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想起雨后的黄昏,就会想起16年前那只野鸽。
那种清爽的滋味,是否一直以某种形式萦绕在你的身心。只是你无法做真正意义上的飞翔。只是那缠绵的清音还不时高挂在头顶。就如意大利影片《旅伴》(又译《雨后的车站》),一直让你忘不了那老人苦心孤诣的蹒跚步履,却执着的追忆已逝的过往。虽然“老人痴呆症”已侵蚀着老人零乱的大脑,但老人的心灵依然纯真。被老人女儿派往跟踪的酒巴侍女,起初无法理解老人冒然出家外游的行为。在一次次跟随中、在一次失散中、在一次次失落之际,渐渐她能理解老人那么一点。而奇妙的是,每每失散,却每每又能在雨后的月台小站不期而遇,她惊呼生命的不可思议。
在疲于奔命之中,仿佛老人的微笑与不经意的某一句话,又帮她重拾起儿时的记忆,那是些微快乐却苦涩的时光,以至于让她在看到一位瓷厂女工的幸福笑脸后,她痛苦的从大桥上纵身跳下,湍激的河流要带她去另一个远方,幸而那位女孩子勇敢地救了她。充满阳光的女孩子只对她说:“等我结婚时,你一定要来,你一定要从罗马来看我,好吗。”她点点头。当她从迷惑中清醒过来,奔向小站时,她又发现慈善的老头仍在月台,屋顶依然挂满清澈的雨滴。生活依然如此值得期待,虽然不免揪心与沉痛。
另一部曾获得2002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法国电影《周一清晨》,格鲁吉亚名导奥塔·埃索里亚尼执导,亦如雨后的野鸽,时不时在你心里“扑扑”翻腾。那耐人咀嚼又无法言及的心劳日拙,那种被琐碎生活吞噬人性本真滋味的呆板,一陈不变的只有工厂与家的往返。而小镇上人怡然自得或自得其乐,这些却与他这个业余画家的内心相距甚远,他面对一切都是死寂的,无法表述内心的切实感受,剩下的只有对家庭的责任。
死水一潭的生活,终让他对远方心驰神往,于是他远赴威尼斯,在水城他遇到了各色有意思的人,令他充满快乐和心花怒放。而他的远方小镇依然宁静安祥,妻子还是一接到他的信就会看也不看的撕碎,没有谩骂,只有默默地接受。
在一个月圆之夜,他悄悄地回到了小镇回到了温馨的家,他的妻子依然没有质问没有怨言,依然开灯、关灯,安享属于他们的生活。好像一切就从来没有发生过。电影拍得如此安然如此静谧,着实令人感叹。
自寻烦恼与徒生烦恼,都是一种心灵必经的过程或情绪的表象必然。检视一下:当生活进入现实一定的程式,我们是否就会沉溺于内心的挣扎而无能为力。虽然说不清这种挣扎究竟来自于何种力量或何种缘故,却只想挣脱束缚。日薄西山之后,总会又是一个周一清晨。循环往复之后,也就不必为“周一清晨”而设定程式的绝对化。
当周一清晨即临,你慵懒地躺在床上,雷声依然在远方炸响,听听希腊女声娜娜的“破晓黎明”吧,你一定会被这种清音而触动。深深触及的,那一定是生命里最柔软的部分。你会静静起来,把里里外外的凌乱一同收拾。你会注视着窗外,有可能就让南风吹得更大些,或者就看着挂满水滴的一片叶子,看着那晶莹剔透的水滴怎样完成她的一生,怎样滑向不可预知的大地。
2007、6、10
文_调反唱唱
[星期一早晨]的故事简单到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个小镇中年男人的出走和回归。但故事并不是最主要的,奥塔·埃索里亚尼是为了借此展现世界的本来面貌,就像罗伯·格里耶所说:“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
闹钟响起,妻子穿好衣服喝了一口水,男人出门穿鞋,给围栏里的小鸡喂食。清晨雾蒙蒙的,远处有鸡鸣声。男人把雨鞋脱掉,换上工地靴,开着车离开。蓝色的小车驶离自家小院,在另一条岔路上开过来一辆挖掘机。男人到了火车站,坐上火车离去。山间小火车只有半节,它开走了,铁道清洁员工还在铁道上工作。清洁工扫完垃圾离开画面,留下青山和晨雾。这是电影的开头,镜头像是随意地望着主人公的邻居,这双眼睛不时好奇地看看挖掘机,不时留恋地望着远去的火车,并没有紧跟着那个男人的脚步走进他的生活,相反它漫不经心,东张西望,即使跟丢了人也毫不在意。
