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老子是双枪李向阳
现在想人人都喜欢大侠往往因为人人都是软蛋,都希望在危险临近的时候有人出头扛了,然后我们可以鼓掌,可以凑份子给他买盖在身上的旗帜,可以怀念他,譬如李向阳就是。
李向阳的出现对于敌占区的老百姓就像车迟国里的和尚终于盼到了孙悟空,要知道汉奸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日本鬼子对逆来顺受的尺度又不断加大。正当忍无可忍准备腐烂到底的时候,从人堆里跳出一条大汉:老子是双枪李向阳。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和所有的名人名言一样是一枚硬币,他的反面就是没有榜样的力量同样是可怕的,当第一个跳出来反抗之前几乎所有人会白痴一样的阻止自己脑子里出现拔枪这种念头:被烧的是李家,被奸的是王家,我家还离他们有三条街还一个拐弯。但出现李向阳后等于是瞬间逆转,我们也可以去杀鬼子,我们也可以去烧鬼子,也许还可以奸……当看见鬼子的粮仓被点了,当看见狗汉奸在李向阳面前簌簌发抖,站在中间的良民猛得挺直了脊梁,于是庆幸脊梁还在。
李向阳最后杀死松井的是虎子的子弹,这个曾经只是被孩子当作玩具的器械干掉了锃亮的日本军刀,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于是鬼子也许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李向阳。
无论有多少版本的《平原游击队》,我心中的李向阳只能是郭振清,他有一种接近土匪的横劲,老当年演《独立大队》的时候基本就是梁山好汉的编制,到了后来才慢慢有了觉悟。平原上李向阳不止面对的是青纱帐:大娘给我做过饭,虎子的心里我不是孬种,乡亲们都看着我,老子不是软蛋。这些意念加在一起才是金光灿灿的毛泽东思想,才是党的队伍有党的枪。
2 ) 018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55
战斗故事片 对人物和战争的解释稍显简单,对“正统”革命英雄主义的歌颂,切合积极昂扬,乐观自信的时代情绪,把抗日战争浪漫化,成为20世纪50年代影响广泛,深受欢迎的优秀影片。
1.“载道”意图明显,将革命题材故事用“不死英雄”的浪漫传奇进行包装。
2. 虚写英雄的诞生,通过字幕的交代和出场时一个精彩的亮相表现。 3..鲜明特征:始终贯穿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人物设置上敌我对立,渭泾分明。
3 ) 电影《平原游击队》的影评
在抗日战争的年代里,类似李向阳的指挥员举不胜举,他们带领群众英勇杀敌,不怕牺牲,不顾个人安危,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共患难。那个时代。在老百姓的眼里,他们是正义的化身,是党的化身。是力量的化身。他们时刻不忘肩负民族解放大任。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也有许许多多像李向阳一样人,他们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新时代的李向阳,我一样敬仰你!
4 ) 平原游击队
2016-11-29 23:02
著名的“李向阳”打鬼子的故事。影片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人物塑造也相当成功。细节描写讲究,场景、气氛极其细腻,富于生活气息。“小小的李向阳,就把你们吓成了这个样子?” 相信每一个60后70后都能像模像样的来上几句这样的台词。对这部电影的情感,就算想起里面复杂又有味道的大反派方化都能热泪盈眶的那种。
5 ) 如雾乍起——浅谈《平原游击队》与英雄主义
在战争动荡的年代人人都期待英雄,因为只有一个有勇有谋的人才能燃起大家的热情和无谓精神。在混沌的时代背景之下,更多的人愿意做的是关起家门,透过门缝或者窗口看看外边的世界,他们更愿意跟外边的世界沾不上一点关系。然而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火。每个年轻的跳动的心脏中都有着对于民族和国家的一些难以言表的冲动和热情。所以时代需要一个英雄,每个人也在期待一个英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突然在茫茫人海中跳出来这样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有勇有谋的人,所以星星之火便演变成了燎原之势。
影片《平原游击队》描写了抗战时期游击战士们与日寇进行斗争,我冀中抗蠕根据地定县的游击队为了粉碎日本侵略军的阴谋,与敌人机智巧妙地进行周旋,并且最终克敌制胜的故事。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游击队长李向阳,同时另一个角色也深入人心,他便是日军中队长松井。虽然影片着力塑造李向阳的英雄主义,但是整部影片故事情节丰富,人物性格个个鲜明,同时反派人物也并不单纯,他并不是一味的被正面人物打压,相反的,他有自己的计谋和智慧,这样的人物设定使得整部影片更加丰富。
一、 革命英雄主义的化身——李向阳
