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像某些人说的那样,这部电影的在推理和逆转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创新之处,某些关键点我也隐约猜到了,但本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导演是认认真真地在拍一部推理电影,更何况,演员精湛的演技让一些乍看并不怎么罕见的情绪爆发点表现地淋漓尽致呢?顺便,可能是我某方面的能力存在障碍吧,评论一堆人说第一秒就能看穿的真相我硬是没看出来……期待这位导演的其他作品。
------------剧情简介(正序版)---------------
多利亚是一名成功人士,有一次他对外宣称在巴黎谈生意,实际上是在和情妇劳拉约会。期间他接到了老婆索尼娅的电话,他只好说道:“我真的没事儿,我正在吃辣条呢。”
随后,多利亚和劳拉驾车离开,接着就遇到了一条岔路。
多利亚:Turn left?
高德地图:Right。
于是多利亚转左,然后就撞死了人。事后他在微博上骂了林志玲。
途中多利亚和劳拉还说只是想要一次试验性出轨,至于“试验性出轨”的含义,估计和“轮流发生性关系”“休假式治疗”“盈利式亏损”等等词汇是差不多的。
对于撞死了人的事情,劳拉提出报警,遭到了多利亚的制止。多利亚发现死者丹尼尔没系安全带,并且开车的时候还在发短信,再加上刚才有一只狍子横穿马路,于是多利亚决定肇事逃逸,让警方误以为丹尼尔是自己开车出了意外。
他们准备离开的时候,汽车抛锚了。就在这时,一位目击者汽车司机靠近他们,多利亚和劳拉只好演戏掩盖这一幕。
途中劳拉拿了丹尼尔的电话,并且忘了还回去。
多利亚开着丹尼尔的汽车,载着丹尼尔来到湖边,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丹尼尔还没死,但他仍然把丹尼尔连人带车推进了湖里。在此之前他还拿走了丹尼尔的钱包。
劳拉无法发动汽车,随后遇到了好心人帮助,刚好他就是丹尼尔的父亲托马斯。
(话说蝙蝠侠的爸爸也叫托马斯,当爸的托马斯死了那么多次,这次终于轮到儿子死了。)
托马斯把汽车拖到家里,在这里劳拉遇到了托马斯的老婆埃尔韦拉。
埃尔韦拉接到丹尼尔朋友的电话,她得知丹尼尔并没有去找他的朋友。埃尔韦拉给丹尼尔打电话,劳拉才意识到丹尼尔的手机在自己身上,于是把手机放在了客厅的沙发上。
劳拉以有事为由离开了,而托马斯注意到两个细节:1.劳拉调整了座椅,说明之前不是劳拉在开车。2.丹尼尔离开家之后用手机打过电话,也就是说丹尼尔的手机并不是一直在家里。
劳拉和多利亚决定永不联系。多利亚还销毁了汽车,并且伪造了汽车被偷的假象。在家里,多利亚在电视上看到了丹尼尔失踪的报道。
有一天,警方找到多利亚,大概是说,托马斯在丹尼尔失踪当天遇到了劳拉,根据托马斯所回忆的劳拉开的汽车的车牌号,那辆汽车正好登记在多利亚的名下,于是警察问多利亚是否认识劳拉。
多利亚的律师菲利克斯机智的作出了回应,从而排除了多利亚的嫌疑:1.事发当天,多利亚在巴黎,有酒店、机票可以作出证明。2.多利亚的汽车在停车场被偷了。3.托马斯记下的车牌号不见得准确。4.警察对这起事故的细节并不清楚。5.没有任何目击者可以证明警察说的话。
而多利亚接受警察审问之后,托马斯把他注意到的那两个细节(劳拉调整了座椅、丹尼尔离开家之后用手机打过电话)告诉了警察,但是警方并不相信。
多利亚从丹尼尔的钱包中找到他的银行卡,他动用关系让人误以为丹尼尔从他工作的银行偷了五万欧元,然后带着偷来的钱消失了,也就是说让人以为这场事故是丹尼尔自导自演的。
看到这则报道之后,丹尼尔的父母并不相信,埃尔韦拉还中风病倒了。
于是托马斯对多利亚进行了跟踪,他发现多利亚私下和劳拉见过面。托马斯带着证据再次找到警察,但是警察又一次不相信他。
后来,劳拉一直处于绝望之中,从而身患间歇性恐惧症和深度抑郁症。最后,劳拉决定把真相告诉丹尼尔的父母。她来到毕尔格,在车站给多利亚打电话,声称路过的司机知道他杀人、抛尸的经过,于是敲诈了她。劳拉叫多利亚带上钱到贝拉维斯塔酒店(埃尔韦拉工作的酒店)来找她。
