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等到了这部由我最爱的小说之一,王尔德生平唯一的小说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改编的电影《道林·格雷》。
这么一个传说中的美丽男子,自然会选择俊美的男星扮演。当初在英国上映前看到新闻的报道说是由本·巴恩斯主演的时候,多多少少有些疑问。毕竟原著中的道林·格雷是有着“猩红色的嘴唇曲线柔和,蓝蓝的眼睛坦率真诚,金色的头发曲卷有致”的美丽形象,而本·巴斯恩虽然有着柔和而漂亮的嘴唇,其他则是褐色的直发和黑色的双眸。当然,他和原著中的少年有着一个不可忽视的共同点,就是年轻而俊美。在刚看到海报和剧照的时候,并不觉得本·巴恩斯的扮相有多么的惊艳之说。只是一个英俊的男子,中规中矩的美貌罢了。之后看了预告,对于影片中的诡异气氛,充满中世纪英伦风格的场景和阴暗的贯穿腐朽气味的华美视觉效果产生了强烈的期待。虽然早在九月英国已经上映,无奈的是到了12月底我才看到了本片的庐山真面目。不过还好,时间不长,也算是对于即将消失的09年的告别赠予。
影片一开始的片头就很好的渲染了整部电影的鬼魅基调,黑色背景中充满泡沫般的浮现出道林·格雷的苍白而俊美的面孔,展现给观众的并不像原著所描述的从画家巴兹尔的画室开始,而是直接跨越到了那个俊美的男人用着复杂的表情直视着下方的某个人,思绪似乎飘远到了记忆的某个角落。猛地回神将他的迟疑转为了决绝,之后便毫不犹豫的刺死了身下的躯体。大量的鲜血从死者的身体上喷涌,溅落在俊美男子苍白的皮肤上。镜头始终没有拍向死者究竟是何人,而重点表现了道林的面部表情。那个杀人凶手用沾满了血迹的黄色丝巾缠绕在手上,俊美的面孔上展露着紧张而有些兴奋的,甚至是痴迷的表情粗重的嗅着充满在丝巾上的血腥味道。阴暗而有些变态的性格瞬间展露无疑。下一秒钟,镜头切换到了马车上,道林冷酷的看着身边的巨大的正在滴血行李箱,镜头再次的切换到了河边。在苍茫的夜色中,道林用力的将那个标有DG字样的行李箱推入了河中。之后故事回转到一年前,开启了整个故事真正的序幕。
和原著的平铺直叙相比,此片的开头更能在瞬间抓住人心的魔力。毕竟阴暗而血腥的谋杀和田园般柔和的景色相比,无论在视觉冲击还是情感基调上都更为震撼有力,也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逻辑。故事从道林·格雷由于需要继承爷爷的遗产来到伦敦,在车站管家接到他开始。之后便是道林和巴兹尔的相识,巴兹尔迷恋于道林的美貌而开始创作道林的画像,在道林的央求中带他参加了一场聚会并认识了亨利勋爵。而这个过程是原著中并未描写的,反而增加了故事的完整性。在这个增加的内容中,影片还加入了一个精心安排的小细节,当道林央求巴兹尔带自己去参加宴会时,曾经在布帘后更换衣服,无意中裸露出洁白的后背,上面交错着触目惊心的一道道暗红的伤痕。在之后的关于道林的记忆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伤痕来自于儿时祖父用拐杖暴力的抽打而形成。而关于这样悲惨而灰暗的童年阴影也是原著中所没有的。或许这一细节的增加是剧本的创作者托比•芬雷想要更深层次的展现道林·格雷的人物性格为何会如此迅速而猛烈地堕落的依据,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而刻意创作的。不过个人觉得这对于道林之后的性格扭曲并没有直接或过于间接地关联,倒是多少增加了影片中惊悚而诡异的气氛。 在聚会中,女人们惊艳于道林的俊美,而亨利勋爵对道林的痴迷也由此开始。从他递给了道林第一支香烟开始,或许已经预示着他将堕落随之传递给了那个曾经懵懂纯真的少年。
