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情书เดอะ

    剧情片泰国2004

    主演:安妮·彤帕拉松  Supitsha  Junlawattaka  Attaporn  Teemakorn  

    导演:Pa-oon  Chantornsiri  

    猜你喜欢

     剧照

    情书เดอะ 剧照 NO.1情书เดอะ 剧照 NO.2情书เดอะ 剧照 NO.3情书เดอะ 剧照 NO.4情书เดอะ 剧照 NO.5情书เดอะ 剧照 NO.6情书เดอะ 剧照 NO.13情书เดอะ 剧照 NO.14情书เดอะ 剧照 NO.15情书เดอะ 剧照 NO.16情书เดอะ 剧照 NO.17情书เดอะ 剧照 NO.18情书เดอะ 剧照 NO.19情书เดอ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6:06

    详细剧情

    祖父的去世让离家多年的女子德鲁(安妮·彤帕拉松AnneThongprasom饰)重新返回了久别的故乡清迈。在那里,她邂逅了名叫托恩(AttapornTeemakorn饰)的男子,托恩的英俊和温柔很开就虏获了德鲁的芳心,没过多久,两人便走到了一起,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厄运降临到了托恩的头上,一场意外的疾病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悲痛和绝望之中,德鲁体会到了独活于世的孤独和寂寞。让德鲁没有想到的是,某日,她竟然意外的收到了一封来信,写信的不是别人,正是早已经不早认识的托恩。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托恩还活着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德鲁渐渐接近了真相。

     长篇影评

     1 ) 寒夜终于过去,人却已是晚春

            《情书》在豆瓣上的评价人数多得让后来者望而却步,但依然想打一点文字,哪怕注定会淹没在汪洋汪海的矩阵符号之中。
        《情书》的构思脱胎于《挪威的森林》,当初听到这样的论调,颇不以为然;等读到岩井俊二谈本片之缘起,终于勉强接受,却也佩服岩井兄大才:抄袭别人功课搞得不显山不露水的,值得后生们效仿。
        也难怪无法一下子把电影和小说联系起来,诚然《情书》中的男藤井树和《挪威的森林》里的木月都是上来就挂掉的哥们,诚然男主和直子之间有过多次鸿雁传书,但其他的设定相距甚远:玻璃匠丰川悦司是男性版的玲子么?最关键的是,《挪威的森林》中的主人公冷眼旁观纷乱的60年代、在时代大潮中保持着铁壳豌豆的本色,却从未试图去生根发芽;最后不管是背起行囊浪迹天涯,还是跟玲子狂热交缠,都只是永失所爱之后那冗长的回声而已。《情书》是不一样的,博子和女藤井树最后都挺过了人生的关口,得到了救赎。这个故事有着明亮的结尾,尽管其中夹杂着淡淡的哀伤。
        《情书》的第一主题依然是关于生和死:博子跟《101次求婚》中的阿薰一样,失去了未婚夫,从此开始画地为牢;女藤井树少年丧父,落下个不敢去医院看病的后遗症。扶桑国对此类话题的迷恋近乎偏执,私下猜测,可能是孤悬海外+缺乏资源+大得离谱的自然灾害+特定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影片中至少有3个地方预示男藤井树早逝的命运:1)中学毕业纪念册上的那张集体照,他因为提前转学,照片单列(拍得象墓碑照),男藤井树的母亲还加了一句:“现在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吉利。”;2)男女藤井树被共同发配到图书馆去当差,女生在记录书本之余时不时抬头打量男生,柏原崇同学的身影在白色窗帘后若隐若现,镜头切换成中景——窗帘后竟然空无一人——再换成近景,那俊秀的脸庞又再度显现:这个少年不会在尘世间驻留许久的;3)女藤井树服丧期满返回学校,发现男藤井树的课桌上放着一个花瓶(应是寄托哀思之意),其他女生告诉她,花瓶是几个男生搞的恶作剧,不过,男藤井树倒的确是离开这里了——转学。女藤井树转身拿起花瓶“啪”的一声砸个粉碎,1对1,面对其他同学的恶毒玩笑,男女藤井树各自为对方出一口鸟气,只是,他已是看不到这个场面的了。
        从影片结构上讲,《情书》可以粗略分为三个部分:以博子和女藤井树在小樽街道上擦肩而过作为第一分界线;以女藤井树在母校得知男藤井树死讯后一路咳着回家作为第二分界线。在故事来龙去脉的问题上,前1/3部可以说是疑云重重,但叙述层次却很清晰:三来三往,抽丝剥茧。
        在博子和秋叶的三场对话中,第1和第3场很有看点:丰川悦司的角色是烧玻璃的,这样的设定有一点隐喻在里面,对比影片开头中山美穗一身黑衣在苍茫的雪地中独自蹒跚前行,玻璃车间里的熊熊炉火绝对是种救赎的象征;在秋叶与博子接吻的那一节,红彤彤的火炉作为背景出现在两人身后,音乐象冬日泉水般响起,清冽而流畅,所谓唯美,莫过于此。第3次对话所在的那个四周贴着木栏杆的酒吧很有点意思,秋叶在这场戏里突然发了一次飚,却并非没有原因:女藤井树已经寄来了材料,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博子依然喃喃自语“(男藤井树)感冒到底好了没有呢?”——这几乎是着了魔障。这一段有一个小细节:秋叶向博子回忆——其实也就是告诉观众——当年是秋叶先约的博子,而男藤井树扮演的是电灯泡的角色。只是这个电灯泡突然发出眩目的光芒,主动要博子做他的女朋友,把一旁的秋叶吓得不轻:这兄弟平时对女生总是不理不睬的样子、死活都挤不出几个完整的句子(注:这哥们在中学里就一直是这个德性),今天怎么会小宇宙爆发?一定有什么原因。
        看到后面就知道了,因为他不想错过第二次。
        可惜的是,即便不错过又能如何,他注定无法跟这样的容颜长相厮守,不管是在遥远的北方,还是在这里。这叫做宿命。
        《情书》前1/3部最精彩的一幕发生在小樽的街头:两人唯一一次面对面。之前女藤井树出于赌气,曾寄来过自己户口本的复印件,但证件照的头像经过老式复印机的摧残,看上去跟通缉犯已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博子应该并不清楚女藤井树具体长什么样。她一路目睹这个远看跟自己有点象的姑娘往邮筒里扔完信、围好围巾、骑着破车穿过这边的马路、冲过正在叽叽歪歪的秋叶跟他的狐朋狗友、绕过自己的身边、即将消失在远处,完全是出于某种直觉。博子一度低下头,看得出是在犹豫,然后用怯生生的语气说出一句“藤井桑?”底气明显不足。但自行车突然停住,骑车的女生转身回顾,一瞬间,两人的目光撞个正着。这大概是博子第一次——估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女藤井树的全貌,请注意博子此时惊讶的表情;与之对应的是女藤井树,她绝对是看到了博子,但不知是不是因为线条稍粗的缘故,一副迷惑的表情,继而开始寻觅四周可能的发声对象。包括偶在内的很多人非常自然地把这个场景跟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两生花》联系起来,但在偶看来,《情书》在此处的情景设计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实在《两生花》之上。待到清泉般的音乐再度响起,突然之间从四面八方涌出了无数的酱油众,将女藤井树淹没在人潮之中,只能感慨一句:岩井同志,算你狠。

