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伊莎贝拉(粤语版)

    剧情片中国香港2006

    主演:杜汶泽 Chapman To  梁洛施  黄秋生  田朴珺  贾晓晨  曾国祥  何超仪  詹瑞文  余文乐  

    导演:彭浩翔

    猜你喜欢

     剧照

    伊莎贝拉(粤语版) 剧照 NO.1伊莎贝拉(粤语版) 剧照 NO.2伊莎贝拉(粤语版) 剧照 NO.3伊莎贝拉(粤语版) 剧照 NO.4伊莎贝拉(粤语版) 剧照 NO.5伊莎贝拉(粤语版) 剧照 NO.6伊莎贝拉(粤语版) 剧照 NO.13伊莎贝拉(粤语版) 剧照 NO.14伊莎贝拉(粤语版) 剧照 NO.15伊莎贝拉(粤语版) 剧照 NO.16伊莎贝拉(粤语版) 剧照 NO.17伊莎贝拉(粤语版) 剧照 NO.18伊莎贝拉(粤语版) 剧照 NO.19伊莎贝拉(粤语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6:22

    详细剧情

    1999年,澳门回归中国前。澳门司警马振成(杜汶泽饰)因惹上是非遭停职,警察生涯即将终结。马振成与伙计仍然夜蒲,盲打误撞遇上一名神秘少女张碧欣(梁洛施饰)。张碧欣随之跟着马振成回家,醉酒醒来的马振成以为自己与对方有了一夜情,再加上碧欣声称是他与初恋情人分手后生下的女儿,更加令马振成错愕不已。

     长篇影评

     1 ) 某种变化


    关于"Isabella"

    据彭同学访谈中提及,Isabbella在西班牙语中意味“对上帝的承诺”,美丽的名字,美丽的寓意。女主演梁洛施的英文名也叫Isabbella,这不仅仅是巧合,彭虽然不是特地为她量身打造的剧本,但很乐意用一个同名的澳门女星来演这个角色。在电影里,伊莎贝拉是个女高中生的名字。年轻的马振成说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丽。伊莎贝拉也是旁白张妈妈(没记住名字啊名字)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收养的一只狗,在张死后便留给了她的女儿张碧欣。


    关于电影


    伊莎贝拉大体上可以分成三条线:马同学和张小同学的关系推进,这是故事的主线;死人张妈妈的旁白,这是马同学的过去;干巴巴打着诸如日期、澳门等的字幕,这是故事的危机所在。三条线交在一起的时候,故事也就接近尾声。狡猾的叙事可能是彭在这部电影里留下的唯一能体现他原色的东西。在开始他便设了好几个明显的问号,很快他转几个圈便把答案告诉你。之后便使更大更长的铺垫、酝酿,为了最大的转折出现时能给人最大的意外感。熟悉彭同学的人自然不会傻傻的相信他的故事会是朴实的直线,当真相浮上的一刻,提防已久的人估计不会喊出一句“原来如此”。

    这是一部温情的电影,马振成和张碧欣间的父女感情在变化中慢慢推进。普通人看这它可能会觉得慢,因为它剪辑不快,不是动作片,也不是喜剧片。但它不闷,没有王家卫那种耍酷,更没有候孝贤的悠长或蔡明亮的空无。彭这一次是换一个角度贴近大众。

    某种变化

    马振成:如果没有一个女儿突然闯进生活,马振成估计会一成不便下去,着急的时候狗跳墙一把。马振成同女儿的相识是在一个极大的误会之下(或者应该说两个),他不知所措,大声地质问张碧欣你想怎么样。这他那时估计想这个女儿消失,就像从没出现过一般,好让他回到原有的轨道。这种父亲的状况在去年文德斯和贾木许的电影里都有出现,只不过他们面对的是儿子。马的转变开始于寻找那只叫伊莎贝拉的狗的某刻,他意识到自己一直被某个伊莎贝拉惦记着。直到同张碧欣关系的发展和17年前那个不负责任的错误从记忆深处回到他的脑里,马逐渐曲折地成长为一个要负起责任的父亲,他对过去做出承诺。电影里最后刮胡子的一幕是马变化的明证,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对人与事的看法已经不同。


    杜汶泽:杜汶泽身上一直贴着两个标签:配角、喜剧演员。杜走进大众的眼里要熟多年前的无间道,那个不傻的傻强在他的演绎下有种深入人心的力量。之后他接着在其他的电影继续类似的风格,睁大眼卖傻逗笑,担当绿叶衬红花。然而杜的扶正也在情理之中,他的表现得到评论和观众的一致赞赏,有他的电影,总会有人冒出来说一声,我喜欢杜汶泽。杜和彭是好哥们,他们自己也组一个兄弟公司。这一次他出现在彭的新片中担当主角也是情理之中。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胖得没有脖子只有肚子的中年司警,他的个头和女儿在一起没有父亲应有的高大,但这点却又很符合一个不正直又不负责任的形象。这次杜演得可圈可点,他没有让你一见到便习惯性发笑。不过由于故事角色所限,杜没有让人惊艳之处,偶有一俩处挣扎能让人小小细味一番。


    彭浩翔:在看伊莎贝拉之前,便听说彭自言这是一部“不彭浩翔”的电影。他又说追求风格多变才是真正的彭浩翔。早在公主复仇记,彭已经显现了一些变化,黑色减少,喜剧成分减少。这一次他终于完全变了,甚至在电影语言上有了变化,节奏放慢,还出现了好几处平移镜头。我理解他这种追求,大多导演都不愿自我重复。可伊莎贝拉的彭浩翔并没有多大的闪光,就和看上去很美的张元比,也没强多少。而买凶拍人的彭浩翔呢,虽然比不上片中提及的马丁、梅尔维尔,却是国内独一无二带着鬼才气息的导演。彭还说,他目前最喜欢伊莎贝拉,之后还有拍爱情片、武侠片。这个转变中的胖子,我不知会喜欢多久。

