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凡
  • 光速
  • 金鹰
  • 新浪
  • 收件人不详

    剧情片韩国2001

    主演:杨东根  金永敏  方银振  明桂南  赵宰贤  

    导演:金基德

    猜你喜欢

     剧照

    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1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2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3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4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5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6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13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14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15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16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17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18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19收件人不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06

    详细剧情

      韩战初结束时期,某个美军驻韩基地附近的村镇里,多数居民的生活被战后的虚无、迷茫和绝望笼罩,出路难寻。
      皮肤黝黑的尚武(杨东根)因是母亲(方银珍)在战争期间与美国黑人士兵所生,自小受尽歧视,养成暴戾的性格,无处发泄时就会对母亲拳打脚踢;其母亲不甘接受命运的摆布,屡屡写信去美国,期望她的黑人丈夫能把她们母子接到美国,但每每只收回“收件人不详”的退信;而他靠画画谋生的好友恩吴(金英民),因体质纤弱,经常被混混欺负,心爱的女孩被人凌辱、委身美国大兵时,他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暗自抓狂。

     长篇影评

     1 ) “Address Unknown”

    拿战争来说事儿的 没有一个揣着枪械冲突的场面 老金却呈现了比血淋淋的较量更为残忍的现实 钦佩至极。而这片子 亦是韩国迄今为止最真实、客观地反映有关朝鲜半岛战争的影片(我不知道它在韩国有没有被封杀 在中国 《活着》这样的片子都会被禁啊……)

    有一个镜头十分醒目 右眼失明的女人与两个右眼都受伤了的男人前后一起走在小路上。这三个主角 很多时候都让人感觉他们是凶残、暴力与乖僻的 然而 他们都是首先被狠狠地伤害了 一些期待与希望在与现实的长久对峙中转化成了可怕的仇恨。我猜想着 这是老金的用意么。战争因仇恨而起 但这种仇恨并不能用“对”或者“错”去简单定义 尽管如此 互相仇恨的结局总是悲剧

    我几乎是随着这片子抽着看完的。老金总是那么决绝 惨烈得毫无余地。片中所有角色的选择都让你完全没有回驳的勇气与力量。你可以选择离开或者死亡 可以选择逃避或者隐藏 你惟独无法好好生活下去。这个世界是凹凸不平的 它的缺陷一直都在纵容无能的挑衅者 而软弱的妥协也便只能毁灭自己罢了

     2 ) 不必太残忍

    三年前看《野兽之都》,一不小心就成了“金基德迷”,以后断断续续看完他所有作品。总的来说,他的电影都有极强的形式感,画面尤其精美。影片人物对白很少,哭和笑是最好的语言,像《漂流欲室》中的哑女、《坏小子》里的男主角、《空房子》里男女主角,他们只是用眼神和表情和动作传达喜怒哀乐,虽然如此,观众却能体会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引起共鸣的同时浮想联翩。比如在《弓》中老人和少女在为他人算命,两人通过耳语,还产生了一种神秘气氛和悬疑的效果。

    一个民族的隐喻

    酷爱反映人性和民族的深刻悲剧的金基德,性和暴力这孪生姊妹贯穿他的所有作品。他决不回避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探讨,但大多以隐喻的形式出现,这得益于他独特的创意、新颖大胆的构思。影片《漂流欲室》在威尼斯影展上引起轰动,这部电影在其早期作品《鳄鱼》、《野兽之都》及《鸟笼旅馆》之上,构建了一个由复杂人格、暴力、情欲、唯美色调组成的民族隐喻——残酷的孤岛。孤岛这个意象,在他片中重复出现,从《漂流欲室》中的“水上旅馆”为《春夏秋冬又一春》的“水上寺庙” 逐渐演变为《弓》中的废船。在“岛”这个大意象下,他的影片中还遍布着各种充满暗示的符号,比如鱼、少女、水草、弓、鱼钩。这些意象都在力图表现一个民族被切割、被伤害的形态。《漂流欲室》里哑女为了让男人回来,竟将带钩的鱼线放进自己的下体;《打回头的情书》中女孩为了眼睛复明而委身美国大兵,当大兵要在她胸前刺字时,她又亲自弄瞎了自己的眼睛。在这已不是简单地挽回民族尊严的问题了,而是韩国人遭到轻贱时,采取玉石俱焚的强烈反映,这是韩国数千年悲情绵延下来的产物,也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在《空房子》里——泰石看到善华被变态的丈夫折磨,他忍无可忍,用高尔夫球杆击打善华的丈夫。这样的情景只能算“软暴力”,当隐忍遭到蔑视甚至让人绝望时,很难想象那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情欲的关键

