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The Children of Heaven:予奔跑以一种爱和幸福
依然记得大学时在一个黑暗的教室里看这部电影:The Children of Heaven.
当时老师很年轻,是个人类学的研究生,红红的脸总是说,很有意思,这事很有意思,这人很有意思。对,这电影很有意思。开初的时候不明白他说这电影很有意思是什么意思。呵呵。于是就跟着在教室里看。介绍时说,这是一部伊朗电影。然后又说,这全是真实的,由平民演员完成。
影片进入的是一个伊朗的贫民区,小孩子叫阿里。有着传统的阿拉伯人面容。故事很快进入了角色。我们都慢慢的看下去,没人转身离开。挑剔成性的年轻人居然没有离席,真是奇迹。年轻的红脸老师在旁看着,微笑,然后又严肃的认真的看着。
阿里的生活跟很多的贫困生活相似。他跟他妹妹共穿一双鞋上学。为了不迟到,他努力的跑。结果神风腿就是这样炼成的--跑起来简直是来往如风。同时,他跟他妹妹的对话,让在座的我们都沉默不已。仿佛又回到童年,去到他们中间。跟着他一起奔跑。种种生活的不幸,安静的上演着。而我们竟然有些着迷了。
故事的最后,看到阿里尽力的冲向终点,教室里响起了掌声,不约而同的掌声。就因为此,我记住了这部电影。和菜头说,这值得我们鼓掌和流泪。 而我觉得我们这些成人们应该为之起立,脱帽致敬。因而说,这不仅是个儿童电影,也属于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成年人们。(特别是那些自以为很懂得爱的刚成年者们)
印象中最深刻的镜头,是阿里不停奔跑的镜头。就像阿甘正传里阿甘的奔跑一样,二者都充满了对生活和生命的隐喻。前者将奔跑赋予爱,赤子般的爱,真挚无暇,如同水晶。后者的奔跑,被赋予对生命的追问和寻找,同时,也意味着对爱的寻找。
少年之爱,不染任何杂质,晶莹剔透。我认为这正是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当然,有尊严的活着,照样也能有如此安静而幸福的生活。影片给成人们许多看不到视角来观看这个世界。
不管在什么地方,予奔跑以一种爱和幸福。有尊严的活着,就是幸福。
2 ) 从伊朗经典电影《小鞋子》探究生活的意义
说起伊朗,不得不提的是他们的儿童电影,多年以来诞生的部部经典,形成了带有独特中东文化气息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其中,由马基德•马基迪执导于1997年上映的《小鞋子》可谓是其中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其意义不仅在于为带有浓厚伊斯兰文化气息的中东影业敲开了奥斯卡的大门,更在于其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现了伊朗这一神秘国度生活的全貌,虽然是以两个少儿作为主人公,但却能引起各年龄段人们深刻的反思与共鸣。
观看影片之时,首先看到的是其影像风格的朴实与自然,这可以说是伊朗电影一贯的独有特色,使得影片能完完全全地以细节展现整个故事,从而更完美地突出中心思想,《小鞋子》就是通过平凡人生活中的一桩平凡事件的经过,展现生活的意义,凸显人性的价值。不难发现,其成功一最大因素就在于对细节完美的刻画,才使一如此平凡事件体现出如此非凡的意义。
全片围绕一双“小鞋子”这一中心,发散出多个细节,全貌展现了发展中国家底层穷苦人民的生活面貌,影片的开头,首先登场的是影片的第一“主人公”,一双正被修补的粉色女童鞋,随后这一特写画面景别一切换,出现的是个小男孩,一个小男孩带着一双女鞋修补,这会是怎么一回事?影片就意在让观众带着疑问进入到故事中去。接着,小男孩独自购买了面积比其身体更大的飞饼,后又去购买了土豆并遭到了店主冷酷的对待,直到回到家里时,画外音中母亲与别人的争吵声,到这时相信大多数观众都能得到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社会底层穷苦人民身上的事这一信息了,也能大致猜到之后的一系列事件都是由这一双小鞋子引发。
