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最后的家庭

    剧情片其它2016

    主演:安德烈·瑟韦林  大卫·奥格尼克  亚历山德拉·康涅兹娜  安杰列·查拉  Zofia Perczynska  Danuta Nagórna  Alicja Karluk  玛达琳娜·波扎斯卡  Agnieszka Michalska  Jaroslaw Gajewski  Pawel Paczesny  Grzegorz Felus  亚当·斯齐斯科斯基  Lukasz Gawronski  Dagmara Mrowiec  

    导演:扬·P·马杜辛斯基

    猜你喜欢

     剧照

    最后的家庭 剧照 NO.1最后的家庭 剧照 NO.2最后的家庭 剧照 NO.3最后的家庭 剧照 NO.4最后的家庭 剧照 NO.5最后的家庭 剧照 NO.6最后的家庭 剧照 NO.13最后的家庭 剧照 NO.14最后的家庭 剧照 NO.15最后的家庭 剧照 NO.16最后的家庭 剧照 NO.17最后的家庭 剧照 NO.18最后的家庭 剧照 NO.19最后的家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6:21

    详细剧情

      故事开始于1977年的波兰,18岁的托马斯(安德烈·瑟韦林 Andrzej Seweryn 饰)跟随着母亲索菲亚和父亲基斯瓦夫离开了熟悉的家乡,来到了首都华沙,在这里,一家人决定开始崭新的生活。 可是,很显然,托马斯并不喜欢在华沙的日子,他极度敏感而又自卑的性格令他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之中。
      基斯瓦夫此刻正值他的事业上升期,身为艺术家的他想要在华沙的艺术圈子里打响自己的名头,自然无暇顾及儿子的变化,母亲亦对此无能为力。更糟糕的是,托马斯开始对死亡充满了好奇。在一次自杀未遂之后,一家人终于开始重视起托马斯的异常来,索菲亚和基斯瓦夫决定拯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长篇影评

     1 ) A Short Review of The Last Family By JC zoey 1st draft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zocarey(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note/761135715/

    jc20th October 2017

    A Short Review of The Last Family

    I participated in the Polish Film Festival at 7:30 pm on October 20th, 2017. There, I watched the Spanish feature entitled The Last Family, screened at the Armer Theatre. The film is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Jan. P. Matuszynski. Andrzej Seweryn acts the Polish surrealist painter Zdzislaw Beksinski, who is the protagonist in the film. Based on the excellent acting and its unique story, the film used lots of fluent camera movements, and the camera languages that Matuszynski chose gave this film a sense of documentary style.

    The acting was not an easy task for Seweryn. In Armer Theatre, he declared, "I had to read or know every detail about Beksinski, the more, the better... I learned to talk the way Beksinski talks, carefully.” According to what he said, I assume that Seweryn is an actor who used method acting skills. The Last Family presents Beksinski's life from mid-age to death. As time changed, so did Beksinski's body, the characteristic of behavioral movements, and the tone and accent, which all came as a challenge to Seweryn. However, his acting was solid and reliable; he brought Beksinski back to life through the film.

    A documentary-style feeling was used for the feature, with Matuszeynski rarely using close up. He used scenery shots and wide shots for the scene transition. And handle the track, pan shots commanded more energy. For example, the camera movements in the scene that Tomasz comes back to Beskinsik's house after he knows his mother died: it starts with a medium shot of Beksinski sitting in a chair, then the camera pans and tracks to Tomasz, who ruins to his mother's dead body. The camera movements brought audiences into the family's world and made spectators empathize with the Beskinsik's family lost. Besides these great works, I was also impressed by the theme that The Last Family focuses on, an artist's family with a near-tragic, ordinary life. The film reflects Beskinsik's philosophy and his worldview to the world.

    电影

     2 ) 最后?

    村上龙描写的这个家庭中,有濒临负债的父亲秀吉、与年轻工匠屡次密会的母亲昭子、自闭在家的儿子秀树、与年长10岁的前自闭症患者交往的女儿知美。当有一天,秀树目睹了对面家中一个男人抓住女人头发拖拽后,了解到这就是“家庭暴力”,由此开始萌发了终有一天能够解救那个女人的梦想……感情薄弱的一家人,在各自遇到瓶颈后,逐步迈向分崩离析。村上龙从家中四人各自的视点出发,描写了发生在某个小康之家——内山家的一系列事件。通过这个家庭遭遇到的自闭、家庭暴力等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叩问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家庭。

     3 ) “好像只是普通的一户“

    在看电影的时候,只知道是一个真实故事改编,并不知道其他故事背景。

    在这个冷色调的两小时的家庭生活里,大部分时候都发生在家里犹如场景剧般的日常,琐碎,有个神经质的儿子,有两个需要照顾的母亲,大部分时候都是妻子在操劳家务,丈夫本人就画画拍照和摄影,不时有客人来访,看起来稀松平常。

    就这么从80年代到90年代,从中年到老年,人生好像在前半段的不徐不疾,在后半部分都开始奔流滚滚,老一辈相继去世,妻子患病去世,儿子自杀,都集中在了后半部分,就像画家作品里那些逐渐消亡散开的概念,与自己人生有关的人也在逐渐的离去。

