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场域对女性名誉的操纵充斥着各种迷思,抛却伊朗这一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即便拥有一份体面记者工作的Rahimi也会陷入明明是受害者却被贴上莫须有的“淫荡”罪名,甚至辗转受到公权力的执行者——警察局长的二次性骚扰,又何况是片子里的“被清洗”对象,街头妓女。
无论是从历史叙事还是生活体验,性工作者总是被置于危险、堕落、酒色、肉欲的想象之中,只因她们本身是沉默且难以发声的群体,在消磨主体性的前提下,往往被男性意志主宰,同时被女性群体视为异己。
回归这部影片本身,为什么一个可鄙的、懦弱的、卑劣的、作案前需要假借真主力量、既恼恨自己未能成为圣战中的殉道烈士,又平庸到未能借战勋得到擢升的Saeed会连续用同一种粗糙的方式杀死16个性工作者,并且被多数群众冠以“清洗罪恶”的英雄之名,甚至最终毫厘之差便能逃出生天?极端教义下催生的平庸之恶究竟能促成多少不受控制“替天行道”的“义警”,效率低下的司法体系又该如何处理这种虚幻的狂热,影片到Saeed被处以绞刑戛然而止,留给观众的更多的是对这一荒诞现实的无力。
希望社会性的厌女病症能够有缓释的可能,即便伴随着阵痛,但总有Rahimi这样的伟大女性试图撬动沉疴。
身为新世代备受瞩目导演之一的阿里阿巴西,绝对是众多导演之中,叙事风格最为扭曲、猎奇的。 擅于透过惊悚、悬疑、犯罪等元素洞悉人性的他,2016 年完成首部剧情长片《Shelley》即入选柏林影展全景单元,随后在 2018 年靠着《边境奇谭》一举拿下坎城影展一种注目单元最佳影片。 新作《圣蛛》是其酝酿多年的第三部长片,最后顺利入选戛纳影展主竞赛单元,拿下最佳女主角奖的殊荣。
《圣蛛》改编自伊朗 2000 年间发生的「蜘蛛杀手连续杀人案」,剧情描述一名记者拉希米(查赫拉阿米尔易卜拉希米饰)深入伊朗圣城马什哈德,调查「蜘蛛杀手」萨伊德(迈赫迪巴赫斯塔尼饰)对性工作者的连环杀戮。 随着受害者不断增加,政府相关单位非但无任何作为,整座城市陷入一阵诡谲。
《圣蛛》取材自 2000 年间发生于伊朗的真实事件,当时导演还在德黑兰读书,他对于当时社会称赞杀手扎伊尔是英雄,而感到困惑。 在看了Maziar Bahari导演于2002年拍摄的纪录片《一切要从一只蜘蛛说起》后,其开始构思电影剧本。 他表示:
「在萨伊德身上,可以看出其心灵与价值观十分扭曲,但同时从他谈吐中也可发现存在着一种莫名的无辜感。 因此我不打算拍摄一部连环杀手电影,我希望能透过电影展现他所身处的社会环境。」
原先剧本初稿保留诸多原案件内容,但最后导演选择跳脱框架,加入了一个关键角色——女记者。 他表示:
「与其我们再拍一部电影介绍萨伊德如何用不同方式残杀女性,不如强调案件背后的社会复杂性,从宗教、政治、文化等方向,来阐述这些利害方是如何形塑出伊朗社会的厌女文化。」
凭《圣蛛》荣获 2022 坎城影展最佳女主角奖的查赫拉阿米尔易卜拉希米,得奖其实别具另种特别意义。 原先她在伊朗影视圈可说是十分活跃,曾执导过短片,参演过诸多伊朗导演作品,甚至也有于德黑兰城市剧院中演出,在伊朗可说是家喻户晓的演员。 而后来却因私人性爱影片外流事件,在社会舆论压力下,被迫离开伊朗,至欧洲等地转为幕后工作。
因本片涉及议题较具争议性,伊朗当局曾发表声明,批评坎城影展颁发最佳女主角奖给查赫拉,此行为具有侮辱性且带有政治动机,并警告参与拍摄的伊朗人将会受到伊朗电影局的惩罚,因此饰演男女主角的两位演员可说是冒了极大风险来参与。
原先查赫拉是以选角导演身分加入《圣蛛》剧组,但随后饰演女主角的演员退出,最后由她演出女记者一角。 虽查赫拉在本片没有过于惊人的演出,但其戏里戏外皆扮演着仍受父权体制压迫的伊朗女性,是这些女性正义的化身。
