任达华认可小q,也是一个角色与我们作为观众放下成见的过程。 无论是任达华要去美国看病小q无法同行却追着他的车跑了一路,还是一瘸一拐也要导盲带回来的他再走一遍,这就是导盲犬的一生。狗狗如此忠诚,确实值得珍惜,尤其是它的一生比你还短。
或许加了那么多匆匆展现的情节,都是为了叙述不会说话的导盲犬的一生,但如果能情节相关联更好,电影或许才不会因为导盲犬这一形象,而是实打实地因导盲犬的种种事例塑造这一形象
当粤语《小Q》上映时,身为广东人的我迅速奉上电影票钱!
我不仅支持粤语文化的推广发展,更欢迎好的电影作品打破文化和地域的限制,通过接地气的改编,以崭新又不失原味的面貌来到我们面前。
主演任达华和小Q都配合得很好,听着熟悉的粤语配音,我很快就投入到电影当中。
《小Q》不以催泪为噱头,只以人与狗狗之间的情感交融为叙事主旨,从而深度刻画关注关爱盲人身心、盲人与导盲犬的生活需求;所以在观影时,其中3处情节让我既感动又揪痛:
01、主人公把小Q带到公园放它离开,他说“我没得选择,但是你有”,然而小Q虽然在他的怒喝下跑开了,但暖心又极通人性的它,最后还是乖乖地跟在他身后;
02、主人公决意自杀时,故意横穿马路,幸得机智敏捷的小Q扑过去将他推开,才使得他在车祸中保住性命,并让主人公从此觉悟,不再愤世嫉俗地度日,成为主人公的人生转折点;
03、尾声时,小Q已经又老又病,却依然不忘自己的使命;在好不容易等到主人公回来后,它依然坚持继续身为导盲犬的工作。
电影所传达出的人文关怀和治愈感性部分可圈可点,共情部分处理得不错,人和狗狗的感情深刻且令人动容,让大部分观众都潸然落泪。
那么电影就十全十美了吗?当然还有一些需要改善和可进步的空间。所以接下来,我就和大家一起探讨,关于电影中美中不足的部分。
首先,从电影的第一声“小Q”开始,母胎粤语的本人听了之后,十分明显的感受就是觉得拗口。
因为在粤语口语表达中,称呼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宠物,都不会用“小”这个字。通常我们会叫“Q仔、QQ、阿Q”等这样的称呼,这样才是比较接地气的粤语说法。
如果别人的名字就是“李小明”此类,那我们一般会叫“阿明”,很少会叫“小明”,不然就称呼全名。
其次,电影中所展示出来的场景,无论是马路街道、寄养家庭、主人公住宅还是公园,都太乌托邦了。
不止室内空间大,而且人少车少。只有在小Q机灵救主那一段,才看到马路上,为情节需求而出现的数辆车和路人。
还有小Q被赶出大楼那一幕,其真实情况是:孤身的它很肯能在半夜就被别人掳走。所以这一桥段沿用日版的《导盲犬小Q》是不够接地气的,因为人文素养和社会措施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还有,电影中只描绘主人公与小Q这一对盲人和导盲犬组合,缺乏面向其他盲人和导盲犬的表现;而且由于主人公的经济实力好,又有人脉,所以导盲犬协会的人员,才优先配了导盲犬给他(电影中有这个台词出现)。
所以以上2点,都模糊了真实的一面,让观众想象不出一般人使用导盲犬的可能性和机会,这一方面显得狭隘。
01:
导盲犬是工作犬,在寄养家庭学会“社会生活”后,在它们1岁到1岁半时是要回到训练中心,由训练员开始安排训练,这时的它们需要培养“工作状态”,是不会再回到寄养家庭。
所以电影中表现由寄养家庭的主人来训练小Q,在通过考试后,还能再回到寄养家庭中,这一情节缺乏考量,而且也没体现出导盲犬的专业性,只是体现小女孩和小Q难舍难分的情感,为后来小Q再次回到寄养家庭生活,做一个感情外露的铺垫。
02:
在电影中,训练导盲犬,与训练员协助人狗配对磨合的部分,都表现得太过简单、不够深入,没体现出成为导盲犬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对比日版的《导盲犬小Q》就解释得很清楚,有不少在训练基地的情节,还有训练员带导盲犬上街认识障碍物的过程,普及导盲犬完成训练的全过程;而且在盲人和导盲犬的磨合期也是在训练基地完成的,一直到他们的训练达标后才可离开,而不是把导盲犬直接送到住到主人家里。
