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韩国,居住在某个乡村的贫穷青年许三观(河正宇 饰)喜欢上了同村最美丽的姑娘许玉兰(河智苑 饰)。传闻玉兰是小混混何小勇的女朋友,但是三观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憨皮赖脸的劲头说服了未来的老丈人,如愿抱得美人归。婚后数年,夫妻二人先后育有一乐、二乐、三乐三个机灵调皮的儿子,一家人的生活也有滋有味。但是一乐越来越像何小勇,引来村里人议论纷纷,这让许三观坐立不安,而他对玉兰、一乐的感情似乎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在那个卖血成风的年代,三观曾经用自己的血换来了钱。令他想不到的是,在接下来的人生里,他将不得不为了家人们一次次卖血,苍白羸弱,命在旦夕……
本片根据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改编。
早之前听说河正宇要翻拍《许三观卖血记》,一度担心毁原著的节奏,看书的时候心想要是拍成电影,怎么也应该由老谋子这样的导演,才能排出原著的精髓来。看了后觉得担心是多余的,影片剧情还是大抵尊重原著的,在很多细节上也能表现出来,比如片中人物名称基本没改,再如三观走起路来一直都是背着手,卖血站的油头医生发型。不过也因国情的不一样,猪肝变成了血肠,酒要温一温,手指划三个圈儿的小细节减掉了,也因电影时常的原因删减了一些虐心的片段(龙根死的那个简单带过了) ,河正宇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韩国实力派演员,没想到导演也很棒嘛,尊重原著是大多读者愿意看到的。 PS:余华也该庆幸了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好作品被翻拍成电影基本都还原了书上的精髓,一些个觉得翻拍的不好的人,你们去看看《盗墓笔记》的命运,就会有很大的安慰了。 很好的一部电影,荐之!
1.人物的衣着鲜亮,即便老旧也是以某种机械的方式磨旧的,里面没有丝毫岁月作用的痕迹。
2.父与子、夫与妻间的对话,完全没有表现家庭关系中应当具有的话语差异。
3.最惊人的莫过于许三观的妻子,逾十一年面容丝毫未改,依旧光鲜靓丽。
4.场景一看就是搭建出来的,为配合摄影明丽的色调,倒真是“当下之事”。
(注:“历史无非当下之事”,说的是人性相通,《许三观》显然不是。)
5.一出悲苦剧被生生改编为浪漫温馨的家庭喜剧,实在让人惊叹韩国影人的功力深厚。
6.决非刻意如此,而是他们缺少表现真实的能力(无论是从现实生活中捕捉,还是在影像中重构)。
7.如此,也就不断需要借用类型片的手法处理艺术电影:掩盖影像虚假本性的方式。
8.韩国电影之罪:把电影拍成电视剧;美国电影则反其道行之:电视剧越来越像电影。
9.如果是电视剧,以上的问题都不再有了,电影有情节已然足够。
10.但电影首要标准是真实,无论你以何种方式达到:现实主义、反现实、表演真实、情境真实……
1
许三观不是富贵,富贵也不是许三观。但《许三观卖血记》注定会活在《活着》的阴影下扭曲成长,两部作品前后相隔十来年(1993年至2003年),如同这个国家的前后十年,都有着迥然不同的走向。一个作家的代表作永远只有一部,其它注定只能是陪衬,但这并不妨碍其它作品的声名远播。如著名作家杨争光的长篇小说《从两个蛋开始》,被公认是其代表作,但其佳作《老旦是一颗树》,被欧洲导演高兰改编拍成了爱尔兰版的电影《哈里如何变成一颗树》。
河正宇执导并主演了这部《许三观卖血记》(2015),被移植到六十年代初的韩国,小镇还有荷枪实弹的驻韩美军。但与片中尚且能生活下去,唯挣扎于内心痛苦的许三观,与余华笔下那些窘困无依的庄稼汉有着天壤之别,更不要说衣着光鲜,令人惊艳的许玉兰了。小说中许三观卖血真真正正是为了解决肚子,而在电影里的三次卖血,却是为了改善生活、吃上香喷喷的肉包子及为大儿子许一乐治病。
2
悲剧活化成了喜剧,或者说从头至尾充斥着喜感,这是韩国电影必须的卖点。电影是视觉艺术,观众在感观上必须得到基本的满足,如果一味的只是《二泉印月》般的凄苦愁怅,观者在索然无味之后,影片恐怕也会吃败仗。小说中的一盘炒猪肝和二两黄酒,变成了馋猫们的肉包子和蒸鲜鱼,这只是口味的喜好不同而已。
