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眼泪之盐

    剧情片法国2020

    主演:洛根·安托弗莫  欧莱雅·阿玛拉  路易丝·舍维约特  安德烈·维尔姆斯  Souheila Yacoub  Aline Belibi  Teddy Chawa  Martin Mesnier  

    导演:菲利普·加瑞尔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眼泪之盐 剧照 NO.1眼泪之盐 剧照 NO.2眼泪之盐 剧照 NO.3眼泪之盐 剧照 NO.4眼泪之盐 剧照 NO.5眼泪之盐 剧照 NO.6眼泪之盐 剧照 NO.13眼泪之盐 剧照 NO.14眼泪之盐 剧照 NO.15眼泪之盐 剧照 NO.16眼泪之盐 剧照 NO.17眼泪之盐 剧照 NO.18眼泪之盐 剧照 NO.19眼泪之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10 08:22

    详细剧情

      卢克(洛根·安托弗莫 Logann Antuofermo 饰)是一名出身平凡的小镇青年,他只身一人前往巴黎求学,在那里邂逅了名为杰米拉(欧莱雅·阿玛拉 Oulaya Amamra 饰)的美丽女子,两人之间很快就发展出了一段浪漫的关系。实际上,卢克在老家有一个交往多年的女 友让娜(路易丝·舍维约特 Louise Chevillotte 饰),当卢克返回老家后,他和杰米拉渐渐疏远了,反倒是和让娜旧情重燃,不仅如此,让娜的腹中还怀上了他的骨肉。  一封录取通知书的到来意味着卢克必须离开让娜,返回巴黎继续深造,他抛弃了让娜,并且和一个名叫贝茜(Souheila Yacoub 饰)的女孩走进了一段新的关系中。被抛弃的杰米拉将整件事情都告诉了卢克的父亲(安德烈·维尔姆斯 André Wilms 饰),与此同时,卢克发现贝茜不是一个省油的灯。

     长篇影评

     1 ) 《眼泪之盐》:关于爱的非定居状态

    原文地址: http://www.qh505.com/blog/post/6137.html

    把一个人关在浴室里,赤身裸体于一种自我的封闭,但又看着窗外的天空,追寻着一种自己想要的遥远存在——那一刻,孤独一人的卢卡一定是流下了眼泪,父亲在医院手术时再没醒来,当然是对他最沉重的打击,因为自己的疏忽,因为两个人的隔阂,他没有再见父亲一面,甚至父亲对他说“不严重”的疾病也是一种谎言;但是对卢卡来说,让他最终尝到“眼泪之盐”的则是分别背后的游牧状态,在巴黎,在远离故乡的巴黎,在自己学习木工的巴黎,在父亲病故的巴黎,他其实找不到存在的定居之地,“卢卡意识到由于自己不相信上帝,知道父亲不会在天堂,突然永远不会回来了。”

    不相信上帝,父亲死了,永远不会在天堂相见,永远不可能在一起,最后的旁白揭示的不是关于卢卡的信仰问题,而是游牧者和定居者之间永远的隔离,而这种隔离便是卢卡在自我封闭的赤裸与目光向外的眺望中形成的矛盾。从乡下来到巴黎参加考试,再从巴黎回到乡下和父亲学做木工,再从乡下来到巴黎布勒学院学习,卢卡的轨迹形成了一个“出发-回归-再出发”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过程并非是一种闭合,它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个体的超越,但是对作为一个游牧者的卢卡来说,不管是出发还是回归,也不管是再出发之后的失去,他都无法找到一种可以恒定存在的东西:或者是爱,或者是家,或者是父亲,或者是上帝。

    来到巴黎,他一个人等车,一个人寻找目的地,但是这种等待和寻找本身就是游离状态的,直到他看见了也在那里等车的杰米拉,于是他上前问她如何坐车,于是他和她一起坐上了公交,于是他和她一起下了车。在和杰米拉的有限对话中,卢卡强调自己不是巴黎人,只是来这里考试,这种对背景的揭露证明自己只是一个过客,和杰米拉认识只是一种邂逅,这也为他和杰米拉的相识以及所谓的爱的错失埋下了伏笔。但是对于卢卡来说,他交代自己的背景重要的目的,是想把这一段邂逅变成一种改变命运的相遇:他们一起下车站之后,说“再见”,但是卢卡又追了上去,说还想见到她,于是他要了杰米拉的地址,之后把“再见”变成了“回头见”;在第二次见面之后,卢卡又告诉了自己在学做木匠,杰米拉则在读夜校,还说他是个绅士;到了杰米拉住的地方,又说了“再见”;第二天卢卡参加完考试,又去等杰米拉下班,在这第三次见面中,卢卡拥抱了杰米拉,而杰米拉却拒绝了他提出要上楼的想法;把杰米拉送到住的地方,卢卡提出想要两人度过一个晚上,杰米拉没有拒绝,卢卡靠近杰米拉,在那扇开着的门的后面,这个吻别故事充满了仪式感,但是正像门的状态一样,既能在半开中和外界隔开保持两个人的秘密空间,又以敞开的方式让秘密随时走向终结。

