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摩登时代 剧照 NO.1摩登时代 剧照 NO.2摩登时代 剧照 NO.3摩登时代 剧照 NO.4摩登时代 剧照 NO.5摩登时代 剧照 NO.6摩登时代 剧照 NO.13摩登时代 剧照 NO.14摩登时代 剧照 NO.15摩登时代 剧照 NO.16摩登时代 剧照 NO.17摩登时代 剧照 NO.18摩登时代 剧照 NO.19摩登时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12:40

    详细剧情

      二十年代的美国处于经济萧条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人受尽压榨,成为了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查理(查理·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 饰)就是一个底层市民,他在一个机器隆隆的厂房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以赚取微薄的收入。重复繁重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他把人们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卷入流水线机器的皮带里,令人苦笑不得。  查理尽管贫穷,但却很善良。他在路上搭救了流浪女,和她一起生活,家里破烂却又温馨。每次身无分文的查理为了找到吃的,都会故意犯事,以便进入监牢。光景一时间有了好转,流浪女成了歌舞红星,然而好景太短暂了。

     长篇影评

     1 ) 笑中带泪的社会喜剧

    《摩登时代》是卓别林的第七十五部影片,也是他最后一步无声片,最后一步流浪汉影片,从影片的题旨和创作思想是来看,该片是卓别林对于社会,人生及电影艺术的一贯思考的延续和发展。
    1、该片延续了同情劳动人民的叙事语态,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把人变成机器,变成零件的罪恶 在他看来,西方的工业文明并非尽善尽美,它不仅造成了大批工人的失业,而且由于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和追求最大利润的管理模式给工人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
    2、该片是卓别林流浪汉系列的集大成之作,表现了他对现代工业的不人道的抨击,反映了大萧条时期,工人阶级中普遍存在的不满情绪
    3、该片保留并发展了卓别林式的以“含泪的笑”为主要特征的喜剧电影的表现手法。其中许多段落让观众看了不能不笑,但笑完之后又不能不生发出深刻的思考,影片中的夏尔洛仍然是个“绅士流浪汉”,还是个羡慕并竭力模仿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失业者,但和以前的影片相比,该片的社会批判意识更强,如片中出现两次警察镇压工人的场面。

     2 ) 《摩登时代》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还是在初中时老师给我们放的。说来也奇怪,明明是一部年代算是久远 基本是以黑白默片形式的一部电影,我们居然都看的津津有味,哈哈大笑。其中有一些经典片段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也是卓别林大师的魅力所在啊。其实我对卓别林的了解并不算多,但听说此片是他当导演,又是编剧 参与了影片的配乐 又当主角 而且电影呈现的非常精彩的情况下 我还是非常吃惊的,真的能称得上是大师,是天才了。

