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弗吉尼亚•伍尔夫
这部冰岛的电影,却让我看到了文德斯的一些影子,生命与存在,人生的终极意义,这些在本片里都有所探讨。尤其是结尾处,老人如受难耶稣一般,赤足踩在碎石上缓缓前行,一直来到了二战时冰岛的战场遗迹,跪在肮脏的地上沉思,此时,《柏林苍穹下》里的那个天使忽然出现,他用手轻轻抚摸老人血肉模糊的足底,然后把手搭在老人肩上对他示以微笑。老人心领神会,然后在别人发现他之前,径直走向悬崖一跃而下……这个场景可谓是再明确不过的暗示,无论是受难的凡人或是受难的耶稣,都有选择生与死的权利。
当灵魂已经深感疲惫,当沉重的肉身已经成为负累,一个人是应该有权利选择离开的。而什么时候离开在哪里结束,也完全是可以选择的个人自由。这种权利并非来自人间法律,也不是凭空臆想出的自私自利,而是与生俱来的天赐权利,超凡脱俗神圣无比,别人可以不理解却无权阻止。
法国哲学家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也是痛苦的,然而人却是绝对自由的。即所谓,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从他的“存在主义三原则”出发,不难得出“人有选择的自由”这样的结论,尽管一个人难以选择出身家庭出身或者性别疾病等先天因素,却可以选择怎么活怎么死。
但是对此社会大众并不容易理解,相反往往还会百般阻拦。比如《自然之子》中的两位老人,他们也算旧相识,却在养老院里处处被束缚,过着寡然无味的日子,医护人员就像警察一样监视着一举一动,他们周围接二连三有人去世,这里虽然说不上是监狱,但也绝非欢乐舒心之地。
老太太是最早醒悟的那个人,她有非常的决心逃离,可是她的逃跑计划一次次被医护人员破坏。老头刚开始犹豫过,对于把自己送到养老院的女儿,他还一直是理解的态度,但在亲身感受过养老院的压抑气氛和室友的意外离世之后,他也坚定了逃跑的决心。于是老头与老太太一拍即合,就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俩人一起逃离了养老院,开启了他们惊世骇俗的亡命之旅。他们当然知道外面的世界不好甚至很危险,然而比起在养老院里坐吃等死,他们还是更愿意四处走走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
仅仅由于逃离了养老院,俩老人就成了社会上的通缉对象,警察四处围追堵截,新闻广播里天天播放,路上到处都是盘查的路障,好像是动物园里的猴子大象跑了一样。他们只能像是“罪犯”一样四处奔逃,如同《末路狂花》里的场景。这不是导演的刻意夸张,现实生活里的老人逃离了养老院估计也是这种下场。在世人眼中,从走入养老院的那一刻起,老人似乎就成了社会上的特殊人群,理应被监视和限制,如同疯子进了精神病院一样。
这也是一场怀旧与救赎之旅,老太太心心念要一直往西行,一直回到年少时的家里。那是一个破败不堪的荒凉之地,一座老旧的房子孤零零地矗立在海边,四周一个人也没有,只有反复的浪淘滚滚。可是在老人的眼里,那里仿佛永远是年轻时的样子,亲人朋友们都还在身边,大家说说笑笑,小村庄的人们每天打鱼晒网,大家晚上聚在一起尽情唱歌跳舞……
故地重游睹物思人,老太太幸福地露出了笑容,她一次次走着家乡的小路,闻着路边的花花草草,仿佛重获新生一样。然而也就是在自己家乡的海边,她的灵魂永远留在了这里。一个清晨,她突然被发现死在了海边(导演没有交代是自杀还是因为疾病)。这对老太太来说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结局。毕竟按她生前的意愿,她是想要落叶归根的。在悉心料理好老太太的后事之后,老头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电影里,两位老人最终都魂归大海(很可能都是选择了自杀),把肉体留在了生养的故乡。在常人来看或许难以理解,可是又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对于生死之事,本应由当事人自己做主,选择落叶归根,既然是老人自己的愿望,那么就理应尊重。
