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假期,翻出了几部老电影以消磨时间。
记不清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是在几岁,只知道当时自己很小,整个观影过程中充满了欢笑。再次观看,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为逃脱警察的追赶,三毛误打误撞地报名参了军。进去军营后,因为身材的矮小闹出了不少笑话:被木头“举起”、顺拐、被木桶卡住……
然而,就是一直被人嘲笑的三毛在战斗中屡次脱险、立下战功,甚至在战争结束后,成为了全班唯一幸存的人。
说它是国产黑色幽默电影的巅峰,其实一点都不过分。电影被定义为儿童喜剧片,所以电影的整体基调都很轻松,甚至有很多表现手法都是在漫画中才能看到的,如三毛被打晕眼冒金星、人在玻璃上留下巨大人影、长官被手榴弹炸得全身熏黑……
在对战争的刻画上,我们更可以体会到导演的黑色幽默:师长靠健脑仪来做出作战策略,结果只是一味地“再议”、炸弹把鱼炸熟、等待援军等到“白头”……
这样的桥段就算放在今天,我相信,依旧能博得不少欢笑。
现在上大学了,看到这部电影,就想起童年时的某一次暑假。那时候是在村头的大幕布上放的这部电影,小伙伴们笑啊、闹啊,虽然时光已经匆匆而过,但这部电影仍承载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
就好像是很多年前看过的电影,本来电影的情节已经忘的七七八八了,浏览了一下电影简介,很多似曾相识的片段好像自己冒出来了一样。
小三毛垂到额头的三缕经典小“头毛”,成了三毛最经典的标志。瞪的大大的眼睛,好像总是一副受惊吓的样子,毕竟也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现在这么小点的小儿可能还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撒着娇,闹着脾气。但是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就没有这么幸运。憨憨的,懵懵的,就一路过来了。
虽然也闹出了不少的笑话,看客们也会跟着笑得前仰后合。但细想开来,谁不希望孩子们能生活在快乐幸福里面的。而我们今天的快乐幸福,正是这些懵懵懂懂的小小身躯,一步步抗下来的。在笑过之后,也更懂的怜惜。
一冰
每年夏天的银屏雷打不动的除了策马奔腾的《还珠格格》,还有一部二十年来持续让人笑出腹肌的《三毛从军记》。
清一色的五星和满屏的“搞笑”就知道这部国产喜剧的地位:
导演张建亚本人超会讲笑话,他说之所以开拍《三毛从军记》是缘起一次他和徐根宝(前国足教练)在电视台接受采访。
有人就问他,既然和徐根宝会了面,不如拍部关于足球的电影吧。
张建亚答:中国最臭的两样东西放一起,那还有人看吗?
引得在场人爆笑,从此也成了圈内口耳相传的经典段子。
张建亚
然而这个笑话让张建亚敏锐地意识到,导演必须拍观众喜欢,有好感的题材,于是把《三毛》漫画搬上银幕的想法就在他的心中浮现了出来。
开机前相演员,“三毛”是个漫画人物,不同于其他情感戏,他的肢体动作尤为重要。
于是张建亚就开始从舞蹈学校、歌剧院,甚至是马戏团里找小演员,少说也看了几百个。
一天吴天戈从北京打来电话,说从中国戏曲学校找到一个小孩儿,特别好,叫张建亚一定要来看一看。
张建亚赶到北京,往宿舍里只瞧了一眼就认定是他没错了。
看着像个老实孩子,但那双大眼睛里又透着机灵气,这不就是漫画里的三毛吗?
