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洛丽塔》之前,我约略知道这是一个小女孩与老男人的故事,日本的“萝莉”一词,就是在《洛丽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指的是不满十二岁的幼女。不过具体故事是什么,不太清楚。《洛丽塔》太出名了,几乎家喻户晓,不看实在对不起文艺青年装x的心理,于是找出了电影和小说。
看完电影,我终于搞清洛丽塔式的感情,说的是幼女与大叔之间的感情。现实中,幼女是未成年人,被家长保护着,恋爱较少,所以出现的多是少女与大叔的组合。
洛丽塔式的感情,或者说幼女和大叔的感情,近年来越来越多,很值得玩味。所以本着学术的精神,对照着电影和小说,研究下这种感情发生的人物、地点、时间结局。
首先,洛丽塔式的感情最容易发生在什么样的人身上?
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幼女或少女,有一定权威但内心有伤的大叔。
未成年少女是前提。小说中亨伯特迷恋的是“九到十四岁”,这个年龄段的女孩,介于幼女与少女之间,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女性气质开始显现,身体的曲线若有若无,对世界的认知处在懵懂混沌中,对所作所为的后果还不清晰。
洛丽塔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十二岁,有清澈的眼睛、艳丽的脸庞,还有早熟的身体——亨伯特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她趴在草地上看书,喷泉的水滴打在她身上,半湿的衣服把她早熟的身体曲线勾勒得玲珑毕现,内里的衣服一览无余,亨伯特的情欲一下子被挑起了。于是,他毫不犹豫租下了这个房子。
一般未少女不过是心智不成熟,而洛丽塔不仅是心智不成熟,简直是问题少女——她叛逆、浅薄、愚蠢、粗俗、自以为是。早早失去父亲,缺乏父爱,所以想亲近成熟魅力的男性,但她又跟母亲关系不好。发现亨伯特对自己的迷恋,还不断挑逗他。电影里有一个镜头,洛丽塔和母亲外出,在离开的时候,突然飞奔回屋,毫不顾忌地抱着亨伯特亲吻,然后飞速离开,留下亨伯特留在原地久久回味。
问题少女,发生洛丽塔式感情的概率更大——她需要借助大叔的感情去弥补内心的缺少,也需要借助大叔的实力去弥补物质上的缺失。
而一个正常成长的普通少女,一路被学校的教育中规中矩地推着向前走,很难想到去借助大叔来实现人生。
另一方面,亨伯特是一个对幼女和少女迷恋的人,他的内心并不像他的外表那样成熟阳光。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初恋少女意外死亡,恋情戛然而止。他用了很长时间才走出来。说到这里,我觉得电影漏掉一个小说里的情节,可能导演觉得不重要吧。在小说中,亨伯特后来跟一个比他年长的富有的寡妇在一起。可是,亨伯特被抛弃了。我觉得他经营不好成年人的感情,所以才转向了幼女和少女——在“九到十四岁”的幼女和少女那里,他既可以重温与初恋的温情,还可以稳操胜券地掌控驾驭一段关系。
而亨伯特是一个教授法语的大学老师,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得不佩服作者对这个身份的安排——道貌岸然衣冠楚楚的背后,掩盖的是他肮脏龌龊、不见天日的变态癖好。国内有一个网络用语“叫兽”,用在这里无比贴切。
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幼女或少女,有一定权威但内心有伤的大叔,两个同样有伤的人,在一起只是时间问题。
其次,什么地方容易滋生洛丽塔式的感情?
远离熟人的地方。
放在当代,应该是一二线的大城市。城市文明自带的冷漠,正好掩盖罪恶的感情。
电影和小说里,亨伯特选择的在路上——既远离熟人,可以释放肆意生长的欲望,不担心被人窥见,也足够新鲜刺激,像笼中鸟儿一样自由自在,鼓动膨胀的荷尔蒙。
再次,洛丽塔式的感情中,强势方是如何控制的?