《圣蛛》导演阿里阿巴西利用其擅长的叙事风格,体现蜘蛛杀手萨依德的犯案手法,诸多令人不忍直视的勒喉画面,每一张痛苦的脸孔都代表着每一位受迫害的伊朗女性。
《圣蛛》不仅描绘这些可怕的犯案场景,本片更高明之处在于导演加入女记者一角,成为正义的化身、不公不义的吹哨者,由自由、坚毅的女性形象争取女性自由,而非单单描绘伊朗社会与文化如何造就这样的杀手,而是以受父权压迫的女性,成为女性自己的救赎。
而《圣蛛》最后一幕,当拉希米在看着萨伊德青少年儿子的访问影片,清楚地示范他的父亲如何杀害这些女性,谈到父亲的行为,流露出崇拜景仰的眼神,像是导演透过电影表示,尽管萨伊德因罪刑而被处决了,仍有千千万万个小小萨伊德想要完成以神知名的杀戮,罪恶仍持续进行着。 而当被哥哥作为示范的的妹妹懵懂无知地说:
「我死了!」
似乎也代表着伊朗女性的迫害仍正发生着。
身为新世代备受瞩目导演之一的阿里阿巴西,绝对是众多导演之中,叙事风格最为扭曲、猎奇的。 擅于透过惊悚、悬疑、犯罪等元素洞悉人性的他,2016 年完成首部剧情长片《Shelley》即入选柏林影展全景单元,随后在 2018 年靠着《边境奇谭》一举拿下坎城影展一种注目单元最佳影片。 新作《圣蛛》是其酝酿多年的第三部长片,最后顺利入选戛纳影展主竞赛单元,拿下最佳女主角奖的殊荣。
《圣蛛》改编自伊朗 2000 年间发生的「蜘蛛杀手连续杀人案」,剧情描述一名记者拉希米(查赫拉阿米尔易卜拉希米饰)深入伊朗圣城马什哈德,调查「蜘蛛杀手」萨伊德(迈赫迪巴赫斯塔尼饰)对性工作者的连环杀戮。 随着受害者不断增加,政府相关单位非但无任何作为,整座城市陷入一阵诡谲。
《圣蛛》取材自 2000 年间发生于伊朗的真实事件,当时导演还在德黑兰读书,他对于当时社会称赞杀手扎伊尔是英雄,而感到困惑。 在看了Maziar Bahari导演于2002年拍摄的纪录片《一切要从一只蜘蛛说起》后,其开始构思电影剧本。 他表示:
「在萨伊德身上,可以看出其心灵与价值观十分扭曲,但同时从他谈吐中也可发现存在着一种莫名的无辜感。 因此我不打算拍摄一部连环杀手电影,我希望能透过电影展现他所身处的社会环境。」
原先剧本初稿保留诸多原案件内容,但最后导演选择跳脱框架,加入了一个关键角色——女记者。 他表示:
「与其我们再拍一部电影介绍萨伊德如何用不同方式残杀女性,不如强调案件背后的社会复杂性,从宗教、政治、文化等方向,来阐述这些利害方是如何形塑出伊朗社会的厌女文化。」
凭《圣蛛》荣获 2022 坎城影展最佳女主角奖的查赫拉阿米尔易卜拉希米,得奖其实别具另种特别意义。 原先她在伊朗影视圈可说是十分活跃,曾执导过短片,参演过诸多伊朗导演作品,甚至也有于德黑兰城市剧院中演出,在伊朗可说是家喻户晓的演员。 而后来却因私人性爱影片外流事件,在社会舆论压力下,被迫离开伊朗,至欧洲等地转为幕后工作。
因本片涉及议题较具争议性,伊朗当局曾发表声明,批评坎城影展颁发最佳女主角奖给查赫拉,此行为具有侮辱性且带有政治动机,并警告参与拍摄的伊朗人将会受到伊朗电影局的惩罚,因此饰演男女主角的两位演员可说是冒了极大风险来参与。
原先查赫拉是以选角导演身分加入《圣蛛》剧组,但随后饰演女主角的演员退出,最后由她演出女记者一角。 虽查赫拉在本片没有过于惊人的演出,但其戏里戏外皆扮演着仍受父权体制压迫的伊朗女性,是这些女性正义的化身。
《圣蛛》导演阿里阿巴西利用其擅长的叙事风格,体现蜘蛛杀手萨依德的犯案手法,诸多令人不忍直视的勒喉画面,每一张痛苦的脸孔都代表着每一位受迫害的伊朗女性。
《圣蛛》不仅描绘这些可怕的犯案场景,本片更高明之处在于导演加入女记者一角,成为正义的化身、不公不义的吹哨者,由自由、坚毅的女性形象争取女性自由,而非单单描绘伊朗社会与文化如何造就这样的杀手,而是以受父权压迫的女性,成为女性自己的救赎。
