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凡
  • 闪电
  • 猜你喜欢

     剧照

    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1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2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3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4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5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6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13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14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15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16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17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18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19给我一个爸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8

    详细剧情

      1988年的布拉格,大提琴手路卡(Zdenek Sverák 饰)丢掉了乐团的工作多时,只能靠为殡仪馆伴奏和修补墓碑为生。这位大龄单身汉在女人面前颇有魅力,他也乐此不疲,但困窘的生活让他不得不违背初衷,与一位苏联女子假结婚以获得报偿。婚后几日,苏联女子转道投奔西德,将五岁幼子科里亚(Andrei Chalimon 饰)丢给路卡抚养,路卡有一搭没一搭的用对方听不懂的捷克话向科里亚抱怨苏联人的霸道,同时还要应付警察对假结婚的追查以及敌视苏联人的母亲。路卡拜托多位女友照顾科里亚,这对父子也慢慢产生了对彼此的依赖,不久苏联政府要接回孩子,路卡趁着八十年代末混乱的形势,带着科里亚离家出走……  本片获199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96年威尼斯电影节荣誉奖等十几项褒奖。

     长篇影评

     1 ) 音乐,历史和人生

    不同的国家,相似的社会背景,看一场电影,有着同样的共鸣。
    电影本身很好,无需赘言。
    说说电影最后的场景吧。
    捷克有两个国宝级作曲家,德沃夏克和斯美塔那。
    德沃夏克在19世纪末享誉世界,在美国旅居时,吸收黑人灵歌的元素,写出了带着思乡心绪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青史留名。
    贝德里希·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有“捷克民族音乐之父”之称,在捷克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他的交响诗《Ma Vlast 我的祖国》是民族乐派的经典之作。
    斯美塔那生活的时代,捷克正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随着革命的失败,斯美塔那迫于生计不得不离开祖国赴瑞典。1860年,哈布斯堡王朝给予了波希米亚省一定程度的文化自主权和政治自治权,斯美塔那才重返祖国。

    影片的最后,那场音乐会,意义非凡。

    在“天鹅绒革命”后卢卡重返布拉格交响乐团,这场戏独具匠心用了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中的第五乐章《塔布尔》,而不是这部伟大作品的其他著名乐章比如《伏尔塔瓦河》。塔布尔是布拉格南方大约100公里的一座城镇。布拉格大学教授、捷克宗教改革先驱扬·胡斯因批评天主教会受到宗教审判被处火刑。胡斯死后他的追随者团结一致反抗领主、教会和德国入侵,1419至1434年进行了15年的武装斗争,史称胡斯战争。这一乐章描述了胡斯教徒们战斗在塔布尔战场的悲壮情景。在乐曲中采用了胡斯运动时的歌曲《上帝的战士,你们都是谁》。

    影片中出现这场音乐会的指挥是捷克国宝级的指挥大师拉斐尔·库贝利克。他在1948年被迫出走,像他的前辈德沃夏克一样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库贝利克流亡四十年,直到“天鹅绒革命”后他才得以重返故土。1990年的“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开幕式上他再度执棒指挥了《我的祖国》。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台下掌声雷动,而台上的老指挥家老泪纵横。捷克的SUPRAPHON唱片公司将这个演绎录制并出版了唱片,一度成为全球唱片爱好者争相追捧的珍品。库贝利克一生六次灌录过《我的祖国》,而这一版最弥足珍贵和富有传奇色彩。在那场音乐会之后,已七十六岁高龄的库贝利克慢慢淡出了指挥台,这也就成为了库贝利克的最后一次录音。导演给了他一个不短的特写镜头向大师致敬。影片完成后不久,大师离世。这也成了大师最后留下的影像。(摘自《波希米亚的双子座星》)

    无论是选曲,音乐会,指挥家都带着那么浓重的影射意味。
    电影最后,当男主角带着小男孩外出躲避时,在朋友家,他们一起听着收音机里的风起云涌。我的心情也随之激荡共鸣。
    借着影片的余味,重新翻出库贝利克指挥《我的祖国》,一抒心意。

     2 ) 送给19-22年的一封信.

    战争与“非战争”,自然灾害与“非自然灾害”,想要和被要,是有根本性区别.

