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再生号:镜中世界
埃梅有一部小说叫做《小说家马尔丹》,两年前看的,大约的情节我还记得。小说家马尔丹决定把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写死,结果来了个拜访者,这个拜访者正是小说家的小说中的男主人公的妻子,来劝说马尔丹不要把自己的丈夫写死。陈述理由种种,结局我忘了,也不是我现在要讨论的内容。此外,类似的技巧在《不朽》这部小说里也有,是小说家,出现在自己的小说中,并在小说中讨论里面人物的命运似乎还在里面受了伤,具体情节我也记不得了,但无妨。简言之,小说家的小说中的小说家进入了自己的小说。或者小说家的小说中的小说家的小说中的人物见到了小说家小说中的小说家。我要说的是镜中世界。
小时候,我家里有个柜子,除去正面是玻璃外,里面的五个面全是镜子,所有的在里面的物体,映射出无数平行世界。很神奇,但年幼的我很快觉得这伎俩实在索然无味,因为镜中世界虽然无穷无尽,但始终无法遁入其中。博尔赫斯在《环形废墟》中引用了卡罗尔《镜中世界》的一句话,假如他不再梦见你。很好的解释了自己的小说,梦中人醒来,发现自己是另一个人的梦。问题是,即是我们知道自己的处境,又该如何,,,。小说,梦,镜子,通过这种方法都能造出无数平行世界,问题是如此多的世界,我为何,剥离了时间的空间,我于何处与你相见,韦家辉的《再生号》,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件事,电影,电光幻影。正如佛经上讲,三千世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参不透。不如把恐惧放入盒子,将这个盒子放在第二个盒子,将第二个盒子放进第三个盒子............如此往复,以至于无穷。我坚信这是一切世界最坚固的牢笼,我的恐惧困于其中,我也许可以有恃无恐的生活下去,但我疑心,是不是,我见到的每个人,都有一团恐惧,困于自己无限的盒子。我没敢问任何人,因为我怕我是唯一的一个,隐藏一片树叶最好的场所是树林,我混迹与人群中,决口不提一切,和你一样,,,,
2 ) 文字,最低成本造梦机。
每一个曾经写过小说的人,都能理解汤乐儿站在天台,选择to be or not to be的反复无常。
不一定经历电影里这么戏剧化的历程才能含恨执笔,我们这些写故事的人往往是嫌活得不够戏剧化。穿不了华服,享不了佳肴,经历不了生关死劫的爱情,参与不了风云变幻的时代。刚刚被一碗泡面打发好的无聊午后,有什么比用几个方块字满足自己的荒谬梦想更安逸呢?文字,最低成本造梦机,只需要一台电脑,一台打字机,一张纸一支笔,甚至只是你不断编造不断记忆的脑,一个如你所愿的世界就由此展开。在这扁平的,只有黑白两色点线面的世界里,无数光影斑斓的点被瞬间触发,链接到一切类似的视觉、嗅觉、听觉的美好记忆,凭空建造起只属于你自己的专制王国。没有哪个小说家在自己的故事里不是君王,没有哪个小说家不曾全心代入成为主角的快感,在那一瞬间什么贫寒、卑微、孤独或彷徨都不再重要。所以说小说家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但终究还是自以为幸运的。否则不会有九把刀念着东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写出杀手系列和猎命师传奇,不会有单亲妈妈 J.K. Rowling蹲守咖啡馆角落写出哈哈哈哈哈哈哈,不会有你和我放着油腻的碗筷和脏衣服不管,把泛着油光毛孔粗大的老脸凑近屏幕,继续编造与这个纷扰世界格格不入的童话与神话。
3 ) 放下玄虚的费力诠释
当年骂《无极》不好,并不是因为陈凯歌不够有文化,而是因为他不肯放下身段,结果影片出来的效果大概与他预想的意境差之千里。
而香港导演好在直率,银河映像就是个代表。这批导演、编剧是能够狠狠玩意境和气氛的,但是他们永远不放下叙事。新生代里头有彭浩翔(这胖子倒是很久不出片了)。把故事拍到一个绝对的境地,把人物搞到一个很逼仄的角落,所以能逼着观众在故事的绝境里产生代入感。
一切的玄虚其实都是源自真实。最大的玄虚和意境其实就是“枯藤老树昏鸦”的铺排,而那么有国学功底的大陆人却不懂得这一点。
或许现在的银河映像只是存在于我们心里罢了。我愿意把《再生号》当作银河映像的作品,韦家辉是他的功臣,也能够和杜琪峰一样,作为一个符号化的人物写在快断了线的香港电影史上。这点我不是不知道,而是最近看了一本杂志才恍然间将一切联系起来。
银河映像是风格化的,但事实证明,他通吃。
再生号,连名字都最直率不过,而国学导演会在古文里找出“无极”这样貌似有所指、其实无所不指的词汇来,也敢于使用“跟着你,有肉吃”这种极想营造大愚若智气氛的二逼对白来。国学导演大概忘记电影其实真的是一种通俗艺术吧。讲阴阳两界的故事,就干脆“再生”好了。再生是故事的根本动力,也是对于将死的人、或者死去的人(就是鬼)来说,最想实现的愿望。所以当愿望实现的时候,会怎样呢?
