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材是二战以后日本被美军占领期间大量涌现的潘潘,此片为战后日本的潘潘研究提供巨大的参考价值。今村昌平有部纪录片《日本战后史:酒吧女侍应的生活》讲的就是曾经委身于美国大兵的潘潘的内心活动。
所谓“潘潘”,参加约翰·道尔《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一书,“她们坚强而脆弱的形象:鲜艳的口红、指甲油、时髦服装以及有时令人羡慕的曼妙身姿。她们成了与城市夜景、战后的日本记忆场景不可分离的部分。她们留下的照片,是那个时代最忧郁哀伤和引人遐思的形象:黑暗中斜立的身影,头上包着围巾,臂上挎着手提包,时常点燃或吸着雪茄。她们有许多委婉的称呼:夜之女、街之女、黑暗之女,但是最常用的还是“潘潘”。”
2.木下惠介的剧作,森雅之的男主,石井辉男的副导,各路此时或今后的卡司保驾护航。
3.无法跟随而去的潘潘还要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度过自己艰难的余生,越洋寄来的除了美金之外还有各种生活物资、时尚杂志等等,潘潘们的大量涌现极大地刺激了有血有肉有干劲有羞耻心的日本男性,潘潘也成了他们眼中不洁肮脏的代言人。由此而引发的男女主之间的相爱而不能在一起的痛苦,田中在此处更想探讨的是男性自身的道德感对女性无边际的规训,即使当女性因战争命不能自给也依然要保持足够的纯洁与贞操,这是战后日本社会的真实写照。
4.无论是车站相见戏,还是雨夜戏,足够精彩,千万不要以对沟口健二导演的标准来要求田中绢代。
3.5 看完月昇和乳房再回頭看戀文,田中的進步非常明顯,而且類似的題材相同的男主配置也襯托出成瀨的浮雲在當時的語境簡直是異色的奇葩 (in a good way) 陳舊的劇本和田中的調度形成了一種很奇怪的矛盾,一方面無論是森雅之的角色還是女主角的處境都處理得很male gaze (最後依靠車禍把女主角的救贖昇華實在無語,直接把她寫死了說不定更好) 但同時田中在一些小細節的處理又讓人看到她質疑甚至借男主朋友的台詞直接質問批判男人把戰敗的憂鬱發洩在女人身上的虛偽 (這點在森雅之弟弟一邊投機轉賣美國雜誌一邊質問久我美子是否真只睡了一個美軍的double standard身上更加淋漓盡致「你和她們是不同的」聽到這句簡直翻白眼)
於是結果就是雖然這是一部女導演拍的melodrama, 無論是戲份還是敘事中心都是森雅之的頹廢男主 (這位同學是我心中演太宰治的完美人選) 他和女主角其實只有一場對手戲,久我美子的戲份甚至不及男主弟弟和朋友重,因此在她的角色塑造和發揮空間也遠遠不及月昇的北原三枝和乳房的月丘夢路 (不過留意到田中很喜歡給她的女主角Classical Hollywood的特寫,挨著鐵絲網被男主弟弟質問得走投無路的那個絕望又驚慌的表情太漂亮了)
比較有趣的是田中處理車站那場重逢追逐戲的鏡頭,觀眾一直只看到女主角的手和腳,直到月台上真正見到對方然後攝影機是放在隨即開走的火車,這都是田中突破劇本限制自己作為導演的表達。而感覺上就是隨便拍拍的過去閃回,於是田中之後的兩部電影乾脆都沒有閃回了(月昇是因為小津劇本的緣故,但乳房其實換個人拍估計會處理成病床上的閃回,可見田中作為導演的成長)
hkiff20224K
喜欢不起来。剧情只有放在特定的年代似乎才是合理的。没有日本战后背景知识的普通观众,可能会看得一脸困惑,这么个充满”厌女”、”被救赎”、“污名化”剧情的作品居然是女导演的处女作…以至于后半段可能意识到过火了强行点题升华主旨倒显得有点突兀。表哥和朋友的设定也有点不适,还不如好好“嫁女”…
日本女性角色在被日本男性羞辱时不仅无法正面回应,反而还要道歉并请求原谅。正因如此,男性角色之间的争论与说教才会如此冗长吧?女性导演夺过导筒后也难以凭女性之口批判男性,只能先附身于男性,才能获得批判男性的资格。男性擅自发动并战争擅自战败,在战后萧条中,性别不平等又造就了女性被进一步剥削与榨取。在片中亲自登场的田中绢代对男主说:“你以为我是喜欢才这样做的吗?”那轻佻的嘴角仿佛欲言又止:“还不是被你们男人害的。”结尾那句“每个人都要对战争负责”还是说得太含糊了,谁该负主要责任不是一目了然的吗。道子自杀那段灯光用得不错!