有句话说,自杀是唯一的哲学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我是谁,都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而萨特的“选择自由”理论并非是鼓励人们自杀,而是说,生命是本真自然的,无论选择了继续活在痛苦之中还是选择结束离开,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那必须是慎思熟虑之后的决定。但人是绝对自由的,选择“不死”或者“去死”都并非一种义务,而是一种权利,理应被理解和尊重的神圣权利。
然而现实生活中,这种“自由选择”的权利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世人除了视“自杀”为畏途,也往往对选择自杀的人另眼相看。而我们的社会里,又有几个老人敢于逃离养老院,敢于逃离别人的安排,轰轰烈烈地来一次逃亡之旅,然后把生命从容放下呢?就我观察,几乎没有。他们要么在医院里死于非命,要么在养老院里枯坐熬日,要么就和子女牵连在一起直到互相厌恶,在抱怨声中凄凉离世。情况好点的,就是在自己家里平静离世,不与他人相干。
关于“死亡”和“自杀”,也许因为话题本身相对比较沉重,加之“乐生悲死”的民族性,所以我们总是习惯采取回避的态度。我并不认同这样的做法,有生便有死,生死乃自然循环,理应坦然面对,遮遮掩掩反而会捂出毛病来。你越直面死亡,就越能理解死亡,从而热爱生命,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这句话来自一代文豪写给爱人的遗书,而她最终也选择了自杀。
我喜欢本片所呈现的那种“死亡观”,“从来处来到去处去”,“逝如秋叶之静美”,开启一段返璞归真的旅程,只身回到生命最初的地方,然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离开。在神明的深情凝视之中,在爱人的款款陪同之下,平静地走完最后一程,自然从容不慌不忙,让生命在最后一刻绽放出诗意。
任何年龄都应该会有对自由的向往,只不过到了这样的年纪,进入这样的生活状态时,人可能会变得更洒脱,面对死亡也更从容。人活一世到底为了什么,尘归尘,土归土,终究一场空吧。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两位冰岛老人相依逃出老人院,奔向自由。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前10分钟完全无对白,仅靠默剧般的表演和剪辑叙事,效果反而比有对白部分自然生动许多。超现实元素不仅不突兀,反而成为闪现的灵光,让人会心一笑。Stella角色尤其令人动容。结尾似乎是《柏林苍穹下》的天使再现。20年过去,导演新作还在重复自我毫无进步。实在可惜。四星半
冷清到甚至有些诡异的片子.洗涤心灵的同时也是死一般的寂寞
资源很难找的一部片子,终于在拉别人的电影里面找到。有时候会觉得看了一部几乎看不到的片子是多么荣幸的事情。但剧情有点失望,讲两位老人家出走老人院,最后他们以死亡的方式回归自然。还记得《柏林苍穹下》?结尾的那个天使还是布鲁诺·甘茨扮演,呵呵。北欧的宁静,宁静得有点可怕。
死于生前 生于死后 still try to figure what the hell I want here
生命到了这个阶段,总有一种看似束缚的自由,和敢于舍弃一切追求一切的力量。