再生号就开始诠释。写小说可以改变命运,孟婆也可以改变命运,听起来好狗血啊。可是韦家辉是不怕的。他把故事搞得好复杂,以至于我在看的时候还要不停的想着,这段是真实的,那段是小说里的,这段是现实跑到小说里的,那段是小说里人改变的小说里的真实……不得不承认,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是喜欢智力游戏的。可是智力游戏绝对不是耍弄人的。很多过于玩弄智力游戏的导演其实是在鄙视观众的智商,而真正的智力游戏是为了堆砌人物的情感。在游戏里,一定会有角色出了错误,错到没法收拾。这样,故事的矛盾就出来了,真实感也就有了。
再生号所建构的故事逻辑乍看片子会觉得好笑,但是一旦所有人物在这个逻辑里认真游戏的时候,悲剧感也就有了。
这就是韦家辉厉害的地方。他不怕用狗血的桥段来建造逻辑,只要他诚心对待他的逻辑。也就是诚心对待他的电影。
这也就是很多导演做不到的地方。不够智慧也就罢了,还不够真诚。
4 ) 仅仅是一个猜谜游戏
不喜欢银河映像作品的观众很多都会将“形式感”作为理据之一,刻意复杂的剧情或过于形式化的剧本导致电影毫无情感感染力。其实无论是90年代末的《暗花》《非常突然》还是近年的《神探》,虽然说“形式”和“内容”几乎并驾齐驱,让他们之中多部被奉为经典,不过反对派认为的“形式感太重”也不是没有出现过,而这次的《再生号》可以说是代表作了。
剧本展现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是值得肯定的。失去了父亲的女儿为了安慰母亲写了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故事中父亲是唯一没有死去的。女儿借故事中父亲的手续写了一段人鬼情未了全家重逢的故事。然而现实世界中的残酷并没有结束,母亲和弟弟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剩下女儿一人活在世界上。于是女儿笔下创造的世界开始互相交替重叠,绝望的女儿在她自己的故事中认识到了命运是由自己创造的,她要为了死去的家人好好活下去。
观看电影时大脑一直在飞快转动,特别是在母亲和弟弟去世后几个虚幻世界开始重叠,让人觉得疲乏就像被编剧硬牵着鼻子走向故事的真相和结局,一不小心还会因跟不上脚步而迷路,而电影提到的感人的亲情却完全被复杂的故事淹没了。其实这个问题从电影一开始就暴露出来了。片头首先展现的就是车祸,然后就是哭泣的母亲和想写小说的女儿,这个开头极其精短且几乎没有更多的情感铺垫,然后女儿笔下父亲的世界就已经开始呈现在观众面前了。然而父亲的这段故事更迅速,父亲想看到全家人的鬼魂,于是开始写鬼故事。观众几乎还没有时间来适应父亲的世界,就应经被拖入了父亲笔下人鬼共存的世界。这样便造成了后来全家人一起在虚幻中生活,后来又全部灰飞烟灭这些本该感人打动人的戏份像白开水一样无味。这些都说明了韦家辉迫切希望呈现的是这个“连环套”的创意,而不是静下心来讲一个好故事。
后半部分想象力算是亮点。在孟婆接待鬼魂的那个空间中,你踩着的地面是虚无的,周围全是你世上最舍不得的人在你脑中回忆的定格画面,而你死前的最后一幕还会时不时出现。例如片中会有突然从头上飞过的翻倒着的汽车,或是突然落下的阳台。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可惜编剧始终在动脑筋如何将几个空间的重叠讲得符合逻辑能够自圆其说,却忘了怎样把全家人在阴界相逢的场景说得更感人,形式最终掩盖了内容。后半部分看得云里雾里,又完全没有因哭来哭去的角色和煽情的音乐有半点感动的观众应该不占少数。