可当张建亚向这个孩子发出拍电影的邀约,却被他一口回绝了。
跟我拍电影好吗?不好。
你不想拍电影?不想。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这个小孩儿叫贾林,湖北人,出身著名的梨园世家,身子板好而被伯父指定一定要学戏曲,练武生。
他九岁就来到北京刻苦学习,翻跟头,扎马步都不在话下。
加上这一身才艺更是坚定了张建亚要用他的决心。
于是剧组只好一点点给他做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和学校调剂,把孩子借出来。
往昔不同今日,那个年代的学校更希望学生把基础功练扎实了再出道,而不是过早地成名。
好不容易疏通完,剧组又要面临拍儿童戏的世纪大难题。
不过这难不倒张建亚,早在与田壮壮、谢小晶合拍《红象》时便积累了丰富经验。
小孩子最忌讳有演的感觉,唯有让他们把这一切都信以为真才能拍出最好的效果。
于是张建亚安排执行导演崔杰天天给贾林用说故事的方式讲戏,让他相信剧本中人物的生存方式是真的存在的。
最终呈现的效果甚至到了贾林在片场都不用演,光靠玩就能达到完美状态。
这也让剧组的气氛格外好,士兵们、大人们都玩得不亦乐乎,而张建亚就在这个时候拍出最理想的片段。
外景地取在苏州,每天都要把样片送回上海,而制片厂里的人一天最期待的就是《三毛从军记》的样片,因为实在是太好玩了,常常把审片员笑得前仰后合。
可是进入剪辑阶段后,张建亚反而发现按照顺序排列的影片不如一段段拆开看好玩,有了声音的不如无声的搞笑,这怎么回事?
张建亚召集了一帮电影厂和美术片厂的老师傅们集体“会诊”,终于找到了笑点丢失的原因。
人们看剧情片时是有心理预期的,即使面对笑点也会故意缓一缓看看后续剧情再决定是否好笑。
而片段式的素材正好合了四格漫画的特点,大家都知道它是短促的片段,该笑的地方就笑,用不着迟疑。
发现了这一奥妙的张建亚立刻把《三毛从军记》的叙事顺序重组,抽掉了一些不必要的,穿插进一些非线性的,把影片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来表现,打破观众看剧情片时设置的“笑点障碍”。
既然是改编中国漫画,那当然就要有中国漫画的风格,这是张建亚独创的一种模式。
迄今为止能模仿得像的人一个手就能数过来。
电影《三毛从军记》从开拍之初就被定性为是一部儿童片,占的是上影厂儿童片的份额,后来还拿了金鸡奖的最佳儿童片一奖,但是张建亚一直坚定它是拍给所有人看的。
这也是张乐平创作《三毛》漫画时一而贯之的严肃态度,《三毛》从不只是儿童读物,大人读来更能体会到其中深意。
虽然二十年没有再翻开过《三毛》,却依旧对里面的笑料印象深刻:
三毛在街上找丢了的一粒米,结果引来了满街的人弯腰携皮夹子(上海话:捡钱)。
三岁的我且能为此捧腹,现在快三十岁的我细思起来竟又感到一阵悲哀。
在哈哈大笑之余,更体会到一个时代的辛酸。
《三毛从军记》也继承了这样一种哲思:
三毛这个年纪的小孩原本应该是在爹妈的怀里享受最快乐的儿童时光,却因为战争被迫放置到了一个连成年男性都无法承受的险恶危难的环境之下……
这就是战争给一代人,乃至全人类带来的伤痕。
影片最后,三毛站在一排排十字架墓碑前,整个班士兵只有三毛一人光荣复员。
“八年了,八年了……”抗战终于结束了。
旁白说着:“(他)结束了动荡的军旅生涯,等待他的是……”
旁白没有说下去,而我们知道往后三毛还要在战火中继续讨生活,直到解放。
明明是喜剧,却有悲情在观者胸中升起。
这就是一部好作品的分量。
重映场次
SFC上影影城百联大上海店
黄浦区西藏中路500号第一百货8楼
我觉得,《三毛从军记》是我所见过,最好的抗战片。
没有之一。空前绝后。
初看这部电影,是小学时组织去电影院看。那时大家都小,不太懂,只觉得好笑,从头笑到尾。后来这电影得了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
