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理发师》
《理发师》
一直对姜文印象不是很好,总听说他干扰导演的创作,在片场吆五喝六、自大之极。观影之前,对《理发师》的那场风波自然也偏向陈逸飞一方。看完电影才发现自己错了。姜文的做法或许不大妥当,但他对这部电影的认识似乎更接近这个故事的本质。他和陈逸飞的争执不是导演风格的差异,而是认知上的差异。尽管我也偏爱唯美的风格,也喜欢小桥流水的意境,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有婉约的手法讲述,尤其是像《理发师》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
《理发师》确如姜文所说,带一点黑色幽默的色彩。表现的是小人物在大历史面前的无力,个人的命运在历史波澜的推动下发生了匪夷所思的改变。一个小小的理发师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了国民党的将领,在不经意间,一会儿成了英雄,一会儿成了叛徒。这样的经历看来可笑,想来却有一份身不由己的悲哀。
导演的再创作必须建立在剧本的基础上,必须在尊重剧本气质的前提下自由发挥。如果端庄优美地讲述一个荒诞的故事,结果只能是一部既不唯美又不荒诞的四不象。
陈逸飞是视觉大师,这一点无可争议(虽然我个人认为这部影片在视觉上也没有什么可称道的)。然而他对表演的掌控真是不敢恭维。整部影片的表演不仅幼稚可笑,而且俗不可耐,基本还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产电视剧的表演水平上。最糟糕的人物就是那个寡妇和她的情人,好端端的一个卑微人物也有高尚气节的故事就被他们演砸了。最糟糕的桥段就是那个结尾。老情人相见这种情节落入俗套也就罢了,更可怕的是表演上也处理得拖沓乏味,真是俗上加俗。曾黎的表演让人不知说什么才好。我只觉得,跟她相比,陈坤简直就是表演艺术家。
电影拍成这个样子也不好全怪罪陈逸飞,因为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也许远比电影本身来得精彩。该电影背景之复杂不是我一个普通观众所能说清楚的。况且陈逸飞也去世了,电影结尾也弄得像纪念陈逸飞的纪录片一样。对一个逝者指手画脚本就不厚道,此情此景,愈发让人觉得再说什么都不合适了。
2 ) 无言以对
既然是陈老的遗作,我实在不忍说三道四,在这里只说一些自己的感受罢了。
影片中令人困惑的情节比比皆是,导演没有去解释,或是觉得应该捉大放小,不去为之,但是让我这脑袋死活不明白,不吐不快……
疑惑一:理发师救了风尘女子上路,女子在最后时刻离开,她为什么离开,在那一刻我相信但凡遭遇相似的女子,又在那硝烟弥漫危机迫眉的紧要关头,应该最渴望的是一个可信任的、安全可靠的肩膀,理发师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吗?她为何退却?难道是为了给女主人公让路,还是她已经完成了诱导理发师杀日本人的任务而功成身退,那么与其这样,不如给她一击飞弹送她上路,让人感觉她在即将获取幸福前死于罪恶的战乱,岂不来得悲壮而煽情,也给理发师一个更加愤恨战争及日寇的理由。
疑惑二:在日本人的枪口下,理发师上前给马贩理发,穷凶极恶的日本小队长在一刀砍下了马贩脑袋后,居然没有对小镇上这唯一一个有胆量挺身而出的男子下毒手?哦对,他是希望理发师帮他理发,也算个理由。但是后来,理发师为了不给日本人理发,在面对小队长的一刻,用剃刀割破自己的手以示抗议和拒绝,令人惊奇的是,他再一次逃脱了日本人的屠刀,好好的活下来了。
疑惑三:在山头,理发师为一群正要去抗日的八路军剃光头,居然有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听了理光头就哭着要逃跑,这让我哭笑不得,难道就是为了让理发师对这个战士互相加深印象,方便后来在劳改里面的翻身?