与此之后,影片便开始了原著中的开篇场景,亨利、巴兹尔和道林在画像创作时的对话,以及在之后的接触中亨利对道林关于堕落的理由完美引导。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使道林堕落的最大“功臣”非亨利勋爵莫属。他永远信奉的关于“美丽比善良更可贵”的论调,由于他的关于美丽会马上衰老不可永恒的腐朽思想像毒药一样侵蚀着道林渴望拥有美貌的永恒的单纯心灵。于是在不自觉间,他将灵魂出卖给了恶魔,也最终造成了悲剧的结束。
关于道林与西比尔·文的结识与相恋在影片中则表现得纯粹而美丽。年轻而羞涩的道林,纯洁而动人的西比尔,两人的结合好像最美的一切都融入其中般美妙。而影片中唯一明媚的画面也仅限于这些片段,在河堤边那对两情相悦的男女的对话,清澈而深情。两人结合时点到即止的亲吻和唯美的裸露画面,本·巴恩斯消瘦、苍白而紧致的胴体散发着大理石般的洁白、光滑和柔美。在噩梦中惊醒而弄伤了自己的道林,和西比尔交谈时倾诉着儿时被虐待的阴影,当他向西比尔展示自己背上的伤痕却发现光洁无瑕之后,即使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也在此时对这样怪异的场景或多或少的有了关于和画像相连的猜想。
两人结合之后,当道林向众人宣布他要订婚时女人们的失落表情,在影片中都叙述的自然而理所应当。而亨利勋爵自然不会轻易地让道林属于一个女人。他带道林去了妓院,让他抽大烟,品尝着滥交的堕落快感,最终让道林在与西比尔的争吵中决定分手。关于此处的改动与原著中道林是因为西比尔在话剧表演中的失常而发觉自己不爱她了相比更加贴近现代人的情感思维。毕竟在如今的年代,对于因为爱上其表演而爱上一个人,因为其表演的失常而不爱一个人确实过于难以理解。但是和原著中西比尔的哥哥吉姆从未见过道林而在多年之后的偶遇决定杀死道林,与剧中安排吉姆在西比尔刚死时就找到了道林并试图杀死他的情节相比,我则认为原著更有戏剧张力。西比尔的死去让道林几乎崩溃,而亨利勋爵那张舌灿莲花的口中说出的偏离世俗的宽慰之语也居然让道林找到了释怀的理由。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理由吞噬了道林关于感情的忠贞和纯洁,从而彻底的走向堕落。
影片演到中部,便出现了故事中的一个小高潮——道林将巴兹尔杀死的情节。起因与原著相同,都是因为巴兹尔认为道林的生活过于堕落,希望可以挽救那样原本纯洁的少年开始。剧中则更为大胆的表述了道林在亨利勋爵的怂恿下与一对母女发生了不伦的关系,甚至于与巴兹尔本人的不伦性行为,将原著中的腐坏与堕落发挥到了极致。而冲突爆发点则是巴兹尔希望展出那幅画像引爆的。在影片中并没有出现帮助道林将巴兹尔毁尸灭迹的艾伦·坎贝尔,对于这一点,我仍旧觉得原著更为谨慎。当然,影片中当道林将尸块从箱子中拿出丢弃,并将行李箱上装满了石头推入河中的镜头更加触目惊心。那鲜血淋漓的尸块,那颗第一次没有被扔出而在行李箱中滚动的头颅,更加增添了影片的恐怖气氛。当那个巨大的行李箱沉浸在河堤之中时,道林·格雷的人性也随之彻底的沉沦。当道林·格雷的良知彻底陨灭之后,他便过上了极度沉沦与近似于变态的生活。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斑斓场景描述这段情结。在和裸露的年轻的男女们纠缠着的、喝着女人鲜血的、被人打到血流满面的、拿着刺刀自残的……一幕幕堕落的美丽的暴露的充满肉欲的画面强烈的震撼着观众的神经。
最终有一天。道林感到了对生活的疲倦,于是他决定远游。当他极力的邀请亨利勋爵与自己通行时,亨利则因为自己的孩子即将出生而不得不婉拒了道林的邀请。
“告诉我你见到的一切。”
“我从来都是什么都告诉你的。”
——这两句话记录了两人长久的道别。
影片中并没有任何关于道林出游数年的片段,只是寥寥几封道林写给亨利的信件片段诉说着他的部分经历。通过镜头中亨利看向窗外小女儿在外玩耍时告诉观众已经度过了数年。
