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有限的认知中,我认为日本人处理死亡的方式有两个独特之处:
一个是唯美化
一个是幽默化
《家族之苦2》就是一部将死亡以及生活中各种艰难困苦幽默化的电影。
父亲在葬礼上露出笑容,就让人想起《入殓师》中当遗体被清理干净并装扮如“生”之后家人们都开心了起来。但两种“笑”,给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感觉。
《入殓师》整体上的情绪是悲的,“笑”只占一小部分,但它“悲”的时候是纯粹的悲,“笑”的时候也是纯粹的笑。
而《家族之苦2》中的“悲”和“笑”却都不纯粹,两者往往交融在一起,呈现非常含混、暧昧的状态。
特别是在这个镜头(17年最令我惊喜的镜头):
在楼上的房间里躺着父亲老友的尸体(这在画外),右边前景里女婿在安慰被尸体吓到的妻子,左边前景里父亲因为大便拉不出来而躺着休息(他已经被告知老友死去),中间后景里大儿子和大媳妇在迎接小媳妇,大儿子在夸奖弟妹,笑得不亦乐乎,而大媳妇却因为尸体而忧心忡忡。
这个镜头里有四个表演区(包括画外空间),他们在做着各自的动作。在一般的电影中,一个意外的死亡事件发生,画面中的所有人物动作都应该指向这个事件。但在这里却没有,这个镜头中的人物有着各自的情绪,没有因为死亡而荡起悲伤的涟漪,导演甚至一首配乐都吝啬于使用(配乐极易赋予所有人物一致的情绪)。如果从戏剧理论的角度来看,所有人物没有向心力,整个“场”是失败的,是崩塌的。但恰恰是这个“场”的崩塌,让这个镜头更接近于杂乱无章的生活本身。
再看结尾父亲和老友的“体操”,这本该是非常煽情的桥段,却被导演处理非常克制,而最后父亲的笑容,也并不是一种彻底的释然。
导演将悲苦的场面幽默化,但这种幽默却带着生活的五味杂陈。
曾经在一段很消沉的时间里,我喜欢看山田洋次的家族剧,把《家族之苦》系列的三部曲都看完了,最喜欢第二部。山田洋次表现家庭,有一种难得的诚实。比如儿子嫌弃父亲,就是赤裸裸地嫌弃,不带犹豫的,家族内部也不存在任何正确的东西,只有各种偏见。温情嘛,偶尔是有的,但一晃眼就过去了;至于深情脉脉,那更是不存在,所有成年人都知道靠深情是无法维持家庭运作的。
然而,电影还是有一些很有意味的细节,好像在某一瞬间悄无声息地越过了基本的秩序。比如周造再遇老同学丸田,发现当年起点很高,让人艳羡的丸田实际上落魄半生,孤寡一人,最后醉死在周造家中。丸田生前租住的小房间里有一个花瓶,内里插着两支彼岸花,七十多岁的丸田下了工回来,就与这两支花对视,相顾无言。彼岸花是象征着阴阳相隔的花,花叶不同期,开放时那花骨朵孤零零的,看得人很揪心。电影就用这两支花代表了丸田让人唏嘘的一生。他死后,小辈们去那租屋里收拾,发现花已经凋谢,谢得非常难看,像被火烧过一样。
但山田洋次绝不属于那种会在电影里过分渲染哀情的导演,他表现了周造他们几个老同学的情谊,甚至带着一种不合时宜的可笑的童真,这是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里绝不会出现的情节。他们在丸田的棺材前唱起以前的歌,把许多丸田喜欢的下酒菜白果堆在他的尸体旁边,直到发现火化的棺材里发出诡异的爆炸声……
我觉得电影的高潮就在这里,人应该如何安放自己的身体?这个烧脑的哲学问题最后变成了一出颇有荒诞意味的喜剧。以前也莫名其妙地想过,焚尸炉的工作方式究竟是怎样的呢?是文火慢炖,还是高温爆炒?白果在高温下的炸裂声像极了喜庆的爆竹,嘭嘭嘭地,让整个殡仪馆的气氛都变得无比尴尬。在这种反差极大的表现形式下,人的生与死,苦与乐,其实是不明晰的,甚至是迷乱的。这也是我对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感兴趣的原因,艺术能抵达的终点就是一场狂欢,人生也是一样。
