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可能完美,SIMONE
从前一直相信只要作好预先的计划,控制好过程,加之在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实施,一切结局都有可能完美起来。个中完美,体现在开始,体现在过程,体现在,人。
哦,孩子,好象,完美是不存在的。
就像,物理学上,我们可以避免错误,却无法避免误差一样。无限接近结果,却永远不可能达到。
而,我仍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规律可循。就像,自然界的花瓣数目是按照斐波那契数列那样排列,并且据说经济学上的博弈论也跟这东东有关。
由此看来,我们在宏观上有完美的可能,却被困于微观的沙砾。那在无限接近这个状态上,我们是否正好有一个点,恰好是一个临界点,这个点叫,完美呢?因为,如果完美实在无法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出来,至少对我而言,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今晚无聊跑到上海热线II看了《西蒙妮》,被导演德鲁•尼科略有小夸张的戏噱幽了一小默。挺有意思,值得推荐一下。
大体是讲一制片人被自己辛苦培养的演员给抄了,然后利用了一个程序设计师的创造出的程序制造了一个完美虚拟的女演员,几乎所有人为这个完美的形象着迷,于是乎拍戏,电视访谈,开演唱会,制片人在自己编织的完美中不断堆砌,从一个完美到另一个完美。最后制片人无法承受完美的压力,删除掉了这个程序,给自己惹了一些麻烦,但当然,这只是一部有点黑色幽默的影片而已,结局自然无疾而终,皆大欢喜。
两个角色我喜欢。剧中那名制片人和那名程序设计师,尽管片中程序设计师只是一个没几个镜头的配角。而这两人,有着共同的特点,投入、偏执、敏感、神经质。
偏偏就是我很欣赏的性格。
女主角,西蒙妮,SIMONE,分开来看,SIM和ONE,呵呵,虚拟人,真是一个古怪的名字。看来,我也可以考虑下明天是否也把MSN名字改成SIMALIDA玩一玩。
不过,如果完美只存在于虚拟世界中,那可真是一件让人感到悲伤的事。
不过,如果完美只存在于虚拟世界中,那我也会感到庆幸,毕竟所从事的工作正是要在0和1的世界中。
键盘上敲着敲着,我到想起从前自己的一个陋习起来。读中学的时候,每次用新的作业本写字,如果我觉得在作业本第一页写的字不好看,我会扯掉,重写,还是不好看,继续扯,重写。所以我的作业本总是很薄,于是那些被我认为承载着写得不好的字的纸张,就这样被我白白糟蹋掉……
看来,还是在电脑里打字看起来舒服些。宋体的9pt的字体,方方正正,倒看出有点无可挑剔的影子出来。不知道是不是完美,但对心里来说,这口气,总算是顺了。
2 ) 人人都爱Simone,除了他
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尽管在一堆老帕的电影里,都没什么人提起。
首先从题材就是我爱的类型,有人批判剧本不好,觉得应该加上Victor和Simone的互动,展现下“她”的感情。好吧,只能说我就爱Simone从头至尾只是一段程序代码,代码不需要情绪。
老帕在开头说,我们造假的能力已远胜于分辨真假的能力。人们很多时候放弃思考真实性,他们只是需要这些信息八卦罢了。为什么?因为你根本也无法分辨,只能自己选择你想相信的。
或许可以从老帕这个角色的塑造上去谈本片表现的另一些东西。
开头是这样的,过气导演,面对耍大牌的人气明星终于无法忍受,要走就走吧,他是不会改剧本了。那么多演员,制片方看重的是人气,因为默默无名的演员没什么人看。
这时候一个疯子出现了,他带着逆天的发明,将老帕从泥沼中拯救。
我们不需要真人,程序就可以完成我们想要的表演。这是非常理想化的设计,然而这一切并非自动运行,仍旧需要靠人来实现。于是老帕就开始设计,同时他也在扮演。Simone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他的精心编排,身体力行。
他再次被公众纳入视线之中,但大家关注点显然都只在那个极富魅力的女人身上。久而久之他对Simone的爱变成了恨,她让他做不了自己,才华不为人所赏识。她毁了发明者Hank,这里要提到对方因此眼部肿瘤去世,还借之讽刺了电子设备的危害,包括老帕对女儿总是抱着笔记本的反感,与今日的我们是多么类似。本片在细节方面还是不错的。