直到某天,仍旧俊美的道林出现在一场聚会中,看着垂垂老去的昔日老友、爱慕他的女人们时,这才惊觉已经度过了数十年之久。除了老去的人们,导演也非常细腻的运用街道上出现的士兵、原本的马车变成了汽车等等细节表现着时代的变迁。在此次的聚会中,道林遇到了一位年轻而充满着新时代气息的女性艾米丽。在与亨利勋爵的攀谈中,道林无意中发觉这个女人就是亨利的女儿。
不可避免的,艾米丽仍如其他女人一样无法自拔的陷入了对道林的迷恋。也正是由于她的爱恋,将道林紧闭的心门再次打开。他们开始相恋,并最终热恋。而亨利勋爵则无法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并开始企图寻找道林保持着如此年轻的秘密,从而最终将目光定格在了被道林早早藏起的画像之上。另一方面,道林开始感到了良心的不安,开始希望重新成为一个好人。为了这样的不安,他去了埋葬西比尔的河边,去了教堂忏悔,并最终引来了西比尔垂垂老矣的哥哥吉姆的再次追杀。当吉姆意外的被火车撞死之后,道林封闭已久的愧疚与良知便火山爆发般的彻底迸发了。
影片的最后,当亨利发现了道林的秘密、当他用油灯焚烧了道林的画像、当艾米丽赶来央求道林从房间中出来,而道林绝望的从铁栏中握住她的手指,告诉她“你是我心里的唯一”而义无反顾的回到了被燃烧的画像中的时候,全剧到达了高潮。最终,道林·格雷手持利剑,将画像中呼之欲出的邪恶而丑陋的灵魂刺死,葬身火海。亨利勋爵也在大火中毁掉了半张面孔,并使女儿因为愤恨他对道林所做的一切而与之决裂。在影片结尾的最后几分钟,当他走进储藏室看着道林·格雷又再次恢复了美丽的画像说着“可怜的男孩,也就只有我能忍受看你了”之后转身离开,在紧闭的幽暗的房间中,那幅画像中原本温柔美丽的道林渐渐地再次发生了变化,原本的善良神情再度消失慢慢的变成了一幅冰冷而残酷的神情。
这样的结尾或许是为了留给观众一个悬疑的伏笔,暗示道林并没有死去,所以画像才会又开始了腐朽的轮回。亦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暗示,告诉人们灵魂的堕落是永无止境的。无论怎样,这样一段原著中并未出现的结尾讲故事表达的更加完整而悬疑,算得上是锦上添花。虽然我并不喜欢亨利勋爵的女儿这一个原著中并未出现过的角色的出现,更倾向于道林·格雷只是因为自身的解脱而希望重新做人而并非爱情。而亨利勋爵也应该是原著中描述的即使得知巴兹尔是被道林杀死也表现得无动于衷的麻木与冷酷。但是相对于原著突然地完结而言,这样的完整或许也不为一种圆满。
就演员表演方面来说,本·巴恩斯的演技在此片可圈可点。虽然和实力派老将科林·费尔斯相比还略显稚嫩,但是和《纳尼亚传奇2》中的凯斯宾王子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他将少年时期的单纯与懵懂、中年之后的阴沉与老练,英伦味道极浓的贵族气质都将人物形象展现的相当成功。尤其是那双富有魔力般深邃的黑色双眸,将情绪毫无保留的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仍旧不免花痴的说上几句。或许看图片有人觉得本·巴恩斯并不算得上特别俊美,但是影片中,鲜活的本·巴恩斯绝对可以用无可挑剔的俊美来形容。玉石般的纤细而高挑的身材真绝对可以让色女们满足YY的趣味。就外貌协会荣誉会员的我来说,唯一的不足就是此片中的女人没有什么惊艳或者特别漂亮的演员出现。或许所谓的英伦气质美女胜在气质,而不是美貌。
本來想自己寫一個評論的,但是被這個影評打動了。轉過來說說。我是看了這個影評才決定看電影的。
原文出處:
http://movie.xunlei.com/comment/1070201. 不要在家里挂油画,容易生蛆。
2. “贵”圈太乱。
3. 如果你能把May I have完美地说成一个词儿,那你就真正学会了伦敦腔。
4.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男人可以相信,信你爸!