    一些胡话

    #配乐:伊莎贝拉在柏林唯一获得的奖项便是配乐,这项荣誉主要归于金培达。伊的配乐称得上好听,风格统一的小提琴拉、钢琴拉、吉它拉,都是沟人情绪的魔鬼,还有结尾的女声也带着澳门相关的葡萄牙味。可有地方,音乐突出了些,抢了其他的风采。彭之前的电影里配乐最好的当属公主复仇,风格从古典到独立流行多而杂,却又切合场景又不抢戏。

    #配音:很多时候,配音是种灾难,它难以面面俱到。杜和梁两个主角的配音还不错,可旁白便显得一般。罪不可恕的是给黄秋生的配音,配得这么傻叉又不好玩,让人惨不忍听。

    #马张父女搬家的那一段,两人走路一停一顿,太假了点。我理解彭同学想表达行李的沉重以及张母女过去的经历,可咋能弄得这么装?

    #伊莎贝拉的结尾同此前彭的作品相比过于美好而充满希望,一点邪恶的味道也没有,不好啊不好。

    #片中的张碧欣让我想起孔雀里的姐姐,有点以自欺欺人的方式满足个人虚荣。最后抱着狗哭,就像张静初拿起番茄……


    rating:7/10

     2 ) 梦伴.彭浩翔.伊莎贝拉

    一个少女张望着楼上紧闭的房门,海报上的《伊莎贝拉》弥漫着粉红色调的暧昧,正如这个故事开头10来分钟给观众所造成的错觉。

    比之《公主复仇记》的所有悬念压在结尾,《伊莎贝拉》用近乎溢满的音乐,更为散漫的节奏讲述了回归前夕的澳门——一个落魄司警和他素未谋面女儿的感情起伏。

    与其说《伊莎贝拉》沉浸在一种怀旧气息中,不如说彭浩翔依然停留在“回归”情结带来的迷恋情绪而没有完全清醒。他在《伊莎贝拉》重复的只是走出过往,转而获取新生的过程。

    如果说《大丈夫》的怀旧迷恋有所遮掩,需要甩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幌子并且计算一道简单数学题目(2002-5=1997),在《伊莎贝拉》里字幕打出的另一半并行故事线索则直白得多,距离1999年12月20号澳门回归祖国的脚步日益踏近,一个落魄的男子遭遇了他生命中最为恐骇的劫数。但是这种直白并没有表现得赤裸裸,除了一次对比式的街头被堵掌嘴,影片也没在马振成的落难上着墨太多,这不太像是用力不均的失误而是有意为之的保持平稳。

    《伊莎贝拉》的创作冲动源于彭浩翔和杜汶泽一次半玩笑性质的聊天,两个男人遂决定在无中生有的爱情上下一番文章,于是这般不为常人所容的畸恋投射到了一对父女身上,带着荒诞色彩的真实。

    影片里的马振成过着没心没肺的单身生活,换女人如换衣般平常,突然一个自称他女儿的少女闯进了他的生活,死水起了微澜,他佯装的冷漠并非无以为惧的麻木。澳门真的是太小了,小到这样一对父女能够多次相见却又素未谋面般陌生。穿着热裤,露着雪白玉腿的张碧欣,走来晃去间洋溢着青春少女应有的热情和天真,却有着和少女不相称符的心计,缺少父亲关爱的她早早学会了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过活,她需要借助父亲的力量继续生存下去。

    马振成在女儿身上发觉了死去女友的影子以及良心的愧疚,冷静与热情,畏怯和接纳,冥冥中也是母亲把女儿指引到了父亲身边,这是另一层回归,于是他决定留女儿在他身边。在名叫伊莎贝拉的狗身上(这段太像韩国的《绑架门口狗》了),在包折金银纸的时候,再回到医院长椅上,他意识到自己不会一无所有。于是他教她爆酒瓶帮她寻找爱犬又在最后劝她戒烟,这种感情超乎了父女应有的关爱。

    彭浩翔在《伊莎贝拉》运用了不少平移镜头和固定机位,平缓柔美。他变得从所未有的含情脉脉,注视着破败的澳门街头小巷,简陋的家居小屋,这对父女的喜忧,怀旧与伤感一一在画面上得到了再现。

    《伊莎贝拉》设置的悬念在消除刹那并没有给人恍然大悟的快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淡忧伤。医院长椅上的几次闪回已经足够道破真相了,彭浩翔还是过于照顾着观众的理解力,非得把事实通过一个无关紧要角色再说一遍才能消除他们的心结。

    至于这是不是回归主流乃至投奔商业,至少目前并还没有特别明显的迹象,看完《伊莎贝拉》很多人甚至会心生闷骚的埋怨(例如关于赌博下注与人生的感言),于我只是觉得节奏流动缓慢了些——和《公主复仇记》一样的毛病(或者说“优点”),部分剧情变成了音乐的搭配附属,音乐过于饱满导致着不少细节成为累赘,或者说细节丧失了彭浩翔最初给人黑色怪诞的印象,转而在音乐旋律中存活。

     3 ) 《伊莎贝拉》性爱报告

    其实我不太喜欢这种颠来倒去好几遍才能把整个故事弄明白的片子,但我还是选择了推荐这个用复杂的手法讲成的简单的故事给大家。但在此我并不是要写个什么评论,因为我确实不感冒这种类型,我只是想把片头那二十来分钟被导演用剪刀解构得支离破碎的故事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结构一下。说白了,就是阿成和阿欣这对由伪父女发展成的真情侣在那晚做爱了么?