那段人机自我对话真是看得我一把眼泪。他用尽手段向世界展现Simone,他说服自己是为了作品,发现到头来还是为了证明自己。为什么真正的他无人赏识相信,那个他所扮演的虚无的程序却让所有人疯狂迷恋?我们需要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相信自己。于我个人来说,此段非常触动,共鸣强烈。之后的结局我也没什么好说。
老帕的演技我想自己已经词穷到无法表达了,从来没有一位演员能让我从他的表演中有全身过电的感觉,老帕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一次又一次。能够欣赏到他的作品,我觉得自己实在太幸运。他拥有着太强大的魅力和气场,实在让我难忘。
3 ) 骗十万人比骗一个人容易
呼,终于找到了完整清晰的版本了。
嗯,很有创意的电影,值得一看!很轻松而愉快的看完了全片。
很让我有想法的东西到是在影片之外。第一,导演维克多在解释西蒙妮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演出时,说的一句话“你知道,不在一起的人更容易相处”,用钱钟书的说法是赤裸裸啊。第二,对我来说也许是本片的主旨,“骗十万人比骗一个人容易”。也许这是最让人类痛心的一句话了,可你不能不承认它是真理,它也是赤裸裸的。因为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这么来的,希特勒是被民主选上去的,墨索里尼当时是被很多人崇拜的,日本侵略战争是得到几乎全民族支持的,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是经过国会和人民认同的。而事实上我们曾经那么的相信“计划经济”;那么的相信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再看看“藏独”在奥运会前夕导演的那场闹剧里西方普通百姓的表现,这里包括我尊敬的大导演、那个善良单纯的老头“斯皮尔博格”。你能明白那句话了吗?这也许是人类永远的悲哀,电讯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了,可人的心筑起的围墙又让人们咫尺天涯,科学能改变这一切吗?你之所以被骗是因为你认为你是对的,你是聪明的,你是清醒的,你是与众不同的,你是绝对不会被骗的。
以上与本片完全无关,本片是老少咸宜的轻喜剧片,推荐观看。
4 ) S1m0ne G@me
NO.1关于片名
如同影片中表明的那样,S1m0ne是那位完美的虚拟演员的名字,也就是Simone。同时,也正像Viktor指出的那样,这个名字其实是程序名Simulate One的缩写。除了这路人皆知的秘密之外,我想说两点。
第一,请允许我隆重介绍Leet这个概念。leet是一种语言学现象,可以看做是一种主要在互联网上横行的非主流文化。我可以举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来形象地展示一下到底什么是leet,“女口果人尔能看日月白这段言舌,那言兑日月人尔白勺目艮目青有严重白勺散光”,这段中文互联网上被反复重复引用的天才之作就是中文leet的实例。换句话说,leet其实就是将系统庞大结构严谨的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字密码化的过程。英文中一般是用形体相似的数字或符号甚至是同音词汇来代替具体字母实现语句的密码化,比如用1来代替i,用0来代替o等等。S1m0ne无疑是leet概念指导下的产物,G@me是一部日本电影的名字,我不关心其电影的具体内容了,用在我文章的标题,一方面是说老子不“知识青年”了,只想琢磨琢磨电影中有趣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同样是对leet的注解。对了,leet本身也应该写作1337的,1337英文字母转换表如图(点击放大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习一下。作业:请将如下句子1337一把:Bigteeth,you are so smart!