        故事到这里其实已经进入了瓶颈阶段,中间部分一旦操作失当,就会前功尽弃,使一部好片沦落为高丽国二流肥皂剧。情节上的不利因素是:似博子这般细腻敏感的姑娘,对整件事情的由来其实已经猜到了八成,而全知全能的诸位看客就不用说了。下面怎么拍?还能玩出什么花活儿?
            首先,两人第二阶段的通信发生了质的变化。刚开始时双方都在云里雾里,等情节发展到后面,一方已是别有用心地在套取信息,另一方依然蒙在鼓里。其次,中学时光隆重上演,俊美少年柏原崇+清秀女生酒井美纪出场。
        但这样只能算是“不错”,再配首缠绵的主题歌,跟某些死来死去都死不掉的生死恋属同一档次。
        岩井俊二继续表明自己的能力真不是盖的:青春校园主题,不管是残忍似《青春电幻物语》,还是美好如《花与爱丽丝》,都是他的拿手菜。《情书》里玩的是若即若离和朦胧暧昧,正反双方都能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男树喜欢女树么?正方:喜欢——在其他同学欺负他们、女树掉眼泪的时候,男树帮女树出过气,还有故意装傻不肯交还考卷、骗女树给他摇踏板照明那段,当真坏得可以。反方:不喜欢——男树对女树多数时候是不理不睬的,还整了个农药袋子扣在女树脑袋上,当真可恶。女树喜欢男树么?正方:不喜欢——女树什么时候表现出喜欢男树的意思啦?反方:喜欢——你没看见女树时不时地会去瞅男树吗?
        正确答案地球人都知道:彼此都喜欢,只是谁也没有走出那一步。哪怕不看大结局,片中男树喜欢女树的暗示也是一抓一大把;比较微妙的是女树的情感表露。除去最后砸花瓶的那一下子,女树的行为总体上说是朦胧的,但似乎也有迹可循。扣农药袋子这一节,不能视作男树有欺负女生的倾向——男树是腼腆加闷包型的男生,通常不会主动欺负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女树被某神经质同学胁迫充当丘比特,把该同学和男树硬搀和到一块。个人观点,欢迎指正:男生如果真心喜欢一个女生,对于该女生有意无意间为自己介绍其他对象,会感到非常恼火。而这件事情似乎也可以反过来理解:谁又能完全否定,说女树丝毫没有借这个机会来刺探男树的想法?
        至此,对岩井兄的手法可以打出“很好”的评分,但是,如果真的想拍一部珠玉之作,就应该比“很好”再往上攀半步。
        说来惭愧,当年看第一遍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里有个“半步”,经前辈提点后才恍然大悟:镜头语言跟画外音之间存在不匹配,导演在故意玩信息错位。
        换句话说,女藤井树的画外音所表达的是一种负面排斥信息:“什么?两人同名同姓很浪漫?杀气腾腾还差不多。”;“本以为这种窘境会很快过去,谁知到了三年级竟然还在一个班!”;“博子小姐,失礼地问一句,(你的前男友)他到底好在哪里?!”但同时,影片的镜头语言所传达的却是一种正面的信号。非常明显的一个例子发生在毕业前最后一次运动会,赛前受伤的男树硬充好汉抢跑道,手握照相机的女树在镜头里看到了整个过程——请注意,在男树跟另一选手碰撞摔倒的时候,女树的手指按下了快门:啪啪啪啪一组连续的照片,把这个场景全部记录了下来。旁边的女生问她在看什么,她回答“没看什么”,继而转移话题:“这相机怎么用啊?”
        镜头与画外音彼此矛盾,究竟哪一个说的是实情?至少在这部影片上,导演的得分接近优秀。
        不得不提的还有预埋的一处极为重要的伏笔。如果没有它,故事的中段不可能这么坚实,而情节从中段向高潮的推进也不可能这么顺利:博子的信中没有关于男藤井树已在两年前的山难中去世这一消息——在和秋叶去小樽的那一段里,博子蹲在女藤井树家门口的邮筒旁写信,“他在两年前”几个字都已经写在了信纸上,却还是用笔给划掉了。设想一下,如果当时女藤井树得知这件事的话会怎样?博子将未必能够从女树的笔下轻易套出话来,即使能套出话,也必定跟现在的内容不一样。
        同时,在开头部分里预设的这个伏笔,也是为了确保中间段落里两个承上启下条件的顺利实现。
        第一个条件:“男树已经不在人世”的事实必须由女树从别的渠道来发现——那个记忆力超强的老师将有理由登场,而老师又是引出图书馆那帮女生的线索,而那帮女生又会是卡片秘密的最终挖掘者。此外还有营造气氛上的考虑。让我们假设女树早已获悉男树的死讯,那么这一段就会是这样:
        众女生——“那么多的卡片上都写着你的名字,原来是个男生的杰作啊!”“那他心里应该喜欢前辈你才对啊!”“前辈你有没有跟这个男生交往过呢?”“真是酷毙了!”……
        女藤井树淡淡的表情——“只是恶作剧罢了,他跟我同名同姓。而且,两年前已经去世了。”
        众女生收敛起闹哄哄的样子——“是这样啊。”
        老师有些惊讶——“你早知道他已经过世了?”
        女藤井树点头——“他女朋友写信告诉我的。”
        老师——“是么,真可惜啊,那么年轻…”。
        比起肥皂剧中的煽情加俗套场景,本片的气氛调度是讲究的。先引出卡片的话题,再由那帮热情满满的女生故意起哄,把整个气氛炒热,让女藤井树既尴尬又有点得意。然后跟老师一起走出图书馆,却是一盆冷水倾泻而下:
        女藤井树——“其实那不是我的名字……不是还有个跟我同名同姓的男生嘛……(想考考老师)老师你记得起他的学号吗?”
        老师没有丝毫犹豫——“九号。”
        女藤井树惊讶状——“真厉害。”
        老师淡淡的表情——“那孩子很特别。……两年前发生山难,去世了。”
        镜头随即顺着墙壁平推,由于光线的关系,出现几秒钟的黑屏,或许暗示着女藤井树听到消息后的心境。总之,气氛由暖到冷,一下子就被拉了下来。
        第二个条件:“男树已经不在人世”的事实必须等到中间段落的结尾部分才可以被女树发现。这是为了保证时间上的同步,因为就在当晚,女藤井树和博子将同时面对各自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关口。博子纯粹是心理障碍,让秋叶拖着她走就行;女藤井树就要麻烦一点,她从影片开头一直咳到现在,终于咳出个急性肺炎,从医学的角度讲是量变到质变,没有什么奇怪的,但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就应该有个象征性的心理诱因:男藤井树的死讯。女藤井树在潜意识中马上从这个讯息直接联想到父亲当年的去世(酒井美纪在雪坡上滑行那一段极美),而在今天晚上,悲剧会再度上演么?
        多噜嗦一句,这种嵌在不同段落中的长距离链接一旦成形,将大大提高情节的连贯性,但对编导来说,绝对构成一种极大的折磨,请勿轻易模仿。

