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记录
Ludwig登位不久普奥战争,作为奥地利联盟的巴伐利亚战败,之后普法战争,巴伐利亚放弃独立地位加入普鲁士的“德意志王国”。
他对瓦格纳的音乐疯狂着迷,将扮演罗密欧的演员养在家中,喜欢夜晚,沉迷的世界,不问国事。
一家的精神敏感与情种,祖父因爱上芭蕾舞女?放弃王位,弟弟战争后精神错乱,所爱的表姐伊丽莎白(茜茜公主)被暗杀,茜茜公主的儿子殉情而死?新天鹅堡未得完工,Ludwig住进去才几天就被罢黜王位,之后自杀。
被囚禁在房间中,窗外下着雨,他打开音乐盒,门廊中脚步声靠近,门上的监视小口被打开又关上,Ludwig走过去看了一眼,苍白的脸上只剩下虚空。
于是半夜出来散步,他说喜欢夜晚和月亮,白天是男性的世界,理性的世界。他逃离白昼与理性,沉醉于感性与梦幻。如一位官员的辩护 “他对国家无害,只是对诸事不感兴趣”。 如果他不是国王,手里没有那么多的资源供他“真实”地活着,奢靡地把“自由”与“““享受”独揽怀中,也许的确无害。
一个人的自由是孤独的禁锢,一个人的享受是飘浮无着的虚空。最后在雨夜,人们点着火把找到他溺水的尸体,仰面,雨水落进微张的嘴里。(非常喜欢50-70年代不少意大利电影的结尾方式,戛然而止,生命卑微。)
尤其喜欢片头和片尾的配乐安排,简单的音符一下下敲击,与电影毫不急切的叙事方式相配合。从充满热情到失望颓靡,人物形象从帅气到邋遢,尤其犯牙病时躺在门窗紧闭的昏暗屋中那个形象,之后一直胡子拉渣眼眶泛红。
2 ) 可怜生在帝王家
这部电影的碟片早就买了,可是一直没有看,起码不是列在必须看或是马上看的名单里面。这次暑假旅游去了德国的天鹅堡,欣赏了路德维希的杰作,在回慕尼黑的路上,导游(一位德国老太太)隆重地推荐了这部电影,所以一回到上海便翻箱倒柜找出碟片。
这部电影的节奏很慢,情绪也在慢慢渲染。从加冕伊始的风光,到对表姐西西公主的执着恋情,对音乐大师瓦格纳的无条件支持,逐步过渡到随着巴伐利亚王国加盟到德意志联盟,路德维希对政治的无比讨厌而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世界,最后被逼辞职而自溺于湖中。悲剧的结尾,使人不禁想起了后人悼念李后主的一句诗“可怜生在帝王家”。相较于其艺术上的成就,路德维希的命运的确悲惨,可是和普通人相比,他又何尝不是个幸运儿呢,至少他有机会实现了他的梦想。
3 ) 新天鹅散落的羽毛
历史是串环状结构,这注定后人难以窥其全貌。记得第一次知道路德维西这个人物,是看了部老电影《Ludwig II》,而后是巴伐利亚的风光片,娜塔莉对路易二世死亡的介绍,世界十大古堡介绍,1886年埃宾医生的《性变记号》……每一次擦边都加深了我对这个人物的兴趣。
路德维西二世是那种充满幻想、极度浪漫而过于敏感的人。也许正是这样,他需要一中种多情爱恋的方式来体验友情。而瓦格纳和表姐恰如其分地扮演了这个角色,之后的冯·瓦里库男爵、男演员约瑟夫·凯因策都没能展现出如此之多的直觉和灵感。
他那个柏拉图式的对象,应该能使他一直保有悲怆感人的幻想,同时能使之带有一种迷惑人的情感抒发、热情和诚意。显然,结局都让他失望。
国王迷失在爱情的花园里,丝毫没有注意到《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里的二重唱只有自己独唱,他手上只有一封亲自书写的热情洋溢的信:“对您永恒的爱,您的路德维西,极其幸福并且永远忠贞。”
瓦格纳定居拜罗伊特,暗示着和尼采的疏远,而路易二世却在那里为他筹建了这个净化了的幻想所创造出的剧院...