    时间会带走很多,但会留下所想要留下的.

    电影带给我们的永远思考当下,选择未来.

    举一反三.

    动荡不安的社会,

    压抑的生活,

    扭曲的人性,

    时代的创伤.

    音乐带来了不曾去过的地方,

    温情点燃了黑暗里的光!

    ———我们都是这天空下的孩子.

     3 ) 相濡以沫

    《Kolya》的中文翻译名是《给我一个爸》父与子齐上阵,这样一部片子,诙谐中带点温暖,政治中搀杂感情,尚属不错。
    一个五十五岁的独身主义男人,捷克人,拉大提琴,生活拮据。
    为了买一辆车而不得以假结婚,女方是俄罗斯人,携带一个五岁的小孩,年轻貌美。
    可是结婚不到几天,女人便远走去了西德,寻找男友。
    孩子留下了,祖母病故了,小哥耶被送到了法律名义的父亲处。
    面对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小家伙,本就不爽的老头更加头疼不已。
    从开始寄居一晚,到不得以继续留下来,小哥耶从不说话,到亲切的给老头一个吻“晚安,爹。”
    其中东欧政治问题被扩大开来,我对这实在不了解,但相比历史上惯性的做法多少也能感同身受。
    一个被排挤的俄国人,一个只会说捷克语的捷克人,讨论窗子上国旗是你们的,还是我们的时的执着样,令人看时容易被小孩子的单纯打动,被老人的真诚折服。
    渐渐,从开始时的排斥,转变为,可爱的老爹为了小哥耶容易入眠,特意找人在电话中讲故事;生病时,担心、认真、谨慎的留守看护;为了小哥耶不难过,买了五人票看专场电影;地铁站,盲目到不知所措的寻找丢失的小哥耶;庆祝生日,特意买了蛋糕送了大礼……
    这些,虽然微小但足够温暖人心的情节,被很好的刻录下来。
    虽然不是大感动,但仍然在小哥耶初次握老爹手,浴缸里独自拿着蓬头讲电话时,眼角悄悄湿润。
    一个孩子,可能没有所谓的演技如何,但是那些纯真的表演恰是最能衔接内心的弦。
    交响乐适时的奏起,政治问题会有解决的一天,离开的母亲也会有领走孩子的一天。
    老爹站在那里,面对反光镜中的自己,说一句:后悔有期。
    影片虽然结束,你会否还想起小哥耶骑在老头肩膀上时,开心到手足无措呢?
    无关利益,无关社会,无关贫穷,无关种族,无关一切,只是最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相濡以沫。

     4 ) 隐喻的世界

    影片背景:

    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和“天鹅绒革命”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意在削弱苏联共产党对捷克的控制,在国内掀起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苏联决定对捷克进行武装干涉。8月20日晚,苏联以“机械事故,要求迫降”为由,在布拉格机场降落了一架民航客机。数十名突击队员迅速占领机场。几分钟后,苏军空降师直扑布拉格。21日凌晨,苏联军队就占领了布拉格。进攻6小时后之后,苏军控制了捷克全境。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国际政治事件,标志着华约内部的裂痕已经渐渐显现,被视为东欧剧变的前奏和导火索。

    “天鹅绒革命”狭义上是指捷克于1989年11月发生的反对共产党统治的民主革命。从广义上讲,天鹅绒革命是与暴力革命相对比而来,指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就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如天鹅绒般平和柔滑。捷克的民主化运动在1968年遭到苏联的镇压,但是国内对捷克共产党统治不满的知识分子仍然在以地下的方式活动。比如我们所熟悉的米兰·昆德拉,伊凡·克里玛等。

    1989年11月17日,首都布拉格出现超过十万人的游行活动,要求推动捷克民主化和实现和平转移政权。1993年,捷克宣布独立。

    影片概述:

    卢卡,55岁的捷克未婚老男人是捷克国家爱乐乐团的大提琴手,由于弟弟从东方阵营叛逃到西方,而失去了在爱乐乐团的演奏资格,为了赡养年迈的母亲,卢卡只能和同伴们在葬礼上为人们演奏哀乐和为墓园管理处描墓碑。卢卡身上有着独身男子的游戏习性,保持着对异性的强烈需求。迫于窘困的经济状况,卢卡答应了与一名苏联女子假结婚。不想,婚后两天,卢卡的“太太”通过获得的捷克国籍逃到德国与情人相会,并且留了一个她的儿子苏联小男孩柯利亚。卢卡只会一点俄语,柯利亚完全听不懂捷克话,这一大一小就开始了一段深沉的父子之情。

    影片解读:

    一、对人物设置隐喻的表现:

    捷克斯洛伐克在地理上位于欧洲中部,处于西欧和苏联的夹缝之中,这种夹缝中的生存不仅仅体现在地理位置上,更体现在意识形态上。捷克在苏联的高压控制之下,国内一片死气沉沉。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片人物设置
    的巧妙之处就显现出来。

    一直受苏联控制,被当作“儿子”一样对待的捷克,在影片的语境中被隐喻为一个高大沧桑的成年人——卢卡;而一直以“爸爸”身份控制捷克的苏联则被隐喻成需要保护、弱小的孩子——柯利亚。由于柯利亚是卢卡的假太太留下的拖油瓶,两人的心理又被赋予了极强的隐喻色彩。卢卡被迫以继父的身份从社会福利局接养了柯利亚,极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而柯利亚则感到被抛弃,无助和无希望。被侵略的捷克在影片中成了父亲,强大的苏联成了小男孩,并且叫老男人爸爸,这样复仇式的人物设计迎合了捷克的民众,使他们在心里上获得欢愉,积压了许久的民族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

    二、影片中对女性的表现:

    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有卢卡年迈的母亲,她极度的憎恨苏联人;年轻的葬礼演唱的女歌手,她在演唱时由于卢卡的挑逗而唱破了音,同时,她也卢卡保持着固定的性关系;卢卡的朋友教俄语的女教师,她为孤单的柯利亚用俄语讲故事;年轻的女大提琴手,想要拜卢卡为师,两人在教学期间完成了“艺术家”式的灵魂交流。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影片中对女性的设置和表现依然是男性的俯视视角。导演中镜头语言建构了男女的性别身份。女性是被看的,不理智的,被挑逗的,被需要,被哄骗,被玩弄的对象。女性只有在照料孩子,表现母性,讲故事,解决生理需求时出现,被物化为一种工具,成为了导演的一颗棋子。

    三、对白的设计:

    柯利亚从小在苏联长大,受到苏联文化的强烈影响。但孩子的世界观中没有绝对的对立,并且,他不明白也无法明白意识形态的敌对,会让大人们的世界非敌即友。

    两次设置极好的对白。

    卢卡和柯利亚躺在大床上,窗外苏联的坦克呼啸而过。
    柯利亚:是我们的人吗?
    卢卡:不,是你们的人。
    柯利亚:他们是去莫斯科么?
    卢卡:不,他们要留在这儿,很不幸。
    柯利亚:就像我一样。

    柯利亚的世界只有“我”和“非我”的概念。而卢卡作为成年人,则已经不再用如此简单的范围去划定和判断这个世界。

    卢卡被公寓的管理员催促在窗户上贴上苏联和捷克的国旗。
    柯利亚:我们的,漂亮的。(俄语中,这词既有漂亮的含义,又有红色的含义。)
    卢卡:跟我红色的内裤差不多。
    卢卡的故意曲解柯利亚的话,带有极强的民族情绪,并且通过亵渎苏联的国旗来达到疏解自己情绪的目的。


    除上述之外,影片的镜头运用和镜头语言也非常值得称道,对比蒙太奇和抒情蒙太奇的技法虽然老套但也不失艺术活力。用一个民族的情绪去冲击奥斯卡,导演和卢卡的扮演者导演的爸爸,是十分精明的。

    综上所述,这部电影,我给三颗星。

     5 ) 骤变前夕 创痛下的温情脉脉

    大提琴演奏家鲁卡在一次丧礼伴奏服务的间隙,用拉大提琴的弓轻轻撩起歌女的长裙,进行了一场很有艺术性的挑逗,歌女举止端庄,神情投入,歌声悠扬,下身却扭捏难逃,间或向鲁卡抛去欲迎还休的迷离眼神。类似其他欧洲地区的所谓艺术电影,接下来一会儿的工夫,鲁卡就在他杂乱的房间迎来了歌女的投怀送抱,这时镜头逆光,人影朦胧,床上,鲁卡怀抱歌女修长的大腿当大提琴,十指漫游其上,艺术性的偷情被处理得妙趣横生。