而《圣蛛》最后一幕,当拉希米在看着萨伊德青少年儿子的访问影片,清楚地示范他的父亲如何杀害这些女性,谈到父亲的行为,流露出崇拜景仰的眼神,像是导演透过电影表示,尽管萨伊德因罪刑而被处决了,仍有千千万万个小小萨伊德想要完成以神之名的杀戮,罪恶仍持续进行着。 而当被哥哥作为示范的的妹妹懵懂无知地说:
「我死了!」
似乎也代表着伊朗女性的迫害仍正发生着。
社会意义大于电影本身。女主拿了奖,但这个片子本身并没有给她什么空间,我也属实没太体会到演技的优胜之处。 由于惊悚标注迟迟不敢打开,看完发现连悬疑都称不太上。凶手这条线太早出来,可如果是一个女性题材的片子,大幅的极端宗教的视角又何必?妓女们的死亡力度也不够,与其让女记者不切实际的英雄主义以身犯险,不如让她带着观众了解这些女性为何被迫成为妓女?家人对其态度如何?为何没有人追究凶手是谁?普世价值更得以呈现。记者本身又是什么样的背景,让她得以超脱之外?人们是被宗教蒙蔽还是自我逃避?目前的片子只能看出来记者强行闯入又毫发无伤,挺荒诞。 凶手那些对妓女把持不住的性冲动可以用特写和画外音交代,那些龌龊的阴暗的行为,又和最后受人拥戴的正义使徒形象形成对比和讽刺,或许更有力量。 短评里有一个我觉得说得很对,这电影目前各说各话,最后谁的话都没被听见。
前半部分是类型化的犯罪电影,凶手一开始就明晓身份,甚至手段拙劣,易于识破,但似乎这座城市为他的罪行提供了掩盖。后半部分是电影的精华,系统化地揭露蜘蛛杀手的成因,凶手的动机,受害者的家庭背景,腐败的警察和司法系统,政教合一的背景,民众的支持,以及渗入这座城市每个个体的男权和厌女思想。题材本身就稀有,覆盖得也很全面,可以作为窥见伊朗社会现实和文化的一个窗口。 妓女这个身份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一定程度上来说它确实是有罪的,但对它的审判不应高于对杀害生命的审判。如果这个社会以道德审判来替代法律审判的话,这个社会就真的病了。 扣一星给电影的结尾。前面气氛烘托到这了,似乎已经指向另一个类似于《小丑》的结局(当然这个确实也不大现实),突然转变有些猝不及防。回想前面确实又有些线索指向他有精神疾病,但这就削弱了对深层文化的批判。个人认为最好保留监狱内安抚的现实,加强一些司法系统和民意的博弈来解释这个转变。 女主的表演确实不错,和凶手对峙的时候看得我毛骨悚然。但女主的背景,与伊朗这种文化的联系和分离过程刻画比较少,有点像一个生硬切入的西方视角。
最近唐山打人事件关注度颇高,对于这个恶性事件,是否作为性别暴力的现实案例,大家自有评判。
今年第75届戛纳电影节,有一部同样关于男性针对女性暴力题材的电影,被提名金棕榈奖,它就是《圣蛛》。
《圣蛛》女主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获得戛纳最佳女演员,同时她和戛纳评委法哈蒂一样来自伊朗。作为伊朗昔日当红女星,16年前被同剧男演员偷走私密性爱视频,遭到对方恶意散播,被极端民众死亡威胁。
逃亡后她没有放弃,拍摄了更多讨论社会厌女和女性压迫的作品。
扎拉在得奖时说:“我走了很长一段路才站在今晚的台上,尽管我热爱电影,但这也是一个美丽中带着许多羞辱的故事。”
然而《圣蛛》得奖后,伊朗文化部公开发公文谴责,甚至有机构发出了死亡追杀。
《圣蛛》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记者深入伊朗最神圣的城市,追踪调查连环凶手“蜘蛛杀手”,以“清洗街头罪恶”为名残害女性性工作者,但随着死亡人数的剧增,以及真相的接近,记者发现整个社会开始奉“蜘蛛杀手”为英雄,这使得她追寻正义的机会变得渺茫......
