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的刻意压抑和隐晦之外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估计是背景信息缺乏带来的疏离感,事实上,阿布哈兹问题和车臣,科索沃一样棘手,一直是困扰俄格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影片中主角一家门入住的房子,可能就是某个格鲁吉亚人的老宅,人去楼空,生活的痕迹和往昔的记忆却随处可见,这种族群冲突带来的疏散和几乎同一时期的南斯拉夫何其相似,也给本片笼罩了一层厚重的哀愁和孤独
1、阿布哈兹在何处
阿布哈兹一直是格鲁吉亚最古老的历史和地理区域之一。在表面上和法律上是格鲁吉亚的一部分。位于西北和高加索地区接壤的北部和东部,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的交界之处。
阿布哈兹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历史上,阿布哈兹曾先后被古希腊和罗马统治过,于6世纪信奉了基督教。8世纪已经形成阿布哈兹民族并建立了阿布哈兹王国。13世纪下半叶起为蒙古帝国所统治。15世纪中叶,阿布哈兹地区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吞并。1810年并入俄罗斯帝国,1864年建立苏呼米民族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1921年3月31日成立独立自主的阿布哈兹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起根据苏联政府决定阿布哈兹作为自治共和国划归格鲁吉亚管辖。30年代初,阿布哈兹划归格鲁吉亚后,为改变阿布哈兹地区的人口结构,格鲁吉亚政府就有计划地向这里移民,致使格鲁吉亚人大大超过了当地的主体民族阿布哈兹人。到1992年时阿布哈兹人仅占17.1%。大量的外来人口冲击了本地文化,降低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2、阿布哈兹同格鲁吉亚的紧张关系
两个民族长久以来一直处于不和的状态。早在苏联时期,阿布哈兹的知识分子和自治共和国的领导人就曾多次向联盟中央政府请求把阿布哈兹划归俄罗斯联邦。1990年8月阿布哈兹发布共和国主权宣言,自行升格为主权共和国,并宣布退出格鲁吉亚。
1990年10月底,在格最高苏维埃选举中,绰号为“街头政治家”的独立派人士加姆萨胡尔季阿出任格最高苏维埃主席。
1991年4月9日格鲁吉亚宣布独立,不久后加姆萨胡尔季阿当选为格鲁吉亚首任总统。“加姆萨胡尔季阿是一个大格鲁吉亚主义者”,“格鲁吉亚是格鲁吉亚人的格鲁吉亚”的口号遍及全国。格政府指责阿布哈兹建立非法武装,并谴责驻当地的苏联军队向其倒卖武器。
1992年1月,格阿冲突全面爆发。
1991年间,格鲁吉亚人自发抢劫苏联红军设在格境内的军火库。无能的加姆萨胡尔季阿政府令格民族主义者异常愤怒,并被指控在格国内实行专制统治。
1992年1月22日,格反对派在首都第比利斯发动政变,还在指挥对阿作战的加姆萨胡尔季阿出逃到俄罗斯境内闹独立的车臣地区,受到当时的车臣总统杜达耶夫的庇护。
1992年年7月23日,乘苏联瓦解、各加盟共和国一片混乱之机,阿布哈兹宣布独立。7月25日,格当局宣布阿布哈兹的决定“没有法律效力”并决定在全国“恢复政权”。8月11日,格鲁吉亚内务部长格文察等人在去该国西部与前总统加姆萨胡季阿的支持者讨论民族和解问题时,被扣为人质并被送到阿布哈兹关押。
3、开战