(这个时候多利亚虽然觉得事情蹊跷,但他并不知道那是埃尔韦拉工作的酒店)
劳拉来到贝拉维斯塔酒店,以防万一,她还设定了一条定时发送的短信。短信内容是:我开好房了,我在QQ游戏斗地主715号房等你。
不好意思记错了,这个才是短信内容:想知道所有真相,到贝拉维斯塔酒店715号房。
多利亚来到酒店,贝拉把自首及后续计划告诉了他。与此同时,多利亚收到了劳拉定时发送的短信,他明白这是她设的圈套,并没有什么目击者。劳拉说她要把真相告诉丹尼尔父母,然后补偿他们,并且和多利亚一起自首。
多利亚杀了劳拉,屋外有人听见声响就要进门的时候,他想要逃跑才发现窗户从屋内打不开,于是决定用劳拉定时发送的短信作文章。短时间内他就想好了应对措施,于是用头撞了玻璃,接着就遭到了警方的逮捕。
丹尼尔的父母来到酒店,得知劳拉死了,于是明白了事情的经过。他们知道把多利亚绳之于法的几率很小,他们也不相信司法,于是决定监视多利亚,等待机会。
埃尔韦拉伪装成多利亚的律师弗吉尼亚·古德曼,会见了多利亚,也就是电影开头的场景。
这里有一段对话非常重要:
多利亚:我以为你会晚一点到。
律师(埃尔韦拉):是的,但是今天不幸出了点状况。你今天就得出庭应诉,原告说找到一个目击证人,现在离开庭只有三个小时。
一方面说明真正的律师还没到,另一方面埃尔韦拉假扮的律师已经开始用“多利亚今天就得出庭”和“原告找到一个目击证人”的谎言来骗供。
起初,多利亚并不信任律师(埃尔韦拉),给她讲了第一个版本的经过:
有人想利用多利亚出轨的事情敲诈他10万欧元,他和劳拉在酒店等了两个小时。随后他收到了勒索犯用劳拉手机发来的短信,他知道勒索犯已经拿到了劳拉的手机。就在他准备和劳拉离开的时候,他被藏在房间里的勒索犯打晕。他醒来的时候,劳拉已经死了,随后多利亚被警方逮捕。
(第一个版本的经过在电影的第5~10分钟)
在律师(埃尔韦拉)的追问下,多利亚讲述了第二个版本的经过,大部分和事实吻合,但有以下几处谎言:
1.多利亚说是他提出报警,遭到了劳拉的制止。实际是劳拉提出报警,遭到了多利亚的制止。
2.多利亚没有说他把丹尼尔连人带车推进湖里的时候,他知道那时丹尼尔还活着。
3.多利亚说是劳拉伪造了丹尼尔偷了银行5万欧元的假象。实际上这是多利亚动用关系伪造的。
4.多利亚说他们撞死丹尼尔之后,目击者并不相信劳拉的演戏,并且暗中观察。
后来,他收到了目击者寄来的一张湖泊的照片,目击者想骗他去酒店。
(第二个版本的经过在电影的第13~64分钟)
在多利亚描述第二个版本的经过的途中,律师(埃尔韦拉)说原告请的目击证人到庭了。(第42分钟)
她骗多利亚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供出更详细的信息。
对于第二个版本的经过,律师(埃尔韦拉)觉得疑点重重,她提出了以下修改的方案,也就是第三个版本的经过:
1.在第一个版本和第二个版本的基础下,把“勒索犯”改为“托马斯”。也就是说是托马斯骗多利亚、劳拉来到酒店,后来又叫劳拉把电话扔进垃圾桶。多利亚收到劳拉手机发来的短信后,得知中计,随后被托马斯打晕。托马斯杀了劳拉,然后逃脱。
2.托马斯逃脱的方法是,在酒店工作的埃尔韦拉给了他打开窗户的手柄。
(第三个版本的经过在电影的第65~78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律师(埃尔韦拉)给多利亚看照片的时候,故意遮挡了镜子。
随后,律师(埃尔韦拉)说她不知道原告请的目击证人叫什么名字,但已经知道他是谁,他就是那个路过的司机。(第78分钟)
这时,律师(埃尔韦拉)提出了第四个版本的经过:
劳拉以多利亚的名字租下了度假小屋,案发当天开车撞死了丹尼尔,然后伪造了丹尼尔卷款而逃的假象,也就是说这场刑事案件和多利亚无关。直到劳拉向多利亚提出求助,他们在酒店见面的时候,多利亚才知道这场刑事案件,随后他情绪失控杀了劳拉。
(第四个版本的经过在电影的第78~80分钟)
