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爱,知所爱,行所爱,被爱。想到这是茫茫人海,时间和空间中有过的存在,世界也没有这么荒芜和不可接受了。我们终其一生,只是在寻找自己,做自己,其他的又有什么重要呢。
极限运动,是所有行为中最接近生命本质的物理呈现吧。所谓天赋异禀,不外乎理解和选择。愿所有天赋,不被辜负。
他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整部片拍的很好,特别克制,没有刻意的夸大和煽情,加上结尾,比《徒手攀岩》还要强一点。
无保护攀岩绝对是极限运动里面的极限,消失的人多不胜数,但是后来者仍然众多。我们是很难理解欧美人为什么拿自己的生命去挑战,意义是什么,值得不值得?
其实不需要问这么多,就跟片子里面一个老头说的一样,爬就完事了。没有疑问,没有意义,只有对山峰的纯粹渴望。就像中世纪第一个用望远镜看星星的人一样,很多事情一开始就是一种纯粹的渴望,对未知的渴望,对自身和外界极限的探索,或者只是下意识,如果什么都想清楚,就什么都做不了,碌碌一生而已。
生命宝贵,几十年而已,做内心真正渴望的事情,不问来路,不问前程。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关于极限运动的纪录片,上一部是徒手攀岩,我翻了下豆瓣,居然已经是2020年的事了!这次要看这部,单纯是评分高,以及之前一直不理解这种极限运动,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不理解freesolo这种随时会丧命的极限运动。
我已经不太记得徒手攀岩讲了啥了,回顾了一下有点印象了,大概就是Alex徒手攀岩攀上了酋长峰。相比于Alex,登山家的主角Marc最大的区别就是,Marc爬任何一座山都不会预演,是更自由的一种状态。除此之外,他攀岩时不爱被拍摄,也不太爱主动在社交上分享,对高度专注进入心流状态有更极致的追求。
我记得我看到后半段的时候,完全被这个人的魅力征服了。他不太爱说话,但是非常爱笑,有着憨憨的笑容,对自己正在做的事和即将做的事都心里有数,也并不是那种追求刺激追求独特的人,他只是享受独自爬山的内心平和,和专注完成每一次挑战的时光。
Marc也非常幸运,有理解他的母亲和女友,他在爬艾格山的时候,在帐篷里给女友录的视频真的是浪漫至极,没有什么花言巧语,只是平静地说自己攀爬的进度,外面的天气,此刻他很期待下山后赶紧见到她,然后,“I love you”。最后Marc在一次攀登过程中,登顶后下山遇上了雪崩,没有逃生的可能。妈妈在其他登山家自愿悼念的活动上,发表了一段特别动容的讲话。
于我而言,这部纪录片让我稍微更理解了一些做极限运动的人,他们是天生的追求极致的人,“非极致,毋宁死”。那种极致不是单纯的极致刺激,也是追求为了达到极致需要进入的极度专注和掌控感的精神状态,以及完成之后对生命中的一切充满感激的内心充足和满足感。
Marc说,人类可以在如此庞大的世界中,体会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他还说,每次你去山上,都可能是你的最后一次。所以你得感激所有你喜欢的东西。
他的生命长度看起来也许比绝大部分人都短,可是他却比太多人都活得精彩了。有多少人忙忙碌碌一生却从未真正活过?他们深入接触过大自然吗?他们仔细观察过生活的细节吗?他们只是为了得到更多钱权名利在“奋斗”,他们的心早已麻木不仁。
每一次爬山,Marc一定都体会到了心流吧。全神贯注地和山峰紧密地交流切磋,每爬上一寸,就是交流更深一步。大自然看似不言不语,实则是普通人没有仔细聆听,Marc一定就听到了大自然的话语吧。
Marc是真正的登山家,风餐露宿却从不觉得辛苦,因为这是他热爱的事。很羡慕他有自己热爱的事,也很敬佩他可以为了自己热爱之事做到这个程度。
Marc每次登山之前必然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有时天气就是变幻莫测。像他一样的登山家们,每次爬山之前会不会都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呢?其实葬身山谷或者雪山,也并不差,至少他们可以和自己热爱的大山相伴。这不是一种浪漫吗?