    导演的那把剪刀真是厉害,他前后共解构了三个主要的情节。一个是张妈妈到底堕胎了么?有个她从医生那里跑出来的场景给人感觉就是她反悔了,然后生下了阿欣。最后导演给了我们答案,确实是堕了,让我们终于能如释重负地跳出乱伦的阴影。另外一个是阿成到底是干嘛的?这最后也由阿成自己给出了答案,在他给出答案之后,再回过头看,才发现黄秋生等人的客串出演的那几场戏实在不是单纯的噱头,比如那句一语双关的“有人见到你买海盗葡国菜”,都是在为交代阿成的真实身份作伏笔。而剩下的一个情节,导演却没有明确给出答案,反而是在片中时不时地放些烟雾弹来扰乱观众视听,让我为这种乱伦的爱情故事揪心了好半天,直到电影看完,虽然乱伦关系不复存在,也有一个光明的尾巴,但我还是以为他和她在那晚做爱了。

    有人会说,做不做爱对理解这部电影很重要吗?是的,很重要。这无论是对分析阿欣还是阿成的性格和心理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认真看了片头几遍之后,我确定他和她没有做爱,而且导演其实也想透过这些画面来告诉观众这一点。但很明显的是,导演高明过头了,至少没让我这样还不算弱智的观众弄明白这一点,就更别说他把阿成都骗了。哈哈,如此好玩的事,大概也只有在“作者电影”里才能看到。

    那么,我最初的理解,大概也是很多观众最初的理解是什么呢?一般是这个样子:阿成和黑帮的混混碰头,把那个案子破了,那天晚上,他和她做了爱。第二天,她把他头打破了,然后告诉他她是他女儿。再然后,他(习惯性地)又和一个妓女过了一夜,这时她没地方住了来找他。然后就有了后来的故事。

    下面就由我这双剪刀手来重新结构这个故事:

    缘起:
    一年前,他和她在DNA的偶遇,“你的眼睛,很像我第一个女朋友。”

    事件:
    他朝黑帮混混砸酒瓶,然后套出了交货的时间地点,因此有了电影中的字幕。也就是说,这场砸酒瓶存在的合理性是为了把贯穿全剧的字幕引出来,而字幕是为了表达电影的一个背景,澳门回归前整个社会的不安。同时,就是这个砸酒瓶混淆了观众的视听。(我第一遍看的时候重复了三遍,确认她明明就是砸到他了啊,还莫名其妙了好半天。)

    这时他对那个本来陪混混的妓女说“你今晚赚不到他钱了”,下一个镜头就是他和妓女在家门前的过道上的激情戏,再下一个镜头就是妓女起床,没掏够钱,然后走了。妓女出门的时候碰到了无家可归蹲在门外的她。这前前后后通过妓女的着装红裙子就可以判断出是同一人。不过,前后两次妓女起床的镜头角度有些不同,理论上应该是同一个场景,但唯独阿成的动作却略有不同(第一次把身体完全扭过来了),难道是导演的疏忽?

    她进门后把他家好好看了个遍,冰箱里没吃的,然后就自己弄吃的。他起来之后把她当成了晚上的妓女,因为没弄够钱所以没走,于是他说给她去提钱。正因为他以为她是妓女,所以还调戏了她,她只好跑掉了。这一幕大概也说明她还是很单纯的。

    她跟了他一整天,到晚上,她跟他去了夜总会,那个跟她搭讪的男的说了一句:“如果我是你,我会让自己放纵一晚。”这句话也很容易误导观众。而她砸他,也很好理解,因为他是个从没养过她的“爸爸”啊。砸酒瓶的技术不高,也说明了她的单纯。

    他在医院知道了这个“妓女”未成年,而她说了一句:“你没跟我睡过,但你跟我妈睡过。”已经说明了她确实就没和他做过,可上下文的存在让观众不会认为前半句是真话。接着两人去了饭馆,又是一段对话:
    “你明知道你是我女儿嘛,昨天晚上还跟我那个。”
    “你关心吗?我以为你不关心呢?
    你那么多女朋友,有时撞到自己女儿,有什么奇怪的。”
    这无疑让观众觉得事实是当然的了,两个当事人都承认了嘛。而实际上,他说这话确实是他误会了,她其实也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即使这句话被理解为承认,也是因为她之后为了向他要钱而这样说的。有人可能会问,她想要钱的话认他爸爸不就够了?但后来从她说“我来找你,不是想你做我爸爸,我只想要三千块钱。”就可得出结论,她也确实没认他做爸爸,而一直当他是男朋友。

    再到第57分钟时,她和他在马路上玩砸酒瓶,他扶她回家,镜头也停在家门前的过道上,这一方面似乎是在暗示观众做爱的那天晚上同样是她,一方面又似乎在暗示观众那天晚上不是她,因为穿着不同。之后在床上两人有一段对话,将缘起引出后:
    “其实那天真的很想和你回去。”
    “为什么?”
    “看看你的家,还没看过呢。
    不过想想还是不要了。
    你好色,跟你回去了还得了啊。”
    从这段话,提供了两个信息,一是她想看他的家,于是就有了那天妓女出门后,她进门好好端详他的家的一幕。这也说明,她之前没进过他的家。二是“跟你回去了还得了啊”,大抵说明了她不是个随便的女孩,她也知道他是她爸爸而不会和他发生关系,本来人家就只是个单纯的缺少父爱的未成年学生嘛!

