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大家快来看ET他妈...
昨天晚上闲的慌得时候就去看了刚下载的那部火星任务
原因是我在豆瓣评价全面失控的时候由于两部电影有点相似结果导致我没看的时候就给了这部电影三颗星。
两千年的电影,特效一般,起码在现在看来是这个样子。我指的特效的电影里面的CG动画。
故事给编的中规中矩,开始高潮结尾悬念样样都齐全,但是总是觉得还缺少点什么。
编剧还不算扯淡。导致这部电影的硬伤还不算多,但是中间那飞船,在太空飞了一年多了都没事。偏偏在就快进入火星轨道的时候什么麻烦都来了。剧情上制造的不算完全合理。更有一点就是那个巨大的人脸型建筑的反击。真囧的可以。看来外星人的攻击性还真高。
片子唯一一点出众的地方就是拍摄手法了,飞船里360度的旋转全景拍摄让人感觉很真实。
片尾有神似ET他妈的外星人出现,而且还告诉大家其实火星人就是地球人的祖先,算是一点点剧透咯。
科幻迷可以去看,但是不要抱太大的希望,消遣就可以。
2 ) 发现了一个重大缺陷
影片中,火星人在火星灭绝之时,向外太空(通过影片显示他们有能力飞的远远大于银河系)发射无数飞船撤离,其中有一艘奔向了地球,把基因带到了地球,才有了地球生物的进化。
但是,既然火星人早就有能力很轻松地飞往外太空,地球肯定早就被他们探索遍了,也肯定做过比(无数类似地球人登录火星然后种植藻类培养细菌)这种还高级的把戏。
所以怎么会因为是火星人逃难之际才向地球发射了基因火种呢?
除此之外,火星人真存在的话,以影片中显示的火星高级文明,怎么不会有那种围绕太阳系内各星球的火星人造卫星(类似地球人的)的残骸漂浮在宇宙中。还有火星人遍布太阳系的建筑等等,从来没被发现过。这些我感觉都是电影的硬伤啊。
而且,即使火星人最后逃难时,也应该留下一些证明存在的印记,肯定不单单在火星一个星球上,银河系内的星球应该都有。(当然,这可能与三体中的黑暗森林理论相悖,但既然火星人都在火星上留下了印记,没道理不以很轻松的代价在其他星球留下印记啊)。
(这一条需要比较专业的地质学家解读,我是猜想)再者,火星毁灭之时,电影里的全息影像显示地球已经处于较稳定状态,只是在板块漂移阶段的初期,但是很多绿植,海洋,蓝天白云通过地球全图都能看到了,有了一套含氧气的生态系统存在,为什么没有火星人在地球定居或活动?实际上又回到了我所说的第一条了。
3 ) 《火星任务》:又一部点子电影
刘强爱电影第125集之《火星任务》:又一部点子电影
Q:什么叫点子电影?
L:就是整部电影以点子为中心,拼凑出的电影。
Q:电影几乎都是来自于一个创意或中心事件啊?
L:如果是围绕着点子来建构电影就不是我说的点子电影。
Q:看来点子电影是一个贬义词。
L:对。我给你举个例子,我要一个金砖,你手里只有小指头尖那么大点儿金块儿,你说,别急别急,稍等,这就进了后头,找了些黄铜、金箔纸包木疙瘩,一些乱七八糟的,把那小金块搁到中间,愣给我造了个“金砖”拿出来了。拿本片来说,点子就是“地球生命来自火星外星人”,至于什么太空人之间的友谊,太空人遇袭,丈夫主动牺牲,等等等等,都是黄铜和金箔纸包木疙瘩。
Q:你是说主线和副线联系不紧密?
L:既然你说到主线和副线,我问问你,这片子主线是什么,副线是什么?
