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勃朗特姐妹的神秘之作《呼啸山庄》
作为勃朗特家的二姐艾米莉一生仅有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再加上作者的英年早逝,让这本书和她本人都被赋予了非常强烈的神秘色彩。正因为如此使得本书被多次搬上荧幕,但或许电影编剧也感觉得到,艾米莉的这本书的思想内涵实在是太过于晦涩难懂了,如今对这本书的拍摄大多是将其思想上的内容作了大量简化,将其演绎成一篇通俗易懂的爱情故事,这样或许确实能让一般观众更容易看懂这个故事,但对于原著读者来说,以前读书时的那种感觉在看电影的时候就变得荡然无存了。
本书好莱坞曾在1939年、1970年和1992年3度将其改编成电影,后来在2004年意大利也推出了一部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视电影,央视曾在“周日影院”栏目播出过这部意大利电视片的译制配音版。这几部电影都是将原著的故事进行通俗化处理的结果,让一般观众看来也许没有什么问题,但让读过原著的人看来可能就无法忍受电影如此改编原著了。这样从忠于原著的角度上看,这几部电影都不能算是忠于原著的改编。
在谈电影前我必须谈几个我对原著的观点:在原著我认为起到关键决定性作用的地方就在于希思克利夫出走前凯瑟琳对奈丽谈的那些话,虽然这些活只涉及到了凯瑟琳自己,但我认为这些话同样也适用于希思克利夫,全书男女主人公的一切行为都是可以通过这段话来进行判定和解读的,至于全书的其他角色,都是围绕着男女主人公而来存在着的。凯瑟琳选择和埃德加结婚主要是出于现实和生活的考虑,以现在人的思想我们无法去指责她什么,但问题是凯瑟琳真正爱上的人只有希思克利夫,这点是连她自己都无法改变的,为此也让她的这次选择酿成了以后悲剧的起点。从希思克利夫出走后的那一刻算起,此时的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都已经不再是精神正常的人了,所以他们在这之后的行为都不能用正常人的标准来衡量,这些行为也没有任何的“理智”而言。之后在谈电影的时候都将以这些为标准来衡量。
首先谈一下最经典的1939版,这一版基本上还是按照类似原著的那种从洛克伍德来到山庄开始,接着让奈丽以回忆的方式来展开这个故事。我看本片是在我完整读过原著多年以前,当时看电影的时候对凯瑟琳跟奈丽谈话的那段情节的印象很深,但当我读过书后再来看这段剧情的时候却发现,尽管还是让凯瑟琳这样和奈丽谈话,然而谈话的内容却变了,这样这段剧情的意思也变了,为此也不再具有原著的那种意义了。本片真正开始“偏线”是从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一块误闯画眉山庄开始的(之前虽然不是原样重现但好在没什么大碍),不用说把这样一个原在少年时期的情节改在成年时期,也给这个情节赋予了另一种含义——就是让凯瑟琳从此开始向往起富贵的生活,之后的剧情也都随着这处的改变而跟着改写。顺便说一句,在本片林顿家更像是从城里搬来的大户人家,按说在原著林顿和恩肖家都应该是当地居民才对,只是相比之下林顿家比较有钱而已。如此一来,影片后期的剧情也具有了不同的含义——此时的希思克利夫对凯瑟琳或许更多的只是作为一名旧情人的存在。至于在原著本来就乏味至极的第二代人的剧情在本片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所以本片完全省去了第二代人的故事。但不得不说,本片Laurence Olivier饰演的希思克利夫的确是非常完美,他完全演出了原著希思克利夫的那种形象和气质,在本片希思克利夫的性格和行为大体也是和原著保持一致的。至于Merle Oberon饰演的凯瑟琳,虽说不算完美但也还不错。本片做到了随着对原著的变形,到后面哪些地方也应该跟着变这点,所以单纯作为一部爱情电影来说,本片仍然是相当不错的,这也是本片为什么能成为经典的原因。当初还以为在少年的时候凯瑟琳对希思克利夫说的那句“中国皇帝印度公主”的话是本片原创的,看过书后却发现是来自原著,只不过在原著这句话是奈丽说的,不过貌似在本片是无法让奈丽说出这句话来的。