03:
导盲犬协会的工作人员没有体现出足够的人文情怀,他们明明是为残障人士服务,但是对脾气暴躁的主人公就缺乏耐心和同理心;不愿意配导盲犬给他,几个人在会议里讨伐主人公,并决定要收回小Q。
这一段的感情冲突表现得有几分本末倒置的意思,他们仿佛重视狗多于人,却又没解决人狗相处的核心问题,只是为了体现工作人员爱护导盲犬的一面。
角色职业
港版主人公的职业,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西式蛋糕师傅,其实这个职业设定,对于电影故事的推进欠缺力度,也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也缺乏香港特色。
日版渡边先生的职业,则是从事与盲人相关的工作,一边协助其他盲人学习打字,一边为盲人申请政府福利;从侧面表现出渡边先生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一面,传达了良好的精神世界。
配乐
在电影里,配乐是给画面插上翅膀的点睛之笔,因为它是随着剧情和感亲深入发展时,在听觉方面给予抚慰的精髓所在。
所以恰当的配乐,往往能为画面增色加分,并且成为观众的记忆点,从而让更多人喜欢这部电影。反之,如果配到不适合的音乐,虽然也能成为观众的记忆点——却是哭笑不得的记忆点。
所以,当我在《小Q》中听到《你是我的眼》时,我真的瞬间出戏了。不是说这首歌不好,而是出现在这种人与狗狗相依为命,忠犬治愈人心的情节和画面里,激昂的歌调表达不出小Q含蓄无言的情感,更描绘不出跨越种族,相互扶持的细腻深情。
而日版中的配乐以充满节奏感的纯音乐为主:当小Q还小的时候,配乐就会符合小Q的童真与顽皮;当小Q离开寄养家庭时,分别的配乐是轻柔伤感的;当小Q与渡边先生磨合时,配乐是轻快诙谐的。
情感层次
主人公在盲之前就已经是个不太好相处的人,他对己对人的要求都很高,所以身边的人不容易理解和接纳他;长期孤独、自我的他,在盲了之后变本加厉地挑剔暴躁,执拗又自怨自艾,非常抗拒小Q。
而且电影里只有小Q表现出对主人公的亲近,只有它在不断付出和坚持,而主人公则一直剧烈暴躁地反抗,前期甚至对小Q举止粗暴,态度没有软化、接纳的痕迹。
在情节上,无论是训练上街还是感情交流,一人一狗都没有培养期和过渡期。
就连表现他们感情的转折处,也只有小Q在车祸中救了主人公这一段;接着主人公幡然醒悟,他与小Q的感情就一日千里了,出来了大段相处融洽,相互依偎的情节,以光速来形容也不为过,缺乏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
在日版中,渡边先生先是抗拒小Q,然后在训练员的劝导和指导下,慢慢掌握和小Q相处的方式;而他自己从不待见小Q,到后来允许它进屋睡觉,再到和其他盲友、同事炫耀小Q的聪明。这情感是有迹可寻的,是连贯真实的。
两者对比起来:
日版的感情表现得更为丰富、细腻有层次,感情都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必然发生的。
港版的感情表现以冲突为主要表达方式,大起大落,以生离死别后的思念为最美记忆。
详略不当
就如前面所说,主人公和小Q的情感发展太过快速,过渡部分没有处理好,比较跳跃。
而且感情融洽后,又花了过多的时长去描绘他们的美好生活,有点太梦幻、拖沓,显得是为演而演;尤其还安排“狗肉节”做强烈冲突,小Q被偷狗贩掳走又幸运被找回,这段情节有种强行加戏煽情,强行加深主人公和小Q感情的套路感。
日版则重在表达故事,很仔细地描写了小Q成为导盲犬的一生,从出生、训练、工作、陪伴到死亡,叙事均匀。而且适量地加入了关于其它盲人和导盲犬相处的情节,还有其他人对导盲犬的态度,比较全方位表达人文素养。
宣传导盲犬
电影除了传达人与动物相处的情感,体现人文情怀,更多的意图是想宣传导盲犬,同时想让更多的人关注盲人和方便他们的生活。