戛纳媒体发布会上,记者对导演阿里·阿巴西进行了提问(翻译@书本戛纳记者笑意):
戛纳记者提问现场
戛纳记者:本来打算在伊朗拍摄这部影片,然后放弃了,这是为何?
导演阿里·阿巴西:我试图在伊朗拍摄,我去了文化宗教局,和他们“喝了几杯茶”,我把删减过的剧本给他们看,已经做好了妥协的准备,让影片得以过审。(虽然我一点也不认可审查制度)
他们说很荣幸你能回到我们国家,你是多么不可多得的导演blabla,我们有结果会再通知你的。一年后,我再去询问,他们又说,再来喝一杯茶吧。那时候你就知道,他们不会批准了。
我依旧认为,我的这部电影里没有任何秘密,只是呈现生活本身的一部分,而我也只是做好我本身的工作而已。
戛纳记者:你的拍摄技巧从伊朗电影里学到了什么?
导演阿里·阿巴西:我很尊敬伊朗电影,也很喜欢许多大师。但从拍摄角度,我并没有从伊朗电影里学到什么。因为伊朗电影有太多隐喻了,比如风中的花瓣,我认为电影是一记耳光。
电影应该去展示一些东西,而不是隐藏一些东西。
伊朗最好的电影,你也许可以在网上看到,而它的电影胶卷也许已经腐烂在哪个角落了。而一些政治宣传电影却能用最好的胶卷拍摄,拷贝一百多份保存完好。
电影并不分国界,也不分性别。
比起伊朗电影,大卫林奇、路易斯·布纽埃尔这样的导演对我的启发更大。但生活在伊朗,沉浸在那儿的氛围之中,知晓这个国家的现实,这个国家特定的文化,对我的创作也非常有启发。
而我们国家的电影,则是创造了一个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女人睡觉从不脱衣服,头上永远戴着头巾,她们没有身体,从不触碰任何人,从不上厕所,从不做爱,很少工作,甚至在脸颊上的一吻都要被剪到风中的花瓣里。
这样的电影,并不应该成为一种启发。
文:笑意
责编:刘小黛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注明:本文由大量剧透,介意者谨慎阅读
男人的蛛网
夜幕降临,男人骑着摩托行驶在伊朗圣城马什哈德一条“不洁”的街道上,那里站着浓妆艳抹的失足女人。
他停下,示意女人上车。对方犹豫了一会儿,揣摩这个骑着小摩托的男人,会有钱支付给她,让她养活家里嗷嗷待哺的孩子吗?