    这不是最触动我的一次艺术家“记录“,却是非常特别的一种切入角度。

    除了那些留下的,在互联网上被无数后辈提及的作品,他的人生,他的家庭,乍看之下,“好像只是普通的那一户“。

     4 ) 我最崇拜的画家——贝克辛斯基

    【有大篇幅个人观点,不喜谨入!!!】

    【PS:这篇是边看边写的】

    如果说要说一个我最崇拜的画家,那么绝对是贝克辛斯基。 他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偶像,无可替代。 最早接触到贝克辛斯基是因为蔡骏的《地狱的第十九层》。(蔡骏的作品带领我认识两个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人物,一个是艾略特,一个便是贝克辛斯基。) 《地狱的第十九层》里描述过一个画家,马佐里尼,“马佐里尼是意大利的著名画家,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他是有名的地狱画家,马佐里尼最著名的画作是《地狱的第19层》,但已经找不到了”。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是我对此痴迷不已,在查询过程中我找到了贝克辛斯基,我看到他的画第一眼就沉醉了,到底迷醉于其中的什么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也许是色彩,也许是绝望,让人无法自拔。 因为他,我爱上了绘画。 接下来说正题《The Last Family》这部电影 它讲述了贝克辛斯基这个家庭的消亡,其次让你更深刻的了解贝克辛斯基这个人。 在我看来他的人生后半段基本上是苦涩的,托马斯的任性给整个家庭带来了灾难。 托马斯这个角色让我感觉很矛盾,在寻常人看来他就像一个疯子。但是从他的角度来说,错的不是他,而是这个世界。就好比鱼生活在陆地一般,它在这陆地上倍受折磨的活着。托马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所向往的乌托邦不在这里。他向往美好的爱情,但每次都无法圆满。所以他想脱离这个世界,一次又一次的自杀,被救回又回到这个无间地狱。他就好似这个世界的异类一样,他排斥世界,世界也排斥他。没有什么能拯救他,只有死亡。 再说说贝克辛斯基吧,贝爷的画风和他本人的差距很大,在生活中他就像一个普通的老人一般过着看起来很普通的生活。他说话很幽默,为人很和气,让人感到亲近。 开头的时候有一段采访很有趣,记者谈到他的画说到“可别说那是幅积极乐观的画作”,贝爷回到“的确是不愉快,但你为何要视之为悲剧作品?”,记者“它看着活像浩劫过后的世界”,贝爷“我不知道…” 在我看到关于贝爷为数不多的介绍里,也有写到过,贝爷不是很喜欢很喜欢别人评价他的画的寓意,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 每个人看到的作品感受不同,就好比“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在他人生的后半段经历非比寻常的人生,一场如戏剧一般的悲剧。 儿子的不同寻常的思维, 他和妻子对儿子一次又一次的拯救, 妻子的母亲和他的母亲的去世, 妻子的崩溃自杀, 儿子的自杀, 他自己被杀。 【电影有两个下雪天夜晚(也许?)他在外面走时的背影,这两个背影让人印象深刻,一次是他妻子的自杀,一次是他儿子的自杀】 在这些常人难以接受的悲剧里,你能感受到他的悲伤,但是他又显得的如此淡然,我甚至觉得很伟大,忍不住落泪不止。 他是贝克辛斯基,我最崇拜的画家。

     5 ) 《最后的家庭 / Ostatnia Rodzina》电影背景介绍

    【个人原创翻译/时间轴/校对,艺术大师贝克辛斯基88周年诞辰纪念】 : The.Last.Family.2016.1080p.BluRay.x264.波兰语中字.HQC