    非常推荐去看这部《摩登时代》,真的很好笑又有趣,也有深度和讽刺的意义在。即使现在看,也完全不过时。

     3 ) 永远的喜剧大师

    《摩登时代》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电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影片拍摄于1936年,众所周知,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是有史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这次经济危机深刻动摇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根基,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也从自由竞争阶段逐渐过渡到垄断阶段。《摩登时代》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工人夏尔洛在工厂干活,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失控的自动喂食机整得死去活来、甚至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这一切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夏尔洛最终失业了,无意中被当成了共产党领袖而锒铛入狱。但即使在艰难的生活中,夏尔洛和流浪女相濡以沫的场面温,也给人以温馨感动的感觉,焕发着人性美的光辉。影片的结尾,夏尔洛和流浪女携手朝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使人振奋。 《摩登时代》主要采取了讽刺的手法,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问题。 在影片一开头,工人们蜂拥而至,犹如绵羊被牧羊人驱赶一般,他们也在被资本家们驱赶着。资本主义世界宣扬人人平等、自由,但实际上,我认为工人们并非真正自由。相比于奴隶社会的奴隶,工人确实有了人身自由,但工人仍没有经济上的自由。正如马克思所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生产者(即工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这个历史过程称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剩余价值。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时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片中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还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所以资本家们通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剥削工人。片中老板不停地让传送带加速,减少休息时间,甚至一根烟都抽不完,就又要工作。资本家们还发明了自动喂食机,来变相的延长工时。马克思对这种做法作出了这样的抨击:“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影片同时也表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影片中也有所反映,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工人们纷纷失业。有的靠要饭为生,有的去偷去抢,更多的则是上街游行示威,整个社会一片混乱。外边的生活,还不如监狱中的来的安定、愉快。这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弱点所在。 看完影片后,我还有许多想法、感受,比如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基本矛盾的问题,还有资本主义是如何从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也许正如电影开篇的一句话:“《摩登时代》是一个关于工业时代的故事,其中讲述了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希望今后,人类社会,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多花些心思在治理这个社会上,好让人人都能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摩登时代观后感 开头利用深沉的交响,奠定了影片深沉的主题。 第一个画面是一群绵羊,这一画面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因为我的脑海瞬间搜索到了英国圈地运动。 接下来出现的了Subway和Car,以及后面的剧情让我了解到《摩登时代》的背景是三十年代资本主义走向垄断的时代,机械大工业高速发展,资本向少数垄断财团手里集中。 而卓别林扮演的一个无产阶级工人角色,随着这场工业和社会变革洪流到来的是大量沦为机器工业文明附庸,在技术革命的旋涡中迷惑,然后成为这个机器社会生产线上的螺丝钉,微不足道,随时可以被无情抛弃。《摩登时代》作为表现20世纪初社会化大生产的最为著名的影片,为经济危机给广大工人带来的痛苦而大声呐喊呼号。 喜剧大师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表现,笑中带泪、喜中带悲的诠释方式,辛辣尖锐的讽刺和揭示出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工人饱受资本家欺压剥削的严酷现实,以其卓越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万失业者遭遇的生活画像。 抓住资本主义的本质,进行深刻而激烈的揭露,把资本家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无产阶级的压榨和摧残的丑恶面目,展现的淋漓尽致! 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资本主义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通过对电影里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的分析,我渐渐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 工厂老板不断的苛求加快生产线的速度,工人只好忍气吞声。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压榨荒唐的行为。 二 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想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识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就是更多的剩余价值。 三 在码头偷香蕉的美丽女主角,得到香蕉后脸上天真快乐的表情,逃跑时俏皮的动作。以及她与家人间的互相鼓励,互相安慰,相亲相爱的场面。 家人是我们永远的依靠,家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避风港。怪不得,当时的人们那么希望能拥有一座房子,即使房子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坚固,但在它的主人心里,房子就像家一样,是最牢固可靠的。 男主角为女主角擦干眼泪,然后屏幕上出现了"Buck up-never say die.We'll get along!"。男女主人公相互鼓励,一起微笑地携手走向前路…… 很多人为这一幕所感动、赞美,我个人倒认为这种从悲剧里产生的希望才真的是讽刺的悲剧,对黑暗的臣服和逆来顺受使人永远背离光明。 所谓的“摩登时代”是一个十份特殊的时期,两次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完成,工业社会彻底取代了农业社会,人类从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 在这一历史转型期中人们忙乱而无助,资本家私下伪善的画皮露出惟利是图的本质,劳动者则顺理成章的成为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工具。他们都身不由己的践行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此时此刻,我也想到了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摩登时代”,忙碌紧张的工作学习生活。 很多时候都不清楚这种忙碌,这种追逐,到底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怎样。 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社会洪流里的一份子, 我们人类共同的理想就是为了真理自由的或在这个世界上,为了美好的未来一同努力。 摩登时代观后感 1936年 2月5日,《摩登时代》在纽约利沃里剧院首映。当时正置世界经济危机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普遍失业,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在如今资本主义依然存在的今天,此影片仍然是一部很好的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影片,亦可看出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不择手段的做法,拼命地压榨无产阶级工人。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资本主义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相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识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就是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影片开始的镜头里,先是羊群拥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拥护着走进工厂,形式接近,给人一生种想哑然失笑的感觉,同时又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运和羊群一样,而查理正是这千百个人中的一个。再如影片还通过豪华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园别墅和现实中的破旧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在街头,人虽然获得流浪的自由,但要为无家可归、难以充饥而痛苦。在工厂,人虽能维持生计,但他却是机器的奴隶。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形象概括了摩登时代的矛盾本质。在卓别林自己评论来说:那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 我永远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机械化的社会秩序。虽然其电影所叙述的历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逐渐走向垄断的时代,那个时代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低层阶级而言是苦不堪言的,面对机器时代的来临,他们只能感到无所适