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疑惑,就不再列举了,总的感觉就是,这部片子即算不上是战争片,也不应归于爱情片,人物传记吧又有些不够深入和完整,想要表达的东西都是浅尝即止,可惜一个多小时的漂亮画面和还算有感觉的影片配乐。
让我最有感触的镜头是片子的末尾,理发师和他的恋人历经坎坷重新相见,万语千言尽在无声的双手相握,相互扶持向广袤荒野的远处走去,身后,一株枯树,还有树下理发师那视为生命的工具箱子。放下了箱子,对于理发师而言,是放下了一副生命中的枷锁,他可能不会再说我就是个理发的,因为没有了那个时时刻刻提醒他身份的箱子,他的手终于可以去拉着心爱的人,也终于可以去拥抱未来的幸福了……
电影结束了,又一个想法蹦了出来,当年盛传姜文拒演理发师,如果姜文从了呢?那会是一个什么结果?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值得咀嚼的话题啊,呵呵……
3 ) 小人物的执著
《理发师》是一部淡淡的片子。淡到在抗日的大时代背景下,没有硝烟,没有激战;淡到在上海滩这个十里洋场,没有霓虹,没有火花。有的只是一份淡淡的执著,这份执著,交织着一出哀怨凄美的爱情。
影片开始的布置甚为精当,紧凑的小屋,狭长的巷子,残破的壁垣,昏黄的小镇。技艺高超的理发师陆平,提着他的工具箱,离开他意外杀死日本军官的上海,逃难于此,投靠他的师伯宋丰年。这个不起眼的小镇,正是陆平与宋嘉仪命运交错的开端,也是陆平颠沛流离的开始。然而,一见钟情的陆和宋,却难以各自倾诉心中那份情爱,只能以“表”相称,暧昧的背后,是对现实的妥协与屈服,是对命运无言地抗争。然而,这样的抗争,未免甚是无力,胸中的执著,需要等待命运的安排。
做头,捉鸟,骑车,嬉戏,陆和宋温馨快乐的场景终究短暂,他们单纯而精心营造的柏拉图“围墙”,不但肯定会被推倒(宋丰年推倒那个墙壁),还会被炸个粉碎(陆平宋嘉仪摔倒在草丛里)。不过,这一切陆平都不会在乎,他惟一在乎的,是他的工具箱。他宁愿相信,自己不过是大海中的一帆小船,没法自己掌握航行的方向。与其去争取,不如守住他手中的理发刀。
影片要描写的陆平是腼腆自卑的,甚至是怯弱的。无论是在小镇里,还是后来的军旅生涯,他淡淡的笑脸,避让的眼神和惊恐的神态,都无疑折射了一个大时代下小人物荒唐悲惨的境遇。大时代中没有大场景,只有这位弱者的各种片断。这些片断虽然时断时续,甚至有些地方颇为牵强(比如宋丰年的出场、劳改场的巧遇、那封在的信函、大漠中宋嘉仪忽然出现),但构成了一幅幅精巧的画面,细腻而真实,展现出一位近乎偏执的理发师屈从于时代安排却执著于理想的无奈与凄凉。
据我看来,这份执著分两条线走,主线是理发刀与工具箱,其中穿插着一条爱情副线:理发刀是能够操控的,即使小人物也能掌握在手中的——即使它什么也改变不了,只能给人做个头而已;而爱情却是自己把握不了的,只能由时代去安排。最终,导演给了陆平圆梦的机会,让这两份执著,划了一个交叉——在解放战争之后,陆平在西北劳改场遇见了曾经让他剃过头的同志,然后又在荒漠的一颗枯树下等来了他的宋嘉仪。中国解放了,陆平也解放了,他和宋嘉仪在经受了二十多年的精神折磨和情感摧残后,还是携起了手,沿着枯黄的沙走回属于他们的自由世界。陆平的工具箱被遗留在树下,那部留声机一直在转,仿佛记录着一路的颠簸和心酸,记录着这个已逝的无情岁月。
此外,影片在主副线交织的背后,还有一幅大构图,那就是宋嘉仪、张寡妇与俞棉三个女人的一台戏。
宋嘉仪,代表的是爱情的执著,是一种有节制的叛逆,她不能主宰自己的终身大事,但她始终不放弃那一丝丝仅存的希望,在饱经命运的洗礼过后,终于在西北的荒漠中找回自己的自由;
张寡妇,毫不避讳、坦荡无拘地追求自身的欲望,犹如叫春的猫,她有她选择的权利,这是她的执著。在民族大义面前,她会忠诚于给过自己快乐的男人、会勇敢面对鬼子的枪。人是虚伪的,像张寡妇那样,或许才是生与死本来的面目;