    女性在金基德电影中无疑是举足轻重,她们是剧情的关键,矛盾的核心。金基德不止一次将形形色色的女人变成了妓女,《撒玛利亚女孩》似乎都在揭开社会血淋淋的伤疤,同时揭示人的本性。在《撒玛利亚女孩》中两个未成年少女为攒够去欧洲旅行相约卖淫,一个负责望风,另一个则负责肉体交易。一次,在警察抓嫖过程中卖身的女孩跳楼自杀,目睹惨状的另一个女孩受到很大刺激,竟荒唐地决定和那些与朋友交易过的男人睡觉,并把钱换给他们,以期获得救赎。在《雀笼小客栈》中,金基德把一尾金鱼和一组被焚烧的写真照片在首尾呼应,表现出妓女的轮回和两位妓女仪式性的交接。在这些作品中不单是对“性”的单纯阐释,其间内在蕴涵着佛家“救赎”、“因果报应”、“轮回”的意念,《春夏秋冬又一春》中——(1)在无邪的小孩把石头缠绕在鱼、青蛙、蛇的头上,看着它们挣扎喘息而手舞足蹈。讽刺的是,小孩历尽沧桑,成为老和尚,他收养的小孩,变本加厉地将石头硬生生塞入动物的口腔。(2)老和尚拉着石像上山是通过惩罚而自救(3)弃婴后的母亲滑入冰窟窿,是神佛对恶人的惩罚。显示出佛的公正和明察秋毫,也体现出佛家善恶有报的思想。
    在处理情欲方面,我觉得,金基德是继杨德洛维斯基和今村昌平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喜欢在人类和动物身上寻找共性的导演。在他作品里,动物出现每个角落。金基德营造出一幅动物与人共存的宁静和谐画面:春天寺庙里跑着欢快的小狗,夏天换成了大公鸡,老僧借公鸡之力把湖中央的木船拖于岸边。秋天他带着小猫并用猫的尾巴写字,冬天老僧自己化成了一条蛇。在中山路边蛇的交媾预示了小僧人的性成熟和冲动,情窦初开的小僧人幽会少女偷尝禁果,破了佛教中的淫戒,鱼和蝈蝈是重要的调情功臣。

    离奇得如同梦境

    第6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金基德说过:“如果我的电影不能表现这特别的10%的人的生活,那我就没什么可说的。”——他所拍摄的生活往往超脱于现实,有的甚至在现实中无法发生,不过是导演一相情愿的构思,在他电影里人与现实关系往往超脱于社会常态,现实和梦幻纠葛在一起,令人进入一个匪夷所思的世界。在《空房间》中青年泰石每天骑着摩托车挨家发传单,他把传单塞入钥匙孔中,如果过了几天这个传单还没有被人拿掉,泰石就会撬开锁进去小住一段时间,在那里做饭洗澡,作为交换,他会把房子里破损的电器修理好,替人家把脏衣服洗干净。这让我想起了蔡明亮的《爱情万岁》里那个发广告单溜到别人家寄宿的殡仪馆销售员,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撬门锁后者是偷配钥匙。与《爱情万岁》不同,《空房子》的主题却不是反映底层人的生活苦涩和心灵的苦闷,它的视角转向了都市形形色色的家庭,让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生活和心态,有还有他在监狱里开始进行“隐身术”,出狱后他来到女人的家,女人的丈夫根本看不到他。于是,三人开始了奇特的同居……在这里我们不是想说他的创作来自臆想,如果深入了解金基德后,我们会发现然他的创作绝非空穴来风,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通过个人和周围人的经历、故事创作的——比如《野兽之都》从他在巴黎学习美术时的经历提纯所得;《海岸线》与他的从军经历有关;《坏小子》其中的女主角金森华就是以金基德的情感经历演化而来;至于《春去冬来》则是我本人的一些很痛苦的经历和磨难才创作出来的。

    出于惩罚而自虐

    如果说三池崇史和朴赞郁是名副其实的“施虐高手”,那么金基德、冢本晋也则是不折不扣的“受虐专家”。而冢本晋也出于无缘由自我的快慰,金基德更多是出于惩罚而自虐(抵命)。像《坏小子》中妓院打手亨吉在公园强吻女大学生森华,森华赏了亨吉一记耳光。亨吉为了得到森华,不惜陷害她,并把她卖到了妓院,并偷看她被蹂躏的情景而痛苦不堪。他亲手毁掉了森华,把她变成了真正的妓女,让她遭受男人的蹂躏。以期使森华恨他入骨,以期给森华留下关于他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以期爱上他。他极富逻辑拼贴的情节,虽有刻意之嫌,但它总是把观众的幻想逼到死角,在他胁迫下,产生一种无法排遣的惆怅。