男人狡黠地露出笑容,拍胸脯保证跟着他走便会让她赚上一笔。
到了男人家门口,女人嗅到一丝危险的气息,准备逃走,却已经迟了。
男人紧紧勒住女人的脖颈,任其求饶、挣扎、反抗,没过多久,挣扎便停止了。
事后,他用毯子卷起女人的身体,丢弃在周边的荒地里。
在第二天警察发现遗体时,他还会去现场围观,和周边人一起,发出啧啧叹息:这女人真是活该啊。
杀手的身份之外,他是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建筑工人,一个女人的丈夫与三个孩子的父亲,看起来老实本分,没有人怀疑他。
他渐渐杀人上了瘾,一杀就是十几条性命,杀人的手法业余又笨拙,弃尸的地点每次都在同一个。
更嚣张的是,他还会打电话给记者,告诉他们自己就是凶手。
男记者们早已见怪不怪,警察们对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女人眼中危险的连环杀手,是警察眼中“城市的清洁工”,信徒眼中守护圣城的英雄。
在贫困、毒品、性交易泛滥的街区,没有人在乎堕落的女性被杀害。
她们的母亲以她们为家族的廉耻而闭口不提,只能偷偷哭泣。
而伊朗的警察、司法部门与凶手,则在同一个父权体系中。
既然利益互不触犯,就能默契地互相理解、配合。
正因如此,案件得以明朗的关键在于一名女性,便再符合情理不过了。
女记者的诱饵
没有其他人像这位女记者那样执着于找出凶手。
连环杀人凶手逍遥法外,最恐惧的是女性,也唯有女性才能理解那些被杀害的女人真实面临的困境。
在这个城市里,女人的生存环境则尤为艰难,特别是单身女性。
流落街头的女人各有各的不幸,但有着相似的生活轨迹:生于贫困的家庭,14岁就被迫结婚,23岁已生育多个小孩,35岁失去了大半牙齿。
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独立女性,女记者在职场面临男上司的骚扰,入住酒店也被怀疑是性工作者而婉拒,展开调查艰难重重。
一个刚询问过线索的妓女,几天后便被发现了尸首。一个胖妓女,看起来粗壮有力气,也未能幸免于难。
导演把每一个女性被杀害的过程都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凶器或是她们摘下的头巾,或是床上的枕头。
观众兴许还心存侥幸:这一次的女子是否能够挣脱,是否能够反抗。
没有。
一个猎物求生时拼劲的全力,最终抵不过蜘蛛的猎网与腾腾杀意,最后都失去了挣扎的力气。用作祈祷的地毯,像蛛网一般把她们裹住。
她知道被杀害的风险极高,还是决定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诱饵,画上艳丽的妆容,站在他经常出没的街道等候。
即便有勇气与智慧,还有接应的男同事,她的经历也是九死一生。
入了虎穴,她才拿得凶手作案的一手证据,把真相公诸于众。
伊朗女演员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与女记者的角色融为了一体。
因前男友电脑流出的性爱视频,她从当红女明星跌落成被影视圈封杀的污点艺人,不仅为家族蒙羞、为整个伊朗社会所不齿,更面临鞭刑与牢狱之灾。
她只好流亡法国,在巴黎打工维持生计。
被男权社会所碾压的脆弱无力,和跌落谷底奋力一搏的坚毅,她的个人经历为原本可能落入俗套的女记者形象注入生命力,让面对圣蛛捕杀的恐惧与面对舆论反应的失望都无比真实。
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获奖照片
圣蛛的审判
与诸多讲述连环杀手故事的影片不同,这部电影的着力点并不在于追捕凶手的过程,而是凶手捉拿归案之后的审判,以及大众的反应。
相比于连环杀手本身,导演对这个孕育连环杀手的社会更感兴趣。
这个故事,是由发生在伊朗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导演回忆起2000年左右案件发生时的情形:被杀害的女子数量还未达到五六个的时候,甚至不算是什么新闻。
当凶手杀了十个女性之后,大家才关注到这件事。
虽然伊朗官方媒体并未报道,但当时整个社会都轰动了,特别是凶手被捕后,全国所有人都密切关注这个案件。
影片还原了当时伊朗社会的舆论:一部分媒体和群众把这个男人描述为一个“无私的英雄”,为了社会利益牺牲自己。
这一部分的恐怖程度甚至超过了凶手杀人的部分。
你可以看到,在舆论的造势下,凶手多么理直气壮地向大众炫耀自己的成就:我问心无愧,唯一的错误,就是没有杀掉最后那个女人。
而他的妻子在发现丈夫所做所为后,并没有因此感到羞耻。
她挺直了腰杆,认为“那些女人本就应该被清除,丈夫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仅仅害怕丈夫难以逃脱刑罚,埋怨他的行为可能让她和孩子失去依靠。
孩子在短暂的羞愧过后,也迅速找回了自尊,甚至为自己“伟大的父亲”感到自豪。