不过作为银河韦家辉的作品,电影中的亮点也不少。比如其中一幕由列车窜起三个世界的场景个人很喜欢,还有在母亲和弟弟死后,女儿借父亲来宣泄对命运的不满那场戏处理得也很好。另外,片中少有的几次特效也非常棒,个人很喜欢全家搬去墓地的那场戏,所有家具都飞了起来,在空中还不时发生碰撞,看起来很梦幻美妙,而之后举家驻扎在墓地中那个场景也设计的不错,整个空间没有墙壁意味着没有隔阂,也就是人鬼之间没有阻挡了。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套故事,空间套空间的剧本,看似有趣,电影前半段也会觉得有点新鲜感,可是电影始终不是一个猜谜游戏,观众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能够转动大脑,并在情感和内涵上能有所收获的电影。《暗花》的剧本也复杂,但是始终透露出的面对宿命的无奈才是制胜法宝。《神探》故事也有新意,但是观众更愿意回味的,是人性如深渊的叵测和不可预知。而《再生号》剩下的,只是一个关于重叠时空的猜谜游戏罢了。
5 ) 如果你很闲请看此片 如果你闲得蛋疼那么请细细品味
此片值得提起的怕就是穿插的时间平面 或者说多个小说世界
属于在故事层次或者说平行世界上玩花样的题材
不常看此类或许觉得很屌 但此片在这类作品中绝对泛泛而已
前段两边各自写故事时情节紧凑 吊人胃口
但接下来故事发展急转直下 妈妈弟弟死光光 下来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给人的感觉就像吃完了一道很是开胃的小菜 正等着大餐上桌
waiter却告诉你 您这道菜就这样 that is it
除了层次穿插到接近尾声时一度让人有点意外(简单的说就是开头结尾是现实 其他交叠都是在小说中体现的 全片基调是完全的现实世界 鬼神全无) 没有其他可以让人回味的主题
如果说是想传递对亲情的不舍和死者的思念之类 用这样的方式未免有些哗众取宠 故事上的空洞让背景框架喧宾夺主
简单的说 "老套的概念"+"空洞的主题" 不值得过多品味
也难怪下片如此之快
至于有把此片当"神作"之说的 我只能说那一定是枪手--为影片或者为自身
如发自肺腑 借用另一位豆友的话:"你丫写评论是用屁眼思考的吗?"
在致过度解释症患者 祝您蛋疼好
6 ) 再生號:不徹底的悲劇
接連的意外,把主角湯樂兒從幸福的家庭推向深淵。當劉青雲飾演的丈夫/父親高聲呼叫:「點解又係我屋企!」則揭示了,《再生號》的舞台是上演純粹的悲劇。
而寫小說,成為了對抗悲劇的手段,也是局中人惟一的出路:不要揭穿,揭穿了便甚麼都沒有。
問題在於,導演如何處理這極致的不幸。編劇利用小說的創造與想像性質,為角色進行療傷,小說世界與現實世界重疊,漸漸觀眾分不清甚麼是真實與虛構,這種所謂後設意味極重的敘述方式,在鬼異的房間穿梭裡得到了頗為叫人喜出望外的效果:創傷與治療的脫軌,意識亂撞,心靈的迷宮,有無數的門,可以是出口,也可以是跌進深淵的入口。
因此,《再生號》的關鍵性並不在於紀實與虛構——寫小說不過是治療的手段;相反我以為關鍵在於,為甚麼要寫這樣的一個悲劇,意外失去了父親的女孩,失去自己的雙眼,最後還要失去自己餘下的母親與弟弟,而最後以哈利波特味極重的孟婆作中間人與小孟婆展開角力,最後梳理出的竟是自殺還是勇敢活下去的二元角力,在粗糙的美指與特技包裝下,更顯得劇情過份簡單和幼稚。
把一個人推到谷底,然後在虛構的世界裡,讓她在治療中覺醒,說到底不過是老生常談的情感教育。重重的敘述簾幕,本來可以逐漸打開真實的內心風景,然而最後揭穿一切的反而是編劇自己,這不甚不徹底(或不夠瘋狂)的處理,倒讓觀眾握不到人生的真正痛處。
同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http://www.filmcritics.org.hk/
韦生作为身不由己的“媚俗”者向“自娱自乐”型创作人致敬之作,类似食惯鲍参翅肚而对清粥小菜的叶公好龙........是否经历过相同的撕痛?对生者执念的描绘才会如此动人....