     4 ) 含着泪水的笑

    今天把它翻出来看,觉得卓别林真的是个天才!
    《摩登时代》便是卓别林的一部重要代表作。该片拍摄于1936年,是卓别林对西方大工业社会的弊病批判最犀利、揭示最深刻的作品。在影片的开头,流浪汉查理在一家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繁重而紧张的劳动,使他无暇喘息,甚至在被卷进齿轮当中时,双手还不停止工作。而冷酷的老板还嫌不够,拿来一台喂饭机器在查理身上试验,企图连工人吃饭的间歇也要剥夺掉。然而可怜的流浪汉查理,连这样的工作也无法保住。他不断失业,到处碰壁,挣扎着走向没有尽头的远方……
    影片最出色的,当然是卓别林运用的喜剧语言。他善于把主人公置于尴尬的境地,创造出最自然而又最令人忍俊不禁的笑料。一个简单的道具,他信手拈来,便产生出无穷无尽的喜剧要素,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老掉牙的无声电影,千篇一律的追逐情节,在他的手下,竟显得那样新鲜耐看,妙趣横生。另一方面,卓别林的喜剧要素,是建立在他对贫穷的大众深切的同情之上。这样,他的喜剧影片,能够引起最大多数观众的共鸣,也能够激发起观众的善良和同情心。因此,他的影片不仅在当时深受观众欢迎,直到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为广大影迷所喜爱。

     5 ) 经典

    有人说《城市之光》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电影,但我依然认为这部《摩登时代》才是卓别林默片时代最后的收尾之作。现在回顾《摩登时代》的拍摄年代,我们不得不佩服卓别林的强大。此部影片摄制于1935年,这时好莱坞已经是有声电影的天下,无声电影已经濒临退出历史舞台的边缘,而局部彩色片也在这一年诞生,这是一个电影摄制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但很多人总是固守着一些东西不肯放弃,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古板!正如音乐届的恩雅一般,卓别林就用他的《摩登时代》向我们证明了这种坚持的伟大。卓别林始终认为肢体语言的表现才是电影艺术的真正的精髓,而这一理念在现今电影技术大爆炸的今天依然极具指导意义。在卓别林的坚持下《摩登时代》正如传统无声电影一样屏蔽了对白,只留下少许音响和背景人声,而它也证明,经典不会因为形式而失去它的色彩。