看视频时,有弹幕飘过,大意是希望他为了挚爱之人不要再继续登山了。可是他本身就是这样的啊,热爱登山和登山已经是组成他很重要的一部分了,他怎么可以放弃?再说了,她女朋友当初爱上他不也是因为他登山吗?
Marc的母亲说,我相信马克过了他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是他要丈量大山,立于顶峰,找到通往孤独山谷之路。
Marc母亲的教育方法很优秀,因材施教。也正是因为她的引导和支持,Marc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并且追寻它。好希望国内出现更多这样的亲子教育,而不是分数为王。但是这也是社会和历史遗留的问题了。
当他第一次攀登夜间露营给布丽特录的视频“我总是想起你,我心里的某个部分希望我能快点回到地面,离开这里,改变航班,回去见你,因为我想要,只想见到你,我爱你”以及之后布丽特带着思念、痛苦和他们共同的信仰继续向前走“到处都是他的痕迹,我感觉你就在身边,马可”“我非常想念他,想念我们的冒险,谢谢你让我看到你的世界”。灵魂伴侣,小布带着他改变,他和小布一起冒险,一起穿梭在属于他们的世界里。 marc的自由、纯粹和冲动让我震撼,羡慕又敬佩又向往。他是独一无二的。 marc母亲的教育也塑造了marc独特一生,很爱他妈妈。 marc是热爱生命的,“但你不能否认,每次上山都可能是最后一次,你必须感激你爱的一切,你希望自己最后一顿吃什么就去吃什么”
很感谢能看到另一种人生态度,极致又纯粹,作为理想主义者汲取到新的能量。
攀岩表演通过奥运会已进入更多人视野。
然而,最纯粹的登山运动是没有安保措施的“徒手攀岩”。和《徒手攀岩》一样,纪录片《登山家》也聚焦徒手登山极限运动。只不过,《登山家》主角马克不像《徒手攀岩》亚历克斯那么幸运,他最终在一场雪崩中永埋大山,这也是极限登山运动的概率铁律。
因此,我们不必老是去津津乐道这种“作死运动”的奇迹因素,以及那些暂时存活的登山家的“英雄”壮举。“死亡”从来就是这项运动中的家常便饭。大自然一直在用它的伟大提醒着人类的渺小。徒手“登山家”放弃了所有的现代保护措施,用自身的勇气和技术,返璞归真直接将肉身交给自然检验,探索人类的能力极限。 这部纪录片也让我们再次见证了“理想主义”的激情和悲剧。马克8岁时被一本冒险杂志激励立志成为登山家,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征服绝壁的奇迹后,最终在25岁丧命。影片中,马克受访的亲友表达了对极限登山运动的看法和复杂心态。这个行业信奉挑战死亡的人生哲学,但面对死亡真正来临时,也难掩人类情感的脆弱。 马克的人生旅程和万花筒的复杂世态构成激烈的潜在冲突。他几乎抛开所有世俗的价值观,不在乎安稳的生活,不在乎名利,甚至不在乎死亡,只在乎自己能否在喜欢的生活中获得自由的快乐。以肉身去解读自然,用一种近乎宗教般修行的心态与死神共舞。这究竟是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探源,还是西方人文精神危机的折射,影片没有给出更多的背景和答案。 证明自己还活着的刺激,真的需要用死亡来实现吗? 还是说,用更为终极尺度的哲学追问,生命究竟应该怎样才算有价值?“登山家”无疑给我们抛出了一个天问。 2022.3.21
震撼人心的不只是片中那些摄人心魄的雪山,更是攀登者纯粹而极致的理想主义。Marc的生命像流星一样短暂而绚烂。
everybody dies, but he lived... 看到爬egger那段想起来之前看户外探险写人爬torre的历史,想起torre最后被david lama爬了,而后来david在19年的一场雪崩中死在了落基山脉里。当时我就想,marc-andre还活得好好的在拍纪录片,将来不知道会不会爬一些没那么危险的东西,看他solo水平这么高,过两年说不定还会在新闻里看到他。没想到啊没想到,他居然比david lama去得还早。无情的雪,a clean death.他的女朋友也真的很棒,这么美的爱情,几乎都让人不觉得是一个悲剧了。他的妈妈说得很对,这短短25年是值得感激的、美丽的25年。
