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师梅林(尼科尔·威廉森 Nicol Williamson 饰)赐予了亚瑟王(尼吉尔·特瑞 Nigel Terry 饰)一把充满了魔力的神剑,在临终之前,亚瑟王将这把神剑插入了巨石之中,他立下遗嘱,若是有谁能够将神剑从石头中拔出,便可以获得成为英国国王的资格。
一晃眼数年过去,亚瑟王的私生子站在了巨石面前,顺理成章的拔出了神剑继承了王位,成为了新一代的亚瑟王。之后,他迎娶了名为昆妮弗(切瑞·朗西 Cherie Lunghi 饰)的女子为妻,并且创立了圆桌骑士组织,开创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然而 好景不长,昆妮弗爱上了圆桌骑士兰斯洛特(尼古拉斯·克莱 Nicholas Clay 饰),与此同时,家族中爆发的丑闻领国王的统治岌岌可危。
付完费才发现,该片拍于1981年,出于对中世纪由来已久的热爱,津津有味地看完,蓦然发觉亚瑟王和梅林的传说,就像魔戒,都发生在众神谢幕人王登场之际,只不过,魔戒中尚能看到上古的不同神族,在帮助人类消灭魔都之后,才翩然而去,而到了亚瑟王时,世间仅有巫师踪影,众神已成传说。
忽而又觉得,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们对于忠诚、职责、诺言、信念的笃信和坚持,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荆坷、专诸、聂政、要离等豪侠义士,他们可以一诺千金、生死相托、轻身践诺、舍生取义,他们没有妥协、圆滑、暧昧和权衡,他们就是鲁迅先生口中的“拼命硬干的人”、“舍生求法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和灵魂。
好消息:这版Excalibur对于亚瑟王传说基本上没有魔改;
坏消息:基督味儿太冲了。
最近大致地读了一下亚瑟王传说的梗概,就以这部电影为轴来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电影以Uther与Cornwall的一场战斗开始,并在宴会上看中了人家的老婆Igrayen(影片并没有选择另一版本的“正义处决叛乱的公爵并迎娶了他的寡妇”那样对尤瑟的形象进行美化)。此处的Cornwall应该就是康沃尔亲王丁塔尔吉公爵,电影中直接以“康沃尔”(地名)来称呼丁塔尔吉。
尤瑟登上王位是兄终弟及,登基前夜梅林就已经让他看见了“龙”,因此尤瑟也有一个称号是“龙头王”。年轻风光的尤瑟王在傍晚坐在悬崖上的巨石边,在老朋友梅林的吟唱下入眠,醒来时巨龙已被唤醒,鲁莽又热血的尤瑟以梦为马(划掉)靠着对美女的欲望踏着龙息直入公爵城堡,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性爱与情欲才能被表现得如此直白大方。
此时Arthur同母异父的姐姐Morgana已经出生,且和抱着孩子匆匆溜的梅林一眼万年(不是)。电影对于梅林带走亚瑟作出了一种解释,大概他在看到尤瑟为欲望不惜代价请求自己用魔法帮助他时就预见了尤瑟的陨落,“now no one trusts you”,因此亟需培育下一个国王()
尤瑟在追赶梅林时遇袭殒命,一般传说中认为尤瑟是病死的,且尤瑟此时并没有低配版湖中剑,他的遗言是“希望亚瑟以光明正大的方式继承王位”,于是梅林空降了一柄只有亚瑟能拔出的石中剑,名为“Caliburnus”,后来此剑因亚瑟违背“骑士精神”而断裂,梅林再度为他寻得的才是被称为“Excalibur”的湖中剑。
亚瑟被梅林带走后交由骑士Ector抚养,并成为了Ector之子Kay的侍从。电影中最先支持亚瑟称王的Lord Leondegrance of Cameliard,在15世纪英格兰作家托马斯·马洛礼的《亚瑟王之死》中是一位苏格兰国王,因感激亚瑟帮他抵御外敌入侵,将女儿Guinevere嫁给亚瑟,顺带还送给了亚瑟一张圆桌。
亚瑟王传说的最早来源是830年左右成书的《不列颠史》,1136左右“蒙茅斯的杰佛里”创作的拉丁文编年史小说《不列颠诸王记》在欧洲掀起一阵亚瑟王文学热,但诸如仙女摩根(Morgana莫甘娜)、圆桌骑士与圣杯、奥克尼的路特王(King Lot of Orkney)等都是后来十二世纪法国与威尔士作家的手笔。在这里想说的其实是,在传说中亚瑟王同母异父的姐姐莫甘娜原本是路特王的妻子(当然也有说法是Uriens的,就是影片中最先反对亚瑟称王但后来加入圆桌骑士的那位),路特王起兵叛乱但被镇压,因此派妻子莫甘娜前去求和,莫甘娜趁机诱惑了亚瑟并生下了Mordred。
扯回来。这位梅林爷爷好可爱!(可爱到我想全文摘录他语重心长喋喋不休揶揄亚瑟怎么能爱上桂妮薇儿的语录:
“I once stood exposed to the Dragon’s breath so a man could lie one night with a woman. It took me nine moons to recover and all for this lunacy called love, this mad distemper that strikes down both beggar and king. Never again! Never!”
