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这句诗句出自木心的《杰克逊高地》,木心先生也曾在1971年以后莫名入狱,也像江冒富一样,像许许多多人一样,命运被一只无形大手捉弄。 《月亮湾的笑声》是一部时事讽刺喜剧,老师在毛概课堂上给我们放映这部影片,是想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历史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影片情节围绕着江冒富的个人沉浮和儿子贵根的爱情兜兜转转。江冒富在解放前是贫农,解放后凭着勤劳和智慧,过上了滋润的生活。先是因为“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儿子的婚事被搅黄,又因为批判“国富民穷论”被树立为民富典型,接着“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又成为资产阶级暴发户,最后四人帮被打倒,他们一家才过上正常生活。他个人并没有做错什么,错的是左倾严重的政治错误,错的是四人帮;“邓论”拨乱反正,影片的美好结局预示中国将会朝美好方向发展。
80年代的电影,故事线清晰有逻辑,比起现在很多连故事都讲不明白的电影,已经很好了。人物塑造也很到位,人物各有特点,虽然表演有点夸张,小外孙女很可爱。乱世之下,人们还是有正常的生活和情感需要的,故事背景在农村,完全没有“注意你的政治立场”这种台词,对于年轻人来说,对父辈、祖父辈过去的生活能有更多理解吧。 影片中值得讨论的地方很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记者,他的两次报道是改变江冒富生活的直接原因。中国的新闻事业被定义为“党的喉舌”,任务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事实证明“喉舌”在文革期间、在人民公社期间、在党犯错的时候只能助纣为虐,丝毫不能提醒、监督甚至提出反对声音。第一次报道江冒富为“富”只是制造假象,用借来的收音机和缝纫机摆拍;第二次报道,完全胡说八道,没有告知当事人,没有任何讨论,仅是“上面指定江冒富作为被批对象”。做出这样报道的不是媒体,是宣传栏、公告栏。 文革之所以是恶,有许多原因。原因之一是“平庸之恶”;太多的国人当时做过错事坏事甚至恶事,而后有勇气出来忏悔的人却极少,敢于承担的人更少,作出努力和改变的人少之又少。虽然在影片结尾,记者向江冒富道歉,说自己是身处大形势不能自已,可是这不是一种开脱吗 一个健全的社会里,应该有独立的媒体,当记者对现实的信息环境和政治对待感到无力时;当政府公信力不那么如意时;当越是压迫越想反抗时;当义愤填膺时;媒体和记者要能够当社会的“眼睛”,去把人们疑问的事情弄清楚,不站在邪恶的一方,如果可以——为正义发声。把思考的空间留给读者,尽可能多地呈现事实。当然不能只对媒体“怒其不争”,更重要的是社会体制接受并采纳新的媒介观。 影片结尾,江冒富原谅了那个记者;社会原谅了一个十年的错误,重新开始生活。 原谅一切吧/反正一切都不值得原谅
(友情提示:
1.本文剧透,介意者请绕道而行;
2.本文时候对世间规律、人心以及“道”感兴趣者阅读,仅供参考交流。)
————分割线————
影片主要情节:
冒富大叔在文革期间已经是村里有名的“尖子”,因为他善于搞副业,在对上出工多的同时,不仅种了果树,而且养鸡养鸭,在生产队上是“资本主义的头头”。
庆亮是同村的农民,他本来想把女儿兰花许配给冒富的儿子贵根,因为冒富家庭富裕,“名声不好”,他怕被连累,第一次退亲了。
庆亮走后,冒富想不明白:为什么富裕反而有错呢?难道想穷还不容易吗?
后来,省报记者来采访,需要一个由穷变富的典型,配合批判林彪主义,生长队德山队长推荐了冒富。一时间,冒富成了正面典型,到处作报告,好不风光。庆亮见此,找到冒富赔了不是,主动要求再次定亲。
可是,好景不长,后来省报记者再次来生产队采访,这次也是形势需要,需要找一个“搞资本主义”的反面典型,并且还是选定了冒富大叔。
就在贵根与兰花举办婚礼的当天,冒富被报道成为“资本主义的典型”。庆亮害怕被连累,认为可能子子孙孙也脱不了这顶帽子,强行到婚礼现场将女儿夺回。这是第二回退亲。
经此打击,冒富似乎瞬间老了,他参加批斗会,被民兵营长骂得抬不起头。回到家里,他把果树砍掉,也不再搞副业了。他觉得儿子贵根也是因为自己不能娶亲,好像自己是个罪人,让后辈跟着受苦。他哭得满脸的眼泪鼻涕。
又过了几年,外面的风气又变了,这回上级又提倡搞副业了。德山队长家里都开始种果树了,庆亮也开始养猪,连原来批判人的民兵营长也买起了手工编织的篮筐。冒富看到了变化,又开始搞起了副业,日子慢慢变好了。
不久,庆亮再次找到冒富,恳求他答应同意让女儿嫁给贵根。——这是他们的第三次定亲。
影片最后,省报记者第三次到来,这次他是按照上级要求,要把他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犯的错误全部报道出来。他找到冒富大叔,赔了不是,并且说以后日子是会越来越好了。冒富大叔感慨万千,他老了,经不起折腾了,他说到:这一会应该不会再变来变去了吧。
主要的体会:
1看到冒富大叔被批斗,把果树砍掉,为耽误儿子婚事内疚,为他心疼。本来都没有这些事的,可是他却成了风口浪尖上的典型,时而被捧,时而被打击,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尝到了甜头,也吃到了苦头。
如果知道要这样起起落落,他会不会一开始就躲避?如果知道成为先进是一时的浮华,被认定为反面典型也是可能,他会不会宁愿过自己普普通通的日子呢?