    结论:
    他和她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性关系。一方面,她由于没有父爱的经历,更没有过恋爱和性爱,所以她对他的爱彷徨在了亲情和爱情之间,终于走向了爱情;另一方面,他则由于误以为和自己的女儿“那个”过,于是带着内疚并负责任地做起了父亲,但当他发现他并不是她爸爸时,这种亲情也开始了向爱情的转变。这是一场背负着子虚乌有的性交易和乱伦最终得以走出迷离的美好爱情。

     4 ) 伊莎贝拉的喜剧

    她生了。她21岁。一个比一个惊人的消息。但总是一个好消息,钓金龟婿的成功案例,即使没有婚约也没什么,这个孩子一出生就身价3000亿啊。不要说是对这个自小便出来挣钱养家的小女孩,她比人更懂得金钱的分量。 小女孩长得特别成熟。12岁签约,15岁出道,17岁演伊沙贝拉,得葡萄牙影后。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阿,只说对了一半。还有,生孩子要趁早阿。说是未来10年,退出影坛带孩子,毕竟巨富的豪门决不需要她养家。只有一边的刘嘉玲仍悠悠说着生孩子要顺其自然,大概暗地里悔恨自己没有她想得这么明白。 想不到是完美的来着。即使没有婚约也怎么看着都像一出喜剧。一个21,一个42。很容易想到的是中年危机,而纯真少女前来,搭救贵公子。贵公子抱着儿子笑得真甜。原来他也是这么的年轻啊。伊莎贝拉发了胖,自然恢复会很快。 中年危机的当下,最抵挡不了的就是纯真吧。那就是伊莎贝拉,自然而然散发的清新气质。 某次她在一大群电视台的女新人里按顺序表演,唱一首歌,看得出的是认真,看不出的是巨星气质,而《伊莎贝拉》里她却是光芒万丈的那一个。 那一时恍惚讶异她原来这么平常,淹没在一群浓妆艳抹、装腔作势的小明星里,好在她绝不是那般的装腔作势,她会脱颖而出,是为一种清新,你知道那种青春,中年男人常饥渴地对之有如氧气。氧气,这地球上似乎越来越不那么纯了。 这样一连串的惊讶,到21岁,戛然而止,我自然想起山口百惠。一样的家贫,一样有天赋。还有一种倔倔的样子。而自然,那个传奇年代早已不再。伊莎贝拉最后一次出现在港媒面前是跟妈妈扫名牌。时代不同了。 她长手长脚,电影里耍酒风的样子,好像那么远,又那么近,只有一件事不用担心,那就是时间如电,那转一眼的纪念,改天她可以给儿子看,而那时,那种青春已经远去的像是一张老相片,徒供你我怀念。

     5 ) 《伊莎贝拉》之一:伊莎贝拉你有怎样的运气?



    题记:
    上海作家陈村说过:你做了,你就欠了。情感电影的内容故事不会太新鲜,就看导演以怎样的方式播弄你的神经了。为七情六欲主宰的人们总是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彷徨。
    ――――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bbs.dvdspring.com/UploadFile/2006-4/2006419104886211.jpg[/img]

    本片以一个在澳门当司警的父亲和混迹夜店的16岁女儿若即若离的关系开始,揭示了欲望本身对于道义的疑惑,这条无形的戒条两边埋藏着“恋父”的关键所在,而父亲是司警的精神指向是男权世界的粗暴,他和女儿在夜店的繁琐表白自己是导演暗喻男性形象的虚伪,正如电影里不知实情的父亲将不知是他女儿的张碧欣逼到墙角询问一样,导演让观众的心理也到达绝境,人的故事里道德约束是否惨白,怎样的设计才是道义的底线。
    导演将人类的敏感话题却以看似懒散的方式表达出来,影片开始那个从屋檐下仰拍的镜头显示着内心对于外界的不可顾测,而酒吧里慵懒的暖光充满色情气息,女孩第一个正面近景的镜头充满了哀怨的气息这和在一旁搭讪的马振成成为对话,在夜色里男性总是以老套的台词堂而皇之搜寻着可以猎取的小白兔。
    时空交错的场景,慢慢泄露着这个被郁郁寡欢的男人旧情和新欢,沧桑的经历让这个男人选择了自我沉醉,颓废的背后有着导演对于时局的想法,暧昧的情愫被彭浩翔弄成了对于体系的哲理,一个电影所标记的年份往往很有象征意义,父亲对于女儿的愧疚和抱怨以及最终的冰释寓言着两地的关系,这种将宏大话题浓缩成父女关系的智慧显现了年轻导演把控敏感的能力。
    导演保持着自己作者电影的风格,细节上非常独到,张丽华决定生孩子的镜头导演以一个游戏的按键和一声买单表述,人生许多决定在于一念的偶然。
    一条和张碧欣母亲同名的狗伊莎贝拉连接着故事三个人的关系,旧情里的母亲和马振成,当下的女儿和弃狗,名字下蕴藏的是情人之间无法割舍的关系,而询问的关系也使得父女之间有了重新了解,“伊莎贝拉不可以再给人扔掉”这句由女儿说出的台词有着对于父亲的埋汰和对于自己的祈愿,在吉他的拨弦里观众看见马司警的悔意。为了舒解内心的歉意,马司警用为女儿贴寻狗启示的方式表现一份迟到的男性责任。
    他们在磕碰里了解对方,责任是导演一再突出的话题,无论是女儿固执寻狗还是女儿买安全套给父亲都是呈现着人际的责任,而闪回里女儿和母亲屡次搬家艰难行走的夜景有着依靠缺席的含蓄表达,同导演以往电影不同的是,导演将所有的愤懑情绪克制在人物的情绪里。贯串全剧的音乐有着两种构成,一种是酒吧纵情的热辣音乐,一种则是反映人物之间心灵沟通的钢琴声,在找到狗一段里它直接成为父女心声和关联的写照。而母亲旁白和影像的错位却为观众了解马振成的性格特征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个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却对自己的亲人有着爱心,在午夜的大三巴父女俩高声的说话里我们看得出他们的心连在了一起,这个过程导演以细微的观察传递人情的暖意,色调也以最初的冷色转为暖色,心理的反映通过视觉给观众以确定。影片后半部导演慢慢展现了阿成的境遇,栅栏、灯塔、狗等象征物为简练叙事起着作用,逐渐达致高潮的时刻让我们看到了回归主题的三层涵义,澳门的回归、女儿的回家、父亲的自我认知这些都是亲情的作用,这个故事到这里似乎已经可以高潮,导演在此时却安排了一个男人的突然出现,在他和阿成的谈话里,我们发现阿成和张碧欣的真实关系,这样的转变可能更加适合亚洲发行,特别是大陆发行吧,看了或许观众有些错愕却说明导演把人际放到更大的范围去审视。
    我们应该承认这部怀旧的影片确实在影调上和王家卫喜欢的大色块有着某种联系,而内在的更有香港电影人对于的历史伤怀和对于相互前尘不确定性影像表述,或许没有人注意到这部影片的字幕插入是和澳门警察涉黑有关的腐败事件,这样的方式在王家卫的《2046》的插入有着异曲同工,这个涉及到警察阴暗题材的影片最后以阿成对镜剃须而寓意新的日子洗心革面的开始,他以自己的行为挽回了警察的尊严。
    导演选择相貌平常的杜汶泽主演就把故事变成了普遍性的意义,释演女儿的小美女梁洛施有着一种灵气,而阿成的上司,饕餮客警司黄秋生其实可以省略,当放着似乎有着某种调侃。
    综观导演数部影片,他在影像叙事和编剧上都掌控得比较好,这部让他载誉柏林的影片或许是他崭新的开始,相信他会有更好的成就。

