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如落瓦
相较于其他复仇故事,宾虚的整个人生经历就像那块掉落的砖瓦,看似主动实际上充满宿命。
对于前半部的宾虚而言,他最重要的复仇行为不是kill the enemy,而是stay alive。活着,就是最大的复仇。而后半部的宾虚所面对的不再是敌人而是自己,他需要的不是复仇而是救赎——如何解决“屠龙者终成恶龙”这一人性难题。于是电影以宗教的灵丹代替利刃,最终成就了一个人乃至家庭的圆满结局。
从矛盾开端到彻底解决,从宾虚跌入低谷到获得救赎,从耶稣诞生到受难,222分钟行云流水,货真价实。对白尤其出彩,句句滴水不漏。
不过对于非基督教信仰的观众来说,看完之后回顾全片不难发现,耶稣才是整部电影真正的主角,宗教直接引向最后的love&peace,而那些最具有冲击力、最能彰显电影工业魅力的场景,对于整体情节的推动来说,却只构成了浓墨重彩的一小笔而已。电影是完整的,但也难掩些许失衡吧。
2 ) Ben-Hur
故事发生在古罗马时期,护民官米撒拉(史蒂芬•博伊德 Stephen Boyd 饰)回到了故乡,重遇了儿时的好友宾虚(查尔登•海斯顿 Charlton Heston 饰)。宾虚家是犹太人的豪门,在犹太人中享有相当高的待遇,为了控制犹太人,使他们安份的臣服于古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米撒拉希望宾虚帮忙。但宾虚不肯出卖自己的民族,于是两个好友决裂了。随后,米撒拉找了借口治了宾虚一家谋反罪,宾虚被卖到一艘军舰上当奴隶,而他也失去家人们的信息。一次偶然机会,宾虚立了战功,得到了古罗马的皇帝接见,他回到了故乡,也开始了他的复仇之旅!©豆瓣
3 ) 你看你看圣子的脸
哈利路亚!
《宾虚》的精彩超乎想象!且不说故事的饱满圆润,人物的鲜明生动,单是那场赛车的戏,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片子,要知道那时电子计算机还在襁褓里哭的年代啊。这是一部真正的史诗片,足以让五十年后的好莱坞商业史诗大片们羞愧而死,正如83版《红楼梦》可以傲视后来者一样。或许是那时的人们都还拥有那种宗教式的虔诚吧。甚至可以说,这部片子的主角是宾虚,但是灵魂人物,却是圣子耶稣。《宾虚》与其说是一部个人传记片,更像是一部没有流于说教的宗教宣传片。
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宾虚即将干渴而死的时候,一只端着水瓢的手仿佛从天外飞来,给他带来水,也带来活下去的勇气与希望。这个人是圣子。但是玛瑟拉禁止给宾虚喝水,于是那个拿着鞭子的凶恶军官冲到了圣子面前。惊愕,继而迟疑,继而忐忑,最终讪讪的离去——我不禁遥想:圣子应该长着怎样淡定从容充满吸引力的脸呢,竟能让一个彪悍的人面对他时只能成为一个无助的孩子?那个执鞭的军官是有福的。因为他竟可以凝视圣子的脸!
实际上,三个半小时的影片中,我们都没有看到圣子的脸。圣子唯一一个正面镜头是彼拉多宣判时,但只是个远景,模糊不清。可是,圣子一直在电影中。序幕是三圣来朝,圣子降临,宾虚姗姗出场之前是长大成人的圣子借他的木匠父亲子口说出“我必须从事我父亲的工作”。甚至在宾虚的故事粘住我们的眼之后,我们也从总督嘴里听到“有个木匠的儿子会变戏法”,听到宾虚的爱人艾斯塔以及东方三圣之一的巴尔撒扎不断的提及他。当然,圣子的第一次爆发是那瓢救命的水。仇恨曾支撑着宾虚活下去,在作为奴隶的日日夜夜里,仇恨是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可是他可能也未曾意识到,圣子的仁慈,也是支撑他活下去的动力吧?所以他可以对众口称赞的圣人不屑一顾,当他发现这个圣人就是给他水的人时,却终于被打动了。
生命漫长,我们总有被侮辱、被欺骗、被冷落、被伤害、被抛弃的时候,当我们最孤苦无助的时候,也正是我们最需要依靠的时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神圣仙佛真主上帝都是一致的。宾虚,从王子到富商到囚犯到奴隶再到伟大的罗马帝国执政官之义子与继承人,起起伏伏,辛酸尝尽。犹太教的上帝是他的神,仇恨是他的武器。最后他亲眼目睹了仇人玛瑟拉之死,可是这个恶棍的死并没有让他感到轻松,也没让我感到轻松。仇恨可以支撑一时,又怎么可以支撑一世?特别是仇人已死之后,原来我们一直在为仇人活着呀!值得吗?上帝啊!我们应当怎样应对他人加给我的不幸啊?!
