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玛格丽特夫人没有办法摆脱牧师的遗孀这个身份,“像旧家具一样转手送人”,这是造成她悲剧的根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她本人则认为一旦和周遭事物建立了深厚的连接,便只能长此以往地生活下去。
终于在第四次婚姻中,命运般的轮回,让她意识到这样的生活是有问题的,于是一向“拒绝死亡的玛格丽特夫人”走向了死亡。
当今时代的女性,对比起来看,拥有摆脱任何一种身份的自由,不作为某人妻子而存在的自由。
女人也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可以和其他人建立新的关系,可以过另一种生活,也可以只是自己。
如果她能够不留恋于任何一种既定的社会身份,能够抛却那些附加在自身之上的规定,能够更加诚实地面对自己。
#德莱叶作品回顾展# 2022.11.26 16:00 大光明 正统的古典喜剧,一些运动镜头在默片时代还算有特色。
6/10。开场从郊外嬉戏的年轻夫妻切换到肃穆的教堂钟楼,暗示了凌驾于人意志之上的宗教力量,玛丽就是玛格丽特的副本,因为玛格丽特和她爱人也曾想摆脱妨碍她们的老牧师寡妇,就像现在的玛丽和索夫仑:酒醉时索仑夫把玛格丽特认成一个妙龄少女,迷糊中嫁给她以取得牧师职位后,索仑夫总想约玛丽,却被和玛丽换了纺织活和床位的老女仆处处作梗,心急的索仑夫在玛格丽特阁楼的梯子上做手脚,不幸摔伤玛丽,最终玛格丽特以自杀成全他俩,阳光下索伦夫和玛丽交叉成十字,宗教的惩罚和牺牲笼罩着个体宿命轮回。交叉剪辑完美平衡了叙事:索仑夫抱玛丽进屋,玛格丽特跟在他身后(静态长镜头)—索仑夫和玛格丽特注视彼此(脸部特写的交替)—两人同时站在玛丽床前(回到长镜头);这一长一特的镜头组接,用门框划分人物站位的中轴线,暗藏了主题上的平行和轮回。
包含着细小情节的喜剧效果和 Sofren 这个人物命运的荒诞效果呼应 蒙太奇的使用也是在功能性和指涉力都有表达 真挚的赞美和虔诚的祈祷可以正路铺陈 也可以借助故事性传递 p.s. 当 Sofren 和 Mari 诚恳的祈祷瞬间 小小的花环通感了两年后作品中 陶罐农夫和遣送的公主那一幕
《撒旦日记》的执着让德莱叶和北欧影业分道扬镳,他开始了漂泊的生活,该片是他的第一站,拍摄于瑞典。风格上依旧是他早期的延续,表面上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实际上依旧是一出悲剧,玛丽的未来生活必然是和玛格丽特一模一样,结尾的钟声再度提醒宿命和轮回,德莱叶的电影人物几乎都是被动的,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我们的幸福也正寄托在别人的死亡上。(男主演技可诶!(有个男主吹不知名乐器时从屋外平扫到屋内的镜头,就很,现代 @美琪 丹麦语的end是slut = =
如果有,请放心,我会自己进——有时,命运就怕一语成谶。德莱叶借着《玛格丽特夫人的第四次婚姻》里面比武招亲「选妃」式自由恋爱与包办婚姻之间的冲突试图告诉现代人:一百年过去了,作为上帝的选民,男女主人公依然是封建父权制下亲手将爱情送进坟墓,可怜的替罪羊和陪葬物。初出茅庐,并在人才市场上崭露头角,且成功「击败竞争对手」拿到offer,顺利入职教会的牧师表现得像一个需要被「人格化神权」调教的新手。作为继承者,他不仅对古老而神秘,有着致幻效果,魔术咒语般的「爱情」法门一窍不通,在变身《一屋之主》之前,这位「爱情」门外汉对所要继承的爱情遗产也全然按「一日夫妻百日恩」习俗处理。玛格丽特夫人是老妇,还是新娘?是天使,还是巫婆?何时是赐予天才灵感的缪斯?何时是迷惑水手的塞壬?何时是鬼?何时是神?没人知道。待续
7。少夫老妻配,情人带作妹,妇狡夜难会,作鬼吓不退,忽来一日妪逆袭,伴床相照不舍离