后来推出的1970版和1992版都是试图让原著读者在影片里面能找到更多的感觉,但由于整体依然是不忠于原著的设定,使得这些设定显得有些适得其反,不但破坏了影片本身的完整性,也让这些情节失去了在原著所具有的含义。
1970版尽管意外地以凯瑟琳的死作为开场(看到最后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但之后当故事开始的时候几乎是还原成了原著所述的样子:比如说奈丽开始是和欣德利年龄差不多的孩子而不是老太太,欣德利到城里求学了几年归来后还带来个妻子等地方,让人感觉到本片似乎是完全忠于原著的。但且慢,之后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居然还是在长大后才闯入画眉山庄去的,继续往后影片就做得越来越不像话,距离原著也越来越远了,尽管此时还是会浮现出一些来自原著的情景。本片凯瑟琳是在希思克利夫出走的时候才说出那句话的,虽然这个时候凯瑟琳的确是非常地心慌和着急,但她这个时候最急切想做的是把希思克利夫追回来才对,此时她根本就没功夫说这些话,影片安排的这个情节是一点都不合理。本片最背离原著的地方是在于对希思克利夫这个人物的设定,在后期几乎看不出他有什么复仇的心思,也正因此让他有了和原著完全不同的结局——当凯瑟琳死后,希思克利夫变得精神恍惚了起来,欣德利于是趁着机会开枪把希思克利夫打死了,结果是彻底颠覆了原著的结局,也正因此本片是完全没有提到第二代人的故事。
看得出1992版是有两个企图:一个是吸引现在大多数的年轻观众,另一个就是让原著读者从本片找到更多的感觉。然而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本片的室内场景完全体现不出原著所处的地方和时代的特色,而且本片的演员无论从面貌还是化妆上也和原著所处的年代和地方特点不符,这样总让人感觉有些不伦不类;在对原著的还原方面,本片在正式故事开始前,也就是洛克伍德来访山庄这段比之前的版本带给人原著的感觉更多,但当正式故事开始后的这段,反而看起来像是1939版的情景,之后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照样还是在成年的时候误闯画眉山庄(尽管他们看到情景和以前的版本都不一样),如此下去本片尽管还是有一些来自原著的情景,甚至本片是还原了部分第二代人的故事,但整体仍然是离原著越来越远。本片希思克利夫的扮演者Ralph Fiennes演得还算不错。但让我看来,本片最大的败笔是Juliette Binoche对凯瑟琳这个角色的演绎,她饰演的凯瑟琳总给我一种心不在焉的感觉,甚至她经常会心不在焉地笑起来,尤其是那次她给奈丽谈话的时候居然也笑了起来——凯瑟琳不是不能笑,但要看是在什么时候,凯瑟琳找奈丽谈话是因为她心慌,是因为她内心充满了矛盾,这个时候她是绝对笑不出来的,凯瑟琳什么时候也没有她这次谈话时那么认真过——凯瑟琳的这一笑,是彻底毁了这个情节,在本片凯瑟琳笑得让人反感,让人讨厌;Juliette Binoche后来还演了小凯西,不过相比之下让我看起来,她倒是更适合演小凯西这个角色,但她在演小凯西的时候反倒是少了几分笑容。前面已经提到过,本片对第二代人的故事是有一个不完全的还原(没有完全还原小凯西对小林顿的恋爱这块),这也是当前大多数影视作品改编第二代人故事的办法,按说在原著这部分剧情也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本片对这部分剧情的还原不会对忠于原著这点有质的影响(当然若是只追求形而上学地忠于原著的话,那或许会有不同的感觉)。本片最大胆就是试图以作者自己的身份来讲述这个故事,这些解说独白不但十分多余不说,也破坏了原著带给人的那种感觉,这甚至导致了影片的剧情带有强烈跳跃的感觉从而缺乏连贯性(这种手法和新版红楼梦的手法可以说是如出一辙,虽说本片相比之下要高明一点),这是本片最自作聪明的地方。最后给希思克利夫的死加了一个回光返照式的结局:在小时候的凯瑟琳的指引下,希思克利夫来到了天国,见到了凯瑟琳……接着第二天发现了死去的希思克利夫。这只是一种悲剧结局电影的惯用手法而已,已经是完全和原著背道而驰的了。