那么,我们的生活里,毁誉参半,顺逆交加,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看到了冒富大叔的经历,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2最让人害怕的是庆亮这样的人,墙头草随风倒,你好的时候来沾光,你坏的时候撇清关系。可是庆亮至少不会落井下石,庆亮至少不会检举揭发,庆亮也不会背地里做手脚,这样说来,庆亮比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人,还好了几分呢。
3外界的毁誉也好,顺逆也好,冒富大叔因此欢喜,也因此痛哭流涕,其实这一切本来都是不存在的,只是形势需要,风向变得太快;只是人心不古,嫌贫爱富,求名求利,脸色变得也快。然后才有了冒富大叔的幸运和苦难。这一切本来并不存在,都来自于人心的嬗变。
4记者,为了形势需要,被捧被批,他听安排,也不管真假对错。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只是时代风向的迎合者呢?就真的对吗?
5为什么富裕反而是错?为什么一个人可以突然被认定为是榜样,也可以马上被打倒为反面典型?为什么有时候亲近,有时候冷淡?这么一个变来变去的世界,究竟是什么在变呢?真的是世界吗?还是因为我们都有一颗,不那么能够正确并且坚定判断的心呢?
2023.03
中国历史上不论哪个朝代哪个时期,把政治与婚姻捆绑在一起的,除了上层阶级的政客,就是下层阶级的弱智家庭(在占总人口95%以上的下层阶级中,这类人群不超过5%),把这样的东西拍成大众化电影,只能说,今天的某些专家,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他们不在乎脱离群众,违背客观现实,他们只是完成上级任务,把自己的思想,或者领导的思想,强加到老百姓头上,通过大众媒体实行大水漫灌,谎言说上一千遍,他们就以为成了真理。
上毛概的时候,老师给播的。这是一部关于文革时候的片子,虽说是部喜剧片,但是看着还是让人心痛,旧中国让人心寒,没有理智,有时候甚至冷血,所以一直都不敢涉及文革时候的片子,说好的祸不及家人,但是这些因为先辈的富有,而且这位老爷爷还是没有过错,十分漂亮淳朴的农民,这样子就被打上了资本主义的烙印,叫后辈都没有出头之日,这又跟封建时代的株连全家有什么不同呢,不过幸好是happy ending 。
我看过的还有文革情节的大概就是归来还有霸王别姬了,都是让人心疼的片子。
这部电影讲述了“四人帮”统治时期,老实巴交的老农江冒富一家的事情,已这一家为典例,反映了当时政策多变,对老百姓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的现状。由描写江冒富一家的多起多落,折射出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看完这部电影,相信大家都能够感受到,执政党的态度和决策,与老百姓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只有政局稳定,政策惠民合理,社会才会平稳地发展。
电影中,江冒富一家是勤劳的农民,不仅他本人热爱务农,种植果树,饲养家禽,他的儿子贵根也热衷农业生产,经常学习前沿科技成果,不断创新。正是因为他们一家具有这样良好的品质,使得他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在月亮湾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务农致富的家庭。但是,在那个灰暗的年代,富裕,并不是多么光彩的事。在兰花的父亲庆亮初次提出说要先搁置商量好的婚事后,江冒富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印象十分深刻,“如今的人看事呀,真别扭。越富越落后,越穷越光彩”。
在人类长久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向往的,永远是不愁吃喝的衣暖饭足的生活,这也是人们不断努力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追求充足的物质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江冒富一家辛勤劳作,发家致富,多劳多得,现在看来是非常理应的,但是在那个错误的年代,却被认为是落后的。这放在古今中外,哪个时间哪个地点,都是荒谬的。但这的确发生了,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政府格局有了巨大的变迁时,这样不合理的想法,在广大的中国土地上蔓延。