    这是影片的开头,轻松诙谐的笔触,简勒勾画出一个单身中年男子的散漫生活,从他与朋友不甚融洽的闲聊中,我们可以得知他基本上不快乐,很孤独,但逍遥,他曾经是国家交响乐团的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如今潦倒到为死人演奏的境地,其间的原委刚开始交代得不是很明确,但慢慢地,影片抽丝剥茧地给出了一个关乎时代转变的现实背景,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变革很有意思地紧密联系在一起,鲁卡的一切遭遇来自他对苏联人的不友好,一面迟迟未肯插上的苏联国旗表明一位捷克艺术家的政治良知。

    有时候立场就是一种命运,在1988年的东欧,这样一个风云四起的政治环境下,尤其显得残酷,命运足够离奇的是,鲁卡的冷清生活却因为一个苏联小孩的介入而开始改变,温情不断涌现,令鲁卡措手不及。

    因为缺钱,鲁卡同意和一个苏联女人假结婚以获得一笔酬劳,而苏联女人也由此获得捷克身份。苏联女人婚后很快凭捷克身份去了西德并滞留那里(那个时代叫“叛逃”),把五岁的儿子柯利亚留在了布拉格的祖母家,恰巧祖母出车祸死了,柯利亚被送到他的假继父鲁卡家中,于是苏联小孩与捷克老男人之间有了一段美丽的和平共处。

    从柯利亚惶恐的眼神到过马路时紧张拉住鲁卡宽厚的大手,从鲁卡在柯利亚初来乍到时的哭笑不得到柯利亚在地铁走丢后的急噪不安,从试探到关爱,从不厌其烦到依依不舍,演绎了感人的“父子”情深。显然,这段深情不仅仅讲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它寄托了导演对两个民族的美好祝福,这样的氛围下,一个民族的创伤被一份无私的爱稀释,影片气度显得非凡。

     6 ) 爱让人们勇敢

    当一部电影中有一个可爱的“小主角”时,还有什么理由不爱这部电影呢?!

    本片的所设置的背景是个非常特殊、敏感的时期。电影中含沙射影的暗示了政治,充满讽刺意味,东欧巨变给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影响。真实的表现捷克,充满民族特色。一段纯朴的异国“父子情”体现人类本质的善良,每一处生活片段都让人觉得那么真实、真挚,人的感性始终存在于每一个人,无论浪子抑或冷漠的人......人沟通于心,能超越语言和国度。

    路卡本是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但是因为那个时代定义的诡异的思想问题,沦落至为葬礼做伴奏和修补墓碑为生。这样的命运看似悲惨郁闷,怀才不遇,但是路卡看起来悠然自得,每天赶场奔忙,忽悠下老太太花钱给墓碑上金,更以独特的魅力时不时跟美女尽鱼水之欢。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并不那么“高尚”的小人物,有那么点小私心,小狡黠,而这首先就是一个对那个时期政治的反讽与不屑,路卡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存在感的人,在一个教育人们一会为这个牺牲,一会为那个奋斗终身的年代,更多人如他一般,为了生计奔波,在平凡生活中尽可能的享受欢乐,他因为不合理的原因被剥夺了在乐团的工作,他当然也可以坦然处之为回应。

    在去掉“高尚”化后,本片一个有趣的发展是,在卑微中却升起了平凡人的善良与伟大。路卡为了生活,为了买车,对一切捞外快的机会都会不遗余力。所以,面对一个假结婚的机会,他犹豫和推脱后,还是答应下来。这起婚姻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伤痛的表现,一个苏联女人,为了去西德追求更好的生活,不得不以此方式留在捷克,进而辗转前往西德,她成功的离去,却没有带走她的儿子科里亚,以这样的方式去寻得美好生活,甚至需要出于自私和无奈抛下亲人,这起假结婚以闹剧的形式展开,以路卡手忙脚乱的面对一个新添的“儿子”收尾。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喜感,却也让观众自然的体会时代的扭曲和伤痛。出于无奈的卢卡和科利亚生活在一起,他们语言不通,彼此不熟悉、不信任。可是科利亚的纯真渐渐感染了卢卡,地铁的那次走失更是让两人感情升华。他们一起野营,一起看电影,一起骑车,他们几乎就是真正的父子。科利亚学会了“晚安,爸爸”,卢卡甚至让老情人给科利亚讲故事,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

