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不丧失希望
在我尚未出生时,这部电影就诞生了。直到今天我才与它相遇。
它总是让我流泪。有时侯,笑得流泪,有时侯,感动得流泪。
许多人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深刻的分析了《上帝也疯狂》,有人说导演拍这部影片之初并没有这么深刻、也没想到会引起国际的轰动,都是凑巧被后人推崇而至。
但是了解了尤易斯之后,我便相信了他的内心初衷。
尤易斯,1921年5月30日生于南非东部一个叫做Boksburg的小镇。一生拍过24部电影,集编剧、导演、制片于一身,有的片子他连摄影、剪辑也都一手包办。由于国际对南非的种种限制,这位才华洋溢的导演国际名气却并不大。我也是看过《上帝也疯狂》后才知道他的。他在1974年还拍过一部夺得金球奖最佳纪录片的电影,名叫《Animals Are Beautiful People》,中文译名是《可爱的动物》,而我更喜欢将它译为《美好的人民》。
尤易斯先生的风格总是那样自然、清新,他很善于和自然界沟通,我想只有非常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人才能把世界的可爱表达得这样真实。
《上帝也疯狂》便是上乘电影之一。不拘泥、不做作,就连一只土拔鼠也让人喜爱的忍俊不禁。
要称赞的还有影片的灵魂人物——历苏。尤易斯在非洲大草原花了三个月时间才找到的原著民演员。而在此之前,历苏只见过三个白人。不能说是历苏把基演活了,应该说历苏演出了真实的自己。
这是一部朴素的、善意的电影。它从来不会让生活丧失希望。
伤感的是,尤易斯先生在1996年逝世了,而历苏也在2003年他深爱的家园——一座原始村落追随他而去。
我想,一定是上帝舍不得他们了,要把他们留在身边。
哀念并祝福。
2 ) 一起疯狂吧
影片流露出对人类社会初始状态的赞美。卡拉哈里地区是地球上最后的伊甸园,布希族是原始的乌托邦,没有私有财产、生活无忧无虑,导演JamieUys(杰米•尤易斯)毫不掩饰对这一理想国度的向往之情。正因为如此,西图打了猎物要与人分享却被指控侵犯了私有财产,在狱中呈现出的呆滞与深受伤害的表情令观众印象深刻。
当然,这一切都只代表了导演个人的价值取向。
对于私有制和阶级出现前的那段时期,人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慕情结。比如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将人类的发展分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和黑铁时代四个阶段,越到后来越黑暗;印度史诗里的好些诗节热情讴歌过去那没有等级差别的社会;中国也有描述上古时代如何美好的神话传说。这种情结延伸出去就成为:笃信过去的一切总是比现在美好。出于对现实的不满又对未来充满困惑,只有通过美化、怀念过去以寻求安慰,却忽视了那个“过去”后人并没有经历过,或是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美好,或是忘记了所有的“过去”都是“现在”的累积。
其实,文明究竟该不该发展?由不由我们控制?它将走向何方?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人类自身无法也无力解答的,那就调侃着推给上帝好了,让他和我们一起疯狂吧。
3 ) 在非洲大草原的巴士上看到这部电影
凑巧的是,我在从刚果金的边境回达累斯萨拉姆,一个人背着书包.很孤单也很担心,第一次一个人穿越边境,做野外的长途旅行.教堂的旅馆晚上也会有野兽的嘶叫.
坦桑尼亚民风还算纯朴,因为纯粹和不容易学会不好的事务.坐在晃晃悠悠的大巴,当地人的体味很重,我蜷在司机座后面,挤着窗户,他们开始发可乐和饼干,电视打开,一个瘦瘦的土著为了一瓶可乐而执着地要送回这个不祥的天上来物.
其实美国人只是想向人们灌输他们标榜的文明,很反感他们自大地在当地传教,宣扬他们的文化.
返璞归真并不是坏事,膨胀的文明反让人们四处起冲突.
这不是喜剧,只是上帝不存在.有一群小撮人恰好又是疯子.