随后的情节随着它理应发展的脉络一一展开着,如两兄妹之间的对手戏,哥哥阿里回蔬菜瓜果店去找鞋,回来后又被父亲责骂。看到这里,我们应该充分感觉到了“穷人孩子早当家”这一社会特征在这里被生动展现,生长环境相对优越的我们或许体会不到那种“辛酸”,但是多少也会回想起我们都曾面对过的成长的无奈。所以说,这是部能引起各年龄段各生活层次的人们的共鸣的影片。而当我们看到小阿里因为丢鞋,央求妹妹隐瞒父母,在寻鞋未果回家后又得知母亲的病情所流露出的伤心与无奈,使我们又无不心生同情,联想到我们在成长中遇到的一些苦难在这里实在不算什么,那种所谓的“苦难”在穷人身上才表现得更彻底,具有典型性。
小阿里的家,一个狭小的单间,婴儿的啼哭声,父母为了生计的争论声使兄妹俩无法拥有自己自在的空间,只能伏在地上通过作业本上写字商讨如何处理丢鞋这一对他们家来说已经算大事的事件……影片至此已通过种种细节将人物生活的环境展现的淋漓精致,这一场戏中最后一个镜头,哥哥阿里将自己的铅笔给了妹妹萨拉,妹妹已削得不能再短的铅笔让人无不感到心酸,但这一简单的画面却传达的尽是温情与感动,此时,细节开始全面为人物性格服务……
因为贫穷,兄妹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理所当然地强烈,摆放着各种漂亮式样的鞋子的橱窗前,妹妹萨拉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虽然贫穷,两兄妹也没有丧失淳朴劳动人民的善良的品质与人性美,在发现了鞋子已穿在同校另一女孩脚上时,两兄妹放弃了对本就属于自己的这双鞋子的追寻,只因为看见了她的生活一样清苦。看到这里,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浮躁的大都市里,充斥着各种人际的冷漠与隔阂,往往因为一点损失而斤斤计较谁也不肯让谁的事时有发生,有多少人会为了帮助别人而牺牲自己应有的利益?相信兄妹俩面对生活的乐观向上是本片最具感染力之处,完美地展现了贫穷并不可怕,只要保持人性的底线美,生活一样充满快乐的人文价值观。
飞奔着来来往往快速车辆的高架桥上,蹬着自行车的父子俩与快节奏的交通显得是那样格格不入,挨家挨户的敲门求工被拒,这一切在我们看来尽是生活的艰辛与悲苦的戏码,但谁又能说故事里的父子俩不是快乐的呢?是啊,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收获这很快乐,故事到了这里相信所有人都在期盼小男孩能早日实现为妹妹买到一双新鞋的心愿,此时,如同一般剧情片所必须经历的,在新的希望来临时,我们的“英雄”往往将迎接更大的考验,情节再一次急转直下,一个急下坡使父亲刹车不及倒下受伤,于是,“赚大钱”的希望由此破灭。我们的“英雄”阿里又该如何面对才能让妹妹像故事中另外一个小女孩一样如愿换上新鞋?
故事的最后一段,“赛跑”无疑是整部影片影像技术运用最突出的部分,采取了全片少有的多机位拍摄,全方位各个角度地展现了“英雄”阿里在为梦想而奋斗的全力以赴与心无旁骛。努力让自己保持第三的位置不可以发力,耳畔回响的只有这一事件前后与妹妹的对话。所以,在被落后者拉倒之后,他所能做的只有全速前进,冲刺。镜头被放慢,我们不禁屏住呼吸为“英雄”呐喊。这组简单的镜头把观众的情绪带至最高点,在最后第一个冲过终点那一刻,我们不知道是为他高兴还是悲伤,他取得了冠军却失去了自己想要的季军才能得到的一双新鞋,这是否是对生活中“最好的不一定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一哲理的阐述?引人深思。
最后,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两位小演员的表演,在最后无台词,只有表情的这段戏中发挥到了极致,失望是有的,但相信此时更多的是理解,无比沉重却又无比温暖,最后脚畔金鱼的陪伴,物我交融,意味深长,此时,我们仿佛更加理解生活带给我们的意义,贫穷真的不算什么,不要丧失对美好事物的渴望,积极乐观地活着,保持人性的真与善,一样能收获成长,实现人生的价值。
3 ) 致我们不再回来的纯粹
