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手法上看:
虽然是无声电影,但画质已经有了很大提升。
太牛了!开始采用隐喻蒙太奇,用国货小玩意隐喻中国落后的军备和帝国主义先进的飞机大炮,小孩玩着玩具飞机坦克大炮的镜头和真实的战争镜头剪接在一起,自然地转场到战争;还有结尾处还使用了交叉蒙太奇,前线激烈的战争和后方百姓的群情激愤反复交叉剪辑,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也展示了中国军民齐心;首尾多采用对比蒙太奇,小时候叶大嫂对珠儿说“小傻瓜才哭呢”,然后弹眼泪逗珠儿笑,结尾处珠儿临死前,却用同样的方法安慰叶大嫂,使那种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凸显叶大嫂命运的悲惨。战争的场面也拍得非常逼真,对于坦克开炮,横尸遍野等场景,孙瑜选择直面残酷,拍出了战争的激烈残酷。(虽然同为文人诗电影流派,费穆拍战争场面就比较隐晦,采用蒙太奇镜头来暗示发生了什么。如《狼山喋血记》)
在剧作上:
主题,国防电影,以小人物的视角切入,表现战争对于普通人命运的摧残,影片表达了强烈的反抗帝国主义的爱国主义热情。
结构,三幕式结构,分为晓、午后、晚上三幕,顺时序讲述了叶大嫂的生活如何从明亮欢快走向无尽的寒冬。
人物设置,叶大嫂在时代的悲剧下,从一个聪明勤勉,热爱生活的人,一次次被生活打击,最终所有亲人都死去,变得形容枯槁,精神状态也出现问题,留下了严重的战争后遗症;配角如女儿珠儿、知识分子袁璞以及村民们,每个人职业不同,性格不同,但都有着强烈的爱国心,而且彼此之间感情十分深厚。孙瑜导演对于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还是十分到位的。
激励事件自然就是战争的爆发,这才引出了后续一系列的事情。叶大嫂的手工小玩意和外国工厂的飞机大炮玩具不仅在讲实体工业,更是象征了真实处境下的中国和帝国主义军事力量的对比悬殊。结尾处,母子相见却无法认出彼此,更是有着强烈的戏剧张力。
感觉比一年后同是孙瑜指导的《大路》要给人更多惊喜,运用了更多技巧(虽然有的技巧稍显生硬,我也分不出是不是时代的局限,总体上看40年代的电影在这方面会好得多)
许多小道具的设计颇为精巧,比如那个反复出现的弹簧兵人玩具。国军士兵冲锋时高喊小玩意,给小玩意灌注多重意义。国货、国军、国民精神都被绑定在“小玩意”上,三番五次点题。这种形式大家都爱用,明白晓畅,容易把握,就是白了点。
战争来袭时,结尾叶大姐被鞭炮吓到时都小小运用了平行蒙太奇(拍摄大路时便大大运用了)。玩具沙盘和战场兵器的叠画段落,使用了隐喻蒙太奇,都比较熟练。
有几个主观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包括公子哥回忆自己寻访叶大嫂的镜头,以及叶大嫂发疯时质疑路人,直指第四面墙,都很有冲击力,给人惊喜。不过气氛没到,比较刻意,略有出戏吧。
战争场面中运用了许多模型和火药,甚至在轰炸机来袭时还运用了动画,有特摄味,称得上大制作。可见海外学成孙瑜,在特效运用上是比较大胆的,就是有时候觉得,在叙事上似乎没有足够的必要性。
阮玲玉的表演依然出众,还是那种活泼而悲惨的女性角色。本片前半部分喜剧桥段不少,阮的表演张弛有度,中年和老年时,有演出上了年纪的“钝感”(通过敬礼段落)。结尾的疯狂桥段稍显用力,我也纳闷,那么长的控诉没有字幕,不知道在说啥。