    Beksiński一家三口

    前言:   笔者非常喜爱Zdzislaw Beksiński (1929 ~ 2005)的“幻想时期”作品,从发现并关注伊始,至今已近十载,断断续续地整理收藏了艺术家相关的二十余本画册(还在继续收集中),因此对其如戏人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近期终于有幸见证传记电影的发行,略感激动之余,不禁想要码下此文,希望能够为这部电影的(潜在)观众略微梳理一下影片的背景,进而更深一层地拓展了解这一传奇的波兰家庭。本篇豆瓣影评在波兰语文献资料上颇费一番功夫(均靠谷歌翻译和在线波英词典,通过“波兰语→英语”的方式进行理解),希望各位感兴趣的读者能够多多海涵并指正。另外本文暂且谢绝未经许可的转载行为,各位在理解之余还请换位思考、高抬贵手,不胜感激。   在笔者看来,Beksiński是一位十分高产的波兰艺术家,其作品主要分为两大创作时期,时至今日,仍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包括小说、摄影、雕塑、素描、绘画等未能公开面世,而隐匿于全球各地的各式收藏中。目前也经常有关于他的活动在陆续开展(如作品的展览、拍卖、重制、引用、再创作、出版、致敬等等,主要集中在欧洲的波兰、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其他国家如美国和日本也有较多的拥趸),倘若读者恰好是John Martin、H.R. Giger、Luis Royo等黑暗/幻想艺术的爱好者,想必会喜欢上他的画风。 题外话: 艺术家周边豆列: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 (Zdzisław Beksiński) Zdzisław Beksiński主题暨黑暗/幻想艺术交流QQ群:363089048 〇、《Ostatnia Rodzina / The Last Family / 最后的家庭》简介   传记电影"Ostatnia Rodzina"再现了波兰Beksiński一家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近28年间跌宕起伏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家庭悲喜剧。影片开始于1977年,18岁的Tomasz Beksiński随同父母从世居的波兰东南部Sanok小镇举家迁到了首都华沙,这位未来的知名乐评人、电台主持和电影译者,将对波兰当代流行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向社会主义时期的波兰大众介绍了来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Marillion、Ultravox、Pink Floyd、The Doors、Joy Division、The Sisters of Mercy及King Crimson等著名乐队和007系列、蒙提·派森系列及哈里·卡拉汉等著名电影)。此时一家人虽居住于同一社区内,彼此间的关系却是紧张而又微妙。由于Tomasz有着极度敏感且抑郁不安的性格,这使得母亲Zofia Beksińska对于儿子当下的心神状况感到忧心忡忡。与此同时,作为父亲的Zdzislaw Beksiński,这位以富于独特想像和撼人感染力的反乌托邦超现实主义创作而闻名中欧的波兰著名当代艺术家,正在努力尝试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巅峰期的艺术事业中。与此相反的则是Tomasz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却对自杀行为产生了难以抑止的迷恋倾向,在经历了Tomasz的第一次自杀未遂事件的煎熬后,Zdzislaw和Zofia不得不为了两人的爱子和让全家人几近支离破碎的生活重归正轨而做出奋争。   随后,Zdzislaw与来自法国巴黎的艺术品经销商Piotr Dmochowski签下合同,作品在国际上逐渐打响了知名度;Tomasz也开始在波兰广播电台的音乐节目担任主播工作,赢得了大量国内听众的关注,Beksiński一家最糟糕的家庭危机似乎终于翻篇了。然而陆续发生的,却是一连串犹如命中注定一般的离奇事件…… 英文版简介:   Born in 1929, Zdzisław Beksiński, a Polish surrealist painter famous for his eerie post-apocalyptic works, is a cult artist who has portrayed decaying bodies and fantasized of hard core S&M sexual experiences. Known for his keen sense of humor, he is also scared of spiders and tending to his sick mother. His neurotic, suicidal son, Tomasz, is a cult radio DJ and translator, responsible for the Polish versions of Monty Python films. His wife, Zofia Beksińska, a devoted Catholic, endures these two eccentrics and glues the family together. As the parents try to prevent their son from hurting himself, their lives are defined by painting, a series of near-death experiences, funerals and changing trends in dance music.