4 ) 如果心灵可以回归纯真
最开始看是因为同学的推荐,据说是很搞笑的一部片子,看完以后并没有同学说的那么搞笑,但是确实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片子一开始就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一群是非洲地区与世隔绝的野人,一群是大城市里被生计压得喘不过气的都市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人,在导演一个小时的安排下相遇了。
卡哈里人原本过着淳朴原始的生活,彼此之间不懂得计较,天天劳作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但这份平静却被一个从直升飞机扔下来的瓶子打破了。一个在普通人眼睛里平淡无奇的瓶子,却是他们见过最神奇的东西。它无比光滑和坚硬,于是它被渐渐的运用到了生产中,大家越来越发现它的妙处,于是,这些淳朴的人中,第一次有了占有的想法,谁都想先用它,于是矛盾产生了。这个他们认为是上帝赐予的瓶子在他们眼中成了“邪恶之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基决定单独上路,走的远远的把这个邪恶之物扔掉。
另一方面,在大都市中,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编辑,受着上司的压力和作为媒体工作者正义感的两方面夹击,终于忍受不住,决定去非洲那个相对平静的地方做老师。于是,两群完全不一样的人将要相遇了。
我认为片子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博士开车去接女教师的一路。其实再淳朴甚至是无知的人都是会有私欲,但是卡拉哈里人会把影响他们团结的物品扔的远远的,而不会考虑这个物品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多大的方便和变化。都市人则通常都是以方便自己为第一出发点,这就是俩个人群的最大区别。他们狩猎是为了生存,我们狩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他们眼中没有私有的东西,而我们却想把一切不属于自己的据为己有。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纯真的内心,就如他们不会理解我们把大象猎杀以后,却只拿走象牙的行为。
片子中又一幕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当基给博士打完了11周的工以后,博士坚持要给基钱。基不知道这是什么,随意的把钱给扔了,于是空气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毫无意义的纸。在第二部里面也有累死的主人公要付给当地人钱的场面。当地土人根本不知道钱是什么东西,他们对于别人的帮助是出自内心,也从来没有想到过别人会故意陷害自己。他们的心里认为对方无礼、粗鲁就是恶劣的极致了。
他们的纯真让人感到好笑也感到心酸。不知过多少年以后,我们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可以变成这样。
5 ) 给心灵找一个居所
看完电影我真的非常震撼,在捧腹之余,我觉得人类很有必要审视一下现在的“所谓文明”.“这里看起来像人间天堂,却是世界上最奇怪的沙漠.”开头这句话看似像是在给人们介绍这片沙漠的神奇、与众不同.其实不然,接下来的一系列片段讲述了住在这片沙漠的布依人.他们十分知足、非常和善、甚至不懂得什么是文明.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上帝的恩赐.更可贵的是他们没有所有权意识.但这一切被飞行员投下的一个玻璃瓶打破了,他们认为那是上帝在跟他们开玩笑,是不祥之物,由历苏送到“世界的尽头”扔掉
这部影片很巧妙的利用了对比,在南方600里的城市,这是一个现代化非常发达的城市.但这里的人们并不快乐,他们过着死板的生活,周一早上八点去上班,中间十点半有十五分钟的休息时间.他们像是时间的奴隶,这里的学生被迫接受十几年的教育,这里的上班族受到上司的刁难.而在北方2000里的地方发生了一场政治刺杀,他们为了权力宁愿舍弃生命
其实,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住着善意,只是在追逐名利中、在征服自然中失去了本性,造就了所谓的现代文明——现代文明的背后,是对资源的疯狂掠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是追逐名利的勾心斗角,是篡改历史,是强权霸权主义的盛行
当历苏站在那个美丽的悬崖边上,一扬手,可乐瓶子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抛物线,然后不见.当时我就在想:或许,人类真的需要给心灵找一个居所,让它能够得到净化的憩居.像布依人那样随心所欲的生活,与世无争,与自然和谐相处.哪怕是回归原始,又有何不可?
6 ) 上帝也疯狂?或是导演也疯狂
在开始看这部电影之前,由于老师“人类学电影”的描述,我产生了一种最初的预设:这会是一部客观记录的记录片。(当然这也反映了我内心对于客观性描述的一种偏见)
但实际上,这却是一部以非洲为背景的喜剧片,一部经过精心设计、编排剧本的现代电影。
看完后,我将其归纳为一种“坦率的不真实”
怎样坦率?