但我回想起来,这实在不该是一部儿童片。
捷克作家哈谢克有一部不朽著作《好兵帅克》,描述一个看似呆萌上进实则机智狡猾,看似积极参军实则暗地躺平的捷克士兵,揭露一战期间,奥匈军队中方方面面丑恶嘴脸的喜剧讽刺故事。
昆德拉说20世纪后,伟大小说大多得不到大众认可。《好兵帅克》是最后一部“得到大众认可的伟大小说”。
《三毛从军记》,是我们自己的《好兵帅克》。
看过的诸位自然知道,电影情节极简单。
抗战开始,三毛从军,一心报国。热血纯粹的三毛,油滑老练的老兵,一路过去。慢慢美梦化成泡影,战争残酷得出人意料。
被选进敢死队的三毛意外成了大功,去师部报道,目睹了军队上层的腐败嘴脸,也看到了师长背锅自尽。
也动摇彷徨过,最后深入敌后,未得援军,成了野人。“八年了,别提他了。”
妙在《三毛从军记》是有原著漫画的,电影也大有漫画喜剧的精神。
这个电影开始时,很轻盈。旁白老师以嘲讽的口吻,开始念叨:当时铺天盖地,都是非常时期的宣传。
随即就是大人物发出了号召:
“要以无数无名华盛顿,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要以无数无名岳武穆,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
——这里的口吻如此戏谑,结合黑白纪录片式的描绘,怎么看都像是反讽。
开场是卓别林式的段落:黑白片,三毛和警察追跑。
配乐是格里格《培尔·金特》著名的《在山魔王宫殿里》。搞笑段落。
警察捉住三毛,画面变彩色。旁边正好在征兵。
征兵的那位不知是变声还是配音,声音极尖酸刻薄。逮住了魏宗万老师扮的老兵油子,一看眼熟,警告他:“这回可真要跟日本人干了,小心枪子崩了你,看你怎么混!”
当时魏宗万面有难色,三毛显出英雄本色:“老子要当兵!老子要当兵!”
立刻被警察提示了:“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你个小瘪三,还想当丘八呀?”
激怒了征兵处的,气哼哼地瞪着警察,收下了三毛。
“叫什么名字?”
“老子叫岳武穆!”
最后三毛承认自己叫三毛,对面大笑:“对嘛,三mo就三mo,叫什么五mo呢?”
——魏宗万听到要上前线,面有难色;征兵处的人提醒他,可能要吃枪子,没法混;警察提醒三毛,好男不当兵。
大人物提出的“岳武穆”,也只是口号,其实懂行的根本没当回事。
只有三毛这纯真的少年,真怀着一颗岳武穆的英雄心。
三毛去当兵了。衣服尺寸不合,又个子小,各种笑料。
张建亚导演后来承认过,拍摄时临场看到旁边的鹅成群结队,觉得有趣,便拍下来了。战争就这么异化人。
三毛有两个尺寸问题的笑料。一是裤兜太宽,被螃蟹钻进裤裆里了,惨叫一声被按住;二是体格太弱,挥锤子没挥好,魏宗万来耍帅挥锤子,结果锤子飞了。
这两个包袱,都是魏宗万想出来的,后者甚至是他自己的经历。这就叫所谓,“有生活”。
喜剧的一笑,是普通人真正的甜酸苦辣。
上下层鲜明对比,是所谓名媛名票来劳军时。看到名媛舞蹈,团长与师长按捺不住,挂在身前的望远镜勃起哦不对翘起。
妙在三毛却更在意后面的京剧表演岳武穆——他还是想当英雄的。
这部分喜剧段落,是以日寇眼中,一块中国形状的蛋糕结束的。
就此进入残酷的战争。
毕竟是喜剧,所以战争场面也尽力搞笑度过了。比如“壕沟挖深一尺”、“带着板凳撤”。这是源自真实的计策,但靠这些方式以退为进坑对手,想想也是微笑中带着辛酸。
三毛捡到一只断手,吓得赶紧抛了;魏宗万捡到,撸下断手的戒指,又看看断手手心,“生命线太短,短命鬼!”
新兵和老兵的区别,分明了。新兵对战争还充满了幻想,老兵却已经对死亡见怪不怪。
淞沪大战惨烈无比,团长和基层官兵伤亡极大。团长是个好汉,然而有点口吃。大吼“老子把生辰八字都带来了!不成功便成,成……”还得副手给他接:“仁!”