说到结尾这段控诉,是在指责老百姓不买国货不支持民族工业呢,还是声色犬马不在乎战区生死呢,还是畏敌如狼虎不敢上前呢,还是感叹自己可怜的命运呢?因为没有字幕,所以有些模糊。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前文没有铺垫,不知道靶子是什么,是个遗憾。
总体来说,整部电影非常精巧,用小玩意多重扣题,阮的两次敬礼,儿子当童子军,公子哥前男友的支线,女儿的爱情等,让影片内涵丰富。但说大巧不工,在大量的技巧铺陈下,影片还是显得匠气,没有突破影戏浅白的传统。
联华公司的主要编导中,多数都受到了新兴电影运动的激励,创作出有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在进入新兴电影运动时期,孙瑜的思想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爱国情绪进一步高涨。
他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小玩意》虽然依然保持了自己一贯的诗化风格,但在民族危亡之际,他用特有的浪漫化的银幕方式进行叙述的主题和精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但同时由于对社会生活的深入表现,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现实的厚度,同时也富有社会现实表现的真实感。
影片的主人公小手工业者叶大嫂等以生产小玩具为生。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使他们无法生存,叶大嫂更在一天之内经历了桑夫失子的痛苦。不得已,她带着女儿流落到上海。“一·二八”事变中,女儿参加战地救护不幸牺牲,叶大嫂精神受到刺激。
又一年过去了,叶大嫂依然在街上叫卖自己的玩具并一手紧紧拿着自己为儿子做的玩具——一排冲锋的士兵。当新年的鞭炮声响起的时候,她冲着那些沉浸于快乐中的人们惊呼:“敌人杀来了,大家一齐去打呀!”“中国要亡了,快救救中国!”
这是一部充满寓意的影片,叶大嫂生产的玩具象征着人们对军队抵抗的期望。她在意识混乱中高喊的“敌人打来了”则是孙瑜向沉醉于享乐和梦幻的都市人发出的警告。评论积极肯定了影片“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现实主义,因为“他是理想主义者,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空想家”。
孙瑜于1933年拍摄的影片。影片讲述:叶大嫂在镇上卖小玩意,凭借她的才智获得众人的喜爱。她顾虑家庭,因此拒绝了高材生袁先生的求爱,但是很快丈夫就突发疾病去世、儿子也被他人抱走送给了富贵人家做少爷,她只好独自拉扯女儿珠儿长大。珠儿长大后也学习了叶大嫂的手艺,与她一同做小玩意,并交了一个年轻帅气的男朋友。眼见叶大嫂的生意有所起色,外国玩具和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就敲开了国门,许多市民、官兵被杀害。叶大嫂一行人自愿报名身赴前线贡献力量,不幸,珠儿中弹去世,男友也在炸坦克时误伤自己去世。叶大嫂失去了所有身边的人,她独自拿着自己的小玩意在街上卖,偶遇了多年前丢失的儿子,她听说他要当兵拯救中国,于是将玩具送给了他,儿子坐上了马车与“母亲”离开。叶大嫂没有目的地走着,偶然间听到有人放鞭炮,她突然回想到战场上的枪炮声,于是发了疯似的大喊“打仗了!”此时袁先生及时赶到,紧紧抱住她……
影片在叙事结构、情节安排、蒙太奇技巧、人物塑造、摄影技巧上十分突出。
一、叙事