对于第四个版本的经过,律师(埃尔韦拉)说要在劳拉和丹尼尔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她的解决方案是要确保沉水的汽车中有劳拉的物件。于是,她让多利亚标出沉车地点,但这一举动遭到了多利亚的质疑,因为目击证人可以证明第四个版本的经过是错的,因为案发当天目击证人看见了多利亚和劳拉两个人。
然后律师(埃尔韦拉)说其实没有目击证人,这只是她编造的一个谎言,目的是让多利亚提供必要的信息。(第80分钟)
律师(埃尔韦拉):你何不立即告诉我所有真相?
多利亚:我想听听你是怎么解释托马斯悄无声息从房间溜走的。
多利亚也假装很聪明的说他早就知道房间里把他打晕的是托马斯,因为他得知贝拉维斯塔酒店是埃尔韦拉工作的酒店,就很容易就把这件事和托马斯联系起来。
事实证明多利亚假装很聪明,却再一次秀了智商的下限。
“假装很聪明”指的是并没有勒索犯,也没有人在酒店把多利亚打晕,这一切都是多利亚自导自演的。此前多利亚隐瞒真相、提出第二个版本的经过,目的是想听听律师(埃尔韦拉)解释托马斯是如何凭空消失的。随后他觉得都律师(埃尔韦拉)的说法完全说得通,于是再次决定隐瞒真相,不把“他自导自演了这出戏、实际上并没有人在酒店中把他打晕”的事实告诉律师(埃尔韦拉)。
“秀下限”指的是酒店照片是PS合成的。
多利亚标出了沉车的地点,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电影再次出现一个重要的细节:
律师(埃尔韦拉)和多利亚所在的房间对面有个人。(第82分钟)
镜头虽然没有明确告诉观众这个人是谁,但很容易能想到那是托马斯。一方面是因为这时观众已经知道托马斯有跟踪、监视多利亚的习惯;另一方面是电影翻来覆去就只有那么几个人,房间对面除了是托马斯之外不可能是其它人了。
而托马斯出现在房间对面的目的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托马斯在监视他们;另一种是律师是和托马斯是一伙的。
所以能猜到律师是托马斯的老婆并不奇怪了,毕竟导演已经暗示得相当明显了。没猜到不用感到心塞,猜到了也没有什么优越感可秀。
随后多利亚才说道,在他把丹尼尔连人带车推进湖里的时候,他知道丹尼尔还活着。
律师(埃尔韦拉)非常生气,然后说出了第五个版本的经过,这也几乎和事情真相相吻合:
1.案发当天是劳拉提出的报警。
2. 多利亚和劳拉协商永不见面之后,是多利亚食言并提出的见面。
3.多利亚拿了丹尼尔的钱包,并且动用关系制造了丹尼尔卷款而逃的假象。
4.事后,劳拉有深深的负罪感,身患深度抑郁症,决定补偿丹尼尔父母,并且和多利亚一起自首,最后和多利亚在酒店见面的时候被多利亚杀死。
(第五个版本的经过在电影的第84~93分钟)
电影最后的几分钟再次多重反转,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解答了大量疑问。
1. 律师(埃尔韦拉)把房间对面有人的事情告诉了多利亚,她说这是托马斯,并解释称这是因为托马斯在跟踪、监视他们。
2.. 律师(埃尔韦拉)说照片是合成的。
3. 律师(埃尔韦拉)说她会帮助多利亚让法官知道多利亚不是凶手,于是迫使多利亚承认了是他杀了劳拉。
律师(埃尔韦拉)已经得到她需要的所有信息,于是离开了房间,此时电影剧情再次逆转:
1.多利亚的另一个律师菲利克斯给多利亚打电话说他找到了案发当天的目击证人,并且收买了他。
2.打电话的途中有信号干扰,多利亚发现胸前的钢笔漏水,原来这是用钢笔伪装的窃听器。
3.桌子上写着“懦夫”“凶手”“正义”“骗子”“自大”五个词语,多利亚结合之前律师(埃尔韦拉)说的话,知道自己上当了。
4. 随后在一段相当震(惊)撼(悚)的BGM中,律师(埃尔韦拉)卸妆变回埃尔韦拉的相貌。
5.这时真正的律师才刚刚来到多利亚房间。
--------------------几个可能的疑问与解答----------------------
问:多利亚收到的短信是谁发的?有什么目的?