        影片终于进入高潮部分。博子和女藤井树几乎在同一时刻经受人生的考验,也几乎同时在第二天的清晨获得了救赎。以前看过某位香港专业人士的电影评论,认为博子对着群山一遍又一遍呼唤逝去的爱人这一节,确实感人,但女藤井树那个半糊涂半清醒的爷爷背着她上医院这段,则显得有些突兀,属于败笔。
        偶对此不敢苟同。
        因为这部影片的第一主题是关于生和死,第二主题才是美好的青春暗恋,尽管电影的名字叫做《情书》。
        在色调和音乐之外,本片最让人感到舒服的是情节的流动性——故事的发展基本保持着一种匀速的状态,但这种匀速逐渐开始出现凝滞的趋势,需要通过爆发式的高潮来予以改变:面对着朝霞和群山,通篇给人以温顺被动感觉的博子开始大爆发,喊得深情,喊得动容,喊得痴狂,喊得撕心裂肺——她终于斩断了这个心结。反反复复的那句“你还好吗?我(这里)很好”背后的意思或许是:“永别了,我的爱人。你将永远存放在我内心的某个角落,但此刻我已将思念你的心彻底放下,即将跟秋叶开始新的生活。珍重。”
        另一位突然爆发的,是通篇给人以痴呆印象的女藤井树的爷爷——尽管这里不能比喻成绿叶,但酱油众的生命力不应被轻易低估。这一段隐含的意思:悲剧的轮回是有可能打破的。爱人已经去世,还有关心着自己的朋友;父亲这棵大树倒塌,祖父这棵老树却依然挺立——生活无论如何窘迫,仍存在向上的可能。
        第二天凌晨、博子呼唤山难去世的藤井树的时候,另一个藤井树躺在病床上,也在轻轻地回应:“我很好。”细细想来,两位容貌极端相似的姑娘之间,其实是有一点情敌的意思在里面,但在命运奇妙的安排之下,却似乎建立起了共生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经过生死的考验,其实是得到了升华。
        又怎么会是败笔呢?
        插一段题外话。片中一人分饰两角的中山美穗是个很有古典韵味的演员,可惜缺乏灵气,所出演的角色往往过于被动,甚至还有些天然呆。比起一些同辈甚至是前辈的女星,她衰老的速度令人吃惊:拍《再见,总有一天》的时候甚至还没有满40周岁,但已经枯萎得厉害——人家黑木瞳40多岁的时候依然是人比花娇。等到容颜憔悴,缺乏演技就成了致命伤。她在《再见,总有一天》中的大尺度演出其实根本不具备诱惑西岛秀俊的档次,只会让人唏嘘不已:名将美人,怕的就是这个。
        不过,《情书》是个例外。她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是她所有影视作品中最灿烂的一次绽放。
        《情书》的尾声阶段,最美丽的自然是画龙点睛的那一笔。在这之前,是柏原崇和酒井美纪的退场戏:托女树还书、单向的告别、返校、得知原委、砸花瓶、回图书馆还书、抽出了借书卡却没发现什么不同、最后一次凝望那随风飘动的窗帘。女藤井树的回忆到此结束,所有的“情书”也被原数退回——对方已经不再需要,这些书信和回忆是属于你的。
        一幅完整的图画,现在只缺一块小小的拼板。
        几个女生揣着那个尘封多年的秘密,前来探访藤井树,应该是在一个午后,阳光簌簌。
        把借书卡翻转过来、看到那幅素描的时候,阿树其实想把它藏起来,身上的毛衣却没有口袋。流水般逝去的青春年华,又能安放在何处呢,只能重新插回那本旧书。抱着书本,也不知是该抽泣还是微笑。树叶在悉悉索索地响着,轻风吹过田野,拂过面前这些明亮的脸庞。漫漫寒冬终于过去,人却已是晚春。

