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实电影围绕“永不违背内心”的主题,通过2年的跟踪拍摄,讲述了7位国内独立品牌创始人关于生活、关于创业、关于挣扎的故事。他们或卑微或渺小,遭遇的境况、事业发展的阶段也不尽相同,但不论身在何种现实的境遇,在追求理想和乌托邦的道路上,他们依旧遵从自己的内心,为未知前路的事业探索,因为他们知道人生不能重来,不能庸庸碌碌地活着。
影片由多位当今优秀的创业者真实出演:食材网店店主把文翰、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雕刻时光咖啡馆创始人庄崧冽、SoLife家具店创始人吴永红、加拿大班夫山地电影节中国区创始人Tina、服装品牌“例外”和公共空间“方所”的创始人毛继鸿、自由执业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
写于2017年4月16日
平常大家在讨论或者开会的时候,经常会提到这个词,真实感。真实和真实感是不一样的。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个问题。明明全都是真实记录,总有人质疑,那个什么是真的吗?
究竟怎么才能不仅真实,又让人能够产生真实感呢?
今天这些话,当然不仅仅是《内心引力》的观感,更多的是由此引发的自我思考、自我批判,很多话都是说给自己听的。
最开始对《内心引力》充满期待,完全是因为纪录片+创业者,与自己现在的创作多处重合,绝对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也确实获益匪浅。
形散而神不散。看完后,7位主角的形象跃然纸上。方所生活方式创造者,班夫山地电影节中国区创始人Tina,苦寻好食材的把文翰,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先生,雕刻时光创始人庄先生,匠人吴老板,医生集团创始人。虽然有人的名字记不清,但是形象算鲜明。
主创见面会聊到了吴老板的事情,让我不禁产生怀疑,剪辑之后留下的人物形象和真实情况是有偏差的。有人问到,吴老板是不是一直在做公益?至少片子里表现出来的是这样。可吴老板却说,自己最开始其实是从商业出发的。有人订制了这批课桌,然而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没有给原先的订货人,而是送给了其他的学校。其实对于吴老板来说,无论是出于商业去追求品质,还是出于慈善去追求品质,都是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可各种考量之后,或是因为想要表达一个完整故事的起承转合,做了无奈的删减,这种表达究竟还是纪录片的真实吗?
采用主角独白来解说,推进故事的发展,有代入感,并且能从更多语言的表达、主角词语的说法、使用上加深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可是我却总有一种觉得做作,怀疑真实性的想法冒出来。恐怕和始终没有交代这些独白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主角说出来的,有很大的关系。(今天看的另外一部《大卫林奇:艺术人生》就没有这个困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总让我有种演员事后配音的疏离感,当然,这也有可能是真实现场的收集,毕竟60000G的素材也不是闹着玩的。这就回到了真实与真实感的问题。当然,也有可能是院线片的一些其他因素导致。
部分人物的内在节奏弱,很大程度靠交叉剪辑去推进,用另一个人的故事来吸引人往下看。比如医生集团创始人,我始终想知道他能不能找到更多的伙伴?他究竟能获得多少支持?他能做到吗?把文翰也是一样,总关心他是不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足够的笋?可对于吴老板、方所创始人和先锋书店钱先生就没有这种贯穿始终的疑问。没有好奇,说明悬念不足。
每段故事转场都是运用远景或全景,加白色字体表明城市。直接切,简单明了。包括配合独白,使用航拍表现所处环境,恰到好处。应该是有调色吧?感觉蛮日系,有时候很有一条的感觉。
如果没记错的话,医生集团创始人有一段会议室的讨论,过肩镜头、近景、特写,全程都是他一个人的镜头,配以其他两个人说话的声音。大概猜到是因为对方不方便被拍摄,同理也想到,应该有相当多类似的情况无法剪到成片里。后来也得到了导演的默认,商业的、冲突的、各种无法呈现出来的。包括拍摄了总共10个人,最终却只有7位主角能够走上银幕。这也是纪录片表达真实的矛盾所在,总有很多因素阻碍完全的真实。不过,哪里有完全的真实呢?