最后谈一下意大利出品的2004版。在我完整看过这一版的时候,都感觉到编剧似乎就没有读过原著,只是直接拿1939版的剧本来改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引申和发挥,其结果早已是和原著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对于本片我还真是没什么好说的,毕竟里面的人物和原著除了具有相同的名字外已经基本没有其他共同点了。但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本片的希思克利夫,如果按照本片的设定,他应该是没有多少复仇心的,但本片还让他像原著那样总是挂念着复仇就显得不合适了。如此看来,本片并没有做到随着对原著的变形其他地方也按照变化来随之改变。相比起1939版,本片倒是留下了一些第二代人的痕迹。
2 ) 一部打磨得光滑和柔顺了的呼啸山庄
平心而论,苛求它在100分钟的时间内尽显原著所有的狂野,粗砺,残忍,极端等一切是不公平的。但我必须对凯瑟琳去世那个温情脉脉的情节表示抗议,原本火花迸射,拼尽灵魂呼喊的时刻竟然被弄得如此顺顺贴贴,如此安稳,没有一点悸动,没有那让人恐惧的爱与无尽的折磨,那么呼啸山庄就丧失了灵魂。
所以这只是一部温情和浪漫化了的呼啸山庄。劳伦斯奥利弗虽然有那么些阴郁,却不够粗野,残忍,狂暴——当然这位莎翁的王子毕竟不是真正的希兹克里夫,电影的篇幅也不够描写“那个怪物”全部的复仇或者说爱的方式。凯西则是我不满的主要根源,她被弄成一个虚荣而不够勇敢的女人。而凯西,在我心目中她是荒野上不受拘束的狂风、焚烧灵魂的烈火,那个呼喊出“我的灵魂和他是一个料子,我就是希兹克里夫”的至情至性者,在电影里竟然文文静静一心做起画眉山庄的好太太来,真让人味同嚼蜡。
3 ) 上个世纪经典爱情片的共同点
其实开头就可以预知到结局。
矫情一点说,他们都是最最纯澈的言情故事。
比如说《魂断蓝桥》,
比如说《巴黎圣母院》,
还比如《茶花女》等等等等。
我一直都认为上个世纪的美人才是真正的绝代佳人,
而由此他们所表演的爱情故事也是最最单纯和感怀的,
我是说最开始的刹那感觉,所以灰姑娘的故事经久不衰。
那时的编剧也好,还是那时的作家也好,
其实都是单纯而富有理想的。
只是为什么现在的我们看来觉得是“俗套”呢,
因为我们被玷污了。
4 ) 为什么豆瓣评分那么高
很喜欢原著,看了电影很失望,男女主的颜值还能过的去,只是觉得希不该是白人演。粗犷一点好,再加上希不会打凯蒂的啊,不符合他的个性,冲突最厉害的几个场景都没有演出来,本来看着开头觉得挺好的,怎么越到后越不行了。凯蒂没啥野性了,很柔顺,后代报复什么的不存在了,林墩的父母在他结婚的时候还活着,,,天知道伊莎贝拉是怎么逃跑成功的,又没出什么乱子,平时都没人管的吗。还有开始抢马那一段,和原著刚好相反,希和凯和辛性格都太窝囊和单一了。
5 ) 我在电影《呼啸山庄》里看见的--人生要学会放下
呼啸山庄是一个悲情的故事,悲情来源于一个男孩内心的仇恨。
呼啸山庄原本是一个温暖的地方,一家人欢声笑语,过着优裕平静的生活。但随着父亲带回的男孩,这里的生活开始慢慢变化。
希斯克利夫,被遗弃的、没有地位的、寄人篱下的、渴望归宿的男孩。凯西是喜欢他的,父亲宠爱他,女管家待他也很好,只有兄长对他有些嫉妒,总是为难他。
在父亲主持家庭的这么多年里, 希斯克利夫得到了一个家庭应有的关怀,他完全可以成长为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男孩。可是为什么最后他变成了呼啸山庄的马房男孩?