    卢卡和杰米拉之间的这段感情也是如此,后来杰米拉来到了卢卡租住的地方,而且一关门她爬上了卢卡的床,而卢卡把门关注,还用椅子抵住门。这是完全封闭的私密空间,但是当卢卡进一步靠近,当两个人热吻之后,卢卡将手伸向杰米拉的敏感部位时,杰米拉却说了一句“不要”,这一句不要又把他们彼此慢慢打开的门关上了,一种尴尬过后,杰米拉说:“我们还有很多其他事要做。”连最初的浪漫激吻和抚摸也在这“不要”中解构了。之后杰米拉出来看见门口的卢卡时,卢卡告诉她的是:他要回乡下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这是对两个人感情的一种注解,而当卢卡回来之后,因为帮助父亲安装木工成品,他邂逅了另一个女人。

    热纳维耶夫是卢卡高中时的同学,几年不见的他们在重逢那一刻,便把积累几年的渴望变成了欲望表达,热内维耶夫躺在卢卡家的浴室里,而卢卡抚摸着她的身体之后,竟也脱去了全部衣服,热纳维耶夫悄悄说:“我一见到你就想要你。”而卢卡也告诉他自己分开之后一直在想她。旧情重燃,对于卢卡来说,却遇到一个问题,因为他收到了杰米拉的信,信中诉说着她对他的相思之苦,而卢卡把信放进了抽屉,在那一刻,热纳维耶夫却走了进来,她对卢卡说:“你在巴黎是不是还有其他女孩?”卢卡予以了否认,之后又接到了“我快要崩溃”的杰米拉打来的电话,卢卡答应周五相见。但是到了周五,满心期待的杰米拉在房间里等他,但是卢卡没有出现,在买了一包香烟的时候,有人对杰米拉说:“有一个女人一辈子只等待一个男人,但是直到他孤独地躺在坟墓里,他也没有出现。”这是一个决绝的故事,对于杰米拉来说,无疑是自我命运的一种映射。

    无法再等来卢卡的杰米拉终于选择了自己的生活,而卢卡也开始了自我选择,当那封来自巴黎布勒学院的信寄到时,卢卡的巴黎梦再次被点燃,他也开始了“再出发”的旅程。但是热纳维耶夫却告诉他自己怀孕了,听到怀孕的消息,卢卡变得失去理智,她无法接受这一结果,并怒斥热纳维耶夫背叛了他,自己还一事无成当然不会结婚更不会要孩子,卢卡的考量显然不是和热纳维耶夫之间的爱,他甚至定义他们之间还不是真爱,而这种非真爱的状态也在杰米拉身上,当他把杰米拉和热纳维耶夫都推向了非真爱的状态,其实他想要的就是一种非定居的生活,从巴黎到乡下,他离开了杰米拉,从乡下回到巴黎,他又抛弃了热纳维耶夫,在从巴黎到巴黎这一段有些曲折的过程中,他就是让处在游牧状态中,而更大的野心让他继续了在巴黎的学习和生活。

    当两个女人从他面前消失,卢卡又认识了巴黎的一个护士贝茜,他们一起出去跳舞喝酒,很快就同居在一起了。但是这种同居状态却受到了一些干扰,至少对卢卡来说是如此,因为贝茜说自己有个朋友,要和他们合住在一起,他就是帕科。当卢卡和贝茜在房间里激情的时候,帕科住在旁边,不仅仅是听到他们做爱的声音,而且作为旁观者,当毫无遮拦地在两个恋人的私密空间,本身就有着暧昧存在,所以卢卡在第二天先起床离开时,内心的一个疑惑是:他们到底什么关系?他甚至想象在自己离开之后他们也一样开始了做爱。的确,在卢卡离开之后,贝茜来到了帕科的床上,“仅仅是喜欢,但我对你是爱。”——也许这一段故事的确是卢卡的想象,但是不管是现实存在还是来自卢卡的想象,巴黎的生活带给卢卡的是另一种游离状态,甚至当父亲来吧里找他“谈谈”,告诉他热纳维耶夫故意流产了,卢卡似乎也没有认识到是谁导致了事件发生,在巴黎,他既生活在疑惑之中,又将曾经的一切都放置在角落里——无论是热纳维耶夫的流产,还是父亲的病情,似乎都无暇将它们和自己在巴黎的生活联系起来,甚至当父亲错过了火车来找他,敲响了门,里面的卢卡和贝茜却假装不在拒绝开门。

    卢卡和父亲的错失最后变成了永远的遗憾,父子之间的错失其实也是卢卡对于自我的错失。卢卡在巴黎和乡下的回返过程一个和三个女人发生了关系,杰米拉对于性的拒绝,让卢卡第一次感觉到尴尬,这种尴尬也是游牧状态的一种表现,当他回到乡下,便把杰米拉放在了一个极易遗忘的角落里;当他遇到热纳维耶夫的时候,显然是进入到了她所代表的肉身世界里,这和杰米拉保守态度形成了强烈反差,但是卢卡的爱情目的地显然不再乡下,于是热纳维耶夫的流产变成了对她肉身情感的一种伤害;而到了巴黎之后,卢卡甚至也去找过妓女,一种完全沦为性快感的感情在他和贝茜之间变成了沉溺,甚至带上了他者在场的暧昧——三个女人,三种情感,对于卢卡来说,都不是所谓的真爱,而他的这种游离状态,以及对女人和自己的伤害,就是一种自我的迷失。