俞棉,这位上海女人,令得陆平辗转奔波,最终他们得以相遇在际遇交叉的饭桌。虽善良使她宁愿安心成家,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事实,任凭给了她好处的叶江天的摆布与强暴。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浓妆淡抹正相宜。影片没有给予这三个女人轰动的背景烘托,没有给予这三个女人过分的情节渲染,只有一系列貌似平淡的镜头组合,但这已经足够,我们不要大场面,不要复杂的情节。因为我们读懂了她们——在作为小人物和时代的弱者的身上,那份始终坚守着的执著。即便,这种操守在很多人看来不值一提,认为她们不过是随时代洪流而漂泊的牺牲品罢了。
很多人认为陈逸飞这部遗作故事简单、情节突兀、构造松散,而我认为,这恰似片头出现的油画,讲究的是一种画面的延伸,这些画面纵使像拼图,也能给人无限想像,因为它们讲述的便是与之搭配的小人物们的故事。画面以昏黄、灰暗为主,以小场面为主,伸拉有度,弥补了宏观场面铺排的不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陆平的戏份足,然而台词少,所以演好这个人,靠的是出神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而陈坤恰到好处地做到了,很好地展现了一个处于时代洪流底层的弱势理发师的命运。
这部片子看完了,有一种去博物馆看过画展的感觉。要的不是情节,而是一种意境。相信你和我,暂时也是个小人物。我们能掌握的,也只是手中这把“理发刀”。《理发师》属于旧片了,在此也想推荐一下。尤其喜欢艺术的朋友,不要错过。
4 ) 《理发师》批判之一:一班烂编剧在陈氏油画上的涂鸦
题记:
老谋子说:故事是一切的基础。确实如此,能够打动人心的不会是画面和数码技术所产生的大视觉,波动心弦的是人的真情。
――――卡夫卡·陆(KavkaLu)
[img]
http://image2.sina.com.cn/ent/d/2006-03-28/U1512P28T3D1030028F326DT20060328171241.jpg[/img]
《理发师》的每个段落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电影,可惜,现在观众见到的只是一把没有头绪的乱草。
陈逸飞身前曾经选择了姜文主演,后来的闹掰对于电影有了什么影响我们不得而知,然而,面对这样支离破碎的电影我真的很想知道姜文的想法,《理发师》的主编剧凡一平是是陆川那个破烂电影《寻枪》的编剧,这样看来编这种胡编乱造是这位仁兄的一贯了,据说在八位编剧里有一位上海的诗人默默,在影片里嘉仪骑着脚踏车的场景让人再一次看到《雨巷》式的冷饭。
诗意不是刻意,再美的影像没有故事支撑就是徒劳的,《理发师》最大的毛病就是随意性,主角陆平的生活完全是编剧硬塞的,尤为滑稽的一段是宋丰年听女儿宋嘉仪的 “壁角”戏,这个促使陆平出走的理由却只是为了一段牵强的抗哈戏,剃头更绝,竟然有一位爷因为剃头而痛哭流涕,大家可以在《四万万同胞》或者其他四十年代的记录片里看到,那时候光瓢是一种风气,接下来编剧制造了自己心目里的悲壮,那些托陆平带走的头发将滑稽地出现在鬼子杀寡妇相好的场景里,在那刻杀人不眨眼的鬼子竟然放过了这个固执不愿为鬼子剃头 的汉子,为了塑造人物编剧显然毫无顾忌地造就所谓的豪气,同样,这些头发最终还会造就一场诗意的结尾,作为反动派将领妻子的宋嘉仪竟然可以脱离人民的监视远赴西北和表哥(情人)诗意会面,我不知是编剧缺乏对于中国当代史惨烈的了解还是不愿向当今的人民阐述真实的历史,这样的创作态度作为一部貌似的平民史诗,写实主义题材而言是不够严肃的。