    韩国第一

    金基德电影的整体水平很高,题材也相当丰富,其中形式感最强、最富玄学色彩的是《春夏秋冬又一春》,最贴近现实的是《海岸线》,情节最饱满最具张力,表现民族之痛最深刻的是《收不到的情书》,最集中笔墨写男性的是《坏男人》,最集中笔墨写女性的是《漂流欲室》,看来最单薄却最富隐喻色彩的是《弓》(弓在电影在片中首先是老人用来抗拒外部世界的武器,老人用射箭来阻挡外人对少女的侵扰;作为乐器,它是人物表达情绪的工具,最为诧异的是在片末弓箭象征着老人的阳物,那最后一箭真是惊世骇俗)。最有韵味的是《撒玛利亚女孩》,他以少有的怜悯和宽容,在这部电影的结尾处浑然天成。他采取了类似于基斯洛夫斯基《盲打误撞》方式,摆脱了此前他常用的,以死亡结束痛苦人生的简单做法。作为警察的父亲无意发现女儿援交,他无法接受现实,于是跟踪女儿、殴打嫖客,最后完全丧失理智,竟杀死了一个和女儿睡觉的嫖客,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杀人后,父亲带女儿进山给亡妻扫墓,第二天下山后打电话向警方自首。当警察赶到时,他的女儿正学开车,看到父亲被带走,她拼命开车追,却跌跌撞撞地搁浅在山道上……这个情景意味深长,连同他所有作品的精彩片段在我的脑际闪回,构成了我对金基德的电影整体印象。

    附:金基德的简历

    金基德1960年生于韩国一偏远山村,1990曾赴法国学习美术,通过一次公开征集剧本的活动开始创作剧本。他的人生经历相当曲折,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最终学历是初中(毕业于农业大专,却因为学校为非正式学校,而未获得学历),后来当了5年的兵,从部队转业后,因为工作难找,就到一个残疾人收容所工作,主要是体力劳动。用金基德自己的话说,“30岁之前的生活,我宁肯把它忘了”。30岁时,为了追寻自己的美术梦只身去法国学习,两年的欧州生活使他充实了许多。回国后他利用闲暇创作剧本,没过多久他的剧本开始获奖,1996年写出了剧本《鳄鱼》,有一个电影公司希望将其拍成电影。从此之后一发不可收,共创作电影12部,被我视为“韩国第一导演”。

     3 ) 从《收件人不详》看金基德的电影美学风格

    本文将以现实主义电影作品《收件人不详》为例,分析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的美学风格与特色,通过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解读金基德的边缘死亡美学、暴力美学以及现实主义美学特征。金基德的电影非常具有个人特色,他的电影常运用大量隐喻,且主人公大多是边缘化的人群,死亡是他们的自我救赎与自我解放的方式,“边缘死亡美学”是金基德特有的美学风格。金基德不惧于将“人性之恶”赤裸裸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将行动暴力升级至人物内心的暴力,在丑陋的现实面前,金基德就是用刀戳破脓疮的勇士,暴力具有了感染力,一种残忍的美便产生了。