在描写老年生命关怀这一主题时,东西方取径不同,终点也不尽相似。即便欧美内部也存有较大差异,欧洲也能分出法国风格、英伦风格与北欧风格等,如皱纹、与玛格丽特的午后、虔诚的鳏夫,以及冷血的纪录片最后一站。前些天,一张电影深渊的鄙视链图片席卷豆瓣,冰岛类影片处在较深位置。这种标尺,本身只为博一笑,价值是没有几何的。不过,欧洲电影确实有这样一种倾向,即塑造时空间的古旧感,给人以厚重的历史形象、冲击。这种挤掉了绝大多数新陈代谢的拍摄与制作方式,带来了许多粉丝,也推离了与文明的距离。若要比喻,我相信这类影片多是受了安哲的影响,《自然之子》就带着《塞瑟岛之旅》的影子。影片在塑古的同时,尽力做到了流畅叙事甚至塞入一点点魔幻,意象很足且余韵勾得很到位(遗憾Stella的家门没有得到这般待遇)。7.5
北欧冰岛的冷清与幽冥,两位老人的追寻之旅,不难令人想起安哲《塞瑟岛之旅》,只是本片更为清冷了。岛上美景、老人的死亡与消失和从天而降的直升机似乎预示着自然与工业文明的对峙,在这一点上,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可惜前半部分过于冗长。
老头会怎么死呢。。
唉,好可怜。
【冰岛影展】1、个人比较喜欢这部,与其说是老无所依的展现,更不如说是关于生命的思考;2、全片没太多台词,尤其两位老人,多半用镜头画面推着剧情走;3、后半段像读一首诗,跟《路边野餐》的观感有点相似:梦境般的逆光镜头、荒凉空旷独特美感的冰岛风景、年少时光的闪回;4、有句台词印象深刻:“我不认为人类在上面走来走去之后,月亮能恢复原状”——月亮都“抛弃”了他们。
老年人也有权利追求自由和幸福,超现实很符合北欧清冷气质
#资料馆留影#人果真应逝如秋叶,在任何环境下,都有权利选择如何生如何死,我欣赏片中的两位老人,他们是思索过认清人生之后,选择了那样与众不同的归宿与结局,而当《柏林苍穹下》里的那位天使最终出现,轻抚老人伤痕累累的足底,我也终于明白了,他们是被上天眷顾着的幸运儿,而非凡夫俗子眼中的可怜虫。
“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弗吉尼亚•伍尔夫“我不认为人类在上面走来走去之后,月亮能恢复原状”——两位老人逃离养老院回归故乡回归自然的故事。回到那只是战争残骸的故乡后,已经不是在讲故事了,简直就是带你参加一场成为自然之子的仪式。北欧电影特有的冷酷。
4.5 片中超现实镜头带来了神秘主义的色彩,这种神秘亦是自然界中种种的迁徙与回归法则。行将就木,不妨用血肉去感受美丽的故土,不妨死于往事美好的回忆。电影还提到了战争的痛苦,这也是值得反思的。
影片的格局不大,人本身就是自然之子,来自自然,到死的时候想回归自然。过去的生活方式和自然还是比较贴近,现代的养老院,有些人适应了,但有些老人感到那是牢笼。片中的两位老人由此展开了他们的逃亡之旅,回到曾经热闹,如今萧条的孤岛,等待自己的死亡。故事如此简单,难得是拍出了一种超现实,万物有灵的感觉。教堂圣咏式的配乐,对大地山川飞鸟的庄重凝视,甚至传说中的女鬼,浓雾中的生命之门,仿佛回到那个岛便已经到达另一个世界。但记忆中还有那么多人们,那些未曾因为城市化与老龄化而年轻着的人们,那些景象都已经不再了。这样的感情与场景,也是今日中国农村的样子啊!
在那无人寂寞的断崖峭壁,无人踏足的青苔岩石,浊雾不散的岛屿,他融进了这自然。
两个老人在荒芜的公路上缓步,让人想起《雾中风景》。原来人类最凄哀的美丽图景之一,是老人和孩童也彷徨于无地。
确实很超自然 两个神气的失踪段子就可以证明了 另外导演拍室外戏明显比室内控制的要好 开头拍的感觉是那种西部片的感觉 最后的镜头一片灰色 荒蛮的大地 孤苦的人类 表现力很强 反而当中那段故事处理的比较没有特色 那段开始的出走 和后来的回归那段总觉得是在创造故事 导演处理的也不巧妙 有点故意了 所以如何处理好当中是整个故事的关键
非常值得褒奖的一点是这部完全没有用煽情的伎俩。情节简单,对话总共也许就一二百句吧。死亡是一个可怕的话题,电影没有让死亡的可怕减轻,却也没有因死亡而有丝毫退缩。花3欧在Icelandic Cinema Online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