影片对李向阳个人形象着墨较多,他有与众不同的气势却也有着年轻人淡淡的匪气。正式这样独特的气质给了每一个“门后的人”挺起腰杆的力量。当看到汉奸在李向阳面前簌簌发抖的样子,所有人们心中的小小火把都燃烧了起来。每一个人都成了李向阳,都成了有勇有谋、可以拿起武器冲向鬼子的李向阳。同时李向阳又是难以模仿和复制的,当他赶往司令部的途中,刚好碰上了扫荡的日本兵,他面临选择,如果绕开敌人的话可能会耽误时间,但是这样的选择一定不是李向阳会做出的,所以在枪林弹雨中冲了过去。这样大胆的选择恐怕也只有他会做得出,所以这样一个英雄般的行为,谁能不被感染呢。
在战争的年代,时代以及每一个人都需要英雄。我们需要一个在斗争中彰显革命英雄主义的人。在斗争中他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战斗,忘我工作。《平原游击队》正是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个革命英雄主义的化身——李向阳。人物刻画深刻而又独特,在滚滚的历史长河里,李向阳这个名字被每一个人记在了脑海中。
二、英雄主义的独特表现——人物刻画
这部影片完成于1955年,在那个时代,影片具有宣传的作用。我们可以在芸芸的人物中看到性格鲜明的主角(李向阳),同时可以通过简单的战斗看到李向阳的种种品质。主要渗透在影片中的,是对于革命英雄主义的歌颂。但是这部影片在但是又是具有突破意义的。在人物塑造方面打破了常规的套路。
影片中没有单纯的讴歌,但是通过种种冲突和细节的表现,观影的每一个人无不被这种英雄主义深深震撼和感染了。我想这个时代是需要这样的精神的,这部影片恰好用不谄媚的方式将其表现了出来。
故事还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反面角色——日军中队长松井。他有一贯反派角色所有的狠毒,残忍。但是与以往的塑造反派角色的方式不同,他虽然狠毒、残忍,但是他却并不愚蠢。他狡猾、工于心计。这样的角色刻画在当时也是具有突破意义的。
这样的表现方式便是整部影片的独到之处,也正是因此,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现在我们看来,站在当时的大时代和背景之外,它依旧那么好看、那么引人入胜。这应该就是经典的力量。
三、 独特的时代印记——重温经典
“红色经典”这一个词蕴含着与现实相连的文革记忆。最初的时候这个词只是指代文革中出现的样板戏,后来被怀旧情绪驱使着的人们,泛化推广到用它指称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既然是经典,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时代变迁之后的人们一遍又一遍的重温。
那个时代的作品带有独特的气息,但是细细品读却并不是一味的思想宣传。经典总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中的血液,经典的影片在时代不断的变更和演进中似乎永不退色。现代的孩子们并没有经历过动乱的年代,但是影片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时代,重建了当时的场景。然而一代又一代的人过去了,我们通过影片感受当时激情燃烧的年代,我们在深受感染和震撼的同时,我相信新一代的人依旧可以在“旧经典”中发掘适合我们当下社会的英雄主义精神。
通过这次短暂的观影经历,复古的色调和音乐带我重新回到了那样一个动乱而又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跟我们现在的时代相去甚远的台词让观影的人发笑,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发笑的原因,那些闪亮的英雄人物的塑造,让我们感觉太过刻意又欣然接受。在那样的时代,影片不加掩饰的塑造了这样一个大英雄,用最直白简单的方式给每个当代的人搭建了一个精神上的乌托邦。
我仿佛看到荧幕中每一个人眼中熠熠闪动的光辉。英雄主义如雾乍起,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每一个人精神的需求。是每一次重温还会带来激情的经典的力量。
6 ) 没有技巧,是最大的技巧
1、随意地翻大麦盒子的时候,翻到了很多的老电影,觉得有意思,想再看看,毕竟盒子的清晰度还是比较高的。2、相对现代的电影,老电影毕竟还是老了点,演技、制作、场景等等,都无法和现代的电影相比,就是色彩也是黑白的,只能是黑白的。实际上黑和白就能够给出经典来,现在的色彩太过丰富,丰富地让人有一种迷失自己的感觉。3、演员们的技巧没有办法说,但我只想说的是,没有技巧,是最大的技巧,因为当技巧退后的时候,真实就站在了前面,笑或者哭,怒或者怨,都很真实,而且感觉上,是从心底里喷出来的,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
郭振清的李向阳,方化的松井,一正一反两大经典
李向阳可是一代偶像!
马马虎虎的片,演员出色
这些其实都是虚构出来的
双枪李向阳
60 years later
李向阳
儿童片。
描李向阳之智近乎妖。
爸爸很喜欢……
那个中国银幕经典形象双枪李向阳。像极了刘烨。。。松井还会汉语,这么流利说的,牛逼了。
儿时回忆,现在此种类型的片基本都可以当喜剧看了
斗智斗勇
就记得抓住李向阳!
我是李向阳
看到有人评论:“那个年代的电影拍得挺假的,但日本人演的倒是挺真的。”.....哥们儿,您说的煞有介事的,就好像您亲眼见过黄军似的...您以为日本人的智商都是30吗?
李向阳你好
看过~
小学的记忆了···
小的时候傻逼的我看这片子小日本儿屠杀村民的一幕不禁对着家里9寸的黑白电视义愤填膺的叫了一声:松井NMB~話音未落大耳帖子扇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