      Beksiński is a gentle man with arachnophobia, despite his hardcore sexual fantasies and his fondness for painting disturbing dystopian works. Beksiński is a family man who wants only the best for his loving wife Zofia, neurotic son Tomasz and the couple's aging mothers. His daily painting to classical music eventually pays off and he makes a name for himself in contemporary art.   Good Catholic woman Zofia tries to hold the family together, but troubled son Tomasz proves to be a handful with his violent outbursts and suicidal threats. Their relief is brief when he starts dating women and becomes a radio presenter and movie translator, and the concerned parents must be on constant watch to prevent their son from hurting himself. But Beksiński never believed that family life would always be sunshine and rainbows.   As he tapes everything with his beloved camcorder, the 28-year Beksiński saga unfolds through paintings, near-death experiences, dance music trends and funerals...   Based on the bizarre true story of the cult Polish painter Zdzisław Beksiński. First narrative feature from the director of the award-winning documentary DEEP LOVE. 附影片幕后资料: 投资预算:约145万欧元 影片票房:>212万欧元 (仅统计波兰、英国) 观影人次:>50万 (波兰本土,192块荧幕) 拍摄时间:2015年9月28日 ~ 2015年11月25日 制作公司:Aurum Film (波兰,"Carte Blanche") 联合制片:HBO Polska (波兰)      Lightcraft (波兰,特效制作) 制片人: Leszek Bodzak (波兰,Aurum Film)      Aneta Hickinbotham (波兰)      Izabela Łopuch (波兰,联合制片人)      Piotr Galon (波兰,联合制片人)      Antony Root (联合制片人)      Iwona Wujastyk (联合制片人)      Anna Spisz (联合制片人)      Daniel Markowicz (联合制片人)      Jan Kubicki (联合制片人) 制片管理:Aneta Hickinbotham 发行公司:Kino Świat (波兰,负责波兰境内发行)      New Europe Film Sales (波兰,负责国际发行) 联合出资:Polish Film Institute / Polski Instytut Sztuki Filmowej (波兰,约72万欧元/三个月)      Mazovia Film Fund / Mazowiecki Fundusz Filmowy (波兰,307,500兹罗提,约72万欧元) 影片导演:John P. Matuszyński (波兰,代表作为获奖纪录片"Deep Love") 摄影指导:Kacper Fertacz (波兰,曾因负责影片"Hardkor Disko"的电影摄影赢得多个奖项) 影片剪辑:Przemysław Chruścielewski 艺术指导:Leszek Dawid ("You are a God") 原创剧本:Robert Bolesto (波兰,代表作"Daughters of a Dance"和"Hardkor Disko") 电影原声:Universal Music Poland (波兰) 官方照片:Hubert Komerski 海报设计:The Film Agency (西班牙) 化妆造型:Thomas Matraszek ("Walesa. Man of Hope", "Katyn"和"Karbala") 服装设计:Emilia Czartoryska ("Walpurgis Night") 影片布景:Jagna Janicka ("In Darkness"和"The Mighty Angel")      Mirosław Koncewicz 电影音效:Jarosław Bajdowski      Kacper Habisiak      Marcin Kasiński 演员阵容(部分公示于2015年9月28日波兰华沙的特别新闻发布会):      Andrzej Seweryn (波兰,"Little Rose"和"The Promised Land",饰Zdzisław [父亲])      Dawid Ogrodnik (波兰,"I Want to Live"和"Ida",饰Tomasz Beksiński [儿子])      Aleksandra Konieczna (波兰,饰Zofia Beksińska [母亲])      Andrzej Chyra (波兰,"The Debt"和"The Collector",饰Piotr Dmochowski [画商])      Zofia Perczyńska (波兰,饰Stanisława Beksińska)      Danuta Nagórna (波兰,饰Stanisława Stankiewicz)      Alicja Karluk (波兰,饰Patrycja)      Magdalena Boczarska (波兰,饰Ewa)      Agnieszka Michalska (波兰,饰Helena)      Jarosław Gajewski (波兰,饰编辑)      Paweł Paczesny (波兰,饰Grzesiek)      Grzegorz Feluś (波兰,饰精神科医生)      Adam Szyszkowski (波兰,饰Jan Nowak)      Łukasz Gawroński (波兰,饰Oskar Nowak)      Jakub Wróblewski II (波兰,饰13岁时的Oskar Nowak)      Dagmara Mrowiec (波兰,饰Maria Nowak)      Marta Jóźwik (波兰,饰Amelia Smith)      Elżbieta