1992年2月,绰号“银狐”的前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从莫斯科回到故乡格鲁吉亚,出任格国务委员会主席。格鲁吉亚人希望谢瓦尔德纳泽能利用过去的威望和关系,请求美国及北约帮助格维护国家统一。然而,谢瓦尔德纳泽很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彻底得罪俄罗斯,况且美国和北约鞭长莫及,要阻止阿独立出去,关键还得靠格鲁吉亚自己努力。
1992年8月,格鲁吉亚军队入侵反叛共和国,这次行动代号“剑”。格鲁吉亚军队装备精良,拥有装甲车和大炮 -。8月14日,谢瓦尔德纳泽委任基古阿为改组后的格政府军司令,展开新一轮阿布哈兹平叛战争。格军一些配合作战的民兵组织大搞“民族清洗”,对当地平民百姓施以暴行,导致所有阿布哈兹人都站在格鲁吉亚政府的对立面。
面对第比利斯发起的攻势,阿布哈兹邀请俄罗斯民间武装、亚美尼亚甚至巴萨耶夫领导的车臣反叛势力助阵。9月5日,阿布哈兹武装首次击落了一架格鲁吉亚直升机,而刚刚独立的格鲁吉亚,全国总共只有12架直升机。尽管格军损失不小,但基古阿仍强令继续进攻,其前锋直指阿布哈兹首府苏呼米。由于不满谢瓦尔德纳泽领导的亲西方政府,已经接管原驻阿布哈兹苏军部队的俄罗斯也主动卷入冲突,给格军进攻制造困难。
1992年10月,格军攻进苏呼米,并夺取了阿布哈兹议会大楼,双方发生激烈的巷战。1992年年底,格军与残存的阿布哈兹武装几乎把苏呼米打成一片废墟,阿武装的抵抗似乎已山穷水尽。
但1993年一开年,从国际军火贩子手里买到大批坦克、大炮甚至飞机的阿布哈兹武装向苏呼米发起反击,格鲁吉亚人只能在苏呼米市区保持几个孤立据点。面对急转直下的战局,谢瓦尔德纳泽公开在电视讲话中表示,苏呼米沦陷就意味着“格鲁吉亚失去宝贵的自由”,并谴责俄罗斯驻军暗中支持阿布哈兹武装。而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却针锋相对地表示,俄军将继续呆在阿境内,“以保卫黑海地区的战略利益”
残酷的战斗继续展开,在1993年3月16日的战役中,阿布哈兹声称打死了50个敌人,而格鲁吉亚则声称打死了20个敌人。苏呼米巷战持续到1993年夏天到来,双方都损失惨重。当年7月,当阿布哈兹武装占领了从第比利斯通向苏呼米的两条补给公路,形成对苏呼米的合围之势后,守城的格鲁吉亚人彻底崩溃了,他们扔掉武器,拼命向第比利斯溃逃,苏呼米最终在9月初重回阿布哈兹武装手中。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阿布哈兹武装继续向南攻击,追赶撤退中的格鲁吉亚政府军。终于,格军被迫从阿布哈兹全部撤出。到这场战争结束时,阿布哈兹境内的25万格鲁吉亚族人沦为难民,这个自称的“独立国家”,事实上完全被5万名阿布哈兹人主宰。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阿布哈兹武装继续向南攻击,追赶撤退中的格鲁吉亚政府军,直至格军从阿布哈兹全部撤出。
同年7月下旬,随着俄罗斯的调停,交战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然而,在9月战争重新开始 - 阿布哈兹编队继续袭击苏呼米并占领了这座城市。到9月底,他们控制了整个阿布哈兹领土。
4、结束战争
直到1994年5月,冲突终于得到解决(并且在俄罗斯的积极参与下)。格鲁吉亚遭受了军事上的失败,失去了12.5%的领土和200公里的黑海沿岸,同时,大约有20万格鲁吉亚人离开了阿布哈兹。这导致阿布哈兹的民族人口状况发生变化,原来占多数的格鲁吉亚族变为少数民族(从各种评估资料来看,移居的格鲁吉亚人有15万至20万,而格鲁吉亚方面提供的数字是30万。阿布哈兹人在1992至1993年遭受的民族人口损失可与1860至1870年将阿布哈兹人强制迁往土耳其造成的损失相提并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被承认的阿布哈兹共和国目前对高加索地区大型地缘政治游戏的进程有着最大的影响力。"阿布哈兹问题"是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争执不休的主要原因。俄罗斯军界和政界部分上层人物亲阿布哈兹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格鲁吉亚亲西方的方针,这对俄罗斯在大高加索地区的主要盟友亚美尼亚也产生了影响。