    【附录:影片资料】
    片名:《伊莎贝拉 Isabella》2005中国香港
    导演:彭浩翔
    主演:杜汶泽 梁洛施 黄秋生
    片长:104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7.5,欣赏性8(不错的港片)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6 ) 《伊莎贝拉》:Cult。构造。段落镜头。意象。恋父。乱伦。零碎。

    《伊莎贝拉》:零碎的意象或其它              (文/火神纪)

    1.不够Cult味道的Cult电影。

      我以为,终于,华语电影里有了一个很漂亮的擦边球了。以彭浩翔之名;一个所谓华语电影Cult代表导演的来势汹汹让我以为,终于华语电影也扯起了Cult片大旗。   末了。一切扯淡。

      至少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曾经让我这样以为:乱伦,恋父情结,荒诞的性。   我的惊喜一直保持到了张碧欣的父亲出场被彻底地冻结了;原来这依旧还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纵然这部电影从张碧欣的角度上说依旧保持着某种Cult电影诱人的味道,可是这部电影背后始终还是华人电影那种中庸规矩化的无奈。

      不过这部电影还是让我在百无聊赖的漫长夏日里找到了一点带着悲切的清凉气息。当然不是悲凉。彭浩翔不愧是彭浩翔。我记得我在看完他的《AV》之后对其大肆鼓吹,这部电影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唯一一点点失望的就是这部电影不够彻底的Cult。从故事本身再到电影本身,带着一种Cult的遐思却始终没有勇气进行到底。   我曾经想过,如果除了马振成之外不再给张碧欣安排一个父亲的话;那将会是什么样的场面。   华语电影似乎还没有开明到可以完全接受Cult电影的程度,在我看来这将是一部接近完美的Cult电影,但是大部分人都会一起口诛舌弑地咒骂以及批判。   于是马上会有两个阵营分化:喜欢Cult的人们高呼彭浩翔万岁以及不喜欢Cult的人们开始探讨起华语电影的终极出路。当然,也许还在拍《买凶拍人》时代的彭浩翔只不过是把Cult当成是走上导演之路一条捷径罢了;现在的彭浩翔已经不再需要Cult的标新立异和出位了,因为他已经可以堂皇地走上康庄电影的大道上了。

      当然这只能停留在我的臆念之中了,毕竟电影已经上映两个月了。没有半点争议。

    2.故事构造和段落镜头的完美运用。

      像传统的那种顺叙的手法已经被用得太滥的时候;我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代里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赞叹不已的倒叙也开始成了传统的时候。现在似乎进入了那种把支离破碎的叙事手法也发展成传统的时代了。   也许,是不是让观众们看得吃力一些的同时可以让观众们对电影的印象更深刻一些呢。   当故事情节过于支离破碎的时候,当一个导演的段落镜头用得太出神入化的时候,我们只能望洋兴叹地说,这电影很小资。在电影上成就自我的时候,往往抛离了大部分的观众。毕竟我们只是一些很普通的民众而不是专业的电影人,所以导演的意图只能停留在导演和部分专业的电影人那里,而无法传达到观众的理解里,这样的电影只能算是失败的电影了。   纵然,这样的电影往往会获得一些奖项,而获奖的电影获得的荣誉越多似乎电影的票房越是惨不忍睹。或者只能等到获得荣誉之后让人们冲着荣誉去电影院里生涩地啃着电影然后似是而非地谈论,这只能是电影的悲哀。   当然,王家卫的墨镜是一个难得的意外。