这双眼睛被一种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现实视角困住,无法获取世界的全部,即使只是一个法国小镇,人数不多生活简单的微小世界,依旧藏有很多单个人绝不可能获知的秘密。比如男人工作的化学工厂,性感的秘书搭上工程师的肩膀,不小心屁股碰到开关,拉响了警报。比如教堂的神父拿着望远镜,偷窥楼对面窗帘里的年轻少妇。比如邮差拆开人们的信件,心平气和地阅读完毕又机械地装回去。电影不回避生活中的戏剧性,但回避从头到尾的戏剧性,它只负责展现它们的片断,这些生活的切片恰恰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全部。它不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虽然力图呈现现实社会,却是对现实的归纳总结,是被编排过的世界,并非现实本身。
这部电影对人的描绘简单粗陋,人们的动作机械重复,对话毫无营养,思想活动单调,显示不出性格特征。牧师、小学生、中学生、村妇、工人、小偷、吉普赛人,他们只是作为一个符号而存在,甚至连姓名也无法获知。在官方DVD附带的字幕中,有至少三分之一的话语并没有显示。这些被忽略的语言充当的只是环境音的作用,没有指向,没有含义,是现实的陪衬。即便是在字幕中显示的对话,也有很大部分没有意义。两个恋爱的中学生在讨论历史与数学,这段对话像是为了描绘人物的下意识,不但平淡无奇,也没有逻辑的贯穿。镜头远远地看着他们,没有逼近人的脸,像是一个恰巧经过的人,既不想偷听,也不想无视,只是客观上遇见了而已。
相形之下,影片对于景物的描绘却是周详、细腻、琐碎的,甚至是同义反复的。工作日的第二天,随着男人出门上班,大量的空镜头,从树木、泥土、花园转场到鳄鱼,这些环境物象和非主要人物的功能一样,不承载任何暗示或者象征,只是存在着。这种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看起来和清水宏对景物的描绘类似,但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清水宏是在戏剧矛盾后插入空镜头,利用美景暂时搁置情绪的发展,让云淡风轻的风景过渡不快和不幸。但是在当下这部电影中,过分的环境表现是为了淹没人物的存在。离开小镇,男人去了威尼斯,镜头反复提及威尼斯的水,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近距离逼近水,它的光泽、颜色、动态表现得非常细致。整个世界像是一个由物质组成的世界,在不以人为关注中心的视角里,旅游城市威尼斯没有人头攒动,它是那么宁静、无聊、非理性地存在着。这就是奥塔·埃索里亚尼想要表达的“人和世界的新型关系”。
小镇物质景观堆砌的逻辑在于刻画出现实生活的无趣,这种无趣的反复刻画,道出了生活在围城里的状态,让观众和男主人公一样想要出逃。可到了威尼斯,对物质的描写更加细腻,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景物的描绘上,甚至关注起老妇人布满皱纹的手,或者是人走后留下饭渍的餐桌,事无巨细。即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生活依旧无趣地存在着,这与男主角出逃后的情绪对应,是一种无法突破围城的无奈。
虽然在形式上类似,但[星期一早晨]和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左岸派有本质的区别。左岸派电影大多沉浸在对人类彻底失望的“世纪的痛苦”之中,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刻着时代的印痕。可[星期一早晨]完全不是如此,它不代表任何意识形态、任何冠之以名的人类大命题。它摆脱了时代,摆脱了具体,仅仅给出生活的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它给出了男主人回家的理由。在那个没有姓名的小镇里,虽然无甚惊奇,却无时不刻地存在着爱。恋爱的中学生单纯可爱,男生每日送女生回家,在篱笆外等待着女生把自行车停放完毕,回到篱笆前和他挥手。待男生骑车走远,女生在二楼开窗望着他离去,整段一语不发。又或者,以同样云淡风轻的方式去讲一对黑人男孩与白人女孩的相爱结婚。只有三个简单的场景:黑人农民给白人女友写信求婚;女友跑到公用电话亭给他打电话;婚礼结束后两人坐上草垛与家人挥手道别。