Karkoszka (波兰,饰一名老妇人)      Jerzy Pożarowski (波兰,饰Janek)      Rafał Szałajko (波兰,饰医院男护士)      Mikołaj Chroboczek (波兰,饰救护车雇员)      Ryszard Chlebuś (波兰,饰加油站员工)      Tomasz Zaród (波兰,饰邻居)      Magdalena Pociecha (波兰,饰空姐)      Wojciech Jagielski (波兰,饰本人)      Marek Niedźwiecki (波兰,配音) 参展活动:第69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主竞赛单元      第29届芬兰赫尔辛基国际电影节 (Helsink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第41届波兰格丁尼亚电影节 (Gdynia Film Festival)主竞赛单元      第35届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 (Vancou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第13届冰岛雷克雅未克国际电影节 (Reykjavik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第26届德国科特布斯东欧电影节 (FilmFestival Cottbus)      第10届葡萄牙里斯本和埃斯托利尔电影节 (Lisbon & Estoril Film Festival)主竞赛单元      第24届波兰Camerimage国际摄影艺术电影节 (Th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of the Art of Cinematography Camerimage)波兰电影竞赛单元      第15届波兰Tofifest国际电影节 (Tofifest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波兰电影竞赛单元      第12届波兰中东欧电影市场 (CentEast Market Warsaw,隶属华沙电影节)      第52届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 (Chicag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主竞赛单元      第46届乌克兰基辅"Molodist"国际电影节 (Kyiv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Molodist”)      第39届美国丹佛电影节 (Denver Film Festival)      第42届韩国首尔独立电影节 (Seoul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海外受邀作品      第57届希腊塞萨洛尼基电影节 (Thessalonik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大开眼界单元      第9届法国Kinopolska波兰电影节 (Festival Kinopolska)      第28届美国波兰电影节 (Polish Film Festival in America)      2016年波兰Janusza „Kuby” Morgensterna „Perspektywa”      2016年日本波兰电影节 (Poland Film Festival)      ...... 获得奖项:2010年波兰“Hartley-Merrill剧作奖”决赛圈入围作品(共7部)      第69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 安德烈·瑟韦林 (Andrzej Seweryn)      第26届德国科特布斯东欧电影节最佳处女作 - 扬·P.马杜辛斯基      第26届德国科特布斯东欧电影节最佳演员奖 - 大卫·奥格尼克 (Dawid Ogrodnik)      第41届波兰格丁尼亚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第41届波兰格丁尼亚电影节最佳制片(金狮奖)      第41届波兰格丁尼亚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 安德烈·瑟韦林 (Andrzej Seweryn)      第41届波兰格丁尼亚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 亚历山德拉·康涅兹娜 (Aleksandra Konieczna)      第41届波兰格丁尼亚电影节观众选择奖      第41届波兰格丁尼亚电影节媒体选择奖      第41届波兰格丁尼亚电影节金长颈鹿奖(澳大利亚评委奖)      第10届葡萄牙里斯本和埃斯托利尔电影节Jaeger-LeCoultre最佳影片奖      第10届葡萄牙里斯本和埃斯托利尔电影节TAP突出贡献奖 - 扬·P.马杜辛斯基      第24届波兰Camerimage国际摄影艺术电影节最佳波兰电影      第15届波兰Tofifest国际电影节金天使奖 - 安德烈·瑟韦林 (Andrzej Seweryn)      第12届波兰中东欧电影市场最佳波兰电影      第52届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指导 - 亚格娜·亚尼茨卡 (Jagna Janicka)      第52届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 - 卡茨佩尔·费塔兹 (Kacper Fertacz)      第46届乌克兰基辅"Molodist"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      第39届美国丹佛电影节Krzysztof Kieslowski最佳故事片      第9届法国Kinopolska波兰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      第28届美国波兰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最佳故事片      2016年波兰Janusza „Kuby” Morgensterna „Perspektywa”新人导演奖      2016年波兰电影家协会SFP (Stowarzyszenie Filmowców Polskich)金胶片奖      波兰影评网站film.org.pl“2016年度波兰最佳院线电影”      波兰门户网站film.onet.pl “Onet - 格丁尼亚电影节发现奖” - 三位主演 (对应电影中一家三口)      波兰版ELLE杂志水晶之星奖 - 扬·P.马杜辛斯基 (John P. Matuszyński)      ......