孙瑜是当时中国受到美国好莱坞叙事结构影响最为突出的创作者。影片采用三幕式结构,前三分之二的部分铺垫剧情,节奏舒缓,基调轻松,后三分之一开始进入高潮,冲突鲜明,基调由轻松转向严肃、紧张,前松后紧,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感受紧张的情绪,紧紧把握观众情绪。
二、情节安排
影片的情节在首位上有所呼应,让处于不同时空的情节与事件和谐统一于整个故事中。影片开头处,珠儿在哭,叶大嫂安慰她“小傻子才哭呢!”,高潮处珠儿即将去世时,叶大嫂泣不成声,珠儿也用了同样的话安慰叶大嫂,母女之间情感的交互性在那一刻便达成,令人动容;影片开头处,儿子被他人抱走,结尾儿子却出现在叶大嫂身边购买她的玩具,虽然两人并没有相识,但是儿子同样爱国,他仿佛是叶大嫂精神的传承,带着她的愿望逐渐成长为祖国栋梁;影片开头处,叶大嫂拒绝了袁先生,袁先生说会永远爱着她,结尾处袁先生及时出现在发疯的叶大嫂旁边,将她拥入怀中,与开头的情节呼应,袁先生完成了此前的约定,似乎多年以来的战争和苦难摧毁了一切,却唯独没法消灭有情人心中炙热的情感,十分感人。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在展现珠儿与男友在湖边恋爱的那场戏中,叶大嫂等人躲在远处偷窥他们恋爱,男友对珠儿说“听说湖里有小青蛙。”,此时叶大嫂等人拿起一个石头扔到水里试图恶作剧打破浪漫的氛围,但是珠儿却把击水声误以为是青蛙的游水声,与男友继续你侬我侬,非常清新自然,充分体现出孙瑜的电影风格。
三、蒙太奇技巧
除了美国好莱坞叙事技巧外,30年代的英国影人也受到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影响颇深。影片中大量使用了同元素剪辑,如:从面具玩偶淡化到拿着面具的胖男人、从玩具飞机军舰大炮切换到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飞机军舰大炮,非常流畅自然地进行时空切换。同时,影片还使用了空镜头组接的蒙太奇形式,开头处江南水乡空镜头的组接、影片中间表示时间更替的空镜头组接,都为影片奠定了清新自然的基调,观感舒适。
四、人物塑造
影片在人物塑造上也受到了好莱坞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程式化倾向。袁先生作为影片中最完美的男性角色,他爱国、理性、富有热情,同时身材高大,英俊潇洒,非常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叶大嫂作为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她善良、勤劳、坚韧、激情,是30年代左翼文化的典型理想女性形象。
五、摄影技巧
默片电影作为一门视觉为主、听觉为辅的艺术,优秀的摄影往往是影片极力追求的目标。影片摄影技巧丰富,使用了摇镜头、主观镜头。影片开头处,镜头缓缓向左摇移将焦点放在熟睡的叶大嫂身上,非常清新美好;袁先生重回镇里,同行的人向他介绍叶大嫂的旧址,镜头跟随他的视线缓缓摇动到一片空地,营造了一丝沧海桑田的苍凉之感;珠儿去世时,叶大嫂无法接受现实,她眼镜逐渐模糊晕倒的主观镜头极具感染力,体现出了她的无力与绝望。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结尾处似乎十分先进地使用了间离效果,画面中的叶大嫂发疯地斥责身边的人,然后转头看向镜头,仿佛在斥责观众。这一镜头打破了第四堵墙,让影片中的人物与观众进行交流,虽然影片并没有标出叶大嫂说话的字幕,但是从她的神态、情绪来看,我们似乎能感受到她在斥责人们不努力抗争等,宛如当时社会的一道兴奋剂,呼吁当时的中国百姓勇敢担当、团结一致击退帝国主义,非常具有力量感。