最后,生活看起来没有任何改变,男人脱下家居鞋,开着蓝色的小车离去。挖掘机一秒不差地再次出现,工人在化工厂门口签到,小镇上空烟雾缭绕。唯一不同的是,今天早上男人得到了来自妻子的吻。
更多原创影评请移步个人微信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关于机械化生活状态描写的电影有很多,现代生活对个体压抑和劳动异化让每个人不知不觉的成为了庞大社会机器运转的一个零部件。丧失自我、丧失乐趣、丧失激情,而曾经渴望的家庭生活也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中消磨了意志和精力。影片中的男人正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每天开车到车站,随后乘坐列车到冰冷噪杂的工厂上班。结束了乌烟瘴气、污水横流的工厂工作后,回到家他想要指导两个儿子做手工,却遭到了儿子的嫌弃和排斥,尽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窘境。当他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时,画画是他唯一的爱好和解忧方式,但依旧会被琐碎的家庭生活打断。影片前半段展现了大量男人所生活的小镇上的众生相,大儿子在教堂画壁画,和女孩一起骑车回家;邮差窝在自己的工作间坦荡荡的偷看陌生人的信件;死期将至的父亲突然回光返照并给了男人一笔钱用来支持他旅行,并且父亲还不忘在儿子面前秀一下枪法,用镜子来瞄准身后的靶心,只可惜偏得有些远.......整体上影片里的人物和细节是充满幽默元素的,但对于身在其中的男人来说,也许过于嘈杂和混乱了,所以他选择了诗和远方—威尼斯。
影片后半段男人从小镇来到了威尼斯,这里更加热闹嘈杂,拉小提琴的街头艺人、把游客画成皇室成员的大胡子街头画家、站在桥上看着穿桥而过的游船以及听见船上乘客拉手风琴的乐曲,一切都与小镇生活天差地别,充满新鲜感和激情。他去见了父亲的侯爵朋友,侯爵听闻他已到楼下,于是原本慵懒的侯爵立刻将室内布置一通,瞬间将邋遢的生活状态提升为处处散发高雅、艺术气息的贵族状态,面子工程拿捏得死死的.......而接待完毕后,送走了客人,侯爵因为女管家抱怨自己喝酒而怒骂女管家是婊子……男人和其他人一起在船上偷看露出大腿的修女们打扫卫生,随后爬到房顶鸟瞰布满教堂的威尼斯,艺术与自由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一直带着他游览威尼斯的朋友在星期一的早上去工厂上班的景象与男人在小镇的生活形成了一致,彼岸是你的远方,远方的人不过是在家乡,大家都要过日子,激情与远方永远是短暂的,也正因为短暂才令人向往,就像生命因为死亡才有意义。最后男人回到了小镇,家人没有责骂也没有欢迎,唯一的变化是妻子学会了抽烟........一个坏习惯的诞生往往源于焦虑和想念。
这样一座小镇,非常的小。小到一个望远镜就能看到所有事情;小到邮差可以悠闲的翻看每一封信,然后再把他们封好;小到人们不需要打招呼,因为他们总是碰到。 镇上有一个男人,每天早上做同样的事,换鞋,出门,工作。表面上,他的工作是工地里的焊接工,实际上,他真正的工作是做画家梦。他用廉价水彩颜料做画,在天空中大量留白。他和镇子里的同龄人一样,感到单调,琐碎,平淡。他又有点像年轻人,为了理想蠢蠢欲动。 男人有一位妻子,肥胖的身体证明了她是一位尽职的家庭主妇。男人赚钱养家,妻子把赚来的钱变成食物养活他。他们懂得墨守契约的道理,所以很少说话。 男人的父亲是一位落寞贵族,他的前半生也许并不传奇,但他还是把优雅和感性留给了下一代。 