    路卡抚养着这个孩子,也从中体会到了更多人间单纯的美好,外在表现上,我们常常感觉成人为孩子铸造了一个可以安心成长的家,而在精神层面,却常常是孩子为成人制造了一个慰藉心灵,科里亚就是路卡的家,在压抑的年代,他总可以从孩子微笑的脸庞获得快乐,也让他有勇气去为了生活奔忙。整部电影透着温暖的色调,温暖的音乐,你隐隐感受到时代的创伤与压抑,却又很快被一份父子的温情所感染,这或许正是本片的意图,用爱与试图将爱消解为空洞的立场和符号的政治抗争,伴随着这份坚韧的爱,更多人等到了时局发生变化,而当扭曲人性的环境消失,科里亚也得以回到母亲身边。这部影片以浓浓的温情让政治淡淡的被消解,当我们期待一个更阳光的环境时,需要的或许是先让自己的内心保持阳光的一面,就如路卡,去爱一个孩子,并从中获得更多让自己坚持的阳光,坚守自己的一片温暖空间。每每看到这样的电影,就会特别感动,就会觉得世界美好。

    路卡与“儿子”的故事就是一一个男人身上的父爱被不断带出的过程,是一个成人向孩子学会纯真的过程。而不同的历史背景有造成了这个看似正常的感情故事细节上的不同。如片中几个特别生动的细节,苏军军队的车辆从路卡家旁经过,科里亚与苏联士兵的逗乐,当时的捷克正在苏联强权下压抑的存在,而看似强大的苏联,背后却也有其扭曲制度下造成的如科里亚这样的苏联弃子,有些反讽,悲哀。科利亚拿着淋浴头给奶奶打电话,他很想念奶奶。虽然卢卡并没有直接告诉科利亚奶奶已经去世的消息,可是科利亚朦朦胧胧的感受到了,所以他很难过。还有一个细节,科利亚发烧了,每次睡觉前必要碰一下的风铃、喜爱的陀螺渐渐变得模糊起来。着急的卢卡不得不半夜请旧情人来帮忙。

    电影的画面很安静,营造了很温馨的氛围。无论政治怎么变,生活总得继续。爱让人们更勇敢!

     短评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时常涌现出这种温情的片子,捷克贯有的清澈角色脸庞和清澈到底的镜头,相对《中央车站》,稍显的过于理智,以至于看过半年后,脑海里的电影库里都想不起它的存在了。知名度不广让许多人错过它是真的很遗憾

    6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推荐
  • 名字也可以译成给我一个儿子,真父子搭档拍的假父子电影,不知道捷克和俄国的关系算是真父子还是假父子。

    8分钟前
  • Zola
  • 推荐
  • 又是一部关于父子的温情电影。一个很萌的老头和一个可爱的娃娃搭档的电影总是让人难以抗拒的。最后甚至希望孩子能留在这个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爸爸身边。推荐一下男主角的另一个片子《布拉格练习曲》,非常精彩的片子,温情脉脉的人生。男主角演的很棒。

    13分钟前
  • 烟视媚行
  • 推荐
  • Kolya是個小萌物.人生如此~

    15分钟前
  • Mango
  • 推荐
  • 9.5;绝对被低估

    19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 1997第69届 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摄影好,音乐好,政治,缺点是节奏失衡。

    24分钟前
  • 刘建明
  • 还行
  • 雕刻时光 + Lens:19:50 (摄影无敌了)

    28分钟前
  • Eccentric Cat
  • 推荐
  • 比《酒瓶回收》手法幼稚很多,有年轻导演不可避免的缺点,用力但够不到点儿。导演老爸这个时候年轻多了,看着还挺有味儿。导演的政治倾向极其表现手法不评价,不是我喜欢的调子,但肯定是西方电影节喜欢的调子。再次感叹,《酒瓶回收》强太多,拿小朋友说事儿,总容易讨巧,拿老头说事儿,是个功夫。