    金基德是韩国著名的鬼才导演,常常能以独特的视角展现边缘人的生活,直接而深刻的揭露人性的丑恶。然而因其作品中常有极端的暴力与性,多数保守的韩国人无法接受他的作品,韩国影评人张尚明就曾说:“金基德仅仅是简单而幼稚的把性和其他的东西拼贴在了一起。” 金基德受到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经常在作品中讨论性,然而并非简单的展示性场面,其中有很深的人性与社会内涵;金基德酷爱暴力美学,但他所展现的不是港片的打打杀杀,暴力是其影片中被边缘化的人物内心深受压迫时的宣泄方式,他的暴力美学有着悲剧色彩。韩国是一个苦难深重的国家,任何飘逸浪漫的思想在韩国都会被严峻的现实吞噬。《收件人不详》是金基德最直接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体现着金基德电影作品的美学特征。 1)边缘死亡美学 金基德童年时家境贫困,常受到父亲的殴打,被迫辍学,在外由于身体虚弱常被比自己年纪小的孩子欺负,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他非常关注被边缘化的人物的生活,能以出人意料的镜头展现人性之恶。弗洛伊德主义对电影美学理论的影响深远,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受到欧洲新浪潮运动的影响,故在金基德的电影中时时可见弗洛伊德思想的痕迹。弗洛伊德曾说,由于人的本能具有保守性与惰性,生命的目标必定是机体的一种古老状态,一种最原始的状态,一切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 在金基德的电影中,被生活压迫的边缘人会以十分决绝的姿态走上复仇之路,复仇之后内心巨大的悲恸也会让他们自我毁灭,在特殊的生存状态下,死亡成了他们的唯一归宿。死亡作为表现悲剧的一种手段,具有深沉的美学的价值。 《收件人不详》的故事发生在1970年美军驻扎的韩国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以恩洛与美国大兵,张武与母亲的关系为线索,表现了韩朝战争之后,韩国人民的伤痛、迷茫与虚无。主人公张武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被边缘化的人物,是母亲在战争期间与美国黑人士兵所生,皮肤黝黑,混血的身份成了耻辱的标志。因为与众不同,不仅受尽了嘲笑与歧视,更不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走投无路的张武只能给一位残暴的屠狗者打下手,此人亦是张武母亲的情人。张武性格暴戾,常常对怀有不切实际幻想的母亲拳打脚踢,但对狗却怀有仁慈之心。屠狗者因为身份在他人眼中不光彩,心里恼火,一步步的逼迫张武亲手屠狗,将怒气发泄至张武身上。屠狗者未将张武当人看,去买狗时张武只能蜷缩在后座的狗笼里,张武本人就如同被抛弃的一只狗。张武与屠狗者因矛盾无法化解决裂之后,去了一家工厂工作,好不容易才被工厂主接纳,没想到却被同事冤枉盗窃,在亲耳听到他人辱骂自己为“狗娘养畜生之后,张武彻底失去了希望。屠狗者不断欺辱张武,张武选择用杀狗的方式杀了屠狗者,杀了一直践踏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的人,如同一个遭到蹂躏的奴隶终于挺起腰板来复仇。最后他在愤懑与绝望中选择自杀,人物的情绪到达高潮,他快速骑车逃离,翻车倒插进泥土里形成一个“v”字,是胜利,也是墓志铭,金基德用有些荒诞又符合情理的方式结束这位主人公悲惨的生活。张武式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特殊产物,是孤独与绝望的性格使然,更是社会与他人推波助澜导致的。在沉重昏暗的命运面前,死亡便是唯一归宿,使人黯然失神的同时,深知个人力量的渺小。 在古希腊经典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最后发现自己逃脱不了命运而选择自杀。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屠狗者相当于“父亲”的角色,“枪”与“刀”意喻着男性生殖器官,张武用“枪”战胜了“父亲”,用“刀”割下了母亲乳房上的父亲刻下的名字,完成娶母的过程,最后发现自己战胜不了命运,而选择自杀。俄狄浦斯式悲剧在金基德电影中的运用,也使我们能够更好的体味人物的命运,悲的情绪油然而生,“死”的美学价值得到了彰显。 