     2 ) 摊开一张纸,用笔拖拽注定流走的时光


    这是又一篇与电影没有太多联系的影评。我拖欠独立女皇的岩井俊二全集太久了,久到我差点儿忘记了归还。在准备离开这个城市之前,我进行了一次清理,忽然就想看一看《情书》,尽管手头还有很多事情,但我还是忍不住都丢在一边,把电影重看了一遍。

    上一次看好像是7年前,很差的盗版,字幕不全,我在电脑前费力地猜了一个多小时,还是不太明白里面的痴男怨女,到底在搞些什么。后来补看影评,才大致明白,却失去了再看一遍的动力。7年之后,我复习它,就把自己拽进了往事。

    蓝小牙童鞋曾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其实歌里面并没有我们的故事,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把歌换成电影,也还是成立的。我们听过那么多歌,看过那么多电影,渐渐地已经不是在里面去寻找故事,而是在里面去找自己。那么迫切的找,有时候,也许是害怕再也找不到了。我们的过去,太容易丢失。

    在不太远的过去,我曾经喜欢过一个女孩。一个很独特的女孩。她喜欢那些陈旧的东西。比如故纸堆,比如厚重笨拙的大书柜,宽大的毛衣和粗瓷大碗。她只看死去的人写的书。她爱看有着昏黄色调的老电影。她爱听陈升的歌。她曾经托我帮她找一张陈升的专辑,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难以找到,因为太过时。

    这个年轻却老气的女孩有着很好的文笔,她总在写着一只小蜗牛的故事。长的短的。故事里小蜗牛缓慢地前进,风景变幻,总有不同,只有它的笨拙和缓慢是不变的。而且它如此柔软脆弱,旦夕祸福比它背上的壳还要沉重。我总觉得女孩写的蜗牛就是她自己,在变幻的风景中慢慢地向前移动,总比时代落后一些,却正是这样的独特让我喜欢。

    就像那些笨拙的木制家具,消磁的陈旧卡带,大毛衣和粗瓷大碗,情书这样东西已经过时了。我必须要承认这一点。大概在这个年代,已经很少有人会选择用这种方式示爱。大拇指下快速炮制的一条短信,比这来得更快;在楼下唱一夜的情歌,比这更酷。或者更干脆,走到面前,说一句喜欢你。这些都是更好的选择。在这个张扬的年头,情书太陈旧了。

    但就是这样的陈旧,有一种隽永的魅力。永远跑得比时光慢,也就不用担心被岁月抛弃。反正都已经落在后面了,不妨慢悠悠地走。有些人总是很不合适宜,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新时代,永远学不会抢夺话语权,八面玲珑和辗转腾挪。情书就属于这样的人,属于那些内心丰富却不懂得表达的人,属于那些笨拙和很容易就手足无措的人。属于那些讨厌快餐,会慢慢咂巴味道的人。

    拧开墨水瓶,灌满笔管,擦净笔尖,认真地在信纸上书写。而且,请你相信,必须是柔软的纸,而不是冰冷的email。纸永远比电子屏幕温暖。

    我永远会怀念二十岁的时光。跑遍城南城西的礼品店,只是为一张合适的信纸。用文字诉说纠结,然后自己用白纸裁出小小的信封,用笔画上心情。我这样写了99封情书,零零散散将近半年。看情书的女孩照单全收,她把这称为“作业”,甚至有时候还会主动督促我交作业。虽然她直到最后也没有成为我的女朋友,但这些情书却被永久地珍藏。曾经写下的文字,让我觉得残酷的岁月因而迟滞,因而缓慢下来,在那一刻,像蜗牛一样柔软。

     3 ) 青春只有一次,是你选择这样委婉的爱。

        曾经你是个自卑又胆怯的人。会喜欢一个人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还死磕着不说。
        做出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让对方摸不着头脑。看着他恼羞成怒的样子,你总是觉得快乐无比。
        暗恋总是有种莫名的兴奋,不表露,不作为。像个旁观者一样远远欣赏。
        暗恋的时候有很多秘密。你也像所有陷入暗恋的白痴一样会和一颗树说话。

      对于那个被你暗恋的倒霉蛋来说,你真是一颗不定时炸弹:

      在网上假扮陌生人和他搭讪;
      在BBS上搜出所有他的足迹然后跟帖;
      上课的时候坐在他后面画他;
      去买他正在看的书听的歌然后故作知己状;
      没头没脑地说那谁谁有空咱俩去喝个酒吧;
      小心翼翼跟踪放学的他只为知道他的详细住址;
      当有机会和他单独呆在教室的时候,火速抄完了黑板然后招呼也不打就拉开门逃跑。
      也会在关上门后遗憾万分倒数一百才舍得下楼,走得够远后回头看灯火通明的教室,默念一句,某某,我爱你。
      .....


         虽然知道被你暗恋的家伙不见的有什么好,也分明知道这样一个人的游戏无奈多过有趣。但还是选择暗恋。
        对于爱情来说,不需要恋人的称号,也不需要时刻在他身边。
    他像一道绝美的风景映在你心里,可以欣赏就已经足够美好。

        一个人的电影婉转又优美,神经质的爱让你害怕他像一道光在你的生活里只能转瞬即逝。
        但是这一刻你很爱他。你的爱超过那个和他高山流水的A,和他心有灵犀的B。
        你的爱让他很崇高你很渺小。
        你的爱不够壮烈,但是最安全。
        在世界末日来临,你还是选择在他身后小心翼翼地欣赏,笑得无比满足。

        你的日记成了他的专属领地:
      几点进班,
      以什么姿势喝水,
      和哪些人聊了天,
      休息的时候是怎样的表情.....