    29分钟前
  • 森罗万象一杯茶
  • 还行
  • 一部小感动的片子 捷克的电影风格第一次看到 他们八几年就那么的开放 不崇尚结婚 路卡再和一个女士假结婚后 帮他她照顾孩子 起初他挺反感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 他爱上了科里亚 科里亚也深深爱上了他叫他爸爸 他们处出了父子亲情出来 最后小孩离开 路卡的眼泪含在眼眶

    33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 故事本身没有什么稀奇的地方,一老一少从讨厌到一点点建立感情,到难以割舍。看点主要在小孩子实在是太可爱了,眼睛亮且干净,很难让人不喜欢。另外政治背景真是鲜明。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下载:1.45G→1.7G;大约剩余28分钟→17分钟→10分钟→4分钟→1分钟15秒→5秒。—— 《甜心先生》→第6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给我一个爸》。—— 整体温馨搞笑又感人:可爱的科里亚萌到我了,牵手、骑肩、拉小提琴、与卢卡一起看电影…喜欢;而拿着花洒哭着假装打电话、机场分别…戳中泪点。

    4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 二十年前的剧作课堂上,老师冠以没有一场废戏的教学佳片头衔,十年前陪朋友重看也觉得OK。昨天再看,发现随着认知的拓展,了解过布拉格之春和天鹅绒革命背后的实质后,再对该片充斥的的意识形态难以下咽。9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殊荣反而把影片从5星褒奖拉了下来。不过演员的表演确实棒,特别是非常灵气的小男孩,以及男主的床戏一点不油腻。8.3/6146 短评2076条 %86/12/2 【7.8/1.6万 北美票房57.7万美元,全球票房57.7万美元】

    46分钟前
  • 安心
  • 还行
  • 捷克版"肖恩康纳利"主演,让人联想起<孙子从美国来>这部国片,同样是言语不通,同样是大男人与小男孩的故事。不同的却是主角的生活态度与现实别离的残酷。

    50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 【B】摄影暖黄的色调很好看,在温情片里加入了政治元素算是比较特别,故事重点其实不在父子情,而是一位老人被小孩闯入生活后的心态变化

    53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 在压抑的年代,他总可以从孩子微笑的脸庞寻得快乐,也让他有勇气去为了生活奔忙。整部电影透着温暖的色调,温暖的音乐,伴随着这份坚韧的爱,更多人等到了时局发生变化,而当扭曲人性的环境消失,科里亚也得以回到母亲身边。如果有10颗星~ost要好好找下

    5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 诗意的城市,温暖的镜头。不同于其他着笔于同时代的影片所惯有的阴暗格调或嘲讽口吻,一个混乱时局下充满着童话和艺术气息的故事在导演的轻声诉说中缓缓向你展开。

    60分钟前
  • 耶斯特洛夫斯基
  • 推荐
  • 三星有点少,四星有点多——1、小孩很可爱。2、男主像极了肖恩·康纳利。3、女主长的都很漂亮,幻想占有。4、反应的1988年的东欧,比我们现在2011年的社会福利、生活气息、公民素质、人文环境和那个啥都强很多。5、算了,不扯淡了

    1小时前
  • 豆瓣酱
  • 还行
  • 6分,不起眼的奥斯卡外语片,也算踩准了时代的节拍【--听一大仙说今年就瓦解。--都说了四十年了。---这次应该靠谱,好多布尔什维克开始捞金条了。。。[汗]】。叙事节奏已经过时了,配乐不错。你看看人家波兰的孕妇---完全不怕狗【分数范围6-7分】

    1小时前
  • 沙漠中的西蒙
  • 还行
  • 淡淡的,却很深情,政治恩怨让位于挚爱亲情。小男孩的表现非常好,用莲蓬头打电话那段又可爱又可怜。

    1小时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推荐
  • 感觉很好,很温暖,画面静静的流淌,摄影很美,离别那一幕感动的不行,小正太实在太可爱了……

    1小时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