希斯克利夫内心的平静是被破坏了的,他自己身上带有一种很强的破坏力,他的感情浓烈又单一,就是仇恨/报复。他从未放下过那些发生自己身上的不幸,他更没有对发生在他身上的幸运感恩。他对凯西,那到底是不是爱?在我看来不是的,他只是享受着凯西对他的爱,不负责任的占有。他没有为凯西做过任何一个真正的爱人会做的事,他不能给凯西稳定的生活,不接纳凯西的期望,不能捍卫他们之间的关系,更不能成为凯西一生的港湾。相反他一再的沉沦,凯西一再对他失望,但凯西依然爱他。最后凯西对他的放弃驱使他远行,驱使他变得富有。
为什么爱不能让他做出更好的改变,而恨却能让他做出超乎常人的行为?
因为恨,买下呼啸山庄,对兄长百般折磨;因为恨与埃德加的妹妹结婚,同样对她百般的折磨;原本凯西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因为对凯西的报复,摧毁了凯西的幸福,甚至夺走了她的生命,就连临死前凯西想要一点他的安慰,他也因为过去的愤怒,恶语中伤,凯西在他的诅咒中离开。
他好像在折磨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到底想要得到什么?世人的公平对待吗?一个独立完整的自己吗?平静的生活吗?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
在呼啸山庄的成长过程中,他得到的幸运是大于不幸的,如果他学着去放下,去看见更多笑容与温暖,或许他的人生会美好很多。
6 ) 爱令人恨
从暑假起就一直在接触这书的,先是看英文的,但是看不懂的,觉得很难得那意思的,后面又看中文的,译者的简评把我深深的吸引住的,在图书馆一直把那简评看完才走的,从译者的语言里的,我感到他的文学功底很强的,令我很敬佩的,而且非常熟悉这部文著的,超喜欢的……
书里的很多话,我很喜欢的,但是我觉得我还是不是很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的,我的阅历不够的,而有设计到人性的最大点的,很多人讨厌希克力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的,我的心里不是这样认为的,虽然他很残酷的,很残忍的,但是我只是觉得很可伶的,让人觉得伤心的。
今晚看完电影的,电影少了很多东西的,甚至有些很重要的东西都是没有表达出来的,觉得他就是在陈述一个故事的,感觉不是很深的,而不像是书,一部爱恨情仇的,看完后内心想大海一样的,静亦静,动亦动的!是姐妹篇的著作的,但是姐姐的《傲慢与偏见》却受到一致好评的,甚至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前者的,但是《呼啸山庄》都不了解的,我推荐我同学去看的,她说曾经看过这个名字的,还以为是“鬼片”的,所以不敢看的,书变成鬼片的,确实有点困惑的,但是确实可以理解的,我是这样想的,《呼啸山庄》过程沉重的,结尾有点小戏剧的,《傲慢与偏见》经典的爱情幽默风格,从对打到相爱的,爱情的浪漫开头的,人们欣赏这种慢慢产生爱的心里的,《呼啸山庄》的爱有点苦涩的,而且很痛苦,死都是不能罢休的,电影里的希克力愤怒的把凯茜的坟墓挖掘出来的,抱着尸体痛苦的,那是我就只有一个念头:”好恐怖啊,致死都是不能放过。“美丽的爱,残酷的恨!
看了努布艾尔的《呼啸山庄》,想在豆瓣上写个评论,不料一搜,出来了十个版本的《呼啸山庄》,最早的是美国之音1939年的版本,最晚近的版本是2009年英国拍的。努布艾尔是1954年在墨西哥拍的,位列最早的第二。 这说明这部小说不断地激发着艺术家的灵感,使得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把它搬上银幕
看过好多版本的 除了BBC的 老版我也挺喜欢的 喜欢那些小细节 比如那双手
剧情过度囿限于男女主人公身上,而对于配角及整个社会环境的表现略显不足。06cc13a3-6080-11de-8e4f-0019d11a795f/
#重看#砍掉一大半,人物面目平板,扭曲原著,结构不在,唯见一个流俗爱情故事。
小时候看《呼啸山庄》时就被这种撕裂、矛盾又相互爱恨纠缠的感情震到了,整个小说里阴森甚至带些恐怖的气氛,本片还原得很到位。越爱就越恨,越恨又越爱,恨源于爱,爱激发恨,两个人的爱恨纠葛最终在风雪悬崖上完结。第一次见没有小胡子的David Niven,可爱~另外什么时候Ewan来演Laurence Olivier啊。
演得好,多一星。主演二人台前幕后那么点八卦搬到银幕,用一记耳光,即可看出无限深意。。。
有些人注定不平凡,比如西斯克里夫;有些人注定一般超然一半世俗,比如凯西。这个最早的版本在劳伦斯与梅尔的演绎下很有感染力,上世纪才有的真正的俊男美女。凯西对于物质世界及单纯的爱之间的难以抉择和自我折磨,西斯克里夫毁灭式的深爱,林顿兄妹成为工具,对辛德雷似乎根本懒得赘述。
"I cannot live without my life, I cannot die without my soul."-Heathcliff。有没有一部彩色片把最英气的olivier留在胶片上?