“...and a beloved friend who will betray you...You are not listening! Your heart is not! Love is deaf as well as blind. You have a land to quell before you can start all this hair pulling and jumping about!”(我们的梅林大法师绝对嘟嘴了
“...looking at the cake is like looking at the future. Until you have tasted it, what do you really know? And then, of course, it is too late...”(亚瑟:咬蛋糕)“...too late...”
所以爷爷对所谓“爱情”看得如此通透,不安排点薇薇安的剧情吗()
电影中兰斯洛特自称前来寻找一位值得效忠的国王,亚瑟在与他的长矛比试中落於下风,于是上了头,拿出Excalibur砍翻了Lancelot。在后来流传的故事中,亚瑟王是在与佩林诺王(King Pellinore)的长枪比试中落败而违背骑士精神使用石中剑,导致神剑碎裂。这位佩林诺王在日后平定奥克尼的路特王的战争中与亚瑟并肩作战,而他的儿子正是寻找圣杯的Percivale(珀西瓦尔),在电影中投靠兰斯洛特一路跑到了卡梅洛特的小伙子。
在与兰斯洛特会面前,亚瑟看到梅林在河里捉鱼。这倒是有点老德鲁伊疯疯癫癫的样子了。9世纪成书的《不列颠史》中有一位威尔士宫廷中因为战争的打击而失意选择隐居山林的“米尔蒂恩”,或许是梅林的来源之一。梅林最初在威尔士民间传说中是因为恐惧战争而精神失常的德鲁伊兼吟游诗人,中世纪威尔士人民为了纪念他,编撰了一部名为《丛林里的疯子》的故事集。
Lancelot与Guinevere的爱情是由十二世纪的法国诗人克雷蒂安·德·特鲁瓦 (Chrétien de Troyes)创作出来的,兰斯洛特并非最初亚瑟王传说中的人物,但也许来源于凯尔特神话。特鲁瓦的长诗《马车骑士》是根据热衷于宫廷爱情故事的玛丽·德·香槟 (Marie de Champagne)的指示完成的,描述了兰斯洛特的成长史。兰斯洛特的父亲班恩,也在抵御路特王时与亚瑟王同阵营;兰斯洛特出生后便被湖中仙女薇薇安带走,交给其叔叔抚养,因此也被成为“湖边骑士”。
兰斯洛特加入圆桌骑士后,电影简短地以一次战争的结果展示了亚瑟王领导下的骑士们抵抗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的事迹,主要出现了Lancelot、Lot(加入亚瑟王麾下的路特王?)、Uriens和Gawaine。
“少女的骑士加韦(Gawaine)”也值得一讲(也译作高文),在十二世纪成书的《不列颠诸王记》中,加韦的父亲正是曾起兵反叛的路特王(King Lot),而这位路特王娶的是亚瑟同母异父的姐姐安娜,似乎又与莫甘娜无关了(但总之他是亚瑟的姐夫)。从十二世纪开始,以特鲁瓦为首的法国作家对加韦的形象就有所丑化,但在威尔士的传说中,加韦的地位完全取代了兰斯洛特。在爱尔兰神话中,加韦的父亲被认为类似于库丘林的生父——太阳神卢格(Lugh),他的力量也会随太阳的强弱而增减。