答:是劳拉发的,以防男主不来酒店。后来这条短信成为男主大做文章、直呼遭人陷害的工具。
问:为什么刚开始多利亚不说实话,要给律师(埃尔韦拉)讲第一个版本的经过?
答:多利亚想隐瞒他和劳拉开车撞死人的事情。目的是把两桩命案变成一桩,并且在第二桩命案中他还编造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勒索犯”,试图排除嫌疑。
问:为什么多利亚后来又相信了律师(埃尔韦拉)?
答:多利亚一直都没有相信她,他一直在撒谎、隐瞒真相,如果不是最后律师(埃尔韦拉)说出的第五个版本的经过和事实大幅吻合,可能他会一直撒谎下去。
问:多利亚讲第二个版本的经过的目的是什么?
答:多利亚讲出第一个版本的经过之后,律师(埃尔韦拉)作出的回应是:根据警察的报告,目击者听到了尖叫,但没有人离开过房间。门是从里面锁上的,门链是系着的。罪犯不能从窗户逃走,因为从房间里面无法打开窗户。冬天时,酒店会把开窗户的手柄移除。
多利亚知道他无法解释凶手如何消失的,所以把他和劳拉撞死人的事情告诉了律师(埃尔韦拉),并且说是目击者司机骗他到酒店并杀了劳拉,多利亚这样说的目的是希望律师(埃尔韦拉)能解释凶手是如何消失的。
但是如果是目击者司机骗多利亚到酒店并杀了劳拉,律师(埃尔韦拉)并不能解释他是如何消失的。所以她把“目击者司机”换成了“托马斯”,由于埃尔韦拉在酒店工作,托马斯在她的帮助下离开房间就完全说得通了。
问:律师(埃尔韦拉)提出第四个版本的经过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了让多利亚标出沉车地点。
问:为什么律师(埃尔韦拉)要说原告请的目击证人到庭了?
答:她一开始就知道多利亚撞死了自己的儿子,但她不知道有目击证人,也不知道目击证人是谁,她一直在从多利亚口中套话。这有好几个过程:
她和多利亚刚刚见面的时候,她并不知道有目击证人,所以只是骗多利亚说“原告找到一个目击证人”。
第42分钟,多利亚讲第二个版本的经过已经讲了一半,这时她已经确定由目击者了,所以她才说“目击证人已经到庭”。
第78分钟,她说她知道目击证人就是那个路过的司机。
第80分钟,为了让多利亚认可第四个版本的经过的可行性,并且标出沉车的位置,她又说根本没有目击证人。
问:之前多利亚隐瞒了他知道把汽车推进湖里的时候丹尼尔还没死,为什么后来又交代了事实?
答:在律师(埃尔韦拉)提出第四个版本的经过后,多利亚已经把沉车地点告诉了她。假如警方找到汽车和丹尼尔的尸体,就有可能查出丹尼尔真正死亡的原因是溺死。
-----------------影评---------------------
总的来说本片剧情并不复杂,看一遍就能大致看懂,可以说是把抽丝剥茧、层层递进运用到了极致。
由于本文已经很长了,影评就不多说了。简单发表一下我对不少朋友因猜到结局而给低分的看法。
我觉得看悬疑片猜结局是很正常的行为,也是看悬疑片的一大乐趣。猜对结局也很正常,毕竟电影翻来覆去就只有那么几个角色。但是猜对之后就打低分,并且秀优越感就有点幼稚了。毕竟悬疑片的结局的确很重要,但过程更重要。
猜测男主撞死人会不会被发现、是谁杀死了情妇,以及男主和死者母亲假扮的律师之间的博弈难道不比结局有趣得多吗?