小时候,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自己年纪不大,却觉得每一步都踩在人生的关卡上。父母告诉你,上不了重点小学,就进不了重点中学;进不了重点中学,就考不上重点大学。于是你削尖了脑袋兢兢业业地学习、考试,不敢走错一步。老师告诉你,不完成作业是万恶之源,迟到早退意味着终生懒散。于是即便晚到一分钟,你也会觉得前途是天塌下来似的恐怖。公家的东西,只允许你贡献私人物品以作补给,绝不允许因己私用而受到任何损失破坏。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学习不好就一定是坏学生。谦虚是应该的,骄傲是可耻的。当分不清骄傲和自信的界线时,即使虚伪也要一概作谦虚状。损坏了别人的物品要赔偿,损坏了爸妈新给买的东西是暴殄天物大罪一桩。人人都说“三岁看到老,七岁望八十”,所以童年的你时刻要为八十岁的你负起责任,为光耀家族门楣负起责任,为将来你到底选择做一个好人还是坏人负起责任……就在这样责任的重压之下,你懵懵懂懂地形成了最初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世界观。
所以我相信,即使今天的你已不再那么单纯——相信生活就是硬币,只有正反两面可供选择——而是已经长成能够看到生活中更多的“灰色地带”、会写下“软弱是人性而并非可鄙”这样句子的大人。童年的你,也一定是那个看电影时常常缠着父母问“主角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小孩。急于区分好坏正反不是你幼稚的错,而是这个浮躁社会强加给你的东西。于是我们的童年很容易天塌,很容易绝望。青春期少年最爱在文章里写那些冰入刺骨的哀伤。这一些症结所在都是我们的天真,是我们的纯粹。我们不知道生活其实还有好多种选择好多条路,不知道幸福其实有很多个入口。
所以,当我看到小男孩因为不小心跑了第一名而拿不到第三名的奖品——一双给妹妹的小鞋子——而哭泣的时候,我的心都要碎了。我真想跳进电影里抱抱他,告诉他,没了那双小鞋子,他和妹妹照样会有个幸福的童年,地球照转,哭过之后,照样是新一天的风轻云淡。
可是我没有办法,因为想到了自己童年的那双“小鞋子”——那是一个漂亮的铅笔盒,簇新的表面在六月的阳光下闪闪发亮。体育老师说,只要在运动会中拿到第四名就可以得到它,但我却无良地拿了第二名,在众人的祝贺声和拥抱中怅然若失。过了好多年,那种委屈还在。因为在那时那刻,那个铅笔盒就是我所有的欲望、所有的幸福所在。
一直到了即使拥有崭新电脑、MP3、DC和漂亮衣服也不能让我快乐多久的今天,我还是时不时想起那个漂亮的铅笔盒,想起童年的我,其实要的并不多。可是每一次都全心全意,期待着能用自己的努力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得不到纵然是百分之百的失落,得到了却也伴着百分之百的喜悦。痛快、干洌。
只是欲望什么时候开始像个充足了气的气球一样无限膨胀,我却记不清了。那个气球是大独裁者手中的玩物,漂在空中像捉摸不定的浮云,落在地上砸成难填的欲望之壑。这便是当代社会的众多悖论之一吧——我们嘲笑孩子的简单,却感叹着成年社会欲壑难填人心险恶,渴求着不复回来的纯粹。小时候,一颗糖果也可以成为快乐的源泉;长大后,金银成山却只让人辗转难眠频皱眉头。
我还记得第一次逛無印良品时的那种惊讶——所有的商品都简约到极致,没有印花、没有修饰。简简单单的咖啡色毛巾和纯白磁杯子,标签上分明标着"made in China",商品成份却用日语写成,顺便在旁边印了一个让人乍舌的“天价”。掏腰包者竟也趋之若鹜。我想起奶奶从老家带来的棉布被单,自己用织布机织的,红白格子。虽然有点粗糙,可是和这些后工业时代散发着“全球化”气味的流水线商品比起来,那么温暖又那么真实。原来长大了的我们也不是不喜欢简单,只是简单之下附加了那么多不纯粹的东西,“简单”二字便其实难副。怪不得有那么多商品叫嚣着“简约而不简单”,简化也能成为当代的一种卖点。而今天长大了的我们,一颗心掏不空又填不满,想要的有那么多,却再也不会为得不到一双童年的小鞋子而哭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81923d0100brzd.html 4 ) 《小鞋子》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当莎拉带着哥哥,怒气冲冲准备去穿着自己鞋的小姑娘家要回自己的鞋子的时候。