      还好,这部电影看起来并不会很吃力。段落镜头虽说把故事情节分离得有些破碎,可是总算有迹可循。当被王家卫折磨得疲惫不堪的时候,看看这部电影,我发现我已经很有能力去理解这部电影了。   我始终感觉王家卫像是一个故弄幻虚的成功的商业电影人,而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完美。如果选择完美的话,我宁可选择彭浩翔的这部《伊莎贝拉》而没办法选择王家卫的《2046》。   当然没有办法怪我,也许只是因为我看王家卫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一知半解的普通观众。但是一部让普通观众看不懂的电影其实是不是真的应该被谴责呢。   喜欢王家卫电影的那些人们有时候很疯狂,我必须声明的是,我没有半点贬低王家卫墨镜意思,我只是想说出自我的想法。也许你们又会说我的想法没有半点能引起别人共鸣的地方,说我的想法如此偏激;其实,我只是在表达一种非常自我的观点。

      说回这部《伊莎贝拉》。这部电影的段落镜头可以分成两种。带有着奢靡写实味道的现在时镜头和带有着泛黄味道回忆的过去时镜头。这种色调上的区分让我们可以在电影的任何时段中很清楚地区分出电影讲叙的是现在或者是回忆,这一点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上,像我这样理解能力的观众是颇有帮忙的。   去TMD所为故作深沉吧,让一切变得更浅显易懂些。

      电影讲叙的是两个故事,一个是现在,一个是过去。而当这两个故事被打碎而后用色调区分开来再用段落重新组合,产生的效果会是一种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比如请张丽华的故事,其实用了数个分离开的段落镜头来描绘。开始是在医院,张碧欣对马振成说自己是他的女儿的时候,马振成的回忆。两个很简单的短镜,打架,还有公车上的特写。然后接着是送马振成送张丽华去医院堕胎的一个段落镜头。   这个故事似乎在这里就被打断了。之后还有就是张丽华在手术屋外面等候时的落荒而逃。在这里刻意地制造出一种误会,就是张碧欣真的就是马振成的女儿。一切等到了张碧欣真正的父亲出现时张丽华的故事才得以完整地表达完毕,落荒而逃之后在马振成等待的地方找不到马振成,于是又折回去,做了堕胎手术。   这样的表达方式把段落镜头的张力用得到了极致。并不阻碍主线故事的发展,而且把支线的故事也尽可能完整而尽可能唯美地表叙出来。

    3.作为“伊莎贝拉”的这个意象。

      首先这是作为张碧欣的宠物意象出现。这只是一条狗的名字而已;在看完电影之前,我总以为,也许这只是一个港版的卡拉,也许只是一个寻找的过程罢了,或者是一个借着寻找过程而展开的故事而已。

      当张碧欣说,她不知道母亲以前也叫伊莎贝拉,母亲在知道自己得了症之后送这条狗给她的时候并给狗起了这个名字,这个意象开始有点意思了。   张碧欣说,她答应自己,伊莎贝拉是不可以再被人Dán底。   这里说的伊莎贝拉,应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的“Dán底”应该是对应的中文字幕里的那个“扔掉”的意思,这是作为狗的伊莎贝拉的意象运用,对于张碧欣来说,这个名字意味着母亲留给她在人世间唯一的回忆了;而另一层意思的指在粤语中“Dán底”的另一种意思“遗弃”和“抛弃”,这是作为张碧欣母亲伊莎贝拉的意象运用,带有一种对张振华强烈的谴责和对母亲无限的悲思。很明显,后拉镜头里的马振华低头的愧疚模样听得懂这一层意思,那个后拉特写镜头很隐晦地表达了这种东西。   而这部电影如此隐晦的表达比比皆是。无疑类似的表达方式是我所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永远似是而非,没有明确地说明,一切只是在于观众自己的看法;至少比那种过于强烈地想完整表达而显得有些做作的表达手法更让我容易接受。   电影跟诗歌一样需要一种隐忍。我想。甚至比诗歌更需要,尤其是作为《伊莎贝拉》的这种带有点伦理色彩的华语电影,否则电影的审查制度不可能会轻易放过。   又扯远了,声明,上面的这一点似乎跟审查制度没什么关系。这里说的只是隐晦地表达这种表现手法。

      而作为被寻找的伊莎贝拉。   首先这意味着一种希望,一种祈盼和向往的希望。其次这意味着一种对亡母思念的寄托,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所以张碧欣才会如此固执地想找回她的伊莎贝拉。因为仅仅只是伊莎贝拉这个名字,对于张碧欣来说本身就意味着的两种东西,上面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再阐述了。

      还有就是作为“噹噹”而出现的伊莎贝拉。   背影的远去和定点镜头的运用非常细致,尤其是当背影已经迷糊,而镜头前的树上突然投下来的阳光让人感觉很温暖。这时候的伊莎贝拉意味着的是张碧欣的默默的祝福以及对马振成的依恋。   始终作为陌路人的张碧欣没有认领回属于自己的伊莎贝拉,而让伊莎贝拉作为“噹噹”留在陌生人的身边,这意味着的是不想离开马振成生活和对伊莎贝拉现有生活的祝福。   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张碧欣对现有生活的满足呢。伊莎贝拉成了一个旧时代和回忆的意象了。我想。而对“噹噹”的承认以及选择对伊莎贝拉的放弃,这就成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对过去的遗弃。伊莎贝拉成了一个勇敢的意象了。

      伊莎贝拉被张丽华作为名字遗弃的时候。意味着的又是对已经逝去的爱情彻底死寂的希望。   可是当她给自己的女儿买来一条狗的时候用这个恋爱时候的名字,伊莎贝拉承担起的是负心的马振成和年少无知的岁月。

      而当张碧欣的父亲说起伊莎贝拉的时候,那似乎是一种酸酸的羡慕。她说,她一直把张碧欣当成了和马振成打掉的那个胎。   还有马振成在给张丽华烧纸钱的时候喊着的伊莎贝拉,那是一种对这个女人的愧疚和自己的自责。毕竟,伊人已逝,那些岁月里的记忆已经消匿无迹了,所有的谁是谁非,随着香消玉殒的女子一起被定格在伊莎贝拉的这个意象里。   大有一种世事全非的黯然。