之后就是抽签,“抽到签的弟兄们,先行一步。为社稷成仁,为民族取义!壮哉!” 三毛自愿上了敢死队,“老子也要做精忠报国的岳武穆!”用一个牛肉阵,意外取得大胜。
这时旁白又说了句绝妙讽刺:“当此列强外侮之际,一场战斗的胜利应该当一场战役的胜利。” 大人物前来视察,还故作谦虚,“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往往是等等等等。”
然而大人物与三毛合影时,锦旗遮住了真英雄三毛,结果上照片的,只有大人物和一面锦旗——这是本片最意味深长的镜头之一。
明明慷慨成仁、九死一生的是小人物,最后上镜的却是大人物。
顺便,大人物这条新闻旁,是《日本穷兵黩武,财政陷于危机》。
三毛立了大功,去师部报道。魏宗万还夸他,说三根毛是福禄寿,多一根不行少一根不可。从师部起步,再往上就是军部司令部国防部啊!
——下一秒,三毛在给师长擦皮鞋。给师长太太洗衣服。给师长儿子擦屁股。
前线立功的英雄,成了个碎催。
旁白淡淡地说:“国难当头,自然一切行动都是抗敌救国,反之就是投敌卖国。此时的三毛干什么都应该知道,他这是在为抗战出力。” 所以他撕一张“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来给少爷擦屁股,当然也是在为抗战出力。
后面三毛饿着肚子旁观师长们大吃大喝时,响的背景乐是《魂斗罗》。
三毛自己饿晕过去,师长却在得意洋洋给自己的菜起名字:“轰炸东京!”
——这个还真不是虚构的。
当年陈果夫研究了一道菜,是鸡汤煮成浓汁,虾仁番茄爆火略炒,加入鸡汁轻芡,油炸锅巴一盘,趁热浇上勾过芡的鸡汁番茄虾仁。觉得如此色香味声四者悉备。陈果夫还得意洋洋地说过:“鸡是有朝气的家禽,虾是能屈能伸的水族,原料鸡、虾、番茄、锅巴四样,动物两样植物两样,植物中一红一黄,动物中一水一陆,都是对称的,同时这道菜既富营养,价又不昂,的确称得起天下第一菜。”
——大人物们还在琢磨怎么吃才有讲究。三毛们只能饿晕过去。
大人物们当时考虑的是什么呢?团长和师长建言:“不打吧,是难以服民心,打吧,很可能损失极大。其结果很可能是,我军全军覆没,而友军,渔翁得利!” 旁白又来了:“伤脑筋了吧,能不伤脑筋吗?想在朋友面前保存自己,比想在敌人面前保存自己,还要伤脑筋。”
终于逼出了本片第一神句。师长一声:“再议!”——再议,就是再议论议论再研究研究再商量商量再权衡权衡再比较比较再考虑考虑再观察观察再看看再想想再等等,等等等等。
师长再议之后,贻误军机,酒醉之后,跟三毛对着吼小把戏,大哭“我是背黑锅!”
那时他有一句神问。
他问三毛:“司令大还是委员长大?”
“委员长大。”
“那外国佬大还是委员长大?”
“外国佬大。”
“那不就结了!”
委员长、外国佬、打不打、贻误军机、保存自己——这些串起来一想。千言万语,都在里头了。
于是师长留下一句完美遗言,“我们都是小把戏!”自尽了,立刻被塑造成了英雄。而三毛重新回到基层。
当时三毛是有过其他机会的。比如,他遇到过一个酷似沙家浜的场合。然而三毛考虑:“军人当以国为家,军人当战死疆场,军人当无七情六欲,军人当无儿女情长,军人应该是一颗子弹,他的归宿就是枪膛。”
于是深入敌后,陷落在那里了。
和魏宗万一起等着,然而“支援计划取消了,哦不,也许要,再议。”
终于他们俩头发都白了,“八年了,别提他了。”
又是漫画化的表现手法。
实实在在地说,本片的漫画手法是必要的。但去掉漫画手法,事实是:
深入敌后的,大多等不到头发变白,已经牺牲了。
那被魏宗万撸掉金戒指的断手,也已经牺牲了。
抽签敢死队时,魏宗万流露过全片最苍凉的一瞬间,完美表情。因为他知道,此去没机会了。
当时团长令敢死队英雄们喝酒,一一碰碗,“全靠你们了。”
魏宗万仰天大叫:“娘!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儿今日,不能尽孝了。兄弟们,兄弟是本地人,家有老娘一个,此去九死一生。将来谁到我家里,替我给老娘磕个头,我这里,多谢了。”
临了,饮酒,摔碗。“先走一步!先走一步!”