在港版上,宣传主要体现在主人公带小Q出国旅行,让导盲犬(工作犬)上飞机、坐地铁等,主要表现在公共场所方面;让观众知道这不是什么VIP特权,而人文关怀的服务。
在日版上,宣传导盲犬主要表现在学校给学生普及知识,让学生亲眼观看导盲犬是如何工作的,就算身边掌声如雷,导盲犬也是工作状态中,不惊慌也不兴奋。
两部电影在宣传导盲犬这部分,都是升华之笔,延伸并丰富了电影的意义——不只是单纯的娱乐和治愈,更深刻地发扬人文精神,促使大家关注盲人、残障人士的生活。
结尾处,最催泪的一幕,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幕:重病的小Q,坚持为主人公执行最后一次导盲任务,富有仪式感地告别它的工作生涯,完美地诠释了“一条狗的使命”;
随着主人公一句“你可以收工喇”,再次把观众的情绪一下拔高,这一部分的情感渲染和情境表达,人与狗的相互拥抱,既深情又沉痛,比日版的娓娓道来更令人动容。
电影虽然说着他们圆满又遗憾的人生,却也提醒我们珍惜和充实的自己人生。
《小Q》的口碑不错,虽然尚有不足之处,但也算瑕不掩瑜;毕竟没有完美的作品,只有更好的作品,在可成长的空间里,希望这一类电影能越拍越好。
影片《小Q》当中的狗狗除了刚出生时萌的让人心化,大部分时候都沉稳安静到让人心疼,只因为它是导盲犬,它要经过专业训练,它要帮助主人出行、生活。
男主人公是一位顶级厨师,患疾病失明,不能接受现实,暴脾气,借酒消愁,甚至想到轻生。导盲犬小Q的出现,帮助他打开心灵,重回工作生活轨道。可以说,小Q给了男主人公新生。
导盲犬,没有宠物狗的活泼,没有警犬的神勇,但它们却是盲人最信赖的伙伴,它们是盲人的眼睛。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的导盲犬,服务盲人,走出房门,感受这个多彩世界,也希望社会给予盲人、导盲犬更多宽容与便利。
本来并没有打算看这部电影,但是白天听闻任达华被捅了一刀,立马买票去支持一下这部片。果然,看不得狗狗为主角的电影,轻易一个情节就会被狗狗感动得潸然泪下。当然影片中任达华的演技也非常好,一如既往!
由小说《再见了,可鲁》改编,原著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电影拍得太平庸了,甚至有点烂。影片一味追求煽情和感人,逻辑性、合理性却存在很大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自杀”那场戏。李宝庭想自杀,导致几辆汽车相撞。你以为司机会找他算账,或者他会赔钱,甚至被刑事拘留……结果直接就没后文了。横穿马路导致车祸,这是犯罪啊,居然就这么完了。你想自杀,你可以去跳楼,不要危害别人的生命。其次,他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同时也是让小Q陷入危险。西蒙那么爱狗,竟然不让小Q离开他,反而还要再给他一次机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李宝庭把小朋友的棒球藏起来;陈芷乔追着汽车跑纯粹是为了煽情而煽情,就不可以给西蒙打个电话吗?李宝儿眼睁睁看着小Q穷追不舍却无动于衷,你想把狗累死吗?尤其是李宝庭趴在地上找小Q那场戏,太尴尬了。
为了支持任达华,特别去看了点映,完全超出了预期,影片拍得十分连贯让人感动,任达华的表演又增色不少,他遛狗经常去的那个公园在哪里啊?下次去香港想去逛一逛。好喜欢片尾那个带有答疑性质MV式的彩蛋哦。罗仲谦好可口,郭晋安我差一点没有认出来。
改编的可以跟日版的导盲犬小Q相媲美!真是感人,感谢狗狗陪伴视障人士!哭的稀里哗啦
虽然可以理解为什么改编得这么抓马,毕竟抓马国人爱抓马了,但前面看着简直感觉像小姑娘被卖给有钱暴躁瞎老头做填房……狗换成年轻女演员就真的是《遇见你之前》了吧。《你是我的眼》响起来的瞬间我当场爆笑,要不要这么严丝合缝……不过袁澧林实在太靓太灿烂了,快抓紧时间给我演部青春片啊!