电影的镜头没有集中中在江冒富一家因富裕而受到磨难的情节上,在那段时期,由于报刊需要刊登打击“国富民穷”谬论的纪实报道,记者将镜头对准了务农致富的江冒富一家。由于报道大篇幅地赞扬他们一家,不识字的冒富也成了先进分子,进城里作报告,受到重要人物的接见。冒富的生活,迎来了短暂的光辉时期,人们对他笑容倍增,亲切地叫他“冒富大叔”,就连之前悔婚的庆亮也讨好地找上门来。
正当我们放下心来,以为天下大赦,老百姓生活能够恢复正常生活时,事情又有了巨大的反转。
报社为“四人帮”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需要,又一次来到了江冒富的家。这一次,记者没有再把他带到“先进”的巅峰,而是给他扣上了“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帽子。这一次又吹来了一阵寒风,冒富家的儿媳还没进门,他就被取笑、指点,不仅如此,还得到队里接受批评。
尽管最后“四人帮”的统治结束了,但是冒富还是心有余悸,种果树也种不起来了,看到市集上有人进行自由买卖,他也不敢相信是真的。多次的变迁,大起大落,使像江冒富这样的老百姓对生活多了许多质疑和畏惧,而这些,都是时局动荡给老百姓带来的打击。
电影的最后,冒富的儿子贵根和兰花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冒富又开始勤劳地经营起他的生活来,喻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在现实生活中,是“文革”向改革开放的历史转变,而电影传递的,则更像是一个从动荡的社会走向一个稳定、平和的社会趋向。
冒富最后说,“可不要再变来变去呀”证实,对于老百姓来说,一个强大的,权威的,稳定的政权是他们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顺利进行的最根本的保证。如果没有这样的政权,带来的灾难,是非常巨大的,客观上,会如电影中一样,对老百姓的婚嫁、劳作活动等造成打击,主观上,更会对人的想法造成打击,使之不再相信,不敢相信政府,这对社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电影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映,并不能从中找到许多批判“文革”,批判“四人帮”的痕迹。这或许不是电影的初衷。它更多是想强调一个权威的,稳定的政权对老百姓的重要作用。它不是要暴露历史的丑陋,而是倡导以史为鉴,告诫后人,前人的错误,不能再犯。强大的稳定的政权就如野兽的皮肤,如果皮不存在了,那我们这些依附在政府上的老百姓,就如附在皮上的毛,又该去往何处呢?
�
相当讽刺了
寇振海那时候真青春啊。。。
周末要去月亮湾,忽然想起很早以前看过这部电影
我妈最爱的电影之一,小时候忘记哪个频道了,没事就放……
大众电影是当时销量最大的杂志,封面一般选的都是年轻女演员,男演员少一些。这一年张雁凭此片获得大奖,杂志社破天荒的把这个老头搬上了封面,然后这一期杂志销量暴跌。
很搞笑,因为当时真是太屯了
毛邓课上老师放给我们看的,电影虽然是一部老片子,但很强烈地讽刺了四人帮时期人们的愚昧,对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毒害。
这里面怎么还有赵薇他爸爸,
我没那么多心,我只有一个,可不能再变来变去的啦。
敢揭国家的短,值得赞赏!得对于个人来说,每一次政策的改变都是一场灾难,让人笑不出来。
中国近代史课上老师放的,我看的时候倒是一没笑场二没睡觉,因为我觉得到处都是生殖意象和性暗示,蛮吊的。。。不过同学们都嫌我有病
冒富大叔太可怜了T^T
其实蛮反动的一电影。
用文革结束前后发生在月亮湾农村家庭的几个小故事,深刻揭露了忽冷忽冷、变幻莫测的极左政权对经济发展的戕害。上影厂拍农村不是专长,一拍起来,也不落俗套。
【3.0】
将国家政策转换成“结婚”这个伦理事件,门当户对的新中国版本的演绎,喜剧性是因为婚配受到政策影响而变化,而非噱头和人物性格冲突,很难笑
扎实,虽然现在来看是个过于简单的故事
八十年代上影厂着实拍了不少农村喜剧,这部有点儿像看《乡村爱情》。以反复变化的“贴标签”制造笑料,批判过去,歌颂现在。讽刺喜剧的皮,歌颂式喜剧的魂,前贬后褒。两个家庭、两代人的相亲设计也让这个戏剧结构变得更丰满。
1981年一个傍晚,爸爸妈妈在影院里看了这部影片。第二天一早,我出生了。所以妈妈一直说,我是伴着笑声出生的。时隔这么多年,终于有机会坐下来,陪妈妈重温这部经典。恍惚间,有种穿越的错觉。
我连这都看过太招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