很喜欢对于Tina的塑造,并不以疯狂工作的她为主线,而是展现无时无刻带孩子的一位母亲,好像是胸有成竹的抽空管管工作。然而最终由于对团队进度掌握有限,引发她在车里一段真实的自我反省。放在桌子底下的炸弹终于爆炸,车内全程特写,她的焦虑、自责一一展现。之后在现场连夜解决问题,开幕式成功,释悬,让人感受到两国间辗转、兼顾家庭与工作的创业者Tina的真实创业生活。恐怕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观众成为她的粉丝的原因吧。片子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角色。哦,对,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唯一的女性角色,女性本身就擅长表达,表达情感和真实的想法。
导演也分享,乡村咖啡厅建成那场开幕活动,他等了半个小时,才等到有人和独自看书的农民搭上几句俏皮话。这种格格不入,也是先锋书店钱先生每天都要面对都要思考的问题。而这种作为创作人员的预判,体现经验,也增添片子的亮点。
人物的语言选择得好。语言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方式。雕刻时光庄先生和云南咖啡种植者唐老大之间的言语交锋,很多时候让我心里大呼过瘾。你来我往的俏皮顶撞,不仅体现俩人之间不一般的关系,也反映着两个人不服输的对抗。不过最后这段关系总觉得有些烂尾,镜头落在一罐云南咖啡豆摆在雕刻时光学院的柜架上,这意味着他们俩合作成功?但是什么方式的合作?几瓶早就备好的咖啡豆可以放到咖啡学院供学员使用,还是大批量咖啡豆即将可以在雕刻时光品尝?
鸡血、热血、正能量、坚持、执着、梦想……都在影片中看到了,题目起得贴切,内驱力才会引发行动。内心引力。
创业者有这些特质,但他们不止有这些特质。他们更疯狂、更异类、有些时候更“可怕”,也更值得尊敬。
作为一个影视作品,满分10分,我给《内心引力》打7分;然而作为一部纪录片,我不确定了。这个世界鸡汤多,是因为苦逼的生活需要鸡汤来救赎。但我也需要真实,可这种真实感恐怕也和个人在某个领域的认知息息相关吧。
就像孩童时期相信圣诞老人是真实存在的一样,大了恐怕很少有人会这样了。
比较小众的电影,内容上真实朴素,节奏上生动活泼,美中不足的是点太多,单个拎出来都可以单独成片,但全塞进一部电影就有些太散,就像小时候写议论文,老师说要举例论证,于是我举了一堆例子,每个事例都很好但都是泛泛而谈,于是得不到高分,不过也算基本符合纪录片的要求,画面配音也都不错,从头到尾也没有觉得无趣,看见有些评论说该片深度不够,我觉得纪录片只负责反应,获得什么深度是每个观者自己的事儿,所以总体来看算是一部有待提高的及格纪录片吧,以上仅代表个人观影感受
第一个出场:
印度尼西亚 爪哇
我能体会到 使用过的木头特别美的地方。分享在老木头里感受到的美的东西。
做久了就能对木头有感知力,能够跟树、木头有另一种层面的沟通——木头是有大自然的温度的。
创造力不一定是制造出新的东西,也可以是发现一些本来就有的美好,就像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环里,在老的生命里不断生出新的生命。
SoLife家居生活体验馆位于滨盛路上中国美术学院滨江校区的旧址
四川 瓦屋山
把文翰 食材网店
中蜂 羌族 棒棒巢罐罐蜜
把简单的东西做的不简单,想过上以兴趣为工作的生活。我想坚持一种标准,一个关于食材的标准,一个相互信任的标准
浙江 杭州
江苏 南京 基督徒 钱老师 先锋书店
在互联网时代,很多实体书店纷纷倒闭,书店成了一个时代没落的挽歌。我们选择那些有历史有故事的建筑作为书店的载体,慢慢探索出一条突破传统书店的发展之路,希望自己的每一家书店都是不一样的,多给这个世界带去新的面孔。
多年以来,在徽州这样一个地方,多有书院文化,但时至今日已消失殆尽,那些在历史中沉寂的老房子正在风雨中倒塌,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是让人悲哀的一件事情。我想让碧山书院和牛圈咖啡馆共同构建出乡村新的公共文化空间。
四川 瓦屋山 掏笋子
做生意不可能只挑好的吧?(为什么不能?)