孩子说,我长大后,也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完成他未竟的工作。
他还给媒体演示了如何完成这项工作,演示时扮演被捕杀者的,是他年幼的妹妹。
法国数名女性在戛纳红毯上为死于家暴的129位女性抗议
这个社会究竟为孩子们树立了怎样的榜样?凶手伏法,固然能够震慑住一些仿效犯罪的人,但姑息、体谅甚至鼓励这种暴力的舆论还盛行,暴力的催生便永不停止。
导演认为,针对女性的暴力,不仅仅限于伊朗。
一些西方国家,也是经历了许多年的努力,才减少了暴力事件的发生。
但我们现在做的已经足够了吗?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之所以称其为伊朗电影,因为导演是伊朗人、主演是伊朗人、题材源自伊朗发生的真实案件、揭开的也是伊朗自身之问题与隐痛。
但事实上,此片出品方是丹麦,取景在约旦,导演长居欧洲,女主演流亡法国,电影本身则扬名于戛纳—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今年就是凭此片击败汤唯夺得金棕榈影后。
它获奖后,伊朗文化部公开刊文谴责,甚至有机构发出了死亡追杀令。
艺术永远都是让权力最感恐惧的东西。
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
“原教旨主义”,大致可解释为:某些宗教或政治见解群体,试图回归其原初信仰、遵守和维护其基本权威立场,从而表现出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之间坚决对立的保守性、对抗性、排他性、攻击性的极端行为。
原教旨之所以可怕,就因为它能不由分说地定义善与恶,然后不由分说地用善的名义惩罚恶。
而且这个过程往往并不掺杂任何的自我怀疑,定义权与惩罚权的来源与合法性都显得天经地义。
本片就是一场对原教旨心态与行为的静观:从一个行凶者起始,到他的家庭,再到他的族群。
残忍屠戮十六名妓女的变态,在圣城马什哈德被尊奉为英雄。
“清洗街头罪恶”,以信仰的名义,宣布一些人背离神祇、玷污宇宙,然后,以之为祭品,替天行道。
这场单向的诛戮过于简洁明快,以至于如此受到愚众和群氓的偏爱,仿佛只要在周遭围观和呐喊,就等同于代行了上帝与真主的权柄,从生杀予夺里反证了自身的圣洁、虔诚和纯粹。
针对性工作者的神秘连环杀手,这是诸多老派“奇案片”所偏爱的元素,何以这次在主动剔除了悬疑色彩(凶手一上来就被公布给观众)后,仍显得食髓知味般惊悚,全因那背后藏着满满一个国度的“人民的意愿”,和满满一个民族的群体暴力。
那些老百姓,明明如此善良温顺,却会为一个杀人犯的价值观鼓吹叫好,因为他们自幼生活在原教旨里,原教旨就是他们的圣旨、主旨、宗旨和存在之要旨。
那些执法部门、暴力机关、政府公务员,他们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参与破案,他们名义上都迫切想要把凶犯绳之以法,他们在功能属性上都是一个社会治理逻辑的构成部分,都是政治理性和法制理性的终端责任人,但很遗憾,他们又在信仰属性和道德属性上,一次次不自觉地倒向原教旨,于是,他们不时会流露出对恶的辩护、容让、同情甚至纵容。
这是伊朗乃至整个中东世界,同时作为一个世俗国家和一个教权国家的分裂。
顺便说一句大约是无关紧要的话:刚过去的一个月里,中国网友们最大的爱好之一,是拿着各色头巾cos卡塔尔小王子。
至于女记者的角色,本就比较复合——视点人物、追踪者、动机的提供者和破局者,既是旁观人又是当事人(她的女性身份所导向的对受害者的心理卷入,她自身之前所背负的性构陷,她在查案过程中先后遭遇的潜在的性讹诈与性威胁,以及她将自己作为钓饵诱捕嫌犯的勇敢行为,使之甚至具备了半个受害者的身份),但最关键的是,她提供了故事里几乎唯一一个真正的现代文明视角,一个正常人类价值的视角。
她想要处死的,终于被处死了,但她想钉上耻辱柱的,却被装进了神龛。
人类价值和现代文明在她结尾的离去画面里,四面楚歌。
伴随着手机里正在播放的那个、由孩子们来完成的死亡场景再现,像一部“家用杀人手册”和“请你们像我这样做”的教学视频,充分暗示了那些东西还在嬗递下去,随时准备生产更大的血腥——伊朗电影里好像总会有那么一些“儿童视角”,只是这次实在过于冰凉彻骨、过于恐怖。
这倒也能解释,为什么那几个手眼通天的内线,没有像许诺好的那样营救和释放凶手?也许仅仅是,一个被处死的圣战勇士,更适合充当丰碑与旗帜,更能呼应并唤起更多的原教旨。
围绕着杀手本身,有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
明明有道德洁癖,厌恶每个风尘女子与自己产生的亲密触碰(哪怕只是诱杀之计,可是仍要去卫生间反复擦洗),可当他匍匐在妻子身上耸动交媾时,眼睛却无法自拔地盯向走廊上那具遗骸露出的脚趾,那一刻他得到的,是一种近似奸尸的报复性宣泄?
