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来自农民家庭的女孩蔻茜,因受父亲的影响从小热爱板球,但在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印度,板球向来被认为是只属于男人的运动,这也让女孩追逐板球的梦想一开始就受到层层阻碍。父亲在看到女孩对板球的坚持和在训练中展现的天赋,毅然决定要竭尽全力支持女儿走上更大的舞台,随着训练水平不断提高,女孩终于获得参加国际比赛的资格,肩负着父亲与全国人民的期许,女孩又能否战胜实力强劲的对手取得胜利?
电影《印度女孩》,我感觉既是一部讲追求梦想的电影,更是一个关于亲情、关于底层人民的女儿为自己的生活与权利勇敢发球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配乐很不错但偶尔中断地有些突兀,部分时候感觉演员演技和镜头有点点尴尬。 但是整体来说其实这部电影很好,剧情里印度女子队参加世界杯时的片段紧凑又让人热血沸腾。 电影里妈妈和教练分别说过两段话:“想要得到什么靠嘴上说是没有用的,必须要拼命去抢,让所有人都知道你的愿望”“想要为自己发声就必须赢得胜利,胜利的人才有话语权。” 这两段话和父亲自幼对主角的鼓励一同成就了主角最后的胜利。所以当她在结尾作为最佳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以农民的女儿的身份为辛苦种植却过得困苦的父母和村民发声时,我真的很感慨。 主角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也包括了身边重要的角色在关键节点给她的支持,我们的生活里或许没有这么多恰到好处的运气,但蔻茜在绝望中掷出胜利一球的勇气或许能在生活里给我们启发。 尤其是女子,不要对自己选择的路轻言放弃,没有任何性别是天生不擅长从事某种运动或者职业的。像妈妈说的那样,去抢去争取,就算在泥潭中摔倒也要爬起来,让世界看到你的力量:你还没有输。
为什么印度电影这么能直击人心啊 社会的发声者还在呼吁狼性,呼吁绝不相信诋毁你的人,呼吁一定要赢,呼吁努力,呼吁向上,呼吁绝不放弃 我真觉得这个民族能干大事 这样的阶段 曾经我们国家也有,也有呼吁你不要信命,不要听话,要努力,要不屈,要不信邪,要开出自己的花,现在好多嘲讽着小镇做题家,喊着要躺平的口号 怎么过都行 是啊 躺平真的很舒服。。比如今天是国庆第四天 躺在床上啥也不干的时候 真的很开心 内心很平静 感觉就是人生了 以至于一直到晚上吃饭的时候还在想 工作确实给我了成就感 但我好像一想到就有点抑郁就有点疲惫 还是这么躺着快乐 现在看完电影反而有种居安思危的警惕感 我们的对手在努力在拼搏啊 该卷还得卷,舒服是留给死人的 我要活,要活500年! 下午开完会还不想改的报告 今天老娘一定把它给改完咯!! 回归说到电影,其实体育运动一直很在云端,但是蔻西最后的演讲竟然这么说道:父亲拯救不了热爱的农业,农业也救不了无奈的父亲,他不仅要与生活抗争,还要与贫穷抗争,我们吃美食的时候,有人会想到称赞厨师,但是谁能想到种植这些食物的农民,如果一个国家的农民没有立足之地,那不仅仅是他们的失败,也是每个饿了要吃饭人的失败,我们有一支11人的队伍参加比赛为国争光,但有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去拯救农民的生活呢。祖国万岁。
就这样把飘在云端的和踩在实地上的两个行业凝结在了一起,为农民发声。很受感动
你记住,如果你想要一样东西,仅仅只是想要远远不够,你要学会拼命争取,只有付出一切,拼了命,别人才会知道你的愿望有多强烈。
这个世界就是只有胜利者才有发言权。
在印度这样一个重男轻女重灾地,能有这种大女主电影似乎是十分罕见的。但无论是《摔跤吧爸爸》,还是这部讲述女孩打板球的《印度女孩》,都脱离不了一个中心人物——女主的父亲。
《摔》里的父亲是个摔跤手,他没有儿子,只好培养女儿。《印》里的父亲是个板球爱好者,如果他有儿子,他一定会无条件支持儿子学习他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放任女儿在乡野里跟表兄一起浪费好几年天赋。
这两部电影的动机似乎都是源自父亲的诉求:“生不出儿子呀,但是又很想让孩子继承自己的意志,那我就支持女儿去学吧,哪怕遇到再大的挫折,我也不放弃!”