看到同样是贫苦人家的他们,而且爸爸还是一位盲人。躲在墙背后的两个人对视,有不忍和不甘交织在一起的尴尬,然后两个人选择了默默回家。看着他们回家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人性之光在闪耀。后来小姑娘捡到莎拉的自动笔还给她的时候,她也是报以感谢的笑容,两个孩子纯真的笑容真的非常打动人心。当小姑娘都换上自己的新鞋子的时候把旧鞋子扔掉的时候,即便很生气很不甘心,莎拉也没有告诉小姑娘真相。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单纯、真诚、善良,可能这就是天堂的本质吧。
5 ) 永远给自己一个梦想,即使它很远
对伊朗电影的认识,是从这部《小鞋子》开始。很暖、很甜的小兄妹,实在是带给了我太多的感动。没有过多的铺垫渲染,没有炫酷的特效,简简单单的围绕着一双鞋子展开了一幅满满兄妹情。
阿里弄丢了妹妹的鞋子,思虑重重的他求妹妹和他共用破球鞋。为了赢得一双鞋送给妹妹,他只想获得季军。
镜头前的冠军阿里久久不愿抬头,不愿溢出眼中的泪水。最美不过孩子的心灵,透过那两个小小、水汪汪的窗,我看见他的失落、内疚,看见了他的心中藏着妹妹、藏着新鞋子的承诺。
回到家,妹妹失望的跑开,内疚的阿里走到池边,脱掉破球鞋,烂了的鞋底,起肿的双脚。另一边,父亲已经准备好给阿里和妹妹的新鞋子。池塘里,鱼儿游过来。影片结束。
两位小主角都长着很美的眼睛,不论哪个镜头,一个眼神,就可把全部的情感包含。我想,抬头那一刻流泪的双眼,我大概很久很久都不会忘。
6 ) 云淡风轻
《小鞋子》看到一半,我以为这是一部如《偷自行车的人》之类描写生活底层人民的艰辛,揭露社会阶级矛盾的政治意义片。从阿里家生活的困窘对比有花园人家的富足,从有钱人家小孩参加长跑一身的名牌对比阿里露脚趾的破球鞋,从买菜大叔的臭骂对比阿里的无助和隐忍。。。。这些信号都明显的让我感到如看《三毛流浪记》后一样的嫉恶如仇,那些我们从小就被有意识挑起或者被引导的情绪,对富人阶层即所谓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穷人即受剥削阶级的同情。如果我这样就下了论断,这其实也算的一部好的政治片。但是继续看,我开始怀疑自己了。那些强烈的情绪在阿里的奔跑里慢慢化解。因为片子里找不到足以升华阶级仇恨的高潮点,没有《白毛女》之类斗争题材所惯用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桥段来赚人眼泪,催生对立。
影片的调子一直是平和而冷静的,干净的,没有过激的言辞和情绪,好似伊朗孩子那双清澈的大眸子。底层人民的生活是清苦的,生活的压力已经压的一个有3个孩子的家庭不堪重负。妈妈重病,父亲牢骚不断。但是,这个家庭没有谁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也没有迷失方向。他们有着全世界的穷苦人家的集体表情,懦弱,善良,隐忍。他们默默承受着生活的不容易,并默默释放着内心坚强的秉性。他们不会因为一点点的挫折就抓狂崩溃,呼天抢地。因为,反抗和斗争其实并不是生活的主题。只要还可以承受,他们绝对不会爆发。生活底层的人民,永远是最能忍辱负重的。但是,本片远远不是,或者根本不打算仅仅告诉我们这些。不像我们看过的许多政治片那样,告诉我们造成这样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如果这样肤浅的去揣测了导演的心思,等明白了片子的真正用意,你绝对就会面有愧色,为自己被体制化的大脑意识感到悲哀。
片子没有讨论平等,自由,或者根本就不想在那些体制意义上被严重关切的话题里纠缠。在生活面前,导演只睁开了一只眼睛,冷静而客观。是的,生活是不公平的。甚至是一场看似平等的长跑赛,也有恶毒的手在后面拉扯一把。但阿里又爬起来了,他只是要跑,而且只要跑第3名,多么令人心酸的黑色幽默啊。
请记住这样一个导演,他或许很乐意跟庄子这样的人做朋友,思想高屋建瓴,写意而空灵,充满人性的赤子之辉。他不想告诉我们生活多么残酷,或者建议我们反抗种种安排,他或许根本就不想告诉我们什么,仅仅只是把人性中平和而温良的一面展露给我们,让我们羞愧,让我们深思,让我们共勉。