    不只是卢卡和三个女人之间的纠葛,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当然是父亲,父亲是乡下的传统木匠,他本来想让卢卡子承父业,但是这种传统工艺不仅需要卢卡继承又需要他创新,卢卡去巴黎考试和上学对于父亲来说,就是完成了自己没能完成的理想,但是这又将卢卡推向了游离状态。在乡下卢卡和父亲之间有过一段对话,父亲在做这一生最后一口棺材,然后发出感叹:“他们不会死在这里了。”很明显,父亲的感慨是现代对传统的侵袭,他们不会死在这里,不会死在家乡,因为他们去了巴黎,所以父亲对卢卡巴黎之行的担心是:“巴黎充满了无限的诱惑。”而当热纳维耶夫问卢卡的父亲为什么不设计家具了,他说:“家具是给定居者用的,游牧民是没有家具的。”这也呼应了“他们”的离开,当他们都成为了前往巴黎的游牧民,还有谁会坚守传统,会摆放家具,会躺进棺材?

    父亲和卢卡,乡下和巴黎,折射的是一种现代社会的矛盾,就像卢卡在巴黎考试时的题目:一把19世纪的古典椅子,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到底缺少什么?当19世纪的椅子放在现代社会,是一种缺失,而实际上是在现代社会,以19世纪的椅子为样本,整个时代缺失了什么?卢卡的父亲明确给出了答案,但是卢卡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作为巴黎诱惑世界的闯入者,他所失去的就是古典的椅子,就是传统的工艺,就是家具代表的家,棺材代表的死,以及信上帝的父亲——它们一起构成了定居者的世界,而在游离的世界里,当追逐而失去,当失去而哭泣,看到的永远是无法抵达的天空,品尝到的也只有咸涩的“眼泪之盐”。

     2 ) 臻于化境的加瑞尔

    看似随性,却处处见精准。

    加瑞尔的电影不是按常规叙事逻辑发展的电影,但在人物的心理逻辑,却有精密、完整的铺设。

    这是为何即便叙事零碎,人物仍能让观众共情的原因。

    情节是不重要的,让位给人物的行为。通过人物的行动,观众将知道他的心理。

    这是需要功力的。在剧作层面,理性放大到一定程度后,确实能够获得严密的叙事推进。但过度就会显得匠气,像锡兰的电影那样。

    锡兰破解这条魔咒的办法是消隐叙事(留白),放大影像,用环境烘托和人物表演来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而感性放大到一定程度后,电影很可能变成个人的发声器,一种过度”作者化“的东西。

    加瑞尔的剧作,是理性和感性平衡的结果。在叙事线上,情节有条有理的推进,同时设计上(场景和对话)又显见随性的质感。

    这样的结果是,电影既不显匠气,又不过度“作者化”。

    仅用感性思维是不行的,它是设计的结果;仅用理性思维也是不行的,它里面有直觉的东西。

    它需要你交互使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达致协作的平衡状态。

    这需要不断地精进,达到化境。无物言说,无物不在言说。加瑞尔做到了。

     3 ) 这是渣男故事吗?更是一堂爱情公开课

    看死君:每年一度的“年度十佳”又开始了。前几天,法国《电影手册》的2020年度十佳就引爆了影迷圈。尽管因为疫情的缘故,相比往年还是黯淡不少,但看到有华语电影入选,还是激发了很多人的热情。借此,我们不妨再来重温一下这份十佳榜单,趁年底之前再补补课。

    法国《电影手册》年度十佳

    01.《波士顿市政厅》弗雷德里克·怀斯曼 02.《逃走的女人》洪常秀 03.《原钻》萨弗迪兄弟 04.《马尔姆克罗格庄园》克利斯提·普优 05.《所言所行》埃马纽埃尔·穆雷 06.《江边旅馆》洪常秀 07.《春江水暖》顾晓刚 08.《眼泪之盐》菲利普·加瑞尔 09.《太棒了》索菲·勒图讷尔 10.《八月处子》 乔纳斯·特鲁巴

    而我们今天的这篇文章,则要为大家特别推荐这份年度十佳榜单中的第八名,来自法国重量级导演菲利普·加瑞尔的新片《眼泪之盐》。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今年最好的爱情电影之一,曾入围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作者| 德卡的羊

    说到今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爱情电影,恐怕不得不提这部《眼泪之盐》,出自法国著名老牌导演菲利普·加瑞尔之手。

    菲利普·加瑞尔

    生于1948年的菲利普·加瑞尔导演,是位横跨法国“新浪潮”以及“后新浪潮”时代的人物。自60年代开始拍片的他,迄今已拍摄过数十部长片。早期的他曾专注于实验影像,近年则持续拍摄了多部以青年男女情感生活为主题的影片,最著名的一部莫过于2017年的《一日情人》。

    2017《一日情人》

    他的这部最新导演作品《眼泪之盐》曾入围年初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尽管最终没有赢得奖项,但却收获了相当数量的好评。然而,因为影片中所呈现的情感故事,则使它注定成为一部口碑两极的电影。很多女生看完后,都难免会纷纷大骂男主:渣男,滚粗!