电影中,在亚瑟王与桂妮薇儿的婚礼上,梅林再度遇到了莫甘娜。这里莫甘娜请求梅林教给自己魔法,并最终用学来的法术将梅林困住,应当是取自某一版本的故事中,梅林爱上了女猎人薇薇安并将之引荐入亚瑟的宫廷,而薇薇安厌恶梅林的追求,欺骗梅林学到了他所有的魔法并将之困在了古墓里。
这里必须一提仙女摩根(莫甘娜)与其他一些角色的流变。在较早的亚瑟王传说中(如《不列颠诸王记》)摩根是“彼世”阿瓦隆岛上的仙女,精通变形术与医术,因此行医济世,且在最后试图为垂死的亚瑟王疗伤,并最终和其他仙女一起将之带往阿瓦隆岛。从十二世纪开始,法国文学作品中摩根渐渐演变为反派角色,“亚瑟同母异父的姐姐”这一身份大概也是这时加入的,这样带有浓厚凯尔特“异教”气息的角色注定无法在基督教徒的作品中正派。
兰斯洛特的加入将圆桌骑士与亚瑟王朝推向巅峰,也为亚瑟王的传奇带来终结。兰斯洛特与桂妮薇儿的私通,莫甘娜与亚瑟的乱伦,最终让寻找圣杯成为了唯一的救赎。梅林也在这时离开了亚瑟,表示这个世界还有许多我要探索。
实际上梅林神秘失踪的时间要早一些,在亚瑟获得湖中剑、兰斯洛特加入之初,这位老德鲁伊就已经退隐了。实际上圆桌骑士寻找圣杯也不是为了“救赎”,而是对于冒险与真理的渴望(圆桌骑士与圣杯在我个人看来已经完完全全是基督传教式的宣扬了,对于了解古不列颠亚瑟王的传说并没有多少帮助)。在中世纪传说中,貌似唯独亚瑟王没有加入寻找圣杯的行列,但他大概很乐意在圆桌旁听取骑士们找寻途中的逸闻趣事。最终找到圣杯的不是电影中的帕西瓦尔,是兰斯洛特的儿子加拉哈德(其母也正是因为仰慕兰斯洛特而变成桂妮薇儿的模样与之同床共枕),兰斯洛特因为与王后通奸而在圣杯的光芒中晕厥(那当然是基督说了算)。圣杯中的红色液体据说是耶稣之血。
在奔赴最终决战——卡姆兰河谷战役前,亚瑟表示愿意原谅桂妮薇儿,请她继续做自己的王后。此时王后(出于基督教义的要求)已在修道院忏悔许久,而远走法国的兰斯洛特在收到曾经的挚友加韦骑士的请求后,率军赶赴卡姆兰河谷援助亚瑟王,战后与桂妮薇儿仅仅有过短暂的会面,便各自在修道院终老。
刚刚恢复的亚瑟王在傍晚坐在悬崖上的巨石边,终于又想起了自己的老朋友梅林,和多年前色欲熏心的年轻尤瑟王一样需要他。没有人知道梅林最后的结局,流传的故事中认为他被薇薇安设计杀死,或是被困在某处无法脱身,这部Excalibur同样没有给出答案,他和最初那个威尔士宫廷中受了惊吓逃进深山老林的疯癫德鲁伊一般不知所终。
最终,垂死的亚瑟王命帕西瓦尔将湖中剑交还湖中仙女薇薇安,在凯尔特神话中接受这个任务的是独臂骑士贝狄威尔,他与亚瑟王自幼一同长大的异父异母的兄弟Kay、少女的骑士加韦一样是最早追随Arthur的骑士,也是最后幸存的圆桌骑士,他将Excalibur扔回湖中,将亚瑟王扶上仙女们前来接引他前往阿瓦隆的小船(其中本该有精通医术的莫甘娜),最后在修道院与世长辞。
没有魔改,忠于原著(也许并没有这个东西),将爱与罪、罪与罚、希望与救赎忠实地展现,是我很喜欢这一版的地方。亚瑟王从古老的凯尔特传说中走出,最后和库丘林一样都成为了基督教的传教士。圆桌骑士与圣杯是一个很棒的故事,不过感谢基督,我们大概永远无从得知这些故事与神话的原貌。
①Excalibur is well-known in English cultrue ,so this movie is a very common story about a man became a leader. ②The naked shoot is very artistic. ③The Lady of the Lake is so impressive.