一般是美景、美服、美食,还有小零花钱。
电影里,亨伯特开着车,载着洛丽塔,以父女的身份,沿着美国的景点一路过去。车里的洛丽塔,吃着喜欢的零食,自在地听着车载音乐,还时不时地反讽、折磨一下亨伯特。
不要小看这些。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美景、华服、美食、小零花钱,足够满足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女孩子的虚荣——
想想与吴秀波撕逼的前任“萝莉”木木吧。木木被爆,木木用着吴秀波的钱,穿着普通人几个月甚至几年才买得起的衣服,拎着奢侈品的包包,带着奢侈品的手表,出行乘坐私人飞机,在世界各地游览,跟各地的名流合影,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当看到这些爆料的时候,多少人出离愤怒了,认定她虚荣、拜金、罪有应得——电影里的洛丽塔,受到的诱惑也如此。
这是亨伯特控制洛丽塔的方式。
也是很多大叔控制年轻姑娘的方式。
遗憾的是,很多人以为是爱的表达方式。
第三,洛丽塔式的感情,弱势方是拿什么交换的呢?
性,青春,肉体,这个是肯定的。这种感情的缘起就是这些,除此之外呢?
自由,以及未来。
电影里面,洛丽塔享受着亨伯特的宠爱,快乐吗?不快乐。除了让她恶心的乱伦,逃无可逃的宿命,出卖肉体的被嫖宿感,还有无法自由选择生活的愤怒——她连喜欢的话剧都不能参演,必须征得亨伯特的同意。她的每一分钟都要受到亨伯特的安排,不能为所欲为地挥霍青春,跟软禁没太多区别。
至于本应该属于少女的美好未来,在跟亨伯特这样扭曲地在一起之后,毫无幻想可言了。
她的身体、时间、未来,都被这个老男人绑在这里,不得动弹,活得人不人,鬼不鬼的。
值得注意的是,亨伯特在与洛丽塔发生乱伦关系的时候,竟然是被动的——他精心筹备,故意安排,终于两人在一张床上,但他却道貌岸然地躺在床的一侧,在第二天的早晨,接受了洛丽塔的挑逗——他连猥亵的愧疚感都推开了,理所当然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向警方控诉是洛丽塔引诱了他。
这段在小说里与电影略有不同。小说中,亨伯特在饮料中给洛丽塔下了安眠药,想在不知不觉中猥亵她——有贼心还有贼胆。不像在电影里,做了婊子还想立牌坊。
我惊讶于亨伯特的懦弱与自私,更惊讶于老男人的手段——不知道那些现实中的少女大叔组合,少女是否知道她们被大叔套路了?
第四,洛丽塔式的感情,能持续多长时间?
亨伯特喜欢的是“九到十四岁”的少女。遇见亨伯特的时候,洛丽塔十二岁了,能持续多长时间不可期。
少女总会长大,认知总有成熟的那一天,对自由、对世界的向往,总有一天爆发出来。
况且,对于深深厌恶亨伯特的洛丽塔来说,能摆脱亨伯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是她梦寐以求的。
拼的是,这段感情谁先放手,是否放手。
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感情,注定不会地久天长。
第五,洛丽塔式的感情,结局一般是什么样子的?
电影和小说中,洛丽塔密谋逃走了,三年后因为经济困境不得不写信求助亨伯特,但他们再也回不到之前扭曲的关系中了。绝望的亨伯特枪杀了拐走洛丽塔的奎迪,自己也深陷囹圄。
现实中,吴秀波与他一手培养起来的“洛丽塔”木木,私情七年之后,在互联网上撕逼大战,一个被赶尽杀绝地送进监狱,另外一个到现在销声匿迹,前途不明。
最后,讨论一下,亨伯特与洛丽塔之间,到底是否存在爱?这到底是不是爱?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斩钉截铁地说,是欲望,不是爱情。亨伯特只考虑自己,从不考虑洛丽塔的感受。洛丽塔是深深厌恶他的,一直认为他是杀害她母亲的凶手,自己的命运也被他扭曲改写,活得变态绝望,所以最后密谋逃走了。
这么说有道理,但我不太同意。
小说《洛丽塔》站在一个客观中立的角度,单纯地叙述。但电影《洛丽塔》,把这个拍成了一个爱情悲剧——亨伯特的爱情悲剧,也是洛丽塔的人生悲剧。
亨伯特在十四岁的时候,初恋女友因为伤寒死去,给他留下了阴影。可是,那个女孩子,是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女孩子,她想做护士治病救人,想去非洲帮助那些苦难中的孩子。除了年龄上跟洛丽塔相近外,她们没有任何的相似之处。亨伯特为什么会痴恋浅薄、愚蠢、自负、开放甚至放荡的洛丽塔呢?为什么明知洛丽塔是一个妖精,一直在折磨他,还不可自拔地要留在她身边呢?