总体来说,虽然影片制作较为粗糙,但是影片中的现代化电影语言、叙事技巧,以及通俗易懂、清新脱俗的爱国主义主题,都让这部影片与同时期的其他影片明显区分开,为中国左翼电影的发展贡献力量。
8/10。连贯剪辑系统:屠夫抓住叶大嫂的手一场戏,叶大嫂缝好衣服送走老赵的摇镜定位空间、叶大嫂与小孩视线对接、小孩们戏弄屠夫的特写和路人反应组接,众多局部空间的方向一致。袁璞见叶大嫂的场景,用窗框里叶大嫂兴奋的近景,接下来叶大嫂梳妆叫女儿出门、袁璞回应,镜头逻辑关系流畅,两人见面谈话时位置改变接全景重新定位空间。珠儿坐滑梯撕破裤子的重复剪辑,仰拍渲染珠儿健壮的大腿,颇像里芬施塔尔拍奥运健儿的胜利姿态。兵器玩具暗示真实战火的蒙太奇从视觉上取悦、警示观众。叶大嫂将玩具赠予报效国家的童子军,取消空间连贯,跳轴渲染情绪,鞭炮的空间和叶大嫂发疯疾呼的空间彼此独立,用爱森斯坦的对立冲突剪辑警醒醉生梦死的上海。丈夫为不惊醒叶大嫂,连小狗的腿也包上棉花,叶大嫂弹去孩子的泪珠弹到玩具佛上,佛也流泪,细节意趣丰富。
一个年代的经典。只是现在看来过于冗长的紧张音乐还是让人挺疲劳的
生硬的爱国宣教片,能从孩子的玩具扯到战场上的飞机枪炮也是服。阮玲玉太不像黎莉莉的妈,《阮玲玉》再现此片让张曼玉演刘嘉玲的妈也有点瞎。片中的阮玲玉一边咬着牙喊爱国口号一边与身边所有男人公然挑逗调情别人看见也不说什么,那时候有这么开放吗,那为什么阮玲玉又要因流言自杀?
中国百年光影,也不过只有一个阮玲玉,也只能有一个阮玲玉。她的悲天悯人,她的善良慈悲,她的母性,她身上所有传统女性的美使其成为中国银幕上绝无仅有的圣女!
很难想象,如果看的《小玩意》不是资料馆的日本弁士版,那会是一种什么体验。弁士多声道评论音轨全开,自带时光流逝无限感伤入戏太深的腔调,极大弱化了充斥全片的抗战宣传和国货自强等口号。默片、日语与配乐的形式,制造出强烈的疏离感,也让阮玲玉的表情特写和黎莉莉的大腿变成一门向上的艺术。
第四期 银幕玫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叶大嫂在桃叶村那绝对是女神级别的,面容姣好,心灵手巧,还情商颇高,周旋于村民间,那叫一个谈笑风生,风情万种。
2020孙瑜导演作品回顾展。孙瑜导演对小手工业主和民族实业的挣扎与失败,还是停留在 「左派幼稚病」上——似乎 「挺起胸膛」努力奋斗即可找到出路,后半段加入战争与家园、亲人毁灭被认为是外国资本入侵的必然结果并无依据,只是民族主义情绪凝结爆发的出口。阮玲玉果然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巨星,在默片时代甚至不用依靠字幕卡就可以奉献如此绝伦的表演,在试图唤醒国人抗争的同时,本片中 「战争又打起来了」也作为预示未来八年抗战的沉痛历史而载入史册。
开场便犹如乘着一条船,跟随着渔夫们进到了风景如画的桃叶村。可惜好景不长,往日在水乡中安生制作小玩意的日子不复存在,每个人都得随着混乱动荡的年代,开始流亡的生活。丧夫,失子,最后甚至丧女,一家四口最终只剩下形单影只的自己,沦落街头听到炮竹声响,仍旧以为是敌军打了过来,赶忙呼吁大家逃难。她终于指向了银幕外的观众,打破第四堵墙,诘问观众为什么还在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为什么不拯救属于千千万中国人的家。在影片的技术上,孙瑜应该跟苏联蒙太奇学派学了些东西,将小朋友玩玩具和一二八事变的爆发组合成了对比蒙太奇,使战争的残酷性更加强烈。