据说是完整还原原著的一部片子。可是,实在是无力吐槽其中的各个雷点啊。。。剧组也许是太缺钱了,虽然忠实于中世纪的精神,但场景调度也好歹不能太寒酸啊。就当老版三国演义来看吧,也是一种体验
整理修改了亚瑟王的故事并串成一条线,基本前后以石中剑和圣杯两样圣物划分。做的调整差不多都在烘托亚瑟王的形象,比如剑的来源设置为自己的父亲,并留下关于权力的遗言;断剑后并没有求剑而是仙女主动送来;提前了与妹妹乱伦的时间线,使其成为妻子出轨后的行为;还有关于获得圣杯的关键也移植到了自己身上;最后大战也不是和叛徒骑士,而是私生子了。但看似史诗般的神话兼具历史的故事,总透着喜剧的味道,比如梅林就有很多搞笑的小细节,而亚瑟未拔出剑之前的形象也未免太没有气质了些。好的地方是尽量还原了中世纪冷兵器战争的场面,其中第一场亲自上阵的战役最为精彩。开头两次套着神秘气息的战役,也都以大灯光从地面向上斜打加烟雾的方式营造剪影朦胧的林间打斗。前半部分还用绿光照射盔甲营造气氛,至成功后换全新银色盔甲才不再使用。
三十多年前的奇幻大作,配乐、道具、摄影大赞,剧情逻辑受传说所限当然可笑得很。。。
约翰保曼在70年代后两次失败之后的作品。本片的分镜依旧牛逼,拍出了一种史诗的真实性和残酷性,消解了传统的史诗冒险故事之中的浪漫,只剩下了一种男人的气息。不过因为本身还是一部“有独特感觉”的西方英雄片,再加上过于粗糙(应该是刻意为之),我还是只打三星。
8.5/10。亚瑟王的故事,主要讲了他人生中的几个重要时刻。影片通过很高水准的摄影美术和舞台剧般的表演风格营造了一种充满神话、奇幻与黑暗史诗质感的诗意气质,但作为以叙事为主导的电影本片叙事太跳跃太片段,扣1分。(本想标5星,但舞台剧式表演+片段叙事导致间离感对我太强,不大能融入,所以还是标4星吧)
还挺不错的呀,场面,深度都有,台词古典。细节上欠点打磨,但81年的史诗电影这个水准很好了。对亚瑟王的题材一向有爱♡相比别的版本,这个版本更多展示命运无常的沉郁悲凉之感,展示辉煌的倾覆而非曾经辉煌。所以译名定为“黑暗时代”(其实就是重新取名了,因为原名是亚瑟王之剑的名字)还是比较合适的。兰斯洛特最后竟然疯了,这版的兰斯洛特和王后感觉是可悲而不是高贵。
中世纪一块烂泥地,宫殿好像在地狱,洋铁皮铠甲亮晶晶,不锈钢宝剑绿油油
==1==BD.MiniSD-TLF 相当优秀的奇幻史诗巨著,感叹震惊,唏嘘膜拜,充满了神性的光辉和古朴的尊严!。。
即诗意又滑稽,即恢弘又简陋,既完整又跳跃,既厚重又廉价,这个电影似乎不容易归类,似乎是有舞台史诗剧的倾向,然而又不是很在意华丽的后景,但瓦格纳的音乐很配。
那镜头 那服饰 那道具 为嘛有看舞台剧的感觉
「Good and evil, there never is one without the other.」
81年的史诗片。。。配乐倒是被人引用过无数次