山田洋次是生活的,也是戏剧的,他肯定没有他的前辈小津那么深刻,但如果没有他,我会觉得小津也有点让人烦闷。
(文/杨时旸)
只要他愿意,86岁的山田洋次或许能将《家族之苦》这个系列一直拍摄下去,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家族之苦2》和第一部有着一样的调子,生活默默延续和自我生长,故事也同样如是。两位老人在那次离婚风波之后平息下来,日子照常行进。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打动人,与其说是对于电影本体的驾驭,不如说是一个老导演对于生活本身的参悟。他轻盈地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随便切下一角,稍作打磨,就搬上了银幕,那些故事带着我们日常的温度,裹着真实的细屑,我们观看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我们也在凝视自己,每个人都带着的小毛病,小心思,小算计,但每个人又都善良,体贴,刀子嘴豆腐心,他们时常互相抱怨,但永远无法分离,那些抱怨其实也都是嗔怪,一种东方家庭中保持亲密的古怪方式。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影迷看着《家族之苦》系列会想起《我爱我家》,同样是一个家庭内部的无尽琐事,同样是几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摩擦和慰藉,同样都是嬉笑背后突如其来的感动,以及感动即将触到矫情边缘时,又被嬉闹及时救场的娴熟手段。这些生活中的绵密针脚高于所有戏剧性的构建和反转。
《家族之苦2》的故事中没有什么矛盾冲突,无非就是年长的父亲还坚持着要开车,但精力不济,经常把车刮花,家人担心他的安全,想劝说这个固执的老头彻底交出钥匙。儿女们顾及着老人的自尊,也忌惮于自己是否适合开口。日子向前滚动,似乎无事发生,只是劝阻父亲的事一直悬而未决。大家各自忙碌,工作,下班,喝点啤酒,吃块蛋糕,有人为老人操心,有人为子女烦扰,在这个炎热夏天,一切慢慢循环。
日常的运转里其实也潜藏着惊心动魄和命运斗转,老人偶遇了数十年未见的同学,一次尴尬的重逢,一场欢快的畅饮,还有,最终意想不到的死亡。《家族之苦2》里有命运沧桑,但只不过都用对话粗线条带过,居酒屋里,几个人谈及那位老同学的经历,绸缎庄的富二代,年轻时风流倜傥,却中年落魄,娶了校花,又分道扬镳,家族里的人都断了联系,年过七旬还在工地谋生,这闲言碎语里粗粗的勾勒,就是一个人跌宕的一生,这些都没有被大张旗鼓地展开,而是默默缝补进了充满节制欲言又止的对话里,就着清酒含混略过,仔细琢磨也都是慨叹。
《家族之苦2》的故事中,家中的妈妈是缺席的,她去北欧看极光,圆年轻时的梦想,她抽身而去,在远方不可言说的光芒里回归年少之梦,老伴留在家里,面对着熟悉的环境和所有琐事,和儿女拌嘴,和老友重逢,和居酒屋的老板娘暧昧。极光成为了一种精神意义上超脱的象征,这种在极寒之地才会出现的自然景观像神秘的感召,它和日本家中那些最俗常的碎屑形成了剧烈的对照,妈妈从挪威打来电话,说起那些犹如外星之光的景观,却瞬间让这一家人的不知所措更显现实荒诞。而除此之外,还有那些更加切实的映照,死亡正式进入叙事,老一代人的谢幕已经开始,无论如何避免和躲闪,一切都终将发生。儿女们对父亲驾驶权的褫夺成为了一种宣告,让他不得不开始面对终将到来的衰老。而最小的儿子儿媳也开始计划着要一个宝宝。家族的一切不过都隐喻在这衰老和新生之间。