           你的爱暗潮汹涌,却不露声色。
        曾经憎恨自己的胆怯,居然连表白的勇气都没有。
        也后悔自己只会压抑自己的感情并假装他们不存在。
        这就是你一个人自编自导的独幕剧,对于那个被偷拍的男主角你只能抱歉地继续侵犯他的“版权”。
        这场电影被所有正经历的人忽略被所有经历过的人忘记只有你还记得,偶尔在一个人的时候想起某个微小片段,仍然忍俊不禁,为自己的琐碎,为他的迟钝。

        青春只有一次,是你选择这样委婉的爱。
        只是那个傻瓜居然这么多年来都没发现,有另一个傻瓜曾用她最美好的时光和最纯粹的感情,爱过他。

                                






    卡列宁の微笑

     4 ) 回忆过去的时光,那也是写给初恋的一封情书

    第一次知道岩井俊二这位导演,就是通过《情书》。大学时期的我很喜欢看日剧,当年大学开始实行学分制,其中有选修课可以自选,于是热爱日剧的我选择了日本电影赏析的课程。记得当时上的第一堂课,老师就给我们放了《情书》。从此我知道了这位有才的导演,知道了那名清秀的少年——柏原崇。之后的我看了岩井俊二不少的电影,比如《花与爱丽丝》、《燕尾蝶》、《四月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但是《情书》一直是我的最爱。


    影片开头,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一个身着黑色衣服的女生博子就这么躺着,没有呼吸,如同死亡了一般。突然女生喘了一口气,她起来,仰望天空,背景音乐响起,她慢慢的离开,直至变成一个黑点,甚至连黑点也看不见。这是电影开头的第一幕,背景音乐简单而优雅的响起,按着自己的步调慢慢的发出声音。在这一幕中,博子躺在雪地里以及仰望天空,导演给了特写镜头,接着就是用全景拍了一个长镜头,镜头并不怎么移动,画面里博子渐行渐远。当看电影开头这一幕的时候,我完全被这场景吸引,整个场景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然而这雪景真的好美,配上这音乐,只剩下享受。但是当我看完了电影,我才知道,博子躺在雪地里应该是想感受死亡的滋味。因为她的未婚夫就葬在这个城市,他现在就躺在这底下,在这个雪地里。或许博子是觉得这样能感受未婚夫的感受,能离他近一点。此时的博子是绝望的,悲伤的,她深深的怀念着死去的未婚夫。电影的第一幕一直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导演用简单的镜头,从一开始就吸引了观众,仿佛一个故事即将娓娓道来。


    紧接着画面转到墓地上,与雪地的场景不同,这里的人开始多起来,吵闹的环境与上一个镜头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样一个吵闹的环境中更显视了博子的悲凉与孤单。充满绝望的博子来到未婚夫的家里,她开始翻閲未婚夫的过去,在毕业册上她看到了男主以前生活过的地方。所以她将地址记下,给那个地址寄出了一封写给死去的未婚夫的信。也许她觉得那里是未婚夫开始的地方,或许人去世之后也会回到那里,所以她寄过去了,那是一封寄往天国的信。然而意外的是她收到了回信。通过几次通信以及后来的探访,她渐渐明白,那个地址不是未婚夫的地址,而是与未婚夫同班并且同姓名的女生藤井树的地址;而可笑的是,那个女生竟然与自己长得非常的相像。女生的直觉让她觉得两个藤井树之间,应该不是普通的同学关系,应该有更多的故事。博子说想更多的了解未婚夫,所以让女树跟他讲他与男树的故事。随着信件的一来一往,一段被封存的美好初恋被挖掘上来。


    电影用这样一个独特的方式为大家送上了一段美好的初恋的故事。影片中经典镜头很多,除了开片的雪地镜头,还有男树站在图书馆窗口,风吹进来,窗帘被吹起,男树在窗帘背后若隐若现,这也是经典镜头之一。还有博子在雪地里大声的反复呼喊,“你好吗?我很好。”这个镜头也很经典。导演的镜头一开始在女树与博子两边切换,女树躺在医院病床上说,“你好吗?”博子在雪地里大声的呼喊,“你好吗?”镜头又切换回女树,“我很好”,博子在雪地里,“我很好。”接下来是,博子一遍遍的大声反复的说着这两句话,一遍遍的把内心的抑郁呼喊出来,最后她开始哭泣。这时候的博子已经将那段逝去的爱情放下,这是她告别她的初恋(男树)的方式。


    电影剧情的很多细节设置也让人感到甜蜜与美好。比如男树恶作剧女树,给女树带纸盒子。比如男树故意拿错卷子,让女树主动找自己换,并为了能多待一会儿,故意说看不清,让女树自行车手动发电,慢慢的看卷子。比如男树故意借很多没人看的书,只为能冠冕堂皇的在借书卡上一遍遍的写女树的名字。电影中很多这样的细节看的人心里甜甜的,想要谈恋爱。最后当女树看到借书卡上男树画的自己的头像的时候,她才发现原来男树是真的喜欢自己。她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曾经喜欢过男树,她才发现原来那时候他们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这是一场迟到的初恋,泪目。。。。。。有时候我在想,女树与博子的一封封信件是不是也算女树给男树的情书?回忆过去的点滴,用文字把它写下来,这一封封的信件虽然是寄给博子的,但是故事却是男树的故事,这应该也算是一封情书吧,可以是写给男树的,也可以是写给初恋这件事的。


    电影《情书》无论从剧情的设置,还是画面以及导演的镜头语言、背景音乐,都可谓经典之作。在导演的镜头下,一段被封存的初恋以巧妙的方式慢慢的被挖掘出来,向我们展示了初恋最原本的美好,那是青春时期的一份悸动。


    ~~~~~~~~~~~~~~~~~~~~~~~~~~~~~~~~~~这是分割线~~~~~~~~~~~~~~~~~~~~~~~~~~

    听说,岩井俊二导演又有新作了——《瑞普・凡・温克尔的新娘》,期待中。
    <图片1>

     5 ) 似水年华忆情书

    合肥晚报“我爱菲林”
    文/饭小鳗


        我总是对回眸那一瞬的美,有无法割舍的情怀。
      这种美,不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艳丽,更多是那一刹那的怅然。我想,关于这一点的审美偏执,还是岩井俊二,还是他95年的《情书》。
      