    整个故事围绕着一位乡下年轻男子卢克展开。常年跟随父亲学习木工的他,因为不愿意就这样平凡下去,便来到巴黎参加最顶级的木工专业学校的入学考试。

    在巴黎,因为一次问路的机缘,卢克认识了一位名叫杰米拉的女孩。两人很快便开始约会,并有了一段短暂的恋爱关系,但当时的杰米拉其实还没有做好跟卢克更进一步的准备。

    这段关系一直维持到了卢克的入学考试结束。由于考试结果要等下半年才能收到通知,卢克便就此告别杰米拉,再次回到乡下。回乡后,卢克又重遇曾经的女友吉纳维芙,瞬间点燃了昔日的爱火,并决定跟吉纳维芙一起同居。

    然而,卢克并没有想到,巴黎的女友杰米拉竟会按捺不住对他的想念来乡下找他。或许是出于内心的懦弱与惶恐,卢克最终找借口摆脱了杰米拉。

    直到下半年,卢克因为入学考试的优异表现,顺利拿到了巴黎的入学通知。但正值此刻,吉纳维芙却告诉他,她怀孕了;而卢克则为了学业,希望对方能打掉孩子。

    吉纳维芙将自己怀孕的情况告知了卢克父亲,其父亲便试图介入。而始终在寻觅爱情的卢克,已然在巴黎又开始了一段新的恋爱关系。这一次的女孩是在医院工作的护士,名叫贝茨。

    在他俩同居之后,贝茨的男同事也插足进来,并逐渐发展成三角恋关系。久而久之,卢克对此有些恼火且嫉妒,但却又无可奈何。他甚至试图跟昔日女友杰米拉再续前缘,却发现杰米拉已经怀了别人的孩子。

    终于,日渐年迈的父亲前来巴黎寻找卢克,两人进行了短暂的交谈;卢克也得知吉纳维芙已经将孩子打掉。而父亲此行也是为了来巴黎动手术,但最终却因为手术失败而意外辞世。

    在突如其来的悲痛之中,卢克赶走了现女友的男同事,将自己独自关进卫生间。这一刻,他似乎才终于开始成长。

    这部电影最受争议之处,我想便莫过于这个故事本身了;许多观众看完后甚至直接称其为“渣男故事”。但毕竟这是虚构的电影,我们还是应该透过现象来窥探本质。

    男主在三段情感关系中来回游离的叙事结构,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法国另一位爱情片大师埃里克·侯麦的电影《夏天的故事》,似乎连主题都非常接近,都在说男性在情感中的成长。

    侯麦《夏天的故事》

    拆分开来看,男主跟三位女孩的爱情经历正好对应了这样三种心理。他和杰米拉的初遇是偶然,两人之间情感的产生更像是懵懂的悸动。但也正是因为这份稚嫩,杰米拉无法答应卢克的性需求,而卢克的逃离也注定会是必然。

    吉纳维芙大方而有魅力,总是毫不掩饰地展示自己。第一次重逢,她便与卢克在浴室交欢,满足了卢克对于性的需求。但在随后的日常里,她又因为太过“服帖”,进而让卢克产生厌烦心理,也给了卢克结束这段关系的机会。

    最后一位在巴黎相识的贝茨,是卢克和朋友有意寻找的约会对象,充满神秘而又个性强烈。这恰好大大地满足了男人的征服欲与狩猎的本能。但因为演变成三人关系,卢克也渐渐地发现自己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

    本片与以往解构爱情的影片最大的不同,莫过于父亲这个角色的引入,而且在全片中占据了相当的篇幅。母亲形象的天然缺席,使得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依赖于父亲。

    我们从父与子的谈话中得知,卢克考入的学校也曾是父亲的梦想。这让卢克成为父亲的一种精神延续,父亲则成为了卢克的意识寄托。他们亦师亦友,一直无话不谈。

    而在这个故事里,日渐长大的卢克则开始向父亲隐瞒一些事情。这也是为何影片的结局会选在父亲离世后的这一节点。在爱情里飘忽不定的人,或许正是需要另一种情感的刺激,才可能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整部电影就像是菲利普·加瑞尔为所有观众上的一堂情感教育课。相比他以往的作品,这部电影无疑显得更为普世,展现的手法也更加提纯。

    在以往我们所熟悉的此类影片中,主人公常常都是中产阶级青年人,衣食无忧;或是像洪常秀电影中的艺术家,至少有着强烈的意志与精神需求。

    而在《眼泪之盐》中,加瑞尔则将主角设置为一名乡下木工家庭的普通孩子,几位女性也都需要每天工作,整部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强调阶级性。在角色对话上,也没有再像侯麦一样风花雪月,而只是很简单的互询日常。这样的经历,我相信我们每个人也都会有。

    拍摄手法上,尽管依然是菲利普·加瑞尔导演一贯所坚持的黑白影像。但对于高对比影调的使用,显然让影像更具有实验质感,黑与白泾渭分明。

    在几场床戏中,每个人物除了面庞,其余身体完全淹没在厚重的黑暗里,仿佛这不是一场欢愉,而是关于精神层面的直接碰撞。与此同时,我们或许也会发现这几场戏在空间位置上的精心设计,暗示着卢克在不同的感情中所处的位置。

    尽管电影中的大部分场景都发生在巴黎,但对于标志性的城市空间,菲利普·加瑞尔却是尽可能地避免,既没有“名场面”也没有“打卡点”,仿佛这段故事也可以发生在任何城市、任何国家。当然,它也可以是任何人的经历。

    影片中很多段落,我们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法国新浪潮风情。第三段感情中的三人行,仿佛梦回戈达尔、特吕弗在60年代拍摄的名场面。而舞厅那场让人过目难忘的舞蹈,轻盈而诗意,也绝对只会出在加瑞尔这样的导演手中。