幸好还有圣子。他曾经在最困难的时候给过宾虚一瓢水,又在他最迷惘困惑的时候,给了他天启:“在他垂死的那一刻,我听见他说‘父亲,宽恕他们,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甚至那时,我感觉到他的声音拿走了我手中的剑。”最后他又治好了宾虚的母亲和妹妹的麻风病。圣子甚至不怨恨把他送上十字架的人!圣子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宽恕的内涵。宽恕。宽恕!我们没有必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于是,犹太教的上帝变成了基督教的上帝。我们的生命也可以更加广阔,因为上帝与我们同在!
再回到影片的序曲与幕间休息。其时的背景音乐恢宏壮丽,似乎是对伟大的罗马的赞颂,但是我听到的更多的是宗教的神圣意味,而且那时的背景图案,正是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亚当的创造》中所描绘的,上帝给亚当注入灵魂那一刻。上帝给亚当注入灵魂,圣子也给宾虚注入了新的灵魂。世界从此不一样了。只因为我们经历了苦难也知道该如何面对不幸如何善待他人。我们都将被拯救。
阿门!
4 ) 我又在电影院看过了…
我又在电影院看过了… 豪华的电影皇宫,真正气派的大片,只能叹声生不逢时…
2005年在纽约市郊的Jersey Square的罗氏电影皇宫(Lowe’s)观赏了这部影片。
豪华巨型银幕,连同前奏曲、幕间曲以及观众离场音乐的超完整版,虽然是35mm的胶片(而非65/70mm),其色彩质感也仍然让人哭倒在座位中无可自拔了。
威廉惠勒的导演功力始终是让我佩服的。
还有下集的马车赛大戏,现在电影不可能拍出那么稳健而雍容的气势。
5 ) 【整合】宾虚的评论
这是一部1959年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流动的画,一部画剧,我欣赏这个说法,浓郁的饱和度激发出丰沛的油画质感,恰好符合人们对讲述一个宗教故事的期望,就像西斯廷教堂穹顶那幅米开朗基罗。
这是一部很长的电影,有耐心才能看完,很有耐心才能反复体会。不过这非常值得,不为宏大场面,只为净化心灵。它让你放慢节奏,用心体会爱,是爱而不是恨让人活下去;用心体会宽容,是宽容而不是复仇让人走过去。
这是一部很考究的片子,故事像多幕话剧一般。展现波澜壮阔的古代海战,气势磅礴的竞技马车。演员的高超演技和导演的聪明才智凝结在赛马这三十分钟。相比动辄几亿的合成特技,这个场面更真实,更宏大,更震撼。一举拿下十一项奥斯卡金像奖,戏里戏外都出色地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里的大场面很激动,小场面也很感人。细节的出色处理彰显了本片的经典气质。耶稣赐水的背影,真犹如耶稣访顾尘世,巧妙而真实;片尾雷雨交加中麻风病痊愈的刻画,小处着笔,细腻自然。
另外,此犹大非彼犹大,犹大只是个姓氏,这里的犹大是个英雄。
6 ) 于仇恨中成长,于大爱中飞扬
反复观看了耶酥从受审到行刑的片段,不禁为导演的人为张力所折服。全片的两条故事线:一条是以宾虚的复仇之旅为主,极端强化的个人仇恨,路人无不从宾虚的眼中看到报仇和杀人,而宾虚亦是通过仇恨的力量一步一步走到仇人面前的,阿里士的语言就是对宾虚最好的诠释“仇恨使人活着”,相比余华的“活着”,宾虚的“活着”有着更为坚定,也更为必须的目标。可以说宾虚之所以能走上竞技场,将仇人从战车上击落,仇恨是带领他的唯一动力。宾虚在仇恨中坚强,壮大起来。“你具有反抗精神,但能理智的控制它”。不,那不是控制,那是积蓄,而积蓄,只是为了那一刹那的爆发。阿里士的命令+眼神+桨手+宾虚的一连串蒙太奇充分描写了宾虚仇恨不断积累的过程。
看着仇人在自己的眼前咽下最后一口气,宾虚感到使命完成了,人生突然失去了目标,该如何“活着”?寻找到了患有麻风的母亲和妹妹,宾虚和她们不知所措的在街上走着,直到行刑前的耶酥从他们面前蹒跚而过。从而带出本片第2条剧情线:耶酥的感化之旅。耶酥这个在第一场诞生时只出现哭声,在宾虚发配时只有背影的角色,在影片最后却成为全片中最为震撼的场景,远景、背影和局部特写,导演在最后都没有给出耶酥的完整的正面全景。我们不知道耶酥张什么样,但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见过他的人在表情上都是惊讶,惊讶中无不带点慈祥,而这个慈祥,是耶酥对世人的感化力量。宾虚在目睹那段行刑的过程时,更多的是一种可怜的心态,但是当耶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那种感情升华,原来有一种精神比仇恨更坚韧,也比仇恨更能使人“活着”。全片的结尾个人认为在应该宾虚和老者的对话中结束,最后的降雨奇迹完全是为了宗教的神话力量而服务的。
宾虚:“这就是你不停寻找所得到?是他给了我水和活下去的心。他究竟做了什么?要承受这个!”