小镇的爱情是平淡的,之所以称为平淡,是因为这样的爱情里面没有贫富距离,也没有肤色差异,好像所有爱情之外的事情都和爱情无关。只是寥寥几笔,直到结婚那一刻,还是没有让人感到坟墓的存在。 酒馆里的厕所管理员原来是男扮女装。他不喜欢的不光是女人,而是人。所以他看到动物很开心。但他决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异服癖,因为很难想象他会喜欢自己穿上女装后臃肿老迈的样子。 小镇邮递员喜欢一封封的把信拆开,略略一阅,完后再放回去封好。也许寄信的人压根就没封,也许世界上的邮差都惦记着信里的内容。 星期一的早上,男人离家出走。 于是,他到了威尼斯。威尼斯的自由几乎可以包容一切,条件是你必须也是自由的。人们做着想做的任何的事,甚至是做一个小偷,也一样被允许。装腔作势与这里格格不入,他们太真实了,真实得藏不住丑和美,只要你有一丝恻隐之心都会暴露无遗。 偶然遇到他,火车上的陌生人。自由的共性让男人辞别了父亲的那位虚伪得可笑的老友,与第二次撞面就一见如故的他成为了朋友。他登上了朋友的小舟,带着不期而遇的好奇,离开了生活中刻意的无奈。 他还有过一次邂逅,之后才发现,艳遇注定不是此次旅行的主题。更多的邂逅都不会有下文,只是短暂的擦肩而已。即使再重复一次,重复同样的人,结果也是一样的。 他寄了一张明信片给妻子,正面画上威尼斯风景。这次邮差不用拆就能看到他对给妻子说的话,可妻子连看都不看就把他撕得粉碎。邮差猜到会这样,有时候男人喜欢的浪漫代表了女人痛恨的离别。 于是,男人回来了。 有时候,习惯让人产生想失去的冲动,转一圈之后回到原处,看看还是一样,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牧师。男人像往常一样换鞋,出门,工作
彼岸是你的远方,远方的人不过是在家乡,大家都要过日子,激情与远方永远是短暂的,也正因为短暂才令人向往,就像生命因为死亡才有意义。最后男人回到了小镇,家人没有责骂也没有欢迎,唯一的变化是妻子学会了抽烟........一个坏习惯的诞生往往源于焦虑和想念。
苦逼的生活
小城镇人民的烦闷无聊脱力感,不是从小浸泡在花花世界的大城市子民能切身体会的。跳出电影插一句,同理,南京武汉昆明兰州石家庄可以出产比北上广更好的摇滚或民谣;大陆的又比台湾的质量好一点。早10年还有陆晨这种厂工子弟感的上海小青年,现在只有低头玩数码的一代。身份鸿沟早被消费品填平。
奥塔·伊奥塞利阿尼补完。2002年柏林最佳导演+费比西。这片子应该去威尼斯嘛说不定金狮就拿下了……可能是奥塔观众缘最好的一部?用非职业演员(Jacques Bidou是个著名制片人),工厂的段落拍得相当好(尤其意大利工厂那段快要笑死了)。这种鸡零狗碎的乡村生活和日复一日的重复,让有梦想的人产生的逃离冲动,却是十分动人。奥塔自己扮演一个住在威尼斯的装逼的老贵族也是笑死人了。2015年资料馆放过不过睡过去了大半,这次终于补上了,觉得好可惜啊那么漂亮的威尼斯风景……期待有机会再看一遍大银幕。
延续《别矣吾家》,少些新鲜。
每个早晨的心境是不一样的工作日,非工作日,旅行,等等情况法国与意大利不同的是文化一样的是琐碎日常,人与人的关系同样有争吵,情爱,偷窥,欢乐我心底有这画画的梦想,不想一直在化工厂里消耗生命五一我本来也没什么欲望旅行,但总感觉要出趟门没准就会和谁建立起联系片子其实不闷,画面还没内容还是很多的。
家和旅行,缺一不可。解救日常的方法就是出去一趟。等你归来,看似什么都没变,其实都不一样了。孩子们在仓库搞发明,发明降落伞和“盔甲”,少男少女恋爱写诗,男主走进破旧的画室画起了油画,第二天旷工躺在山坡的草坪上抽烟,傲娇的轮椅爷爷赌气似的扔掉围巾。再着急蹲茅坑也要拿本书看。蹲坑结束继续扛起锄头耕地。反抗啊反抗,每个人都在反抗啊!然后就是男主文森特离家出走了!毫不意外甚至有点窃喜,如果是我的丈夫,在得知他离开时我会觉得骄傲、开心。至少,有一个人是向着自由的。后半段就更有意思了,威尼斯大爷那种虚荣或者说贵族死要面子的小资派头,简直笑死。女人也玩手指绳游戏,男人也打水漂结伴偷看修女的大腿,也会有五六个女儿。理解了《我的天才女友》里的莉拉,我永远不要变成只会抱怨的女人。即使结了婚生了娃,我也要为自己活!