这部电影的戏剧性,或许远远不及其本人的十分之一,但仍不失精彩地为我们呈现了这位天鹅散落在巴伐利亚的羽毛。
4 ) 在艺术中迎接毁灭-《路德维希》观后(旧作)
越来越发现欣赏文艺电影是需要有耐心的,特别当你将一部237分钟的作品推入碟机时。元旦假日的第一天,我便是这样消磨了一个下午时间,终于看完了维斯康蒂的《路德维希》/《诸神的黄昏》,疲惫而又
压抑......
一直都觉得《诸神的黄昏》这个译名有些荒唐,难道仅仅是因为这部电影中出现了瓦格纳,所以就一定要如此附和?整部《指环》的情节就是为了烘托那早已注定却又是北欧诸神在竭尽权力设法避免的最后一战,也就是诸神的黄昏。神话的最后,众神之宫殿瓦尔哈拉焚灭于英雄和蛮族的决战之中,一个新的世界却已在废墟中孕育。而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的只是Helmut Berger那张脸,颓废与高贵交织,死一般的苍白与病态的火红色相映,烘托出欧洲历史上最疯狂,最富戏剧色彩的帝王最后的遗容。
诚然,路德维希二世绝非一位成功的皇帝,对于艺术与建筑的肆意挥霍,暧昧不明的外交政策,有着精神病史的家族血缘......使得巴伐利亚王国在他死后仅历两代便被普鲁士吞并,只留下蒙其恩惠而得以写就
的一部部不朽的瓦格纳歌剧,美轮美奂的天鹅堡,和拜罗伊特的辉煌剧院供音乐爱好者朝圣。如同我们国家的李后主和宋徽宗一样,只能留给后人类似记忆的君主,往往没有太好的下场。生于帝王家可说是一种无比幸运的不幸,因为这样的工作,根本不适合这些人。路德维希二世虽然并未遭遇亡国之君的厄运,其一生也可谓是大悲大喜,最后的死亡更是成为千古之谜,很难说,谁比谁幸运些!
故事开始于路德维希那场华丽而又繁复的加冕典礼,而在这之前我们还刚刚看到了一场这位未来帝王的忏悔。卸去皇袍皇冠修饰的脸,高贵而又敏感,略带一点歇斯底里。Berger在我看来,始终还是属于本色演员的范畴的,眼神中永远充满一份天真和颓废,不论是在这部电影,还是在《纳粹狂魔》当中都是一样,可以说是一个绝佳的match!维斯康蒂在选角上向来是从不走眼的,最好的例子莫过于《魂断威尼斯》中的Bjorn Andresen,久久让人难忘!
情节随着路德维希身边的大臣的讲述一节节地展开,从瓦格纳,表姐茜茜公主,没有结果的婚约,普奥战争,弟弟奥特亲王的崩溃,到最后路德维希的自我封闭与毁灭,一步步地勾勒出了这一传奇君主的一生。
追求完美的维斯康蒂是不会放过任何一处细节的,甚至在茜茜公主这一角色上,也毫不犹豫地请出了罗密大姐来担纲演出,虽然这一板的罗密早已不再年轻,但却呈现给我们一个更加真实的茜茜:冷峻,睿智,洞察一切,万事止于礼。也许欧洲的观众,也和我们这边的茜粉一样,早已将罗密默认成了茜茜的不二人选了吧。在布景和道具上,维斯康蒂也永远是那个大气的维斯康蒂,宫庭的奢华,贵族们精致的衣着,甚至路德维希钟爱的那个溶洞,也是迤逦精工,极见功力。不过,看完后终究还是带了一点遗憾。对于剧中非常重要的瓦格纳,导演几乎将其刻画成一个醉心于“皇帝几乎要向我下跪”的小丑。也没有分配任何一个镜头给瓦格纳的任何一部歌剧的首演,不知是出于谨慎还是别的考虑。而对于天鹅堡的描绘,全剧中也没有看到任何一幕全景画面,唯一的完整影像只存在于路德维希向茜茜展示的那几张画。
与其他维斯康蒂的影片一样,同性恋情节仍然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影片中最让人激赏的一幕便是路德维希的贴身侍卫在月光照射下在湖中畅游的身影。维斯康蒂的摄影机也绝不会错过他上岸后的朦胧男体,
不由让人想到《豹》中萨利那亲王的那场沐浴戏。而国王与侍卫在火光中的媾和,又和《纳粹狂魔》中的长刀之夜那一段的摄影技法神似。
在配乐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主题音乐和《唐豪塞》中的《晚星颂》被反复采用,贯穿始终。同是注定的悲剧,决定了两者的无缝切合,正如《魂断威尼斯》中维斯康蒂对于《马五》的运用一样。
艺术到底是助灵魂升华,还是令其愈加堕落?或许,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不同的答案吧!在影片中,路德维希因痴迷艺术而毁灭,但显然,在维斯康蒂的版本中,这位帝王对这种宿命并没有丝毫的不情
愿......