    本片主创人员在第41届波兰格丁尼亚电影节颁奖典礼现场 (摄影:Marcin Kułakowski,2016年)

    Ⅰ、起    关于Beksińsk家族的起源,根据笔者所查资料,可以追溯到1814年Zdzisław曾祖父Mateusz Beksińsk(1814 ~ 1886)在今波兰东南部Koprzywnica小镇的出生。1830年末,农民身份的Mateusz与乡绅出身的Walenty Lipiński一同参与了抵抗俄国人的波兰十一月起义,在Józef Dwernicki将军麾下的部队被击溃后,两位同乡逃到了当时的奥地利帝国境内(今波兰东南部)。1845年,史料显示这两人在Sanok小镇成功地做起了锅炉制造的生意,并由此发家。随后,Zdzisław的爷爷Władyław Beksińsk(1850 ~ 1929.04.09)从利沃夫工业大学(Lviv Polytechnic National University)的工程专业毕业,来到奥匈帝国治下加利西亚地区的Nadwórna(今乌克兰西部)当起了工程师。1886年曾祖父去世后,Władyław举家回迁Sanok。在当地市政府的任命之下, Władyław担任建设部门首脑,主持设计了当地多栋建筑,后来光荣地获颁“Sanok自由市荣誉市民”称号。Władyław的儿子——即Zdzisław的父亲——Stanisław Mateusz Beksiński于1887年2月28日出生,Stanisław子承父业,在其父亲的母校取得了工程及勘探学位,毕业后回到Sanok的政府部门工作,娶了Stanisław Dworska为妻。    1929年2月24日,Zdzisław Beksiński在祖辈休养生息的Sanok小镇开始了他传奇而悲怆的人生历程。首先便是这一出生日期的可信程度,根据艺术家后来的回忆,在二战德占波兰时期,为了避免因为适龄而被捉去当劳工,Zdzisław的出生年份有过篡改,又因为年代久远,其本人后来也无法百分百地保证生辰资料的真实性。其次, 由于长年战乱等各种各样的原因,Zdzisław最终成为父母亲的独生子,这个身份肩负重任,一度对他的职业定位造成了困扰。最后,作为土生土长于这样一个动荡时代的波兰人,Zdzisław的童年是在残酷、屈辱而又令人惊惶的二战阴影中度过的,而其成年后美苏两极争霸的冷战格局也还将对其人生走向有着潜移默化的不可抗影响。   1944年5月27日至1945年2月28日期间,Zdzisław在秘密文法学校修完了中等教育的前两年课程。接着在1947年6月2日,Zdzisław通过了当地文法学校的离校毕业测试,开始着手准备大学申请事宜。他想要前往即将建校的国立波兰洛兹电影学院(Łódź Film School)攻读导演学位,但其父亲认为这无法保证儿子今后的发展前途,于是在父亲的要求和家庭传统的影响下,Zdzisław申报了克拉科夫的AGH矿冶学院(今为AGH科技大学,AG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建筑、工程及通信系,在1947至1952年间于此主修建筑学(五年制本科)。1952年5月31日,Beksińsk以优秀成绩顺利从大学毕业。1953年10月20日,Zdzisław的父亲Stanisław于Sanok去世。    完成学业后,Zdzisław在接下来的三年间辗转于克拉科夫和热舒夫两地的多处建筑工地,但这样的工作毫无乐趣可言,于是不久后Zdzisław便辞职不干了。1955年,Zdzisław回到家乡Sanok,在随后的数年时间里以临时雇工的身份为Autosan巴士厂设计汽车车身,以此作为其业余绘画生活的唯一收入来源与个人经费支持。由于有了更多的私人时间,Zdzisław逐渐以绘画作为事业重心,还尝试以灰泥、金属与电线等建筑材料进行抽象浮雕和制作全身雕塑等不同形态的艺术创作。1957年和1958年,Zdzisław先后加入了波兰艺术家及设计师协会(ZPAP)和波兰艺术摄影师协会(ZPAF)。这个时期的Zdzisław主要从事抽象主义的创作,艺术作品个性较为鲜明、富有先锋派的特征,在其具象的绘画作品中便是有着几乎是密集轰炸一般的猛烈情感表达,也由此受到了业内评论家的关注。    早在大学求学期间,Zdzisław便已经开始了摄影方面的创作,并在实践中逐渐接触到一些独特的摄影技巧,这些小秘密这时候开始在其艺术摄影创作过程中发挥了正面的作用。Zdzisław的蒙太奇摄影作品尤爱借以光线明弱来特别强调脸部的皱褶、荒凉的风景与表面粗糙的静物,如脸孔似被撕裂的玩偶、残破翻卷的树皮、面孔五官被抹去或因绷带缠绕而被掩盖的人像等等,他于这一时期创作似乎已开始带有悲凄与不安的格调。这种对事物表皮特殊质感的迷恋,往后也将常常出现在这位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中。1958年,Zdzisław与两名在摄影展会上结识的摄影爱好者合作创办了一家艺术摄影通信社,并在首都华沙联合举办了人生第一场摄影展。借此机会,Zdzisław的摄影作品首先获得艺术界的赞誉。   1959年,Zdzisław结束了摄影创作。1964年在华沙的一场展览中,Zdzisław的展出作品被尽数出售,这带给他第一次财务上的成功。于是他退掉了Autosan的工作,从此全职全身心投入于艺术创作之中,并专注于绘画。Zdzisław在1960年代的作品,看起来明显受到了超现实主义的启发。1972年,Zdzisław借由一场艺术展览对外展现了自己创作的全新一面,新的创作风格由此一直持续到80年代早期为止,成为Zdzisław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艺术风格——人们把这段时间称为“幻想时期”。 二、承    1951年的4月30日,正读大四的Zdzisław Beksiński与Zofia Helena Stankiewicz z Dynowa喜结连理,Zofia随后更名为Zofia Helena Beksińska (z d. Stankiewicz)。   1977年,Zdzisław一家五口(包括夫妇两人的母亲)从Sanok移居到华沙默克多夫区奏鸣曲小区某栋公寓楼内(电影故事由此展开)。在离开Sanok之前,Zdzisław烧掉了许多自己觉得不甚满意或不宜公开的作品,也向家乡的Sanok历史博物馆捐赠了一批作品,包括抽象画、艺术摄影、雕塑和浮雕等。新的四厅室公寓内,最大的房间留作艺术家本人的画室,画室中间放置了一张大型工作台,靠着墙壁的书架上塞满了创作用品和19~20世纪的小众古典乐,不过即便有着如此刻意的安排,艺术创作过程中(如画布的摊铺、油画作品晒干后的上漆和装裱等工序)所需要的室内空间仍旧显得促襟见肘;稍小一点的房间则作为卧室兼会客厅,剩下的两间分别作为两人母亲的起居室,两位长辈过世后,Zdzisław把这两个房间改为私人储藏室。