人们都在处理各自琐琐碎碎的麻烦,寻找自己简简单单的快乐,家庭主妇从家务中脱身,认真穿上和服去与闺蜜看一场演出,老人们聚在居酒屋,唱起年轻时的歌,孙辈们无人管束时大口大口吃着披萨,生活有淡淡的烦忧,但也有快慰和清酒。桥爪功饰演的平田到处发泄不满,但最后也深深慨叹自己家庭的幸福,神情忧郁的苍井优和表情自信的妻夫木聪演绎了家族中最清澈的一对,尚未被生活压垮,搅浑,笃定地面对生活。
这故事在嬉闹即将变得失控的当口,兜头降下一场孤独的死亡,在泪水即将夺眶而出的时刻,突然引发了恶趣味的玩笑,山田洋次操纵着所有人的情绪,告诉人们这就是苦乐兼半的人生,那一顿注定无法好好吃下的高级鳗鱼饭,那一堆在烈火中噼啪作响的银杏果,都是这生活中的苦涩与甜味。
很少会给电影评满分,这次犹豫之下,我还是给了5星好评。
究其原因,大概是这种温情电影竟然让我落泪了😭可见导演及演员功力之深厚。
这一部主线是劝爷爷驾照放弃驾照的故事,不过真正的内核是爷爷高中同学的去世😭
日本老龄化真的严重,大概是我们这一代人老掉时的写照吧。
一个孤寡老人,没有钱也没有亲人(女儿和弟弟都不赶来)在身旁,独自住在阴暗出租屋,他不是没有风光幸福过啊,但是世事弄人,最后他只能孤独死去。
所以是幸运吧,死在老友家,老友家恰好又是善良的一家人,最后有老友及老友家人告别,无论如何不算潦草。
其实想想即使亲人在旁风光大葬,又如何?死人又不懂体面了,不过是活着的人的一种寄托。这样子三五好友的告别也许就是我们普通大众最好的告别世界的方式。
最近很多触动,也突然有了想要组建家庭的想法,不过无论以何种方式生活,我都会尽力过得快乐自由。
这部剧之所以优秀,还在于其高超的幽默感,这样既不会陷入悲情,又真实自然,实在是高。
最后表白帅哥美女,此剧三观及五官代表
能这么细腻认真和充满温情去拍死亡的,脑海里的上一部还是入殓师。火化那里真是让人又哭又笑…
看了1忍不住找2,镜头一帧帧太让人舒适了,让人真想去日本生活啊…
今天也是体验“社会是伤害的比赛”的一天…下班去公园暴走了一圈回来还是需要电影。看到一家子可爱又温柔…
被这部电影轻轻揉了心❤️
我看家族系列的顺序是:先看了家族之苦1,然后是2。再然后才发现家族之苦1中出现的海报,是之前2013年还有的东京家族。
可以有了这个观赏顺序之后,才能发现打磨剧本的厉害。
家族之苦1-2实际上是对东京家族的一个提炼和段位的提升,人物相对东京家族更加鲜活和饱满。因为除了大儿子家的孩子之外,基本保持了所有的演员团队,所以仔细观赏是能够看得出细节的区别的。
妻夫木聪和苍井优这对角色在家族之苦中相对在东京家族中更加讨观众的喜欢,毕竟颜值高就一定代表心美嘛!而在早些的东京家族中,木聪的角色实际上是有一些玩世不恭和不靠谱的,苍井优的角色也没有这么完美和女神,更加接近人,时而有些生活家常的小顾虑。
另外一个非常明显的就是大儿子的角色,在东京家族中是一个医生的角色,冷静工作忙碌,但是轮廓不鲜明,但是到了家族之苦中变成了小自私又懦弱,处处要拜托父亲的影子但是却又其实最像父亲的普通白领之后,角色立刻鲜活了起来。
而父亲的角色在东京家族中有些过于沉默。而在家族之苦中,结合着小心眼,小碎碎念,儿童般的大男子主义和一些古怪的臭脾气立刻变得鲜活起来了。
当然还有“吃软饭”的女婿,在家族之苦中也立刻形象了起来。虽然这些都是非常细微的调节,但是有了这些微调之后,才能知道是否更加仔细打磨一个剧本,在同样的演员身上会产生巨大的差距。
也决定了家族之苦相比东京家族又高了一个境界。
当然有了这个对比之后,才能自知,能将白开水一样的平凡一家起居生活,拍摄得这么有意思,观影全程无拉进度条,背后的努力有多少。
另外,还有一部倒霉催的中国版的《麻烦家族》,完全是试图一模一样拷贝《家族之苦1》,但是真的是荒腔走板,完全失去了韵味,一点都不像样了。
一部孤独和死亡主题的电影,却用这样玩世不恭的喜剧方式来传达导演内心对生命的悲悯和敬畏。最后殡仪馆一场戏真是大师手笔,真正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不失手的山田洋次,而且越来越通透,越来越臻于化境。我的年度最佳。