      是人潮涌动的街头,是飘雪的寒冬,是单车上的女藤井树,因为博子不确定的那一声轻轻地呼唤,钢琴随着单车戛然而止,但是那个回眸的镜头却长久留在了我的脑海中。
      
      作为国内发行的版本,《情书》的封面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中山美穗扮演博子是在雪地仰头的那张海报,白色的雪地,白色的天空,飞落的白色雪花落在穿着黑色大衣的中山美穗黑色的短发上,映着的却是中山美穗仰头的侧脸;另外一个版本,是中山美穗扮演的女藤井树在人潮中单车戛然停止而回眸的那一刹那,模糊的人群,淡化的背景,只有中山美穗那茫然而探询的眼神是清晰的,和着瘦弱的身影,显得那么寂静。
      很多人偏爱那黑白的海报,我却念念不忘作为女藤井树时中山美穗那一瞬间的美。
      
      或许人都是顽固的,总是坚持地不肯忘却似水华年般的青春里,打动自己的第一个镜头,第一种声音。
      博子给藤井树写第一封信,你好吗,我很好。后来博子在男藤井树出事的那座雪山,在苍茫的天地间,终于喊出自己满腔的挂念也喊出自己的自由:你好吗,我还好。
      还是只有这六个字,但是这种声音却如那个镜头一样,钉在了画面上。——爱到深处,还有什么言语能够比这六个字更加饱满?
      到这里,还有谁,能够忍住不动容?
      
      爱情的爱,关于初恋。
      男孩曾画了一张女孩的素描,在借书卡的背面。他把借书卡夹在书里,请那女孩帮他还回图书馆。女孩没有留意,在她踮着脚尖,将藏有男孩心意的书放上书架的那一刻,阳光从窗子洒进来,将女孩罩在一片金色之中。
      年少的恋情,喜欢一个人,只是不停地在自己并未读过的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因为,那也是她的名字。
      青而不涩,甜而不腻,纯净得有如镜头里那漫天的飞雪,让人忍不住回忆自己的年少轻狂里,是否也有那么一个人,使自己翘首期盼却又始终没有勇气开口表达,直到命运让彼此终于错过。
      
      我想柏原崇扮演的男藤井树始终是爱着——起码思念着女藤井树的,于是博子在后来得知女藤井树和自己长相相似后,终于对着男藤井树的妈妈哭,便让人也心酸起来。
      我一直记着那个片断,中山美穗哭着说,我不能原谅他。
      其实她早就原谅了他。
      小樽只是死去恋人国中时代暂居过的地方,她却想方设法要走进那个地方,或者说走进那段时光。
      
      爱一个人,便想了解他的全部。
      这一点女人尤其执着。即使不小心知道了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替代品。
      那么从这点上来说,中山美穗饰演博子的时候,确实应该精致而优雅,而演女藤井树时,也的确是那般爽朗甚至冒失。也正因为这样,女藤井树在国中时始终没有发现那些卡片。
      
      青春的爱情是场祭奠。
      男藤井念着女藤井树,博子念着男藤井树。女藤井树需要的是回忆,而对博子来说,她需要的却是忘记。因为无法忘怀,她会选择向天国投递情书;因为在意,她会嫉妒男友把自己当成另一个人的影子;因为难以忘情,她始终不能接受另一个好友的爱。
      但是所有这些,即使藤井树回忆起了那美好时光中藏着的深沉感情,即使博子忘记了短暂时光中的一个影子,有一个悲伤的事实在电影开始时就存在,男主角已然遇难离去。
      
      岩井俊二无疑是唯美的,即使他能够用《莉莉周》来撕裂青春的痴狂,但是他的《情书》始终以纯净的姿态,凝固在白色的世界。
      背景的音乐除了一首松田圣子的日文歌,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一个片断一个片断的钢琴曲,修葺着如飞雪和樱花般意象的伤感。直至谢幕,眼睛和耳朵都会轻轻地生疼。然后回忆起来,只有那个午后的图书馆,男孩在窗边看书,女孩在忙碌着整理书目,外面是明朗的好天气。风将白色的窗帘吹得飘起来,在男孩年轻的面庞前飞舞。多年以后,男孩已不在人世,图书馆里依旧阳光明媚,白色的窗帘依旧在风中飞舞。
      
      这便是似水年华,即使很多年后还是一样的风吹到脸上,但是我们依旧能想起多前的那个午后,和那个人。
      
      影片的结尾,一群女藤井树的学妹告诉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秘密。那幅藤井树的侧身素描,藏在最深的角落,也象藏在藤井树的心灵最深处。藤井树不说话,用手揩揩眼睛,倔强地不流泪。
      此时碧空如洗,落叶缤纷。

    2004年9月 上海

     6 ) 东方式的电影构思——由日本影片《情书》引发的思考

    近年来,被日本电影评论界称为“日本新电影的旗手”的岩井俊二引起世人瞩目。特别是1995年他的爱情影片《情书》,不仅在日本引起了空前的轰动,而且获得了东南亚乃至欧美的好评。在同年的横滨电影节上,一举夺得了年度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两项大奖。

    影片《情书》的魅力何在?岩井俊二自己说他只不过是在影片中加入了许多个人化的东西。所谓“个人化”,我以为既是他的个人艺术风格,也是民族心理、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东方式的电影艺术构思。本文拟从《情书》的结构方式、情感表达和人生感情三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 细密的蒙太奇结构

    在世界各国的许许多多爱情影片中,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故事早已司空见惯,形形色色。有的直率倾情,有的明争暗斗,有的成人之美,有的夺人所爱,或悲或喜,亦悲亦喜,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故事尽管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其中的共同点是:铺陈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历程。然而,岩井俊二的《情书》却独辟蹊径,在众多爱情影片中脱颖而出。其实,严格地说,《情书》算不上爱情片,因为影片中三个男女主人公都没有真正相爱过,所谓“情书”也不是其中一对男女主人公互诉衷肠的书信,而是通过两个女孩之间的通信唤起回忆的媒介。那么,《情书》用什么打动了不同国界的千百万观众呢?这正是岩井俊二东方式电影构思的秘密所在。