    波兰华沙默克多夫区奏鸣曲小区6号公寓楼,艺术家故居 (摄影:波兰网友zbex,2010年)

      1984年,Zdzisław与来自法国巴黎的艺术经销商兼律师Piotr Dmochowski签订了商务合同,后者负责全力在法国和德国境内通过画廊展览、作品拍卖、刊物发行等多种方式推广、宣传他的作品——艺术家本人则从未参与这些活动,并且对此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由于在国内外艺术展览的成功,Zdzisław继续声名鹊起、并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波兰媒体也开始登门采访,一开始Zdzisław还是不厌其烦的耐心响应,到后面则渐渐感到无所适从——这令他慢慢地脱离了自己原本熟悉的生活方式、也难以回到初始的创作状态。大约在1994年年底,Zdzisław终于对这样的干扰忍无可忍,在当年11月16日,给Dmochowski致信,请求终止合约关系。随后,Zdzisław将全部的展出业务交给了Sanok历史博物馆的馆长,自己则维持了从未公开参与政治或艺术事务的个人本色。 三、转   中年过后,Beksiński夫妇两人开始面临着疾病的困扰。Zdzisław本人有着多种健康问题,但妻子的病症才是全家人最担忧的:1995年11月21日,医生确诊了Zofia患有主动脉瘤——一种危害性极大、死亡率甚高的全球性常见病。Zdzisław很难想像没有爱人陪伴左右的晚年生活,但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在人类有限的医学水平面前,不得不尝试着艰难的接受这般不幸的命运——生活,终究还是要朝前看。三年后的9月22日,主动脉瘤的破裂带走了这位爱妻的性命,冥冥之中,也似乎拉开了一家人悲剧结局的序幕。   回到1958年11月26日,这一天,Zdzisław的独子——Tomasz Sylwester Beksiński出生了。事实上Zdzisław想要的是个女孩,在孩子的性别问题上夫妻俩还曾有过不少深刻的交流、探讨,但在Tomasz来到人世后,Zdzisław也同样热情的喜爱和呵护着儿子(值得一提的是,Zdzisław从未抱过儿子)。1999年12月24日,身患抑郁、迷恋自残的Tomasz服下过量药物,自行结束了自己41岁的人生旅程——只留下艺术家独自一人如蜉蝣一般飘摇于广漠的人世。从法理上,Zdzisław失去了自己的直接继承人;从心理上,Zdzisław与现实的精神联系几乎要被至亲的一一离世全部掏空了。他把自己随后5年多的晚年生涯全数投入于油画和计算机艺术创作中,在2001年则拟下自己的遗嘱,指定故乡的Sanok历史博物馆作为唯一的遗产继承者,并且数次拜访了Sanok的家族墓冢、组织墓冢的翻新工作,也参与了几场由波兰出版社BOSZ在Sanok城堡内举办的私人作品专辑发行宣传会。   在Tomasz自杀后,Zdzisław常常深陷自责,认为儿子的离世是其自身命运的悲剧性所导致的连坐伤害。例如,在2000年5月15日写就的一篇私人日记中,艺术家本人便这样写道:“今天清晨,我又一次梦到了自己的儿子。梦境中,我正从厨房离开,前往自己的工作室,Zofia还在卧室里。突然间,我似乎看到Tomasz穿着一件灰色的工作服,在家里头背对着我。我很喜悦——他还活着!然而,我又猛然看到了他那面无五官的模样,脸蛋看着完全像个陌生路人,就如同在电脑里被人改过了一样。我连连后退、向后摔在地板上,双脚则试图想要踢走这一切。不知怎的,我很想放声大喊。是因为绝望了?还是因为害怕了?不,更像是想要告诉Zofia我的所见所闻。也许这也只是想要引起他人注意罢了。然而,我却又莫名其妙地无法发声了。最后,我可能在迷迷糊糊中‘啊’了三声——或许其实又只是呢喃而已。在那时候,我才意识到身旁能够有机会听到这些的人,只有睡在隔壁房间的Jerzyk了。想了有一会儿,我意识到让我有过同样表现和感觉的梦境多年前也出现过,那时候我还在Sanok。Tomasz也在那个梦里,小孩模样,可能三岁吧,正从Jagielloński酒店对面的山坡上迅速下行。他在去到山脚下时朝前摔倒在了溪流边上——溪流很宽,这感觉一点也不真实。我跑到那儿,却看到冰层破碎了,水流突然间把Tomasz带到了冰面下,于是他整个人若隐若现地向右漂去。我一路狂奔,然而冰面很滑,我根本追不上。于是我大叫着,人在熟睡的Zofia边上被自个惊醒了,而且肯定还赶紧离开了卧床,想必那时候我是想要试着赶紧从绝望中逃脱出来吧。现在,我明白那一场梦其实是一个象征,真真切切地对应上了我们与儿子Tomasz之间的生活关系。他正从冰面下远离我而去,而我却没有救他的哪怕一丝机会。那么,今天这场梦又意味着什么呢?是对过去的解释,还是对将来的预示?又或许它指的是当下我未能察觉之事?面无五官的脑袋,绝对是对电脑创作的联想。最近我正在修改Zofia的头像,往她的头部加入混凝土块,还有从中伸出的铁丝。我也在工作台上放了一张Tomasz的头像照片,但那照片是有眼睛的,而且还放大处理了,他的嘴部也注入了混凝土。梦里所见的,是否可能只是我本人并不满意的作品最初概念,因而无法确定是否继续创作?这真的只是一个简单的联想吗?”。 四、合   2005年2月21日夜间,Zdzisław在公寓内被朋友儿子刺中17刀后撒手人寰(其中2刀导致致命伤势),享年76岁。紧接着,全球各地的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位艺术家悲剧性的离世;Zdzisław的官方网站挂出一则“贝克辛斯基已死”的通告,并引用了一句迦太基著名军事将领Hannibal Barca (汉尼拔·巴卡)的名言和一篇由19世纪波兰诗人Cyprian Kamil Norwid (塞浦路斯·诺尔维特)所写就的诗文以示悼念;而在其生前居住的公寓楼下,则有粉丝刷上了一副宣传画。根据有关报道,当时Zdzisław回绝了凶手的借款请求,并试图电话联系其父亲告知此事。行凶者系与艺术家多年共事的助手Krzysztofa K.的19岁儿子Roberta K.及这位中专生的16岁堂弟Łukasz K.(后被指控为帮凶),案发后肇事者对其犯罪行为供认不讳。2007年,波兰当地法院分别判处两位案犯25年及5年有期徒刑。Zdzisław逝世数日后,成百上千人出席了这位艺术家在Sanok的葬礼,Zdzisław遗留在华沙公寓内的全部艺术作品和档案资料等则由Sanok历史博物馆悉数接纳,Beksiński一家的历史化为过去式,不再会有新的内容能从三人的行为活动中产生了。   斯人已逝,但Beksiński家庭留存于世的录像、录音、采访、电视电台节目及其书信和作品则会长存。借以此文,再次致以深切缅怀~

    位于艺术家故居楼下的永久性纪念涂鸦之一,文字内容:"济斯瓦夫已死,多年以来他描画死亡,而当死神降临时,则是别人重现他的亡故"。(摄影:Grażyna Jaworska,2008年)

    敬祈Beksiński一家冥福: 父:Zdzisław Beksiński   (1929.02.24 ~ 2005.02.21/22,死因:拒向朋友的儿子借钱,被刺17刀后逝世于夜间) 母:Sophia Beksiński / Zofia Helena Beksińska (z d. Stankiewicz)   (1928.03.25 ~ 1998.09.22,死因:主动脉瘤破裂) 子:Tomasz Sylwester Beksiński   (1958.11.26 ~ 1999.12.24,死因:慢性抑郁及自杀倾向,圣诞夜过量服药致死)