2)暴力美学 暴力是电影中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但“暴力美学”作为一个专业用语,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郝建曾提出:所谓暴力美学,就是“将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快感,它提供给人的是道德教化以外的形式感,反映的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但在《收件人不详》中,暴力的场景非常生活化,给观众的与起说是形式快感,倒不如说是对人类残暴本性的畏惧与反思。 金基德本人曾说;“那些让我痛苦、烦恼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不是就是对更弱小的东西的攻击性?杀死一条狗或者一条青蛙算不了什么,但是杀死一个人就触犯了法律。这个混沌的社会很多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软弱的东西施加暴力 ”。在《收件人不详》中,女主角恩洛小时候被哥哥用自己制作的抢打瞎了左眼,成为片中第一个暴力的受害者;张武的母亲在与邻居起争端时,最后总会上升到暴力层面,在人与人之间,语言无法解决问题;张武每次看见母亲对美国执迷不悟,便会暴力的殴打母亲;屠狗者看见情人被打,便会变本加厉的殴打张武;本片的“旁观视角”恩吴,因为力量弱小,常被比较还要年小的混混欺负。暴力是剧中每个人物生活的一部分,是每个人痛苦的来源,也是每个人痛苦宣泄口,成为一种表达自我的语言。暴力的受害者在更软弱的对手面前,也会成为施暴者。片中的“冷兵器”弓箭,热兵器“枪弹”以及空中时不时传来的飞机的轰鸣声,都在告诫着观众,这是一个野蛮与暴力并存的地方。 女主角恩洛最后用刀刺瞎了治好的左眼,张武的母亲最后生吃了张武的尸体,让他重回母体,暴力除了给予他人,更残忍的莫过于给予自己。用暴力的手段去除自己憎恶的那一部分自我,使得本我向善回归,这种残忍在金基德的电影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是金基德电影特有美学特点。 3)现实主义美学 朱小丰在《电影美学》中曾说道:“从美学角度来看,对人类生活和文化的批评主导了艺术的发展和审美形态的演变。电影无法例外,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基础是对人类生活的不断批评。” 在金基德的电影中,对现实的批评与反思是主要的主题思想,影片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审美意义。 在《收件人不详》中,有直接讽刺社会现实,也有隐喻。我们可以直接看到从美军大营流出的毒品、枪支以及黄色杂志正腐蚀着韩国青年,让他们无知的灵魂更走向拜金主义与虚无主义;政府对于在对朝作战的退伍军人的处理方面十分随意,有打仗时致使身体残疾却未有任何抚恤的士兵,有本来获得荣誉勋章的烈士家属因被政府怀疑烈士并未死亡而是逃到了朝鲜被监控起来;对于韩国政府而言,美国军人的性命远比韩国国人的性命有价值;美军对张武的母亲不屑一顾,张武的母亲不断的写信给远在美国的“丈夫”,从未能够真正寄出,美国军人冷眼旁观张武母亲的绝望……金基德冷静而克制的揭露这些丑恶的现实,在细节的处理以及转场方面,干净利落,不着痕迹,却又不失抨击的力度。除此之外,在影片中也可窥见金基德对朝鲜战士的同情与理解。恩吴从埋葬朝鲜士兵的沟渠中捡到了一位士兵的皮包,随着恩吴缓缓擦去皮包里照片的黄土,我们还可以士兵的妻子与孩子。在战争中,人民始终是受害的一方。金基德用他的电影展现着他理解的社会的现实。 金基德习惯在电影中大量运用隐喻,女主角恩洛与哥哥的关系预示着韩国与朝鲜的关系,恩洛从小残缺与哥哥无知且酷爱暴力有关。恩洛与美国大兵的畸形恋爱关系也象征着韩国与美国的关系,美国大兵虽然帮恩洛医好左眼,但也强迫恩洛成为他的“女朋友”,服从他的一切安排,正如同美国伪善的帮助韩国,夺走了韩国的独立意志。美国与苏联争霸,造成了朝鲜半岛人民深重的苦难,到头来,韩国还要感谢美国的帮助,离不开美国。这种社会现实令金基德十分不满,反映在电影中,最典型的一幕是末尾,张武的母亲终于收到了来自美国的回信,寄信人是克林顿(当时还是美国总统)。回信问:张武的母亲,你还好吗?我在还不错。而此时张武的母亲早已经失去希望自焚。美国士兵趴在草地上读这封信,烟雾笼罩着大地,太阳将出未出,希望忽明忽灭。 韩国向来是有着讽刺政府的传统以及现实主义的基础,金基德作为韩国电影人,电影中也可见这种“韩国特色”,不同的是他更常用隐喻的表现手法。