明明一直宣称自己与正义同在、问心无愧斩邪除恶,明明拒不忏悔认罪、在庭上布道讲经求仁得仁,却到真正面临被处死的绝境时失控,爆发出歇斯底里的恐惧,和“伊玛目帮帮我”的可怜虫般的喃喃祷告。
铺开这些场景的,是大量近距离、不规则的局部特写,感觉就好像,有人在身侧,把视线一直一直地,看入你灵魂里,藏的最深的那个角落。
作者信息:
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
#戛纳2022#罕见的伊朗片里漏点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整个故事很抓人 有点90年代香港的奇案的意思 摩托车 性工作者 最终凶手还是绳之以法...女主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个人故事也是个传奇 ...
3.5,哑火了。前半用力过度,后半拖拖拉拉,音美摄剪给足了气氛也补不了被节奏拖垮的缺陷。不要被梗概给骗了,女主非常优秀但这是个大男主戏,Mehdi Bajestani的精湛演技令人想起《无耻混蛋》里的瓦叔,变态又充满危险的魅力。可能还是会有奖吧,毕竟制作这么精良,只是主竞赛三分之一过去,连这部都不上不下,真是太可惜了。
这才是今年最令人恐惧的恐怖片吧,而且是完全没有一点悬疑色彩的恐怖片。感受到无力感、绝望感让人心如死灰,无比切合当下都生活。
4/5 其社会价值大于艺术价值。这也许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电影,但是这一定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电影。阿巴西对这部作品有着更高的期望,不想仅仅将其拍成一部悬疑惊悚片,在片尾,我们会看到更加惊悚的是伊朗的现实。在电影当中,阿巴西更是直接地指出伊朗根深蒂固的厌女症结。这也许是一个人、一代人无法解决的病症。但是意识到问题是改变的开始,这一过程常常伴随着痛苦。另外想说一句,戛纳电影节能有今日之瞩目,需要归功于人类的虚荣心。我们不仅需要审慎地对待这份虚荣,也需要用它来做一些助益人类的事情。让这部电影通过主竞赛获得世界影迷的关注,就是一件好事。
2022戛纳最佳女演员。赛前算是最期待的之一,看了之后也不能说是差,就是太失望了。剧本大有问题是真的,开场视点人物五分钟就死了这个就有点……核心创意(女记者那条线)执行得还行,但是实在是除了女主和凶手之外全员工具人;另外剧作重点也在犯罪惊悚片和社会剧之间反复横跳。无论是勒死还是绞刑,都是会尿的(不说《杀人短片》了,看看人家《无邪》),导演应该不是不懂,可能是回避了……?总之可信度就让人觉得不太行。另外,导演可能外宾当久了(当然这不是个伊朗片因此还是能拍床戏嘛),最后居然让女主角跟一个男人行了个贴面礼,我滴妈这是要鞭刑的啊大哥!