我个人认为成功是来自 自己对自己的定义。
云南 西双版纳
成都 方所
我喜欢拉斐尔的一幅画,叫雅典学院。拱形门楼下,历史上智者们在这里自由的思考,相互辩论、分享知识所带来的乐趣。我希望那个时代的氛围,延续到这里。人们在这里,可以进行交流、创作、沉思,甚至辩论,在空间设计上,我想保有那个时候的场所精神,巨型的,新歌特式的柱子形成一种似教堂般的、神圣的氛围,把电梯入口做成象征意义上的方舟,它是现实空间与魔幻空间的时空隧道,人们在这里,可以感觉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完成我对这个公共文化空间的诉求,还一个知识 文化 艺术的殿堂,给这个城市,让他成为这个城市的文化客厅。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做梦,我们让美梦成真,上不了方舟上方所。
毛继鸿
人的出现是自然界里的一个例外,我们用创作文化的方式区别于其他生命,让现代服装在一种旧的弄堂中,有种恍若时光穿越的感觉。
班夫中国
我觉得如果想做一个纯粹的东西,只有自己做,才能做的出来。探险不是在于谁第一个登上了某一座山峰,探险不是在于谁第一个跨越了某一片海域,探险是在于,你去了你平时去不了的地方,做了你平时做不了的事情,再回到生活中,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他们虽然是普通人,但他们把他们自己喜欢的事做到了极致。人的一生就算你很长寿,你能够真的去做你喜欢的事情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如果你不喜欢,就不值得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上面,所以你一定要选择你喜欢的地方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 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包括爱好、爱人也包括事业。去做一直想做但是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情,不再违背自己的内心,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创造自己喜欢的生活,创造力不一定是制造出一些新的东西,也可以是发现一些本来就有的美好,就像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环里,在老的生命力不断生出新的生命。
雕刻时光
我们在城里安然享受着我们的每一杯咖啡,但背后的人其实蛮辛苦的。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非常原始、而且丰厚的力量。好的咖啡,有人情味。
上周六,我在电影院看了MINI(就是那个卖车的)推出的纪实电影《内心引力》。
第一次接触《内心引力》,是月初在南京先锋书店里看到它的宣传海报,当时也没在意,以为又是什么实验话剧。直到前段时间,豆瓣App开始疯狂推送《内心引力》的广告,我才重新注意起它。
影片开场,当充满磁性的男中音旁白——取自畅销的不能再畅销的《明朝那些事儿》的结尾——“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传来的时候,我就感觉这部电影的气质已经丢掉一半儿了。
对于这种半吊子文艺鸡汤,还挺反感的。
《内心引力》的英文名是“Go with Your Gut”,也就是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尽管它表面上是个如此开放的主题——可以讲文艺、科学或社会等诸多方面,但影片却从头到尾都在聊创业故事以及其商业层面的失败或成功。
也许除了商业成功,中国再没有能让小康生活状态下的全部年轻人更迷恋的故事了吧,幻想由镶金马桶圈带来的人生自由,这种幻想也带来了终日的焦虑。
它让我联想到每期《正午》结尾处的话。
世界仍然生活在故事当中,以遗忘、抹灭大多数故事为代价。今天中国最主要的故事,是马云的故事(以及千千万万个变种)。为了抵御这种单一,我们应该学习讲故事。长久地凝视现实,让被遗忘的复活,赋予普通人尊严,以配得上丰富、变幻的中国。
via《一个执拗的低音》
《内心引力》里的众多面孔,无论是在淘宝上卖生鲜的把文翰,还是在天猫上卖衣服的毛继鸿(也是方所的老板),就连雕刻时光的庄崧冽和先锋书店的钱小华也都开着网店,卖书、卖咖啡、卖牛皮笔记本、卖他们的目标人群所认可的整套生活。
马云代表了某种正确,这种正确的根源不是他的首富头衔,而是他所掌握的客观信息与数据分析,这些定义了人们在智能时代的是非曲直。好像我们这代人内心的引力,始终难以绕开机场书店里循环播放着的马云。
我不否定这部电影试图在自我价值与普世价值中寻找契合点的努力,但从结果看来,也仅能止步于不否定了。对于MINI来说,卖车才是正事儿,什么人文关怀都是后话了。
2013年,Uber和Airbnb尚未到来,O2O混战也没有开始,国产航母和共享单车更是连影儿都没有。那年,也是通过豆瓣的宣传,我在网上看了MINI的两部纪录片(也是广告)——31min的《城市微旅行》和84min的《进藏》。
四年前,这两部片子真的惊艳我了。其实,如果稍许客观的来评判《城市微旅行》和《进藏》,就会看到整部影片堆砌了太多刻意的剧情,既不写实,也无严谨。