Q:……
L:答不出是吧,是不是觉得解谜这根主线推动影片发展但是篇幅很少,太空人之间关系发展这根副线跟着主线走,但是篇幅很多。
Q:有这个感觉,就是火星人放录像的地方,感觉是电影的“核儿”,但是前后与之能呼应的内容太少。
L:这就是本片最大的毛病,主副线首先是内容比例失衡,其次就是你刚刚说的联系不紧密,这种不紧密不是表现在情节发展上,而是表现在表意层面,主线和副线没有往一个方向使劲儿,看完电影,你不知道影片的重点是在哪里,是歌颂太空人的友谊和牺牲精神呢,还是表现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一种科学设想。
Q:你的意思是主题不明确。
L:对,金块贵重,但是占比例小,黄铜、金箔包木疙瘩不值钱,比例却占得相当大。
Q:主题先行不是不好吗?
L:主题先行后行,不是问题,只是创作方法不同罢了,最终只要做到形散神不散就OK,至于你是根据形调整神呢,还是反之,无所谓。要是形散神也散,那就悲剧定了。
Q:从点子出发,修成正果的,能不能举个例子。
L:就说最近的许多人都看过的吧,《盗梦空间》,点子就是“植入”,全片所有的主线、副线、伏线、支线都跟这两个字有关,并且大家围绕着点子,最终向一个方向使劲儿,发出了对现实、对真实的诘问。
Q:这片你都批成这样了,还给了8分!
L:对一个原本应该满分的题材,而且摄影、特效、配乐都极为出色,扣掉两分,已经相当令人难过了。
4 ) 《火星任务》导读
《火星任务》是在NASA宇航专家指导下拍摄的。基于人类现有的宇航能力,随着剧情的需要有不同程度的夸张。电影中飞行器飞往火星途中出现的故障和宇航员的自救行动,可以说是科学家为人类首次载人飞往火星做的模拟。所以这是一部比较严谨的科幻片,如果你喜欢那种大跨度的科幻电影,《火星任务》不适合你,如果你没有一些科普知识,你也许看不下去。
一:为什么是火星?开头已经说了,这是一部写实性的科幻电影,太远的深空,地球人还没能力到达。自古以来,地球人就幻想有火星人。火星就是故事最好的选点。
二:火星人科技那么发达,为什么不能摧毁那颗小行星?首先,电影是虚构的,小行星摧毁火星只是剧情的需要,旨在表达,无论智能生命有多高级,在很多宇宙灾难面前,一样无能为力。以地球为例,假如没有大气层和地球磁场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早已不复存在,近的威胁来自太阳,远的如超新星爆发等等,光年对人类来说确实很遥远,但在宇宙中只是一个起步数字。威力很大的宇宙灾难毁灭地球不是虚构,只是时间而已。
三:电影传达的信息是什么?很简单,地球生命从何而来,最终将去往何方?全世界所有人类来自同一个祖先,尽管你很固执的认为你是山顶洞人或者元谋人的后代,事实上你更早的祖先是在非洲。你的基因已经升级和混搭过了。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地球生命现象,于是有的科学家作出了大胆的设想,地球生命来自外太空。而且这个观点越来越得到认可。这个宇宙相同的元素,宇宙间的星系有某种相同的规律运行着,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颗小沙随波涌动而已。所以很多科学家相信,这个宇宙是一个整体,地球不是孤立存在的。地球生命不是偶然出现的。至少经过了升级和混搭。如果我们承认了地球是这个宇宙的一部分。那么地球最原始的生命基因来自这个宇宙哪里?我们最初的“家”在哪?地球最终会消亡,也许来自灾难,也许资源用尽,地球人最终也只能像电影里的火星人一样四处出发,也许找到新的星球,恐怕更多的飞船会化成这个宇宙的尘埃。而那些扎根在另一个星球的地球人是否还想起他们最初的“家”地球??
在很多人看来,这片电影就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其实呢,科学家在严肃的告诉我们,不想地球智慧永远的消失,电影里火星人的经历必将是以后地球人的经历。我们普通人没兴趣想那么远。但对和学家来说,我们从何而来,最终将走向何方?是个有趣而严肃难解的谜题!