这一点在《摔》里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女儿们一开始并不喜欢摔跤,而是被父亲逼着去锻炼的。她们有过赌气,有过反抗,她们不理解为什么她们的父亲要逼着她们去学摔跤。在父权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读书然后嫁人,这似乎才是正常的。剪短发、跟男孩子在泥地里打滚、有攻击性、天天跑步摔跤这类行径如同异类,她们经受着这些非议,只是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拿到冠军。尽管此类行径在女权主义者(本人)眼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她们做这些并非出于真心,而是被父权逼迫着去做的。这一点就很有趣。导演(父亲演员本人)认为,女性反抗父权社会的力量,还得从父权中借力。这一点也表明了,该片,或者说父权的矛盾性。父权的继承需要女性,无论是孕育下一代,还是下一代本身,但是父权的核心在于厌女:他们需要女性,却又蔑视女性。
而在《印度女孩》中,这些女儿们的形象成为了女主母亲——一个在父权社会长大、将父权体系的规则渗透到骨子里的女人。她知道女儿若不遵从父系规则读书结婚生子,第一个饱受非议的就是她自己,以及她的丈夫,其次才是女儿本身。人们会议论这个女孩子的母父,会戳他们脊梁骨。
所以在影片一开始,她是保守的、内敛的。爱情是女人的宗教,她信仰她的丈夫,这点体现在她跟村妇讲述如何对他一见钟情,以及后来被他说服不再反对女儿学板球,还有最后女儿打国际赛事的时候她没有看电视,而是凝视着她的丈夫(这一点让我非常不适)。在其中的某一天,她爆发了,她大声斥骂那些说闲话的人,也斥骂失败后郁郁寡欢的女儿。那一晚,她不是一个妻子,而是一个真正的母亲,一个跟女儿和解的母亲。女儿在此之后重新振作——这一点或许是导演意识到女主的成功离不开她的母亲,或许是他意识到女主需要完整性这个因素——总之她们和好了。
现在我们回到2003年,那个女主凝视着父亲的夜晚。那晚印度队输了,她的父亲哭了。她想为父亲做点什么,所以她想学板球。又来了,熟悉的套路,女性的启蒙永远是一个男性。OK我们暂且不提这个。
为什么是2003年?为什么是女主12岁的时候?
因为她还没被父权社会思想侵蚀,天真的小孩子想干什么干什么。有很多事情,女孩在小时候都敢做(打架、跑步、甚至骑猪),但长大之后受到社会驯化,就渐渐丧失了那种本能和勇敢。所以女主在12岁的时候,一脸无所谓地向体育老师提出想学板球,然后无所畏惧地独自闯进男子学校,跟一群男生打板球。
电影里也印证了这一点,当她18岁,完成成人礼之时,她的母亲便开始阻止她了。现实中,每一个长大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只不过针对女孩的规则更多而已。她们被迫接受性别歧视,被迫要求穿高跟鞋化妆,被迫保持身材,被迫优雅,被迫结婚生子……这一切被迫具现化在电影里,就成了女主被她的母亲抽打被拖回家。那些男孩子站在旁边,看着这一切。他们很清楚这个社会的规则对女性的不公平,但他们并不想做什么。那个唯一一个为女主做过一些事的男人,只是基于性缘欲望的附带品罢了。
而在女主彷徨的时候,好家伙,经典的男性说教又来了。她曾经的队友们,曾经看着她被母亲拖走无动于衷的人,此刻又站出来说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说辞。果不其然,女主又被说服了,于是重新加入队伍。我就笑笑哈。
在女主进入国家队预备训练营之后,身边的男人都消失了,只有女教练和女队员们。这可怎么办呢?果不其然,此刻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男性角色,他代替了无能的教练,发现了女主的天赋,并在女主崩溃的边缘又进行了一场经典的男性说教(不愿再)。
而在另一方面,旱灾导致女主父亲失去了粮食、钱财、合作伙伴甚至在村里的威望。这一切仿佛在暗示,当一个男性选择支持女性的时候,他付出的代价有多大,或者说,当一个男性站在女性立场的时候,他的世界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这一切,不是更加验证了父权的厌女症吗?支持儿子是多么天经地义的事,一旦支持女儿,好家伙,又是旱灾,又是饥荒,又是破产,又是自杀的——整个天都来跟你作对了。而这所有的一切,从古至今的一切的苦难,女性一直在默默接受着。女性能被允许出门,能被允许读书,能被允许穿裤子,能被允许做一些跟男人一样的事,这些事的历史只有一百年出头而已。女性一直被关在房间里绣花,生孩子,她们的智慧早已渗透了房间,她们是人类,是高等人类,她们能孕育希望。
而女主的成功除了努力,似乎更大程度来源于她的天赋,这点在电影里也表现得很明显。当她做出标志性的动作,标志性的手势,观众们就知道——这是她的杀手锏,这也是她从观看男孩子们的训练中学习到的。观众们会恍然大悟,噢,原来这是那个男生教给她的技巧,她把它带到了世界面前,然后靠这招获胜了(不愿再)。
似乎大部分的电影都会强调天赋。并不是被蜘蛛咬一口就可以变异,也并不存在击中身体就能飞天遁地的外星能量,穷人出生的天才更是少之又少。这些天赋型主角的塑造除了满足观众的幻想,还有什么别的寓意吗?