一点儿时间没浪费,平铺直叙把亚瑟王传奇从头到尾讲完了,最后的互捅不像高潮更类似于“我们一起把这本书合上ok”。卡美洛村民械斗史拍得时而史诗时而cult,现代眼光去看真的笑点满满。就画面和宗教象征而言,我好像能get到一点它为什么是扎克的菜,有些场景和打底的传说是很poetic,但要我尬夸也夸不出来。爱学习的Morgan(竟然是海伦阿姨)和卸甲归真的Percival是我喜欢的角色,Merlin一如既往当爹当妈。2020年了,我期待有导演去拍Morgan传奇。
昨天看了电影《亚瑟王神剑》,亚瑟王渡过的四个挫折,代表人性的四个超越。①亚瑟拔出神剑,到成长为亚瑟王,是超越恐惧;②亚瑟王和某武士比武作弊,又忏悔,神剑损毁又复原,是超越嗔恨;③王后通奸,兄弟背叛,最后亚瑟王宽恕了他们,是超越我执;④神剑入湖,亚瑟王离去,超越了“神圣”这一概念。
勉强及格。比较老实的拍了亚瑟王的故事。80年代有代表性的剑与魔法英语片。如中文片名所示,电影风格污浊又堂皇、黑暗并奇幻,因为寻找圣杯而挂在树上的骑士腐尸、同母异父姐姐的女巫阴谋、骑士们像圣斗士一样闪亮的白黄铠甲、雾气弥漫的湖面、闪耀绿光的神剑……约翰·保曼是个很鲜明的风格家,赋予电影黑铁时代的颓废美学。剧情是单元式的,石中剑、圆桌骑士、圣杯等各章节之间有明显的跳跃感,个人感觉处理这个大众熟知的故事,抛弃剧情枝蔓,把更多精力放在关键场次气氛的营造上突出传奇性是可行的。可能是为了弥补节奏过快,全片大量用了特写镜头强化人物,把观众注意力拉到人物面临的具体境遇上,但有些动作场面的特写只能解释为省成本了,而且特写镜头放大了成年亚瑟刚一露面的糟糕演技。场面做的还是挺大气的,圆桌骑士什么的也很煽情,气质摇滚
真够暗黑诡异的,除了兰斯洛特外其他圆桌骑士都是酱油,但酱油里有N多熟脸。Nicol Williamson和Helen Mirren这对老冤家竟然合作了,这也使梅林和莫甘娜的对手戏成为全片最大的亮点……三星半
很黄很暴力!大半夜看得累死……亚瑟的诞生好囧~(尤瑟说你什么好呢 --)这一版梅林左右了亚瑟的诞生,从小一直守护着他直到被姐姐搞倒;姐姐小时候明明很美很正常,后来居然说有就有 囧 半夜偷袭弟弟,一次就成功了……圆桌骑士出场很有腔调,真正派上用场的就两三个 == 乱伦的果实虽美但精神不正常!
重听2008年子夜书社关于亚瑟王的主题。节目里提到近些年亚瑟王的电影大多出自好莱坞,表现的是美国人眼中的亚瑟王——其中应该不包括1981年的这部由英国导演执导的《黑暗时代》。和帕索里尼对于《十日谈》一样,约翰·保曼对于亚瑟王传奇的表现也力图尽可能忠实地还原原著。全片笼罩在神话般的神秘气息之中,在我看来依然极富魅力。骑士精神令人动容,而他们的命运则震撼人心。
很意识流的一部奇幻片,神剑excalibur带来无穷的魔力。祭司,国王,美女,英雄……每个人都神神道道的
非常独特的黑暗魔幻史诗,140分钟时间讲完了 亚瑟王人生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时刻,乍看起来像流水账,实则有一股精神力量贯穿全篇,摄影、服装非常用心,几段配乐大气磅礴激动人心,这是一部被低估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