    故事戛然而止的收尾,则如诗篇般写意;而黑色夜空里的星辰,或许正是眼泪之盐。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爱情时,很多时候也会不清楚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也往往会觉得不满足。或许本片留下的无限延展,可能就要交到我们每个人手中了。

    作者| 德卡的羊;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4 ) 渣男的爱情教育

    文/十二辰子

    首发于公众号:深焦Deepfocus(原标题:《渣男竟是他反对主流价值的一把利刃》有删改)

    “巴黎”,“2019”。

    自《嫉妒》开启的“不忠”三部曲,菲利普·加瑞尔以黑白胶片探索男女之间最私密的关系。《眼泪之盐》与前作不同的是它以时间与地点的出现,打破了其创造的关于爱情“元故事”的概念。同时也用叙述和影像本身赋予这个故事更加强烈的普世性。它是关于所有爱情的原初,所有最基本的欲望,所有可能的相遇与离开。它是一场爱情教育。

    影片实为男性角度展开的一场狩猎。对象不仅是三位截然不同的女性,也是幻想中拥有爱情与奇遇的巴黎。在初次踏上巴黎的土地,男主Luc就进入了这种狩猎状态。与女孩Djemila的相遇拥有所有初恋的腼腆与羞怯,但随着Djemila拒绝了Luc的性请求后,Luc作为男性最本初的欲望就被激起。性的欲望在遇到Geneviève后得到满足,但后者却无法满足男性第二层狩猎的欲望。于是,回到巴黎后与Besty的相遇令Luc甚至心甘情愿的接受了第三者在家里同住的荒唐请求。

    导演菲利普·加瑞尔时常被拿来与前辈埃里克侯麦甚至洪尚秀作比较,原因不外乎三者无休止的对话和大量单一场景。《眼泪之盐》的开始像极了《夏天的故事》中年轻人的初遇,不同在于,侯麦电影中的男女通常保持一种暧昧状态的模糊关系,彼此仅享受当下的爱情,甚至仅是友情的可能性,台词是大段关于哲学的讨论关于爱情的看法。这也使得侯麦被法国激进青年批判为“资产阶级”的电影,呈现给观众的就是他们期望看到的自己之于“法兰西小资派”的全部幻想,是独属于法兰西的文艺。而作为新浪潮继承者的菲利普·加瑞尔,细数其以往男女主角的身份职业,不外乎青年导演、青年摄影师、演员、画家,看似又是艺术家们要大谈与社会现实普罗大众毫无关系的风花雪月,但其实他们遇到的问题则更关乎于“爱情”本身。而《眼泪之盐》中加瑞尔甚至直接去除了这层阶级属性。他将主角的身份从以往的艺术家改成了木工的儿子,这种“阶级下降”使得故事从只属于资产阶级的故事变成了更属于人民的故事。这也使得《眼泪之盐》成为一种更为纯粹且普世的爱情教育。这层“纯粹”还因黑白影像的处理而更加明显——画面的简洁剥夺了观众对于巴黎街头浪漫的幻想,不再是想象中的当代法兰西,而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普世于所有人类男女关系中的不忠与背叛。

    《眼泪之盐》是这份纯粹的极致,是先前作品的集合。不只是婚外情,跨年恋,而是直接聚焦于爱情的初始——相遇,男人与不同女性的初遇。Djemila羞涩敏感,Geneviève大方展现性魅力与性渴望,Besty则因三角关系成为真正享有主导权的人。三个女性并不是对立的存在,而代表的实际是爱的过程中的不同价值判断与状态。男主Luc游离在三段感情之间,得到就转移目标,失去又渴望,他就像现代的唐璜,一方面是花心的情圣,另一方面又欣赏的了不同女性的独特。

    电影中有多处场景是导演前作的重复,譬如当Geneviève质问Luc为何非要留在家里为不和她同去聚会时,几乎和《女人的阴影》中妻子质问丈夫的段落如出一辙。电影是不断重复的电影,只因为现实是不断重复的现实。几个女性角色都存留新浪潮的遗风,尤其Betsy同时爱两个男性也是60-70年代女性解放运动下诞生的典型角色,甚至也贡献了一段颇为经典的舞蹈片段。Geneviève则在前作《一日情人》中就成为享受性的女性代表,《眼泪之盐》中的她在窗台前洗浴,窗框此时成为画框,向外展开的窗户邀请观众与Luc一同欣赏她有如古典油画中的丰腴。

    影片刻意缺失了母亲的存在,而由安德烈·维尔姆斯扮演的父亲实际也超过男主Luc的合理年龄。实际上,父亲在这部影片中的存在更像是一种前意识(pré-conscience)的存在,带来了男性与生俱来的“狩猎天性”,也带来了前人的阅历经验。加瑞尔以往作品中那些更加Bourgeois的点睛台词在这部影片中也都成了老父亲的教诲。正如主角去考Ecole Boulle的手工业学校是父亲年轻的梦想,男主在后段落中作出的许多选择都是其父年轻时经历过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是每个男性都或许经历过的。这一层面的父子关系则是导演菲利普加瑞尔对自己父亲怀念。父亲离世的同时,儿子也失去了他理解中拥有的“爱情”。最终以前意识的消失换取了男性在爱情中的成长教育。