    Beksiński家族合葬之墓,地址:Grobowiec rodziny Beksińskich (Cmentarz Centralny w Sanoku), Romana Dmowskiego 5, Gmina Sanok, Poland

    相关链接: Zdzisław Beksiński官网 本片Facebook官方主页 本片Instagram官方账号 Dmochowski在线画廊 Zdzisław Beksiński@WikiArt Tomasz Beksiński维基百科页面 波兰Sanok历史博物馆Zofia Beksińska纪念页面 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 (Zdzislaw Beksinski)的作品怎么评价? - 知乎

     短评

    被海报骗了,还以为是超现实主义,最次也是科幻片。可惜并不是。

    8分钟前
  • 菜根
  • 较差
  • 所谓家庭,就是一群既讨厌又喜欢的人聚在一起生活。患有抑郁症(躁郁症)的儿子生命中的唯一愿望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从电台DJ、影视翻译到音乐发烧友,他跟其父亲一样有着不俗的艺术品味,但这并为给他带来生活上的圆满和精神上的富足,相反他陷入了无尽的偏执。或许在某个平静的早晨,某个平常的下午,屋子里的亲人相继离去,终于可以释怀,走向终结,一头钻进那个天堂般的坟墓,然后把所有的痛苦留给最后一个守候的人。仔细一想,我们大多数人的家庭不就是这样耗尽的么?【中国电影博物馆·波兰影展】

    10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 起承转合的家庭悲喜剧,琐碎中的斯多葛哲学。一个家族在艺术、音乐和电影中无可避免的走向毁灭,28年就像一个弹指。

    1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 很少看波兰电影,在影院门口瞥到简介里说是讲一个艺术家家庭,没多想就进去了。无法说是致郁还是开解人心,剧中人物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最后都因为各种原因死去,谋杀、自杀和疾病……让人看完饱含感慨,但却是一边看一边暗自下定决心:绝不要自杀,蠢蠢的青春期叛逆式自寻绝望的心理,都通通滚开吧!

    19分钟前
  • 拥抱
  • 力荐
  • 与灰暗色调相同的情节,半纪录,经常面向死亡,形式各异

    23分钟前
  • 只抓住6个
  • 还行
  • 没有演当年的时代背景,只是记录了这个画家生活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你我的生活,只有从那个年代的卡带等等生活用品摆设中感受那个年代。这个家庭既平凡又不平凡,家庭成员一个接一个离开,跟悲剧和压抑。这种死亡也是那个年代的一种告别,波兰民众应该特别能体会那种情怀。影片是类似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不是特别感兴趣的就不推荐了。P.S.我觉得读完《野蛮大陆》,了解那片土地上的历史,才能更好地明白画家所绘画的那些内容。

    24分钟前
  • 阿文
  • 还行
  • 观影过程很难熬,拍成了流水账。儿子的角色也写得太作死了。[C]

    26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 一位艺术家的传记片,竟然拍得如此有戏剧性,与历史有若即若离的疏离感,让人有一种命运之感,还有一种人生幻灭的感觉。最后的结局既在意料之中,也颇让人唏嘘。

    27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 艺术家平静的性格与日常生活同他黑暗震撼画作内容之间似乎有着巨大的差距,影片也利用公寓的结构时常营造出明显的距离感。

    30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 7.1 一家三口的灵魂力量

    31分钟前
  • arlmy
  • 推荐
  • 记录介质换了很多种,但始终缺乏视觉的变化,维持了一种恒定的前景遮挡带来的生存受限。

    36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 38分钟前
  • tomshiwo
  • 还行
  • 唉,天才是痛苦的代名词!

    42分钟前
  • 石板栽花
  • 还行
  • 废柴一家人的生活史。这浓厚的东欧风,清冷致郁,不想再看第二遍。

    45分钟前
  • 老泰瑞
  • 还行
  • 利用摄影机对生活的纪录来传达时间的变化很巧妙,在声音制作上下了一定功夫,尤其是当人在屏幕与现实之间的来回穿梭,当音乐在直播室中响起都十分体现了人物在特定情节上情绪的需要。

    46分钟前
  • SANAHALU
  • 推荐
  • 丧逼阴暗负能量满满的片子,太爽了

    48分钟前
  • 十八号木木夕
  • 推荐
  • 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闹心而作死的儿子很抢戏。导演在复原细节上蛮下功夫,有些地方很戳人(比如母亲去世那段)。不过就是无聊了点。这片自然是卖情怀,但非波兰观众难于共情。不过可惜之处在于,它竟然完全剥离了从冷战到后冷战的社会变迁。虽然这是后冷战的症候之一,然而实在是小气了。

    51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 剧本挺不错的 就是拍得太散了

    56分钟前
  • Rumpleteazer
  • 还行
  • 【个人原创翻译/时间轴/校对/压制/投稿,艺术大师贝克辛斯基88周年诞辰纪念】演绎波兰传奇父子及其家庭最后28年(1977-2005)的阴晴、悲欢

    60分钟前
  • Zcc911
  • 推荐
  • 为什么你生活幸福、作品那么黑暗?因为我儿子不出息。(瞎说((东欧家庭的pattern如今很熟悉了

    1小时前
  • 咯咯精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