5 ) 生命的美丽
生命的美丽
——观《火星任务》有感
曾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在神的眼里我们只是一些斑点。
渺小的我们在宇宙面前,只能是低到尘埃的崇敬,渺小的我们在生命之面前,只能是由衷的赞叹。
生命的创造
看着那些生命种子的飘落,将地球装点的勃勃生机,看着美丽的DNA序列的飞舞,那样的轻盈,那样的神秘,真的感到一种生命初始创造的欣喜。
当火星外星人,将从宇宙大爆炸再到单细胞生命的出现,然后生命从海洋到达陆地,爬行动物的出现,恐龙的灭绝,人类的进化,最后生命的极致绽放的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都感到了一股让人震撼的力量。每一个物种的出现都是历史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人类就是因为漫长的生命的创造的过程,才会像今天这样的完美的让人赞叹。
每一个生命都必须是独特的,所以当现在克隆技术日渐进步的同时,不仅让我们担心这样的非自然的复制,会不会让我们陷入两难的困境。也许,克隆给失去最爱的人带来了福音,给他们能和最爱的人重逢的机会,但是其实在我看来,我是不会同意克隆的,因为,人类后天的影响仍发挥重要作用,即使同样的人,同样的基因,也会存在不一样,同时我们看到克隆人的出现,我们的道德伦理甚至于是否也同样适合他们。
生命的创造,是一个及其美丽的过程,也许它很漫长,也许它带着毁灭,但是生命的创造让我们看到极致的美丽。
生命的逝去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同时看到了生命的逝去,是放弃伍德罗自己的生命,而为了其他的队员生存,是先期登陆人员的逝去,为了后面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是杰姆放弃自己返回地球的机会,去寻找宇宙的奥秘,这样的是生命的逝去,让人看到了一种崇高。
科技的发展,我们在感受科技进步的发展成果时,有无想过,这样的靠科技背后,多少人付出了他们的汗水,甚至于生命。我们需要的是珍惜。
也许,现代科技的发展,也让我们带给我们自我的毁灭,是核弹的爆炸,带给人百年噩梦,是水污染,带给人类的恐惧,是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带给我们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科技的发展,应该尊崇人类的发展方向,尊重大自然的发展规律。
科技的发展,是否就是意味着有人必须要牺牲,也许在这样的电影里,有一种英雄主义精神的出现,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科技的发展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和奋斗,我们应该加强对于这些科研人员的保护。
帕斯卡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生命就是这样的美丽,是生命初始给人的喜悦。当阳光破云而出,当尖芽从石头下钻出,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希望。生命是如此的美丽,是生命逝去带给人的震撼。生命的逝去,是为了集体放弃个人的大无畏,是落叶归根的静谧。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安然。
6 ) 我眼中的科幻
科幻电影看了不少,但是喜欢的并不多。从小就迷上了凡尔纳的我更喜欢那些接近科幻本质的东西。科幻是神秘的,更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我觉得科幻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带给我们的那种神秘感。火星任务就很不错
如果在最后结尾处的拍摄手法再所谓的“晦涩”一点,我估计很多人就会给它打四星或者五星了。
非常不稳定的一部电影。贯穿全片的迷幻气质被有些评论者称为New Age Sentimentality, 我却觉得很美。
前面探索部分,视听语言极佳,太空舱内的“滚动”运动镜头犹如让人身临其境,这部分从概念上来看就硬的很,不断发生的突发事件处理在未来太空探索中尤为真实,甚至比得上15年的《火星探索》。但后来进入火星之后,碰见原始火星母星人,借用一套ppt动画全息影像演示,犹如博物馆展览,展示说明因缘际会诞生了地球生命,最后还借此飞向外太空,这就很神棍了,甚至远没有《普罗米修斯》这样的哲学上的怀疑论,手法非常俗套,大大降低了科幻质感。整体来看,故事严重失衡,几无情绪张力,后半段毫无科幻悬念感,可惜。7.4
又一次美国的科幻意淫。想象力丰富,原来我们都是火星人。伍迪和泰莉的那段戏催人泪下。在太空中,我们都失去了自由,两人为了彼此,都把自己推向死亡。这便是爱情,即使到了外太空,人类的爱情仍旧如此的伟大。
温柔而坦荡,几乎是有悖于好莱坞叙事系统的宫崎骏式反哺童话,甚至会被误读为肤浅低幼。爱的宣言无须通过冲击式的情节设定得以触发,而是由轻舞的环绕镜头、轻抚的擦拭镜头、甚至是雨露均沾的戏份分配凝聚出一股内生式的情感力量。即便在命垂一线的惊悚时刻,影像的节奏也丝毫没有变得紧绷,反而维持着如呼吸般匀速的平衡。太空舱是家,太空员如家人,结尾分道扬镳的家人向着相反的方向飞去,却是同一段模糊了时间与距离的归途。
很喜欢,纪录式的风格在最后因为不可思议的奇迹而突然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史诗的雄浑和巨大的诗意磅礴而至!