第二,为什么不把S1m0ne这个名字彻底1337呢,比如按照上面的转换表就应该是51(v)0{\}3。一方面,玩1337的电影观众毕竟还是少数,更重要的在于,这是对“0”和“1”的强调,接受过计算机知识普及教育的人们应该不难理解这两个数或者说二进制对于计算机的意义。
NO.2关于角色名
第一,1968年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天才之作《2001:A Space Odyssey》中的超级电脑叫HAL9000,H、A、L这三个字母的后一个字母分别为I、B、M,这一点被无数慧眼识别过了,算是隐讳地向赞助商脱帽致敬。S1m0ne当中有一些小角色,他们的名字分别是Corel、Claris、Hewlett、Lotus,如果这还不够引起你的警觉之心,试试下面两个:Mac、Dell。
第二,Al Pacino扮演的那位两获奥斯卡提名坚持自己艺术追求的导演名字叫Viktor Taransky,正是他创造了Simone。Mary W. Shelley1818年在伦敦出版了据称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说的《科学怪人》,其中那位制造出怪人的科学家叫Victor。事实上,Mary小姐给自己小说中的人物命名为Victor更是因为受到弥尔顿《失乐园》的影响,弥尔顿在《失乐园》中经常用“the Victor”来代称创造人类的上帝。
NO.3关于故事原型
http://photo.bababian.com/20060519/8AEF8549C4216135D77A9209573992D8_500.jpg 不能说S1m0ne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虽然现实世界好像就是那么疯狂。但是,一个虚拟人物,一个可以被主人操纵,实时同步地重复主人的动作和语言的虚拟人物,是存在的,她叫Ramona。说到Ramona不能不说到Raymond Kurzweil,这是一位天才,主要致力于未来学的研究,是光学字符识别、语音识别和文本语音转换领域的风云人物,被另一位天才Bill Gates先生称为“对未来人工只能最具洞见的人物”。他先是根据一位医科女学生Amy Bluestein的样子确定了Ramona的形体和容貌,然后根据加拿大一位小有名气的摇滚歌手Holly McNarland的样子加以修正。2001年2月22日,他和他的创作团队在著名的TED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and Design)大会上表演,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各色人等前往观看。关于Ramona小姐的更多私密生活,请在此窗户上蘸唾液捅个小洞偷看。Kurzweil先生对于S1m0ne这部电影的兴趣是可以理解的,他还写了篇评论《Reflections on S1m0ne》,当然其中免不了对New Line Cinema在Simone特技制作上的小气与吝啬嘀咕两句,对于一些技术问题自然是当仁不让地批评两句,比如他说2001年Ramona的那个表演是他们团队20多人合作完成的,而Simone10万现场观众全球电视直播的演唱会竟然是Viktor一人搞定。
NO.4启发和感想
谈一部电影对于观影者的启发变得简直就像大便之后要擦屁股一样重要。这部电影有些台词,特别是Viktor Taransky先生许多睿智的话语惹人深思,比如“我们造假的能力已经超过了我们鉴别事物真假的能力”,比如“骗十万人比骗一个人容易多了”。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启发有两个,一个就是女儿说得:创造虚假的东西不是你的错,但是拿出来骗人就是你的不对了;另一个重要的启发则是Viktor打开Simulate One程序时,他的那位身为电脑天才整天对着显示器因为辐射而得恶性肿瘤的影迷,Simone的“父亲”Hank先生在电脑屏幕上一字一顿地说:Taransky先生,在我们开始之前,请注意,
不-要-靠-屏-幕-太-近。
图片链接个人废话完整版:
http://bigteeth.blogbus.com/logs/2006/05/2502933.html 5 ) 虚实之间
真实与虚拟之间,几乎没有界限。就像如今我们的生活空间与赛博空间两者早已合为一体,不能分离,而且这种趋势有增无减。是虚?是实?完全取决于观者,若是勇敢的向虚拟空间中伸出手去,也许就会触摸到真实的她,我的西蒙妮。
6 ) 虚拟偶像有多远
再一次被电影简介忽悠,其实也没太忽悠,只是再一次证明电影简介不可信、太主观。
不得不说影片很有创意,在这个狂热崇拜的年代,我们是否会狂热追求一个不存在的、虚拟的角色?我还是从头说起吧。