前面是默片喜剧,后面回到与《审判长》一样的宿命剧本,第四次婚姻与第一次把幸福寄托到前任牧师遗孀死亡的轮回,开始期待后面德莱叶能把宗教拍成啥样了。扮撒旦的道具太萌,看到有群友暴言“大白就是撒旦”。钢琴伴奏变成了电子琴...涉嫌虚假宣传。#德莱叶回顾展@美琪大戏院
德莱叶的这部作品类型写着喜剧,从这个剧情来看(一个年轻的牧师必须娶前任的牧师的遗孀,而她的年龄足以做他祖母了),也确实可以是个不错的喜剧题材。不过看的时候我并没感到有多喜感,唯一让我觉得有点滑稽的就是牧师扮鬼的装扮太可笑了。也许这部电影本来就不是喜剧,毕竟看到后面还让人有所感悟。
#重看#虽喜剧元素拿捏得当,但仍其实饱含了凝重的死亡色彩,以期待另一个人的死亡来成全的“幸福”无疑是令人不安的,幸而被强大的爱感召凌驾于心魔恶念,金鸡报晓阳光普照,光明驱散了黑夜的阴影——这一主题始终在德莱叶作品中存在;模仿恶魔的造型就是吸血鬼雏形。
敏锐地解构神职之下的世俗性,而将神性赋予生活的日常中,与宿命的对抗中,赋予人类朴素恒久的爱与忍耐之中。德莱叶展@美琪
@2022德莱叶回顾展。主角玛格丽特夫人是闯入的,出乎意料并不讨喜地出现,想到白气球,摄影机突然转变了焦点,跟随充满了关注和觉知。没头没尾的婚戒点出了玛丽的命运,她也成为玛格丽特夫人:困在这个圆里的“一屋之主”,可能还有更多的戒指在等着她。索弗伦开头说,“我愿带你们深入地心,前往地狱的深渊”。片中地狱深渊只是“将希望寄托于另一个人的死亡之上”,他们多单纯,恶得无伤大雅。几个记忆点:索弗伦的搞笑自动化撒旦,其余人的多变神情和玛格丽特的淡定/木讷对比,喝醉后的迷雾画质,画幅突变和分屏…首次体验现场配乐,久违的热闹拥挤的放映厅
喜剧与正剧交替。有多处巧妙的设计:片头片尾各有一次给教堂的钟的镜头配了字体特殊的字幕卡,加上内容的奇怪,仿佛那是一位神秘角色的话;两位与Sofren竞争职位的人入门准备布道时都有笑料;女巫话题被喜剧性地利用;Sofren迷魂段落居然用紫色;用分屏表示寡妇听到有人下楼梯;。很多处用了差180度的两个反向机位。有趣的cropping,而且常常对理解角色情绪有用,最后一回居然是十字架形。
20221126 德莱叶回顾展
看到最后燃了,作曲果然是格里格!太奇妙了!不愧是以前练到摔的练格里格。熟悉的切分和低音五度和弦。这部片子是听完的,德莱叶好品味。决定扒谱。
#德莱叶展#@美琪,德莱叶老师原来也很有喜剧天赋啊,鲱鱼梗笑死了,然而,终究,德莱叶老师也更懂得喜剧的本质是悲剧,那个结第四次婚的、会黑魔法的、无处不在的、一眼戳穿撒旦的老妇人,同样也是那个受“制度”所害,思念着爱人、关心照料年轻姑娘的善良的太太,与饲养的马、与屋子告别离去,撒亚麻籽简直催泪;一睹百年前斯堪的纳维亚的婚礼与丧仪风俗;表现喝醉酒等物理“特效”真是看以前老片的乐趣
悬念的掌握;命运的轮回;两出异类的婚爱;一场平静的救赎。
德莱叶早期还是有些喜感在的,前半段笑声连连,后半段竟然看的有些伤感~#原谅我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另一个人的死亡之上
讽刺喜剧,先笑后哭。原始片名直译为“牧师的职位”,英语片名又译为“牧师的遗孀”。小青年为迎娶自己的女友必须先当上牧师,而当上牧师的条件又必须先娶前任牧师的遗孀。捉弄的冲突产生滑稽笑料,在有一次的捉弄时弄巧成拙反而有了照顾关怀吐露心扉的机会。玛格丽特夫人牺牲自己,成全年轻的爱侣。扮演玛格丽特夫人的老演员时年77岁,在拍摄完成的当年也离开人世。
【德莱叶作品回顾展】玛格丽特夫人说,不要将幸福寄托于别人的死亡之上。索弗仑与玛丽不该,但一定程度上也是被迫如此,归根结底是制度的问题。他们同玛格丽特夫人,都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今早起来结合时事,愈发感慨。一百年前批判的是神权,如今呢?幸福好像只能寄托于死亡之上,效果立竿见影,心底无限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