渡边淳一在《男人这东西》里有一个观点,大意是,性之于男人,是天性,不涉道德。
这个似乎可以解释亨伯特对洛丽塔的乱伦、纠缠、不理智。
但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更同意基辛格的一句话:权力是最好的春药。
在小说中,亨伯特是尝试过跟比他年长的女性建立一段关系的,但失败了。这说明他没有经营好一段感情的能力,只有在幼女或少女面前,他用美食、美服、小零花钱等,才可以游刃有余地建立一段感情。
也就是说,他在幼女或少女面前,是有绝对的优势的,是有权威的,不管是经济地位还是社会地位。
所以,在电影的前半段,亨伯特对洛丽塔,只是欲望,没有爱情。
但是,电影的最后,我觉得欲望升华了。收到洛丽塔求助信的亨伯特,带着现金和支票来看洛丽塔。此时洛丽塔已经怀孕,挺着大肚子接待他。他看到她,一下子就崩溃了,提出重新回到之前的关系,说“从这里到那辆你熟悉的旧车只有25步,跨过这25步。和我。现在。”但是洛丽塔说为了钱只会去汽车旅馆,还说丈夫她唯一爱过的人,亨伯特凄怆地问“那我呢”,洛丽塔似笑非笑地看着他。在这一刻,亨伯特发现,洛丽塔根本不爱她,这么多年,是自己一直在骗自己。
他失魂落魄地离开,内心的痛苦攀到了顶峰:“我看着她,看了又看,我知道就像我知道我必死无疑那样清楚,我是如此的爱她胜过我所看到的所能想象到的地球上的任何事物,她以前是一个妖女,现在却像一片枯叶,但是我爱她,这个洛丽塔苍白、臃肿、俗气、怀着别的男人的孩子,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我不在乎,但我只要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
这个时候,我觉得不仅仅是欲望,还有深沉的爱。他为了她枪杀了当初拐走洛丽塔的奎迪,在被警察追到山顶的时候,看到山下的学校,听着里面欢声笑语,恍然醒悟:“我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让我心灰意冷的并不是洛丽塔不在我身边,而是这里的欢笑声没有她的。” 亨伯特终于意识到,他毁了洛丽塔的一生。这个时候,他忏悔了。
从欲望升华到爱,对于他来说,付出的是后半生的代价,对洛丽塔来书,却是一生。她再也回不到当初的单纯了。
电影《洛丽塔》是根据小说《洛丽塔》改编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1955年出版了小说《洛丽塔》,一举扬名国际。最初我以为是一部哗众取宠的小说,但读过之后发现,这是一部严肃的小说,批判性很强,题材上的争议性不过是卫道士攻击的借口。这部小说(还有这部电影)除了让人激赏的艺术价值,还揭示了一个东西方都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幼女审美,即男权社会下,对幼女的变态追求。
《洛丽塔》揭示的是西方的幼女审美,而中国,对少女的追求源远流长。秦始皇求仙丹,找的是童男童女;后宫佳丽三千人,多是豆蔻年华。宋代的苏轼,在一个八十岁的朋友纳十八岁的少女为妾的时候,还写过一句流传千古的诗句来调侃:一树梨花压海棠。直到今天,社会审美的追求依然是“少女感”,其实也是幼女审美的另一种说法:Angelababy因为奇妙的少女气质粉丝无数,登上美国大刊《Vogue》封面;杨幂一直玩少女感人设,是当红炸子鸡;诸多社会名流,离婚再娶的都是小娇妻,比如高晓松与前妻夕又米结婚的时候,夕又米不过18岁……
木心说,悲剧有净化人心的作用。《洛丽塔》是一个悲剧。我不知道欧美发达国家是否得到了净化,摆脱了对幼女的追求,但看一下国家的名人,似乎有所改观,不再推崇幼女审美,转而推崇两性的平等独立。现任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妻子布丽吉特不仅不是小娇妻,而且比马克龙大24岁;比如美国报业大亨默多克在85岁的时候再娶,妻子并不是青春靓丽的少女,而是将近60岁的模特。
反观中国,现在还在男权审美下的幼女审美中。女明星炒作,人设动辄少女感;男生找对象,希望找比自己小的,似乎对方越小自己越沾光占便宜;30岁对大部分女生来说,依然是一道坎,粗暴地划分了中年与青春。中国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摆脱幼女审美,走向国际,这个真的需要时代去回答。
大概是初中的时候,看过主万的译本。那时候只知道是个老男人和小女孩的故事,还挺不好意思跟同学们说在看这本书。那个译本真心难读,看了几章放弃了。
很早之前就知道了这部电影,但是因为“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个翻译,让我联想到八十老汉和十八少女的“鸳鸯被里成双夜”,十分恶心,一直不愿意去看。直到我偶然看到了电影剧照,这配色,这质感,太美了,终于下定决心一看。
本文只基于电影内容,先不谈原著。
H.H.和Lolita是乱伦吗?