悬疑片分为很多种,不少悬疑片的结局非常关键,比如《灵异第六感》《爱的成人式》《东方快车谋杀案》等等,给人一种“被剧透了就没意思了”的感觉。还有一种悬疑片的结局很关键,但是即使你知道结局也并不会影响观影体验,比如《罪恶之家》《恐怖游轮》《嫌疑人X的献身》等等,《看不见的客人》也属于这一范畴。
日版《嫌疑人X的献身》刚开始十多分钟就知道凶手是谁了,《罪恶之家》的片名就把整部电影都剧透了,但是我们并不会因此认为这是平庸之作然后打一个低分,因为我们知道“凶手是谁”对于这两部电影来说并不重要。
不少人说《嫌疑人X的献身》原著小说是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或者说是“巅峰作品之一”。原因之一是原著小说刚开头就详细地描述了杀人过程,以至于读者非常好奇:“我连凶手是谁、作案动机、作案手法全都知道了,小说后面还怎么写?”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在悬疑小说玩不出什么新花样的年代脱颖而出。
其实《看不见的客人》也是这样一部作品,它非常“反套路”,体现在电影刚开始十多分钟观众就知道男主和情妇撞死了人,使得侧重点从“凶手是谁”转为“男主和情妇隐瞒这一命案的过程”,然而这个问题还未揭晓答案,男主和情妇之间又发生了第二桩命案,着实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这点有点类似于“希区柯克”电影,“希区柯克”的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浪高过一浪,以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本片属于前者。“是谁杀死了情妇并嫁祸在男主身上”和“他是怎么从房间消失的”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主线,但是电影进行了十多分钟的时候,观众开始被另一个悬念所吸引,男主和情妇杀人、抛尸会不会被发现?导演还特意加入了路过的目击者司机,以及好心帮忙的路人来加强这种紧张感。当观众发现好心帮忙的路人就是死者父亲的时候,这让剧情变得更加巧妙……随后观众开始猜测欺骗男主到酒店并杀死情妇的是目击者司机还是死者父亲,殊不知这是男主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就在男主承认了是他杀死情妇的时候,影片又揭晓了一个新的谜题——律师其实是死者母亲假扮的。
换言之“律师是死者母亲扮演的”只是这部电影中众多悬念之一,猜到结局并不见得能猜到过程。当然,如果你把过程全都猜中了,那么我很理解你给这部电影打低分,并且我建议你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转行去当编剧,中国电影的未来就靠你了。
大家一直忽略了计时秒表的存在。
剧尾,假古德曼带男主到窗口告诉男主托马斯夫妇的已经跟踪了很久,对男主的日常已了如指掌,从中暗示我们当晚时间几点钟会有真正的古德曼律师来访。假古德曼在进屋时就按下了秒表,因为提前知道只有一个小时间的谈判,用计时器掌控时间且扩音笔的能耗时间也差不是只能用上1个小时。剧终时男主在与机场律师通电话时,扩音笔电池耗尽产生的电磁波干扰影响通话,干扰强有脉冲,以至于水笔被脉冲出水染到男主表袋上。很多笔者认为还有录音笔,其实只有这一只笔,而且这只笔是扩音笔,把音频转送到老头那里,剧尾时老头儿把录音机关掉的场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而假律师在秒表倒计时2分钟前完成最后的证词及丹尼尔藏尸的地点,最后的陈词“人到底是不是你杀的”“是的” 。最后带着地图借口出门,而男主看时间,最后男主的通话干扰后计时表也计时到时,这个时间就是真正古德曼律师进场的时间。
当然大家一直在说到的,这么重要的案件,这么重要的约谈,为什么会提早一个小时,假律师一进房间时就阐明了原因,控方来了重要的证人,需要提前熟悉案情。
此片堪称完美,推敲严密,看剧者应站在第四方角度去思考问题,男主的口述只能说明事故中出现的时间、人物、事件及地点,而事件中谁是谁非其实都是由男主一方操控,自圆其说。
看电影前,只看了豆瓣简介(不含剧透),只知道几个主要人物。虽然知道是悬疑烧脑片,提前心里做好了仔细看、注意细节的准备,但看完后,还是掉进了导演的各种陷阱。
虽然我不是什么电影专家,资深影评人,但好歹作了二十多年的各类型影视剧吃瓜群众,各种套路剧情还是懂一点的。结果一上来,几处重要的反转一个都没猜到。惊讶赞叹之余,结合完整脉络,回顾下自己几次“上当”的过程,更是觉得这片,好些地方,都是先入为主,细想实在觉得导演高明啊!