    在金基德的电影中,我们常能看到人物出乎意料的行为方式与性格特征,正是这些特别之处使得金基德的电影与众不同。金基德以一些边缘人的生活矛盾,深刻的揭示人性善恶,社会弊端,命运的悲剧性。金基德的电影有着作为一个独立导演的个人风格,展现属于他的死亡美学与暴力美学特征,作为一名韩国电影人,他的电影又有着韩国现实主义特色。金基德本人的风格也是在不断变化,《收件人不详》作为金基德众多电影作品的一部,延续着金基德基本的美学观念,十分具有代表性,体现了金基德作品的美学特征,展现了金基德对人性善恶的探讨以及命运轮回的思考

     4 ) 悲情十字——《收件人不详》

    《不明收件人》是金基德2001年的作品,影片背景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韩国社会的一处横断面展现出来。对于一个被人遗忘的年代,一处被人忽视的角落,要一本正经地回顾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要唤醒内心深处埋藏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当以一个勇者的姿态直面那段如鲠在喉的民生苦难,影片便注定背负起了应该属于整个民族的悲情十字。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处于朝鲜战争之后的恢复期,而战争造成的巨大创痛并不能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彻底平复。影片一方面表现了韩国战后本土第一代青年人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毫无回避地触及了战争遗留下的美军在韩家属的问题。影片开始,哥哥自制了一把火药枪,然后射击妹妹头上的靶子,妹妹就变成了独眼。造枪木板是从标有"USA"的军械箱锯下的,此一细节意味深长地表明,战后的第一代人仍旧无法逃脱已经结束的战争波及下来的苦痛。在此种背景之下,影片一直笼罩在异常压抑的氛围里,愈要伸张便会愈觉无望。影片涉及的人物庞杂,但在故事行进中并没有失去控制,每个人都个性鲜明。女主人公恩洛(妹妹)用垂下的发际遮住了眼睛的缺陷,却不能抚平心中的伤痕,自我封闭的高中时代,她一任心性的乖戾暴躁。而昌古则由于自己是美韩混血儿的原因,倍遭歧视,他希图融入韩国人的群体之中,但总感受到强烈的排斥感,他的一步步绝望表现在杀狗的过程中,就是从心存怜悯到咬牙切齿。昌古的母亲,为了一家团聚,一直执著地联系远在美国的退役老兵,一封封家信寄出,又被一次次退回。透过这外在的表现看每一个人,他们其实都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拼命地挣扎,但希望却永远渺不可及。 影片中不时穿插美军基地的场景,还有飞在天空的美式战斗机。它们的作用都是拉紧剧情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但在《不明收件人》里,让人领略了向来对美韩关系处之暧昧的韩国人的明确表态。片中还借美军之口,说出了一句:我们在人家的后院干什么?与其说这是美国人说的,倒不如说是清醒的韩国人自己的想法。美军作为一个战争和罪孽的符号,被主创者钉在了历史反思的耻辱柱上。昌古的悲剧,就是最好的明证。他是美国人,也是韩国人,又什么都不是,这种身份的尴尬使他融合的希望屡遭毁灭性的打击。在踏上死路之前,他用刀割下了母亲的乳房,这种仪式化的处理,表现了绝望中与血缘了断的激愤。而恩洛虽然以向美军献出贞操为代价治好了自己的眼疾,但当她以双眼看世界时,她却看到了一幅贪婪与暴虐的嘴脸,于是她果断的将眼睛再次弄瞎。其间对国与国的隐喻味道也不言自明。 我知道,对韩国人的民族品格不好通过一部电影来妄加揣测,但很明显,在这部影片中体现的不再是温情脉脉的一面。柔弱的恩洛决然自残,暗恋恩洛的吉华由懦弱到勇狠,虽然是特殊环境中的个体行为,但联系在一起却表现出了民族中涌动的一种血性。这种血性让人马上就能记忆起汉城太平门前一群年轻人挥刀斩落的数十只尾指。不得不使人感叹这个民族是如此的刚烈。影片的主创者也许无意为民族品格作激情代言,但它所依托的影像力度却足以穿透任何自以为是的民族成见。导演金基德的作品多是表现了在绝境中展现人物命运的激变与人性扭曲的特点,本片的关注点是由个体的畸变拓展到人群的异化。当昌古从飞奔的摩托车倒栽进荒野的泥潭,当恩洛将尖刀划向自己的眼睛,当吉华向混混射出仇恨的箭,当昌古的母亲抱着儿子的头颅悲鸣着自焚,所有的所有,都在充满着悲悯的诉说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这染了斑斑血痕的一切拼贴在一起,勾画出已经被人忘却的一个时代的悲剧群像。因为极尽悲惨,所以极具人道。这发自于心的人道是主创者讲出故事的原动力,也是无法拒绝背负的情感枷锁。影片全片都不事张扬,没有因为悲剧意味张得过满而陷入一泻千里的情感决堤。应该说导演在处理上,在尽量的收拢表达情绪的欲望,并一直抑制着艺术化色彩导致的不平实。但其间还是有两段戏由于精心设计而显出导演在艺术上的野心,第一段是昌古偷窥恩洛被戳伤了眼,吉华造枪报复小混混反伤了自己的眼,再加上独眼的恩洛,三个人次第走在路上,有一种举重若轻的黑色幽默的感觉。第二段便是影片结尾,已经是运命终结,死者长已矣的时候了,一群演习的美国士兵在田野里匍匐前进,其中一个捡到一封随风飘荡的信就撇开同伴停下来读,镜头拉开,雾气重重的天地间,一个美国士兵趴在韩国的土地上安然诵读着一封寄自美国的回复家信。画面就这么隐黑结束了,悲出一种孤绝的苍凉味道。