4.5 虽没有第一部剧力集中,但涉及更多日本老龄问题,扩大了社会辐射面。比较高级的是将死亡轻松化的处理,尤其是银杏果噼噼啪啪炸满脸等梗的设计,令人在会心大笑的刹那又不禁背脊一凉。最心酸的,莫过于山田洋次向我们宣告:他已准备好再见。
上次闹生离,这次话死别。我们太熟悉这家里的陈设,容易滑倒的台阶、存在感极强的门铃、总是不合时宜出现的外卖小哥。我们也太熟悉这个家族,大哥骂小弟呆头呆脑、二姐夫时不时爆出金句、总是恰好出现在楼梯顶端的老爷子。寂寞了一辈子的丸田,活得无声无息;白果在棺材里噼里啪啦,终于死得惊天动地。
爱屋及乌,喜欢第一部就喜欢第二部,因为情感核心没变;喜欢这家子人就会喜欢里面的每一个人,各有故事却能苦中作乐;喜欢山田洋次,喜欢日本家庭片,都会喜欢这一部,哪怕只是一部续集。
#BJIFF# 非常高级的黑色幽默,用一次意外来透视人生的悲喜,不同于是枝裕和的含蓄内敛,山田洋次的着眼点在于家族成员之间的外在情感张力,这种略带夸张的表达方式恰与自小津以来形成的美学传统达成了互补,一收一放之间,日式家庭剧已然登峰造极
夸张的表情真让人笑不出来,没有矛盾硬生生地挤出一个死亡的情节,最后就拍拍屁股走人不了了之了。
小津的六十年代,几个老头在酒馆里讨论着嫁女,礼貌克制却有一派欣欣向荣;山田的二十一世纪,几个老头在居酒屋里追忆似水年华,嬉笑怒骂却弥漫着一股死亡的气息;一个时代过去了,日本社会也从经济爆炸走向了严重老龄化,他们却都是这个时代伟大的记录者。
讲真,电影节的观众真的挺可怕的,笑声里带着浓浓的朝圣感,也是有点魔性,其实和第一部比,真的差一颗星不为过,整个故事摊出来,除了演员的闹剧表演,真的没什么可圈可点的了,最后就是,小七真帅,又帅又温柔啊
#SIFF# 山田洋次调料包还是蛮好吃的。但毕竟有了量贩感。
1.看完就去吃了资料馆附近鳗鱼饭和银杏,好吃的不得了。2.电影从银杏的死开始让我反复落泪。3.但是导演很烦,总是哭着哭着出来一个笑点。讨厌。4.第1000部电影 和潘达33一起看。
今年最佳日影
#2017BJIFF#嬉笑怒骂的家庭琐事,让人笑得非常开心又哭得一塌糊涂的电影。银杏果噼里啪啦的爆开了,而人生大概就是这其中那微甜又带苦的味道。
粉丝电影的口碑也太好赚了吧?1还能看到“东京家族”的影子以及对小津的致敬,2就完全靠各种闹剧和抓马提挈了。生活气息越来越淡,人物关系也味同嚼蜡,这样的“家族之苦”还有苦可言吗?(当然3还是要追的,我一定要看聪聪喜当爹!)
好差。大家真给面子。
山田洋次导演那么大岁数用自己喜剧的方式来探讨孤独的老人以及死亡太令人敬畏了,后半段真正的连续哭中带笑,延续上部的一些老梗也恰到好处,遗憾没能见到老人家,希望他能一直拍下去。看完立马去找鳗鱼饭和烤银杏去吃。北影节资料馆首映场。
比第一部精彩多了。很久没这么开心得笑了,简直就是冲着脚心挠痒痒。希望山田洋次导演活到二百岁,就一直拍下去吧。
老山田庶民喜剧的剧本功力确实厉害,“欢笑大家族”的背后道出了存在于日本社会中的各类问题。如果说第一部是对<东京家族>的自我否定的话,那么这部完全属于“山田喜剧映画系列”的重启。下一部可以说说孙子的故事了,哈哈
本来觉得如此凄苦的一生,涉及生死,即便是喜剧式的哀乐人生处理,也过于嬉笑,太轻。但想想已经那么苦了,最后一顿饭能吃到银杏果,能有朋友相送,好不容易能一醉解忧愁(彻底的),也挺好的。家族之苦,能有家族,终归说的是幸。只愿自己最后一顿饭也有酒有笑。
老爷子拿来的杂志上面细心的折了角,只这一个小细节就成功被拉近和电影的距离。与第一部对应的梗好好笑,又比第一部好看太多。一扫之前看安东尼奥尼的萎靡==
日本谢广坤一家的家长里短,欢乐却不轻松,现实又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