本片的摄影大赞,阴郁风格浓重,色调灰暗。导演将这个纠结的爱情故事拍摄的较为煽情,确实少了原著对感情描写的精髓,但是也算是比较成功的改编~
艾米丽勃朗特同名小说改编,我之前只看过布努埃尔版,对故事没什么印象了。但布努埃尔版似乎更注重希斯克利夫偏执的复仇过程,展现他爱而不得生出怨恨的一面;而惠勒版则完全删掉了复仇情节,在凯茜病重死去后,希斯克利夫仿佛也失去了活力,并在多年后同样落寞死去,相当于直接砍掉了半本书(尽管故事跨度被大大缩减,但仍然由旁观者女仆艾伦的叙述来展开故事)。对应地,本作在基调与风格上更接近流俗的言情故事,富家女凯茜和穷小子希斯克利夫明明互相深爱对方,却因为阶级差距和狗血误会被迫分开,爱而不得后再见,却又酿成了更深切的悲剧。但惠勒在重现原著的环境描写上表现尚可,狂风呼啸大雨漫天的原野,阴森破败毫无生机的庭院在黑白摄影中都还原得挺好,各具意趣的天气与环境其实是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化。奥利弗的气质演吉普赛男人有点牵强。
没字幕看的真纠结。。。oliver的侧颜极像ewan 并且没有那种气质 tom hardy可能好一些
one of the best romantic dramas
威廉惠勒真是个了不得导演,能Hold住所有类型的电影,只是总感觉少了点天才之姿。
这个真是很哥特……
这部黑白片拍出了原著的灵魂,而且对于《呼啸山庄》这样的孤绝之作,黑与白最适合。Olivier的heathcliff最冷酷最野性,他诠释了什么是爱的疯狂,Cathy的任性与宿命也让人同情,假如换作Vivien Leigh来演也很合适,毕竟Cathy个性太像Scarlett了。Emily Brontë的作品不同于姐姐charlotte,她更喜发掘人性的撕裂与疯狂,兴许对后世的恐怖侦探小说与科幻小说都有影响吧。
史称最好的改编版本,但真正看过之后,实在难以接受这个被砍掉几乎半本书情节的《呼啸山庄》,配角各个失去原有的个性,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和普通言情片里的人物的表现没什么两样的,一厢情愿的煽情结尾,威廉.惠勒,你毕竟只能是个言情导演啊
单爱情故事来讲,当年飘、呼啸山庄、荆棘鸟三部个性独立爱恨纠缠的书深得我偏爱~但这部电影删减较多,死后希斯克利夫的疯狂报复一点没提,下一代的苦果也没有后文。重温后发现,两主演也缺少了些原书中自由野性的一面。喜欢勃朗特姐妹,但也喜欢简奥斯汀~我不认为它是矛盾的,我还看小妇人呢= =
还好演员不丑。但光看电影的话就什么都不是,扩展成40集说不定还能跟琼瑶姐姐拼一下。
39版的《呼啸山庄》应该是最早的一版了吧,也是最经典的一个版本。影片气氛阴森,色调灰暗,充分显示了电影艺术的表现能力,使它成为二十世纪银幕上伟大的经典作品之一,在第12届奥斯卡奖评选中获得最佳摄影奖。原著党可能会对影片的改编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但限于篇幅能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
威廉·惠勒的版本......演员基本符合原著中的形象,奥利弗表演出彩,奥勃朗则神韵缺失。单看电影还算是感人的爱情小品,但砍掉了原著一半情节,删去复仇篇章后爱情的忠贞与偏执感也所剩无几。最具特色的黑暗阴郁气息更被大幅淡化,丢失了核心魅力。新加悬崖"城堡"和临终诀别,棚拍布景粗陋。(6.5/10)