    《情书》的叙事文本很简单:处于青春萌动期的男中学生藤井树深深地暗恋着与自己同姓同名的女孩藤井树。尽管他这种纯真的感情很强烈、很执着,但却始终不曾向她表白过,只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以恶作剧的形式透露出一丝丝内心的隐秘。而女藤井树全然未觉,根本感受不到他的爱恋。中学未毕业,男藤井树内心埋藏着那种青春的暗恋情愫转学来到了另一座城市,认识了另一个叫博子的女孩。博子的相貌、气质与女藤井树几乎一模一样,于是,男藤井树便把对女藤井树的爱恋倾注在博子身上。后来,男藤井树在一次爬山中,意外坠山身亡。

    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如果采用一般的结构模式,完全可以衍化成一部曲折生动但毫无特色的爱情片。然而,岩井俊二的独特而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特意舍弃了三个男女主人公之间爱情的是是非非、悲欢离合,而把笔墨集中在对往事的追寻和回忆上,形成了《情书》错综复杂的电影结构文本。

    影片情节发展以博子探寻男友藤井树的爱情真相作为推动力,引发了另一女主人公藤井树的回忆;再以女藤井树的回忆作为次动力,不断推进博子的情感转变,从而共同完成两个女孩子情感蜕变的过程。

    时空层面。在现实时空中的情节采用外视角的形式,按照编导者的理性思维和情绪变化,表现两个女主人公在共同寻找“情书”之谜的答案过程中,由于某些外在因素的联结,致使两

    者或贴近,或远离,或若即若离。在回忆时空中的叙事则采用内视角形式,情节的进展完全遵循男女主人公的心理逻辑和行为规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情书》结构中的现实与回忆两个层面里至少有四组不同时空的人物行动线,编导者能使它们互为因果、互作经纬、交错递进,细针密线地编织起来,做到了天衣无缝,精妙之至。这正是日本人细致入微的思维方式在电影结构中的体现。由此,我不禁联想到中国戏剧家李渔所说的话:“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可见,中国戏剧结构的美学原则与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在电影蒙太奇结构中的美学实践相映成趣,异曲同工,是纯粹东方式的审美意识。

    二、细腻而哀婉的情感表达

    影片《情书》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在优美抒情中蕴含的淡淡哀伤,这正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情感表达。这种民族情感的形成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在世界各国中,日本无疑是种族构成纯粹、文化同质性高的民族之一。它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凝塑了日本人那种心理敏感细腻的内倾型性格。环海的地缘,狭窄的国土,曲折的海岸线,形成了日本湿润的气候。因此,有学者称日本文化为“湿气文化”。它与内倾型性格相结合,使日本人更倾慕清净、素雅,从而崇尚“清明心”、“心情道德”的执着和坚韧。这种民族情感在岩井俊二的《情书》中格外浓郁绵长。影片一开始,博子扫墓对男藤井树寄托无限哀思,归来后偶然发现藤井树的地址,潜意识中恍惚觉得男藤井树并没有死,于是萌生写信的念头。信发出去了,她本无意收到回信,然而,意外的回信来了。原来,身处异地的女藤井树患感冒在家休息,收到博子莫名其妙的一封信,出于好奇便回了信。从此,两个女主人公频繁地书信往来,唤起了双方一连串的回忆。博子在对秋叶的恋情中时时感到愧疚于男藤井树,这种心理的羁绊,感情的不自由,使她陷入矛盾痛苦中。于是,促使她探寻回信“真相”的愿望更加强烈、更加执着。与此同时,女藤井树在医院等候就诊时,脑海里竟然闪现出中学时代男藤井树倚窗读书时的模样。这表明,在她的内心深处仍然珍藏着美好纯真的往事。特别是在博子决意前往女藤树处了解真相时,不巧没有见到。当汽车司机无意中道出博子与女藤井树长得非常相像时,博子才恍然大悟,情节也随之发生突转,过渡到博子重新探寻男藤井树爱情真相的阶段。这里,编导精心设计了一个景深镜头,景深处是骑着单车的女藤井树缓缓前行,处于动势,成为画面中引人注目的活跃因素;而前景是伫足沉思的博子,处于静势,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把双方寻找和期待的心情突现出来。当女藤井树擦肩而过时,博子脱口叫出她的名字,画面定格在女藤井树回头张望寻找的情景上。但转瞬间,她专注寻找的目光便被川流不息的人群所遮掩,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两个痴情而执着的女孩遗憾地失之交臂。从而她们又开始了难忘而又略带哀伤的回忆。女藤井树在回忆中,把开学、选举、值日、男藤井树在书卡上写名字、用自行车发电对考卷、运动会上为男藤井树拍照等等点点滴滴的往事串联起来,深切地感受到了男藤井树对她纯真的爱恋,她也逐渐意识到这种幼稚而美好的感情将是她弥足珍贵的财富,并使她从对父亲死亡的恐惧中挣脱出来。而博子则从回忆中真正地清醒过来:自己竟是男藤井树初恋对象的替代品。于是,她从痛苦的缅怀和思考中挣脱出来,勇敢地面对现实,接受了秋叶的爱。但她对男藤井树的那一段挚爱仍然难以割舍,于是在秋叶的鼓励下,当太阳冉冉升起时,博子面对皑皑无垠的茫茫雪原一遍又一遍地哭喊着:“你好吗?”以此来倾吐对男藤井树的思恋和哀伤。此时,躺在病床上的女藤井树也一遍又一遍地自语似回答:“我很好。你好吗?”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两个女孩共同的心声。呼唤着男藤井树呼唤着彼此,也深切地呼唤着自我。至此,她们完成了漫长而艰辛的感情蜕变和升华,由“过去”的我过渡