“将一个人奉为圣人其实是一种切割和疏远,暗含的意思是,作为普通人的我无须像您那样行事。称赞其实只是伪装的借口罢了。”(出自《陌生人溺水》)
赐予惊奇队长毁天灭地的超能力,让寇熙热爱一项她在此之前并不熟悉的运动,以及有明明一副好身手却要穿紧身服彰显身材的冷酷女杀手,她们对于现实女性,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在同为父权社会的当下,没有超能力,没有天赋,也没有机会学习杀人技巧的我们这些普通女性,能去哪里找我们的方向呢?在学习、职场、社会都存在严重性别歧视的当下,单靠努力就可以像女主一样改变命运吗?
科技越是发达,越是能展现我们的局限性。我们能在几天之内获得千里之外的物品,也能在瞬间看到地球另一端的战场。但对于女性,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以及其他女性的命运。在奶酪开始消失的时候就得警觉了,姐妹们。否则我们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小到只剩一个铁笼,和一根锁链。
之前跟朋友去看了这部电影。她这位资深影迷说演员团队还是那帮熟悉的面孔。我对印度电影研究不多,所以对演员关注不多,更多的是关注电影的情节和想要表达的主题。
这部电影,我觉得可以分成两部分,同时也是两条线索。第一部分是女主角,印度乡村地主的独生女寇茜有板球天赋,在家乡跟表哥堂哥一起打板球,家人从反对到到支持的过程,第二部分是寇茜进入国家队集训以后遇到的克服种种矛盾拿到冠军以及寇茜家里农作物失收被银行逼债惨遭变故最后因为寇茜夺冠起死回生的过程。明线是寇倩从小孩子成长为板球冠军球员的道路,暗线则是她家的经济起伏。
我看到了几个点。
1.女权的抗争与反封建。在男尊女卑的印度,至少在印度农村,女孩子不能抛头露面,殷实人家(小地主)的女孩读书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好嫁,封建思想极其浓厚,寇倩为了能打板球,就只好采取各种办法,包括:自己练习、找女孩子组队(失败)、跟男孩子一起打球、说服父母等等。最后,依靠父母的爱和财力,成功入选国家队集训。
2.资本主义对封建小农经济的致命摧毁。历史书上,总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比封建经济制度高,并且资本主义制度理应取代封建制度,可是,我并没有形象的感受,历史书上就只有三个字——“羊吃人”。然后,看完这这个,我明白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的确高,农药化肥种子客观上提高了农业的技术、效率,然而,一场天灾下来,小农经济的从业者机会破产,资本就会张开血盆大口抄底农民的资产、土地,哪怕是寇倩爸爸这样的地主,也会面临资金链断裂、还不起贷款而破产,不得不出卖劳力。
3.资本主义下平民的逆袭渠道狭窄。N年前,蝙蝠侠与蜘蛛侠的系列电影,就被网友总结为“富人靠学历,穷人靠变异。”资本主义下,穷人很难依靠读书突破原生阶级,更多的是依靠美貌和天赋,去搞影视和体育,君不见好莱、宝莱坞多少穷苦人家出身的俊男美女,北美体坛多少底层出身的天才球员书写着自己的“美国梦”。我想,要是寇倩没这个打板球的天赋,或者比赛比较倒霉,没拿到冠军,他们一家又会怎样呢?
主题很多,节奏紧凑,音乐丰富,励志而燃情,值得一看。最主要的主题还是印度农民命运的问题,只是借助了一个女孩通过板球改变命运的故事揭示出来而已。女主也是很幸运的,在那样的国度里,身边有那么多支持她的人,当然也离不开她对于自己梦想的坚持。贯彻全片的音乐,尤其是当挑战的歌声响起,就代表命运改变的开始。
总体还是中规中矩的励志成长类的体育电影.