北京记者瘦瘦安同学说:起码陈逸飞够真诚。何谓真诚,难道画面的雕琢就可以称为真诚的化,那么高农民是全世界最真诚的人,因为高农民在他的作品《我心依旧》的最后还是不忘记告诉人们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如此做派比陈逸飞的《理发师》“棋高一着”。
故事的硬伤让这部电影失去了感人的力量,陈逸飞所构造的画面最终因为故事的原因失去意义,作为当代最重要的视觉艺术家,陈逸飞先生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应该有着他的地位,他在1995年执导的根据三十年代现代派小说家徐訏《鬼脸》改编的电影《人约黄昏》(编剧:王仲儒)是1976年代之后最有上海气息的电影之一,而男主角梁家辉先生很好传递了上海当年知识阶层所特有的儒雅和性情,模特出身的张锦秋则让十里洋场的旗袍女子媚而不妖,在当代的电影演员里可谓难得。有人说《人约黄昏》的剪辑凌乱,其实,正是这种剪辑极好的传递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在《人约黄昏》里无论环境氛围还是人物塑造都是成功而到位的,特别是他对于殖民地文化的区域性划分非常清晰,小说描绘的女鬼居住的平阴桥以西地区在影片里被准确描绘,那间转角的胭脂店更是很好反映了石库门建筑的特点。
在《理发师》的拍摄记录片里,我们看见了已故的陈逸飞先生事必躬亲的创作态度,这些影像作为画面本身很有特点,闸北轰炸的那段戏里陈坤和剧组对于那个演尸体的群众演员的关切也值得我们赞许。可是,电影本身叙事的硬伤让这部电影成为了陈氏的素材,非常可惜。
这部电影最为滑稽的是陆平在国军里的戏,他的陷入和他的临阵脱逃都显得随心所欲,影片里对于国军妖魔化的描写无非是为男女关系的龌龊的便利。
租界杀鬼子军官更是儿戏,显然编剧对于租界历史的欠缺造成的,按照影片场景,陆平的店应该是老闸捕房管辖,日军军官当众强奸在租界似乎有些演绎过度,民族仇恨和历史之间的舍取应该慎之又慎。
这样的纰漏在影片里还有很多,小镇结婚、寡妇撒娇等场景都有许多毛病,大家看看就知。
可是,艺术不是靠对于一位已故优秀画家的尊敬而人云亦云赢得的,《理发师》没有一个好故事是他大的硬伤,先生已去,没有他的关注下的剪辑是无法完全算成他的作品的,我们可以把陈先生定格在胶片上的每格画面都当成一幅画来欣赏,然而,电影不仅是需要有意思的画面更加重要的是有好故事,没有好的故事再好的画面也无法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毕竟真正可以进入人们内心的是关于人性的一切。
中国电影在当下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缺乏和观众沟通的平台通道,整个平媒都为一些不负责任的愚妓把持,他们的恶品味直接导致了观众和电影院的距离,我们可见的电影评论往往变成攻击他人诚意的作品,就像那天王宝民导演对我说外国人十分不理解中国人对于自己优秀导演(如陈凯歌)的攻击。其实,攻击是容易的,不容易的是给我们的本土电影提一些建议,谩骂是无法振兴中国电影的,我们要做的是一种激励,这种激励的本身应该是善意的。
(批判之一,未完待续)
【附录:影片资料】
《理发师》2006中国
英文名:《The Music Box》
导演:陈逸飞 执行导演:吴思远
艺术总监:吴思远
主演:陈坤、曾黎
片长:110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3,欣赏性1(无法证明是陈逸飞作品)
2006年5月1日 星期一 上午03时59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5 ) 观看与懂得
我想,在街上或者在山里又或者在长途公共汽车上,你看到一个人,你被她的某动作、举止或者表情所吸引,你注意她并欣赏她,但这不代表你懂得她。所以我又想,你看过了一个电影,也并不就等于你懂得了一个电影。