最初的旁白的确会使得人有着纪录片的感觉,因此会给人一种真实记录的错觉,但随着剧情的展开,这种感觉便逐渐弱化了。在拍摄镜头时并没有刻意地去弱化电影感,或是强行塑造成类似于纪录片的呈现方式。
怎样不真实?
电影中夸张的影视语言,两位男主屡屡出现的不合常理的行为,都在告诉我们其中充满了虚构。但恰恰由于观众与所描述的非洲生活的距离感,这种不真实又并不显得荒诞。非洲草原、抛锚的越野车,都在描绘一种异乡生活的同时满足了观众对于这里不真实的幻想。因此,这是一种合理的不真实。
但除却这种坦率的不真实以外,为什么这部电影还可以被称之为“人类学电影”或者一部“具有人类学意义的电影”呢?
我觉得关键在于两点
其一,演员历苏本身即来自初民社会,虽然在与西方电影界的大量接触中逐渐接收了部分现代生活方式,其长期的生活经历无异于一场大型田野调查。而出演这部电影就是将这种田野调查转换为影像民族志的过程。
其二,“不完全的真实”本就是无法避免的过程。就像《写文化》中所说,作为赫尔墨斯的民族志学者保证不说谎,但绝不保证会说出全部真理。民族志是部分的真理。所有的翻译都只是各种语言的陌生性达成妥协的一种权宜之计。民族志本身也是属于各个文化和社会的语言达成妥协的一种近乎权宜之计。
因此,尽管导演尤伊斯在拍摄电影时并没有深入思考电影背后人类学或社会学意义,但在后人看来,呈现一种“有偏见”的影视民族志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个有启发和有人类学意义的作品。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另一种文明形态的简单一撇(虽然只是一个成员),导演也让观众看到了另一种生存方式,构建了一种被称为“单纯”“简单”的生活想象。而开启这一切交织的,仅仅是一个可乐瓶。
纯净原始的感动
记得小时候学校就组织看过 现在回过头来又看 其实画面什么的现在看来都非常糟糕,但是对于一部上世纪80年代初的电影就能思考这么多的问题,却极其弥足珍贵
非常好的片子,很喜欢!从头笑到尾。不过笑过之后是惭愧。人因文明已失去了纯真。
其实最具喜感的是那辆车~
看完很愉悦的电影,纯粹感
这是一部微喜剧,笑后依旧引人深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电影也是如此。
80年代拍出这种电影真的很棒了!感觉挺好玩的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可乐罐就好了!只是如果!
看海报还以为是个啥破电影,没想到这么好笑。
上帝也笑了
太搞笑了,在我心中可以排在看过的喜剧电影里的top3里
超棒的喜剧!笑过之后也引发思考
经过再三斟酌,我得出结论:贸然分析这片是不妥当的,而贸然的分析那两种文明也是不公平的。无论人性还是欲望,都绝非三言两语便能概括,毕竟好坏相生,对立而行的事物我们都已见太多。如此看来,影片阐述的最好的一点,便是两种差异繁多的文明最终能一起共存。而一部喜剧能做到引人深思,是很有意义的
成龙早期电影的风格和这个超级像……
这是一部微喜剧,笑后依旧引人深思
每一种文明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种文化都应得到尊重。当被科技和现代化充斥的"被文明“的社会及成员面对一个被隔绝的族群,来到一个蛮荒之地,他们会发现,自己是无法生存的。而他们所标榜的价值观会像一层人皮面具被烈日剥落,争夺打斗,尔虞我诈,文明社会真的文明吗?
看过好多遍 比较经典了
小时后只看到表面的搞笑.........只有长大了才看得明....
这是一部朴素的、善意的电影。它从来不会让生活丧失希望。
6.5分。本片的评价很高,但我看下来却很不感冒。无非就是拿淳朴的非洲土著开涮而已。你如果真涮得精彩也就算了,问题是一旦镜头从土著身上转移到男女猪那条线,全片立即变成三流的喜剧电影了。无论镜头,表演,音乐都毫无亮点。可能还是一开始的创意在当时太过震撼了才会有如此的评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