开头一个电脑极客就说自己创造了一个人,真实到他都可以舔她的背,看过影片我们就知道,这个虚拟偶像其实没那么像真的,当然我归咎于10年前电脑技术不如现在,电影还创作不出特别能以假乱真的,至少出不来《钢铁侠》那样的3D特效。总之这个虚拟人物被创造出来了,被阿尔帕西诺扮演的导演维克托利用,起名西蒙妮,接着迎来了全民崇拜的时代。其实看电影时我在想这些人怎么就能相信西蒙妮的存在,不过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狂热崇拜的背后其实是一颗颗极度空虚的心,我们太过追求完美,却不知真实的瑕疵也是一种美好。这一点极好的讽刺了那些盲目崇拜的人。
接下来要说电影简介的第一个梗,在电影简介中是这么说的:西蒙妮被创作出来后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开始控制了制造她的人。电影确实提到了,西蒙妮得到影后后发表获奖感言,这个感言是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导演维克托事先录好,但最后播出时西蒙妮没有说感谢导演的话,维克托回来后也觉得很纳闷。但电影就讲到了这,也没有讲为什么西蒙妮没有按照事先录好的话说。后面也有几个地方隐喻了西蒙妮产生了思想,但都只是点到即止。而且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控制维克托的其实不是西蒙妮,而是那些狂热的、不辨真假的粉丝。再说电影简介的第二个梗,电影介绍是说:他不得不亲手毁掉自己所设计的虚拟人,却发现他不得不为自己的谎言付出代价。电影中本来维克托是想毁灭西蒙妮的,但碍于群众的压力不得不“复活”西蒙妮,而后维克托的前妻、女儿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原谅了他,于是和西蒙妮开始过上幸福的四口生活,为了圆谎,维克托更是创造了一个属于他和西蒙妮的孩子,这一点似乎没有电影简介说的沉重、有分量。不过我理解为虚拟的事情介入我们真实的生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也许迟早有一天我们会难以区分虚拟与 真实的界限,这样想的话,影片的结尾还是很有深意的,只是还是感觉影片在表达上差点火候。
影片的创意确实非常好,但不知是不是导演对于要对这个超现实的话题赋予多深的意义没有考虑好,所以这个可以探讨很深的话题在很多地方也只是点到即止。不过我还是非常喜欢电影高潮部分意想不到的转折,本以为维克托毁灭西蒙妮后,大家会因为他的欺骗行为对他谴责,没想到大家还是不认为西蒙妮是假,反而咬定维克托是杀人凶手。此时阿尔帕西诺扮演的维克托真是哭笑不得,到底是谁脑子有病,盲目的人们分不清真假,确实又是一处极好的讽刺。
再说本片主演阿尔帕西诺,看完这部电影觉得他还是挺适合演喜剧的,无论是为了防止露馅他总得撒丫子的跑向影棚,还是为了扮演女明星要模仿女人的那种妩媚,阿尔帕西诺都拿捏的如此准确,有几处我真是笑出了眼泪。
然而片中介绍的虚拟偶像真的会有一天出现吗?我们真的会有一天集体崇拜一个电脑创造出的人吗?诚然我们希望有一个完美的化身供我们景仰,但我们也意识到打动我们的是真实的情感,这种真实最起码要可触。总说接地气、接地气,朴素真实的小人物,虽有缺点,有的甚至有缺陷,也还是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内心的感动。
将男主角的身份设计成导演以外,还将其妻子、工作伙伴制片人合为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前提才能在讽刺娱乐界的各种黑料同时,还进行家庭向观念和自我认知观念的探讨。不过结局真的很仓促,基本上已经想要牺牲掉仅存的逻辑而凸显家庭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了。另外演绎这个虚拟偶像的演员其实把电脑创建人物的僵硬神态演得特别好啊!(结尾居然还有一个小彩蛋~)
【C】安德鲁尼科尔是个典型高概念低完成的编剧,点子都很妙,如果有个强效的制片人或导演做主就很可能拍出很好的电影,让他自己弄,往往越写就越一言难尽,放飞自我到乱七八糟。此片显然属于后者,不但弄成了没什么深度的YY喜剧,而且把普罗大众的智商想的未免太低。
【7.1】Showbiz people are so phony!想法概念是好的,就是剧本问题太多了,很多地方就是传统低成本烂片式的想当然。最后一群人给一个不存在的人送行时,居然还有点迷之感动。很奇妙的感觉。其他就没什么好说了,幽默的地方也挺多的,总体看的还是很舒服的,还有埃文蕾切尔伍德小时候看的我想犯罪!