一、先整体来看三段多利亚叙述的“秘密”
1.宾馆里lura被杀,无凶手逃离痕迹。2.意外车祸,丹尼尔当场死亡。lura遇见丹尼尔父亲。3. 实际丹尼尔没被撞死。
三段回忆。第一个故事还原凶案发生前后。律师要从头再捋一遍,了解细节,观众更想知道发生了什么,经男主叙述,便惯性思维以为故事就是这样的,此处掉入第一个陷阱。一旦开始没有怀疑男主所述的真实性,后面就更难发现了。
接着在律师“没有痛苦,就没有拯救”的高压逼迫下,多利亚说出了第二段故事。注意说出真相前,镜头随多利亚的视线转向“秒针”、“全家福”、“律师”,分别以“时间有限”、“牢狱之灾失去妻儿”、“律师从来没失败过”给多利亚施压,营造出典型的“马上要说出秘密”的气氛。看似律师打了个心理战,逼多利亚说出了“真相”,实际上是导演跟观众玩了一场心理战,让我们自然而然的以为“这才是真相”。律师的犀利审问,双眼透着能窥视人内心的冷静、自信、精明,而多利亚在背负人命下的痛苦、悔不当初,一系列“如果我没有…”的自责假设,此案本身“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却沦落至此”的悲剧色彩,都一步步强化观众对多利亚所述真相的深信不疑。
第三段。报纸,电视中新闻的描述都是“一名叫丹尼尔的年轻人失踪”,而身为观众的我们已经知道了真相(“被撞死了”),便自然会以上帝视角看着警方毫无意义的“全力搜救”,同时同情着那对焦急的可怜父母。我们先是从叙述中得知真相,先入为主,产生“被撞死”的客观认识,后又以上帝视角一次次反复加深这一认识,才会在最后被“人没被撞死”震惊到。
人们对于由人饱含情感地一点点被迫“吐露”出来的故事,往往报以更大的信任。如果开头直接播放这一交通事故和多利亚的毁尸灭迹, (响动的后备箱车盖是不是很熟悉?! ) 看惯诈尸类恐怖电影的小伙伴很容易就会猜“人没死”。此片回忆性叙事手法的采用,把握了观众心理,完美展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二、高明的细节,处处皆伏笔
有几处觉得奇怪的点,刚萌发怀疑的念头,就被接下来的剧情“完美解释”,实际上都是导演刻意为之。
1.“丹尼尔被撞死”。lura说丹尼尔死了的时候,我是觉得很奇怪的,怎么他们俩就那么点无伤大雅的小擦伤,对方司机直接挂了,太为了剧情而剧情了吧,结果后面马上解释“因为没系安全带,还在发短信”,好吧,我没话说了。
2.多利亚堂堂一个欧盟网上伟德入口杰出企业家,发生车祸时怎么还不如他情人冷静,全程懦弱被牵着走。结果是角色反转,原来如此。
3.lura为什么变发型了?新造型首次出场的时候,我是真没认出来。(后来好几秒都是盯着人五官看,非要确定是同一个人没换演员😂)。结合前面“警局画像,暴露外貌”和多利亚那句“她决定好后,就会变成另一个人”,我想当然地以为原因如斯。同时,一头利落短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练、厉害,也反过来令“lura谋划陷害丹尼尔携款潜逃”的说辞更加可信。最后,角色反转,短发是因焦虑脱发。实在感叹,连个发型都设置的高明。
4. 杀lura的凶手是谁? 从lura离开丹尼尔父母家,丹尼尔父亲盯着车牌号那幕开始,我就怀疑是父母报复杀人,但怎么解释现场无凶手逃离痕迹,多利亚想知道,这也正是观众想看的。律师举了冰块自杀的例子,提出“打破惯性思维”,推演了整个过程。于是,观众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惯性思维要不得啊”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悬疑片,此片更高明的一点在于,事实是很简单直接的“贼喊捉贼”,结果观众一开始就先入为主被带入“反惯性思维去破案找潜逃的凶手”的陷阱。
本部片子,好多地方都玩的心理战。假律师和多利亚之间的相互试探,导演反观众思维而行之的剧情发展。总之,高明啊!