     6 ) 摩登时代的异化劳动

            “摩登”一词,带着三分小资、二分时尚、一分慵懒的情调,或许是不少女孩子孜孜追求的生活风格。“摩登”是相对于过去淳朴质素的生活而言的,是对老农的粗布麻衣、农耕手织、粗茶淡饭的远离,是对作坊里妇人手拿线锤唧唧复唧唧、竹篓背孩子依依又呀呀的生活的抛弃,从此进入看似先进发达甚至令人眩惑的摩登时代。却不知灯红酒绿下掩盖着怎样的血肉辛酸,狂欢的通宵达旦里是如何与狼共舞,暧昧的空气中沉寂着多少不可言说。摩登时代是令人着迷的时代,却也是令人恐惧的时代,越沉迷于其中却越发恐惧,越恐惧便越无力逃脱。
            看看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便知这“摩登”到了何种疯狂的地步。黑白色的无声默片,将一切简化,没有色彩的享受,没有丰富的明暗变化,没有多余的话语表达,只有卓别林夸张滑稽的动作和那随着人们的情绪而起伏的背景音乐。最简单的元素,往往能引发丰富的思考,触动人最脆弱的神经。这部喜剧影片创制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正值其经济大萧条时期,大量工人失业、家庭破散、妇女儿童挨饿、犯罪率升高……那是美国在进入资本主义经济时代后经历的第一个经济危机,今天用马克思的观点来看,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像是个成长中的娃,每隔一段时间闹一场病,一病全身都要修理一下,而且还到处传染,搞得各地的娃一起跟着遭殃。或许这就是通向所谓的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而生存在这段漫长的必经之路的人类,却要将个人极其渺小短暂的一生浸泡在五味杂陈的时代中。今天的人或许有更多的条件在这五味中寻找甜美的幸福,而影片中的那群工人与流浪汉,或许只能在幻想中获得甘甜,更多的是与机器的冰冷、与天空的阴霾、与拥挤而冷漠的同类相伴相随。
            这就是摩登时代。光明与黑暗同体,文明与野蛮共存。人类的异化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显现。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指出,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而私有制是产生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异化劳动。
            卓别林总爱让观众面带笑容地在内心流泪。影片的开始便是一个蒙太奇镜头,一群猪的涌动和一群人的涌动,观众们中枪了有木有!70年前的镜头依然在今天依然一遍遍上演,城市里的上班族、节日期间返乡的农民工,难道不就是这副样子吗?本雅明笔下的人群,不也是这副冷漠、匆忙甚至麻木的神态么?人与人之间缺少感情交流,工人之间只是一道道工作程序间的合作关系,停止了齿轮的运转,他们便是互不相识。工人与资本家便不只是冷漠可以描述,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做人,从开动机器的那一刻起,工人便处在资本家的监控与操纵之下,一遍遍的加快机器运行速度,一点点地压缩他们休息的时间,就连午餐时间也想占用。人与人的关系都依赖于物,通过物连接起一个社会的网,当这个物质消失时,关系也就随之断开了。而人与人的情感碰撞哪里去了?思想交流哪里去了?人人生存在属于自己的铁屋子中,渴望有人走进屋子,却又将偶然闯进屋子里的人驱逐出去。影片里唯令人心动的便是卓别林饰演的工人与女主角的感情。我很难确定那究竟是不是爱情,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让观众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没有被异化的人性的存在。在那个充满苦难的时代里,两个人相濡以沫,幻想一个富裕的家,找寻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家,相互搀扶着走下去。影片的结尾,两人逃脱了警察的追捕,手挽着手,微笑着走向那看不到尽头的远方。尽管卓别林给我们展现了这么多时代的残酷,但是最后依然没有抹杀掉对美好的憧憬,这也是他对人性本善信条的坚持。我们也愿意相信,他们的前方会是真正的喜剧。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劳动异化的另一些方面在影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工人同自己生产的产品相异化、同生产的过程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影片中,工人被机器所奴役,机器不停止,他们便无法休息。即便是机器停止了,受惯性作用,工人还在机械地重复着一个动作,大脑仿佛短了路,精神恍恍惚惚。本应是人来控制的机器,却成为了人的主人。而他们生产的产品也不为他们所使用,不过是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后,换来维持生存所需的一点点物质资料,而就连这点需求恐怕也很难满足。最令人心酸而震惊的是那用来一边工作一边吃饭的机器,将人的生存自由挤到了难以喘息的地步。这机器又是谁生产出来的?是不是也是工人自己呢?工人生产枷锁来桎梏自己,最终在枷锁中死去。为了逃避这样的苦不堪言的生活,卓别林竟然愿意去坐牢。牢笼本是束缚人自由的狭小逼仄之地,但摩登时代的自由,连监狱都不如。监狱里有不劳而获的饭,有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为了获得这一切,只需遵循监狱的统一管理即可,而监狱的管理似乎不比工厂管理苛刻多少,甚至还轻松许多。
            这是摩登时代对人的扭曲、对劳动的扭曲。劳动本应是人们生存的必需,人们从劳动中获得生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本质,在被异化的劳动力,人人唯恐避之而不及。逃离,甚至逃离到监狱中才能获得快乐。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影片中卓别林似乎有过一段快乐的“工作”,那对他来说或许也不算工作。他在看管服装店时,快乐地划着旱冰;在酒店里唱歌表演。瞧他上扬小胡子里洋溢着的幸福,瞧他扭动的腰肢间颤动着的快乐,似乎都在向我们展示着他享受到的时代之乐趣。这份工作尽管也依然是受资本家的压榨,但却能尽其所长。他是将这工作当作艺术来对待,在艺术的创作活动中,他暂时忘却了一切烦恼,闭上眼睛,就可以见到一个大大的舞台,听到无数的掌声。艺术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够发挥其审美的作用。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也分析了这种物化现象,并强调了分工生产对工人的分割,人类失去了总体性。他指出,劳动过程越来越被分解为一些抽象合理的局部操作,工人同作为整体的产品的联系被切断,他的工作也被简化为一种机械性重复的专门职能。这种分工也进入整个人的“灵魂”里,将他们的灵魂也合理地结合到专门的系统里去。就这样,人无论是心灵还是其客观的劳动,都成为了机械化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本质不是作为人而存在,只是作为机械系统里的一部分而存在,他必须服从这个生来就有的系统,不管乐意还是不乐意。影片中工厂里的每个工人,不都是这机械过程中的一环么?不可停歇、不可逃脱,否则就要面临饿死街头的命运。我的母亲也曾做过纺纱工人,她跟我讲,纺纱的机器一旦打开便要不停地运转,直到机器报废。所以工人要轮流地守在机器旁工作,不论是白天还是夜间。在今天这个工业高度发达的时代里,这种艰苦的工作确实越来越少了,而逐渐被先进的机器所替代。但劳动者的分割现象依然没有消失,反而逐渐加剧。专门性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多,一个完整的成品是由千万人分工协作完成;专家原来越多,而通才越来越少。这或许能大大提高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各个行业的精细发展。但在一个小小的叶片上下一生的功夫,却失去了整个森林。但看不到完整成品,感受不到整体的后果会是什么?如果局部的发展走错了方向,怎能知道该往何处去呢?
        今天的我们,看到了摩登时代,也实实在在地生活在摩登时代,也依然追求着摩登。却又着实感觉无力反抗、无力挣脱。如同卢卡奇所说:“人们发现这一机械系统是现成的,完全不依赖于人们而运行,他不管愿意与否,必须服从于它的规律。”那我们也学一学卓别林,在工作与生活中找寻艺术的身影,带着微笑奔向不知名的远方。

     短评

    时代真的进步了吗 我们更幸福了吗 996 货拉拉 拼多多 外卖小哥 内卷 房价 教育 哪里是我们的栖息之地

    7分钟前
  • 来都来了
  • 力荐
  • 快一个世纪的电影,倒是却不衰落!