     5 ) 注脚:重写「恋人絮语」

    菲利普·加瑞尔近几年专注于对现代爱情的探索,其短小精悍、韵味独到的风格深受我的喜爱。《眼泪之盐》看起来有前几部的影子,但具有更强的普世意味。这不仅是一场爱情教育,男主角反复自我诘问“什么是爱”,这一对爱的无知与渴望缠绕生成了一段段“恋人絮语”。依罗兰·巴特的意旨,爱情是当事者迷的哲学,在想弄清楚的东西(爱情)和所讨论的东西(恋人絮语)之间,反思寓于一连串的形象之中,无从得解。因而最好的做法或许便是拆解一连串的行为,试图重构絮语的组织,以此作为注脚。

    Djemila-等待。(恋人注定的角色便是:我是等待的一方。)

    从一开始,Djemila便坚定地选择了等待的方法论。等待他搭讪,等待他追上我,等待他接我下班,等待他来巴黎找我……在等待的过程中,恋人心里充斥着诸多疑虑,这延宕了感情的升温,也造成了感情的裂痕。等待是有周期的,而当两人的周期不同,等待便成了徒劳。等待先是化作绵延的思念;思念远离的情人是单向的,总是通过呆在原地的那一方显示出来,而不是离开的那一方;无时不在的我只有通过与总是不在的你的对峙才显出意义。由此看来,思念远方的情人从根本上就意味着恋人的位置与他情人的位置无法相互取代;这就是说:我爱对方要甚于对方爱我。或许正是当认清了这一事实,她决定停止等待,采取主动,但此时主动业已失效。从等得来到等不来,Djemila一步步走向等待失败后的焦灼、愤怒、绝望。焦灼是悲哀的变体:害怕将要经受的悲哀,而悲哀已经发生了。在许久之后再度见到男主角时,她一言不发转身就走,她以沉默宣告了她的敌意。

    Geneviève-身体。(爱偶的身体在恋人心中触发的种种思绪、感情和兴趣。)

    Geneviève采取的无疑是身体的攻势。身体,作为我们最重要的武器,亦是后现代的灵感之源。尼采宣称世界就是权力意志,我们自身也是权力意志;身体是存在,是力的源泉,身体凌驾于意识、精神,“要以身体为准绳”。Geneviève的出现弥补了男主角的挫败心理——在Djemila拒绝他的性请求后,他转而投入另一方身体的激情中。我们随着他的视线端详Geneviève的身体:探索对方的身体,似乎想从中探出个究竟,好像我爱欲的机理就藏在对方的身体里似的。然而身体必须承担结合的重负,当那件事终于成真时,我将无法再以同样的目光注视她的身体,爱欲消散了,身体成了灾难的场所。Geneviève天真地希望以争吵换回一点同情,相比之下Djemila的一言不发显得如此反英雄。

    Besty-未知。(恋人试图抽身于恋爱关系的格局之外,以人物类型、心理或精神气质型的标准来考察并界定“作为自在体”的心上人。)

    对于Besty,我们始终是以男主角的视角去认知。她的主体性被包裹在男主角炙热着迷的目光中飘忽不定,她对我们而言是个谜,正如她对男主角来说一样。她出现于男主角对爱感到最迷惘的时刻,她的神秘使他感到爱的召唤。对方不可捉摸,不可控制,不可探寻,使我殚精竭虑。“我无法了解你”意味着“我将永远无法知道你究竟是怎样看我的”。我力所能及的事便是将自己的无知转化为真实。所谓爱得愈深,了解愈深的说法并不真实;通过爱情经历我所得到的启悟仅是:我是无法了解对方的;她的模糊并不存在着某一个被屏障所遮蔽的隐秘,而是证实表象与内在真实之间的游戏已不复存在。这样,因爱一个陌生人而产生的一阵狂喜便慑住了我——那个人将永远存在——一个莫名的冲动——我知道我所不知道的事了。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对方给我带来的痛苦和欢乐的多少来给她下定义。

    Luc-“我想弄明白”。

    1.追求爱情。(勾销。在语言的突变过程中,恋人终于因为对爱情的专注而抹去了他的情偶:通过一种纯粹爱的变态,恋人爱上的是爱情,而非情偶。)

    2.告诉我去爱谁。(哪儿有等待,哪儿就有移情。我依赖并介入另一个存在,而这个存在的实现又需要时间——整个过程像是在克制自我欲望,销蚀我的需求。让人等着——这是超于世间所有权力之上的永恒权威,是“人类古老的消遣方式”。)

    3.“我为对方感到痛苦”。

    4.忌妒-默契。

    Luc想对Besty说“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但却只有忍耐,这是力量悬殊的对比。以至于最终达成了一种默契的三角关系。当她说她不爱他时,我不知该如何应答:一方面,不去利用对我有利的知心话——那似乎能“加强”我的地位——是一种“高尚”行为;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谨慎:我很明白自己跟对手处于同样的地位,并且,从今以后,一切心理活动、一切价值都被撇开,任什么都不能保证我将来不会遭遇同样的命运(被关在门外)。在这一关系中,人们总是同时嫉妒两个人:我嫉妒自己的情偶和自己的情敌。对手也为我所爱:他使我感兴趣,使我惊讶,并呼唤我。