有两点感受:
1 农村底层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可以走的几条路,还是教育,体育,靠外貌走影视路线等。电影中蔻茜从事板球运动是为了父亲,当然必不可少的就是自己的体育天赋和努力坚持. 成功需要的综合因素很多, 但是蔻茜的坚持如果没有成功,大概率会让家人的经济状况更差。
2 资产阶级和金融人士对底层人士的吊打和抄底. 电影中蔻茜的父亲作为一个小地主,还是面临着化肥 种子等资料的涨价而无奈贷款。但是一旦遭遇天灾农民颗粒无收,资产阶级和银行可以轻易以极低的价格对土地进行抄底。收成好也没问题,利率点稳收。
导演作为编剧想要表达的内容太多,但拍摄的水平与剪辑的节奏、演员的演技与承接的剧情却完全没有跟上。
本来以为是一个体育励志的故事,原来故事的内核是对社会对控诉
深度和立意在摔跤吧爸爸之上,除了男女平权还有父辈对土地的坚守和印度的种性制度。但整体节奏有点问题,表演也略显浮夸,减分不少
热血励志,成长的力量让人感动,很惊喜
印度风情的爆米花电影。梦想,亲情,音乐,阶级问题,女性独立,甚至农业振兴,所有热门催泪元素都囊括在其中。不惹人烦,但也很难留下痕迹。
南印版《摔跤吧爸爸》,加了印度农民惨淡处境的副线,夺冠与父母被债主逐出家门的反差是神来之笔,也加大了影片的批判力度。“印度女孩”背后的各位“印度男人”们一样可爱。只是板球属于英联邦运动,好多梗在中国没共鸣。主题曲“挑战”也算热血激昂,但是各个方面还是逊《摔跤》一筹。
印度每一部励志电影都在打中国电影的脸, 靶心 印度女孩 苏丹 最初的梦想 没有女人的国家 嗝嗝老师 好运理发师 厕所英雄 起跑线 护垫侠 炙热。。。。。。
题材固然是好的,然而《摔跤吧!爸爸》的成功不是那么好复刻的,剧组的电影水平总体来说还是低了点,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陪女儿看的,热闹温馨,南印度出品清流
瑕不掩瑜,不信命之励志燃魂系,敢于直面矛盾丛生的现实生活,观看时想起《摔跤吧!爸爸》,一部比较诚恳的女性运动题材影片,让观者既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也品尝了追梦之旅的甘甜——不爱红妆爱绿妆,谁说女子不如男,野蔷薇也会有春天。在这个贫富悬殊的阶级社会里,独自顶着歧视冷眼和嘲笑,底层人追求梦想往往显得异常艰难(无人可替,梦想只能一个人完成),而说到底农业才是民生之基啊,现实才是梦想的初衷,孤勇者一路义无反顾。麻麻的话有道理,“仅仅想要还不够,必须学会拼命去争取!”,话说热爱打板球的姑娘真是好样的,有这样通情达理的父母也值得欣慰,加油!
印度体育电影,从摔跤爸爸开始太过于照搬模式,缺乏新意
剧情比摔跤更流畅了,起承转合在我追了王濛之后更加能理解运动员的人生起起伏伏,天才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永不放弃的坚持+巧妙的战术+稳定的心态=传奇女运动员!
现在我对上院线印度电影的信心都远大于国产电影。2018年片子2020年过审,删了20多分钟(据说是歌舞)后,2022年上线到现在还没出评分。体育运动、父女、亲情、励志、贫穷、底层逆袭……这样的题材很难不让人和“摔跤爸爸”相比。然而你发现没有,那时的世界已和今日截然不同了!疫情也好国际形势也好。电影本身,因为是阉割版还挺明显肯定会影响情绪,歌舞就是印度人表达情感抒发带动情绪和电影叙事煽情很重要的一部分不是删了不影响剧情就无所谓!即便又套路,即便知道结局,看到最后失去家园的老父亲和板球赛场上拼搏的女儿以至最后蔻茜的获奖感言,还是感动流泪了。性别歧视、社会问题,起码人家可以说出来拍出来,祖国万岁!一眼看出老父亲是巴霍巴利王里那老奴。百老汇电影中心MOMA万国城店3号厅17:25场。1人包场了。
太吵了!不知道影院的音响是不是有点问题,还是印度歌舞片都这样[捂脸]其他在戏剧悬念和多线叙事上做得很到位,但抛出来的问题没有得到政策性的解决,只靠一个运动员解决自己一家的问题并没有多大意义,和韩国那种“靠电影改变国家”的感觉还是有比较大出入的,而且真没料到农业这条才是“主线”,说明前面的铺垫明显是不够的,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就显得很杂乱,不如摔跤吧爸爸。#看的居然是删减版
“纯粹”到竟然没有印度爱情,从板球开始农民主义,有点没想到,有点好奇被删减的25分钟会不会不是歌舞更不是爱情了,有机会补个全版,想玩板球游戏,switch的当然i mean手动狗头。
有点摔跤吧爸爸那味儿,再多了一些关于农民剥削的控诉,印度电影里爱谈的男女、种姓等不平等。早知道会这样,3月份该去电影院看的。
又是我最爱看的印度故事
超级热血,冲冲冲!改变命运!!!
还行吧,情绪拉太满了。
很吵,每时每刻都非常满,情绪一直很激动,说出来的话好像收割流量的公众号文章。但是这样的方式用在最后比赛很合适,流畅drama不拖沓,赛后的讲话把前面铺垫的两条线索串联了起来,农民土地和女性板球,主题拔高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