5. Ben Barnes should be the young Professor Snape....
作为王尔德死忠饭,先BS一下这部电影对亨利勋爵的诠释,喂,人家亨利在原著里那么的有人气,结果在电影里变得居然很三八(请原谅我用三八这个词)还让他女儿和道林好了,搞得好像道林是为她而死的一样,彻底的把王尔德最后将道林写死的意义的扭曲了,而且王尔德书里面女人就是那浮云,最后道林的死也是因为被欲望所吞噬,为了寻求解脱而死,这是因为这样美又回到了起点。当然这只是个人结论,但是电影里道林为了ZS对象死了,(还是原创的)这算什么啊T-T
还有演员,这是我最内牛的,小说里道林是个金发碧眼的美人,这个黑头发是嘛意思!!Ben Barnes得颜很微妙,时而好看时而很土,最主要的是当年我在看他的纳尼亚的时候我就觉得他长得像王力宏T-T
对于里面道林和画家的Kiss我只能说人家明明在书里是单恋情节(虽然我觉得就是一渣攻,一忠犬和一傲娇鬼畜水仙的悲催三人行)结果电影里搞的道林因为想要隐瞒画的真相而去勾引画家,让我情何以堪啊T-T总之,这部电影就是很商业化,明显背离原著。
最后加一句Matthew James 09年在英国演了道林的话剧,虽然是小型的,知名度也不是很高,但是这娃是目前我心中最符合道林感觉的小孩,强烈希望道林格雷继续翻拍让Matthew 来演道林!当然编剧大人求你不要再变出一个脱离原著了。
最初读的是英文简写的版本,年龄又很小。读完只是嗅到了Basil,Henry还有Dorian三人之间暧昧不清的关系...以及弥漫在整个故事里的怪诞扭曲的美感。一年后在外文书店买了原版,之后半年左右大姐Dada又送了我一本。二姐Marilyn曾经说过,Oscar Wilde最好地证明了我们表姐妹三人身体里流着相同的血液:要不然怎么可能三个人都不约而同地爱上同一个男人呢?(其实说起来呢,还有一个Leonardo da Vinci,不过我对于后者的迷恋其实是受到她们的影响的,小时候她们带着我看Da Vinci的画册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只可惜一切都回不去了)
Basil是超我,Henry是自我,Dorian是本我。(Wilde: Basil Hallward is what I think I am: Lord Henry what the world thinks me: Dorian what I would like to be—in other ages, perhaps.)所以我觉得我可以理解电影把Ben Barnes装扮成一个与书中的Dorian Gray完全不像的人,因为这样一来确实和Wilde更靠近了(尤其是发型)。
但是其他部分的改动就并不是十分可以接受了...
i.不喜欢那幅画像...我印象里它是狰狞的、苍老的、血腥的,bu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disgusting...我觉得整个处理的过了...
ii.我承认我看Dorian Gray是需要勇气的,因为目睹一个美丽到耀眼的无暇灵魂慢慢腐烂不是一个很愉快的过程...何况这个灵魂还和“本我”紧紧联系在一起...但是我决没想到过我看这部电影需要勇气是因为它意图走惊悚路线- -|||
iii.我觉得Dorian和Sybil之间的感情处理得稀薄了...至少我希望再多一些(后边杜撰出来的Emily倒是用了很多笔墨...)。因为在这段感情的挣扎中Dorian完成了第一次对灵魂的背叛。中间的反复、徘徊、犹豫和创痛电影里太少了,我觉得...
iv.我不喜欢这个结尾...Dorian Gray这部小说最初吸引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结尾:背负着罪孽的Dorian说希望重新来过,做个好人,他做了几件好事,满怀希望自己的画像可以变得好看些,但是却发现双手仍然沾满血腥,很恐怖很刺眼...到最终陷入绝望,充满憎恨地刺向这个魔鬼,和它一起死去。我觉得看得很心痛的...其中意味太多。结果电影里- -|||当然这里面也包含了一个宁愿死也不愿让爱人看见自己丑恶的灵魂的意思...但是本质上就变成了和Emily山盟海誓然后欣然赴死...(为什么需要这个Emily呢?反正她的出现把Dorian良知的回归都简单化了...)
v.Basil,Dorian,还有Henry之间的感情写得不够强烈,这样超我,本我和自我之间的联系也淡化了...