    5.眼泪之盐。

    借助泪水,我叙述了个故事,我敷设了一个悲痛的神话,然后便将自己维系其上:我与它俱生,因为通过哭泣,我为自己设立了一个探询者,得到了“最真实的”讯息,身心的、而不是口头的讯息:“嘴上说的算什么?一滴眼泪要管用得多。”

     6 ) 苏格拉底麦穗故事

    菲利普加瑞尔_眼泪之盐_2020

    6.2

    我听过那个叫做“打灯谜”的相声,“远看是条狗,近看是条狗,打他不走骂他不走,一拉他就走”,大概说的就是这位了。哪一段都不能叫真爱:杰米拉不让他动下面,他很失望;热纳维耶芙怀了孩子,他很失望;贝茜维护着三角关系,他很失望。恇怯于不合他意的故事走向,第一段感情止于生理需要,第二段止于安全需要,第三段则是归属和爱的需要,两性关系总是失衡的。全知视角的旁白带来了理智,卢克的行走则只关乎情感。如果代入他的视角,道德标杆很容易被取消——这种所谓的“不负责任”并非他的能动选择,而是他的身体在适应着最舒适的情况。只有规规矩矩地登上马斯洛的金字塔,才可以找回自己。父亲的角色代表了卢克的“超我”,由于对客体的冲突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同时对“自我”带有侵略,死亡是取消了外在的枷锁。

    故事显得老套,哪怕带着新浪潮遗风把注意力引向那些“非关键片段”,也无法改变这个传统剧本的核心。苏格拉底麦穗故事一样,规则是扔掉的不能重新拾起,只能向前走挑个最大;上小学的时候就听过的什么“那些女孩教会我爱”,按部就班地成长。即便是故事里那些“非道德”的部分,也太普适了些。它在叙事上也留下疑问,像为什么杰米拉有自己的视角,其他人却没有;几次眼泪的意义似乎也被高估。只有舞会那段,或许不太容易被忘掉的,但打完这些字的时候我再回忆,脑海里也只剩残影。

     短评

    #70thBerlinale 08# 某种程度上我很喜欢这种创作状态的一致性,至于进不进电影节,这是对于艺术多样性的珍惜,看完加瑞尔后有点明白法国人为什么那么爱洪尚秀了,他们电影里都有着很相似的东西,一种猛烈的迅速消失的情感,一种渴望的不确定性。出门后有两个英国人议论“Do all French people have some kind of problem?” 如果说心里总有块地方留给法国电影,那一定是因为某个莫名的雨后的共振,某个在空中停留又消失的味道。讲爱情永远都是在讲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8分钟前
  • 世界已夷为碎片
  • 还行
  • 甚至不知道是不是在反讽,男人永远认同的还是那个父系权威,美丽温存野性甚至来自第三者的受辱都是雨打过身,什么都比不上心中权威,也只有通过获得权威认同/权威倒塌才能真正有触及内心的震撼和成长……

    11分钟前
  • 朱马查
  • 还行
  • 期盼明天就会来的男人,可能永远不会来。正和别人在床上的女友,可能是在赶我走。不断去赶下一趟爱人火车,怎知沦为感情椅子上的撑木,或是挂在忠贞门外的领带。有的爱是等待一生,有的爱是佯装孤勇,有的爱是受尽委屈,最后都无疾而终。知他在门外,知他不会来,知道缘分已结束,就是不知爱情是什么。

    1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 自《嫉妒》开启的“不忠”三部曲,菲利普·加瑞尔以黑白胶片探索男女之间最私密的关系。《眼泪之盐》看似以时间与地点的出现打破了其创造的关于爱情“元故事”的概念,却用叙述和影像本身赋予这个故事更加强烈的普世性,它是关于所有爱情的原初,所有最基本的欲望,所有可能的相遇与离开。它是一场爱情教育。

    20分钟前
  • 十二
  • 还行
  • 我讨厌法国人的一百种理由,无时无刻在调戏观众的道德观

    25分钟前
  • 江未
  • 还行
  • 即便不喜欢三人同居那段(另一种意义上的让·厄斯塔什?),但仍然觉得菲利普·加瑞尔是现今在探讨道德、爱情是什么等不确定性的命题当中,表达得最好的导演。尤其在将人物关系和情感的变化,通过凝视、沉默、步行等身姿表现这一点上,简直无可挑剔。在这个层面上,和他做比较的不是侯麦和洪尚秀电影(对话场景),而是成濑电影。

    28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 真的很奇怪,这电影能帮助我更好理解侯麦,也更加喜欢侯麦。就像最近看的那部《冬天的故事》,角色结尾能够再相遇,让人不禁惊叫一下,那是这部不具备的某些说不清楚的东西。

    29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 这个质朴的影像风格还有俗气到有点搞笑的配乐甚至一度让我觉得在反讽童话爱情故事了,要是反讽还有趣一点呢。话说回来,一直建构这种长不大的、黏黏糊糊的、随性所欲、在感情关系里实施伤害的巨婴男主角我看也算一种性别歧视吧,怎么的,女性就不能软弱、不负责任、当捅刀人么,女性就不能需要“成长”么,怎么就必须成为男性成长的触媒了呢。而且这个选角,这样一张成熟的脸我真的想问一句,有什么好“成长故事”的空间的。