Snake Eyes后接着拍了这一部,开场也用了个六分钟的长镜头来交代人物关系,救援号上同样采用完整镜头来呈现空间布局。火星上的“人脸”像是一个迷魂阵,那些未知领域的吸引太诱人了,无法抗拒。"Have a great ride, Jim."
太经典了,尤其结尾人类演化的镜头,震撼,触动内心~~
神棍向的《火星救援》,比起规整的科幻片要有意思很多。人类起源和高维度空间(超人)展示,而且还是在十六年前。可惜剧本细节不大行,有些廉价B级片向,废戏多、编排失衡。
仍然认为是被低估的一部杰作,帕尔玛在《碟中谍》之后最好的一部戏
蒂姆·罗宾斯爱电影开始的一半时间时就挂了。让因为他才看这个电影的我情以何堪!总之电影还不错,虽然结局坑爹了些,想象逊色了些,科技落伍了些。最后关于地球物种起源的说法难以服众,还算是一种新颖的假设。
很多旁友说是遗珠,引得我对此片期望过高,我想遗下的原因有很多,配音难听,主角长得各个一副配角的脸,主角的演绎太小学生,最后结局太奇幻,剧情设计太假。赞点:有创意,感觉地心引力可能借鉴此片,有创造力,太空场景够给力,以13年前眼光看够新意
It was old Howard Hawks who supplied this definition of a good movie: "Three great scenes. No bad scenes." "Mission to Mars" only gets the first part right.
很早以前看过一部科幻片,一个宇航员掉到太空,头盔爆破,脸变紫色,死掉了。给我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后来看火星任务,不知怎么的,就想到了那个场景,还和同学唏嘘。电影看了一小时,橙色背景出现,宇航员为了阻止爱人牺牲性的营救,自己解开了头盔。啊。
好看就得了呗,要什么自行车,MD
前面大半个片子都有些闷,结尾的20分钟十分好看!
主旋律太空歌剧,依然是火星生命与人类起源这两个炒烂的命题。配乐和主题一样陈旧腐朽,再加上简陋的布景,简直就像七十年代的电影。友谊、爱情、理想、探索精神、牺牲精神……导演把能想得到的元素都塞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最后炖成了毫无亮点的大杂烩。至于剧情,通篇的硬伤,多得我都懒的说了……
16.2.20 四星半。通俗形式的《2001:太空漫游》,再次提起我对浩瀚太空与未知生命的期许和向往。我们不过是用已知的事物去定义现实而已,而这样看起来不现实的电影拥有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激励并引领我们去探索那些未知的现实!要说扯蛋,待我们寻至真相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或许远比电影里扯蛋吧。
【131122】原来普罗米修斯的灵感来自这啊!创世的神祗是外星的智慧,这是人类的自恋还是自卑呢?不过那火星人出来的时候真的把我雷到了,特效太渣了。所以说有些事情还是留给观众想象比较好。有几个zero gravity的长镜头都非常棒。ps.蒂姆罗宾斯那个角色的便当领的也太突兀了吧!
【B+】一部彻彻底底暴露了帕尔玛“类型瓶颈”的电影。绚丽的调度像是失重般脱离了影片的文本内核,展现出无所适从的尴尬。但帕尔玛仍然用一丝不苟的态度与风格去完成这部作品,对CG技术的本能排斥也被克服,在此类情境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结尾的通俗化似乎完全可以预见,帕尔玛主旋律作品的标准陷阱(也和他自带B级片属性有关)。而开场家庭聚会和中间旋转舱的两段长镜头才是真正的高光时刻,尤其是后者,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情感层面都是那般匪夷所思,只能惊讶于帕尔玛在这种电影里都能创造出被“电影之神”附体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