感觉他和他妈妈都是哲学家。在他的追悼会上,他妈妈说感谢上帝让她能理解她儿子。这真的很重要。
Success makes no difference to life. It is a journey where we face challenges and solve problems. We celebrate, for Marc's fated but fulfilled life. 纯粹又极致,背景音乐响起《圣母颂》的时候我就开始哭了,好多年没在电影院哭过了。
他的“在餐馆工作”的母亲谈吐举止以及面对爱子早逝后的悼念,都太优雅了。Marc能成为这样超脱纯粹的人和这位母亲有很大关系。
最理想主义、最纯粹的独攀者。他甚至不愿意有人去跟拍他的独攀过程,因为那样的话整个登山体验就会完全不同。他独攀岩石、雪墙甚至垂挂的冰瀑,假以时日他可以成为Alex Honnold和Ueli Steck的结合体,不过这一切最终只能停留在“如果”。外人可以不理解他的“疯狂”,但对他来说,这是最完美的艺术,是最极致的自由。
Marc-Andre Leclerc跟Alex Honnold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人 Marc注重极致的个人体验 而Alex更多把攀岩当作一项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Marc更多是在靠天赋 喜欢临场发挥 而Alex十年磨一剑会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所以Marc的经历和最后的悲剧让他的一生赋予了Alpinism浪漫的艺术性和哲学性 而Alex呢脚踏实地地做一项竞技极限运动 这几乎代表了任何一项事业里的两类人 在我的领域里我敬佩Marc但我想成为Alex
认为比《徒手攀岩》更加纯粹,虽然在开片几分钟之后,我就想着这样的孩子是天选的,但同时他们的生命应该会是极度浓缩的,但依然我不知道在片子的最后几分钟里面,竟然已经是有结局的了……如果说我还能理解Alex所追求的,那么对于Marc所追求的,我只能说已经部分超越了我的认知和想象,能用“看不懂,但大受震撼”来描述。也许,就真的像他所说的,在那样的攀爬过程中,你发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简单。
顺着Alex Honnold的影人页看到这片子,看着看着知道了为什么今天才看到这小伙子的事迹。。。顺便纯属个人好恶,Marc女朋友Brette观感比Alex的妻子好太多。。。。
①继续前行or彻底崩溃。②不给孩子规划路线,而是让其发现自己的道路,并给予支持。③完成了登顶,并不会给你本身带来什么巨大的改变,但会获得心灵的升华,以及一段最美妙的回忆。④攀登并不是为了追求刺激,而是在全身心投入挑战时,发现真实的自己,用随时可能送命的代价换取高度的精神专注,以及完全掌控自己的奇妙体验。⑤人生不在于长短,波澜不惊也许是一种幸福,但绚烂如烟火,虽短暂却能照亮他人,关键在于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⑥马克·安德烈·莱克莱尔,比这世上绝大多数人都要幸运,天生的攀登者,出色的身体条件和技巧,开明的母亲,挚爱的女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生活了25年,人最重要是把自己活明白,并全力以赴做自己,虽死亦无憾。