    8分钟前
  • 多看电影爱电影
  • 还行
  • 当人不再是人,而是机器

    9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力荐
  • 上流社会的狗没听过饿肚子的声音

    11分钟前
  • Evans
  • 力荐
  • 永远的卓别林

    12分钟前
  • jijo
  • 力荐
  • 如果电影不曾有过卓别林,该会是一个多么无趣的世界。光前30分钟就让我几度笑岔了气。荒谬有理,喜谑至极!

    1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 开头工厂那段真是创意十足,后面就弱了点了

    19分钟前
  • Omega
  • 推荐
  • 卓别林的喜剧高级的地方是不讽刺底层人,而是永远站在弱势这一边。相形之下,今天的电影创作者不仅仅是充满铜臭,是充满了恶臭。

    23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 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可悲可叹可怜。夸张的表演,展现那个时代中苦不堪言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底层阶段,从笑声中看到当时社会现实,结局时主角相依微笑走向远方却又给观众留下希望。无论是表演力还是影片所传达的思想均足以让百年后的今天羞愧

    28分钟前
  • 闻君有白玉美人
  • 力荐
  • 惭愧死了,这才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卓别林的电影。在放映之前我还想,为什么人们要叫他“大师”?不就是一个演员么。结果几秒以后,字幕上映,导演,编剧,主演,甚至音乐配乐都是卓别林创作的。我完全被震撼,真的是大师啊……这是一部又辛酸又喜剧的片子,对当时的社会不论是在工业,政治,还是生活

    31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 卓别林无疑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摩登时代》是卓别林的代表作。

    34分钟前
  • 斑斑点点
  • 力荐
  • 靠,看了才知道,星爷有那么多东西是从这里学来的。

    36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 有些电影永远都有一个别名叫做——经典~~

    37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 经济萧条,失业严重,穷人潦倒,贫富不均,企业主压榨,社会混乱,体制不合理

    41分钟前
  • Dyingpluto
  • 推荐
  • 第一部卓别林。机械化的生活中总还存在角落里的闲适,苦难也可以被享受。可以看出所有群戏、高速剪辑、长镜头都不是卓别林用来炫技的资本,一切都只为更好服务笑料。而这正是影响了憨豆、星爷乃至猫和老鼠的源泉,旧时代电影的本真在快餐潮流的冲洗下,总是显得愈发珍贵。

    42分钟前
  • Ocap
  • 力荐
  • 这是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片,他尽可能写一个对话剧本,尽可能尝试一次“声音”的实验,然而由于卓别林坚持一贯的“流浪汉”角色,“声音”似乎又与角色不协调。反观,声音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听到的机械设备(有声)对人的打压(无声)正符合了电影主题的象征。

    4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 [2006-05-02]曾经有一段时间看了卓别林的一些电影,更加相信自己的论断:电影在不停的大踏步倒退!![2021-02-20]陪孩子重看了 Modern times 和 city lights。卓别林真是伟大的天才电影人。

    46分钟前
  • 林愈静
  • 还行
  • 老板永无止境地剥削工人,工人不仅上班要打卡,连上洗手间都要打卡。工厂所有地方都装了监控,包括洗手间,决不允许员工有偷懒的机会。老板成功把员工逼疯了,一看到螺丝或者像螺丝的东西就想去拧一下。工厂太冰冷了,让查理感到温暖的地方,反而是监狱。监狱有吃有喝有住,以至于他都不想走了。他出狱了都要故意犯罪,仅仅是为了重新回到监狱。别人有幸福美满的家庭,而他和流浪女只能坐在别人的家门口做白日梦。果然“伟大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PS:卓别林兼任制片人、导演、主演、编剧、配乐,最后竟然一个奥斯卡的提名都没有?

    50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 人的异化,极富前瞻性,即使放在今天看了依旧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卓别林是个极为矛盾的个体:一方面,他总是对社会那些最深入肌理的顽疾给予毫不留情的讽刺和抨击;另一方面,他也是个执拗的人性本善论者。

    5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 失业时日子那么难熬,工作时又避免不了被异化

    55分钟前
  • 曾于里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