本片的背景是阿布哈兹战争,同九十年代初的南斯拉夫解体辰光一样,外高加索作为文明冲突的边界,长时间被压抑的各种矛盾在经历了八十年代经济衰退和社会风气变化导致的民族主义酝酿后,随着赤色巨人的倒塌爆发出来。作为个体的民众在这种时代洪流下,只能如同风中浮萍一般飘逸离散,原本被写好的计划年代命运,朝夕之间被彻底改写,过往世代生活的家园,不得不被迫放弃,或沦为他族的生存空间。
本片描述的正是阿布哈兹战争高潮之中 一个家庭逃离到人去楼空的山村中避难的往事。生活还要继续,民兵把他们带来的路上还在谈论种植柑橘的收成,日常唯美的场景摄像和孩童们两小无猜的感情纠葛,似乎冲淡了背景的沉重。但频繁出现的爆炸 枪击 以及敌对的女兵 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 这仍然是战争年代,岁月静好不过是一种奢望。
普通人对这种绝望的环境能做的只有逃离,片中女孩拿出珍藏的古董,告诉男孩自己一定要离开这里,但还没等她离开,男孩的父亲就仓皇的带着家人离去,外高加索的冲突在之后十余年中依然紧张,片中人物的未来路径虽然可能各有千秋,但很难看到太多的美好前景。
摄影和构图很美
虽然沉闷的让人窒息但还是喜欢格鲁吉亚电影,那种平仄之中蕴藏的压抑悲伤和无奈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写照。这部片子让我第一次知道了阿布哈兹战争,虽然电影丝毫没有说战争但颠沛流离的人们就是这场战争的遗物,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像是幽灵般没了魂。北影节最佳导演和摄影还是有说服力的。
描述了一个没有对错的世界,战争摧毁好多规则秩序,想重建比毁灭困难太多.
2016年格鲁吉亚电影《他人之屋》,以20世纪90年代初格鲁吉亚内战为背景,赢得胜利的一方有两家人被迁居到南坡,住进了两处别人的房子里,但战争和过去的记忆萦绕不去,他们无法在宁静的柑橘山林里重启生活。山区雨水迷蒙,光线散漫孱弱的氛围呼应着人物内心缺乏生机和动力的困顿……
为逃避纷争,迁徙至他人之屋,却始终与屋格格不入,岂不就是我们尘埃般的人类,虽有住所,但心总在流离失所。电影母题厚重,解读难度也高,表达上有约恩福瑟剧作质感,观感沉重压抑。摄影为片子加分太多,整体前三分之二好过后三分之一。
战争跟人们一样,来了又走,走了又来。
请让我做全豆瓣第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
2020年已看314。
想不到东航的选片都这么文艺,整部电影背景虽然是躲避战争,但却像一首安静的散文诗。好喜欢剧里面的文字,不知道属于那种语言
摄影亮眼 寄居他人之屋 终究并非自有 格格不入最后离去
罗马尼亚、格鲁吉亚、爱沙尼亚、立陶宛......这几个欧洲小国处在被边缘化的位置上,正式这种边缘性也使得其电影等文化作品洋溢着一股浓烈的异质性与文化疏离感。🇬🇪🇬🇪格鲁吉亚的这部《他人之屋》从一个边缘化的位置上审视了战争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改变和影响,逃难来到一个陌生的小村庄,一家人住进了远亲的家里。女主人一边准备开始新生活,一边回忆着昔日的美好。男孩恋爱了,跟隔壁家的那个小姐姐。村子里的男人都不见了,几个女子守护着家园,也忍受着孤独与寂寞。🇭🇷🇭🇷影片摄影干净,充满忧伤的美感。人物在干冷洁净的环境里仿若幽魂一样,躲躲闪闪,窥看他人或者被他人窥看。这家人似乎是闻到了什么味道,立刻做出了撤离村庄的选择,女主人很无奈也没有抱怨,似乎是已经习惯。两个不懂世事的孩子依然试图找寻对方。