毫无疑问,当然是。
H.H.是恋童癖吗?
毫无疑问,当然是。
然而,这本书还是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就如原著中Foreword所说,有些人对H.H.报以了同情。而我,也是同情他的。(当然,我也同情Lolita)
很多人提到Lolita时,会举出种种恋童癖恶劣影响的例子,以及房思琪,卓别林等等,然而他们的故事,常常伴随着抛弃,滥交,甚至暴力,就算是放在一个成年女孩身上,一样会觉得施暴者可恨。但Lolita的故事不一样,H.H.对她的关心,娇纵,崇拜,疯狂,专一,赋予了这个故事浪漫的特质。
H.H.和Lo的关系一步步接近,实际上是阴差阳错。Lo的母亲不是他故意杀死的,和Lo第一次上床也不是他的计划。而他错在,没有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而是在欲念中越陷越深。
H.H.的确也利用了Lolita的年少不经事,一步一步的控制了她。可是,平心而论,我们并没有看到H.H.对Lo压倒式的控制,而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Lo依旧涨了零花钱,依旧去剧团排练了。
H.H.对Lo的伤害是巨大的,但他同时也伤害了自己。H.H.是一个沉迷于某种特殊癖好的“边缘人”,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挣扎,而这悲剧,也是他早已意识到的宿命。
我对于H.H.的同情,是一种对“边缘人”的同情。
本片并没有想把恋童癖描写的多唯美,反倒是充满了无奈与痛苦。会不会对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呢?我不知道,Nabokov(原著作者)压根儿没去考虑,剧中也没有给出答案。本片与其说是三观不正,不如说是就没有三观。
本片贡献了Dominique Swain的荧幕最美镜头,镜头在她身上缓缓滑动,简直太美太美了。糖果般鲜艳的配色,Swain角度恰好的特写,看得出导演花了很多心思去拍出原著中“小妖女”的感觉。
这不是一个猥琐大叔诱奸小女孩的故事。这是一出讲述内心挣扎的故事。
无论原著还是本片,都不是以追求性感官刺激为目的。抱着看小黄片心态去看的人,得失望了,连裸露镜头都是极少的(我看的未删减版)。
我对本片当然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其实想给4.5分。
男主演员年龄偏大。如这篇《How Old is Humbert Humbert》所写,原著中男主应该是36/37岁,而男主演员那时已经是快50了。36是什么样子呢?和现在(2019年初)的胡歌,彭于晏差不多大(当然,白种人会显老一些),冯绍峰都40了。H.H.是个出生于上层社会的法国人,还是个文学教授,剧中男主角真的不够有气质。(Lolita原著中出场应该是12/13岁,但是Swain出演时是15岁,考虑到开头至结尾也过了两三年了,所以还差不多,而且选个这样的小演员多难啊,Swain片中的气质还是很符合的)。
淡化了本片故事都是H.H.的呈堂证供的一面之词的事实。虽然片头和片尾都有画外音提示了他是在接受审判,但是删去了原书中Lo偷偷哭泣的描写。
中文片名取的不好。直接照英文名翻成“洛丽塔”多好。“一树梨花压海棠”,苏轼所作的诗是戏谑的口吻,而张先风流成性,子女众多,对待他迎娶十八岁小妾这件事,也是得意洋洋的,和Lolita的故事有本质区别。暂且不论典故出处,因为任何一个“老牛吃嫩草”的故事的确都可以说是“一树梨花压海棠”。但这片名,就是强调了老少恋(姑且认为是恋),还强调了他们有性行为。没有get到Lolita故事的精神内核。商业俗气。
PS. 推荐去看Lolita的英文原著,翻译后的作品,丧失了原文的感觉,书中的隐喻,也只能用英语才能看懂。Nabokov之才华横溢,在下叹服。
为什么我看的气不打一出来?