美国大片,或伊朗版《新蝙蝠侠》
算是限制级了,开头部分有生殖器暴露部分(毫无必要),电影前面讲的很好,后面部分太含糊,甚至有点儿急转直下,细节太差,感觉像是草草了事的样子。总体上,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蜘蛛结网狩猎,凶手弑杀成瘾,打着神圣名号纵恶欲。嘲讽的片名映衬于网状的都市夜景,喻意宗教洗脑百姓,世俗根深蒂固编织成网,短见鄙俗酿造可怖社会。今年戛纳的表演奖都不限于作品的效果,更多表彰演员自身的立意,宋康昊算是终身成就,这位影后则基于戏里戏外的切身遭遇。再观时局伊朗女性头巾抗议,本片恰成今年最重要的作品。
制片地区没有伊朗,但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伊朗人拍的伊朗故事
人家在拍地狱之火。内娱明星在cos卡塔尔小王子。这就是我们的福报。
据说: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原是伊朗有名气的女演员,后来,因为一段她与前男友的性爱视频在网络上泄露传播,给她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她被警方逮捕,被法院判处鞭刑90鞭、禁演10年,被称为“伊朗国耻”……后来移居到法国……她参演《圣蛛》并凭借此片获得第75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最佳女演员。
圣蛛杀手对16位妓女的杀戮,是如此残忍、肆无忌惮。手法无限粗糙,却一次次得手。可这样的罪行,在马什哈德,竟能传为英雄颂歌。影片在有限表达空间中完整展现了中东地区对女性的严重蔑视与迫害,战争和宗教对人性的扭曲。阿里·阿巴西用流畅的视听语言,为女性撰下不可磨灭的悲鸣与勇气。尤其是影片末尾的一段,是应令整个社会深省的恐怖写实。影片中的每一位女演员的付出都很伟大。
莎依拉还不够,还要用卡多尔像裹尸布般将女性的“圣洁”藏好。社会规范出的“道德”成了杀人者的免死金牌,把个人行为变成集体共识。事件本身的讨论空间一定程度帮助了这部电影。预期过高,和导演前作差风格有些差距,只是对于身体细节的呈现依旧惊悚。
#Cannes75# 可怕的是这种性别暴力不会是孤例,涌上街头要求释放杀人犯的人,写信给其子要求他继承父亲事业的人也还是会生生不息。这部其实应该给一个创伤预警,暴力镜头太过有压迫感了。
3.4 有奖相
最开始打了很多字想分析导演在本片中采用的“更换叙述角度”的独特手法,却写着写着发现这些文字全部都是徒劳,因为就像结尾处呈现的那样,这种深入骨髓却被他们认为是真理的“恶”就是会这样一代代传下去。“神圣”的蜘蛛时刻不停编制着的这张大网,不仅网住了本片中的所有无辜女子,更是网住了每一个应在波斯土地上肆意生长却变得愚昧无知的人。而你更应该知道,终有一天,我们也将被这张网缠绕,无处可逃。
陈旧的类型样式,但对伊朗来说实属罕见。罪犯从开始就为人所知,用记者(女性视角)和罪犯(男性视角)切换,一边是搜寻证据+性别歧视无处不在;另一边是犯罪细节+家庭生活人性面孔,所有卡片都是开放的。前面与我们熟悉的谋杀类型片区别不大,但当两线汇于一点后,便上升到社会层面,以民众(尤其是下一代)的反应反讽社会文化背景下人性的扭曲,与普遍的认知存在着一道鸿沟。它的社会价值远比类型突破大得多。
备受奉俊昊期许的阿巴西,交出了自己的《杀人回忆》,纵然这其中有时代、议题乃至水平的差异,但在好莱坞时下从传统类型到超级英雄无不在极力营造的性别政治的理想泡影外,我们理应在这些更加惨痛却总被忽视的土地上所孕育出的惊悚影像中窥见何谓真实的悲剧和愤怒。
为编辑提供素材,替警察清理道路,在前线是扛枪的士兵,在圣城是徒手的魔鬼。屠杀堪比毒品成瘾,假借宗教之名满足不可告人的性癖。街头有通往地狱的邀约,宾馆亦能闯进披着制服的怪兽,黑夜里有伺机尾随的伥鬼,白日下有人鬼不分的愚民。男孩已熟练掌握了屠戮之法,窗外没有一滴落雨可以洗去满手罪眚。
只能说太可惜了,明明具备了这么多可以无限放大的议题,明明有这些勇敢的女人做好了扮演那些禁忌角色的准备,结果就是这样,海报也是欺诈,女记者作为主角也是欺诈,最有“戏”的竟然是男主(假如还拿到影帝那真是极大的讽刺)。第一场戏很喜欢,氛围拉满,结果谜题揭示得过早也显得毫无力量。最后的拉扯也只看到了镜头对准男主,完全偏离了关注女性受害者们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