影片采用传统叙事,显然并不想在形式上有新的尝试,这比较符合大众的口味。甚至有莫明其妙的败笔,如闷闷不乐的许三观,突然跟桂花发生了一段关爱有加的戏码,以衬托他的矛盾与痛苦,这种生涩,当然毫不可取,只能说荒唐可笑。因为全片桂花这个女性角色只闪现过两次,并无交集,更无制造戏剧冲突的可能。但导演在影片的整体基调中,抓住了小说的根或者说电影中的魂。老老实实地在主人公许三观与妻子、大儿子许一乐之间展开,这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
3
人性当中天然地喜欢猜谜并执着于打破沙锅问到底。无疑影片满足了大家的窥探欲。通过验血欲昭告天下的许三观,万万没想到大儿子许一乐真的是大家嚼舌根口中何小勇的“兔崽子”。按他的话说是一个“杂种”,替那个混蛋白白养了十一年。许三观当然不服,当然堵得慌。他不停地找妻子许玉兰的茬子。以往夫妻俩当然爱的不得了,结果一出,完全改变了许三观的“三观”。
香喷喷的肉包子只给他的许二乐和许三乐吃,在他看来,那小哥俩才是他纯正的“种”。他撵走许一乐,让他去叔叔家吃红薯。好孩子许一乐乖乖地去吃红薯,但吃饱了红薯,还是想着吃肉包子。许一乐再次来到何小勇家,高喊着“爸爸”,让他给点钱,以后就不再叫他“爸爸”,保证不再滋扰他们家。但这个无情无义的何小勇不吃他这一套。何小勇如若不是这样的混蛋,那他以后的黯淡结局,也就不会令大家期盼良久。
4
两头受堵的许三乐缩在狭窄的破巷子,仰天看着月亮,看着看着,月亮变成了一笼冒着热气的肉包子,刚想尝一口,却如水中月,晃荡一下就没了。妈妈找到他,抱头痛哭。与其说许三观给大儿子脸色看,不如说他是处处给妻子添堵,谁叫你生了何小勇的野种呢。妻子无可辩驳,事实本来如此。但最大的痛苦却是许三观。因为他最喜欢许一乐,孩子懂事勤快,还听话。他几乎找不到大儿子一丝一毫的毛病,却要每天挖空心思找许一乐的不是,他怎么能不痛苦呢。
只有当何小勇脑梗昏迷之后,道场做法事,需要这个他从不待见的儿子出面,呼唤“爸爸,请你回家”,才能挽回他的一条命,但许一乐无法假装,却真心地喊出了“爸爸,我要回家”。徘徊在外的许三观,这才进屋紧紧抱住许一乐,背着他,实现了这对父子俩真正意义上的回家。这也就为许三观舍命卖血的凑三万块钱,给许一乐治病,作了有力的铺垫,否则影片也就失去了存续的意义。
代价是许三观频频卖血差点送了命,没等来钱,却被“洗劫”一空,这滑稽的背后再次说明,人性是值得怀疑的,妻子却是靠得住的。为了给儿子治病,等不来钱的妻子,终走上了卖肾的道路,终落得皆大欢喜。
5
传统范畴的电影,结果必须是“香喷喷的肉包子”,如同影片开头的爆米花、大麦茶。这些看似经不起回味的喜乐,却印证了开端到解决的思路。至于小说中的真实,与影片中的虚幻,仅仅只是角色的对应,而无实质的联系和固化。河正宇和河智苑并不了解中国的过去,他们不是葛优和巩莉。他们只是在演绎他们自己。要理解真正意义上的许三观如何“卖血”,那只能去细看小说。
如果了解六十年代的韩国,看看这部电影也未尝不是一个参照。即便同样呈现六十年代的佳片《记忆中的风琴》,依稀能找到韩国某种共通的生活气息和景象。韩国电影的苦中作乐,扎根于这个民族的特性之中。哪怕在七十年代朝鲜电影《摘苹果的姑娘》,我们也能找到某种刻板喜感的印记。所以,拿小说与电影作比照,注定是苍白的了无生趣的。
6
我所考虑的是,既然韩国人能拍一部韩国的“许三观”,为何中国电影人不能拍?在1992年至1994年的中国,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和姜文,集中拍了《蓝风筝》《霸王别姬》《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佳片后,几乎再也看不到这样出彩的光影了。《山楂树之恋》《归来》也只是打擦边球的表象,而非切入肌肤的再现,这是迂回而无可奈何的一息尚存。但他们渐渐老去,后来者将如何应承,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历史总不能随意地抹去,何况那段历史依然在现实中紧密回响。
很多知名的小说都有改编电影的可能,经过岁月的浸泡,它们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弥足珍贵,却因时代的诡异循环,而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这到底是时代的进步,还是退步,我们无从知晓,却倍感深重的茫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倒认可河正宇的这部《许三观卖血记》,哪怕它空有其壳,这并不重要,紧要的是它呼唤和刺激着中国人自己的神经,不要如此紧绷,哪天也能放松下来,好好地拍一部属于自己的《许三观卖血记》《老旦是一颗树》。