2008-1
5 ) 又见茜茜
《茜茜公主》我看过N遍,可是每次重温依旧着迷,罗密·施奈德扮演的茜茜实在太可爱了,同样难忘的还有丁建华甜美的配音。昨天看了维斯康蒂的《路德维希》,里面也有茜茜,而且竟然也是罗密·施奈德演的,有意思吧。《路德维希》里的茜茜公主(其实应该叫伊丽莎白皇后了)一如既往地漂亮,不过已不再是那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变得成熟,忧郁,雍容华贵,别有一番风韵。扑朔迷离的灯光中,伴着舒曼《异国的人们》,皇后骑着白马出场,真是惊艳。
在《路德维希》里,拍贵族出名的维斯康蒂把皇室的奢华富丽铺张得让人叹为观止,相比之下,《茜茜公主》里的宫殿和礼服只能算搭积木办家家。在《路德维希》里,精美华丽的布景常常处于幽暗的光线中,颓废而压抑,特别有感觉。我就想起在拉卜楞寺的大殿里,酥油芳香缭绕,光线也是那么暗,只有昏黄的酥油灯照着精致的壁画和帷幔,虽然看不清楚,却更显得大殿神秘幽深。
尽管我觉得这不是维斯康蒂最好的片子,但也是值得一看的。
6 ) 让我就此消失这晚风雨内,可再生于某梦幻年代
伦勃朗式的油画感,慢吞吞的饱览皇室奢华的长镜头,动作缓慢一条通道可以走三分钟。两个音乐动机,第一个在片头就很吊诡地砸下几个神秘的钢琴小调和弦,像个精致的噩兆,后来演变成预示他衰亡的主题,另有一个缓和的弦乐变奏版(电影配乐脱胎于歌剧手法?)。第二个我不知道是不是瓦格纳,爱情的主题,也是弦乐,很像《魂断威尼斯》用的马勒第五,当然就是禁色暗涌一类的意思了。
上半碟极度无趣,多是些身平俗事,下半碟中人生走起下坡路,就要非常好看才行。路德维希二世躲进了自己兴建的逆时代潮流的neverland一般的大城堡(额我为啥想到了圣德太子),狎亵纵欲和追逐梦幻的生活把他严肃的张震般的容貌折损成苍白衰朽的Johnny Depp。不过好看了不少,活像愈夜愈美丽的吸血鬼同志。地下溶洞天鹅湖,舞台装置式升降机餐桌,和臆想中的波旁王朝成员进餐(没有表现),胁迫“罗密欧”为他反复演戏,把女演员推下水,大叫“瓦格纳的遗体是我的”(侧面表现)这些华丽的事情,不安和荒诞成分比较多,二世本人就是最好的编剧。
维斯康蒂时常展现颓废中残阳里的华美,其认同程度远超理性道德。对这位火热的艺术天才、艺术家包养者、自我压抑的同性恋国王的悲剧性一生,注入了深深的感同身受和怜悯唏嘘。他也不去表现他爱民如子,只讲他的愤世嫉俗、平等观和纯洁的信仰驱使他厌恶政治和战争。
他自杀的一段有点想起川端康成,令人眼湿湿。景色美到哭出来,夜雨下得仿佛能闻到静谧清新的湿气,两个黑衣黑伞人影往林子里渐行渐深。尤其是他临走前还不无幸福感激地告诉医生夜晚是如何的美好神秘,那种十分圆满地踏上天国之路的心情,和官僚们手忙脚乱打捞尸体相衬,显得滑稽而残酷,使人猜想他会不会也是和之前玩弄戏子一样,恶作剧般地从背后猛推医生入水,再选择毫发无损的自溺。 此片本来绝对属囤积片,又冗长又陌生的题材,不知道为啥买的一辈子大概也不会去看,后来经kappa的一篇游记启发,才意识到其实是那么凄迷高级的,只是很中年人所以貌不惊人。今天晚上散步的时候想到达明的这句词,形容他的生死情仇爱恨诉求还蛮恰当的,就做了标题。不过,最伤感的还不是定格的尸头和那几个怪音,而是片尾字幕里,赫然出现画了方框的的Romy Schneider,虽属于情节之外,但字幕顺序里的哀悼意味不比电影本身弱,大概是后来重做的。
4 hrs~~~, really tested my patience