一个虚拟偶像通过媒体可以让人以为是真人偶像,反过来说,媒体带给人更多的是虚拟的快感。
纯粹冲着安德鲁·尼克尔和Winona Ryder看的
剧情逻辑再次硬伤,虚无缥缈漏洞百出的年代背景也解释不了匪夷所思的冲突,缩水版Gattaca,导演没能超越前作,2002年的片子拍得跟八、九十年代的感觉似的
故事构想还是很不错的,但我讨厌这个结局。。。重蹈覆辙,是为了表示说人类无法抵制这样一种虚幻的诱惑么??
现在已经有虚拟偶像了
Action/Sci-Fi/Thriller/Suspence/Crime Drama
这部电影通常说是集喜剧、剧情、科幻于一身,就我看来,剧情是占最大比重的,科幻只是其中的一个元素,而喜剧就更谈不上了。故事中的导演维克多希望用Simone挽回他的地位和观众,而最后却发现Simone才是夺走真正的他的人。影片的结束是乐观向的,维克多赢回了妻女,Simone也没有如沙尘般消失,而是继续着人们心目中女神的地位。维克多也正视了他与Simone的关系和她作为新科技的未来,没有在Simone的“魔力”中迷失。影片让我看到最多的还是科幻元素与电影、与人的关系吧。它甚至有一种预见未来的神圣感。
当Winona 洗心革面来到AlPacino 面前的那段表演很是令人佩服。Winona和任何大牌对戏都是那么精彩语气眼神表情我见犹怜。传神至极其实她的天赋完全被其相貌所遮盖(尽管演过许多垃圾电影中的花瓶吧)
我喜欢这个故事所以不计较BUG"如果我可以接受虚假,那么为什么不能传递真实".如果说[费多拉]是[日落大道]的延续,那么[西蒙妮]则是对[费多拉]的延续,真实和谎言对我们来说哪个才是美好的?影片就是收尾成了典型的好莱坞俗套结局,我觉得帕西诺把那个箱子扔进河里之后已经是一个完美结局
是溫老推薦的片。關於虛假與真實,關於利用科學創造出一個虛假形像,但人們相信其真實。阿爾帕奇諾演技很棒,雖然故事有許多漏洞,但明白其想表達之意涵也可忍受。題材少見,可看,只是看完會覺得故事有些許空虛。
看这个的时候我总是在想,洪金宝儿子洪天照去学校做关于Avatar的3D技术讲座时,我问他们关于Beowulf的事情是不是太让他们下不来台……
今天英语课刚上的,we need hero to guide us.(结局毁了……
Simone = Simulation One. 结局。。。
编剧安德鲁尼科尔之前写过《楚门的世界》,那部是全世界都在骗一个人,这部反过来变成一个人骗了全世界。挺爱玩解构的一个导演,结尾稍弱。
6.8/10 题材是真的好,但是拍成喜剧又太过浪费,曾经无数次构思过这种题材的恐怖片,也许惊悚恐怖风更合适?但是这个结局也是属于细思极恐类型的… 早年的木头妹也太可爱了。
只看热门的我误打误撞看了这部,还不错,老戏骨彪戏,特技已是当时极限了
很不爽帕西诺的独角戏。中段太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