anyway...还是可以看的,台词和画面,还是有一些些书里的味道在的
等我空下来,认认真真地把小说再看一遍
最后还是忍不住附一段每次想到Wilde时我都会想起的话,来自他的狱中书:
“上帝几乎将所有的东西都赐给了我。我有天才、名声、社会地位、才气,并勇于挑战知识。我让艺术成为一种哲学,让哲学成为一种艺术。我改变了人们的心灵与事物的色彩。我的一言一行无不让人费思猜疑。我让戏剧这种最客观的艺术形式,变成一种和抒情诗或十四行诗一样个人化的表达方法,同时也扩展了戏剧的范围,丰富了戏剧中的人物刻画。除此之外,我还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事物。我放纵自己浸淫于无意义与感官上的安逸感。我以无所事事为乐,喜欢当个时髦的花花公子。我的身边尽是小心眼的人。我肆意浪费天分,挥霍青春更是带给我一种奇异的喜悦。我厌倦了登高,故意步入深渊,寻找新的感觉。到最后,欲望成了一种病或疯狂状态,或者两者都是。”
王尔德是个天才,而本片只展示了他天才的一部分。电影改编就是这样,无法复制全部,就只有开头的部分,而并未伟大的结尾。或许中途的风景点的很明,但是却无法看见最后的尘埃
看在Oscar的份上给四星,那些俏皮话们=v=唉Colin实在不适合演油嘴滑舌的Henry,表情呆了点眼神木讷了点,需要眼神有灵气+邪气一点的比如丹尼尔戴刘易斯~凯斯宾王子还不错,不过我心中的Dorian永远是JudeLaw(未脱发版)总体呈惊悚风格。最后一句:基情四射啊=w=
失望是一定 完全没有王尔德文字里的精髓 肤浅与庸俗 只有表面的显像....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能还原他的作品 是永远不会满意 是无法描绘的王尔德
ZB与打击ZB 以及不ZB的最终效果摆脱诱惑的唯一方法就是屈服于它——王尔德
男主角长得像蒲巴甲...没有人这么觉得么.....
不列顛蒲巴甲。生命中頭一回爲了雷字幕看完一個大無聊片。糟蹋了王爾德。
青春可以让人付出灵魂~谁不想有一个那样的画像~
其实Ben Barnes长得不错,很英国范,但下巴实在太难看了。其实他演得也不差,但剧本没给他太多发挥的空间,镜头全照顾他那副好皮囊了。其实加上一个杜撰的角色也没什么不对,但对西比尔的刻画实在太少缺乏对比性。把伦敦的氛围还原得不错,但着墨点明显在情色场面上,真正的内心戏太少了。
我爱你永不凋谢的年轻容颜
How shame I am not to read any books by Wilde.
You have my heart Emily, my whole heart... T.T T.T T.T
王尔德是无法被描述的。道林·格雷不止是永恒的美少年,亦是作者心中妄追的不灭火焰。狂欢的酒神与潘,狄俄尼索斯情结,从恶魔存有的根源处激动我们的兴奋、幻想、癫狂、陶醉和销魂。对于生命繁复层次的无穷尽体验,藉由恶魔交易延续的无限青春,并非道德赎罪故事,他应是一个反讽语气下的正寓言。
Dorian明明是金发碧眼的,配乐也让我很不爽,改编结尾太狗血了吧!!!这么好的原著,硬要拍成恐怖片...
这个故事讲到将近2个小时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加入了大量的情色镜头拖时间,尺度还真是够宽了。王尔德他老人家看见自己不敢明着表达的同性恋愿望被赤裸裸表现出来,估计激动得能活过来,然后看完电影又被气死了吧~
本片=初中生必读书目1万字精简版+情色SM惊悚+Emily没头脑Wotton
''Would you, Dorian? Yes.'' 这是一曲关于世纪末颓废主义与享乐主义的失意恶魔注解 即便某些青春的殉葬品是如此楚楚可怜 即便不朽肉体的神话被虚伪的良善所摧毁
拍得有点cheap 但Oscar Wilde强大的故事在其后支撑 所以还不难看 但结尾处太有悖于原著了 PS.他怎么总跟老女人搞 还有那些老女人怎么都那么丑
贼傻贼傻 群众纷纷表示糟蹋了原著 纯当消遣 星星给画面和演员
1: Dorian Gray不是穷小子.王尔德的书里从来就没有穷小子. 2: 他不是sex addict. 他追求的是美, 是青春, 而电影则把他描写成了一个十足的变态.
【道林·格雷】就像一个绣花枕头,说它商业,纯粹的是在消费男色;说它惊悚,更像是在故弄玄虚;说它艺术,是因为有奥斯卡·王尔德的经典原著。至于导演Oliver Parker做了什么,那就是颠覆原著,拼命把电影往通俗里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