巴伐利亚版宋徽宗,袁四爷的视角重述霸王别姬。瓦格纳真乃吃软饭界的大神:啃老傍贵妇,吃到君王掏空国库。亲爱的妻子,我要赐给你世上最绝妙的礼物:带你去见瓦格纳。不堪生活之重压时,艺术是逃避的出口。跨越生死与兴衰,这才是伟大的艺术。我们是凡夫俗子,要赞助瓦格纳的艺术。
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事。卿本多情,奈何薄命。
我一直坚信Richard Wagner才是他的最爱
如果你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就会明白我对你的爱。
这部电影的宗旨其实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太文艺了,总归是不能在现实世界里生存的。君王是如此,我们普通人也是如此。
大家居然都讲意大利语,这本来就够komisch的了!字幕翻译得就更奇怪,经常前言不搭后语,专有名词的翻译尤其晕,比如林德霍夫宫被译成林塔布普城,赫尔伦基姆泽宫被译成贝克姆,明明是伊丽莎白却被译成埃里查贝多,真是让人郁闷,掀桌!整个漫长的3小时58分看下来搞得我完全没有安全感
Thomas Mann the writer, Visconti the director, Helmut Berger the actor, are all the King's gaymen that create great artwork. But then I am only sad. It is not that I don't understand this apparently to many people incomprehensible madness, it is perhaps that I don't want to.
这片子里有最美的Helmut Berger。
简而言之就是一见渣男误终身。本来路德维希虽然不靠谱,也不算祸害。但自从遇到瓦格纳,命运的齿轮就挡不住地往亡国昏君的方向狂转了。特喜欢他在天鹅堡和一群侍卫喝得烂醉,然后他用充满情欲的眼神看裸体侍卫那段。
个人觉得Helmut Berger同时像两个帅哥:阿兰德龙和约翰DEEP,同时又有男同性恋特有的妖媚和优雅。。。他将路德维希刻画的非常到位,而且是位为了电影可以自毁形象的好演员。。。
迷恋的艺术,玩物丧志。那一个天鹅毛飘落的年代,在那新的城堡里。爱情记录着对您永恒的爱。您的路德维希。然后慢慢暗淡下来,衰弱的神经
祈祷你像英勇的禁卫军,动也不动的守护爱情
Helmut Berg是我心目中吸血鬼扮演者的不二人选;但其实。。。我是被这部片子里路德维希的弟弟给秒了~
我从来没有觉得原来Helmut Berger那么那么帅!!神马强尼戴普都弱爆了好嘛!!!anyway……最终Ludwig还是弯的哇
就像是为了成全维斯康蒂,路德维希二世过完了他丰富的一生。
3h46min好长的片子。湖中洗澡的少年和otto亲王符合纳粹美学:纯种雅利安teenageboy真乃人间绝色,难怪30年代前柏林是欧洲GAY都!!!
字幕烂了点儿。另:这是四个小时的闷片啊!t4c356b37f
HB那双眼,像氤氲的蓝色大海。喜欢这电影,不仅为红颜,华景,长镜头,也为看出镜头后那些悄悄流淌的情感——脆弱,神经质,暗夜里紧扭双手无声啜泣,像跌进蛛网的飞蛾,挣扎得让我心疼 。路德维希是夕阳,维斯康蒂是黄昏,HB是黄昏里最后一抹余晖,然后就都寂灭了
字幕和画质略影响观感。维斯康蒂的每部电影都流露着挽歌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