我责备你的病态,但我无法责备你的爱。洛,是洛利用了亨伯特,但洛没错。十二岁女孩和三十二岁男人差距的二十年完全不等同于二十二岁女孩和四十二岁男人差距的二十年。二十二岁女孩,你会伤害她的性。但十二岁,你还会伤害她的人格。很遗憾让某些人的色情心理落空了这完全就是近乎哲学般的纯美。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象自己必死一样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相比黑白老版本,我好爱这版!“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一句话概括:年少无知的小女孩儿出于对性的好奇勾引大叔,不知踏入被圈禁的未来。恋童癖大叔心愿达成后无奈痛失“爱女”。电影把大叔塑造成了一个深情痛苦的为爱疯狂的男人,忍受小萝莉的种种任性和背叛,让人感到这段爱情是多么美好多么纯洁,甚至忽视了大叔的恋童癖毁了洛丽塔一生的事实。看原著就明白,大叔对洛丽塔的操控有多么令人窒息,手段和思想又有多么令人鄙夷... 是真爱吗?不是吧。我看到的只是一段悲惨而又互相折磨的畸恋。
他说你不要碰我,否则我会死掉。看完我只记住了这句台词,但它们准确击中了我神出鬼没的泪点。
与其说中年男人秘密的恋童癖威胁着少女,还不如说是年轻性感的尤物蹂躏着他疲惫脆弱的灵魂。Jeremy Irons是让人沉溺的演员。
看完后心里堵得慌,不想再看第二次。少女是自私又愚蠢的一类人,而这个年龄段的女人又恰恰是处在她们人生中最迷人的阶段,让男人欲罢不能。从一开始的有点恶心,到最后的心酸,Humbert这个老男人凄苦的痴情让一切什么道德什么伦理都从我脑袋中逐渐消失了。
一个人。怎么可以这么爱另一个人。你很惊讶他给了你四千块么。你永远不知道他究竟有多爱你。
和库布里克版(1962年)相比,不止多了彩色。杰瑞米·艾恩斯细腻、大胆的表演,令人物矛盾的内心变得可信;多米尼克·斯万脸上有种美国式早熟少女的蠢相,却意外使她的性感显得可亲。前半部活泼生动,后半部深情悲怆,难得一部如此“伤风败俗”的电影,会如此的动人。
女孩的成长,注定需要爱与尊重。任何爱与尊重的不同步,都会导致爱的错位。你要的是占有,我要的是自由,那又如何相爱。你把爱寄予性,我把爱寄往旅行,可终究两人之间还是缺了点什么。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这个可怜的男人。。你爱她,她不爱你,有什么用。说白了这还是一个风烛残年老男人以爱为名绑架生机勃勃少女的故事。。
无法理解那些把她分类为情色片的思想。这片太美了,好喜欢,差点就奔泪了。怎么可以这么好看!!!!!!!!!!!!!!!!!
天真无邪与放纵情欲的较量,最终毫无悬念的闯进了一个无底的深渊。爱本不是错,相遇也不是错,怪就怪那个本就残缺的心灵恰好碰到了一个荒诞的美丽。
洛丽塔真的是,生命之光,欲念之火啊!这样“宁愿看她一眼就死去”的疯狂的爱情啊,比《魂断威尼斯》还要令人唏嘘。“就算她现在衰老、庸俗,我不在乎,我只要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杰瑞米艾恩斯的独白听得我要哭啦,神演技...
因为刚刚读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抱歉不能很好地进入这个故事。我看到了一个没有长大、只关心自己的男人,看到了被爱所命名唯独没有爱的占有、畸恋、情结。汉博教授没有让洛丽塔说话。罪恶,被表达为一种美,我终于读懂房思琪的困惑修辞沦为巧言令色,老男人编造出一段很美的故事并沉溺其中。这是罪恶的
比我好的男人有很多,但比我爱你的没有几个。
Jeremy Irons 演的老男人是如此深情和如此让人心疼。于是他的不道德和自私也都可以原谅了。
"他是唯一让我着迷的男人" "那我呢"
传闻张先在80岁的时候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苏东坡调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于是老牛吃嫩草便有了如此文艺的代名词,当然更潮的叫法是”loli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