团长都热泪盈眶,克服了艰难的口吃:“人生自古谁无死,何必马革裹尸——还!”
这段因为后来三毛的牛肉计神奇成功,悲伤是被冲淡的。
但现实中,我们都明白,绝大多数这样上敢死队的,都牺牲了。“先走一步”的他们,的确先走一步了。
要揭过笑的那一面,才想得到真实的战争有多悲壮,有多残酷。
然后,又响起了《培尔·金特》的《晨曲》。胜利了。八年。
烟花,庆典,美酒,掌声。
大人物又来说话了,而作为前线奋战的英雄,三毛没机会上前。
旁白这时的口吻,没那么戏谑了。
“三毛知道,他就是华盛顿,就是岳武穆。只是是,无数的,无名的,而已。”
这是本片真正的主旨。
大人物胜利了,背后是一个红色的V。Victory,胜利。
下一个镜头,是三毛站在一个白色V上:而这个V,是无数陵墓组成的。
“民国34年9月9日,侵华日军无条件投降。国军九十八师七十六旅五团四营三连二排一班战士,三毛,第一批光荣复员。等待他的将是……”
是的,三毛(和魏宗万)就是千千万万普通一兵的缩影。他们几乎经历了一个普通士兵可以经历的一切。 真正是无数无名岳武穆,堆起的一个胜利的V。一将功成万骨枯。
张乐平先生的原画,就是如此。
一开始当搞笑片看,看到结尾,看到那无数的陵墓,才能明白过来。 三毛和魏宗万是每一个普通的战士。热血或油滑,但他们都是英雄,是无数无名的岳武穆。
在后方,他们被当做丘八,“好铁不打钉”。
上前线,九死一生打了胜仗,得了锦旗,可是脸都没机会露。
被上头呼来喝去,泡茶洗衣服擦屁股背黑锅,“小人物!小把戏!”
上头在想着怎么保存自己,怎么让小把戏背黑锅。
大人物吃好菜,小人物饿晕过去。
小人物被当做棋子牺牲了,大人物救都懒得救,“再议”。
连最后陵墓堆起的胜利,都成了大人物慷慨陈词的背景。
很难再有讽刺得如此酣畅淋漓的抗战电影了。 小时候看,从头笑到尾。年长了之后看,到后来,眼泪都会落下来。
因为忽然间明白了,从来创造伟大成就的,都是普通人,都是岳武穆。 只是,“无数的,无名的,而已。”
舞台剧,冷讽刺。这种幽默的渊源来自于1922的《劳工爱情》,精神来自于张先生和那个年代。
八年了。。。
小时候很喜欢看。
之前我一直说,这是中国的《好兵帅克》,最伟大的黑色幽默电影。昨天又想了想,其实三毛的功能是个视角或曰书胆;负责见证自下而上的群像。魏宗万老师虽是配角(靠这个拿了金鸡奖男配),但说他是本片真男主,其实也没问题。以及,这个和马跃那版《贞观之治》(史上范儿最正的唐史剧?)是同一个导演,想起来就觉得分裂……
8年了..别提他了..
极其好看的電影,好多鏡頭至今難忘!
智慧
微笑着的可怜人
很法国的风格。
棒
还是没放开
说的对,我们都是小玩意~
热闹、黑色、伤感、残酷。
谁都是小角色
迄今为止,大陆现代电影黑色幽默顶峰!
国内极为少见的充满超现实色彩的讽刺喜剧!~
。。
中国黑色幽默的顶峰。也只能走到这里戛然而止了。
这个很牛逼
大陆喜剧电影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