彷徨车站街头寻找你的身影,替他人写下的所有情信皆为你而写,列车闭门带走昨日回忆,恋心与怨恨一念之差,绝望逼迫自证清白……这头苦大仇深连日旷工,那头打情骂俏书店创业,昭和生活一体两面#百老汇沟口田中影展
田中绢代导演的这部《情书》和岩井俊二的1995年的一部电影同名。实际上拍的和经典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样好,而且拍摄于1953年,由一位日本女导演,也是日本电影史上第二位女导演完成,作为处女作竟然能够达到如此的高度,足以名垂青史。这部电影所处理的女性议题,具有罕见的女权主义维度,不像部分女性导演拍摄的电影仍然反映了男性传统的价值观。她认为自己有一个“腐烂的过去”(rotten past),但是就像男主人公的弟弟所说的那样,每个日本人都要承担战败的责任,都要承担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战争的罪责,所以没有人是清白的,就像圣经中说的,没有人能够向其他人扔石头。
男女主第一次重逢在列车站台上时,摄影从列车里往外拍对准两人,然后列车门关上渐渐移动接着剪辑到两人童年时期,那个场景真是绝了。# AFA 4K Restored
田中绢代的第一部电影就颇具思考性,从哥哥的职业到那一条街道再到历史问题。女主角的出场颇为经典,从弟弟说哥哥在车站等人的奇怪行为,到等人,到回家看信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哥哥找到工作,铺垫了“恋文”的氛围,最后在店里听到声音,看到手直到40分钟才得以和男主重遇出场,紧接着插入了青梅竹马的回忆,整个节奏感十分好。哥哥街上寻人的戏也拍得很好,是很纪录式的镜头,非常能感受到情绪。我最喜欢他俩的见面戏,阳光照射在密林里,虽然各有心事,但情感是直接的,后来女主角和弟弟的见面则是在雨天打着伞,内容是直接的,但天气则不同。女主的几套服装也尤其好看,她的面庞轮廓清晰,一直穿格纹裙,似乎是呢子质地,最有意思的是和弟弟的第三次见面也就是第四套裙子不是格纹,但他俩分别在两处网格栅栏前谈话,也算是设计。
男主眼中以女主为代表的“没有明天的人”,作为战后日本社会探寻“重生”的存在,最终在画框外车祸之后造就圣母般脸庞——我们看不到是谁的车撞倒了她,真如耶稣所谓“无辜之人所掷的石子”,全片中可见的或许并无无辜之人——此举并未也无需有男主的道歉,即男主完全被抛之脑后。兄弟俩呈现战后日本主流价值的一体两面:哥哥的矛盾性(一面代笔书写文字赚生存费,一面批评文字背后女人不道德,呈现出价值的虚无主义),弟弟的自主性(挖掘美国旧书的同时赚差价,一面是假意去探究价值的源头,一面又是保守价值下道貌岸然)——也正是在对弟弟的反转批判中(“一个还是两个或三个?”),田中绢代作为导演才得以在电影中现身,也注定从沟口健二的批评中成为导演。接近于安东尼奥尼的空间感营造却早于安东。
森雅之的演技太赞了!