想想只是隔了四年光景,很多新锐事物就已经显得特别幼稚陈腐,曾经惊艳的,已经变得无聊透顶,像水平拙劣的投机取巧,调性、感觉或口味儿,这些都变了。
《内心引力》不再以纪录片标榜自己,而是换成了纪实电影的概念,搞定了放映许可,开始低调的排片。北京空虚的周六,与《异形:契约》两千多场的排片量相比,11场的《地心引力》更像是在他妈的自慰,我想说的是自我安慰。
虽然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效率,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巨头们依旧站在顶端分发着信息及其蕴藏的巨大影响力,曾经是泰晤士报,如今是Google。而上个周末,我收到的豆瓣Feed流广告,已经彻底是天猫618了。
《内心引力》开场前,播了一小段陌陌的广告,这个为约炮而生的平台,几经生死,最终却阴差阳错的被在线直播救活了。在追求纯粹结果的时代氛围里,就连获取快感这件事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肉体皮囊快感的效率太低,相比之下,虚拟的精神刺激反而更持久且高效。
未来,可能人们甚至会懒得出门约炮,更懒得理会这个飞速变化的现实世界。
电影院外不远处是东直门北桥,立交桥下有条小河,我步行经过那里,发现河堤的绿化带上摆满了简易折叠桌,成群的老人在嚓嚓的搓着麻将,就像街头艺术一样,颇为壮观。我想,麻将消遣不就是他们内心的引力吗?或者说是终结肉体快感后的精神补偿。
人们内心的引力应该代表更多负面的东西,像懒惰、从众、滥情、过分依赖、空泛的幻想、没日没夜的麻将局。
毕竟它们如毒品一般,能让人不假思索的拱手交出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灵魂。
如果几十年后,我也必将不可逆转的过上类似的生活,诸如在VR或者更Virtual的刺激之中衰老,那还不如在这一切开始之前,随着理智死去。
我的内心竟然没有一丝波动甚至有点无聊
品牌营销太明显,最让我感动的反而是种咖啡的张老大
我的关注点完全在秋荣和弦子夫妻俩一起做一件事特别动人。
内心引力是什么?是爱一行干一行的执着,是专注于一件事的满足,会不自觉牵引。吴永红的成功是在创造美的同时,发现本就美好的事物;庄崧冽的成功是要达成自由自在地生活;张老大把“一片片咖啡豆”看作“一片片希望”。我们不能用成功的标尺去衡量每一个人,只能看到他们创业背后相似的执着。
比预想的好
命题其实很不错,往小了做,会是如今这些人物类的小视频,往大了做,其中几个人物对于纪录片艺术来说,就有些可惜了。尤其是自由执业医生可能面对的社会话题和冲突会最多,却也在其中最被轻描淡写了。
这题材真的很好,因为这些人是这个社会革新的细胞,某种程度上甚至令人钦佩,比如碧山书局钱小华。只是手法上偏重采访而非纪实,所以显得刻意,人物也显得单薄。如果能拓展成每集每人的纪录长篇的话。7.4
人物纪录片只要不刻意卖惨就值得鼓励,但这最后几乎就是广告片了…
“人的一生就算你很长寿,你能够真的去做你喜欢的事情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所以你一定要选择你喜欢的地方,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包括爱好,爱人,也包括事业。”这就是所谓的“内心引力”。
缺乏力量的纪录片,选择的主角比较有局限性。
答应我,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内心引力》好么!6月10日全国公映。希望能尽可能有多一点排片吧。这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七位独立品牌创始人的片段生活。致敬所有践行梦想的创业者。我想我们都需要从片子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今天参加了《内心引力》这部纪录片的点映。好朋友弦子和施老师的这部心血之作,已经快变成了一个传说。创业是个小众的事情,除了需要钱和机会,更重要是心灵和精神的支持。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些答案,但更重要是提了一个问题。你内心的引力到底在哪里?我现在不推荐人创业,但我推荐去看这部纪录片。
导演说到实际跟拍了10位 片长有限故去掉了其中3位 但还是让罗辑思维在片头了个脸方便营销LoL;印象最深的还是雕刻时光咖啡馆创始人在云南的一番挑战;希望6月院线公映顺利
从纪录片的角度看,内容没力量、手法不成熟、编排老套、人物单薄,从品牌宣传片角度看,这就是一个三流文案笔下的品牌故事,品牌最动人的地方如果只是情怀,这个品牌就惨了。
没有辩证的纪录片是不值得看的。
刚看完《内心引力》的亲友场,有笑有泪,更有情怀和感动。自多年前在豆瓣认识胡弦子 ,到看着她和秋荣成立酿影像工作室 ,再看到他们漫长孕育的纪录片终于上映。凭着才华、真诚与勇气,他们做了很多人想做然而不敢去做的事。真心推荐大家去影院看这部电影!
名字起得不错,打着纪录片名义的小广告
片中人物与事情,显然,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有广告,有独白!
挺好,事情当然一点也没有那么简单,成都方所要不要比广州华丽那么多手动捂脸表情。
还挺喜欢看纪录片的,这个总感觉有些刻意,快变成品牌宣传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