    32分钟前
  • 海带岛
  • 还行
  • 两次女性的正面全裸印象挺深。一次是乡下前女友的洗澡,窗户洞开,男主走过,女人投以俯视,两个视线是向上的对角线,女人胜券在握的压迫感十足。另一次是三人同居,第三任全裸出浴,男主仰视的主观视角和男小三假装看书的视线与女人的酮体形成一个锐角,无法掌控的卑弱感撑到最强。这种对角线处处存在,男主找到第一任,从楼梯上缓缓下来大腹便便的女孩,再度形成对角线,黄金分割上的圆肚皮如同魔物压垮他的心理防线。

    34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还行
  • #70th Berlinale#主竞赛。菲利普加雷尔又双叒叕拍了一部黑白小言情片,又双叒叕是花心渣男(以及三人行故事……)但是角色和演员都真的是讨喜啊,对他竟然也讨厌不起来……这大概就是菲利普加雷尔的魅力吧。影片摄影依然保持了超高水准,把巴黎拍出一种古典味道;加上旁白的使用,让影片颇具文学气质(对心理的分析和对情节的预叙,也让男主角显得不那么渣)。加雷尔一直拍的是这种青春片,关于年轻人的困窘,冲动,梦想,对爱情的渴望和探索,相当美好。不记得他的影片中之前有这么重的北非裔角色,算是变化之一?

    3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 BJIFF. 我是一个么得感情的渣男,还是一个不太听话的爸宝男,我想要纯粹的爱,也想要纯粹的性,我遇到了一个女孩,她只能给我前者,我很扫兴;我又遇到了老相好,她竟然想给我生孩子,我很害怕;后来我终于遇到了一个符合两者的女孩,可她也太开放了,我有点候不住。最后,我的父亲去世了,天啊,我的世界倒塌了,我哭了,原来泪是盐味的,我该怎么办呢? 后新浪潮时代的佼佼者,菲利普加瑞尔,旁白、黑白影像的设计给予了深厚的情感渗透力,狗血故事的高级拍法,领教了。收官今年北影节,八个月后再见。

    40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 #23rd SIFF#游走于藕断丝连的异性之间,噬食着优柔寡断的情感漪涟,问自己,爱是什么?你不懂爱。子承父业,然父却撒手人寰,大哭一场,是否尝到了眼泪的咸味?那是盐。问自己,盐是什么?你说是爱。

    42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 影片创造了一段段被定格的亲密关系,仅发生在某时某地,是一瞬燃烧后满地的灰烬,和并不吻合的背景音乐。翻滚的情欲与爱无关,不过是可预见的平庸桥段,身体的余温阻挡不了欲望的冷却;真正的爱情如男主对陌生女人的跟踪——在被揭穿后矢口否认羞愧难当。不要用道德评判男主,道德是爱情的反面,也不要错把留恋当作爱情,他留恋的不是别人,只是当时的自己。

    4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 真的有必要进主竞赛吗?

    46分钟前
  • 克雷蒙
  • 较差
  • 加莱尔近年作品中完成度最高的一部,《情感教育》的颠覆重生。斡旋于不同女性之间的主人公,高度自私却又无知无觉地选择了天秤最轻的一端,失去的沉重总是在之后才留下痕迹,就像眼泪干透之后的盐分。羽毛般轻盈的剧本和构思,戏谑和唏嘘之间却因为父亲这个角色的存在而平添一份沉郁。

    51分钟前
  • .
  • 力荐
  • 这片很烦,一直打扰字幕操作员瞌睡,睡了醒、醒了睡…建议这部电影移步本次上影节杜比厅,还字幕员一个安稳好觉、不被吵醒。

    53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 Bravo! 屈指可数的特写,都给了眼泪。还有父亲离开儿子公寓前的一个表情。想重看《秘密的孩子》。

    58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 喜欢舞厅群舞的场景。男主和暧昧对象跳舞,他的舞伴频频离开他,投向其他男人的怀抱。男主起先还努力地挤入景框,试图与别的雄性竞争,最终却还是被排除在外,有颇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无法在画面中找到他。当他再度入画时,大家的群舞动作突然整齐划一,像一出事先精心编排过的舞剧。群舞过后,男主与舞伴再度相拥,他们的世界又只剩彼此了。结合之后的剧情,我们当然可以说这一幕预示了某种走向,但这种处心积虑的因果推测反而会毁掉整部电影的偶然与自然。许多的情节并没有前因后果,事情就是这样开始了、发生了、结束了,背后似乎也并没有什么指定的意义。这只是主角漫长人生中的某段(重要的)时光,头与尾的开放却给我们一种松弛的延展感,恍惚间以为自己窥见了他人的一生。

    1小时前
  • 防寒对策
  • 还行
  • 女人总是加瑞尔式“男孩”永恒的导师,但父亲可能才是《眼泪之盐》题眼,并在最后给予了“致命”的成长教育,扮演父亲的Wilms也唤起早年加瑞尔电影中父亲莫里斯形象。至此,《嫉妒》以来三部曲正式延展到了第四部,不知道套用剧中父亲台词,看到路易拍电影的菲利普是否比自己拍电影更高兴呢,而卡里埃则构成了两个加瑞尔之间有迹可循的接力棒。

    1小时前
  • Peter Cat
  • 推荐
  • 事实证明越渣是越容易被爱的,还有,一定不要等某个人,一切都是缘分

    1小时前
  • 立青映画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