b站是101mins的版本 应该是剪掉了性爱场面//“别碰那些不属于你的东西。”//边缘的寄宿者们的鬼魅般存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的生活 疏离孤独寂寞警觉这些情绪认知像空气一样萦绕着他们//对镜像的运用加强了角色存在的飘渺感
看不懂这群人在干嘛,感觉主题表达有些隐晦了,有点浪费还不错的摄影,且调度过于依赖镜头的推拉摇移,这种慢悠悠的节奏跟整个人物内心状态的展现感觉有一点不搭。(东航上为啥这么多文艺片,买了真的有人会看吗…)
色调很波兰,背景铺垫得不够,没什么故事性,节奏过慢,角度切入让蜗想起《unser letzter Summer》
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阿布哈兹,一场血腥的战争之后,曾经是睦邻的格鲁吉亚人和阿布哈兹人成为死敌。战败使得成千上万格鲁吉亚人被迫逃离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与此同时阿布哈兹则扩张其对该地区的控制权。一个年轻的阿布哈兹家庭因战争而流离失所,他们搬进偏远村庄的一个废弃房屋。周围只有山、一座橘子园和一个邻居,虽然这样的环境对于新的生活来讲是宁静而且近乎完美的,但在这个并不属于自己的房子里,每一面墙上都萦绕着被遗忘的记忆......
恰如影片里那句台词“人们总是这样,来了又走,来了又走”,战争的阴影也萦绕多年,时代洪流之下的个体仿若无根浮萍,被奔涌的波涛裹挟吞没,世代承袭的家园一夜之间沦为他人之屋,又被迫逃往另一处被别人遗弃的房子,所谓“家”在何处?影片中枪击、民兵、爆炸与无忌童言、田间劳作、虫鸣鸟语交错出现,观众不断被提醒战争年代里日常生活的难能可贵。从城里慌忙逃来村里的一家人,如同他们突如其来的闯入一般,离开时也是匆匆忙忙,从头到尾我们和村民一样不知他们从何来、往哪去。个人记忆沦为时代洪流中多余的泡沫与浪花,导演从“人”本身出发,带领观众静心聆听大时代下渺小个体的喧嚣与悲鸣。
4:3的画幅很少见,镜头冷峻充满美感,只是影片节奏缓慢,故事有点晦涩难懂。背景是格鲁吉亚内乱,逃离家园住进他人的家。不要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家再烂也是自己的,当周围少有人烟连鸟儿也飞走,邻居充满敌意不信任,周边埋有地雷,原主人偷偷溜回家拿东西,所有这些都导致生活是如此难熬。而对于小姑娘娜塔,相对于待人冰冷的姨妈,父亲再渣也是亲人,当小男友不辞而别,也没有在他人地盘生活的必要了,决绝离开。男人婆姨妈是胜利者,守护住了心中的家园,而周围的人都离她而去,耐人深思。
没看懂。讲的是孤独吗?最后短发女子静静坐在楼梯上,遥看山间,有姐妹和侄女在的时候她仿佛对自己的孤独视而不见。战争是个放大镜,让人看到人与人之间相互陪伴的细腻的美好,也让人意识到生而具有的无法向他人言说的孤独。
攝影超級超級美!每一秒都是藝術畫~就是故事有點雲裡霧裡,加上節奏很慢看著看著就不太明白了。意境很棒。
他人之屋終究是逗留不長的避難之所,被戰火蹂躪的地方才是心與家的歸屬。這部作品的背景應該是90年代阿布哈茲戰爭。想不到俄羅斯文化部也參與到製片中去。整片下來可以看出導演對老塔的《鏡子》有致敬的意味(尤其是開場部分)。鏡頭設計上多次運用了鏡面、玻璃、門框、充滿敵意的望遠鏡準星等(雖說構圖精良,但還是風格混雜);劇作上則是半傳記式。整片的節奏和運鏡可以再慢一點,那會會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