战后反思批判。上过战场的男人不敢面对自己那段过去,先怯懦地躲避现实寄住弟弟家中逃离社会,又自私地将责任推到艰难过活的女人身上。一纸恋文,折射两种不堪。
最后几个场景,尤其是女主角躺在病床上的脸部特写,想到了《圣女贞德蒙难记》,这个镜头后接着的是关于“无罪者才可以掷石头”的圣经言论。意外的是,田中娟代的电影可能总是从头开始就带着一点俏皮,中间也不觉得闷有一些冷峻的小玩笑。比起《月中升天》,好看多了。(果然摆脱了男导演的程度越多,越有意思。补充一下,挺喜欢男主和道子再遇见时的转场,两人在即将开走的列车外,摄影机在车内对着两人,车门关上,列车向右开走,画面转入儿时的记忆。
未亡人,田中绢代的纯爱物语,50年代女性视角下对男性言行的投射。结局太过温柔草率,道子话太多,过度煽情后镜头缓慢表现下的自杀举动,让我感到极不自然。森雅之完全是咎由自取。在得知道子自杀去医院路上两人的谈话,突然跳到了“谁都没有指责他人的权力”,森雅之还做大悟状,无生活实感。
谈其他人的时候通情达理,谈到自己对象的时候瞬间炸毛忍不了了(果然揍一顿就好了)后面从爱情转到战后思考比较意外,最后的反思掷地有声啊
78/100 相比于以守旧的爹味男为主角,其实更像在讲战后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价值观演变和冲突。人们放下了枪,都从事了文化职业。现实总是存在一种斯德哥尔摩效应。对东京城市面貌的关注印象深刻:如涩谷的那条街、熙攘的人流和站台,道子被撞前的那场戏,她置于高楼和铁丝网之下,东京夜晚的面貌依然有其魅力(竟然想到《罗马妈妈》和《呐喊》)。几场两人对话戏的环境选取别具风味,如爹味男进行批判的林荫道、弟弟找道子的雨中相见。结尾编剧把台词写得太明,稍有缺陷。@BC Beijing沟口田中回顾展
女性导演关注即时社会问题、女性处境的电影,田中绢代了不起,水平也很高。突破了通俗剧的桎梏,冲突一而再再而三,一步步揭露义正言辞者的自私与虚伪,以及整个社会状态。男人对女人的厉声质问,由自己的拙劣行径给出了答案。最后又进一步点及历史与现状,主题在社会与个体两方面提升。结尾男女的特写,两人都下了决心,会再次相会,但心却向不同的方向沉落,裂痕还无法愈合。
【沟口健二&田中绢代展】真的是垃圾男人。能够体贴来写信的女人,却无法原谅念念不忘的恋人。战后皆苦,最苦的还是女人。吃苦受累,被男人指责,还要自我折磨。
好久没有在电影院暴怒了。描绘战后市井生活之余,「战后的日本国民是否有选择原谅的立场」,默认前提是对所谓失足的道德批判。最终男主角醒悟,女主角重生,这个立场从未动摇;可全片最富生命力的却是出场的一众性工作者,女主角一从良就失去了人味。不得不说是战后日本民族主义,父权思维和女性意识萌芽的缝合怪,缝合方式则是十分日式的「大家都受苦大家都有罪,所以谁也没有好过谁」,这当然是一种和稀泥。可以说一部电影无法克服自己的时代,可是当下谢幕响起的掌声又如何辩护呢?
怯懦对于男人来说是最致命的,男人的怯懦让女人的坚强黯然,这就是悲剧。
不必以今天的眼光评判特定时期的作品。比如我们一眼就能看出道子和大多数女子都是无辜受害者。一开始能同情那些风尘女子说明还是个蛮善良讲理的人,但要接受白月光,先要过的槛儿是承认自己为之拼命却输掉的战争是毫无意义的(没能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犯下了罪行,可能超出他们民族自尊的极限了),其次才是她为什么不能坚强一点。东亚男人对伴侣纯洁性的要求由来已久,克服这一点需要些时间也是可以理解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人,不是曾经无知犯过错就永远不可原谅,能突破传统观念、道德环境的枷锁都是难能可贵的。最后弟弟的劝导也是对当年每个看电影的日本人的劝导:大家战败后不要再互相指责,而要互相谅解,一起向前看。从日本的角度,这也是战后迅速投入重建和生产,创造经济奇迹的前提。当然从被侵略者的角度还是希望他们事后能再多些反思和道歉。
日本版的魂断蓝桥,爱情与贞洁、相思与割舍,男权社会下由女性承担悲剧。所谓“恋文”,就是情书,由日本退伍男人为别的女人代写寄给美国大兵的英文情书,抨击讽刺性拉满。男主弟弟的角色展示战后黑市的一隅,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倒向美国。田中绢代客串出演的角色,登场时间恰好放在男主心烦意乱牢骚满腹的节点,对她说的话既是情节里的指桑骂槐,又是对作为女导演首作的一种回应,相当微妙。
看《月升中天》前补一下田中绢代的导演首作,资源画质比较渣,以后修复版本出资源了再看遍。田中绢代走出扮演牺牲型女性,为女性受到的剥削正名。从侧面写美军离开后パンパン或者洋妾的生存境遇,在当时肯定受到鄙夷,不仅是出卖身体,而且还是出卖给美国人,双重耻辱。影片则说出“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他”,后一句每个人都对战争有责任不说也行(当然这些女性的出现与战后日本的政策有很大关联),单引用这句圣经里审判淫妇时耶稣说的话就行。的确,礼吉和洋都没有资格去审判道子,一个靠给那些女性写信谋生,一个卖的杂志还不是来自于那些女性,一个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一个投机倒把,如此站在道德制高点审判女性就非常可笑,尤其洋的那句“真的只和一个美国人在一起过吗”更是杀人诛心。这种屈辱本不应该由女性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