2016、4、27
请关注影评公微号“呱呱电影”。
故事移植到韩国,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都被架空了,故事也轻飘飘的变质了,苦难和贫穷甚至都变成简单的符号,它可以是任何一个狗血的亲情故事,没有了一个人经历过时代变迁的那种沧桑感,归根结底还是改编的过于失败,影片最大的存在感还偏偏是最后生硬的狂煽情,这样的改编拿来我朝照样能过审。★★
为了看片专门跑到首尔。其实原作很沉重一直很担心会拍成什么样,但河叔挑选的段落都很适合商业电影,也是韩国喜剧片一贯的先逗笑后感动哭的路数。比起自娱自乐的导演处女作,这部电影明显完成度更高。因为原作先入为主的偏见,可能会感到某些地方的改动有些许遗憾。但单看的话也是很用心的好电影。
150116 乙支路入口乐天影院3号厅 河智苑官方cafe舞台问候场 从改编角度看方向是正确的也是合理的,能够感觉到导演的野心的作品。华丽的演员阵容从主演到助演以及童演到处都是戏,进展比想象中快内容也算得上充实,最后半个小时开始卖血之路带来感动。双河的夫妻配合很好。许玉兰婚后的盘发造型太好看。
小演员很棒,但是换到韩国背景后,少了大饥荒和文革的那种荒谬与错乱。
啥也不说了,你就别把它当余华小说看。河正宇演技杠杠的顺道还加持了一乐那娃!
虽然韩式煽情加了许多,原作的某些意义内涵没体现出来,但是双河以及小演员的表现实在太亮点,总体来说是值得一看的
人间疾苦浓于血,如父如子吃包子。
前面荒诞喜剧的风格其实还蛮眼前一亮的,败在结尾终究要来的苦情戏,跟前面风格转换突兀,也就很难被感染。一乐小演员很抢眼,颜值完爆二乐三乐,我看一乐才是亲生的。
河正宇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魅力,对于他来说只有烂剧本,没有烂角色.....
不知道为什么,韩国人的生活就是给我一种莫名的荒谬感,和许三观的故事气质其实蛮搭的。
三观一路走一路卖血直逼《活着》的那份惨烈没拍出来,三观最后的神台词没了差评!一乐这娃真心不错。
又笑又泪。小演员演得跟小河一样好,每个人都出彩。很好地改编原著,保持了那种荒诞乐观的精神,同时增加了悲剧感,而且毫无水土不服,让很喜欢原著的我非常满意。真正善良的人才能拍出来这样的片子,才会有这样的眼光选这样的题材。最后美好得像梦一样,幸福只不过是个偶然。可爱又自信的无赖让人心疼
当做家庭喜剧看还可以,去除了原作里政治对老百姓影响的部分,同一事件角度选材不同,至少电影应该好看,想让观众了解更多想让观众去看原作。天天叫嚷没有创作自由好像给你自由你就能拍好似的。国内更多的情况是一禁成名而不是因为拍得好看有深度能引人思考而出名,仿佛再差的片子只要能禁就是好片了。
在韩国票房成绩令人汗颜。 但是一部好电影。 何征宇的尝试也值得鼓励,特别喜欢在Healing Camp中的那段。不过无论如何…… 故事还是充满浪漫的地方。
韩国人的民族性跟中国人是不一样的,中国人那种最为卑微的活着,估计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另外的一个民族是这样的。因为看过余华原著,所以这个片子力道差远了。而且影片两个小时,基调是摇摆不定的,看了很困惑。
河正宇演戏的样子总是很帅气,若是要较真审视评价他的导演之路,嗯…只能说天分欠缺。许三观这么好的故事有点被糟蹋了,影片商业性和深度都有欠缺,两点都没顾上,太可惜了。不过,反过来想,片子的失败还蛮让人开心的。
架空的时代背景,再多苦情戏也只觉空泛煽情,违背原著的血泪惊心,也抽干了最精华的本质;几位演员表现还不错。
这么好的题材在天朝不能拍,让韩国买版权拍了。改编自余华的小说,影片生活气息浓厚,演员表演的到位,但是没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没有了时代变迁的历史沧桑感,就成了一部典型的韩式家庭煽情剧,这也是韩国擅长的。另,河智苑真漂亮。
不评分了……不是余华作品,是小河作品。最后连环大卖血把我给看疼了。别说邻国拍不出泼妇骂街的酸楚,那是因为当时人家其实正欣欣向荣……
河智苑太好看了,比《秘密花园》时期好看十倍;尹恩惠到底为什么要参与这部电影;南多凛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