老者:“他把世人的罪行全都自己承担.....他就是为了这个来到世间的。”
宾虚:“为了这样的死亡?”
老者:“是为了这样的开始。”
80%GV+20%神片,五星值得拥有!
在那个没有特效的时代,用了3个月实景拍摄的马车戏太精彩绝伦,紧张得捏出汗了。老电影特别喜欢把镜头长长地留在演员脸上,将近4个钟头,看得头都要炸了,最后耶稣小哥连脸都不露一下,太有神秘感了。爱比恨更有力量,宗教得很灵验啊。
威廉.惠勒的几部片子看下来都风格迥异,主题跨度很大的,宾虚在场面调度方面完成了几乎不可完成的任务,传奇就是无奇不传。上帝像个普通人一样只以背影出现的那一个桥段很有说服力,设计的很聪明。
赛马确实好看! 宾虚特惨的时候比较有感, 至于最后, 呃, 还是不懂, 只能理解为酥哥就是万人迷吧, 太迷了. 又想想, 确实用不着解释, 就不是让我这种人懂的. 回宿舍翻出来看了遍<布莱恩的一生>, 这样才对嘛, 哈哈哈
流动的画
【B】马车戏瞠目结舌,但是不喜欢宗教的部分(应该说我不喜欢任何电影里的宗教部分)整体觉得 没必要这么长。
马战戏拍得气贯山河,这场面调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跟《十诫》一脉相承但更优于前者,简直爱死这种调调的宗教史诗片了!如今再也拍不出这种味道的电影了…4K修复+影城一厅加持效果简直不能更赞啊!新技术字幕0延迟也是神助攻,听着幕间序曲去洗手间的脚步都更加矫健有力了!
梅薩拉死前,三位男配角(梅薩拉、耶穌、阿流士)個個展現出豐富的敘事動力。相比之下,後半段的女配角則非常失敗,淪爲展現神蹟以達到宗教教化目的的工具。後段另一個問題:耶穌的「無形象」固然是爲了「造神」,然而刻意的手法嚴重影響了觀眾的共情,從兩場餵水戲的力量差別足以看出。
布景上确实下了血本。剧本也是强项。关于耶稣坚定温和的眼神,似乎没有圣经依据,不过已经有力概括了“以爱战胜魔鬼的权柄”这一基督思想。
横扫11项奥斯卡奖的经典史诗片。气势恢宏,波澜壮阔,四轮马车追逐战全部实拍,震撼力极强,复仇成功的那一刻让人感到极为欢畅!值得一提的是,这场耗时3个月的马车赛是由第一助理导演塞尔吉奥·莱昂内全程指导完成的~ 本片表面上讲宾虚,实则耶稣为真正主角,宣扬爱与宽恕,超越恨与复仇。(9.0/10)
20131116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看米高梅影展4K修复版。
他带走了愤怒与苦难,他带来了和平与幸福。他是爱,他是阳光,他是雨露。这是一个关于耶稣的故事!
够说教!够做戏!够主流!红星闪闪的美帝大片!
一部传教片,对此有抵制的同学就不要看了。但是拍得水准是非常不错的,除了为人津津乐道的四轮马车那段,海战前的划桨那段也是非常不错的。总体而言,跟库布里克的斯巴达克斯是一个类型的,上世纪中期的那种刻意营造的“史诗”风格。
基督的故事。在资料馆看的4K修复版,将近四个小时的史诗竟然全程没有犯困,终于完整的看了一遍。赛马的戏份感慨那个年代拍摄的难度,最喜欢描述耶稣的视角。没有信仰也就罢了,如果还没有一丝敬畏``对于那些一涉及宗教就嘲笑的只能说明他们在学校的政治课没有白学。
虽然很长,但是很好看,我看过的耶稣最灵验的一部电影!时间:2006
犹大·宾虚患难重生,开始了复仇之旅,却发现被仇恨蒙蔽,耶稣降临,以死换取众生的救赎。‘是爱而不是恨让人活下去,是宽容而不是复仇让人走完过去。’
制作成本相当于13.4吨黄金的巨片。使用65mm胶片拍摄,单花在胶片上的费用就相当于1.1吨黄金,最终125万英尺的胶片只有1/263留在了成片里。马车追逐戏让人不住惊叹究竟是如何拍成的,完全不可思议。担任马车追逐戏部分导演的莱昂内在访谈里说,拍这一部分时,威廉·惠勒强迫他们每天晚上看一遍25年版宾虚中的马车追逐戏,从不间断,一直持续了两个半月。
前面一大半简直太棒啦!开场6分钟的序曲大气磅篇,配乐是真史诗。但最后把重点放到了耶稣的故事,有点失望。。。
马车追逐戏超精彩啊,现代体育转播的教科书!感谢NYFF的免费放映,竟然还见到了威廉惠勒的儿子女儿,还有重孙子们~~~稍微有点长体力不大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