1.转场(玩具坦克变为真的战斗坦克)回忆片段比现在其他的国产片还要好。2.仰拍姐姐站在最高处和穿军装的弟弟都是宣扬革命勇敢战斗的表意。3.鞭炮声与爆裂声呼应,是把苏联的视听学到手了的。4.配乐太闹了。但有几处配乐还配的恰当好处。5.叶大嫂的脸真具备“上镜头性”
无配乐资料馆修复版。不要小看小玩意,可以左右家庭生计,也可以影响国家命运。有时改变历史进程的就是些不知道什么玩意的东西。被压弯了腰的中国人得不断提醒自己挺起胸膛,过于说教和宣教了。
可看出卓别林的影响 另外再次对中国老片修复水平及态度表示怀疑 【http://t.cn/zHN0Ycn】【http://kuai.xunlei.com/d/9QXIBwPzAQDJDK5Rad3】
8,小玩意才是孙瑜最有作者表达的作品,受到一二八国难的影响,孙瑜想用这种直接方式的来唤起民智,最后那场疯妇闹街的戏就是拍给国人看,阮玲玉打破第四面墙对着镜头呐喊,目的再明显不过了。孙瑜在这个电影其实是有输出实业救国的观点在的,当然这确实带有一种知识分子式的天真和幻想,但我其实是很欣赏这种天真和幻想的。电影当中小玩具很明显是在指代民族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电影中段那段把玩具和飞机大炮剪到一起的象征蒙太奇,技法是相当成熟的,影片最后用鞭炮的响声来象征大炮的轰鸣声,也是妙笔。整体表演上阮玲玉我个人喜欢最后那段,黎莉莉死的那场她其实没有黎演的好,有点过于夸张了,死前弹泪珠也是一个很棒的设计,孙瑜这个片子真是肆意宣泄自己的才华,个人还是非常欣赏的。
阮玲玉怎么跟哪个男人都卿卿我我,眉来眼去的,聪明的女人不是这样表现的…最后阮玲玉装疯的段落太浮夸了,整个配乐让我焦虑万分,念在此片在中国影史上的地位,打两星~
那时候的进步导演拍电影总有很明确的表达。黎莉莉的片段有些抢戏,她气质太热情可爱了。阮玲玉整个人物的心理状态变化都非常自然。偶遇袁先生算是导演给这个悲剧人物最后一丁点温暖。
基本上是看过的默片中最雷人的一部,剧情版爱国抗战宣传片,还好有场经典的足以让阮玲玉流芳影史的片尾戏。黎莉莉长得真大妈,我还以为是高龄挑战17岁少女!还演阮玲玉的女儿,这俩哪像是一家人啊!
配乐好恐怖,必须静音
开头水乡的长镜接短镜,字幕的手写美术字体,老赵俊朗似赵丹,大姑娘黎莉莉来演阮玲玉的女儿,坐在草堆上听乌龟打水漂……就像片中捏着鼻子吃草篾串的臭豆腐,又有味道又有趣
不说别的,首先价值观混乱。阮玲玉扮演的叶大嫂是一个风流俏少妇,在村子里勾三搭四,外面来的书生也不忘调情一番,最难理解的是,村民们看到叶大嫂和书生进到房间里,还感叹一句,怎么就嫁给了一个又穷又矮的胖子了呢!似乎对叶大嫂的行为是支持的态度。为战争献身的一段倒是没什么毛病,中规中矩的政治宣传。有条线不是很明了,就是明明叶大嫂是主角,之间又加入了女儿珠儿和一个丢失的孩子,其中珠儿的出现还呈现出喧宾夺主的意味,把叶大嫂的戏抢了干净。主线散乱无章,副线意义不大,想要借小玩意来表达小人物也应该有救国抱负,可惜,穿插了许多无用的戏码及无用的人物。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失败之作。
当时真正优秀的电影是该带上一些进步色彩的吧,叶大嫂可贵在她的美丽知性,更由于身为平凡人比大学校修出来的袁大学生有一颗更懂救国救民的心,她的言辞是那么恳切,初衷是这么简单,心底是这么善良...阮玲玉的每个表情都是真切动人的,她不该过早地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