     5 ) 韩国之痛 历史之殇

    灰蒙蒙的天。黄澄澄的原野。常年氤氲的雾气。受伤的女孩。残缺的瞳仁。男孩晶莹剔透的肌肤。混血儿歇斯底里的哀嚎。
    历史之殇,民众之殇。战争加诸给人民的究竟是什么。
    精神上的压力。肉体上的摧残。
    任何政治都是家庭的缩影。家庭是人性的传承。当家不得安稳,政治和局势就岌岌可危。
    一个痛骂妹妹崇洋媚外却理所当然收取费用的哥哥。
    一个因痛恨母亲虚荣下贱而殴打母亲的儿子。
    一个因远离故土生活枯燥而临近疯狂的美国驻兵。
    一个尊严得不到保障失去所爱女人竭斯底里的少年。
    两个自相残杀像狗咬狗的汉奸少年。
    这片土地,仿佛让人看不到希望。
    当然,导演有用力过猛的嫌疑。但是如果不是这么一剂猛药,又怎能唤醒做着美国梦的韩国人呢。
    面对国家的分裂。附属国的身世。国家的尊严不能保证。谈什么民众尊严呢。
    我们没有生在那个时代,不能切身体会那种深入骨髓的哀伤。我们没有生在那个时代,不知那一批混血儿怎样扛着撕裂的情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只能同情。只能祭奠。无关痛痒地打几个字,故作深沉地剖析一番。
    然而痛的人,依旧在痛着。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当历史。生态。信仰。思想统统依赖他国。一切都将崩溃。何以为人?何以为国?
    一声叹息。历史无法改变。历史只会向前,任何时代都有阵痛。就像郁达夫去日本留学的那个年代。日本人的一句话就可以刺痛他的心。
    自卑,敏感。懦弱。不要责怪他们。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和他国子民相比,只能够作为二等公民乃至一条狗时,不论有着多么高尚的情操,都难以避免自卑自责痛苦的心情。
    记得电影《美丽心灵》中向我们灌输了一种美好的生活理念。哪怕身为犹太人,置身于德国集中营时,也应保持乐观的心情,给儿子以美好的体验。
    也许连导演都自信这部电影无法在真实性上取信,所以拍得非常不合逻辑。我想任何一个人看到与自己同种肌肤同种语言的人被外敌抽筋扒皮都不会有什么美丽心情。
    更勿提什么不记恨,不自卑。中国经历了多久的阵痛才从胡虏蛮夷践踏了大好河山的悲哀中解脱出来呢。其实也不是解脱,根本就是习惯。
    不错。习惯是多可怕的事。奴性惯了,就不觉得痛。就像电影中一次又一次给美国寄信的女人。在别人眼里她是疯子。守着一个不切实际的梦。
    然而在她自己看来,这又是多么顺其自然。她将要到美国享受荣华富贵。抱着这美好的幻想,她生活了很多年。当有人把她从幻梦中唤醒时,她就要死了。
    其他人会觉得痛,是因为还未习惯。习惯了,就成了自然。习惯了,就逐渐融合、
    可惜,美国人不是满洲人。韩国也不是中华,文化不能沟通,性格不能融合。地位不能平等。韩国的命运,也就看他们自己。是选择奴性到底,还是割去那血淋淋的肉,是选择沉浸在梦中,还是清醒过来看看世界?
    联想到中国的命运,突然觉得电影上表现得没那么可悲。想当年。中国的阵痛比他们痛千万倍。只是中国人痛习惯了,就像处在粪坑里的蟑螂闻不见粪坑的臭,反而怜惜蝴蝶被秋风摧残,还是先看看自己吧。
    从满洲入关到甲午战争到近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国是全世界最大最奴性的国家。奴性到看不到自己的奴性。还觉得自己有悲天悯人的权利。罢了,就此搁笔吧。

     6 ) 女人、狗……

    “狗”

    文化史上出现的了太多次的被比喻的道具,有时忠心,有时狗腿。
    更多的时候是用来骂人,也许就像电影里的美国人。
    女孩先是和狗狗的亲密无间,然后是和美国人的亲密无间。
    有一个镜头:美国人第一次进入那女孩的房间,他抱狗出房间,替代的地位无疑。
    韩国人很讨厌美国人吗?历史知识的匮乏叫我看不清楚。
    抗美援朝的我们也许并不太知道美国人和韩国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女人”

    女人的变相非完全愿意的被侵略意味着殖民。
    张武的母亲和女孩是承前启后的2代,全半段命运可以预测,应该完全相同。
    女孩用身体为代价交换美国人为她治眼睛。
    张武的母亲曾经是否也以身体,这个女性最原始的成本为代价去交换去美国的空口承诺?
    至于被侵害的标志,张武的母亲曾被老美国兵在前胸刺上标志,侵略的标志?
    故事在18年后,美国人和女孩之间继续上演这一幕。
    但是女孩的自主意识使她自我苏醒不愿意承认被侵略,她不愿意被刻上标志。
    在和美国人的争夺之中,她把刀向自己那个被美国人治好的眼睛刺去……
    她为什么要刺自己的眼睛呢?因为这是美国人对她不断提要求的资本。
    当她达到无法忍受的底线,她就必须把对方的对自己施加压力的资本破坏掉,这也是博弈。
    所以她自残了。
    但是这也许也避免了女孩重复张武母亲的老路。

     短评

    金基德算是一个优秀的二流导演,模仿能力很强,原创能力偏弱。他最好的作品都有出处,《春夏秋冬又一春》模仿裴镛均的《达摩为何东渡》;《收件人不详》模仿今村昌平的《猪与军舰》;《空房间》模仿若松孝二的《无水之池》。

    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 越想就会觉得越牛逼的一部。无论从人物、种族、男女、性爱、语言、空间等任何一个角度,全片都充满了二元关系。但不是彼此对立,而是相互混杂一起。所以本片也是如何提纯关系=韩国人如何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寓意电影。三位中心人物最终都选择了自我毁灭,以达到身份的回归与自我救赎。