生而为人,最大的不是体制,道德,规则,而是人性。就象在这次汶川地震面前,一切争端矛盾都需要给生命让步。什么“推翻3座大山”“打倒土豪劣绅”“消除不平等”“共同富裕”之类尖利的口号,也许在他们看来是极端而恐怖的。尖锐激烈,原本就不应该是城市小市民所应有的真实情绪。他们本来就应该是平和而达观,隐忍而包容的,不需要为莫须有的所谓历史责任背负奴役的镣铐。父亲喝茶坚持用自家的糖,不用帮清真寺代管的糖;阿里的妹妹发现了鞋穿在了别人的脚上,但因为对方同样是穷苦人家而默默走开不揭穿那个善良的同学;街上的大叔帮阿里妹妹拣落在水坑里的鞋子;病重母亲不忘给邻居爷爷送吃的,邻居爷爷给阿里一把零食作为回报
。。。。。这些细节都是那么温暖而祥和。而这样的“祥和”,其实根本不需要我们高举的“和谐”来冠名。
也许你看过很多很炫很酷,很煽情很感人的电影,他们让你震撼让你很爽很过瘾很痛快,但在我看来,都不如这只是因为真实的片子令人回味,过目难忘。就象你吃过天南地北的山珍海味,到头来也许最怀念小时候家乡的一碗阳春面。生活是真实真切的,它就在那里,不需要粉饰,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显得娇情而失真。因为真实,所以美丽,一切云淡风轻。
看过电影中,表现得奔跑最好的。无声的奔跑。
最纯的电影
这些故事那么熟悉,就发生在我身上。
当他知道他得了第一名却拿不到第三名的奖品时,他伤心的哭了.
没有一点刻意、展览、景观,老老实实地拍,可就是能抓人,令人反思——电影真的需要那些东西么?最后那个金鱼池的场景甚至带点禅意,又那么平凡朴实,让整个片子顿时通透明澈,怎么会这么好!
美丽而清贫的童年
很少接触伊朗电影,这个是在CCTV-6看的。拍得很纯真,很感人~~
小演员表情无敌,故事朴素真挚,比赛一段过分煽情,结尾收得真漂亮。
去年从以色列乘车去巴勒斯坦,一过国界线简直是两个世界。犹太人的地方干净富裕,阿拉伯城市就垃圾满地,乌鸦乱飞。很多小孩子拿着矿泉水和粗糙的纪念品追着我们叫卖,都是长睫毛大眼睛很漂亮的孩子。晚上看新闻,巴勒斯坦又被战机轰炸死了70多个人,真他妈难受的什么也不想说了。
身体欠佳妈妈让孩子给疲惫的爸爸倒茶,富人爷爷给认真工作的爸爸丰厚报酬,富人弟弟和哥哥一起开心玩耍,爸爸赚了钱想给妈妈买电熨斗,哥哥想跑步比赛给妹妹赢得一双鞋,老师为经常迟到的哥哥求情继续上学,妹妹把心爱的鞋子让给另一可怜人家的女儿,这另一可怜的女儿把捡到的漂亮铅笔还给妹妹……
我又想捐东西了。
最后水里鱼儿的那一幕太美丽了`
一点儿都不造作的那种
有的小孩的愿望是拥有一辆跑车,有的小孩的愿望是拥有一部手机,而他的愿望只是拥有一双鞋子。
电影里很多日用品看起来都像中国货:铅笔、笔记本、塑料拖鞋
妹妹给正在为寺院磨糖的爸爸倒了杯茶,“怎么不给爸爸准备糖呢?” “你手边不是有那么多糖么” ”那怎么行,这些是给清真寺的,我们只是代为保管,不可以拿的“。
我们什么也没有,也没有放弃的念头。很多时候,可能我们只是在追求一些有些人不屑一顾的东西,因为这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但追求中的奋斗和成长,得到我们心中的鞋时的喜悦,却是什么人也不能从我们手中夺走的。
你说你像记录片,我选择相信。一切正如简介所言,一切也不超出这个故事,导演马基迪懂得,怎样将一个感人的故事讲好,并且也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故事上。阿里的眼泪,以及获奖时无声的表情,最后的高潮部分相当感人,真是天堂的孩子才会有的演技,让人不得不去想像或许这真是一部真实记录片了,最美的奔跑
孩子的眼神动人;朴素的煽情极富感染力。结尾好,戛然而止,干干净净。
少年之爱,不染任何杂质,晶莹剔透。我认为这正是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当然,有尊严的活着,照样也能有如此安静而幸福的生活。影片给成人们许多看不到视角来观看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