15岁的时候看小Q 和现在看小Q 一样看到落泪 越是这样简单真挚的情感往往越直击人心 在自由和陪伴面前 狗子选择了陪伴主人 不离不弃死心塌地 给予爱最后也得到了爱 情感是相互作用的 哪怕是一座冰川 也有被照耀融化的时刻
与日版相比,做了很大的改动。立意有了突破,也很好哭。使用的技巧是“人设”的强烈反差,盲人极度的冷与小Q极度的暖来回碰撞,总会有触动人心的一刻。盲人接受小Q,同时也是接受那个内心灰暗,封闭起来的自我。突破之处在于,这段人犬羁绊不再局限在狗的忠诚,人与犬有了平等的情感关系。很喜欢影片为其情感关系的重新定义:搭档。因为,他们的生命合二为一了。任达华可以凭借在此片的表演拿个金像奖影帝。
狗比人老的快
我朋友说,每个嘴硬说不喜欢狗的预备铲屎官最终都成了最爱狗的那个人。这在本片男主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一个沉湎于“失去”的中年男子,生活已经狗糟糕了,还要迎接他人的善意,我都想替他说出那句“我想一个人静静”,可是他终究是个好人,这种“好”,让人分不清是狗在照顾他,还是他在陪伴狗,一起走过温暖的一程路
看着挺尬的,没什么深度,感动吗?一点也不
片子质量最多三星,但映后听导演和梁咏琪谈到拍摄时对狗最大程度地呵护与尊重,以及主创为了科普导盲犬知识而在内地坚持了很多场路演,还是拉高了不少好感。看完一直在思考作为狗可以领悟到忠诚与责任那么复杂深刻的情感,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可能这才应该被称作“一条狗的使命”。煽情和刻意难免存在,但只要是狗片,再俗的泪点都哭得出来。
国版的让人惊喜,盲人多了内心世界的描写,轻生被小Q拯救的场景设计好棒;多了小q看世界的黑白视角;最后的30m换成了盲人送别小Q,电影的基调完全是为了小Q,没有盲人的葬礼,有的是家人送别小Q,好想养一只拉布拉多。
因有期待,而略失望。原著书《再见了,可鲁》和日版电影《导盲犬小Q》都很喜欢且收藏多年,然而这版《小Q》的故事只是借用原来的框架,剧情方面则大幅度地篡改:没有「小Q为何能成为导盲犬」的交代,关于导盲犬的训练只是轻描淡写地略过(拍得好像什么狗都能成为导盲犬?)… 反而编排了各种过于戏剧化、刻意煽情的桥段,小女孩追车那段就挺尴尬,李宝庭自杀那段更是败笔(眼盲的他横穿过马路,差点撞到他的司机没留下半句话就走了、后面导致撞车,两个司机也安静地呆在车上,让他坐地上接电话),随后的狗贩戏也是看得想翻白眼…没想到使用了萧煌奇的《你是我的眼》,电影结束出字幕的采访反而更感动我。& 看完《小Q》后回去翻看《导盲犬小Q》的部分片段,最后小Q离世的段落又一次看得我眼眶湿润。
看了这么多宠物狗电影,最让人感慨的还是忠犬八公。
配音太廉价太出戏了,拍摄效果很网剧感,狗狗可爱,任达华演得还可以,整体观感不佳,结局拖了半个多小时。Gigi其实只是龙套了,对于她高开低走,没想到最后低到这么低的电影生涯😂😂😂算了算了。最后片尾的真实采访挺感人的。
罗永昌还是适合这些温情的小品,华哥奉献了一流的演技,看到整个戏院的人泪流不止,隔壁女生哭完一包纸巾。故事虽然走的煽情催泪向,但是本土化改编做得很接地气,然而还是不忘黑一把狗肉节。袁澧林结尾度加了很多戏啊,《你是我的眼》还有《陪着你走》这两首歌不但带动剧情还增色不少,最后怀念一下我家的德牧,狗古头。番薯昌客串的老师傅,很欣慰看到他,钊锋,小巧,阿kind客串一把徒弟,算是大茄哩啡了。
走的是和《幸运是我》《我的妈呀》《黄金花》如出一辙的温情路数,商业属性不太强(注定无法大卖),这年头找个粤语版实在忒不容易了,而配音永远都是挡在港片跟大陆观众之间的一面墙,尤其是这类对演员声音表演要求比较高的电影,配音演员的情绪和节奏一旦跟不上就比较出戏,好在整体拍得算是中规中矩,放国产同类型片里完成度也还行。罗永昌跟了杜琪峰这么多年,结果最让人怀念的单飞片仍是那部《每当变幻时》。
梁咏琪吃了仙丹吗?还这么年轻!
忘记是哪一年的金像奖说的那句话“唔系香港警察的cutting靓,系任达华的cutting靓。”讲真,不是任达华的身型靓,是狗狗的身型靓啊。
1.东拼西凑,特别后面太过于拖沓,强行催泪、煽情。2.李先生闯马路想自杀那段戏以及后面的狗贩子,黑人问号脸。3.李先生内心态度的转变也太生硬,看完后无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