    9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 像极了今村的《猪与军舰》,那里将日本比成猪,这里将韩国比作狗。源自历史,因而电影成了遗留问题的呈现。伤害与欺凌不断发生,希望与前景一片灰暗。多处伤疤都留有美国的印记,治愈后也不得不面对再创的结果。无法报仇便伤害自己。用一群人的挣扎与死亡换一个恶性循环的缺口。

    14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 朝鲜半岛战争结束后的荒芜期,人人自保、迷惑、无所依靠。沉默失语的年代无需任何回信,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明天。电影整体把握上还不够成熟,主角较多不分轻重,悲剧分散而显得杂乱。但已集合所有的金基德元素:含蓄的情色、歇斯底里的暴力、突破常理的畸恋、粘滞的悲情以及由始至终的道德控诉等等。

    19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 能有的沉重与荒诞都有了

    21分钟前
  • 黄小米
  • 力荐
  • 越来越敬佩韩国的电影,特别是金基德的。没有那么精彩,也许更加荒凉,人物木讷,自闭,但刻画的都是真真切切的有温度的感情。和台湾的吴念真有点相似的感觉。。。相比起来近年的大陆港台片差距就形影自浊了·······

    24分钟前
  • 南墙先生
  • 力荐
  • 最后,美国大兵在荒野残阳中读出那封信时,头皮一阵阵发麻。金基德,你太狠了!

    29分钟前
  • 劳永逸
  • 推荐
  • 韩国这十几年来拍的朝鲜战争片大多具有强烈的反思色彩,不过窃以为,金基德的这些作品反而比那些战争大片更适合作为韩国视角来参考。和诸多韩国导演相较,金基德一直显得很另类,他拍的片子没有韩片常见的浪漫,而是严肃而沉重,带有悲观色彩,其写实仿若杨德昌。本片讲述的是六位主角扭曲的精神状态。

    34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 收件人不明,自我身份不明。8.2

    38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 看遍金基德几乎可以百毒不侵了就

    43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 压抑的年代连吼叫都难以出声,在绝望的战争之后,我们只能用最残忍的办法虐待自己和别人

    44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 像狗一样的活着

    4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 远去的年代,偏远的乡村,宁静中孕育着不安,压抑里燃烧着仇恨。残酷,凶狠。你看到了发生的一切,却很难追究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那是莫名其妙的仇恨,和那个民族隐秘不宣的伤痕有关。

    52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 痛苦。我能感受到金基德电影中人物的痛苦,我想在电影拍摄中整个剧组应该都沉浸在一片压抑中。与自我的决裂,与环境的决裂,无处发泄的痛以极端的方式被释放出来。也许,极端的方式,才配得上极端的痛。《红高粱》里的男子,在剥下人皮后失去理智;而金基德的人物却都全然清醒着。这就是中韩电影之别。

    56分钟前
  • 米格鲁猎兔泡茶
  • 还行
  • 相当精彩,全是杯具

    60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 金基德早期的最大问题是过分的象征主义。在野心勃勃的[收件人不详]里,他绕进了眼睛、信、狗、枪等一大堆意象,却在剧情线上磕磕绊绊阴晴不定,这些符号于是失去支持成了空中楼阁。他一味做出苦吟姿态,却盖不住英文戏指导的孱弱。这种廉价煽情来自于对内容的不自信,事实上这个现实题材本是很有力的。

    1小时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 婴儿占有乳房,乳房刻有名字,虐子割掉乳房。

    1小时前
  • Memento Mori
  • 推荐
  • 这个温带村庄有张压抑的脸孔,薄层土裸露,漫长干燥的冬春伴有沙尘,山地囚羁了男女老少,上帝护佑的美国人也插翅难飞。一柄刀,一张弓箭,一把手枪,都能自戕,一条钢丝、一张渔网、一根狗绳,一截电线,都能做成一个上吊的套索,孩子们纷纷向暴力投诚,谁也不留求生的余地。「地理决定论的悲观视点」

    1小时前
  • 婆罗洲1834
  • 推荐
  • 把别的亚洲电影都抛一边吧

    1小时前
  • 枯川满
  • 力荐
  • 1.金基德深揭民族历史疮疤之作。2.隐喻符号用得炉火纯青,直指韩美关系,宿命与轮回。3.老金拿手的动物象征:以狗喻人,兀想及[黄海]。4."失去"右眼的三人行场景极具黑色幽默。5.又见忧伤而荒诞的重口味奇观:以狗自慰,被狗吊死的狗贩,割乳,弓箭射裆,吞拉铁丝复仇,V字倒栽葱自尽。(8.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