这片子还有很多高明细节,后续再补充。
律师是假扮的这个梗其实倒是不难猜。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叙述”和“真相”的关系。在缺乏物证链条的基础上,男主的每一次叙述其实都是自洽且成立的,但或许也都不是真的。这一点才真的引人深思。我们所认定和掌握的真相,又有多少是被叙述掌控的呢?
剧本太精彩,处处伏笔,层层反转,虚实交错,暗潮涌动。自作聪明的往往一败涂地,不动声色的才能笑到最后。
其实这种多重反转的电影很容易bug频出,但是这部完成度太高了,质感和小细节都相当漂亮。导演对后半程的解密把控地相当出色,直接让观感上升了一个level。西班牙的悬疑片总是给人惊喜。(猜到反转并不是多了不起的事,请不要在悬疑片短评区剧透好吗,靴靴。)
比较一般,如果男主是策划一切的人,他根本不会如此相信一个素未谋面的人
所有爱玩反转的悬疑电影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有多少人是猜中了结尾却没猜中过程?有多少人是对猜中的结尾感到失望,对没猜中的过程感到傻逼?影片的引申主题就是——只要是个人说的话都别信。
日本小说里一百个这样的故事有没有,可能还不止一百个
好看。另外建议豆瓣给「我看了七分钟就猜到结局」的观众准备彩蛋,他们是推动电影业进步的动力,值得满屏掉落大拇指。
好看,强烈推荐。问题是如此重要的辩护人竟然不是当面引荐的。
拍摄手法太像在套供了,导致看到一半就猜到了故事走向。Mario Casas留胡子后还是那么sexy~
2015年看的《罪恶之家》,2016年看的《完美陌生人》,2017年看的《看不见的客人》,共通之处就是利用剧作上的巧合和人性的叵测,将一个充满黑色悬疑的精彩故事有条不紊地讲述出来,虽然过程中猜测出女律师古德曼的身份,但劳拉却并非我预测地来个《大卫·戈尔的一生》的自我救赎……人言可畏亦难信?!
看过片子后再来这个页面,发现海报上人物关系已经把结局剧透了。观影过程很享受,虽然结局并不难猜,但几段假设推理确实容易被误导,尽管每个假设都有一些经不起推敲的小细节,但是并不影响整体效果,除了老夫妻过分精明和易容的不彻底外,几乎没有大败笔。说别人脸盲的希望你在电影院也能一眼认出来。
现在能有意外结局还让人颠覆的故事,真的很难得了。结局半小时的反转再反转,能自圆其说,能刷新认识,能大呼过瘾,对一部悬疑推理片来说已经完成的相当漂亮。不会苛求太多,这样的故事和设定已经满足。
调度上有种将阿加莎小说当代化的直感 谷仓之冰和密室的三重解答亦是对黄金时代的致敬 拍推理片需要的是娓娓道来 不急不缓的叙述 以及临近收尾时暴风骤雨般地揭晓真相 本片都做到了 虽然对于非脸盲症而言这个最早来自莎士比亚的诡计略显累赘 讲义系列若拍成电影 要的也是这种感觉
记得拉窗帘!
作为一部连环反转的惊悚片,此片对观众心理的拿捏是教科书级别的。不难猜中结局,但这个过程还是太精彩了。
一部片检验脸盲症发病率。
“男主玩家的言论真是无懈可击,可惜我是预言家,你已经被我查杀了,你自爆不自爆”
西班牙人太热情了 在我们这房间里叫破喉咙都没人理的
就不断论证这么个事:人很坏,坏到你都无法想象的坏,尤其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社会精英。只有如此诛心,才能理解男主为何要铤而走险。最后结局自然要掉入一个常见套路:反派死于话多。作为电影,除制造冷色与调成昏暗,仍有种故意制造紧张悬念惊悚的搬演感觉。还有,终于明白那么多人看目击者要想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