影片尽管有各种人们认为的瑕疵,甚至硬伤,我依然认为它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首先它让男女主角重逢了。所以它不是恶狠狠掘人眼泪的悲情片。也不是阴冷地鞭打世界的黑色片。这应该是源于导演对色彩以及人类用来生活的身体的同情。所以有那样可爱可怜的寡妇。
其次它抹去了二人重逢时身上的光彩。衣服由婉转妩媚的旗袍换成一般的工装长裤长褂。头发是女学生一样没有打理没有装饰像身体上任何一个没有装饰的器官一样普通。还有陈坤的表情,对外来声音的长时间无法回应,凝视、观看,对伸过的手指无法自然地接纳,要有自己手指的一次颤抖,然后才依然迟疑但却小心地有阳光的握在一起。
再次是场景的苍茫。黄色的风沙,色彩不明的树。陈坤稍微残缺的身体。两人在这样的场景中向前走时,镜头慢慢拉远,人也就越来越小。这时似乎感觉到,路是安定的,人却是颠簸的。
6 ) 2006-12-13
我还真是一个落伍的人,今天刚刚看这个片子。
之前没有看过任何旁人的相关评论,只是隐约知道和陈逸飞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才更不受干扰来观看。
随着故事的慢慢展开,越来越喜欢这个故事。
影片放到中间四分之三的时候,我脑子里面突然想起了《霸王别姬》,快结尾的时候,想起了《活着》。黑色而不乏生活的本质。但终归结局是有希望的。也许往往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这样被迫从一个狭窄的窗口望向外面,有一种叫做命运的东西不能左右,可是不要让自己心中放弃一种坚持和坚强,那么终究有一天,你会俯视辽阔空间。
尽管爱情这件小事,有时候可能那么微渺,有时候那么脆弱,可是还是值得等待和努力。这里没有扑蛾飞火般义无反顾,但是 “路长情更长”的感动却温暖细腻。我喜欢这样的表现手法和做法。
刚刚看完新加坡的电视剧《至尊红颜》,跟这个片子是完全不同的背景和气氛。不由得想,一朝面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时候,人和人的日子是多么渺小。真的在那样一个环境下,是否还能有着一样的追求和坚持?扯得远了。
日子,还得如此这般得走下去,而眼光却不再纠缠于那惟一的分割线。
其实还可以演得更好
很一般。
附庸风雅得很无味
广东惠州TCL出品,浪费电…影。我真的替导演觉得痛心,为了这样一部片子积劳成疾,劳命都不要……哎,真不值得啊。
一般般
做作。
好片。为陈坤的半道接班鼓掌,更应为陈逸飞的理念鼓掌。
三分给陈逸飞,美术瞎搞了。
陈逸飞讲故事还是不行,磕磕巴巴的感觉
拍的不错 逸飞老师
演员选成这样,可惜了这个画面了
无论何种境况,他都能这么淡定,有点假了。而贯穿始终的主旨爱情戏也同样生涩,毫无荡然回肠的质感。
陈坤是中生代演员中为数不多可以胜任各类题材的男演员。剧情片、文艺片、商业大片、主旋律、青春片等等都被他演绎的游刃有余,只是这个故事欠了些火候,演员的表演空间被挤压了,虽为遗作但并不精彩。
短了,如果片长再长1个小时或更长,这片子就有味道了。
陈逸飞先生的遗作,想拍出一部人生传奇,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理发师想要你的命好简单哦……
曾黎和王雅捷是同一种类型。
事实证明,逸飞毕竟是画家,做导演的火候欠缺啊。
这样的爱情 只出现在电影 和从前 你敢不敢 这电影从stoke on trent 的 Quality Hotel Stoke 看到London 用了3个月时间 2009.12.25 London
只记得徐若瑄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