    到“现在”的我,并预示着超越自己情感的“永恒”。

    之所以较具体地复述影片中的这些情节、细节,意在说明岩井俊二如此这般地表现人物心灵的敏锐和情感的细腻,正是影片看似平淡如水实则动人心魄的魅力所在,也是日本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这在西方的影片中是难以见到的。

    博子不惜一切地顽强追溯,探寻男藤井树的爱情真相,女藤井树对昔日暗恋情人的淡淡回忆,不正是追求感情的“纯”与“真”?不正是表现了向往理想中的美好事物的执着精神吗?不正是日本民族格外崇尚的“清明心”、“心情道德”的形象表达吗?如果把追求真情的执着精神置于当今商品社会的大背景下,不难发现编导者努力寻找和赞扬一种超越物质利益诱惑、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真诚感情。因此,可以说《情书》中细腻的哀婉的情感是对今天金钱物欲的间接否定和批判。

    三、 方式的人生感悟

    樱花之所以成为日本的国花,民族之花,是因为细腻的日本人以敏锐的心灵触角从樱花“开得适时,谢得利落”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壮烈中相伴着伤感。在日本茶道中“一期一会”的观念,实际上就是人生“转瞬即逝”的“无常”观的体现。因此,大家极为珍视有限的生命,珍视生活中的第一次机缘。这种把自己和对象同一化,与对象产生一种共感,或者可以说在对象中发现自己、观照自己,是一种无常美感和无常哀感的调和。日本人正是从这种哀愁的艺术哲学中感悟世界、感悟人生,以达到“闲寂”或“寂”的人生境界。

    樱花性格、茶道精神浸透在《情书》的整体艺术构思里,表现出岩井俊二的东方式艺术风格。男藤井树英年早逝,他带着与女藤井树的一段暗恋的情缘去了,带着一段把博子当作女藤井树的替身而又无法表白的痴情去了;女藤井树把男藤井树这段纯真的爱恋情愫深深地留在自己的记忆里;博子在明了男藤井树把自己当作女藤井树的替身之后,虽然感到若有所失,但她与男藤井树的那一段纯洁的恋情,却是铭刻一生的感情经历…这不正如同樱花一般开得灿烂,而又谢得令人哀伤吗?这不正是他和她们年青的生命里难得的“一期一会”吗?他和她们的这一段美好的情感经历将成为女藤井树和博子一生中永久的怀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体现在这一段又一段的情感历程中。他们追求感情的纯真、理想的情操、境界的美好……正是深切的生命体验、人生感悟。

    岩井俊二在《情书》里,表面上似乎没有阐释什么哲理,然而,那一段段淡淡的回忆,充满淡淡的哀伤,更值得珍惜,更值得怀恋,人生的况味正在于此。

    当好莱坞大片以其光怪陆离的高科技效果编织着一个个银幕童话的时候,日本电影《情书》则像一首清新的小诗悄悄唤起人们对青春、对爱情的憧憬与回忆,而且日久弥醇。

     短评

    一个英语考27分的人哪会在意什么break的过去式

    5分钟前
  • 减肥书法家
  • 力荐
  • 关于藤井树的种种回忆,是你拥有的,我把它寄还给你。

    8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 真的救命啊看得我满脸问号,我无法理解电影的展开方式,暗恋的细腻美好要从发现自己是白月光替身的这种角度来切入吗🆘

    12分钟前
  • 海盐小圆饼干
  • 还行
  • 如果知道女朋友爱上我是因为我像她曾经爱着的人,我会崩溃

    15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 不好意思,这么多年了,我就靠这个活着了。

    20分钟前
  • AllenGY
  • 力荐
  • 十年都没有第二个人借过追忆似水年华只能说这本书真的很难读

    24分钟前
  • 小鱼飞飞
  • 力荐
  • 暗恋的极致

    25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 翻过来的卡片,肖像,是初恋回忆的完美情书

    28分钟前
  • 隆咚锵
  • 力荐
  • 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看一直没看……四个主演竟然全部都是双鱼座……所以真是一部极其双鱼的电影……暗恋的极致……但导演却是水瓶座……

    29分钟前
  • 荞麦
  • 力荐
  • 最后卡片翻过来后,我真的哭了。

    3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 那些没有开口的告白,最终还是让你听见了。

    36分钟前
  • 伊卡洛斯
  • 力荐
  • 2000年,本人看得第一部文艺片,当时不知道啥是文艺片,表面上洋洋得意,认为自己算个文艺青年了,内心里无比的可惜那一块钱,因为本来是租《唐伯虎点秋香》去的。被人租走了才不得以看《情书》

    40分钟前
  • 林愈静
  • 还行
  • 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 ——普鲁斯特

    45分钟前
  • 进宝
  • 还行
  • 也许每人都有似曾相似的故事,逝去了才追悔莫及。

    49分钟前
  • 巴乌
  • 力荐
  • 这个人偷偷爱了你大半辈子

    50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 无论如何都会流下热泪的电影,五星又怎么够!

    51分钟前
  • 果酱☮
  • 力荐
  • 经不住似水流年,逃不过此间少年,彩云易散琉璃脆,水仙已乘鲤鱼去

    53分钟前
  • 丁一
  • 力荐
  • 用一个男人的死亡、一个作为替代品的男人的包容,一个作为替身的女人的悲哀和一个女人半生的迷茫表达了一种叫做暗恋的情绪,我是不理解的,用我的三观来看,这是个悲剧,但诚然能表达清楚这样一种人类的情绪,也是不易。。。,

    57分钟前
  • 危楼大海
  • 还行
  • 當她的遺憾終於放下,另一個她的遺憾卻才正要展開。重看發現自己記錯了結尾,記憶中的藤井樹站在玄關讀完了那張書卡,立刻嚎啕大哭不能自己,重看卻發現她不在玄關也沒有嚎啕,而是僅僅掩嘴含淚。這麼明顯的情節,怎麼就記錯了呢?還是,那個曾經嚎啕大哭的,其實是我自己?

    1小时前
  • 焚紙樓
  • 还行
  • 你好吗? 我很好。 你好吗? 我很好。 你好吗? 我很好。

    1小时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