这剧本写的,圆环套圆环啊。
好怀念暗花。
近来韦家辉的剧本真的成问题,怎么就那么喜欢借鉴或者说抄袭灵感呢?这次中招的是【小岛惊魂】。
故事的确鬼斧神工。但坦白讲,韦生独立导演的作品除了字头都欠点火候。这次太短,这款题材至少应拍到两小时,情感铺垫不足,情节发展有点生硬,推动力较弱,衔接不自然,演员演出也不够出色。幸好Xavier的配乐弥补了不少渲染力。应该多借鉴好莱坞此类型片经验。总之,韦生可以做得更好的。
头蛮晕的,小说套小说的剧情,无非是又讨论了一次那个命题: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故事编的很好可惜有点短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里面做作的戏份挺多的,有点犹豫给3星还是4星......
如此大胆而狂妄的编剧,现实的世界与小说的世界甚至外加小说中小说的世界,不断的重合、隔离,企图混谣不同时空里的人物,却又在不断的割裂这些时空,是编剧白痴,还是编剧觉得观众是白痴?瑕疵太多,编剧要更大胆些。其中的亲情戏码我看了就觉得恶心,但是这类型结构值得鼓励,应多多加强。
文字的再创造夹杂思念与悲怆 死去的挚爱真的是心中再生 还是为自己的灵魂做抉择?再生的是他们 也是自我意志的治疗 在伤痛的记忆中活着 还是在虚幻的美梦里死亡呢 现实只有一个 皆由你定夺
2.5,韦家辉虽在结构设计上颇有想法,但过分强调画外音解释动机以取代画面的方式很“初级水平”,尤其结尾的“鸡汤式”总结,仿佛瞬间穿越入一部公益宣传片,“情感”还是“恐怖”都浅尝辄止,滥用CGI也使影片成为一大灾难,这种怪力乱神与cosplay尚不如独立影人与阴影、镜头语言做的游戏
韦家辉刘青云林熙蕾弄出个这么个四不像,岂不是太对不起观众
似乎好剧本被拍坏了
謝太,您再不複出,港片就要被這些烏七八糟連廣東話都講不好還有臉說自己長得像你的莫名女人吞噬了。我當然不是指八爪。
看得死去活来的
很有趣的叙事和剪辑,甚至有种看盗梦的感觉,很有趣很牛逼的编剧啊~
1、想法很好,拍得乱。2、感情表述很硬很硬,一家人只是始终在喊“离不开彼此”,就像一个人总在说“我爱你”但是从不行动一样。3、演大奥斯卡的男孩很二。4、小孟婆念台词的能力太差太差了。
由于杂志强推就看了,创意尚可,刘青云尚可,整个够乱……
1、前30分钟好戏,到达好莱坞一流编剧水平,后面开始不知所云,一个小时之后简直胡言乱语……2、这个片子可以卖给美国人,导演用马克·弗斯特,主演用汤姆汉克斯+凯特布兰切特+达科特·范宁;但是编剧请用保罗哈吉斯,且要大改。4、结论:三星半加到四星
这TMD会是中国版【死亡幻觉】吗?
华语片真是太缺乏天马行空的作品了,但若为了这点无法自圆其说的想象力就打高分,似乎也说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