安静而有小梦想的生活真好。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KZl0CLJCx4/
过度强调埃索里亚尼《星期一早晨》中的政治倾向是适得其反的。他的影像风格显然是在向塔蒂和考莉斯迈基看齐,在轻喜剧的氛围里对人类生活的现状进行善意地揶揄,然而始终充满人文的体恤精神。电影对于男主角的游历经历根本没有作大规模描绘,离开威尼斯后的奥德赛更是完全掠过,这说明电影的重点依然在这个法国小村庄的日常生活里。星期一清早是这庸常日子里最戏剧化的时刻,那么在这时坐上一个逃离的白日梦也无可厚非。毕竟工厂的烟囱就竖在那儿,就算是在风景如画的威尼斯。那么,back to it!
生活在别处,诗意在远方,绕过一个国家的边境线,在威尼斯屋顶上俯瞰水城气象万千,渴望在生活重负之余偶尔发呆分神,最终呐喊归于平静,日常的静水流深覆盖了梦想的千言万语;白描简洁素净优美,不乏幽默,日光里涌动着小镇亘古的悠然,各色居民群像生动。
真正的诗意电影。白描却充满各种意象:上车脱鞋进厂熄烟。圣乔治残忍杀死公主心爱的鳄鱼。挑红线的姑姑们,倒射的父亲。拆信的邮递老头。异装的老友保罗和桌上硕大的老鼠。寒酸的侯爵破地毯,画像是路边的速成。屋顶喝酒畅谈威尼斯精神。妻子撕掉明信片。孩子角色扮演圣乔治杀鳄鱼。结尾,女人们给男人们围围巾。
全程冷色基调 像是玩乐时间+帕特森 生活不就是得过且过 想不开了就去闯一闯 回来继续过 捉蛇邮差给人拍照 老爷爷太多能
如果我说一个片子有催眠效应,一定是夸奖。流畅又稳定的场面,每个人都有小梦想并不知不觉间都圆满的情节,或许有宗教有家庭有工业社会的讨论,但又似乎都没有,轻喜剧的处理,平静优美
赞,比《我不想回家》还要有趣。
平凡生活与诗意的一种连接渠道,剧中人的今日无事或者无聊在旁观者是另一道风景,因此对于「景观」表达与意义的探寻因人而异且只为心灵敏感者准备。
我好喜欢这部电影。故事并不重要,并且本身对白非常少,而且我看的资源后面没字幕了。就像金黄色的回忆或者是罗马一样传递的是一种时代。你只需要跟着他走在八十年代的法国村庄,或者游走在威尼斯偷看撩起裙角的修女。这种让生命看起来特别美好的,我给十星。
平淡又有趣,要坚持到后半程,很多亮点,脱鞋开车,搬石头,再遇小偷,还有那个装逼的侯爵,逗坏我了。。黑衣黑帽女人很有范。片头片尾曲貌似出现在很多默片里过
男人的浪漫,与之对比的是,埋头枯燥日常不懂男人浪漫的女人。。结尾丈夫接受妻子突然的温情差点把我搞吐了。。当然导演未必对女人全面否定,但同情的重点是逃离日常的男人,而困于日常的女人正是他们要逃离的日常的一部分,只有非日常的女人才是美的。。我理论上应该能get到逃离现实的愿望,还记得当初看all or nothing的共鸣。。但这片简直激起了我上班每天累成狗而某些同事屁都不干的ptsd,而且非常不幸这些同事都是男的,大概稍微能干一点的男的都不会留在这个破地方。。回想了一下,文艺作品里女性的“浪漫”好像多是追求物质上的虚荣和感情上的依附,哪怕出于教化意义这些浅薄的浪漫也终将幻灭,长得漂亮的叫悲剧不漂亮的叫作死。。男性的浪漫才是精神的追求。。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搞成了性别对立,工作令人丧失理智。。
6/10。我看的第一部埃索里亚尼作品。中规中矩无亮点,此类白描生活手法的电影多得去了,从LMDB上才6.6我就猜到会是一部不知所云的大闷片,不是说你想表现正常人庸俗乏味的无为度日不可以,但如果片长不加以节制就很容易让观众感到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