    4.青涩的恋父情结。

      张碧欣小时候的回忆很多关于马振成的画面分裂地散布在这部电影的各个角落里。从小时候在母亲脸上看到的那些表情认定了马振成就是自己的父亲开始,从小到大跟母亲一起生活以及对父亲的遐思,这里面带有一种浓烈的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所有的女子对自己的父亲都怀有一种类似于恋人的眷恋,这就是恋父情节,而更严重的会因为恋父而因此仇母。当然,张丽华和马振成从来没有在一起过,所以,仇母也就无从仇起了。这一点上说,这部电影有了很深厚的心理理伦基础。

      我曾经观影的过程中数次祈盼,这两个人其实并不是父女,只是张碧欣的谎言或者仅仅只是误会。因为很多描写看起来并不像父女两个人的描绘而更像一种对情侣的描绘。   很多时候。马振成扶着张碧欣学开摩托车的时候;两个人一起散步的脚部特写,张碧欣一边走一边把脚上的拖鞋踢走,然后走上前去再穿上;买两块西瓜,一人一块,嬉笑……类似的镜头俯拾皆是。可是我没有办法把这些镜头列入父女情深的描绘,我想起的是老夫少妻或者父女恋。   当我的祈盼被张碧欣真正的父亲出场的时候终于被实现了的时候,我开始不明白,自己是感觉欣慰了呢还是失望。   欣慰的是这部电影终于还是把这两个不应该是父女的情人合理化了;而失望的是华语电影也许就要出现的最完美的Cult电影就这样被掐灭了。敏感话题,或者说大部分人没办法接受的父女恋被掐死在襁褓里了。   终于我发现,其实我也是一个恶俗的人。我始终还是祈盼他们并不是父女而不是期盼他们真的是父女。也或许,我心理其实明白,如果他们真的是父女的话,彭浩翔最终是没有办法完成他的人生道德观的。说到底,彭浩翔依旧只是一个传统的华人而已,也许他自己本身也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东西以至于在他的电影里只能寻求一个很无奈的突破。   真正的Cult暂时似乎不大可能出现了。

    5.假想的乱伦味道。

      但是这部电影终于还是我看到的最接近Cult的华语电影了。整部电影都泛着一种浓烈的乱伦的味道。不管是前面故意做出来的那种误导性的操作还是后面那种无奈的自圆其说,我依旧固执地认为,这部电影依旧是在讲叙一个有关恋父的乱伦故事。   至少站在张碧欣的角度上来说绝对是如此。毕竟,她始终停留在一种相信马振成是自己父亲的认知上,而她对马振成的情感已经远远地超过一个女儿对父亲的眷恋和依恋。   在她和马振成想一起跑路到泰国的时候,我居然想起来了那部《洛丽塔》的电影和书里的情节。一个年长的似是而非的父亲和自己的所谓的女儿在路上不停地奔波和不停地做来。   只是外国的电影和文本似乎也没有彻底乱伦的勇气,所以洛丽塔始终只是和自己的养父或者名义上的父亲***,而不是自己真正的父亲。

      乱伦似乎只是停留在一种假想之上。而没有成为现实。   被鼓吹了很多年的学校和学生之间的青涩爱情在这部电影里似乎被描绘成那种非常不成熟而且无味的恋爱。至少在张碧欣身上是如此。同年的异性学生的好感似乎没有半点诱惑和吸引。

      张碧欣和马振成的讨论称呼的时候,那一段就有这种糜烂的味道。不叫爸爸,因为怪怪的;不叫马Sir,因为不是其下属;不叫阿成,因为感觉像他的女朋友;最后的决定是叫他全名。   在我看来依旧还是很像他的女朋友。带点玩笑的味道,也带着无理取闹的味道。不过怎么看也不像父女。

    6.零碎地回归到电影本身。

      我迷恋彭浩翔的某种特有的手法,比如一些特定的描写。印象最深的是马振成家里的那个沙发,全片有很多特写镜头都在那个沙发后面或者上空完成。   那是我最喜欢的几段描绘。定点镜头,或者吊高镜头,在同一个地方不停地重复。那更像是一种导演自己本身也迷恋的表叙方式,就写我们写字的人一样总有一些特别迷恋的东西。而我迷恋,因为那是一个完全个人的东西。没有其它原因。   当然这样的迷恋我也是我个人的喜好,不关客观因素。

      而杜汶泽终于也练成了主角,其实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主角,也许是因为长相不够帅,所以一直只能担任配角。这部电影里对他的挺着的大肚皮印象深刻。   影视界对于长相不够帅的人们总是很不公平的。

      末了,我想说,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让我看到了华语电影的Cult希望,纵使还不够彻底。不过彭浩翔已经带给我足够大的希望和喜悦了。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也算是近期来少数的值得一看的电影之一了。   有人说这部电影只是一个中年男人的性幻想故事。但是我更宁愿相信,这是一部接近Cult的电影。纵然不够彻底和淋漓尽致。

    2006-07-16 丙戌年六月廿一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伊莎贝拉》   ■编导:彭浩翔   ■演员:梁洛施、杜汶泽   ■类型:剧情   ■语言:粤语   ■色彩:彩色   ■片长:91min   ■地区:香港

      ■首映:2006年2月16日(德国)

    扩展阅读:

    彭浩翔电影专题 《青春梦工场》(AV):年少轻狂;给我一个理由改变这世界 《伊莎贝拉》(Isabella):Cult。构造。段落镜头。意象。恋父。乱伦。零碎。 《出埃及记》(Exodus):以神之名的审判与救赎

     短评

    那天我在街上,看到有个小妹妹拖着一只狗。她经过我身边,我知道是伊莎贝拉。然后我跟她去公园,我们在公园玩了很久,我抱着它,在它耳边轻轻的叫它。它回应我。那个小妹妹告诉我,那只狗叫当当。我不想分开它们,我不敢告诉你,因为我怕找回伊莎贝拉你就会叫我搬走,你可不可以不再扔下我?