本是看极限运动的纪录片,但出乎意料的是这竟是一部很“禅”的电影。年轻时追逐致幻剂中的世界,后来从攀登中找到了更健康且更纯粹的方式去接近那个世界。无论以何种方式结束这趟旅程,他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通过这些经历“觉知”着当下生命中的一切。很有触动的几个点:成就不会改变你,而那些艰难攀登的旅程会留下印迹并塑造你;攀登前最后一顿饭有什么吃什么,因为那可能是你生命里最后一餐;Marc在攀登前吃着蛋糕珍惜的样子;攀登过后会更珍惜生活中的一切,那种对世界充满爱的感觉会持续很多天,因为nothing in our lives should be taken for granted. 最后觉得感慨的是他们俩找到了彼此,在我看来比alex要幸运得多,因为可以真正地互相理解,并一起经历、一起冒险、一起感恩。
“每一次攀爬都是山给予的怜悯”
极限类运动的题材一直没法触动我。这么说吧,these people have nothing to lose. 富官贵科学家一个比一个怕死整天研究怎么活久一点。。但是这些人改变着世界。极限运动者走了,大山还在那里,不来也不去,可能只占用了搜救资源。
攀冰比攀岩更危险也更刺激,嬉皮的野外攀岩登山生活看起来自由又美好。但几部攀岩登山电影下来boys club的气氛却让我难受。Marc有着和Alex几乎一样的profile,生而不同,不容于主流,看起来尴尬却纯粹,最终在岩壁上找到自由,像许多白人怪男孩一样,拓展了人类体验的边界。但女人们在这样的故事里只有母亲和女友的角色,即使那个女友也攀岩。我需要女攀岩者的故事。最后RIP Marc。
有种说不出的感受,本来的预期是当作一部普通的极限运动电影来看的,前面大部分时间也是这么觉得的,Marc-Andre Leclerc是个非常极致的人,有摄影机跟着就不是真的solo了,而且他所有的free solo路线都是on site的,就是从来没有走过,上去才知道是什么情况的。当年觉得Alex free solo El Capitan已经够牛逼了,但他还是挂着绳子在Nose上来来回回研究了无数次才敢上去的。我以为这片子就这么结束了,没想到最后十五分钟会是这么个结局,Marc出事的时间早于我开始关心攀岩这项活动的时间,而且我这次也没提前做功课,想说通过电影来认识这个人也不错,于是在完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惊呆在电影院里说不出话来。只能说Marc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够了吧。
他死了,他活过,他还活着。他鼓舞了我。
相比于几年前大火的《Free Solo》,这一部没有把过多的笔墨放在攀登本身上,而是更多的展现Marc作为Alpinist的生活方式和近乎极致的登山理念。甚至最后Torre Egger冬季free solo首攀的壮举,都只是用示意图和随身摄影简单的展现。Marc最后的结局并不是悲伤的,反倒有一丝浪漫主义色彩,这可能和阿式攀登的本质有关系吧。Alpinist们穷其一生,永远在挑战的路上,表面上是对速度和装备的极致追求,实则是对人类自由的终极向往。
喜欢危险的运动并不是喜欢肾上腺飙升心跳加速的感觉,是喜欢那种完全专注自我从而进入心流所有东西都被无限放大的时刻
知道登山者 Marc Andre 的人很少,知道这部纪录片的人更少。但没有关系,真的没有关系。在2021年看过的电影里,它是最震撼我的那一部。回想起影片中的一幕幕,我的手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我忽然有一个领悟,语言竟是如此苍白。是啊,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注定无法用语言描述。那就写到这里吧。Live like Marc Andre!
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风雪之夜,登山家蜷缩在山崖帐篷内,给女友留下一段视频:“我孤身一人在山里,但我的一部分想快点回到地面去看你。”这部片子将带你领略一种纯粹而孤独的登山哲学,认识一位光芒夺目又侠骨柔情的登山家,感受一段交织理想、情感与命运的人生旅程。所以这部片子讲的不仅是登山,也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