    8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 沒想到幾好丫, Isabella演得不俗, 只是天生聲音太過尖而造作, 一幕她醉酒唱梅豔芳, 我在家也會:) 看電影時覺得最沒勁的就是邊看邊想深層意義, 但這套關於回歸實在有太多太多太多明顯的隱喻, 可以拿來和香港有個荷里活互相輝映, 其實都不很王家衛, 只是間中鏡頭在樓梯把人拍得鏡頭很像, 和明顯對比的用色, 後段開始就很彭浩翔的搞笑, 令電影更見靈巧

    12分钟前
  • 推荐
  • 影调 色彩 用光 音乐

    13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 那个小男生的生活挺狗血的 我们或许都在生命中的某个点 是别人故事的配角吧

    16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还行
  • 仲夏迷宮﹐拈花碎步。似乎言過其實。

    21分钟前
  • 何倩彤
  • 较差
  • 非常夏天感觉的一部精致小电影,营造出那种颓唐可不减浪漫的调子。血统纯正的爱本身就是一支挽歌,就像片尾的那支,不管怎么动听怎么让人朝着积极方向前进,同时仍然不得不为那些怅然的欲语还休的细微末节而黯然。杜汶泽演得真好。2011.6.11

    22分钟前
  • m.
  • 还行
  • 搞得那么王家卫。

    23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还行
  • music。cinematography。acting。tone。editing。the way the story is told。subtitle。重看一遍,挺一般,特别是剧本,和(不优雅的)故弄玄虚。 再看一次,反感这种小聪明,而且过去那条线简直垃圾。

    27分钟前
  • 找了很久找不到
  • 较差
  • 伊莎贝拉如此深爱一个人。他现在是,一个有大肚腩的男人,经常转换性爱对象,常把她们带到家里来,是为了省钱。在她落掉与他的胎儿,在他违背诺言没有出现之后。在她嫁人,并生下与别人的孩子之后,她仍然很爱他。她的爱多得迷惑她自己,令她相信,她和别人的这孩子,凝结着的仍然是她和他之间的爱情。

    30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 彭浩翔这片十分文艺范,讲究风格化的意境营造,注重构图和机位移动,多用小景别,前景常有物体遮挡,人物落位画面一侧,似乎是效仿王家卫。梁洛施姿色声线演技都平平,英文名作片名、热裤露腿算是彭浩翔男性视角对她的偏好和利用。父女关系虽奇特却无深挖之处,闪回叙事不利索,回归背景也无关联

    35分钟前
  • 莱尼圆
  • 还行
  • 有点Leon的味道,风格十足

    4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 有异国风情的小故事,讲小人物的小故事。小文艺小情怀。

    42分钟前
  • 麦田
  • 还行
  • “等我回来,我们一起戒烟”。彭sir最满意的一部自己导演的作品,梁洛施很灵

    4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 8/10 彭浩翔正常发挥的时候,偶有灵光总能闪现王家卫的气质。情节的取舍与色调的配合使影片更为克制。灵动的配乐与剪辑更是让影片有了韵味,艺术性拔高了一个层次。

    48分钟前
  • 野凡
  • 推荐
  • 一开始让人想起王家卫、《Leon》、中年危机题材。但半场一过马上抖了只属于彭浩翔风格的几个幽默桥段。还有那些似是而非的隐喻,比如那只叫伊莎贝拉的狗,丢了,后来跟了别人,连名字都被叫做当当。就好像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曾经连他们自己都认为叫做macao,而现在被叫做澳门的地方。

    49分钟前
  • lcsun
  • 推荐
  • 由杜和彭开的 “不是兄弟”公司监制。开头故意玩了一些不那么通俗的叙述手段,搞得电影院里许多人嘀嘀咕咕。但是随着情节的展开,他们已经完全忘记要弄清楚开头(或者他们已经弄清楚了),而是投入到杜汶泽和梁洛施的温情里去。跟彭浩翔此前的作品完全不一样,但是仍然有一些黑色幽默。他自己说,很难

    51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 彭导,你怎么了彭导,干嘛要学王家卫啊,得其形容易,可王家卫电影里的孤独是融入骨子里的,学不来。分明是效法”靠寻找母亲给生存以理由的阿飞”来讲述这个”靠寻找一条叫伊莎贝拉的狗,得以拯救一个废掉的男人”。还是按自己的风格走,这才是港片,或者电影的出路。115:t42ed8cd25

    54分钟前
  • 乔大路
  • 还行
  • 有一种轻盈悠扬的步调,风格忽然和王家卫有些靠拢,但比王要接近凡人,没有从小事中讲大道理。梁洛施用自己的十八岁去演十八岁,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心,都无比成熟、睿智....

    55分钟前
  • 黑骨精
  • 还行
  • 小妮子不錯....王張杜三角鐵式迷情疏離+(廉頗老矣的)陳果式影射忡忡+Bertrand Blier式神經質+金培達搶戯的配樂,煽情是汎濫的,情懷是投機的..港片離我果然越來越遠

    57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 將澳門的顔色和建築掌握的很好很澳門。女主角選用不符角色,而且老像看到張柏芝的樣子。細膩的部分足夠“你知道嗎?在澳門做人很難。沒金表不行。”“不是人家看不起你。是看不見你。”還有開場砸酒瓶的時候。砸一個不夠強烈。再砸一個。很好的細節。

    1小时前
  • mars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